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4.4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1000多人猝死。而这种“猝死”并不一定是猝不及防,更多的在于血管疾病已经“缠身”在前。受访人:王宏宇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血管医学中心主任透支身体,忽视健康,容易被“猝死”击倒采访人:付东红刘欢采访人:中青年猝死频发,作为血管病学专家,您怎么看这种“猝死”?王宏宇:中青年猝死中,有的属于过劳死,如证券经理,有的属于运动死,如运动员,本质都是透支了身体机能的极限。而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瘤破裂、脑梗塞和脑出血等。关于猝死,世卫组织的定义是:突然发生的,未能预料到的死亡,从发生不适到死亡,间隔不足6小时。猝死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疾病有多么难治,而是这些疾病以突袭的方式出现,让人措手不及。体弱多病,三天两头不舒服跑医院,这类人群的猝死发生率反而比较低,因为他们对身体比较在意,不可能让身体透支;另外,常去医院检查,发现一些可能引发猝死的原因,医生当即就给出治疗方案了。相反,身体比较“皮实”,平时很少看病吃药的人更容易“猝死”,因为他们不会知道自己身上背着“定时炸弹”,也不会在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往往容易被“猝死”击倒。而这种“猝死”并不一定是猝不及防,更多的在于血管疾病已经“缠身”在前而目前关注不够。血管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已经成为中青年高端人才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血管健康不可割裂,要确立“血管树”概念采访人:近些年,我们听到一个专业名词——“血管医学”,如何理解?王宏宇:血管医学是近10年逐步形成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血管为基础,将人的血管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发生在心、脑、肾、肺、肠道、外周等器官和系统疾病的一门新型交叉医学学科,包括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干预及康复等方面。血管医学也将成为集传统的心血管病学、神经科学、内分泌学、肾内科学、冠状动脉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血管生物力学和健康教育学和遗传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采访人:怎么看待您所说的“血管树”?王宏宇:要把血管健康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划分为心脏冠脉血管、脑血管、肾血管、下肢动脉,要确立“血管树”的概念。动脉在人体形似一棵树,动脉的血液为各个脏器供应营养,血流受阻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足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临床事件。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可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绞痛乃至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供血不足、眩晕、头痛、精神症状、痴呆、意识丧失、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和顽固性高血压;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发生肢端缺血坏死。采访人: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整个血管树的相关疾病……王宏宇:对。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系统性病症。血管相关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是健康的“头号杀手”。肺动脉栓塞可导致猝死;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栓塞、糖尿病足等可发生于心、脑、肾和肢体,使组织坏死,不仅威胁生命,而且造成躯体残疾;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与静脉瓣功能不全均可致常年下肢肿胀、小腿色素沉着、瘙痒及溃疡。这些血管疾病患者处于“半残疾”状态。猝死、心肌梗死、脑梗塞、外周动脉闭塞等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相关,并导致进行性血管损伤,最终引发心脏和血管事件。受疾病打击后的幸存者,相当一部分可能残留运动功能障碍,虽然能够长期存活,却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即使是没有明显躯体后遗症者,对如何预防疾病再次发作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症状较轻,对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另一部分人则对疾病抱有过度恐惧的心理,从此长期卧床休息,远离正常生活,无法完整地回归社会。综合评估,建立“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新模式”采访人:您总在强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新模式”,这是什么模式?王宏宇:就是摒弃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念,而是将全身重要脏器如心脏、脑、肾和外周器官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评估其供应血管的健康状况,指导医务人员采取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外科手术或介入等及早干预策略,早期检测、预防乃至逆转不良血管事件。新模式除了预防及治疗,还包括疾病后期的康复及终生血管管理,定期监测血管健康状况,防止不良血管事件的再发。为此,2004年原国家卫生部批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项目作为十年百项计划之一向全国推广,目前已在全国20多省市进行了专科医生的培训与血管医学的推广。2010年我国首个血管医学专业学科——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开设,综合了从基础和临床研究、疾病早期检测、预防、内外科和介入治疗到终身康复管理。此外举办血管医学年会已有十三届,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与国内外专家深入交流血管医学的现状及发展。2011年和2014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开设血管医学课程,并与全国医学院校联合开展“中国大学生走近血管医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青少年医学生开始开展血管医学的教育,对于这一新型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采访人:血管应该如何管理?王宏宇:早期发现是血管病预防工作的精髓。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症,减少血管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要重视和治疗急性严重血管事件,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更要重视血管健康的维护和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对高危人群进行血管病变的早期评价和血管早期病变逆转,对于预防临床血管事件和维护血管健康极为重要。规范地早期识别血管病变,对疾病危险因素早期控制,早期症状提高警惕,早期发现血管病变信号,监测血管早期病变进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血管进行管理。血管疾病最好的预防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应在没有发病时对他们进行血管筛查,建立血管健康档案及血管健康社区防治中心。有高危因素者要进行定期筛查,结果异常者在心脑血管专科医务人员或具有一定心脑血管预防治疗知识人员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改变生活方式、降脂、降压、戒烟等疾病的一级预防,争取早期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及血管支架和外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血管健康管理将提供全程管理,也就是从早期评估预防、治疗到后期康复及血管健康终身监测。采访人:您对中国血管医学发展有哪些建议?王宏宇:对于血管疾病的防治,只有长期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终末期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血管医学发展的重点应聚力于四个方面:第一,抓住早期血管病变检测,应用无创性血管结构和功能检测指标建立的血管病变早期评价系统可以整体评估血管健康状况,早期识别血管病变;第二,推动以转化医学为核心的血管医学研究,实现从基础到临床的有机结合;第三,优化以社区医疗和全科医师为主体的血管健康管理和康复;第四,坚持中西医结合防治血管疾病的方略,早期血管疾病患者往往较年轻,通常无传统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无西药可用。但此类人群通常已存在需治疗的血管早期病变,因此,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毒副作用较少的植物药成为理想的选择,如丹参、银杏叶提取物等。此外,终末期血管病患者往往多器官疾病并存,患者服药种类和数量较多,尤其存在多种并发症时,需要应用中药调理或联合治疗。本文已刊登至《北京青年报》第10194期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8/24/content_214721.htm?div=-1
4月9日晚21:53将在CCTV-9记录频道播出大型血管医学纪录片《红色通道》,该片分上、下两集,全面记录了血管健康终身管理、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意义,敬请关注。
2015年3月7日下午2点至6点,在河北省南宫市人民医院内科进行大查房,对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并对内科医生进行医疗前沿动态及指南进行培训及讲解。
2015年2月6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举行喜迎新春暨年度患者联谊交流活动。副主任药师姬鸣做健康知识串讲患者交流发言患者交流发言患者交流发言患者才艺展示患者才艺展示合朗诵诗朗诵幸运抽奖
2015年1月30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举办学科成立4周年庆典暨2014年度总结表彰大会。王宏宇主任致辞病房组长王黎春总结病房工作门诊组长商广芸总结门诊工作护士长史鸿燕总结护理工作无创检测室付晓葆医师汇报工作张晶医生汇报病案质量工作超声检查室王靖医生汇报工作刘金波医生总结科研工作王宏宇主任为医疗标兵颁奖王宏宇主任为科研标兵颁奖王宏宇主任为护理标兵颁奖
序号时间讲者讲题12015-1-28周三王黎春心脑血管那些事,医生在做什么?2015-1-28周三姬鸣肌肉丢失与老年健康22015-2-6周五喜迎新春暨年度患者联谊交流活动2015-2-27周五刘金波新技术-体外反搏的应用2015-2-27周五宋月洁起搏器病人术后注意事项32015-3-25周三黄薇血栓后综合征诊断及预防2015-3-25周三王靖超声解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42015-4-29周三商广芸哪几类人血脂应该降得更低?2014-4-29周三姬鸣世卫组织定义老年人新标准52015-5-27周三付晓葆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2015-5-27周三李金娟糖尿病与血管健康62015-6-24周三商广芸颈动脉斑块解读2015-6-24周三连进武心脑血管病人的饮食指导72015-7-29周三付晓葆房颤的诊断和治疗2015-7-29周三张晶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关系82014-8-26周三刘金波同型半胱氨酸(HCY)解读2014-8-26周三史鸿燕如何正确使用弹力袜92015-9-30周三史鸿燕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指导2015-9-30周三黄薇心脏支架植入术102015-10-28周三李健心脑血管病人的中药治疗2015-10-28周三于晓岚颈动脉狭窄的诊疗112015-11-25周三赵旭静喘憋的鉴别与治疗2015-11-25周三何士杰糖尿病人的饮食指导122015-12-30周三王靖超声解读下肢静脉血栓2015-12-30周三姬鸣回顾2015健教之路
又是一年岁末年初,又是一年的欢聚,为我们患者的血管健康庆祝吧!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当选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黄正明会长(右)为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授牌并为王宏宇主任委员(左)颁发聘书12月26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贾万年研究员宣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随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明教授为为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授牌、并为主任委员颁发聘书。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孙景海常务理事还宣读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预任领导名单并组织选举;选举顺序依次为常务理事、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最后,大会一致同意,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当选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血管疾病整体防控战略的国家,国家卫生部从2004年起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列为十年百项计划之一在全国范围进行了推广,六年间此项适宜技术在全国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普通百姓的认可,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的普及对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6月时任卫生部陈竺部长题词“推动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伴随着此项技术的推广,作为新型学术领域的血管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专业学科,2010年4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血管医学中心,学科涉及血管生物学研究、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和预防、血管病变药物治疗、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与血管疾病康复等领域。2005年,总结多年推广工作经验及国内外最新进展,出版发行了我国第一部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应用指南(2011年第二次报告公布)”。2011年,北京市科委批准“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项目作为首都十大危险疾病项目在首都推广。2012年中国首部血管医学专业学科蓝皮书发布。2012年 “北京地区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研究”作为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获批。2004-2014年成功举办11届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一门新型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于2011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正式开设血管医学课程,成为国内首家开设血管医学课程的医科大学。2012年11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举办了首届血管医学教学研讨会。2013年6月于第十届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期间举办首届血管医学院校教育论坛,并于2014年继续举办相关教育论坛。国内首部血管医学教材——《血管医学精要》于今年正式出版。自2011年至今,已连续开设了4年血管医学课程。2014年9月,在北医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以血管医学为主题的《血管探秘》课程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的公选课,正式在非医学专业院系开设。由此,随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血管医学的发展,对降低国家日益沉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成立大会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组织了血管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了血管医学教学研讨会。延伸阅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血管疾病整体防控战略的国家,国家卫生部从2004年起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列为十年百项计划之一在全国范围进行了推广,十年间此项适宜技术在全国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普通百姓的认可,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的普及对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此项技术的推广,作为新型学术领域的血管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专业学科,2010年4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血管医学中心,学科涉及血管生物学研究,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和预防,血管病变药物治疗、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与血管疾病康复等领域。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国内医学院校率先开设《血管医学》专业课程。2012年中国首部血管医学专业学科蓝皮书发布。2014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非医学专业领域开设血管医学公选课课程。经过近十余年的学科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临床、教学、科研、预防、教育、公众健康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根据国务院〔2013〕44号文件精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于2014年6月18日成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并邀请王宏宇教授担任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是国内首家针对血管性疾病领域的二级学会,标志着血管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14年8月25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明(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会长贾万年(兼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袁永林(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宋青(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组成的考察组,对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进行了实地考察,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科研处处长范东伟,宣传部部长刘金良等配合考察,明确了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考察组一致认为,目前血管医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型学科,成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将会进一步促进血管医学的发展,对降低国家日益沉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4名,常务委员14人(含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30名。按照《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条例》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制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工作规划和计划。王宏宇主任委员介绍:王宏宇,主任医师,科室负责人,博士后。先后从师于刘望彭教授、龚兰生教授以及胡大一教授。2002年~2010年3月就职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4月创建国内首家血管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名誉院长、血管科主任。王宏宇主任从事血管医学领域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多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血管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的理念,并创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评估体系。2004年起担任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项目负责人;2011年起担任北京市科委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成果推广“中国血管病早期检测技术应用”项目负责人;2012年3月主持发布中国血管医学学科蓝皮书。王宏宇主任目前担任国际血管健康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ISVH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研究会学术助理;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律失常联盟委员;美国高血压学会委员等职务。已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出版著作包括《血管病学》、译著《血管医学》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静脉系统多发病,栓子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肺栓塞。患者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胸痛、咳嗽、呼吸困难、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并有脑缺氧症状如极度焦虑不安、倦怠、恶心、抽搐和昏迷等,严重者可猝死。为避免致死性肺栓塞,我们可以在栓子进入肺动脉的必经之路――下腔静脉处植入一种装置(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防止栓子到达肺动脉而引起肺栓塞。目前,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介入手术方法,对于预防高危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意义重大。
冬季是血管性疾病高发季节,下肢深静脉血栓为静脉血管系统多发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其典型临床表现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肺栓塞。患者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胸痛、咳嗽、呼吸困难、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并有脑缺氧症状如极度焦虑不安、倦怠、恶心、抽搐和昏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