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孩子出现频繁的突然猛地点头,到底是婴儿痉挛症、还是偏良性的点头痉挛呢?婴儿痉挛症以脑电图背景高度失律、监测到痉挛发作以及发育迟缓三联征被人们熟知,那痉挛发作有哪些特征?什么原因引起?治疗情况和预后怎么样呢?下面一一进行阐述。 点头痉挛(Spasmus nutans)是一种发生于婴儿时期,以眼球震颤(nystagmus)、点头、斜颈为特征的罕见临床综合征,1897年由Raudnitz首次报道(可在历史记录中观看昨日视频)。患儿多因眼球震颤就诊于眼科,或由于点头就诊于神经内科,字面上较容易与婴儿痉挛症相混淆。婴儿痉挛症是年龄依赖性癫痫脑病,而点头痉挛则是一种非痫性、良性、自限性、发作性疾病,大多数患儿的临床症状会在学龄前期自行缓解。尽管临床少见,点头痉挛也被数名学者系统的描述过。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其预后进行了长期追踪随访。 1.流行病学本病较罕见,因此没有确切的发病统计,自1897年至今,有文献报道的病例仅百余例。有一项对277名非对称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的随访研究(随访平均时间超过8年)显示点头痉挛仅占其中的2.5%。 本病起病年龄常为4-18个月,极少数在18个月-3岁之间。Scbulman等认为本病最晚发病年龄是3岁半,症状最长可持续27个月。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2.临床表现眼球震颤、点头和斜颈为本病典型的三联征,但并非所有患儿均同时具备这三种表现,大部分患儿同时存在阵发性眼球震颤和点头,也可仅有眼球震颤而不伴点头或斜颈。眼球震颤是本病的核心症状,是必不可少的,点头和斜颈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眼震的代偿。眼球震颤的特点为间歇性、不对称、非共轭、高频率、低振幅的细小钟摆样震颤,可为单侧或者双侧,频率可高达15Hz,幅度达3°,方向可为水平、垂直或旋转,双眼的眼震幅度或者振动周期是不同的。一般头部运动常比眼震早出现2~6周,运动形式不固定,可为横向、纵向或者旋转性的缓慢性摇头、点头,其频率较眼震低,多为2~3 Hz,幅度为2~25°不等。在一些病例中发现头部运动并非病理性的不自主运动,而是对眼球震颤的代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视力。头部运动和眼震为间歇性的,速度与方向均不一致,在仰卧、闭眼、睡眠时消失,当注视某事物时可以相互抵消或者触发。斜颈是一种代偿性体位,但并非所有患儿均会出现。也有报道斜颈仅占40%。 点头痉挛不影响患儿的精神、运动发育,虽然有文献描述过伴有轻度生长发育迟滞的点头痉挛患儿,但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佝偻病,营养不良等)及其他潜在因素可能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原因。 点头痉挛患儿的神经系统查体、头颅影像学、脑电图、眼科检查(视力、眼底)均正常,部分患儿可能存在斜视。眼震电图波形为双眼或单眼不对称的细小钟摆型眼震波形,视网膜电图正常。 3.发病机制点头痉挛的神经病学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仅有一些研究假说对其临床症状的产生加以阐述。点头痉挛累及运动控制路径而无眼部器质性病变,其产生机制可能是基于失衡的扫视脉冲的产生。在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眼球运动的控制尚不稳定,感受器视觉传入冲动的不稳定,影响了眼球运动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点头的产生机制,最大的争议是点头是对眼震的一种代偿还是一种病理性的不自主运动。研究初期,多位学者认为点头和眼震的频率不同,因此他们是没有关联的。而Gresty等对1例确诊点头痉挛的患儿进行了研究,发现眼震可以被有效的头部运动抵消,因而认为点头是一种条件控制现象或适应性行为模式,用来抑制病理性的眼球震颤,并提高视力。婴幼儿没有固定注视的需要,因此任何有效振幅的头部运动均可抵消眼震。而年长儿有长时间固定注视的需求,因此代偿性的头部运动需要更加精细复杂,孤立的小幅度头部运动(2-3 Hz)可能无法有效抵消眼震,以此阐明了头部运动多样化的可能原因。Gottlob等对35例点头痉挛患儿的点头和眼部运动进行客观研究,发现21例患儿的细小、高频的分离性眼球震颤在点头时变为大量缓慢的对称性眼球运动,眼震与头部运动在同一相位和不同相位以相同的幅度运动,这符合一个正常的前庭.眼球反射,以此证实点头是眼球震颤的一种代偿。而且,正是因为代偿性点头时期的前庭-眼球反射,正常的中心视力和立体视力才得以维持。对于斜颈,经过临床观察和眼动电图描记,推测它可以通过前庭机制缓解眼震,也是一种代偿。 4.危险因素点头痉挛的具体病因不明,1897年Raudnitz描述了点头痉挛可能与光照不足和佝偻病相关,此后很多学者对点头痉挛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目前发现与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低社会经济地位、拥挤的居住环境、佝偻病、梅毒、营养不良、刨伤、癫痫、父母患有精神疾病、产妇酗酒、滥用药物及儿童虐待等。还有一些调查问卷显示点头痉挛在非洲裔和拉美裔家庭发病率更高,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其发病。 5.诊断与鉴别诊断点头痉挛是一个除外性和回顾性的诊断。其诊断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1)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2)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临床查体、视频脑电图、头颅影像学)及眼科检查(视力、眼底、视网膜电图、眼震电图等)均无异常;(3)自限性,需要长期的随访直到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方能确诊。最初很多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患儿被草率的确诊为点头痉挛,随访却发现一部分最终证实为神经或眼科疾病,因此点头痉挛的诊断需要特别谨慎。点头痉挛的核心症状是眼震,尤其需要与以下能够引起眼震的疾病相鉴别。 (1)先天性眼球震颤:本病有家族倾向,常常在生后数周以内起病,表现为双眼对称、共轭的眼球震颤,摇头与眼震方向一致,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减轻,但与点头痉挛不同的是,症状在5岁以内不会消失,可以持续终生,常需矫正视力。 (2)类点头痉挛样病:由眼科、神经系统或者全身性的疾病引起的点头痉挛,应注意鉴别。这类疾病常被称为类点头痉挛样病,由于与点头痉挛表现相似,极易被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在现已报道的病例中,眼科疾病如视网膜疾病、全色盲、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斜视、严重屈光不正及弱视等均可导致眼震;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视神经和视交叉胶质瘤、小脑发育不全、丘脑和第三脑室肿瘤、脑穿通性囊肿、间脑综合征、Leigh综合征、眼肌阵挛及Bardet-Biedl综合征等均可出现类点头痉挛样表现。完善的眼科及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鉴别,包括眼底检查、眼震电图、视觉诱发电位、视频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近年来,视网膜电图在类点头痉挛样病的诊断中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在一些引起先天性眼震的视网膜疾病(如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中也存在良性的点头痉挛特征性波形,极易被误诊,但此类疾病视网膜电图异常,因此怀疑点头痉挛的患儿有必要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查,点头痉挛患儿视网膜电图正常,如异常则要考虑类点头痉挛样疾病。 (3)婴儿痉挛症:点头痉挛样表现可能是一种癫痫发作形式,常见于婴儿痉挛症,而且从字面上也极容易混淆。婴儿痉挛症是以成串的点头拥抱样发作为主,伴有进行性智力减退,脑电图呈高峰失律,二者临床表现、视频脑电图明显不同,较易区分。 总而言之,对于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眼震的患儿,在诊断本病前,需要特别仔细的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以除外眼科疾患、神经系统病变,并需长期随访至症状减轻或者消失方能确定诊断。 6.治疗与预后点头痉挛一直被定义为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多在3-6岁逐渐自愈。然而,Gottlob等对10例点头痉挛患儿进行了平均5.5年的随访,且随访至平均年龄7岁。结果4例双眼视力完全正常(即1.0),5例视力有轻微下降(约0.6),1例视力中度下降(即0.4)。3例有正常的立体视力,其余的7例存在内斜视、垂直分离偏差、弱视或隐性眼球震颤。所有患儿均存在微小的亚临床的眼球震颤。 由此可见点头痉挛的患儿可以有良好的视力,接近1/3的患儿有正常的立体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眼震强度逐渐下降,但亚临床的眼球震颤可以持续存在到5-12岁。所以点头痉挛可能并非是一个完全自限性的疾病。 对于本病应密切随访,在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之前,不能轻易进行诊断。本病一般不需要药物或其他治疗。
某一特征的脑波活动从一个部位逐渐移行到同侧半球或对侧半球的另一个部位,一般可见到该波形的活动在一个部位逐渐减弱的同时,在另一个部位逐渐出现,两个部位之间常有一定的衔接过程,或者在时间上非常接近,但频率不一定一致。
药品 【药品名称】 通用名:拉莫三嗪片 商品名:利必通 拼音名:LaMoSanQinPian(LiBiTong) 【成份】 主要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拉莫三嗪。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方圆形片。一面为多面形,另一面压印 “Lamictal 50”(50mg 片剂)。 【适应症】 拉莫三嗪片,适应症为癫痫: 对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的单药治疗: 1. 简单部分性发作 2. 复杂部分性发作 3. 续发性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 4. 原发性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目前暂不推荐对十二岁以下儿童采用单药治疗,因为尚未得到对这类特殊目标人群 【规格】 50mg*30s 【用法用量】 单药治疗 12岁以上患者本药单药治疗的初始剂量是25 mg,每日一次,连服2周 ;随后用50 mg,每日1次,连服两周。此后,每隔1-2周增加剂量,最大增加量为 50-100 mg,直至达到最佳疗效,通常达到最佳疗效的维持剂量为100-200 mg/日,每日一次或分两次给药。其他详见说明书。 【不良反应】 在本药作为单药治疗的试验中,不良反应的报导包括头痛、疲倦、皮疹、恶心、头晕、嗜睡和失眠。在临床双盲、添加试验中,服用拉莫三嗪的病人中皮疹的发生率高达10%,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为5%。2%的病人因皮疹导致停止拉莫三嗪的治疗。这种皮疹在外观上一般是斑丘疹,通常在治疗开始的前8周出现,停用拉莫三嗪后消失。罕见的、严重的皮疹,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Lyell综合征)已经有报道,后者会引发高死亡率。 【禁忌】 禁用于已知对拉莫三嗪和本品中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 【注意事项】 曾有皮肤不良反应的报告,一般发生在拉莫三嗪(利必通)开始治疗的前8周。大多数皮疹是轻微的和自限性的。但是,曾罕见严重的、危及生命的皮疹,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毒性上皮坏死溶解(TEN)的报道(参见[不良反应])。严重皮疹如SJS综合征,在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的发生率约为1:1000。12岁以下儿童发生的危险高于成人。有研究表明12岁以下儿童发生皮疹且需住院治疗的比率为1:300~1:100 (参见[不良反应])。儿童最初发生的皮疹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感染;在本品治疗的前8周, 如果儿童出现皮疹和发热症状医生应该考虑有药物反应的可能性。此外,发生皮疹总的危险性与下列因素很有关系:-拉莫三嗪的初始剂量太高和随后增加的剂量超过推荐剂量(参见[用法用量])。-同时应用丙戊酸钠(参见[用法用量])。出现皮疹的所有病人(成人和儿童)都应迅速被评估,并立即停用拉莫三 嗪,除非可确诊皮疹与此药无关。也有报告认为皮疹是过敏综合征的一部分,伴有多种形式的全身症状, 包括发热、淋巴腺病、颜面水肿和血液及肝的异常。这种综合征引起临床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区别;罕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衰竭。即使皮疹不明显,注意过敏反应的早期表现(如发热、淋巴腺病)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出现症状和体征,应告知病人立即寻医。如早期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出现,应立即评估病人;如不能确定另有病因,应停用本品。当与其他抗癫痫药合用时,突然停用本品可引起癫痫反弹发作。除非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例如皮疹)要求突然停药,否则本品的剂量应该在两周内逐渐减少至停药。在拉莫三嗪添加疗法的临床试验期间,曾罕见伴癫痫持续状态的快速、进行性疾病,如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失调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随后出现死亡。拉莫三嗪与上述反应的关系尚未建立。本品是弱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因而长期治疗时就有可能干扰叶酸的代谢。然而,人类长期给药达一年,拉莫三嗪对血红蛋白的浓度、细胞平均容量和血清或红细胞的叶酸浓度没有引起明显的变化; 用药长达五年对红细胞的叶酸浓度也无明显的影响。在晚期肾衰病人的单剂量研究中,血浆中拉莫三嗪的浓度没有明显改变。但是,可以预计葡萄糖醛酸代谢物会蓄积;因此,肾衰病人应慎用。严重肝功能受损病人(Child-Pugh C级),初始和维持剂量应减少75%。严重肝功能受损病人应谨慎用药。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两项志愿者参加的研究证明拉莫三嗪对细微视觉运动的协调、眼球活动、身体摆动和主观镇静作用的影响与安慰剂没有不同。在拉莫三嗪的临床试验中,神经病学上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和复视曾有报道。因为所有抗癫痫药物的治疗都存在个体差异,病人应就驾驶和癫痫的特殊问题咨询医生。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生育力:在动物的生殖实验中,本品不损害生育力。本品对人类生育力的影响尚无经验。 2.致畸性:本品是一种弱的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妊娠期母亲使用叶酸抑制剂治疗时,理论上有胎儿致畸的危险。但是,在动物的生殖毒性研究中,拉莫三嗪的剂量超过人类治疗剂量时并未有致畸作用。 3.妊娠期:人类妊娠期使用拉莫三嗪的资料不足,还不能评价其安全性。妊娠期不应使用拉莫三嗪,或权衡利弊。 4.哺乳期:哺乳期使用拉莫三嗪的资料有限。初步资料显示拉莫三嗪能进入乳汁,其浓度通常可达到血浆浓度的40~60%。在少数已知是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拉莫三嗪的血浆浓度达到可以出现药理作用的水平。哺乳喂养的潜在益处应超过婴儿出现潜在不良反应的危险。 【儿童用药】 12岁以上儿童的单药治疗及添加疗法参见【用法用量】: 2岁至12岁儿童; 因为对儿童进行的相应的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尚不充分,故无法推荐对于十二岁以下儿童进行单药治疗的剂量。添加疗法参见【用法用量】 2岁以下儿童:参见【用法用量】 【老年用药】 老年人拉莫三嗪的药代动力学与年轻人没有明显区别,因此不需要对推荐方案进行剂量调整。 【药物相互作用】 诱导肝药物代谢酶的抗癫痫药(例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扑痫酮)会增强拉莫三嗪的代谢,而需增加使用剂量。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竞争肝药物代谢酶,可降低拉莫三嗪的代谢,拉莫三嗪的平均半衰期增加近两倍。没有证据表明拉莫三嗪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肝氧化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作用。拉莫三嗪可诱导自身代谢,但此作用是有限性的,无明显的临床意义。与本品合用时其它抗癫痫药的血浆浓度的改变虽有报道,但对照研究并未显示本品对其它合用抗癫痫药的血浆浓度有任何影响。体外试验结果显示拉莫三嗪并不能从蛋白结合部位上置换其他抗癫痫药。正在服用卡马西平的病人,服用拉莫三嗪之后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报告,包括头痛、恶心、视力模糊、头晕、复视和共济失调。这些反应在减少卡马西平的剂量后通常都会消失。在一项12名女性志愿者参加的研究中,给予口服避孕药后,拉莫三嗪不影响血浆中乙炔雌二醇和左炔诺孕酮的浓度。然而,服用口服避孕药的病人采用其他慢性治疗时,月经出血的任何变化应向医生报告。 【药物过量】 症状和体征:曾有急性摄入超过最大治疗剂量10~20倍的报告。药物过量会引起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意识受损和昏迷等症状。处置:一旦发生药物过量,病人应住院治疗,并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如需要, 应进行洗胃。 【药物毒理】 1.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拉莫三嗪是一种封闭电压应用依从性的钠离子高通道阻滞剂。在培养的神经细胞中,它产生一种应用和电压依从性阻滞持续的反复放电,同时抑制病理性谷氨酸释放(这种氨基酸对癫痫发作的形成起着关键性 的作用),也抑制谷氨酸诱发的动作电位的爆发。 2.药效学:在评价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试验中,健康志愿者服用拉莫三嗪240mg,所得结果与安慰剂无异;然而1000mg苯妥英和10mg安定均明显损害细微视觉运动的协调和眼球运动,增加身体的摆动和产生主观的镇静作用。在另一项研究中,单剂口服600mg的卡马西平明显损害了细微视觉运动的协调和眼球运动,此时身体的摆动和心率均增加;然而,服用150mg和300mg剂量的拉莫三嗪,结果与安慰剂无差异。 3.毒理研究突变性:大范围的致突变试验结果表明,本品对人类无遗传学危险。致癌性:在大、小鼠的长期研究中,本品无致癌性。 【药代动力学】 拉莫三嗪在肠道内吸收迅速、完全,没有明显的首过代谢。口服给药后约2.5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进食后的达峰时间稍延迟,但吸收的程度不受影响。实验表明,当单次最高给药剂量达450mg时,药代动力学曲线仍呈线性。稳态时最高血药浓度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在同一个体,浓度的差异很小。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55%;从血浆蛋白置换出来引起毒性的可能性极低,分布容积为0.92~1.22L/kg。健康成人,平均稳态清除率为39±14mL/min 。拉莫三嗪的清除主要是代谢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然后经尿排泄。尿中排出的原形药不足10%。粪便中所排除的与药物有关的物质仅约为2%。清除率和半衰期与剂量无关。健康成人的平均消除半衰期是24~35小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已被证实是拉莫三嗪的代谢酶。在一项Gilbert综合征的受试者研究中,平均表观清除率比正常对照者下降32%,但比值仍在一般人群的范围内。拉莫三嗪轻度诱导自身代谢取决于剂量。但无拉莫三嗪影响其它抗癫痫药物药代动力学的证据。拉莫三嗪与由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大可能发生。拉莫三嗪的半衰期明显受到合用药物的影响,当与酶诱导剂如卡马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 铝塑水泡眼包装,30片/盒。 【有效期】 36个月 【批准文号】 H20110023 【生产企业】 GlaxoSmithKline Australia Pty Ltd.
药品 【药品名称】 通用名:托吡酯胶囊 商品名:妥泰 拼音名:TuoZuoZuoJiaoNang(TuoTai) 【成份】 主要成分:活性成分:托吡酯。 【性状】 本品为硬质明胶胶囊,明胶胶囊为白色和透明色,内装有白色或类白色托吡酯包衣小球。 【适应症】 本品用于成人及2-16岁儿童部分性癫痫发作的加用治疗。 【规格】 25mg*60s 【用法用量】 本品治疗成人和儿童部分性癫痫发作有效。在对照的加用治疗试验中,已证实托吡酯血浆浓度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尚无证据证明托吡酯在人体中有耐受性,在成人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中进行的剂量范围研究得出,日剂量大于400mg(600、800和1000mg/日)并不增加疗效。应用本品治疗时,不必监测血浆托吡酯浓度以达到最佳疗效。本品加用苯妥英治疗时,仅有极少数病例需调整苯妥英的用量以达到最佳临床疗效。在本品加用治疗期间,加用或停用苯妥英和卡马西平可能需要调整本品剂量。 【不良反应】 已知对妥泰托吡酯胶囊过敏者禁用。 【禁忌】 已知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对于有或无癫痫发作或癫痫病史的患者,包括本品在内的抗癫痫药物应逐渐停药以使癫痫发作和发作频率增加的可能性减至最低。在临床试验中,成人癫痫患者每周减量50-100mg/日,预防偏头痛剂量迭100mg/日时,成人每周减量25-50mg/日。在儿童的临床试验中,本品应在2-8周内逐渐停药。临床上如需快速停药,建议进行适当监测。(详见说明书)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儿童用药】 请参见【用法用量】中“2-16岁儿童”部分。 【老年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同成人。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对其它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托吡酯与其它抗癫痫药物(苯妥英,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巴比妥,扑痫酮)加用治疗时,除在极少数病人中发现托吡酯与苯妥英合用时可导致苯妥英血浆浓度增高外,托吡酯对其它药物的稳态血浆浓度无影响。对苯妥英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对某种酶的多晶型异构体(CYP2Cmeph)的抑制作用导致的。因此,对任何服用苯妥英出现临床上的毒性症状或异常体征的患者均应监测其血浆苯妥英浓度。一项对癫痫患者进行的药物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使用拉莫三嗪时,加用日剂量为100mg至400mg的托吡酯不会增加拉莫三嗪的稳态血浆浓度。停用平均日剂量为327mg的拉莫三嗪不会影响托吡酯的稳态血浆浓度。其它抗癫痫药物对本品的影响苯妥英和卡马西平可降低托吡酯的血浆浓度。在托吡酯治疗时加用或停用苯妥英或卡马西平时可能需要调整托吡酯的剂量。这应以临床疗效为依据来进行调整。丙戊酸的加用或停用不会产生临床上明显的托吡酯血浆浓度的改变,因此不需调整托吡酯剂量。 【药物过量】 曾有本品药物过量的报告,症状和体征包括惊厥、困倦、言语障碍、视力模糊、复视、精神损害、嗜睡、共济失调、木僵、低血压、腹痛、激越、眩晕和抑郁。多数病例的临床后果并不严重,但有多种药物(包括本品)过量后死亡的报告。 【药物毒理】 托吡酯是一个由氨基磺酸酯取代单糖的新型抗癫痫药物。在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元进行电生理和生化研究中发现托吡酯的抗癫痫作用有三个机制:1.托吡酯可阻断神经元持续去极化导致的反复电位发放,此作用与使用托吡酯后的时间密切相关,表明托吡酯可以阻断钠通道;2.托吡酯可以增加γ-氨基丁酸(GABA)激活GABAA受体的频率,加强氯离子内流,表明托吡酯可增强抑制性中枢神经递质的的作用;3.托吡酯可降低谷氨酸AMPA受体的活性,表明托吡酯可降低兴奋性中枢神经递质的作用。上述作用不被苯二氮类拮抗剂氟马西尼阻断,托吡酯也不增加通道开放的持续时间,因此,托吡酯与苯巴比妥调节GABAA受体的方式不同。由于托吡酯的抗癫痫特性与苯二氮类药物明显不同,它可能是调节苯二氮不敏感的GABAA受体亚型。托吡酯可拮抗红藻氨酸(Kainate)激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Kainate/AMPA(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亚型的作用,但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的NMDA受体亚型无明显影响。托吡酯的上述作用在1μM至200μM范围内与浓度相关,1μM至10μM为产生最小作用的浓度范围。此外,托吡酯可抑制一些碳酸酐酶同工酶的作用。这一药理作用比已知的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作用弱,并且不是托吡酯抗癫痫作用的主要机制。在动物研究中发现,托吡酯对最大电休克癫痫发作试验(MES)中的大鼠及小鼠有抗惊厥作用,对啮齿类动物的癫痫模型有效,包括自发癫痫大鼠模型的强直性及失神样癫痫发作,以及扁桃体激或全身缺血大鼠模型诱导的强直性及阵挛性癫痫发作。托吡酯对由GABAA受体拮抗药物戊四氮诱导的阵挛性癫痫的阻断作用相对较弱。对小鼠进行的托吡酯与其它抗惊厥药物合用的研究表明: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时显示有协同抗惊厥作用,与苯妥英合用时显示抗惊厥效果有相加作用。在控制较好的加用治疗中,未观察到托吡酯谷浓度与其临床疗效间的相关性。未观察到托吡酯在人体产生耐受性。 【药代动力学】 与其它抗癫痫药物比较,托吡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药代动力学呈线性,主要经肾清除,半衰期长,蛋白结合率低,无活性代谢物。 【贮藏】 干燥处、密闭容器中存 【包装】 白色聚乙烯瓶;60粒/瓶。 【有效期】 24个月 【批准文号】 H20140023 【生产企业】 Janssen-Cilag AG
斜颈治疗有妙招,家庭康复少不了。注意:本文家庭训练方案均以右侧胸锁乳突肌挛缩为例,如果是左侧胸锁乳突肌出现挛缩,训练方向则相反。 一手法按摩 1局部按揉 涂抹药膏后,大拇指顺时针轻柔按摩肿块,每次3分钟。 2侧屈牵伸 方法:一个家长固定宝宝的双肩,另一个家长缓慢将宝宝头部侧屈于左侧,使宝宝左耳靠近左侧的肩膀;维持以上姿势10秒/次。 3旋转牵伸 方法:家长缓慢将宝宝头部向右侧旋转,使宝宝脸朝向右侧肩膀;维持以上姿势10秒/次。 按揉与牵伸交替进行,总时间10~15分钟,每天2~3组。 4热敷,按摩前半小时进行,温度控制41-45度之间。 二日常姿势管理 1宝宝侧卧位玩耍 宝宝右侧卧位,重力可帮助宝宝头部旋转至右侧。 2宝宝趴着玩 妈妈们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置于身体的右侧,促使宝宝玩耍时面部转向右侧。 3睡姿 用沙袋,小米等做成枕头,让宝宝仰卧床上,脸向右侧。 4抱姿 抱住时,左侧靠近抱者,以便宝宝向外看。 5喂姿 让宝宝脸转向右侧喝奶。 本文系黄智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主要表现为本体感觉、前庭感觉、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以及触觉系统失调。1.本体感觉失调 又分为左右脑平衡失调和动作协调不良力度控制较差,常会因太用力而损坏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东西。速度控制较差,跑起来难以按指示停止。对蹦跳的要求高,喜欢摔跌自己的身体,喜踮脚走。喜欢他人用力推、挤、压,手脚爱用力挥动或用力做某些动作。动作模仿不到位,常望着手脚不知所措。俯卧地板时全身较软,把头、颈、脑提起特别困难。坐姿不够稳定,坐时会东倒西歪。2.前庭感觉失调 又分为前庭平衡和前庭网膜失调喜欢自转,而且转很久不觉头晕。喜欢看、玩转动的东西。经常喜欢爬高,边走边跳。平衡差,走路东倒西歪,经常碰撞东西。颈部挺直时间较同龄儿童短,常垂头。3.视觉系统失调即使常看到的东西都会让他害怕;喜欢看手发呆;对特定的颜色、形状、文字特别感兴趣甚至固执;喜欢将物品排队;喜欢斜眼看东西;喜欢躲在较阴暗的角落;喜欢看色彩鲜艳、画面变换较快的广告;喜欢看风扇或转动的东西;喜欢坐车,对窗外景色变化非常着迷。4.听觉系统失调常会掩耳朵或按压耳朵;对尖锐或拉高的声音一点也不讨厌,甚至喜欢;有时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5.触觉系统失调 又分为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害怕陌生的环境,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过分紧张。偏食,暴饮暴食,逃避咀嚼。喜欢吮吸手指,咬指甲,触摸生殖器。对某种感觉特喜欢;如:玩沙,刮东西,甚至显得固执而又会拒绝。拒绝使用某质地的用材。如:胶泥、浆糊等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以上这些异常表现
如何区别简单型与复杂性热性惊厥 有不同临床特征的FS发作其预后不同,因此,按临床特征将FS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SFS和复杂性热性惊厥CFS。SFS 必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1)惊厥呈全面性发作,大多数为全面性的强直- 阵挛发作;2)发作具有自限性,表现为短时程发作(<15 min);3)一次热程中一般只有一次惊厥发作;4)惊厥发作后,不遗留异常神经系统体征。 如果具有以下任一种特征的FS发作,称为CFS:1)惊厥发作持续超过15min;2)一次热程中或发病24h内两次或以上抽搐发作;3)呈局限性惊厥发作,可表现为以下特征的局灶性发作:有阵挛和(或)强直成分;失张力发作;从一侧开始,继发或无全身性发作;头和(或)眼偏向一侧;发作后存在暂时性肢体运动障碍。 惊厥发作持续30min以上的CFS为热性惊厥持续状态FSE。值得注意的是,5~9% 的FS患儿可以出现FSE;儿童期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中,25%是FSE。
神经性耳聋是耳蜗及蜗后病变导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引起的听力下降。可分为三类: 1.传导性聋:是因外耳中耳有病变,使声音传导过程发生障碍,而引起耳聋。 2.感音神经性聋:指耳蜗螺旋器病变不能将音波变为神经兴奋或神经及其中枢途径发生障碍不能将神经兴奋传入;或大脑皮质中枢病变不能分辩语言,统称感音神经性聋。 3.混合性聋:传音和感音机构同时有病变存在。
听力障碍患者由于长期处在无声世界中,如果突然开始带助听器,接触到有声世界,有可能会嫌吵不习惯,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需要想办法克服抵触、畏难情绪。初期佩戴助听器时可以先在家里,或者比较安静的情况下佩戴,慢慢学习使用方法,适应环境;助听器不需要整天戴,如果感觉不舒服,可以随时摘下来,等习惯以后再每天佩戴;助听器佩戴初期,声音可以调节得小一点,逐渐调整到能适应的最佳状态,循序渐进,时间长了,就慢慢能适应了。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对于成年人、老年人,当被排除听神经占位性或听中枢性病变,确诊为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后,均应积极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对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使聋儿不哑,进入有声世界,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