之前我们介绍过春天饮食不当容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肠炎、胃肠感冒等。但是有些人经常感觉肚子空空的,吃了东西就好像有一股“丹田之气”在里面运转,随后会发生排气行为,也就是俗称的放屁。当肚子里的气体排出后,很可能产生强烈便意,如厕后发现便量不是很大,经常还是稀状便。几乎每次进餐后都会重复这种行为,平时并没有腹胀、腹痛、便急的情况,难道这是禁止吃饭的暗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李婕琳面对不正常的排气、排便情况,我们应该先进行肠道以及消化系统全方面的检查,当排除肠胃病变以及肠息肉、肠癌后,此类经常拉肚子的原因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病?从字面意思来看,肠易激综合征就是指患者的肠道系统容易受到刺激,任何食物通过胃部消化进入肠道后,都会导致肠道的运转出现过于激烈或者迟缓的情况。在临床上,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障碍,青年(20岁起)至中年(50岁)排便习惯不规律者,很可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症状表现:肠易激综合征的表现多为进食后腹胀、排气多、便急、拉肚子、便秘,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因:目前研究表示,肠易激综合征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未有明确证明是哪种单独因素引发。可能引发肠易激的情况有这几种:1、肠动力异常:如胃肠道蠕动弱或过强,肠道对容物以及胃肠分泌的某些激素产生过强反映等。2、神经系统异常:肠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有问题。3、肠道的敏感性过高:简单来说就是肠道容纳容物的承受度,以及结肠、直肠疼痛阈值比普通人低,导致肠道敏感度过高,当食物消化后的残渣进入肠道,就会引起肠蠕动,具体表现为排气、拉肚子。4、肠道病变后遗症:急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治疗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肠易激综合征,原因可能是感染程度比较严重,或者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过长。5、肠道内微生态菌群失调:肠道内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菌群数量的增多或减少,都有可能引发肠易激。6、心理因素:不少人在紧张时刻比如考试、比赛、面试等情况下,均会出现便急情况。焦虑、悲痛、抑郁以及不正当性行为也会引发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别吃这5种食物介绍过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内容后,我们再谈谈患者的饮食问题。实际上,肠易激患者并非什么都不能吃、吃什么都会闹肚子,而且,食物不是病因,只能算是诱因,属于肠道对食物不耐受的表现。经过研究发现,肠易激患者如果想减少或避免进食后拉肚子,这5种食物最好别吃。1、含有果糖类的食物:大部分偏甜的水果,如西瓜、苹果、梨、桃子等;甜味饮料尤其果汁、蜂蜜也不要喝。2、属于乳糖类的饮品和食物:动物的奶(牛奶、羊奶为主),奶酪、干酪、奶油等。3、根茎菜类:植物的根茎部位含有果糖与多糖的聚合物,果聚糖。这种糖类不耐受的程度很高,所以此类食物最好别吃,比如大蒜、洋葱、韭菜、小/大麦、芦笋等。4、大部分豆类食物:很多豆类食物中含有低聚半乳糖,此类糖分也容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的,所以扁豆、肾豆、鹰嘴豆等,患者不要吃。5、无糖却含有甜味剂的食物:为了方便糖尿病、高血糖患者饮食,很多食品不再添加糖分,但是仍然有甜甜的味道,这是甜味剂的作用,而多元醇甜味剂被广泛应用。多元醇属于肠易激诱发因素,所以患者选择无糖食物也要谨慎。医生提示:排气多、经常闹肚子是消化系统异常的症状表现,患者应该到医院做内镜检查,具体包括胃镜和肠镜,在排除肠癌或者其他脏器的肿瘤病变以及慢性、急性炎症后,可能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此病虽然危害程度不如肿瘤,但是也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而且肠易激容易复发。所以希望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饮食生活和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持续治疗与调理,才能把症状消除。
对于肿瘤疾病,我们一直强调早发现早治疗,而关键点在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症状异常,针对性地做检查才能发现病变区域。但是,早期肿瘤很可能没有 ,比如食道癌早期的异型增生,可能不会发生灼烧、胸痛的表现,那应该如何发现呢?今年4月,我院诊治了一名早期食管癌患者,她就是早期无症状表现的典型例子,那么患者又是如何发现病变的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李婕琳案例分享:患者孙某70岁,女性,多年来一直患有慢性胃炎,每年都有固定体检的习惯。2020年4月,她到医院检查胃镜,结果发现了异常。病史:慢性胃炎多年,持续进行规律治疗。查体:体温365正常,脉搏83次/分钟,呼吸16次/分钟,血压128/80mmHg。腹部平坦,呼吸运动正常,无脐疝、腹壁静脉曲张,无皮疹、色素沉着,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肌肉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胆囊区无压痛,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未触及,肾区及输尿管点无压痛,振水音阴性。肝浊音界正常,肝区、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症状检查:胃镜检查,发现距食管16-20厘米处,可见食管后壁黏膜稍水肿,表面覆少许白苔。NBI:黏膜呈茶色、碘染色:16-20厘米,5-8点处黏膜不着色。病理诊断:食管鳞状上皮增生,局部增生呈不典型性。由于患者平时无吞咽困难、无胸骨后疼痛,也没有消瘦乏力等异常表现,所以进行深度检查。放大食管黏膜感染处,未见明显IPCL,未见明显其他增粗迂曲血管。进行食管上段组织活检,结果为鳞状上皮高级别异型增生,遂诊断结果为食管癌早期。治疗方案以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属于异型增生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变早期。病变区域还浸润、扩散,处于慢性病程发展状态,患者无明显的症状体现。此时在胃镜下及时将病变区域切除,并让患者留院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同时观察术后病情状况。目前患者情况较好,无不良反应。如何在黄金时期发现早起食管癌治疗食管癌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早期诊治是公认的黄金时期,上述案例中的患者孙女士很幸运地发现了病变,同时采取了正规的治疗。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怎么发现早期癌变。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管哽咽、进食中产生刺痛或牵拉感等。如出现此类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早期食管癌无症状如何发现:如果像案例中患者一样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此时很容易延误病情。但我们从具体情况中可以发现两个关键点,一是患者多年来都有慢性胃炎病况,二是患者有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基于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患有慢性病程的群体属于肿瘤疾病高危人群,定期检查有利于病情的控制记忆肿瘤的筛查。因此,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炎、胃肠炎症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而健康人群出现消化系统异常,也要及时检查判断是急性或慢性病症,还是有癌变倾向。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重点项目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患者从早期食管癌的确诊到治疗,胃镜检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明显的病症体现又或没有症状反映,消化系统脏器都在身体内部,单纯依靠查体、验血、以及肿瘤细胞检测,无法准确判断病情状况;而且,早期异型增生以及肿瘤的属性判断需要做病理检测,如果不能进入脏器内部是无法采集病理样本的。而且,对于早期异型增生和较小的瘤体、息肉,胃镜下切除更为方便、快捷,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对病变的刺激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希望大家重视胃镜检查,存在慢性病程者,应定期做体检;健康群体也可以在体检项目中增加胃镜检查,如果经常出现消化系统不适,更需要尽早做胃镜。
近些年来,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会主动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结束后,拿到报告单,很多时候都会看到结肠息肉的诊断。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而紧张万分:“我又没有不舒服,怎么会有息肉呢,这个息肉,是癌吗?要不要开刀?”;也有些人可能会不屑一顾:“不就是个息肉吗,又不是癌,我也没有不舒服,不用理就好了”。 其实,两种态度均不可取。对于结肠息肉,既不应该过度紧张,也不应该置之不理,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这才是对待各种疾病的正确态度,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 1. 肠息肉是什么?是癌吗? 肠息肉不是癌。广义上说,肠息肉是指突出于肠腔表面的隆起,因此各种隆起都可称为肠息肉,狭义上说,只有粘膜浅层来源的病变才可称之为肠息肉。另外,绝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只有一小部分息肉,我们称之为“恶性息肉”,其实是披着“息肉”外衣的癌。肠息肉常见的类型有三种:腺瘤性,增生性和炎性。 2. 既然不是癌,肠息肉,要不要治? 虽然不是癌,但腺瘤性息肉是不折不扣的癌前病变,如果不进行处理,基本都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发生癌变,成为结肠癌。90%以上的结肠癌由腺瘤-腺癌这一序列发展而来。因此,腺瘤性息肉,必须处理。增生性息肉,除一些特殊类型外,癌变概率较低,是否处理需要看具体类型;炎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明确病理后,可以不处理。 3. 肠息肉怎么治?切除的话,要不要开刀? 说起切除,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外科切除,开膛破肚。现在的微创外科,大多已经微创化,腹腔镜下手术,并不需要开大刀。而肠息肉切除,大部分情况下,连腹腔镜都不需要出马。传统上问诊开药的内科医生,操起肠镜来,也成了大半个外科医生,在肠镜下,我们完全可以切除肠息肉,对于大部分的肠息肉,肠镜下即可完整切除,达到与腹腔镜手术或开大刀相同的效果,而不会造成手术的创伤。因此,称之为“超级微创手术”。 4. 钳除手术?EMR手术?ESD手术?这些手术有什么区别?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内镜报告和医生的建议,就会知道这几种方法是目前针对肠息肉切除的主流方法。怎么选择?简单来说,根据息肉大小。5mm以内的息肉,钳除即可,5mm-20mm的息肉,原则上可以考虑EMR,但10-20mm这一范围的病变,还要结合病变的具体表现,有的时候,需要用到肠镜微创手术中的超级大杀器——ESD。ESD理论上可以切除任何大小的病变,8-10cm,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能太深!如果病变长得太深,为了切除病变,就只能造成肠道穿孔,这时候,必须外科医生来接手了! 5. 不想手术,吃药行不行?做了手术,会不会再长?要不要吃药? 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虽然不是癌,但是是肿瘤性病变,可以称之为会恶变的良性肿瘤,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没有有效药物。也许将来会有,但是,目前没有。做完手术,切干净了,还会再长吗?一般来说,大多数息肉切掉后,不会在原位置复发,然而,肠道当中其它位置,仍然有可能再次长出息肉,因此,需要定期复查。那么,有没有药物可以预防呢?很遗憾,目前也没有,定期复查肠镜,及时切除病变,是唯一的方法。 6. 切了息肉,会不会就没完没了了?以后老得切? 切除息肉本身不会造成息肉频繁复发,现在结肠息肉发病率的增加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西方化饮食,缺乏运动等等,另外,肠镜普查意识的增强也是原因之一。一些人可能存在一些遗传性改变或易感体质,造成肠道这一“土壤”不佳,总是“杂草”丛生,那么,谨慎对待,勤于“除草”,是最理想的方法。 7. 肚子不舒服,切完息肉就会好吗? 很遗憾,答案是不一定。不一定?那我为什么还要切?切除肠息肉,是为了将肠癌扼杀于摇篮之中,然而,绝大多数的息肉,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大便不好,肚子不舒服,这些大多不是肠息肉本身引起的。当然,有些息肉,会引起腹泻,便血,肿瘤标志物升高。切除以后,症状大多会缓解。 总之,肠息肉不是大病,不管的话也会变成大病。发现肠息肉的朋友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没有给它们长大的机会。正确对待肠息肉,是预防结肠癌最重要的手段。
在我们友谊医院,医生们轻易不给病人下诊断,萎缩性胃炎。 即使取了活检,病理提示萎缩性胃炎,我们临床诊断也不会轻易给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为什么呢? 因为一旦给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很多病人通过百度发现原来是癌前疾病,增加了思想负担,并要求每年复查胃镜。 是不是萎缩性胃炎就得每年复查胃镜呢?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萎缩性胃炎都需要每年复查胃镜。 只有胃癌高风险人群才需要每年复查胃镜。 那么哪些萎缩性胃炎才是我们的胃癌高风险人群呢? 全胃萎缩的病人 萎缩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病人 自身免疫性胃炎合并神经内分泌瘤的病人 胃早癌做过内镜下治疗的病人 还有就是病人做检查时,医生根据内镜下的检查做出了高风险评分的病人 与此同时, 男性、年纪大于70岁、吸烟,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这些因素都需要考虑。 如果是以上5类病人之一,这样的病人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才需要每年复查内镜。 其他的病人发生胃癌的风险很低,哪怕是萎缩性胃炎,风险也很低,所以这类病人可以2~3年复查一次胃镜。
有的患者担心胃癌,每年做一次胃镜。 每次胃镜都会有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结果轻度肠化生,病人高兴。 遇到重度肠化生时,被人焦虑的找医生来了。 我的病情加重了? 肠化生,是病理学的专业名词。 是指胃黏膜受到损伤后由其他组织取代的一种现象。 好比我们的胳膊断了,接了一条大腿。 看起来是取代了,但实际上大腿很难发挥胳膊的功能。 根据其取代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重度,意味着正常的胃黏膜更少一些,大部分都是不发挥功能的其他组织。 但在病人的理解里,轻度还有机会恢复为正常,而重度可能就要变成癌了。 所以病人焦虑,重度肠化生,离胃癌不远了。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一棵大树上一片叶子变黄了,哪怕这片叶子再黄再枯萎,我们也不能用这一片叶子来说明这颗大树要枯萎了。 同样 一处米粒大小的活检组织是重度肠化生,根本不能代表整体胃的情况。 只有胃的大部分都是肠化生时,这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这一点也是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只有全胃的萎缩,全胃的肠化生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所以,我们内镜中心的报告,如果认为萎缩的范围,肠化生的范围很大,是胃癌的高危风险人群。 我们会做胃癌高风险内镜评分的。 根据评分的高低来确定是否为高风险人群。 如果是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放大胃镜复查。 单纯的重度肠化生,没有全胃的肠化生,也没有高风险内镜评分,这样的病人我们不会认为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经常有门诊患者拿着外院的胃镜报告及病理报告来找我看病。 当我看后,我说你的胃很正常啊。 患者无奈的指着病理报告上的肠化生说:医生好严重啊,这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啊。 病人真不容易,来之前肯定查了百度。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确是胃癌的癌前疾病。 但是 萎缩的范围,肠化生的范围,才能决定它是不是癌前疾病。 好比一棵大树,一片叶子黄了,能代表这棵大树要枯了吗? 只有大部分的叶子都黄了,才能代表这棵大树要枯萎了。 同样 只有大部分的胃,发生了萎缩,发生了肠化生,这样的萎缩性胃炎才是我们胃癌的癌前疾病。 所以目前,我们医院出具的内镜检查报告,不仅仅会诊断是否具有萎缩性胃炎。 如果诊断萎缩性胃炎,一定会标注出范围的。 而萎缩性胃炎的范围,与胃癌之间的风险关系,这在全世界都已经是做过科学研究证明的。 全胃萎缩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翟惠虹教授近日做客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健康大咖谈”直播间,就公众关心的“保护胃健康”话题进行了权威解答,在此带您快速浏览核心要点。1年轻人患胃癌的越来越多?翟惠虹教授:大城市的年轻人发病人数有增加趋势!总体而言,胃癌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二,但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欧美、日本都比较明显。这是因为,随着冰箱的普及,公众更易获得新鲜的蔬菜水果,加之公共卫生水平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逐步下降,进而使胃癌的发病率降低。但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胃癌,即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癌发病率逐渐增加,这类胃癌目前在所有胃癌的发病率中占1%~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增多,所以这类胃癌的发病率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有增加趋势。2胃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哪些?翟惠虹教授:一般来说,胃癌的“帮凶”有5个。幽门螺杆菌是定植在胃黏膜的一种特殊细菌,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胃部细菌,与肠型胃癌相关。如果感染查出幽门螺杆菌,也就是幽门螺杆菌阳性,尤其是感染了有毒性的幽门螺杆菌,将来患胃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盐事实上,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最多只有1%可能发展成为胃癌,这就需要结合其他因素了,比如盐。在高盐饮食环境下,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力发生改变,其毒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损伤,进而转化成胃癌。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和高盐饮食结合到一起,为胃癌的发生提供了催化剂。年龄胃癌的发生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从50岁开始,发生胃癌的机率增加;进入70岁后,胃癌发生的机率成倍增加;到了80岁、90岁,风险更高。这种现象符合大自然规律,胃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工作了一辈子,从50岁开始胃的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开始下降,修复为正常胃粘膜上皮的能力减弱,转化成胃癌的风险增加。性别男性患胃癌的几率是女性的2倍~3倍以上,在全世界都是同样的现象和规律。究其原因,与男性的染色体有关,即遗传基因;同时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饮食习惯方面,男性更喜欢肉、高盐食物,不喜欢蔬菜水果;此外还有社会赋予男性的责任,导致其压力大于女性。上述综合因素决定了男性患胃癌的机率更高一些,不仅仅是胃癌,还有一些其他肿瘤,也是男性患病机率明显高于女性。家族遗传一方面,遗传基因在胃癌的发病率中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实它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胃癌是多基因、多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基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胃癌家族史高危的人群,会受到其家庭的不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影响。但如果后天养成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那么这个方面的作用会降到很低。3有高危因素就一定会得胃癌吗?翟惠虹教授:当然不是!所谓高危,是患胃癌的风险概率高于一般人群,但通过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善,是可以不发展为癌的。但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情绪中,身体的免疫功能会下降,雪上加霜,导致癌找上门。高危人群通过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生率;通过生活、饮食方式调理,亦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所以,通过干预,不是每个高危人群都会发展为胃癌,其患病机率只有1%~2%。如何早发现4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如何能够做到早发现?翟惠虹教授:即使害怕,高危人群也要做胃镜筛查!一般情况下,筛查年龄从40岁开始。但是有胃部不舒服症状的年轻人,尤其症状持续存在,尽管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没有任何特异性,尽管没有食欲下降、饭量减少、体重减轻等“报警信号”,同样建议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攻略有痛胃镜和无痛胃镜的区别做胃镜检查,尤其是普通胃镜检查时,患者恶心呕吐的反应会比较明显,由于年轻人对于外界的敏感性较强,所以这种反应年轻人可能会更明显。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选择无痛胃镜,也就是给患者应用一定的静脉镇静药物,减少咽喉反射,降低病人的呕吐反应,从而顺利接受胃镜检查。哪些人适合做无痛胃镜只要没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脏疾病,基本上都可以做无痛胃镜。但如果在做胃镜检查时,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咽部有不适感,则建议停止检查,因为此时气道有炎症存在,做无痛胃镜可能出现短暂性缺氧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建议患者择期检查。胃镜检查时间常规胃镜检查一般是8分钟左右,如果发现病变,进行活检处理,可能会多花一两分钟。总体而言,胃镜检查10分钟左右基本可以结束。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前期按照医院的要求完成乙肝、艾滋、梅毒等感染指标的筛查,血液学项目和心电图检查。在此基础之上,胃镜检查的前一天晚上10点之后不允许进食,做无痛胃镜检查当天早晨不允许喝水,以免检查中发生误吸。此处敲黑板!!!对于高危人群,建议1年~2年的复查间隔;非高危人群,3年~5年的复查间隔。一次胃镜,仅能代表一段时间内的胃部状态,并不能代表终生不患胃癌。如何规范治疗5如果真的不幸得了胃癌,怎么治?翟惠虹教授:治疗需结合肿瘤的早中晚分期,患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简单地说,对于早期胃癌,推荐内镜下治疗。内镜下切除,也称为超微创治疗,既可以治愈胃癌,又可使胃的完整结构不受损失,术后胃功能完全恢复。但内镜下治疗对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是有要求的,超过相关规定,就无法内镜切除,因为达不到肿瘤的治愈性切除目的,此时即使行内镜切除,也会有脉管、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6胃癌能治愈吗?翟惠虹教授:要看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早期胃癌,行内镜下治疗即可达到治愈目的。即使不幸检出时已是胃癌中晚期,能手术切除的则尽可能切除。此时为了延续生命,所付出的代价是胃的部份或全部切除,因此生活质量会受到明显影响。如何远离胃癌7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不良行为会伤害胃?翟惠虹教授:饮食不规律、高盐、蔬菜摄入量少、吃饭狼吞虎咽、吸烟、熬夜……日常生活中,这些坏习惯正在悄悄地伤害着我们的胃。8身体出现哪些“预警信号”,说明胃可能出现问题了?翟惠虹教授:不明原因的食欲减少、饭量减少、体重下降、黑便等。但这些情况出现时,可能已是中晚期胃癌了,早期胃癌是没有症状的,还是建议定期体检。9一般人群如何预防胃癌?翟惠虹教授: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预防胃癌至关重要。戒掉吸烟、高盐饮食、少蔬菜饮食这些生活中的坏习惯,胃癌就会少上门;除此之外,有毒力的幽门螺杆菌会对胃粘膜造成了萎缩肠化破坏,根除这个致病菌,亦可防控胃癌。(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逐渐升高,目前推荐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 常用PPI: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 常用抗生素组成方案有7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四环素,四环素+甲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疗程为14天。 根除治疗结束后4-8周复查碳13或14呼气实验。 注意:老年人根除HP治疗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应进行获益风险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影响胃功能,导致胃部出现异常,相信大家遇到胃不舒服、发涨、疼痛的时候,首先会想到禁食油腻、辛辣食物,只喝粥或吃少许面食。而有些确诊了某些胃病如慢性胃炎的患者,很自觉地拒绝了大部分食物,日常进餐用清汤寡水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么做真的正确吗?能起到保护胃、促进治疗的效果吗?今天我就详细给大家说说,胃不舒服、胃病患者应该怎么饮食。胃病患者正确饮食方式在我给患者做诊断的时候,有些患者会主动问,吃什么菜能养胃?这个问题很好,因为代表患者还有想吃菜、继续正常饮食的想法。因为很多患者,尤其是胃病病程比较久,属于“老胃病”的患者,自己就什么都不干吃也不想吃,有些患者每天就吃点儿馒头,水果、蔬菜都不敢碰。我现在告诉大家,这种饮食方式是错误的。对于胃不好,有一些胃炎也好,萎缩性胃炎也好,或者胃部功能比较差的患者,其实还是要进食蔬菜,也要进食水果。但是进食蔬菜和水果对于这样的胃部有疾患患者也是有要求的。比如进食蔬菜,还是要进食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蔬菜,对于便秘患者所应用的芹菜,菠菜这种粗纤维的难以消化的菜,就不是很建议患者来服用了,而是要吃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比如一些圆生菜经过烹煮以后,它纤维比较细,比较容易消化,这个时候,对慢性的胃部疾患的患者是十分受益的。总而言之,慢性的胃部疾患患者可以进食蔬菜,也可以进食水果,也可以进食蛋白质和肉类。胃病应该及时确诊在介绍了老胃病、胃不舒服怎么吃之后,我们还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胃病的诊治上面。胃不舒服是临床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也是患者前来就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有很多患者都会有一些腹部的不适,比如早饱、腹痛,以及一些隐隐不适感觉。这些不适需要明确具体原因,尤其是早期的胃癌,50%的患者其实没有指向性非常明确的症状。有的患者仅仅有腹部不太舒服这样的症状,但是其实癌肿已经慢慢地在胃中形成了,这时需要做胃镜。胃镜可以明确地了解胃黏膜情况,有没有肿瘤,是早期的还是晚期的,或者是哪种胃病,慢性胃炎还是胃溃疡以及萎缩性胃炎等。另外,也可以做影像学检查,B超、CT都具有诊断效果,能明确消化道、胃部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如果通过检查排除了肿瘤、溃疡、炎症等疾病存在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患者的腹部不舒服,是属于功能性的消化不良的一种,这个时候也需要我们干预。胃部不适的干预原则胃部的干预要从病理性或生理性入手,如果确诊为某些胃部疾病,那么医生会给出完整的治疗及生活调养方案,严格执行即可。如果属于生理性的消化不良等,我们可以自行调节,比如饮食上避免辛辣的、刺激性的、碳酸饮料,还有油腻的、高盐的这些食物都要避免,进餐还要定时、定点、定量,这样就可以使这些症状逐渐地恢复,在生活起居调控的基础之上,如果症状还持续存在,也可以对症地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结肠镜是筛查和治疗结肠疾病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结肠镜检查的顺利进行,请您仔细阅读纸质版《结肠镜检查须知单》。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联合药剂科共同将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按照时间顺序制成如下流程图,方便就诊的患者查阅。 特别提示您注意检查前调整饮食以及按要求服用清肠药,确保肠道清洁合格,方便医生在内镜下观察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