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美诊所很多,鱼尤混杂,良莠不齐,许多没有受过正规整形美容培训的医生也参与其中,有骨科医生,有耳鼻喉科医生,还有脑外科医生,甚至内科医生,也有护士、理发师参与其中,手术效果可想而知,甚至术中术后出现生命危险也时有发生。小诊所,非正规医院消毒无菌比较差,术后出现乙肝,甚至梅毒,爱兹病也不鲜见。手术不是儿戏,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的正规整形美容医生。
老年人应到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特别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不用手或者不干净手帕擦眼睛,以免感染,同时要定期检查视力,配戴合适的老花镜,以防视力恶化。老年人的眼部健康重在,早预防早治疗。下面,介绍六种常见的老年性眼疾。 1、白内障 病因:眼球内部的晶体出现浑浊现象,主要与紫外线照射和代谢障碍有关,与其他眼内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症状:看物体越来越模糊,色彩不易分辨,眩光,重影。 治疗和预防:手术治疗是治愈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手术主要采用超声乳手术,它是将超声波震荡将硬化混浊的晶状体打碎吸出来,在植入人工晶体。平时外出可配戴紫外线太阳镜,均衡饮食,不要抽烟及饮酒。 2、黄斑裂孔 成因:与老花有关的视力退化疾病。由于黄斑部产生退化或其下的脉络膜产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容易出血或渗水而破坏感光细胞,造成视力急速减退。 症状:初期中央呈扭曲变形后被梦上小黑影,接着变成一片灰暗的区域。 治疗和预防:定期复查,裂孔造成视力下降趋势明显,可以考虑做黄斑内界膜剥离手术,但对已造成严重的中央视力伤害尤其是伴有高度近视的黄斑裂孔患者,一般无法恢复视力,日常配戴防紫外线眼镜也可预防黄斑变性等疾病。 3、青光眼 病因:眼球内压力超过视神经可承受的饿上限,造成视网膜神经纤维损伤,视野缺损,视力下降。 症状:青光眼发展速度很慢,并且不易察觉,很多病人发现视野缺损时已到了晚期,早期会有虹视现象,因此眼科检查非常重要,可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治疗:青光眼不能被治愈,但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治疗方式根据青光眼类型不同,治疗方式有药物和激光或手术。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病因: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进而破坏视网膜血管,导致眼底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严重则会失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症状: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没有特殊症状,后期许多病人因网膜增值,继发网脱,网膜出血而导致失明。 治疗与预防:早期采用激光治疗以预防恶化,晚期则需要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每年的眼底检查是最佳的预防通道。 5、飞蚊症 病因:进入中年后,玻璃体开始液化、皱缩、变性、牵引眼球壁,引起玻璃体后脱离,是飞蚊症的常见病因。 症状:看东西眼前会有蚊虫蠕动的黑影,且会随着眼球转动而游移不定,需专科确认检查。 治疗与预防:单纯飞蚊症不需要特别治疗,充分睡眠、减少用眼,症状将会随时间改善。定期眼科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有飞蚊症状的视网膜病变。 6、干眼症 成因:正常情况下,眼睛表明有一层泪膜。如果泪液分泌不足,眼球表明会变得干燥。很多原因可能引起干眼症:包括:年龄、风尘、以及天气干燥。 症状:感言会造成眼内有异物、持续流泪或干燥感、疼痛及疲劳,甚至反而有过多泪液产生。 治疗与预防:人工泪液及定期干眼雾化治疗是治疗干眼症最常用方法。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张栩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流行国家,据估计,目前我国有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在肝硬化患者中,由HBV所致者约占77%。一旦被确诊为肝硬化,诸多患者可能陷入恐慌,并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当然,也有一些患者可能因对病情了解不足、经济压力等,逐渐丧失治疗信心,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其实,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由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肝硬化代偿期到肝硬化失代偿期,它是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转化过程的。无论病程发展到那个阶段,只要我们能遏制肝纤维化进程,即抗肝纤维化治疗,患者都会受益的。因此,即便肝脏已经发生硬化了,不是自暴自弃的理由,抗肝纤维化治疗永远不会太迟。一、知己知彼,再战不迟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主要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合成凝血因子、储存脂溶性维生素、合成人血白蛋白、分泌胆汁,还发挥解毒、免疫等功能。当肝脏受到病毒、药物、酒精等损伤后,可引起肝细胞水肿、炎症坏死,肝损伤进一步进展,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可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胆红素及脂肪等代谢障碍、血清转氨酶等酶类增高等。炎症坏死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HBV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的重要因素。当肝损患者经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基本缓解,肝功能亦恢复正常,但是受损伤的肝细胞恢复较慢,有些坏死的肝细胞还没有来得及修复,其空间就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填充形成纤维瘢痕。如果肝脏炎症反复发生,这一损伤修复过程就会持续存在,则纤维瘢痕组织愈来愈多,逐渐形成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纤维化就如我们皮肤上长了疤痕,只是“疤痕”或硬节长在了肝脏上。皮肤上的疤痕,通过软化等治疗,可阻止皮肤疤痕扩长,甚至消除疤痕。同样,通过有效合理的抗纤维化治疗,肝硬化进程也可被减缓或阻止,甚至肝纤维化组织还能逆转。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无论乙肝肝硬化进展到早期、中期、甚至晚期,抗纤维化治疗都来得及,即进行有效的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的治疗,均可干预肝纤维化进程,治疗效果以肝硬化代偿期为佳,当然如果在早期肝纤维化阶段就进行抗纤治疗效果就更好了。二、单纯的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逆转乙肝肝硬化,抗纤治疗同样很重要治疗乙肝肝硬化,西医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病因治疗),而中医则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中医认为肝纤维化的基本证候病机为“正虚血瘀”,在抗病毒治疗地位不可动摇的基础上,中医重视抗肝纤维化治疗,以纠正“正虚血瘀”,且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具有明确的优势。常用抗纤维化中成药有扶正化瘀胶囊(片)、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肝硬化的形成是一种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其中心环节为肝脏星状细胞活化,还包括正常肝细胞外基质降解,纤维瘢痕组织聚集、血管扭曲变形等。肝脏受损时,星状细胞被激活,星状细胞转化为增殖型肌成纤维细胞,遂形成肝硬化。肝星状细胞激活途径有旁分泌途径和自分泌途径,旁分泌途径为炎症刺激肝脏细胞,而自分泌途径则是由肝细胞自身产生的循环,这如同多米诺骨牌,当第1个骨牌被推倒了,第2个、第3个骨牌自然也就哗哗向前推进,即使把前面推倒的骨牌扶起来,仍然无法阻止其他骨牌前行。何况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所使用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药物,而不是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相当多的慢性乙肝患者即使抗病毒治疗成果卓著,仍是留了HBV的“火种”,星星之火燎原的危险始终存在。临床上还有少数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发生耐药的,他们虽在抗病毒,但是效果不佳。以上类比和事实均说明,单纯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断肝硬化。近年来,临床尝试使用(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双抗”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之肝纤维化,表明“双抗”疗效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5年联合20余家医院完成了一项关于中西医结合逆转乙肝肝硬化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908例患者,其中685例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穿刺,研究组联合服用恩替卡韦及扶正化瘀胶囊,对照组则服用恩替卡韦及安慰剂,结果表明,48周后,联合服用扶正化瘀胶囊组比对照组的肝硬化逆转率高14.6%,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三、遵医嘱,坚持长期抗纤治疗,远期治疗获益值得期待对于肝硬化患者,抗纤维化的疗程值得我们关注。2019年版《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指出,肝纤维化发展过程缓慢,其逆转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的周期及观察疗程应不少于12个月,或更长时间。众所周知,中药温和、疗效较为持久,但起效缓慢,中医认为,肝纤维化的基本证候病机为“正虚血瘀”,为慢性疾病进展,需长期治疗以达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目的。且肝纤维化逆转缓慢,临床上我们给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1年行2次肝穿刺检查,常发现其纤维化组织变化非常缓慢。因此,从临床实践来说,12个月的抗纤维化疗程往往是不够的。那么,抗纤维化治疗何时停药呢?2019年版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明确了停药指标,即肝硬度值(LSM)降至正常范围后,随访1年,1年期间至少2次以上LSM均正常,并且血清转氨酶和影像学指标稳定,肝纤维化证候消失,可考虑停抗纤维化治疗,并长期随访。这样,大家可能会发现,参照有关共识和指南,患者抗纤维化治疗疗程都不能过短。比如部分患者服用扶正化瘀胶囊(片)后,自觉身体机能各方面恢复较好,他看到了效果了,就愿意遵医嘱继续服用,我们也赞成。一些患者服用12个月后,因各种原因不愿继续服用,我们就告知他可以停一段时间,而1年2次的肝硬度检测仍有必要,未达逆转标准,我们仍建议患者恢复抗肝纤维化治疗。近期北京地坛医院发布的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双抗”治疗的远期效益。该研究纳入842例5年规律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累计服用扶正化瘀胶囊超过6个月的患者共270人。对比研究发现,扶正化瘀组肝癌发生风险显著降低,随着扶正化瘀胶囊使用时间的延长,这些患者肝癌发生风险降低更明显。肝硬化患者普遍担心寿命和肝癌发生风险,综上,临床研究发现,如果及早阻断肝纤维化的进展,“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并非必由之路。经过综合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也能收获延年益寿的良好结果。
视网膜脱离前的3个前兆!别拖延,及时发现及治疗。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电子设备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拿着手机,眼睛不曾休息过,睡前刷手机也已成为日常必修课,给我们的眼睛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使得许多人出现眼部酸胀、干涩甚至充血,甚至视网膜脱落等眼科疾病。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视网膜脱落的问题。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你更好的了解视网膜,以更好的心态,保护视力,健康生活。 图片 视网膜脱落是眼科一项急症,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分离,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落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眼科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很可能造成失明。 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视网膜,视网膜在眼睛什么什么部位。 什么是视网膜? 视网膜视部常简称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厚度不一,一般为0.4mm,视盘边缘最厚,约0.5mm,中央凹最薄,为0.1mm,至锯齿缘为0.15mm。视网膜由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感觉层组成,两层间在病理情况下可分开,称为视网膜脱离。 很多的眼部疾病,在早期就有症状显露,视网膜脱落也是一样,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眼健康。 视网膜脱落的前兆 1、视网膜脱落的一个很明显的前兆就是飞蚊。飞蚊也就是眼前有黑影,黑影像虫子一样在眼前舞动。所以说当眼前出现黑影在舞动的话一定要引起重视。 图片 视网膜脱落前兆——飞蚊症 2、视网膜脱落的另一个前兆就是视力障碍。如果一个人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看不清,或者视力中的东西突然变大或者变小,圆的东西变成了方的,直路变成了弯路等等。 3、视网膜脱落的第三个前兆就是闪光。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东西上时突然出现闪光。 如果已经出现了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检查,视网膜脱离发现得早,治疗恢复效果越佳。 图片 视网膜脱落 什么情况可以导致视网膜脱落? 一、近视眼 视网膜脱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儿童400度,成人600度),随着高度近视者的眼轴逐渐变长,视网膜会被牵拉得越来越薄,所以高度近视人群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要比正常视力者高30倍。 二、无晶体眼 白内障手术伴有玻璃体并发症的人特别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 图片 无晶体眼导致视网膜脱落 三、45岁之后 45岁之后人玻璃体大多变形,常伴有各种视网膜变形,此时眼球活动玻璃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摆动,因为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 四、视网膜变形 有些视网膜变形,如格子样变形、囊样变形、铺路石样变形,特别容易形成视网膜裂孔。这是因为变形降低了视网膜的粘着力,抗牵引力降低。 五、外伤 1、撞击运动的瞬间可使眼球暂变形,眼球壁能顺应外力,但玻璃体不能,此时玻璃体基底部与眼球壁分开,容易产生视网膜锯齿缘离断。 2、穿孔性外伤可直接造成视网膜裂孔导致视网膜脱离。 3、后期玻璃体增殖则可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图片 视网膜脱落图示 如何预防视网膜脱落? 1、对于高危人群,比如高度近视、老年人,需要定期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一旦发现有视网膜裂孔,应立即激光治疗封闭裂孔,避免发展到视网膜脱离。 2、不要过度劳累,减少突然用力的活动,避免受外力碰撞。 3、如果自己眼前突然出现闪光、漂浮物、黑影,或者这些漂浮物、黑影突然增多,在出现眼外伤之后,发现看东西突然模糊了、视力下降,就需要重视起来了,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好医术 相信各位骨科医生在门诊都会遇到很多足跟疼痛的患者,从儿童到老人都有,不少人已经辗转就医于多家医院,希望能被治愈,但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很多人都认为足跟痛都是骨刺惹的祸,其实并不然。今天就用几张足部图来向大家介绍最常见的14种足跟痛的诊断要点及治疗策略,值得学习借鉴! 足跟痛常见以下几类: 跟骨应力性骨折; 踝管综合征; 足底跖筋膜炎; 足跟垫萎缩; 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 跟腱炎; 跟腱周围炎; 跟骨滑囊炎; Haglund畸形及跟腱末端病; 跟骨高压症; 跟下脂肪垫炎; 跗骨窦综合征; 跟骨及周围肿瘤; 平足症 其他原因。 (一)跟骨应力性骨折 1.原因 全身最大的跗骨,跟骨的压缩骨折并不常见,其发生率仅位于跖骨之后。好发于运动员、军人、以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多由于反复的负荷过重以及骨吸收与成骨不一致引起。 跟骨压缩骨折: 跟骨侧位片箭头所示 2.临床表现 疼痛多剧烈,弥散沿着跟骨内外侧分布。活动及负重时加重,休息时也不见得减轻。沿跟骨外侧有压痛,跟骨挤压实验阳性。 3.诊断 跟骨侧位片在症状产生 2-8 周后可以显示跟骨骨小梁的破坏,尽管这些图片在疾病的早期多被认为正常。与正常骨小梁垂直的硬化骨线预示着压缩骨折的愈合。当疼痛持续而平片没有证据时,MRI 或者骨扫描有助诊断。 4.治疗 包含积极的处理,短腿石膏固定 4-8 周。还包括补充 VD 以及进行骨密度检测。经过固定后,正常活动可以恢复。预后是良好的,极少需要手术。严重的错位与力线异常不常见,不愈合的可能性低。 (二)踝管综合征 1.原因 胫后神经血管神经束在踝管内受挤压而产生的症状。本症相对不常见,易被过度诊治。平足最易导致踝管综合征,是由于后足外翻及前足外展易致神经受压。其余的原因还包括: 骨折、踝管空间狭窄、腱鞘炎、全身系统炎症性关节病、糖尿病、类风湿等。 2.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患者主观感觉模糊且定位困难,然而疼痛与麻木多发生于踝关节与跟部内后方,多放射于足底。久站及活动时加剧。感觉迟钝影响睡眠。特别卡压明显时导致肌力减弱,首先表现趾外展肌进而影响小趾外展肌力。沿踝管产生的 TINEL 症与沿胫神经分布导致的不可修复的感觉减退,是最重要的症状。其余刺激方法,例如背伸运动,拉伸胫神经,也容易诱发病变。 3.诊断 MRI 对于诊断踝管解剖异常及占位导致的胫神经受压具有重要作用。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有助于确诊。然而却具有假阴性。 4.治疗 非手术方法包含 NSAIDs,与固定。对于扁平足的患者应穿戴专门的矫形鞋。对于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需慎重,有导致肌腱断裂与注入血管内的风险。而手术适用于那些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明显占位的患者,包括仔细去除屈肌支持带,还有的建议将外展肌下膈膜去除彻底松解内侧足底神经。 (三)足底跖筋膜炎 跖筋膜炎疼痛区位置图 实体图位置 1.典型的疼痛表现 走路的起始几步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疼痛,行走十余步后缓解,但长时间步行或久站则疼痛又加剧,疼痛可向跖筋膜远端放射。具有高弓足、扁平足等畸形的患者容易罹患该病。 疼痛表现在跟底及足心,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 2.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当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维化,导致跖筋膜炎。久而久之,跖筋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筋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加强此处的强度,就引起附着处钙盐沉积和骨化而形成骨刺。 3.易患人群 长期蹲着或蹬脚尖工作的人; 经常长时间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等。 4.体格检查 多出现于跟骨结节周围且局部压痛明显,沿筋膜走行触及压痛,足底筋膜紧张时更加明显,例如踝关节背伸状态中。 第一趾的背伸可以导致足底筋膜的牵拉,造成疼痛。示指所示:紧张的足底筋膜。 5.诊断 负重的足部X片是必要的,用于发现骨刺及钙化,但尸检表明:骨刺多集中于趾短屈肌起始部而不是在传统认为的足底筋膜疼痛部。 6.治疗 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 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 药物治疗: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 矫形器具: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分散患足底压力,可有效降低足底筋膜所受的拉力,进而减少反复牵拉对足底筋膜的伤害; 手术:对于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比如跖筋膜松解术、微创,以关节镜微创治疗为主。 (四)足跟垫萎缩 1.原因 足跟垫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块组织。本病好发生于50岁以上,由于水分、胶原以及弹性的丢失,造成足跟垫的萎缩。 2.临床表现 疼痛多呈深部痛,无放射性,集中于跟骨结节中央承重部位。易被误诊为足底筋膜炎,赤足行走或走在坚硬的表面易诱发,少走路则减轻。跟骨结节足底侧易出现压痛,与肿胀程度相关。 3.诊断 跟骨侧位片可用于测量足跟垫的厚度,而MRI也不是必需的,但是其可以说明足跟垫的肿胀与萎缩。 跟骨侧位像:AB 代表皮肤水平,CD 代表跟骨结节水平,EF 为二者之间连线,其长度代表跟骨垫的厚度 4.治疗 NSAIDs, 定制的矫正鞋和矫正鞋垫为最佳。由于本病多由机械原因引起,减少挤压及负重是有效的方法。皮质类固醇局部注射应该避免,因为其容易造成远期进一步的萎缩。手术方法也不推荐,尚无有效的方法处置。 (五)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 外侧足底神经的第一分支,唯一一支位于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下,同时在方肌上的神经。支配方肌、趾短屈肌、小指外展肌、以及足底外侧皮肤、跟骨骨膜、沿足底韧带的感觉。 1.易发生卡压的地方 在拇展肌的下方; 神经通过内侧跟骨结节处。 巴克斯特神经易受卡压的两点:拇展肌(Abductor halluces)、趾短屈肌(Flexor digitorum brevis)与足底方肌(Quadratus plantae)之间;神经绕过内侧跟骨结节(Medial calcaneal tuberosity)前时。 2.临床表现 疼痛多位于跟骨前4-5cm,或在跟骨结节远端,疼痛多为炽热痛,沿外侧足底放射。其多与足底筋膜炎并存。 3.体格检查包括 腓肠肌比目鱼肌是否萎缩以及足后部的力线。足后部由于胫后肌腱力量不足所致的外翻与马蹄足所致的内翻可以加重症状。 4.治疗 早期包括:休息,冰敷,NSAIDs,足后部力线异常的矫形,局部的理疗。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持续 3 月,可以考虑手术减压。包括:松解覆盖在神经表面的拇展肌的深、浅筋膜。而对于是否消除跟骨前骨赘,目前意见不一。但对于开放手术而言,89% 的患者满意率较高。 (六)跟腱炎 跟腱炎标示图 跟腱炎可导致跟腱断裂,也可直接暴力致断裂!跟腱断裂恢复期用跟腱靴! 跟腱炎一般指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反复过度牵张力导致的。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扁平足人群增加了跟腱炎的风险! 1.症状 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肌腱两端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当病变恶化,肌腱会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 2.治疗 使用支撑垫:支撑垫可以抬高脚踝,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还可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以保持跟腱固定。如果病情严重,建议穿步行靴或使用拐杖,以利跟腱修复; 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能够使跟腱炎在几周时间内得到痊愈和自我修复。如治疗没有效果,需要做手术来切除跟腱周围的炎症组织; 外用药:选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外敷。禁用封闭治疗。 跟腱炎和腱围炎虽然大体位置相同,但疼痛的检查方法可大不同! (七)跟腱腱围炎 活动后感到小腿发紧、疼痛,有时在起跳或落地、站立时小腿后侧疼痛,重者在行走时就有小腿疼痛。沿跟腱周围有压痛,痛点不集中,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肌束,此处多有明显压痛。 晚期由于周围组织增生粘连,可感到跟腱增粗,手感小腿三头肌发僵、紧张。在急性炎症时,手握跟腱两侧,患者踝关节过度伸屈,可感到腱周围有摩擦感,如同手中握雪一样,此时并伴有疼痛。多因劳损,少数因急性伤后形成! 预防及治疗:运动前热身,避免长时间行走及剧烈运动,运动后要手法放松。热水泡脚,活血止痛,必要时可封闭治疗! 滑囊炎与跟腱末端病怎么区分呢? (八)跟骨滑囊炎 1.足跟部共有三个滑囊 一个位于皮肤与跟腱之间,叫跟腱后滑囊; 一个位于跟腱与跟骨后上角之间,称跟骨后滑囊; 另外一个位于跟骨结节下方,叫跟下滑囊。有的是单个,有的是多个滑囊。滑囊炎都与直接压迫、摩擦有关。 2.病因 骨结构异常突出的部位,由于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是产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长期穿尖而窄的皮鞋易引起跟骨滑囊炎; 滑囊在慢性损伤的基础上,也可因一次较大伤力而炎症加剧、滑膜小血管破裂,滑液呈血性。 3.症状 早期在足跟的后上方只见到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病人常在此处贴上胶布以减轻鞋的压迫。 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在跟腱上就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根据病人所穿鞋型,有时肿胀扩展到跟腱的两侧。慢性病例的滑囊形成永久性纤维化。 4.治疗 关键在于养,外用药物止痛,热水泡脚,避免穿高跟鞋和硬鞋,适当运动,必要时关节镜微创手术! 滑囊炎可以由损伤引起,部分是直接暴力损伤,有些是关节屈、伸外展、外旋等动作过度,经反复长期、持续的摩擦和压迫,使滑囊劳损导致炎症,滑囊可由磨损而增厚。 (九)Haglund病和跟腱末端病 实体的末端病疼痛位置 Haglund畸形X线表现 Haglund畸形核磁表现 Haglund畸形最早由瑞典骨科医生PatrickHaglund于1928年提出,认为异常的跟骨后上突与跟腱下滑囊和跟腱组织机械性撞击引起的后足疼痛。该畸形常会伴有跟腱下滑囊炎、跟腱浅层滑囊炎、跟腱炎和跟腱腱围炎等跟腱末端病的病理变化。 末端病常因剧烈运动反复牵拉韧带止点引起,早期不伴骨质异常及畸形!开始在活动多后感到疼痛,以后可转为持续性疼痛。检查可见跟腱止点部外观正常或增大,局部压痛。让病人单足提踵困难或引发疼痛。 1.X线表现 侧位X线可见跟腱附着部可见骨质增生。 2.症状 是足跟部的疼痛,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查体时会发现跟腱两侧压痛和肿胀,跟腱止点处深压痛,足背屈时出现疼痛。表现为跟骨后上结节增生肥大。影响穿鞋,或穿窄小或硬帮的鞋后,突出部皮肤和鞋帮摩擦产生炎症,引起疼痛。 3.保守治疗 包括更换舒适的鞋袜,抬高患肢,注意休息,理疗和按摩,使用支具,外用敷药和使用非甾类药物抗炎镇痛,必要时可以进行封闭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则可以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清理术。手术仅需跟腱旁2个7mm的切口就可以完成,术中用刨削刀清除跟骨后滑囊和炎性组织,用磨钻切除跟骨后上方骨赘。术后患者佩戴3-4周支具,按照康复计划训练10周左右就可以恢复。 (十)跟骨高压症 跟骨高压症疼痛区标示图 外侧标示区 与其它几种脚跟痛的区别是:其他几种病都是局部疼痛,而跟骨高压症是跟骨的两侧、足底、后侧挤压时都引起明显的疼痛。 在跟骨的内侧、外侧、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早期跟骨X线片多无异常,病程长者可有脱钙征象。化验结果正常。一般的非手术疗法效果不佳,且有时可使跟骨疼痛加重。 1.易患人群 高体重和长期穿硬底鞋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 2.诊断标准 跟骨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并有明显的静息痛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 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 发病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3.治疗 跟骨高压症的治疗,主要还是休息,早期抬高下肢休息,换穿宽松带气垫柔软的鞋子,1~2周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避免长时间站立,也可以口服一些消炎止痛药,肿胀严重时可冷敷,平时多热敷; 亦可采用物理疗法; 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宜行手术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跟骨内压力。骨钻孔减压最常用。 (十一)跟下脂肪垫炎 侧位图 绘图说明 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本病为后跟痛,与走路多、负重、体质下降、近期体重明显增加、鞋底薄有关,喜欢穿薄的硬底鞋的妇女多见。压痛点在足跟正中点靠后一些,特点是坐一会突然站起时或睡醒觉后起床时着地疼痛明显,活动后会明显减轻,原因是炎症刺激的疼痛随着足跟与地面的挤压使血流增快,炎性物质被部分带走,疼痛缓解。休息时炎性物质又再产生及积存在此,故再次着地还会疼痛。部位在跟下脂肪垫,性质为无菌性炎症。 治疗: 更换鞋子,宽松的、软底的,最好是运动鞋,每次穿的时候先用吹风筒吹干鞋子内部; 尽量避免踩在潮湿、寒冷的地方,保持足底的温暖和干燥; 少负重走路,减肥,增强体质,穿厚底鞋等。 热敷,理疗,封闭,局部用药。 (十二)跗骨窦综合征 附骨窦区 跗骨窦综合征指踝扭伤后跗骨窦的持续性疼痛,发病机制不清,70%以上是由踝关节损伤引起,可能与距跟骨间韧带或踝下十字韧带主干的部分断裂相关。典型表现是踝外侧和跗骨窦部有慢性疼痛。病理上表现为:窦腔内出血,韧带撕裂,疤痕形成,关节滑膜增生疝入窦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或压迫血管导致窦腔压力增高。 跗骨窦综合征关节镜手术入路! 诊断: 症状:跗骨窦区疼痛,足旋后或内收时加重。行走时局部疼痛,有恐惧感,尤其在不平的路面。大部分患者伴有打软症状,但无机械性不稳; 查体:压痛跗骨窦区有锐性压痛;踝被动内翻痛:踝关节做被动内翻或旋后检查时,跗骨窦部疼痛;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无踝关节不稳定,距下关节可阳性。 诊断性封闭:跗骨窦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2ml,如果疼痛消失,可确诊。 治疗: 局部封闭治疗,如果局部封闭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局部封闭对疼痛可能有效,但对行走时的恐惧感无效。手术治疗包括局部清理和伴发损伤的治疗: 对于跗骨窦局部的滑膜炎、疤痕组织在关节镜下彻底清理可以缓解局部疼痛; 对于有行走恐惧感的病例,往往存在伴发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陈旧性损伤,需要同时进行踝关节稳定性重建; 对于伴发距下关节晚期关节炎的病例或已出现局部畸形的病例,可以采用跗骨窦融合固定术,固定跗骨窦局部关节,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 (十三)距下关节炎和跟骨及周围肿瘤 距下关节炎疼痛区 跟腱肿瘤 距下关节炎指与距骨构成的关节内病变,多由外伤引起,关节面匹配关系紊乱引起关节磨损加重,导致关节炎症状出现。主要表现为关节部位的疼痛,活动及劳动能力严重受到影响。以负重时明显,休息时减轻,后期关节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以跟骨骨折引起常见。大部分病人最终需关节融合。 跟骨肿瘤十分少见,大部分可通过X线及核磁检查发现,治疗方法为骨肿瘤的治疗方案。 (十四)平足症 足弓展示图 扁平足实体图 足部外翻 平足症是指足内侧纵弓平坦,负重力线不正常,出现疲乏或疼痛症状的足扁平畸形。先天性或姿态性导致足弓低平,足部软组织松弛,跟骨外翻。 早期症状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疼痛关节外面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步履艰难,双足跟腱呈八字形。 1.病因: 后天性: 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 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 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 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脊髓灰质炎后遗平足症。 先天性: 足副舟骨、足舟骨结节过大,胫后肌附着处软弱; 第2骨较短,其他跖骨承受重力过多,促使足弓扁平; 足跗骨间软骨性或纤维性联合,常见有跟距、跟骨及跗骨间等联合均可导致平足症。 治疗以矫形鞋、足弓垫为主,必要时行跟骨截骨! 附:几种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1.热敷 热水浴足是一种简单且易行的方法,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反应,减轻足部的疼痛; 2.足部加垫: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开窗法:即在较厚的(海绵或毡子塑料泡沫均可)鞋垫与跟骨痛相应部位剪成空洞,大小随疼痛范围而定。 垫高法:在足下痛点相应部位用绵花或旧布、毛巾等垫高鞋垫5~10mm,对跟下滑囊炎有持续挤压按摩作用,促使局部炎症扩散; 研磨法:脚踩圆球形(玻璃或钢铁,木材,胶制均可)直径2~3cm。踩在跟痛点(脱鞋踩)流动研磨,每天2次,每次10min; 滚动法:将圆木棒或铁棒踏在脚跟下,在地上前后流动,可以按摩全足部软组织,对腱膜炎、跟下囊炎和脂肪垫炎都很有效。每日1~2次,每次10min。 3.跖筋膜炎 可试穿足内翻鞋,内侧足弓垫起,或足跟下垫一中间挖空的海绵垫圈,必要时可用非阿片类药物止痛。若疼痛持续或严重可考虑局麻药如激素局部注射,如果注射部位准确疗效较好。 4.跟下脂肪垫功能缺损 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可用长效局麻药阻滞。 5.踝管综合征 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可用长效局麻药和激素踝管内注射,也可采用经皮电刺激止痛。个别病例可采用手术松解术。 6.跟部滑囊炎 可选用手术治疗、解热镇痛药和局麻药加激素注射。 来源:本文为好医术作者综合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请标注来源!
治疗前患者为冠心病病人,冠脉三支病变,诊断明确需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大隐静脉和桡动脉为常规桥血管材料~本次在我院首次应用内窥镜获取桥血管材料!治疗后治疗后30天术后恢复良好,本次应用内窥镜获取桥血管材料,腿部切口小,愈合快,感染风险小。
谈到儿童矮小,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是“晚长”或“营养不良”,或是否是缺钙、缺锌、缺乏维生素等?但很少有人想到是否会缺乏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专门“管”生长的,生长激素缺乏,肯定影响长高.近几十个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儿童营养状况和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儿童,发育年龄普遍比上一代人早,虽然发育时间上还是有早晚之分,但“上大学还长个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因为吃不饱而造成营养不良就更少见了。其实,轻度有营养不良,对身高影响并不明显,轻度营养不良,首先是变瘦,长期较严重的营养不良,才会影响长高。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梁丽俊引起矮小的原因很多,要治疗必须查清病因,做出正确诊断,然后再考虑如何治疗。矮小儿童,首先拍骨龄片,以了解骨龄的大小和生长潜力,是“早长”还是“晚长”,详细评估骨龄可以做成年身高预测,知道不治疗到底能长多高,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治疗或确定更合理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治疗者,需要检查患儿自身的生长激素分泌情况。一、正常人生长激素的分泌方式与自身调节生长激素(GH)分泌:特点:脉冲式分泌,与年龄相关,青春发育中期分泌脉冲幅度最大,分泌量最多。频率:每3小时一次分泌峰,全天约8个脉冲;高峰:睡后一小时分泌达高峰,分泌量是一天总量的一半以上。分泌部位: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自身调节:受下丘脑分泌的两个神经激素调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RIH)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多巴胺,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调控GHRH和SRIH的分泌。二. 做激发试验的原因1. 生长激素在体内呈峰值分泌,平时值很低(0~5ng/ml都是正常),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出现3~5个较高的分泌峰(夜间采血孩子可能会醒,且时间长采血次数需更多,因而不采用)。2. 随机采血无法检测到峰值水平,它不像甲状腺激素,平时在血液中浓度是基本恒定的激素,随时采血就可以检查。3. 只查平时值无法反应生长激素是否正常。三.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方法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GH-IGF-1)功能测定,以往曾应用的运动、睡眠等生理性筛查试验,由于准确度低,目前已很少应用,多数都直接采用药物刺激试验(见表2)1. 于清晨不运动及空腹进行。 .激发实验前一晚22点后开始禁食,可以适量喝水,但能喝饮料,于第二天清晨8点前空腹进行化验,全过程不能吃东西,可少喝水,最好孩子进入睡眠状态。2. 按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疗规范,必须是分别做两种药物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避免一种药物做激发试验有15%的假阳性);3.激发试验药物:药物(胰岛素、可乐定、精氨酸、左旋多巴、吡定斯的明、GHRH等药物中选两种)。4.激发试验给药途径:口服和静脉,分别采用口服和静脉两种用药方式,可减少因消化吸收原因影响口服药迅速起作用的可能。卫生部《矮小症临床路径》中要求,静脉用药方式必选一种。5.药物选择: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促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分泌,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峰的出现,另一类是通过抑制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RIH)的释放,反过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峰的出现。部分人群可能对一种激发方式的敏感性不够,而另一种激发方式可能正常。我院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所用药物为不同时间内,分别口服可乐定和静脉滴注精氨酸。可乐定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需定时测量血压,精氨酸是一种可以在人体内自然产生的必需氨基酸,但需快速静脉滴注。6.激发试验采血时间及次数:①给药前采血1ml一次测定基础生长激素值,标记为可乐定0分钟②口服可乐定后每半小时采血1ml一次,分别标记为可乐定30、60、90分钟;③可乐定90分钟采血结束后冲管,直接静脉输精氨酸溶液,保证半小时之内输液结束。第一滴精氨酸滴入体内记时间,半小时后采血1ml分别标记为精氨酸30、60、90、120分钟。标准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需要在不同时间内,用两种药物(静脉用药方式必选一种),分别做2次激发试验,总共需要采8-9个时间点的血,去测生长激素水平。只用一种药物激发,或是两种药物同时用(可能有叠加作用),或是只选择两种口服药(存在消化道吸收快慢影响),或两种药物是同一种作用机理的激发试验,都是不规范的,可能性不高。7.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结果判断:整个激发试验过程中,只要有一次任一次生长激素(GH)峰值10ng/ml为正常;5ng/ml现象?答:因为可乐定也是一种降压药,需定时测血压,还有一定的嗜睡作用。但可乐定代谢也较快,我们先做可乐定试验,后做精氨酸试验,全部结束时,血压会有所回升,但还难以达到正常。中途上卫生间时需要有家长陪同。试验结束时,起床稍慢一点,如果头晕,稍躺一会儿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2.采血过多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产生伤害?答:我们采血总量不超过15ml,人体的脾脏就是用来破坏成熟红细胞,每天破坏30ml左右,我们抽了血之后,脾脏就会代偿性的少破坏一些,对孩子不会造成损伤。
关于球结膜松弛症的治疗,需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决定。I-II级的球结膜松弛症无需手术治疗,可采用局部按摩和湿毛巾热敷,多能缓解症状。III-IV级病人则需要手术。 手术是球结膜松弛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法主要有四种,包括松弛部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眼轮匝肌移位缩短术、结膜缝线固定术、结膜切除羊膜移植术。 以上四种术式有其各自的适应症和并发症:1.松弛部结膜新月形切除术,要避免切除过多球结膜以防结膜瘢痕形成、下穹隆缩窄及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同时注意角膜缘干细胞的保护,避免损伤角膜缘组织。 2.结膜缝线固定术,可通过缝线的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使松弛结膜拉紧并固定在巩膜上,达到治疗目的。该手术不切除结膜,手术简单、快捷,能加深下穹隆。但手术缝线需要穿过巩膜,有一定难度,有穿破眼球,损伤下直肌的危险。同时缝线的吸收过程长,患者有刺激症状。结膜缝线固定术对轻、中度球结膜松弛症治疗效果好,而对重度球结膜松弛症治疗效果差。 3.结膜切除羊膜移植术,可用于结膜松弛较重、松弛结膜切除过多者。 4.眼轮匝肌移位缩短术,主要适用于下睑缘张力增加所引起的球结膜松弛症患者。 具体应该采用什么手术方法,医生需要根据病人具体病情来决定。
结膜松弛症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结膜松弛症属于一种眼科疾病,我们很多老年人很容易患上结膜松弛症这种疾病。结膜松弛症大家都不是很了解,因为生活中很少有人认真去了解过,因此,大家都想知道结膜松弛症能不能自愈。 很多老年人上了年纪眼睛和视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上了年纪以后会出现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科疾病。其中结膜松弛症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我们都知道结膜松弛症属于一种眼科疾病,患上以后会患者的危害非常大,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结膜松弛症这种疾病,因此,想知道结膜松弛症究竟可以不可以自愈。那么,结膜松弛症能自愈吗 怎么治疗好?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简单的了解和认识。 结膜松弛症一般是不能进行自愈的,必须要进行正规的治疗,一般来说病情比较轻的结膜松弛症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比如说一级结膜松弛症患者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二级结膜松弛症患者会有泪溢,干涩,异物感的症状表现,这个时候可以采用比较保守的人工泪液,抗生素眼药水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如果结膜松弛症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比如说三四级患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泪溢,异物感,甚至是已经困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并且还伴随着刺痛感及灼痛感的话,这个时候需要考虑采用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当然,严重的时候也可以联合含激素类的抗生素滴眼液来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仍然没有效果,最终还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 来自宁夏银川市的的王**,今年63岁,因为双眼流泪十多年四处求医,在多家医院做过泪道探通冲洗,用过很多眼药,但流泪症状没有任何好转。近一年多来流泪加重,并始出现干涩、灼痛、眼皮糜烂,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前不久来到院就诊,经过我们的仔细检查,确诊为:双眼球结膜松弛症,经过手术治疗痊愈。当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之后,很多人纷纷打电话或写信咨询球结膜松弛症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和大家谈谈球结膜松弛症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治疗? 球结膜松弛就是白眼球的“皮肤”发生松弛 人上了年纪,全身皮肤就会变得松弛,形成皱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同样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50~60岁以后),覆盖在白眼球表面的那一层“皮肤”也会发生松弛,只是这层“皮肤”医学上不叫眼球皮肤,而叫做眼球结膜,眼球结膜发生松弛就叫做球结膜松弛症。由不同的老人结膜松弛的部位和程度不一样,所以引起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过去,大家对球结膜松弛症认识的不够,经常被视为老年人的正常生理变化而被忽略,甚至很少被眼科医生所重视,所以导致很多病人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 最早注意到球结膜松弛症的医生是一个名叫Braunschewig的外国医生,1921年他报告了4个这种病人。到了1986年一个叫Don liu的医生才完整的报告了有关球结膜松弛症造成流泪的机理和治疗方法。直到1999年我国才有这方面研究工作报告。应该说,球结膜松弛症并不是一个什么新出现的疾病,而是存在了很长很长时间的疾病,只是一直被大家所忽视。 流泪是球结膜松弛的主要表现 患球结膜松弛症的人主要表现就是不自觉地流泪,开始主要是迎风流泪,后来在屋内也不自觉地流泪,有的人甚至由于反复流泪,擦拭双眼,导致眼睑皮肤红、肿、痛甚至糜烂。目前,临床上将球结膜松弛症分为四级:Ⅰ级:无明显症状。Ⅱ级:有溢泪、异物感或干涩等相关症状之一。Ⅲ级:泪溢、异物感或干涩等相关症状明显,困扰生活。Ⅳ级:病人除有泪溢、异物感或干涩等相关症状外,还伴有刺痛、灼痛,突出在下睑缘上的松弛结膜可有出血或小溃疡。有调查表明我国60岁老年人群,有球结膜松弛症眼占总数39.95%。Ⅰ-Ⅱ级共占总数的93.14%,无性别差异。 球结膜松弛影响泪液的引流和排泄而引起流泪 在人的大眼角和鼻腔之间有一管道系统,叫做泪道,由从上到下由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组成,其功能是引流泪液。也就是说泪液由泪腺和副泪腺分泌出来后,要通过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的引流最后到达鼻腔。正常人在清醒和平静的状态下,成人每16小时有0.5~1.0毫升泪液,这些泪液除湿润眼球及部分蒸发外,剩余的泪液都由泪道引流入鼻腔。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和排除应该是平衡的,一般情况下不会溢出眼皮之外。所以,流眼泪的原因有三:一种是泪液排出受阻。二是眼部刺激使泪液分泌过多,来不及排出。三是眼睑位置异常。但是往往有一部分病人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膜无明显充血,角结膜无异物和明显炎症,也无倒睫,泪道冲洗很通畅,但是流泪症状明显。如果你是这种病人就需要考虑是不是因为球结膜松弛症引起的流泪。 一般认为,球结膜松弛症引起流泪是因为老年人眼部组织变化不协调,当球结膜变薄,弹性下降,张力降低发生松驰的同时,下睑对球结膜的推压力却没有相应减低。在眨眼时下睑向上推压,松驰结膜形成皱褶,堆积在眼球与下眼皮上缘之间,突出于眼球表面或者直接覆盖下泪小点,影响泪液的流动、分布、排泄。因为松驰结膜不能形成正常泪膜,眼表出现干燥、充血、水肿等异常。由于泪液不能正常引流到泪点,使泪液排泄障碍,流出眼皮之外。泪液的清除延缓又可以使球结膜发生许多组织学方面的改变,使其弹性降低,张力下降,反过来又会加重结膜松驰。 手术是球结膜松弛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关于球结膜松弛症的治疗,需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决定。I-II级的球结膜松弛症无需手术治疗,可采用局部按摩和湿毛巾热敷,多能缓解症状。III-IV级病人则需要手术。 手术方法主要有四种,包括松弛部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眼轮匝肌移位缩短术、结膜缝线固定术、结膜切除羊膜移植术。具体应该采用什么手术方法,医生需要根据病人具体病情来决定。其中松弛部结膜新月形切除术是最常用术式,原理和老百姓平时所说的“拉皮”手术是类似,就是将多余部分的球结膜切除,然后剩下的结膜拉紧,按正常的解剖位置缝合切口。手术局部麻醉下进行,一般每眼需要15~20分钟,切除前缘距角膜缘约4mm,按角膜弧度半月形切除宽约3~6mm松弛结膜,10-0尼龙线连续缝合结膜切口(见示意图1~4)。手术后6-7天拆线。术后第术眼用含皮质类固醇的抗生素眼液滴眼2~3周。 以上四种术式有其各自的适应症和并发症,松弛部结膜新月形切除术要避免切除过多球结膜以防结膜瘢痕形成、下穹隆缩窄及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同时注意角膜缘干细胞的保护,避免损伤角膜缘组织。结膜缝线固定术可通过缝线的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使松弛结膜拉紧并固定在巩膜上,达到治疗目的。该手术不切除结膜,手术简单、快捷,能加深下穹隆。但手术缝线需要穿过巩膜,有一定难度,有穿破眼球,损伤下直肌的危险。同时缝线的吸收过程长,患者有刺激症状。结膜缝线固定术对轻、中度球结膜松弛症治疗效果好,而对重度球结膜松弛症治疗效果差。结膜切除羊膜移植术可用于结膜松弛较重,松弛结膜切除过多者。眼轮匝肌移位缩短术主要适用于下睑缘张力增加所引起的球结膜松弛症患者。 总之,结膜松驰症不能再被视为老年人的正常生理变化而被忽略,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应该引起大家,包括医生,特别是眼科医生的注意。患了球结膜松弛症的老人也不用着急,因为只要诊断明确,治疗结果一般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