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二病区接诊了一名来自东西湖区45岁的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距肛门不到5公分,按常规很可能无法保留肛门。年轻患者不能接受挂一辈子“粪袋”这个残酷的现实,强烈要求保留肛门。胃肠外科二病区吴彪主任和手术团队在反复研究病人磁共振等影像资料后,为患者采取国内近几年才刚开展的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的新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在根治超低位直肠癌的同时达到保留肛门的目的。但此手术方式难度非常高,不仅需要将直肠在盆底游离到极限,精准完全切除肿瘤,还必须保留盆底错综复杂的神经支,更重要的是不能损伤外括约肌,以保证正常控制大便。而男性患者骨盆狭小,暴露困难,因此手术是极大的挑战,需要术者精湛的腔镜操作技能。胃肠外科二病区的特色技术是各种复杂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业内已有名,手术主刀吴彪主任是经历八百多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而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的资深专家。该手术虽然困难重重,但手术很顺利,术中出血仅浸染了一块纱布,病人的肛门完美的保住了!经过精心护理术后10天患者康复出院,出院时患者非常满意,对医护的精心治疗赞不绝口。在医院三年技术提升的支持下,结直肠手术专家吴彪主任带领医护团队不断追求精湛,对于低位直肠癌的技术特色定位为:精准、微创、保肛!
我们知道结肠镜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大肠癌,从而提高了预期寿命。然而,问题是如何制定一个有效而且便捷的筛查方案,从医学角度来讲成功的筛查应该是无创和价格便宜,并且能够在疾病的可治阶段精确的诊断没有症状的疾病。目前筛查大肠癌最主要的方法是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和肠镜检查,其他一些血液检查如查血液中CEA都不能满足筛查的要求大便隐血试验是在显微镜下检验粪便中的血,利用与血液中的携氧蛋白—血红蛋白的酶促反应,在粪便中检验是否有出血。因为结肠癌较正常结肠黏膜更经常出血,一周中约三分之二的时间,癌肿都在出血,只是通常不被注意。但是大肠中肿瘤可能是间歇性出血,因此一次粪便隐血检查并不能确认肠道里没有出血,如果反复数次检测都没有隐血,其可靠性就会明显提高,所以不同的时间检查样本量越多,阳性结果的发现率越高。一般来讲,我们希望筛查者能连续3个星期各送一次粪便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提高检出率。粪便潜血试验是一个很好的筛选试验,价廉,易操作,目前国外许多医院进行筛查时可以让筛查对象自己在家进行检查,然后把结果告诉医生即可。另外,即使每年进行三次粪便隐血检查,按照目前收费标准仅仅只有36元,可以说不会造成筛查对象的任何经济负担。粪便潜血试验会产生产生假阳性结果,例如,痔疮、胃溃疡、甚至牙龈出血可能会导致假阳性,因而粪便潜血试验虽然敏感,却其准确性不是非常高,如果发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需要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以确定是否有结肠肿瘤存在。在国内肠镜检查不是一个非常昂贵的检查手段,一般肠镜检查的费用约300元左右。健康筛查是否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呢?我们试着算一个账,看看是否合算。现在一般筛查方法是每年检查3次粪便隐血试验,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那么一个人从40岁开始进行大肠癌的筛查,到75岁时其花的费用是:35年粪便隐血费用36×35=1260元、每3年一次肠镜检查费用:300×35/3=3500元,总计4760元,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当一个人患大肠癌需要手术、放疗、化疗时,其手术费用一般在3.5万元左右,化疗6个疗程至少为3万元左右,所以说至少要花费6万元。所以即使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大肠癌筛查是最合算的。
大肠癌亲属结肠镜检查的必要性一、 大肠癌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遗传导致的大肠癌占大肠癌发病总人数的10%~15%。如果某一个家族中发现一个结肠癌患者,那么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发生结肠癌概率明显升高,危险性比普通人大3~4倍,如果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二、 大肠癌的发生与饮食及环境密切相关同一家族的人群,一方面他们的遗传背景相似;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共同的饮食习惯。所以拥有相同的危险因素,患结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三、 以下人群建议早期行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应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物,少饮含酒精饮料,戒烟。正常人群50岁以上,大肠癌亲属40-45岁,具备以下症状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①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②大便带脓血或黏液便。③长期粪便潜血阳性(粪便常规+隐血实验阳性)。④长期贫血和疲劳,无法解释的体重骤减。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10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癌病因虽未完全明确,但其相关的高危因素逐渐被认识,如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食品,缺乏湿度的体力活动等。遗传易感性在结肠癌的发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有些疾病如家族性肠息肉病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血吸虫等也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011年10月14~15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反复讨论和修改,并以不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录如下:筛查对象策略与方法我国结直肠肿瘤的筛查目标人群建议为50~74岁人群。 我国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从50岁开始明显上升,75~80岁到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国外研究建议不必将76~85岁的高龄人口作为CRC筛查目标人群。结合国内情况,将人群筛查最高年龄定位为74岁。筛查方法应包括FOBT(粪便潜血实验)、基于高危因素的问卷调查、全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直肠指检可发现下段直肠肿瘤,未行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建议予直肠指检。目前,全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必需方法。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此筛查手段。符合下列任一条者,即为结直肠癌(CRC)高危人群:①FOBT阳性;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③本人有肠道腺瘤史;④本人有癌症史;⑤符合下列6项中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家族性结直肠肿瘤的筛查与监测1.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筛查策略:筛查对象为符合HNPCC诊断标准的患者和家族中有HNPCC患者的人群。筛查对象行该基因的突变分析,对致病性突变基因携带者或未行基因突变分析者,从20~25岁开始或从比家族中最小发病年龄早10年开始(取较早时间),每1--2年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35岁以后每年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2.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经典的FAP、轻型FAP、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等)的筛查,应确诊先证者(首位被发现者)再行筛查。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患者、无症状致病性APC突变基因携带者、未行分子遗传学检测的家族成员监测方法:①从l0~12岁开始,每1~2年行1次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则每年1次行全结肠镜检查,直至行结肠切除术。②25岁以后或结肠切除术前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每l~3年复查1次;③发现十二指肠腺瘤或行结肠切除术前,每1~3年行1次小肠检查。3.Peutz—Jeghers综合征的筛查,包括确诊先证者、前瞻性筛查。确诊先证者:建议所有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携带者或典型口腔黏膜色素沉着者都行分子遗传学检测。监测方法:①胃: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从8岁开始,每2~3年1次。②小肠:内镜或影像学检查,从8岁开始,每2~3年1次;③结直肠:全结肠镜检查,从18岁开始,每2——3年1次。4.CRC或结直肠腺瘤患者家族中还有其他亲属(1个以上一级亲属,或2个以上二级亲属)患有CRC或相关肿瘤。但不符合目前已定义的任何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则称为“其他家族性CRC”,应根据患病年龄决定筛查方式。一级亲属罹患CRC时年龄为50~60岁:从40岁开始行结肠镜检查。每3年1次。1例一级亲属罹患CRC时年龄<50< span="">岁,或2例以上一级亲属罹患CRC:无论年龄。从40岁或低于年龄最小患者10岁开始行结肠镜检查,根据家族史情况。每3~5年1次。1例一级亲属罹患CRC时年龄≥60岁,或2例以上二级亲属罹患CRC:无论年龄,从50岁开始行结肠镜检查,每5年1次。炎症性肠病(IBD)相关肿瘤的筛查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CRC的发生分为3个危险度:①低危险度:指全结肠病变但病变趋于稳定或左半结肠病变;②中危险度:指全结肠病变,内镜下明确为轻度活动性炎性反应改变,炎性反应后息肉形成。50岁或之后一级亲属中有CRC病史;③高危险度:指全结肠病变,内镜下明确为中重度活动性炎性反应改变。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既往5年内有结肠狭窄或任何程度的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50岁之前一级亲属中有CRC病史。全结肠镜的筛查间隔时间按危险度不同而不同,低危险度人群每5年、中危险度人群每3年、高危险度人群每年行全结肠镜检查。如全结肠镜检查未达盲肠。建议重复检查。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诊断CEA和CAl25、CAl9-9等传统肿瘤抗原标记物血清学检测的操作简便,但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待提高。新开发的检测项目如分析外周血端粒酶活性、检测hTERT mRNA和某些miRNA等,操作较复杂,临床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评价。粪便隐血试验(FOBT)阳性仅提示需进一步检查,并非确诊手段。粪便DNA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检测对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意义有限。但有助于结直肠肿瘤的筛查。临床可采用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作为结直肠肿瘤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其诊断价值不如内镜。CT结肠成像(CT colonoscopy。CTC)属无创性检查。对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者有独到优势,但其早期诊断价值有限。结肠镜配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标准方法。肠道准备充分、退镜时仔细观察,可有助于提高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结直肠癌的预防腺瘤的一级预防包括:①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②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③对血叶酸水平较低者,可适量补充叶酸;④戒烟。结直肠肿瘤的高危人群(>50岁。特别是男性、有结直肠肿瘤或其他肿瘤家族史、吸烟者、超重、有胆囊手术史、血吸虫病史等),可考虑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消炎药。比较公认的预防腺瘤摘除后再发的药物是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高纤维素饮食、肠道代谢物短链脂肪酸亦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
免疫治疗已成为癌症精准医疗中的一大热点,并已逐步发展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2019年,肿瘤免疫治疗有突破有进展。值此新年之际,转化医学网整理了今年热门的免疫治疗研究文章,共有12篇。01 Treg细胞重编程改善免疫治疗Mauro Di Pilato,et al.Targeting the CBM complex causes Tregcells to prime tumours for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Nature (2019) .免疫疗法虽好,但也并非万能,目前最如火如荼的PD-1/PD-L1疗法总体上只能使约20%的人获得较好的响应,其余疗法的应用也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一结果的缘由之一就是异常活化的Treg细胞。癌症发生时,Treg细胞经TCR介导的信号刺激活化后可分泌多种抑制性细胞因子,进而限制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能力,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靶向Treg细胞中的重要信号调控蛋白——CBM复合物,实现对Treg细胞的重编程,有效降低了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从而促进了肿瘤免疫治疗。由CARMA1、 BCL10、MALT1三个蛋白构成(其中CARMA的缺失是致命的,但表达减少足以维持免疫耐受)的CBM复合物是Treg细胞重要的信号调控蛋白,可以作为Treg细胞失活的靶点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删除Treg细胞中的CARMA1基因部分拷贝或使用抑制MALT1的药物使CBM复合物表达减少,实现重新编程Treg细胞,进而治疗荷瘤小鼠。结果显示,重新编程Treg细胞有效降低了细胞抑制性因子的分泌,并使炎症促进因子的分泌大大增加,使得肿瘤组织产生了局部炎症,导致细胞毒性CD8T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的浸润增加,这成功解除了Treg细胞所致的免疫抑制。而且研究发现进一步用抗体阻断PD-1可使肿瘤完全消失!该结论在多种肿瘤中得到了证实。02“不要吃我”信号让肿瘤细胞无处可逃CD24 signalling through macrophage Siglec-10 is a targe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2019.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Irving L. Weissman团队发现一种名为CD24的蛋白可以作为新的免疫检查点,对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可能有很好的效果。CD47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信号蛋白,目前针对CD47靶点的抗体药物研发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根据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发现CD47抗体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效,这表明一定还有一些重要的信号蛋白没有发现。研究人员对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的肿瘤进行研究,并在这些癌细胞中筛选出一种细胞表面蛋白:CD24。CD24是一种与CD47相似的信号蛋白,并且可以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的Siglec-10结合,激活SHP-1/SHP-2介导的抑制性信号通路。对人类细胞和动物的研究证实,当CD24信号被阻断时,免疫细胞被激活并开始杀伤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CD24信号阻断方法对于卵巢癌和三阴乳腺癌更加有效。总体来讲,CD24-Siglec-10可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CD24阻断或可成为肿瘤免疫治疗尤其是对乳腺癌或卵巢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03成也萧何败萧何——肿瘤免疫疗法成败皆系于钾离子Suman Kumar Vodnala,et al.T cell stemness and dysfunction in tumors are triggered by a common mechanism.Science 29 Mar 2019.近年来,PD-1/PD-L1疗法和CAR-T疗法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俨然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但是,目前免疫治疗对晚期肿瘤的效果基本只有25%-30%左右,于其他患者而言不过是纸上谈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研究人员指出,肿瘤微环境(TME)中高浓度的钾离子(K+)正是让免疫治疗中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对肿瘤肆虐袖手旁观的元凶!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指出K+同时还可以恢复T细胞的干性!将之应用于过继性T细胞治疗疗效非常可观,也就是说,K+对肿瘤免疫治疗来说是把双刃剑。虽然研究表明高浓度K+竟然给不同肿瘤免疫治疗方式带来了完全相反的效果,是利是弊还是要具体疗法决定。但于体内而言,TME的高浓度K+显然不是好事,控制K+浓度是免疫治疗的关键之一。而体外高浓度K+环境下的T细胞扩增回输也暂时只是动物实验结果,仍需更多时间和实验加以证明。04 CAR-T涉足艾滋治疗Eytan Herzig,et al.Attacking Latent HIV with convertibleCAR-T Cells, a Highly Adaptable Killing Platform.Cell.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人,随后艾滋病迅速在全球广泛流行。然而目前尚无根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有效药物,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下仍持续存在的HIV潜伏库使得患者必须终身服药。想要彻底消灭HIV,只有持续有效的免疫反应才能实现。说到免疫疗法,我们很容易想起如今癌症领域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导弹”——CAR-T。美国格莱斯顿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CAR-T,将HIV广泛中和抗体(bNAb)与杀伤性T细胞相结合,成功消灭了大量HIV感染的细胞,同时显著缩小了HIV潜伏库,有望实现艾滋病的持续缓解或功能性治愈。05肿瘤疫苗与CAR-T疗法的完美结合,绝杀体内所有肿瘤细胞Leyuan Ma et al. Enhanced CAR–T cell activity against solid tumors by vaccine boosting through the chimeric receptor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抗癌疫苗”,能够极大提高CAR-T疗法的疗效,让其能对实体肿瘤进行有效攻击,最终可清除60%的小鼠体内的实体瘤,此外,还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记忆T细胞,防止肿瘤复发。CAR-T疗法对于实体瘤的治疗有着很大的困难,因为实体瘤中没有明显的只存在于癌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有效靶点。研究人员将这一局限性归结于肿瘤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他们认为免疫T细胞一旦进入这个环境,就会产生免疫抑制,无法攻击肿瘤。基于此,针对解决T细胞免疫抑制状态的肿瘤疫苗得以问世。这种疫苗的一端是能够激活CAR-T细胞的抗原,另一端是一条由脂类分子组成的长“尾巴”。在脂质尾的帮助下,这种疫苗能够与血液中的白蛋白(albumin)结合,使疫苗能够直接到达淋巴结。研究者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只进行CAR-T治疗的小鼠血液中几乎检测不到这些CAR-T细胞,而辅助以疫苗的小鼠中,CAR-T细胞出现了快速激活与扩增,并且一段时间后小鼠体内的所有T细胞中,CAR-T细胞占到了65%之多。接下来在不同肿瘤的小鼠模型中进行的实验表明,这一方法在胶质母细胞瘤、乳腺癌、黑色素瘤中都观察到了预期的效果。据分析,抗癌疫苗与CAR-T疗法的组合,能在60%的小鼠中清除肿瘤。令人惊喜的是,在治疗的2个多月后,研究人员们重新将相同的癌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这些癌细胞很快被免疫系统清除,这似乎表明,这些小鼠对同样的癌细胞已经有了抵抗力。06 揭秘癌症免疫治疗患者反应巨大差异关键原因,有望覆盖所有患者!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385-x目前癌症免疫治疗最需要突破的一点,就是各癌症患者之间存在极大的治疗反应差异。墨尔本伦敦大学学院和彼得·麦克卡伦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他们发现,白细胞释放出有毒的蛋白质来杀死癌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不同于化疗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它们利用自身细胞包膜的物理特性来保护自己免受任何伤害。这极大程度上解释了癌症患者对癌症免疫疗法的反应差异,相关文章已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了解到CTLs(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通过在突触内质膜的两种保护特性来实现这一点:CTL膜排斥穿孔素通过将其脂类在免疫突触中的有序状态(脂筏),同时也暴露在突触内的磷脂酰丝氨酸(PS),从而产生负电荷的汇,隔离并使任何残留的穿孔素失活。细胞对穿孔素的抗性支持了它们杀死多个目标的能力,并使它们能够维持免疫平衡从而进行自我保护。总之,CTL通过动态控制其膜脂组成来保护自己免受穿孔素的侵害。该研究为癌症免疫治疗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望再次打破目前癌症治疗的僵局。07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肠道微生物双剑合璧抑制黑色素瘤发展Yan Li, Roberto Tinoco,Gut microbiota dependent anti-tumor immunity restricts melanoma growth in Rnf5/ mice由桑福德·伯纳姆·普雷比斯医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40多名科学家和三所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详细阐述了肠道菌和癌症免疫治疗之间的关系。团队研究了缺乏RNF5(一种泛素连接酶,有助于去除不适当折叠或受损的蛋白质)基因的遗传小鼠模型。结果发现,在具有完整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组的前提下,缺乏RNF5的小鼠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研究人员还发现了11种细菌的混合物,这种细菌混合物可以激活小鼠的免疫系统并减缓黑色素瘤的生长速度。08 肿瘤与免疫系统“相爱相杀”Tullia C. Bruno,Creg J. Workman,Dario A. A. Vignali. Adaptive plasticity of IL-10+ and IL-35+ Treg cells cooperatively promotes tumor T cell exhaustion.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Vignali和他的团队研究了一组称为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免疫细胞,这种免疫细胞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微妙平衡文章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在人体内通过巩固免疫反应,保持免疫系统敏感性,进而及时捕获各种危及人体健康的威胁,但免疫系统并不是总是保持其高度敏感性,这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为了控制整个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调节性T细胞(Tregs)释放出一些被称为细胞因子的小蛋白质,进而调节免疫系统的敏感性。研究证实,肿瘤细胞可以巧妙地利用肿瘤微环境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s)来躲避杀伤性T细胞的查杀,进而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09 新靶点助力告别免疫逃逸Juming Yan, et al.MAIT cells promote tumor initiation, growth and metastases via tumor MR1.Cancer Discovery.December 11, 2019.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当体内出现恶变细胞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特异性清除这些“非己”细胞。但肿瘤细胞仍可在机体内生长,表明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或是通过某种机制使机体下调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其中肿瘤细胞自身修饰变化引起的抑制细胞活化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目前虽已发现不少相关通路,但仍只是冰山一角。QIMR Berghofer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成功为该机制研究添砖加瓦。他们发现一种易被人忽略的调节性T细胞——MAIT细胞可在肿瘤细胞表面因子MR1分子的作用下促进免疫逃逸,同时指出可将MR1分子作为肿瘤治疗的新型靶标,有望显著遏制肿瘤免疫逃逸,助力提高肿瘤治疗疗效并改善患者预后。10肌酸补充剂增强癌症免疫治疗效果http://jem.rupress.org/content/early/2019/10/17/jem.20182044T细胞在介导和协调针对癌症的免疫反应中起着核心作用,而 T细胞的激活及功能的表达需要能量的维持,在癌症免疫治疗过程中,常常因为T细胞功能的不足导致免疫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最新研究指出,补充肌酸可显著抑制多种肿瘤小鼠的肿瘤生长。不仅如此,补充肌酸与检查点抑制剂阻断治疗(例如PD-1 / PD-L1阻断)联合可协同阻止肿瘤组织生长。研究表明,肌酸起着“分子电池”的作用,可以保存生物能量来驱动T细胞的活动,是控制抗肿瘤T细胞免疫力的重要代谢调节剂,该研究也强调了补充肌酸改善基于T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的潜力。接下来,该研究小组计划将其纳入临床实验,在人类实验中,他们将致力于确定适当的剂量、时间和方法,以使人们补充肌酸来提高现有的免疫疗法。在CrT-KO小鼠中,已经观察到了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中多种免疫细胞的低反应性。肌酸还可能调节对多种癌症以外的疾病的免疫反应,因此,研究肌酸在不同健康和疾病条件下调节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趋势。11现有免疫疗法成功激活无活性免疫细胞Walter Paul Weber, Bernd Bodenmiller. A Single-Cell Atlas of the Tumor and Immune Ecosystem of Human Breast Cancer为了探究乳腺癌微环境的特征及其与临床数据的关联,苏黎世大学和IBM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使用质谱流式细胞术检查了来自140名患者的数百万癌症和免疫细胞,进而绘制了乳腺癌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图谱。利用这项技术能够非常精确地检查癌细胞的多样性,并描述肿瘤中存在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癌细胞。研究人员同时分析了免疫系统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细胞,发现之前认为的更具侵袭性的肿瘤中其组成的肿瘤细胞也更具有多样性,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具侵袭性的肿瘤仅由单一类型的肿瘤细胞支配,其通常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在一组乳腺癌患者中,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细胞周围存在大量无活性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可通过现有免疫疗法成功激活进而对抗肿瘤的增殖与转移。这一发现同样适用于原来那些被认为不适合使用免疫疗法的乳腺癌患者。因此,对整个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进行全面地单细胞分析可以为精准医学治疗提供良好的靶向信息。不同肿瘤与不同肿瘤之间,其内在肿瘤细胞组成及免疫细胞的组成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一些侵袭性的乳腺癌含有相似的肿瘤组成类型,这一类型或可成为未来肿瘤免疫的关键位点。12 天然抗氧化剂改善肿瘤免疫治疗M. Hanief Sofi,et al.Thioredoxin-1 confines T cell alloresponse and pathogenicity in graft-versus-host disease.JCI.肿瘤微环境中大量的有毒活性氧分子(ROS)通过破坏淋巴细胞、增强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HSCT)后供体细胞对健康细胞的反应性,而影响着细胞治疗的疗效。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MUSC)的研究人员选择了天然抗氧化剂——硫氧还蛋白来对抗ROS。他们对人类T细胞进行了改造,使其过表达硫氧还蛋白,结果显示这些T细胞的寿命明显延长、细胞活力也相应增强,进而显著改善了过继免疫细胞治疗(ACT)对肿瘤的作用。分析发现,硫氧还蛋白不仅可以中和淋巴细胞表面ROS,还能对淋巴细胞进行重新代谢编程,增强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营养竞争的能力,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控制与打击。此外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实验中发现,硫氧还蛋白的抗氧化作用可降低供体T细胞中的毒性ROS,使其对患者健康组织的反应性降低,从而阻止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展。也就是说,硫氧还蛋白可以同时解决细胞治疗中的两大难题!
1.胃癌会遗传吗?胃癌是散发性疾病,只有少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那么什么样的人属于胃癌高危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呢。总结如下:1)家族性腺瘤息肉病;2)幼年性息肉综合征;3)遗传性弥漫性胃癌;4)Peutz-Jeghers综合征;5)林奇综合征。以上五类人群建议定期行胃镜或钡餐检查,方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胃癌会传染吗?作为临床医生,时常遇到患者家属咨询这样的问题。不仅胃癌,还有我们常见的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肠癌等都不会通过空气、唾液、血液、性交等亲密接触的方式传播。但是导致胃癌发生的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共用餐具、共同进食进行传播。对于家庭中有胃癌的病人,建议家属到医院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必要时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3.中药治疗对患者有帮助吗?目前肿瘤的治疗讲究的是循证医学的证据,就是这个药物进入临床要经过临床试验证实有效。而我国的很多中药都是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有效的,所以不推荐治疗目的使用中药。但也可以到正规的中医院开一些中药可能起到辅助作用。4.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癌症吗?首先,全国超过一半的人群都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但最终发展为胃癌的却很少。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人群的6倍。所以,目前来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有相关性,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仅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不足以引起胃癌,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参与。5.幽门螺旋杆菌会传染吗?答案是“Yes”,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共同用餐而传播。家庭内部传染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建议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家庭可以使用分餐制。经常在外就餐的人不能保证餐具的卫生等被感染的机率也会增加。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中和保护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入侵,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食物。6.吃得越营养,肿瘤长得越快?答案是“NO”。很多病人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医生,肿瘤患者是不是不能吃的太好,这样营养都被肿瘤细胞吸收了,肿瘤会恶化”。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哭笑不得。我很想反问一句难道你不吃,肿瘤就会饿死了吗?其实,肿瘤的生长跟你吃多少营养没有关系。作为肿瘤科医生长期工作中发现营养状况好的患者在对治疗的耐受性和预后方面都明显要好于营养状况差,消瘦的患者。癌细胞可以“饿死”的说法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7.打营养针,可以不用进食?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提这样的要求“医生,我这两天不想吃饭,给我打点营养针”。很多患者有这样的误区,觉得在医院打几天营养针比正常吃饭要好的多,而其实不是这样的。人体肠道的营养来源主要是靠食物进入肠道吸收的,如果长时间不进食,肠粘膜就会萎缩,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也易感染,因此只要能吃,就一定要尽量通过正常方式摄入营养成分。而我们平时静脉给予的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往往很难为人体吸收,更多是以能量形式消耗掉。鼓励患者自行进食补充营养,不能依赖所谓的营养针。8.吃肉会助长癌细胞?临床遇到很多这样的患者,道听途说一些 “相信鱼肉、鸡肉等是“发物”会促进肿瘤生长,吃素不会”。相对于这样的谣言,大家一定不要相信。肉类和蔬菜类提供给人体的营养成分不同,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对于术后的病人引起伤口不愈合,免疫力低下增加伤口感染机会。对于晚期患者而言,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会变差,影响治疗的效果。9.胃镜检查痛苦吗?很多人因为“他们说做胃镜很痛”,害怕做胃镜。一般来说,技术熟练的内镜医生可以在3-5分钟之内即可完成包括拍照和活检在内的胃镜检查。遇到复杂的情况也很少超过10分钟。同时随着胃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胃镜已经变得更细、更柔软,操控性和医生的技术也不断得到提升,绝大部分的病人接受胃镜检查时仅有轻度的不适感。并没有像别人形容的那样很痛苦。同时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关键,如果因为害怕做胃镜,而耽误了治疗,就得不偿失了。10.早期胃癌如何发现?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可仅有上腹部不适、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饱胀、嗳气等,所以定期行消化道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具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的患者。而对于一些短期内体重下降、持续性上腹痛、呕血、黑便等患者,必须尽快去医院就诊。11.小型医院检查结果是否可靠?很多胃癌患者在当地检查,拿着当地医院的病理报告过来咨询,问“医生,这个会不会误诊,需要重新检查吗?”一般来说只要去当地正规医院,病理检查结果一般不会有误。因为病理诊断是判断肿瘤的“金标准”,医生必须具有这个金标准才能指导下一步治疗。12.如何正确解读胃癌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筛查时,将CEA、CA72-4、CA242、CA-199、CA-125组合起来称之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组合,通过这种组合能够检查肿瘤的存在及负荷的大小。但是其仅仅只是一项癌症的筛查参考,并不能作为癌症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对于胃癌患者化疗后需要做疗效评价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综合考虑。13.胃癌术前需要哪些检查呢?1)胃镜和超声胃镜:胃镜检查是必须的,可以明确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取活检做病理检查;超声胃镜,就是胃镜头部带有超声探头,可以了解病变侵犯胃壁的厚度,就是T分期。2)胸腹部盆腔增强CT:增强CT可以了解病变侵犯胃壁及胃周器官情况,了解有无肺部、腹腔淋巴结转移,有无肝脏或腹腔扩散,是很重要的分期检查。对于判定可否手术切除的重要依据。3)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六项、感染性疾病五项、胃肠道肿瘤标志物等血液学检查。4)肺功能、心脏超声、心电图,是术前心肺功能的评估检查。14.胃癌术后可以饮茶吗?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消化道肿瘤的患者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而茶叶中所含的鞣酸会影响铁的吸收从而加重贫血。各种茶叶都会对铁的吸收有一定影响,所以建议避免饮茶尤其是浓茶。15.手术是全胃切除还是部分切除?很多患者会在术前咨询医生“全胃切除还是部分切除,如果全胃切除了,以后吃饭怎么办?”。依据术前检查,医生会对手术做个大概的评估,在术前会告诉患者现在的状况,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手术。由于现在医疗环境较差,很多患者疑虑这是否会是最适合自己的 。医者仁心,作为一个医生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医生一定会把最适合你的手术方式告诉你,请你相信我们。手术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在术前通过影响学检查没有发现的问题,在手术的进行过程中发现,医生会在术中进行合理的判断。所以,不用再去追问医生是全胃切除还是部分切除。16.手术后多久才能恢复?由于现在医疗技术的进步,不管是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大幅度缩减,一般来说,一周左右就可以恢复。还有许多高龄胃癌患者家属会顾虑老人恢复能力较差,不敢手术。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早已不乏高龄老年人术后康复的案例。17.术后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1)术后忌辛辣刺激性食物2)不能抽烟饮酒3)尽量避免吃难消化的食物,如粽子、汤圆等4)食物要细嚼慢咽防止消化不良5)注意术后营养,不要担心忌口而导致营养不良6)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高能量和高蛋白质软食为主。18.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1)胃出血,为胃癌术后常见并发症,多为吻合口出血,其原因常为缝合胃壁时未能完全缝闭血管,特别是在全层缝合过浅或不严密的情况下,少量出血会自行停止,大量出血时急诊开腹止血。2)吻合口瘘,常发生在术后一周。常表现为腹痛、高热及腹膜刺激征,引流管内可见脓性液体引出。先予抗炎、补液、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症状未改善考虑开腹手术治疗。3) 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 常发生于术后开始进食或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时,常有腹胀、胸闷、上腹不适等症状。予以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治疗等,如果短期内不恢复,以后恢复的可能性较小。4)倾倒综合征,是由于切除了控制胃排空的幽门括约肌、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等关键解剖结构,导致胃排空过速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建议饮食时吃慢点、 减少饮食中含糖的食物的量、 添加纤维、增加含脂肪的食物来代替含糖的食物、少量多餐,规律饮食、少喝汤以及饮料,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要消化道重建手术。19.得了胃癌先手术还是先化疗?对于早中期的胃癌患者建议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分期,决定是否需要化疗。相对晚期的患者,先行新辅助化疗后评估病情看是否有手术切除的机会。临床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手术操作的问题,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多数情况依然需要临床一线的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20.胃癌术后能活多久?胃癌术后的病理分期与其预后密切相关。早期胃癌只累及粘膜层者预后佳,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如已累及粘膜下层,预后稍差,5年生存率约80%;中期胃癌如果没有淋巴结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仍可达60~70%。21.胃癌术后复查时间及内容?胃癌手术后,建议1-2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2-5年每半年复查一次,5年以后每1年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凝六项,血肿瘤标志物,胸部及上腹部增强CT,中下腹部平扫CT。22.胃癌术后复发怎么办?对于胃癌局部复发的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方法,但大多数胃癌复发的患者同时伴有全身多处转移,再次手术根治性切除的几率不大。建议患者行全身化疗。同时如果患者Her-2阳性,建议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方案治疗。23.化疗真的有那么可怕么?很多患者听到化疗就拒绝,总是有这样的谣言“xx化疗后不能吃饭了,xx化疗后人就不行了”。其实,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化疗,化疗是一种治疗方式,对于很多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如果放弃化疗,相当于提前结束生命。其次,不同的人对药物的耐受存在差异,同样的药物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反应是不一样的,因此没有必要被某一种化疗患者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所吓倒而影响了自己的治疗。最后,随着医学的进步,目前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小、疗效越来越好,结合辅助药物的联合使用,其实化疗并没有那么可怕。24.化疗没呕吐,就是药物没效?这是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化疗药物有效,必须有恶心、呕吐等化疗副反应,并且反应越大,有效率越高。错!错!错!首先,化疗的副作用跟疗效之间没有相关性。其次,不是所有化疗药物的副作用都是胃肠道反应(即恶心、呕吐),有的化疗药物的副反应是骨髓抑制、有的是神经毒性、有的是脱发等等。最后,随着化疗药物的发展,很多新药都是副作用越来越小,疗效越来越好。25.胃癌化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1)奥沙利铂神经毒性,为奥沙利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对冷刺激敏感,出现沿静脉输液区肢端麻木、肌肉酸痛,使用奥沙利铂3天内建议戴棉质手套,避免接触冷刺激。同时奥沙利铂化疗6-8个周期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轻度表现为皮疹,皮肤潮红,重度表现为喉痉挛,危及生命。奥沙利铂出现的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予以止吐、口服一些开胃食品来增加食欲,一般输液后3-5后症状缓解。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的下降,定期复查血常规,予以升白及升血小板对症治疗即可。2)氟尿嘧啶类(替吉奥、卡培他滨)消化系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可逆性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胃炎等。严重的(3-4级)不良反应相对少见。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多为I、II度下降。手足综合症:表现为手掌及足掌麻木、感觉迟钝、麻刺感、无痛感或疼痛感,皮肤肿胀或红斑,脱屑、水泡或严重的疼痛。皮炎和脱发较常见,但严重者很少见。皮肤色素沉着:使用此类药物后容易出现皮肤变黑,尤其是在皮肤皱褶处,平时减少日光照射,出门穿防晒服、戴口罩。一般不良反应:常有疲乏但严重者极少见。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粘膜炎、发热、虚弱、嗜睡等,但均不严重。26.化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怎么办?众所周知化疗会引起恶心呕吐,药物上给予干预后,我们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呢?1)化疗期间应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油炸食品;2)建议口含酸梅,改善恶心感觉;3)与人交流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不要紧张;4)缓慢进食,进餐后避免平卧;5)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畅,避免不喜欢的异味刺激,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27.化疗后白细胞低怎么办?临床中我们建议患者化疗结束后每3-5天复查一次血常规,如果白细胞低于3.0X10^9/L,可考虑开始升白治疗, 升白针的使用时间建议不少于3天。在打升白针的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以免过度造血产生类白血病反应,一般白细胞>10X10^9/L即可。不建议在化疗后当天打升白针,也不建议打完升白针当天就化疗,两者间隔时间最好大于24小时。升白治疗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肌肉骨头疼痛,常见的是腰骶部骨头疼痛,除此以外可能出现水肿,发热,乏力,感冒样症状。28.胃癌静脉化疗的护理胃癌静脉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血管有刺激作用,出现渗漏会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因此,静脉化疗过程中陪护应密切观察点滴情况,当患者感觉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剧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拔针后迅速压迫注射部位3分钟,并抬高肢体,防止针孔渗血渗药液,刺激局部。长期化疗患者,血管壁薄,极易出现药液外渗,严禁热湿敷,可由外周输液改为PICC、输液港等中心静脉输注化疗药。29.胃癌放疗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胃癌放疗期间,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放射性食管炎、胃炎以及血液学毒性,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胃或十二指肠出血、穿孔。放疗期间根据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可适当给予预防性止吐治疗。由于放疗期间食欲不佳,如果营养摄入不足,可考虑肠内或者肠外营养支持。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经肠内或者肠外进行充分水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骨髓抑制,予以升白细胞及血小板治疗。30.胃癌的靶向治疗胃癌靶向治疗的人群为晚期患者非术后患者,目前胃癌靶向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曲妥珠单抗和阿帕替尼。1)曲妥珠单抗即赫赛汀,三周的使用方法为:首次8mg/kg、后续6mg/kg,每三周用药1次。赫赛汀开瓶后28天仍可使用,对于出现剩余的药物可以放在冰箱下次使用。赫赛汀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脏毒性。因此,在使用赫赛汀之前要检查心脏彩超的射血分数50%以上即可使用,如果使用赫赛汀过程中出现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5%,即停药。停药后复查,若恢复,可以考虑继续使用。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头晕等不适,主要发生在赫赛汀首次使用的过程中,不用担心,予以对症治疗即可。2)阿帕替尼为胃癌的三线用药,每日餐后半小时口服750mg。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压升高、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出血、骨髓抑制等。服用阿帕替尼的患者中出现血压升高,一般为轻到中度,多在服药后2周左右出现,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血压<140/90mmHg。蛋白尿 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肾功能和蛋白尿情况,在最初2个月内每2周检查1次尿常规和/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后每4周检查1次,发生蛋白尿时要及时就医。31.胃溃疡会癌变吗?目前国内报道胃溃疡病以后发生胃癌的百分率在1%~6%之间,尤其是胃溃疡病史较长和中年以上患者发生并发癌变的机会较大。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生癌变较少,原因在于十二指肠溃疡病时多伴有高酸分泌,而高酸可抑制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的生成,以致罕有癌变发生。32.钡餐和胃镜该如何选择?胃不舒服的人去医院看病,经常会面临两种检查选择:钡餐还是胃镜。权衡的原因也简单明了:钡餐不用插管痛苦小,但看不清楚;胃镜看得清楚,但插管很痛苦。翻译成医学术语是这样的:钡餐检查诊断效率较低,但为非侵入性;胃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为侵入性检查,存在患者耐受性的问题。在讨论这两个选择之前,先简单说一下钡餐和胃镜的原理。钡餐其实就是X线检查,X线透过人体后,因为人体各个部位密度的不同,呈现出有对比的图像。但胃和周围的组织密度差不多,直接透视除了看到胃底的一个大胃泡,什么也看不到。于是就让病人喝入一种不透X光 的含钡溶液,钡喝入以后不会吸收,均匀涂抹在胃里面,就将胃的形状勾勒出来。胃在空腹状态下是瘪的,胃壁重叠在一起,为了看清楚,还需要注入一定的气体。胃镜原理就简单多了,是一个一端装了数码相机的长管子,管子里面除了传送数码影像的电线外,还有一些能够控制数码相机一端上下左右拐弯的线,通过手柄控制 数码相机这一头的方向。把数码相机这一头伸到胃里,就能够上下左右前后的观察整个胃里的情况。同时胃镜也有注气和吸引装置,能够把胃腔充起来,把胃内的粘 液吸掉,从而更好的观察。明白了原理,两者哪个更准确怕是没有异议了。打个比方,钡餐相当于看皮影,而胃镜则是高清数码。实际情况也基本支持这种对比。钡餐检查没有显示异常,病人不 放心再做一个胃镜结果发现有病,或者钡餐检查显示胃里有病,再做胃镜检查结果没病,这两种情况经常能够遇到。较早的统计结果显示,以胃镜为标准,最终胃镜证实有病的,钡餐只能发现50%左右,而胃镜最终证明没病的,仍有将近10%被钡餐误诊为有病。也就是说,一个病人做完钡餐发现没病,并不能证明没病,还得再做胃镜进一步排除;如果有病,也先不要着急,有可能没病。如果再考虑到只有 胃镜才能获得活检进行病理诊断,钡餐诊断有病的病人依然需要再做一次胃镜。相反,如果做过胃镜,就不必再做钡餐。这样一比,钡餐应该被胃镜完全淘汰了。
有些病人出现便血,便想是患了痔疮。确实,多数病人的便血是由痔疮所致的。其实,可引起便血的疾病远非痔疮一病,许多疾病均可出现便血,包括肛裂、直肠或结肠息肉、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肠套叠、美克耳氏憩室、小肠肿瘤、直肠癌或结肠癌、菌痢或阿米巴痢疾、结直肠血管瘤等等。便血的常见疾病1.痔疮:①痔疮是痔静脉出血②出血为鲜血,不与粪便相混,严重的患者会喷射状血或便后滴血③痔疮引起的便血大多无痛,往往是间歇性便后出鲜血。④一般来说,便后出血会自行停止。⑤便秘、粪便干硬、饮酒及吃刺激性食物,是引发大便出血的诱因。2.肛门及结直肠癌:①肛门及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近年来有迅猛增加的迹象.②一旦患此病,便产生大便形状改变、便秘、肠梗阻的症状,并会有腹痛。③出血为暗红色,与大便相混3.肛裂:①患者在便血的同时,还有排便后疼痛的症状。②成人的肛裂则大多是由于长期便秘引起的。③患者大多是在排便时出血,多为鲜血,出血量不多,有时会发现手纸染血,或有血附着于粪便表面。④除了便血外,患者同时会“肛裂疼痛期”。4.全身性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凝血机制紊乱、胶原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如鼠疫、斑疹伤寒等,都会出现便血。但在这些疾病中,便血仅仅是全身出血的一部分,便血的同时,会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因此,鉴别起来并不困难。痔疮治疗的误区关于痔疮的治疗其实民间存在很大的误解,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一些人认为无需治疗,不仅如此,人们对痔疮的治疗往往还有许多其他误解,比如:痔疮会发生癌变、痔疮手术可致大便失禁、痔疮好复发,手术也没用等等。1、一次注射,永不复发这是一些不负责的广告词中经常出现的,说的是采用内痔硬化剂注射治疗,不会再复发。事实并非如此,内痔硬化注射疗法,有时可止血半年,但永不复发却是骗人之说。2、十人九痔,无需去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无需治疗是指没有表现出症状的痔疮,而一旦有了出血、脱出、疼痛等症状,却拖延不治,只能加重自身痛苦,也给健康造成危害。3、痔疮会发生癌变这种说法使一些痔疮患者忧心忡忡。其实,现代医学至今尚末证实痔疮有癌变的可能,不必为此忧虑。不过,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与痔疮相似,有时会导致直肠癌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应引起注意。4、痔疮手术可致大便失禁手术治疗痔疮,若医生处理不当,手术时损伤肛门括约肌可导致大便失禁,此属于医疗事故。但只要方法正确,不会导致大便失禁。5、痔疮好复发,手术也没用不对。痔疮虽然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疾病,但绝不是不需要手术。有些痔疮症状严重,治疗困难,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达到临床治愈,而且只要注意术后保健,便可防止复发。6、冷冻治疗好,应首选现代冷冻技术治疗痔疮确实为痔疮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且疗效较好。但冷冻治疗只适于内痔,而且术后因组织坏死,有时导致大出血。因此,是否选择冷冻治疗应根据病情而定,最新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方法。7、甲鱼可治疗痔疮对于静脉曲张性混合痔,或出血性内痔,吃甲鱼有一定疗效,但对于结缔组织性外痔,吃甲鱼则毫无作用。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这恐怕要从「活着」开始说起......人只要活着体内的细胞就会不停分裂一分二,二分四......新的细胞诞生老的细胞死去维持一个循环如果把身体看成一个社会那细胞就是社会中的「人」有好人,就有坏人细胞每分裂一次都可能诞生一个坏人它就是:癌细胞不过你不用太担心癌细胞的诞生概率很低而且还会被「免疫细胞」盯上如果说癌细胞是小流氓那免疫细胞就是警察了在你身体好的时候免疫细胞会把癌细胞干趴下但当你老了免疫细胞也会退休癌细胞就会卷土重来从小流氓分裂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黑社会然后黑社会就发展成了癌症古代的皇帝,很少得癌症因为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9.8岁癌症还没形成,皇上就死了......「不是御医好,而是死的早」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个癌症高发国但其实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并不高全球排名 70 左右真正癌症高发的地方......都是发达国家全球癌症发病率排行▼因为他们活得更久年龄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无论男女50 岁后癌症发病率就会陡然攀升除了年龄还有一些人更容易得癌比如抽烟的人。喝酒的人。乙肝病人。拿吸烟来说一口香烟能带来 78 种明确致癌物导致肺部细胞死亡肺部细胞不断分裂新细胞,修复肺部更多的细胞分裂增加了癌细胞的诞生几率那些致癌物更是火上浇油所以,吸烟者更有可能得肺癌癌症为啥那么难对付?癌细胞本身并不强很多东西能消灭它真正难的是:区分癌细胞因为它们个个都是「伪装」高手 最早的治疗手段化疗和放疗这两种疗法都能轻松干掉癌细胞但问题是: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长得很像化疗和放疗又不能区分它们经常误伤正常细胞所以这种治疗必须控制剂量否则小命不保你知道吗?「砒霜」也是一种化疗药物......(提示:病人千万别乱用,需依据医生处方精确剂量)所有化疗药物只要剂量足,都是能杀人的毒药 靶向疗法精确打击癌细胞因为化疗放疗的副作用科学家又发明了副作用较小的「靶向药」这种药一出现就提高了部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癌细胞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很快学会了伪装一旦癌细胞有了抗药性靶向药也略显无力了只有对癌细胞更了解才能造出更好的靶向药免疫疗法人类的新武器人们还有一种方法加强免疫细胞只需给免疫细胞一副「探测眼镜」它们就能识别伪装的癌细胞并予以清除2012 年一个叫 Emily 的小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白血病常规治疗效果并不好她父母被迫找到了一个新的临床试验一种叫CAR-T 的「免疫疗法」随后,奇迹发生了2013 年,她的体内已经没有了癌细胞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攻克癌症人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难题就交给科学家吧作为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癌症」不被一些伪科学所骗最后,还是几句老话适量运动均衡饮食戒烟戒酒预防癌症最重要
在门诊和网络平台的问诊中,经常遇到患友拿着这样的胃镜报告咨询,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中度肠上皮化生。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疑惑:听说这个肠上皮化生是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该怎么治疗?有的患者甚至想到了手术切除!在此,我慎重的告诉大家,萎缩性胃炎以及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没有直接关系!接下来咱们专门讲一讲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是怎么回事。一、肠上皮化生是怎么回事?肠上皮化生是一个病理学名词,并不是一种疾病,是胃萎缩性胃炎的自我修复的过程和结果,指的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换句话说,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A.慢性浅表性胃炎(生理性);B,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C,慢性萎缩性胃炎;D,肠上皮化生。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器官各司其职,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但当胃黏膜细胞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后,本是同根生的胃肠黏膜上皮结构出现了一定改变,越长越像邻居家肠黏膜的孩子了。看上去,就像肠黏膜长错了地方,本该长在肠道上长的结构却出现在了胃黏膜上,就像一片草地长出了树木,树木就显得很突出。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肠黏膜上皮细胞主要区别在于结构不同,显微镜下可以通过各自特征性的标志来辨别,由于胃黏膜这种结构上的改变看起来和肠黏膜结构很相似,故此病理学家变将这个现象命名为肠上皮化生。二、肠化生到底是不是病?正如上所述,“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内出现了类似肠黏膜的细胞,使得正常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变成了吸收功能。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的一种常见病变,不只见于萎缩性胃炎,10%以上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均可见肠化生,各种各样的慢性胃病都可以出现肠上皮化生的病理改变。三、萎缩性胃炎是怎么回事?萎缩性胃炎的实质,是胃腺体减少,萎缩,是胃黏膜随年龄的改变,约95%以上的老年人都是萎缩性胃炎,少部分胃部炎症较重,饮食习惯不良的年轻人会出现萎缩性胃炎,实际上是胃黏膜提前老化。如果说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关,那岂不是大部分老年人都是胃癌患者?!肠化与萎缩性胃炎的关系胃黏膜反复受到致病因素损伤,迁延不愈,如此便形成慢性胃炎的特征之一——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这是胃被迫保卫自我的“机制”。肠化生是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结构变化。一般萎缩的范围越大,肠化生的部位也越多。肠化生与萎缩性胃炎部位分布也基本一致,以胃窦部出现率为最高,其次是体窦移行部位。四、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究竟有没有关系?科学家提出了胃癌假说,认为胃癌最初来源于肠上皮化生。假说认为:发生了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具有了原来不具备的吸收功能,因此不断吸收有害物质,但不能像正常肠黏膜一样将有害物质及时清除,久而久之,致癌物质长期接触,最后导致癌变发生。但可能因为了解的不多,或者医生解释的不够,不少老百姓会以为肠上皮化生发生就会往胃癌发展,其实不然。胃癌确实可能由肠上皮化生发展而来,但肠上皮化生离胃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要因为检查出肠化生就背上思想包袱,焦急忧虑,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常常经历这个过程: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如此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也是一种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径。五、如何治疗?一般肠上皮化生都是和萎缩性胃炎相伴相行,若萎缩性胃炎治疗后好转,肠化生的现象也会随着减少。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就是治疗肠上皮化生。那么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呢?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是无法逆转的,不存在特效药物。凡是声称能够逆转的宣传,大多不靠谱。维持现状,对症治疗,密切监测复查,出现变化及时干预,是大多数医生的指导意见。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遵医嘱定期胃镜+活检复查;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饮食规律,戒烟、忌酒;避免过咸、浓茶、咖啡、腌制食物等常见易“伤胃”的行为、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压力太大;避免或调整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激素等止痛消炎药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那么,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就代表患肿瘤了吗?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是不是又表示就没有肿瘤呢?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多少才有意义?什么原因会导致升高、升高了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邱立新博士的精彩解析!案例今日门诊一个年轻女性拿着一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单,泪眼婆娑的走到我面前说,医生我得肿瘤了。仔细询问病史后才知道,原来单位体检,患者的CA125为45U/ml(参考值为<35U/ml),患者有长期的痛经史。随即安排了妇科彩超检查,彩超提示没有肿瘤,而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不仅存在于肿瘤细胞内,还可以被释放到血清或者尿液、胸腹水等,通过这些物质的免疫特性来判断并鉴别肿瘤。但是,健康的组织跟细胞也有可能会产生肿瘤标志物,因此通过肿瘤标志物来检查其实是存在一定误差的。肿瘤标志物升高≠癌。肿瘤标志物升高未必是患癌。我们都知道肿瘤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诊断(包括术后病理、肿块的穿刺或者活检)。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该有以下几个特征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该有以下几个特征: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肿瘤标志物应该体内的肿瘤负荷呈正相关,肿瘤标志物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的分期相关,同时标志物应该能准确反映肿瘤治疗的疗效。但是,目前我们检查的肿瘤标志物很少能满足上述条件。一般来说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做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必须去做,那么,哪些是高危人群呢?邱医生前面的公众号已经详细介绍了。肿瘤标志物到底多高才算高?其实每个肿瘤指标都会有正常参考范围,只要你的检查值超出正常范围的上限就表示是升高了,对升高的指标会用一个向上的箭头来表示。ps:每家医院的检查机器及试剂不同,所以肿瘤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也不一样,所以,不同医院的报告不要比较。临床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的正常值为0-7ng/ml,有些患者检查的指标是7.03ng/ml,这样的指标不能算升高。到底多高才算有意义?1.肿瘤指标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是确诊肿瘤的指标。2.我们要明白,肿瘤指标升高越多,意义就越大,比如升高几倍、几十倍,比只是升高一点更有意义。3.需要动态观察升高的趋势,如果这个肿瘤指标在每个月复查的时候都是呈直线升高,那么诊断肿瘤的意义更大。什么原因会导致升高?肿瘤标志物升高有多方面原因1.一些良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及慢性炎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胆囊炎等。2.并非每个癌症患者的肿瘤标志物都升高。3、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肿瘤指标升高,要引起重视,建议去肿瘤内科咨询。4、不同的医院检测的试剂及参考值范围不一样。不要横向比较,需要纵向比较。5、正常范围内的肿瘤标志物的波动是没有意义的。除肿瘤外导致升高的一些疾病1、AFP升高,结合患者肝炎、肝硬化病史,肝癌首先考虑。其次,妊娠期女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生殖系统肿瘤等,儿童血清AFP升高考虑肝母细胞瘤可能。2、PSA升高除了前列腺癌考虑,还有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疾病、前列腺按摩等都会引起升高。肿瘤标志物升高表示患肿瘤吗?NO!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多方面原因所致,一些良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及慢性炎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胆囊炎等,所以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表示得了肿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检查包括CT、磁共振、彩超等综合判断,必要时做穿刺取病理后确诊。不升高代表没有患肿瘤吗?NO!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问我“邱医生,你确定我是肿瘤吗?我的肿瘤标志物结果是正常的。”首先,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并不会升高。其次,有些肿瘤没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如鼻咽癌、肾癌、淋巴瘤等。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并不是恶性肿瘤的必然,它仅仅只是参考指标之一。所以,永远要记住这句看似废话的话: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癌症,得了癌症也不一定会有肿瘤标志物升高。有的人就会说,既然这样说,那查肿瘤标志物有什么用?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是说肿瘤标志物没有用,只是说它的价值有限,可以供参考,但你不能仅根据肿瘤标志物就来判断是不是得了癌症。如果真这样的话,查癌症就太简单了,抽个血,验一验肿瘤标志物就可以了,这也正是很多人去体检查肿瘤标志物的初衷,但很遗憾,如果带着这个目的去体检,你会失望的,甚至反而可能平添烦恼。其实,健康人本来就不推荐常规进行这些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标志物更多用于已经得癌症的病人,仅在有的时候有针对性地用于健康人的筛查,而且也只是参考。升高≠肿瘤,为什么还要查?肿瘤标志物首先是用来评价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如恶性程度、生存期;其次,对那些治疗期间检查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治疗期间的疗效评估、决定是否更改治疗方案;第三,对于肿瘤随访可以帮助判断有无复发;第四,肿瘤标志物检查创伤小,检查相对来说简单方便。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怎么办?前面邱医生说了,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肿瘤,但是毕竟是带有“肿瘤”两字,总是很害怕,很纠正。首先,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比如升高几十倍,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就很大,建议你尽快到肿瘤科就诊,让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判断,并安排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其次,很多患者体检中会出现某项肿瘤指标轻度升高,建议1个月后再复查。如果1月后复查指标继续升高(一般认为检测值升高25%以上才有意义)则提示可能存在肿瘤,建议到肿瘤科门诊进行影像学如ct、磁共振检查。ps:一般来说,轻度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不是太多),发生肿瘤的可能性比较低。最后,如果多次复查,结果基本都是稳定的,没有一次比一次升高,都是小幅度上下波动(有时升高一点,有时下降一点),那就通常表示它不是癌症引起的。除了肿瘤标志物升高问题,门诊有很多患者家属会咨询,邱医生,我最近几个月很焦虑,会不会患癌症。我说,不会,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持续10年以上,才会诱发癌症。不良习惯今天邱医生给大家科普一下哪些不良习惯是我们需要纠正的。1、夜猫子(睡得比较晚),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有晚睡的习惯,觉得自己年轻,可以拿来消耗,殊不知,目前肿瘤发生越来越年轻化,英国科学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了全世界1000名30-50岁的癌症患者,发现99.3%的人常年熬夜。提醒各位,一定要在12点之前睡觉。2、房屋装修对儿童来说,装修所致的污染会使儿童患上白血病,对于成年人来说,装修的污染所致肺癌的发生明显增加,友情提醒:对于新装修的房屋最好放置半年以上才能居住。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月经过早、生育过晚、未生育及未哺乳的人群、家族遗传、喜欢食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滥用雌激素、精神压力大的女性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建议从30岁开始进行乳腺癌的常规筛查。4、对于烟龄超20年日均吸烟超20支的45周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常规CT检查5、长期酗酒者临床工作中对于长期有每日饮酒,量约3两以上的人群为食管癌易感人群6、熟菜吃的少很多人都是肉食动物,只吃肉不吃菜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这样会使肠蠕动变慢,体内的毒素不能及时的排泄掉,增加肠癌发生的风险。防癌办法给大家简单谈一谈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防癌办法每天走路1小时,每天喝八杯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红肉,23点前入睡,少吃点糖。肿瘤标志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那么,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就代表患肿瘤了吗?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是不是又表示就没有肿瘤呢?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多少才有意义?什么原因会导致升高、升高了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邱立新博士的精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