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NMDA受体脑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脑炎(即“自免脑”),且是自免脑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我们通常所说的脑炎是指病毒性脑炎,即病毒感染累及大脑,导致脑实质的炎症(累及脑膜则是病毒性脑膜炎),临床出现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和认知障碍等表现。单纯疱疹病毒是最常见的元凶,因为病因明确,所以经过积极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脑炎多数可以得到有效治愈。 自身免疫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不同,这里没有病毒直接攻击大脑,而是因为一些因素激发了自身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了针对脑组织的抗体。脑组织无辜躺枪,受到抗体攻击,出现无菌性炎症,表现出现脑炎的症状,即自身免疫性脑炎。 NMDA受体的全称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它是兴奋性谷氨酸盐神经递质的受体,在脑内广泛分布,与神经元突触传递、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疼痛、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密切相关。顾名思义,抗NMDA受体脑炎就是机体产生了针对NMDA受体的抗体,扰乱了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在临床上表现出脑炎的症状。 那么,什么因素触发了自身免疫性系统的功能紊乱呢?这就要从抗NMDA受体脑炎的认识历史说起。 未完,待续……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肉毒梭菌本身是无害的,但其在缺氧环境中产生的细胞外毒素——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具有剧毒,是目前已知的在天然毒素和合成毒剂中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不到1微克就可以置人于死地。肉毒中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常由于食用变质的罐头、豆瓣酱、豆豉、臭豆腐、腌肉、腊肉等食物引起。肉毒毒素在人体内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阻滞胆碱能突触传递,其中以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最强,引起全身随意肌松弛麻痹,出现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颈部及四肢无力,其中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药与毒向来都有着不解之缘,肉毒毒素就是为数不多的拥有药物身份的剧毒药物中最闪耀的明星。人们最终找到了驯服剧毒的方法——定点局部注射,局部微量注射产生的麻痹效应可用于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不自主运动及姿势异常。随着对肉毒毒素药理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神经科领域肉毒毒素的适应证包括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痉挛性斜颈、痉挛性构音障碍、书写痉挛、偏侧面肌痉挛、抽动症、肢体痉挛状态、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流涎、多汗症等疾病。此外,肉毒毒素还广泛应用在眼科、皮肤科、整形美容科等领域。长期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肉毒毒素注射是安全、有效的。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临床特点(表型)的准确描述对于相互交流、预后评估、临床研究设计和纳入、治疗策略制定等是很重要的。1996 年发表的标准化描述是基于由国际 MS 专家提供的、仅根据资料的临床表型制定的,在当时取得了一致意见;但是缺少影像学和生物学相关因素。随着对 MS 和其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加上普遍认为原有的描述法可能不能充分反映最新发现的 MS 临床特征,促使 MS 临床研究国际咨询委员会进行对 MS 疾病表型的再评估。由于能针对不同临床表型提供客观依据的影像学和生物学标记尚缺,笔者建议修正后的描述法应考虑疾病活动性(基于临床复发率和影像学发现)和疾病进展性。如何进行未来研究以更好描述疾病表型的策略也在本文概述。本文由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 Lublin 教授执笔,发表在近期的 Neurology 杂志上。现将全文翻译,以飨读者。1996 年,美国国家多发性硬化学会(NMSS)多发性硬化临床研究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Clinical Trials in Multiple Sclerosis)定义了 MS 临床亚型分型。这些分型定义为描述 MS 的不同临床特点提供了一致的术语表达,并突出了缺乏一致意见或意义含糊的部分。上述分型的基本思想是满足通过自然史和人口学研究定义分组患者的清晰性和一致性要求,增强临床研究的同质性,并使临床医师和 MS 患者之间的交流明晰。委员会为 4 种 MS 临床特点作出了标准化定义:复发缓解型(RR)、继发进展型(SP)、原发进展型(PP)和进展复发型(PR)。不久之后又建议摒弃复发进展型 MS(relapsing-progressive MS)这一术语,因其含义模糊,并与其它亚型重叠。同时还建议将原有术语慢性进展型(chronic progressive)替换为更特异的术语:SP 和 PP。针对良性 MS 和恶性 MS 也作出了定义。当时这些表型描述法被认为涵盖了 MS 临床亚型的广泛疾病谱,但是也认识到上述描述法应随时间流逝而修订。1996 年分类法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几乎所有随后的 MS 临床研究中成为入选标准;该法还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指导对新疗法的监管审查和许可。有时将该描述法简单混为复发型(包括 RR、SP 和 PR)和进展型(包括 PP、SP 和 PR),主要区别患者是以复发为主还是以进展为主,虽然上述区别从未清晰划分。1996 年分类法一经提出,就有人认识到该法是基于 MS 专家的主观观点,缺乏客观的生物学证据支持。MRI、生物学和其它相关标记物的缺位使得与 MS 临床特点明确相关的知识不足。1996 年分类法的作者们指出,随着影像学和生物标记物研究的发展,未来上述因素可能对该法的修正和补充产生影响,改变纯粹依靠临床特点进行定义的情况;并且建议 MS 的临床特点分型应随之重新定义。2011 年,委员会和其它专家(The MS Phenotype Group, MS 表型组)重新评估了 MS 表型,探讨了临床、影像学和生物标记物上的进展。2012 年 10 月,笔者们开会回顾了 1996 年分类法,决议已有足够的进展,建议更新原有分类法。会议的具体目标如下:1. 重新评估了 1996 年分类法,明确是否能够制定更好的分类法,包含改良的临床描述术语、MRI 和其它影像学技术、体液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以及包括神经生理学在内的其它分析方法。2. 作出了讨论摘要,介绍了笔者已知的,笔者推荐的,以及仍待解决的问题。3. 对缺乏资料或一致意见的领域做出了未来研究策略的推荐意见。关键性共识1. 保留 1996 年分类法的基本要素并加以澄清。1996 年分类法已经成为标准 MS 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的一部分。MS 表型组推荐原有描述法的基本特征应予以保留,但是应加以修正和澄清,如下文详述。笔者注意到 MS 的诊断应在影像学和其它必要临床检验资料的基础上作出。对临床表型的评估应当基于患者现状和既往资料,指导思想则是这种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初评估得出的亚型意见可能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举例来说,RR 亚型可能转变成 SP 亚型。2. 新的疾病转归过程。2.1. 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s,CIS):CIS 并未包含在最初的 MS 分类法中。现在 CIS 被认为是如下疾病的首发临床表现:表现出疑似 MS 的炎症性脱髓鞘特点,但尚未出现散发性病灶,不能完全符合 MS 的诊断标准。对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和 MS 改进疗法的临床研究均已显示 CIS 合并脑 MRI 病灶高度可能符合 MS 诊断标准。治疗 MS 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 CIS 患者经治疗后,仅有少部分会出现继发性恶化(“临床确诊 MS”的定义事件)和 MRI 活动减少。用于 CIS 以延缓 MS 确诊过程的药物获得上市许可,更进一步明确了 CIS 作为 MS 表型谱中一员的地位。2010 修订版 McDonald MS 诊断标准允许将仅有 1 次临床发作的患者根据 1 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满足时间和空间多发性的标准)诊断为 MS,减少了可归类为 CIS 的患者数量。2.2. 影像学孤立综合征(radiologically isolated syndromes,RIS):RIS 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情况,患者仅有影像学资料显示炎症性脱髓鞘,但是无临床症状或体征。根据现行的 MS 诊断标准,RIS 在无脱髓鞘性疾病的临床证据的情况下,其本身不能认为是 MS 的一种亚型;因为 MRI 阳性结果可能是非特异性的。但是,根据 MRI 所发现病灶的形态和位置,RIS 可增大对 MS 诊断的倾向性。若脑影像学改变高度提示脱髓鞘性病变,则能在最大程度增加未来发生 MS 临床症状的风险。无症状性脊髓病灶、钆增强可见的病灶或 CSF 阳性检查结果能增大最终确诊为 MS 的可能性。若 RIS 患者无明显的可联系到 MS 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则应进行前瞻性随访。除非前瞻性随访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否则 RIS 不应被视为一种明确的 MS 表型。3. 定义继发进展型 MS(SPMS)。在大多数临床实践中,SPMS 是一种回顾性诊断,最初为复发性的疾病过程,之后为逐渐进展恶化的病史,在进展过程中伴或不伴病情急性恶化。迄今并无明确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或病理学标准以判断复发缓解型 MS(RRMS)转变成为 SPMS 的具体时间点;这种转变往往是渐进性的。这使得我们通过影像学特征或生物标记物区分这种疾病类型的能力受到限制。笔者希望现有的临床研究模型和自然史数据集也许能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4. 原发进展型 MS(PPMS)。尽管一些证据显示 PPMS 代表着一类独特的、非炎症性的(或至少是炎症较轻的)MS 类型,也有大量的临床、影像学和遗传学证据显示 PPMS 是进展型 MS 疾病谱中的一员,且任何与其它 MS 之间的差异更像是相对性的,而非绝对性的。对 SPMS 和 PPMS 疾病自然史队列的分析证明两者预后不佳的比率相似。虽然因为无急性恶化的情况优先于临床进展,使得 PPMS 仍然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过程,但是与 SPMS 相比,PPMS 很可能不具备病理生理学上的独特特征。5. 对基本 MS 表型的修正:合并疾病活动性和疾病进展期。虽然 MS 表型可根据现有的病情和病史分类为复发型和进展型两大类,但是这种分类不能提供持续性病程中的时间信息。MS 表型组相信对于复发型 MS 或进展型 MS,通过临床复发或影像学(钆增强、或新发 / 增大的 T2 病灶)明确的疾病活动性与致残性进展过程一样,均可作为有意义的附加疾病分型因素。现有的能反映持续性炎症性或神经退行性病程的、关于疾病活动性和临床进展的证据可能影响预后判断、临床治疗决策、以及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结局设置。图 1:复发型 MS 在 1996 年版和 2013 年版分类法的对比:* 活动性取决于出现临床复发和 / 或 MRI 活动性(增强对比发现的病灶;至少年度检查中发现的新发或明确增大的 T2 病灶);如果不能按期评估,活动性则是“未明确的”。** 如果之后出现临床活动并符合现有的 MS 诊断标准,CIS 则变成 RRMS。图 2:进展型 MS 在 1996 年版和 2013 年版分类法的对比:* 活动性取决于至少每年进行的检查中发现临床复发和 / 或 MRI 活动性(增强对比发现的病灶;新发或明确增大的 T2 病灶)。** 进展性由临床评估衡量,至少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不能按期评估,活动性和进展性是“未明确的”。5.1. 疾病活动性的评估:MS 表型组推荐对复发型 MS 至少每年应通过临床标准和脑影像学标准评估一次疾病活动性。同时也推荐对进展型 MS 进行年度临床评估,但是对最佳影像学检查频度尚无一致意见。因为脑和脊髓 MRI 活动性存在高度相关性,并且少见仅有脊髓影像学阳性结果而无脑影像学阳性结果,所以并不推荐进行定期脊髓影像学检查(除非已有脊髓病灶)。笔者选择至少每年均应进行复查评估是因为这一间隔在已在临床评估中应用,但是更短或更长的检查间隔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也是合适的。对任一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情况的评估周期均应是个体化的。举例来说,一个 RRMS 患者在钆增强 MRI 检查中发现了新的病灶,就应当被认为是活动性 RR(图 1)。相反,“非活动性”作为表型修正型也可在同样的方式下应用,表明复发型病程的患者在这一评估周期内未出现复发、钆增强检查未见病灶活动、或未见新发 / 增大的 T2 病灶。若患者未能按期复查,则应被认为是“未明确的活动性(MS)”。根据 MS 诊断标准,对影像学检查的技术操作和结果解读均应小心仔细,特别是在评估有无新发 / 增大的 T2 病灶时,这一点尤为重要。“活动性”作为基本临床病程表型的修正型,其内涵使得 PRMS 分类不再成立。有急性发作事件的 PPMS 患者(符合之前 PRMS 的标准)可被认为是“活动性 PP”(PP–active)。另一方面,无急性发作事件和 MRI 改变的 PPMS 患者可被认为是“非活动性 PP” (PP–not active)。5.2. 疾病进展性的评估:另一个新出现的临床病程的修正型,指在给定的时期内患有进展型 MS 的患者(PPMS 或 SPMS)有无疾病进展的临床证据,与复发无关。进展型 MS 的病情并非都按一致的方式演变,有可能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笔者建议应每年均应根据病史或客观资料改变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因此,PPMS 患者如在过去一年内无病情进展,可被分类为非进展性 PPMS(PPMS–not progressing);SPMS 患者如有进行性恶化,且在钆增强 MRI 可见病灶,应被分类为“活动性和进展性 SPMS”(SPMS–active and progressing)(图 2)。笔者认识到,无论是复发型还是进展型病程均可根据以下因素进行分类:体征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复发的频度、恶化的程度、后遗功能障碍、功能损伤。但是需要注意,使用这种方法对活动性疾病进行进一步分类尚缺乏明确资料支持。虽然本质上,从急性复发事件中的恢复程度尚不能认为有益于确定或修正 MS 分型,可是,恢复程度的高低可作为疾病随时间恶化程度的替代因素。上述领域可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立题来源。6. 持续或明确的恶化:对术语意义的澄清很多研究使用术语“持续性恶化(sustained worsening)”描述临床试验的结局事件,代表患者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在一段特定时期内(通常 3 或 6 月)进行性恶化。这常被解读为对功能障碍情况恶化的一种衡量。笔者认为,“持续性”的含义为“全病程内”,这有时并非 MS 疾病改变的特点,有产生误导的潜在可能。此外,在指定的时间窗内,不同功能系统可能均发生 EDSS 恶化,这符合“持续性”(的定义);但也可能出现一个或多个功能系统 EDSS 好转的同时其他功能系统 EDSS 恶化的可能性,(这就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用“持续性”描述)。笔者建议应使用比“持续性”含义更加明确的术语来指导对功能障碍不断恶化的衡量。因此,对明确的功能障碍的累积应像已在部分情况下使用的那样,定义为“EDSS 恶化持续了 X 个月”,与功能系统无关。更严格的定义应当将恶化情况明确在同一功能系统中。在这种情况下,对已被用来描述疾病或功能障碍进展的术语(源自多次发作事件、或一次严重发作事件后恢复不良、或在疾病进展期中出现的发作的不断恶化),有进一步明确其含义的迫切需要。笔者建议针对复发型患者应使用“进行性恶化”(worsening)这一术语取代“进行性进展”(progressing),只对处于 MS 进展阶段的患者保留使用“进展”(progression)术语,无论其是否有活动性复发。如上所述,这也可适用于对 EDSS 明确改变的分类。7. 探寻活动性和进展性:许多东西有待发现一些临床表现可能过于微妙模糊,无论评估频度再高都难以检测出来。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视力和其它临床改变进行密切随访,可能有助于找到疾病活动程度的临床证据。关于如何应用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 outcomes,PRO)及其在指示疾病状态中的实用性,目前仍缺乏一致意见。针对患者院外表现的远程评估工具可能有助于更好理解 PRO,对该领域进行更有相关性的研究可能也是有用的。虽然有一些应用 MRI 衡量炎症和组织缺损的初始步骤,用来将患者分成若干临床亚组,而且现在 T2 成像和钆增强成像发现的病灶成为疾病活动程度的量度值,但是关于其它可包含入表型描述法中用于衡量组织损伤的手段仍缺乏一致意见。对脑容积减少和空洞演化的评估与解读缺乏标准规范,限制了其在研究领域以外的实际应用,并且可能无法通过临床表型适当地区分单个患者的分级。更新的影像学成像模式,如弥散张量成像和磁化传递成像,可能还无法用于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能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觉敏锐度的相关性,但是目前仍无足够证据表明 OCT 能作为全脑组织缺损的间接衡量依据。对上述影像学评估手段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信息(评估),这些手段作为疾病分类或病程的潜在标记物价值应当成为未来研究的高度优先方向。8. 体液内生物标志物和电生理学尽管当初希望 MS 原有的表型描述法能被生物标志物支持,并更好地作出定义,可是迄今为止尚无血液或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能可靠地、可重复地区分 MS 各表型。应用通过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正确分类的患者库的海量数据,详细地寻找潜在的生物标记物来支持(并在未来进行升华)MS 表型描述法,是目前急迫的需要。笔者认识到电生理学研究在定义 MS 疾病亚型上的潜在价值。但是,笔者注意到衡量标准在不同的实验室间存在相当大的变异性。如果未来诱发电位成为 MS 表型分型的一个新的指标的话,那么程序和评估的标准化势在必行。9. 良性和恶性 MS“良性”和“恶性”这种术语本身并非 MS 表型描述法,而更像是表明疾病未来的严重程度,是“约定俗成”的说法。这两个术语在理论上可用于任一种 MS 表型,取决于时段内疾病的活动程度,或是在任一给定时间点的损害或功能障碍。这两者(尤其是“良性”)本应当是回顾性的诊断,但常常被误解和误用。在像 MS 这样的长期病程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可显著地、不可预知地发生变化。笔者建议这两个术语应当慎用。10. MS 表型的进一步升华:对更多研究的需求1996 年版的 MS 分类法提出了对客观影像学和体液生物标记物的需求。自那以后(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很有限,需要大量未来的研究明确是否能通过生物标记物来增进我们对 MS 疾病亚型的了解。现有的资料还不能从影像学上显著区分 1996 年版 MS 各分类,也不能显著区分复发型 MS 和进展型 MS 的核心疾病亚型。原有的一些支持 PPMS 和 SPMS 影像学差异的资料被更多的近期资料限制了用途,表明在上述两个疾病亚型之间可见的、强化对比的影像学病灶差异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般大。根据临床资料确诊的 PPMS 患者常显示在更早时期就出现强化对比的脑部病灶,因此使得 PPMS 和 SPMS 之间的病理特征区别不再清晰。未来应优先随访通过系列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实验室标记物检查以及其他工具(如 OCT)进行了明确临床分类的患者队列。这样的研究对明确上述患者生物学状态的客观指标能否增进对 MS 疾病亚型的了解将是很必要的,特别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不同疾病亚型间的相互转化。讨论MS 表型组专家认真研究了先前的 MS 描述法后,作出以下推荐意见:1. 复发型和进展型 MS 作为 MS 表型描述法的核心内容应当在进行部分修正后予以保留(表 1)。2. 对上述核心表型作出的一项重要修正是对临床活动性的评估,经由对复发事件发生进行临床评估或经由 CNS 影像学资料检查病灶活动性来进行定义。3. 对上述表型作出的第二项重要修正是不再要求功能障碍进展是否在给定的时期内发生。4. 按原有标准分类为 PRMS 的患者现在应被分为不同疾病活动性的 PP。5. PPMS 是进展型 MS 中的一部分,与其它分型的差异在于它是相对性的,而非绝对性的。6. CIS 应当包含在 MS 表型当中。对大多数 CIS 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可明确其随后的疾病表型。7. RIS 不应当被认为是独立的 MS 表型,因为 RIS 患者缺乏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推荐进行前瞻性随访。8. 对因反复复发和 / 或不能从发作中完全恢复的、处于复发期的患者,使用术语“进行性恶化”(worsening)更佳,更少造成混淆。9. 在使用 EDSS 或其它量表对进行性恶化 MS 进行临床试验或自然史评估时,无论是(更加严格地)考虑到了进行性恶化出现的功能系统还是没有考虑到,均应使用术语“明确的”(confirmed)而非“持续的”(sustained)来定义时间性。10. 术语“良性”和“恶性”疾病常被误用,因此应当慎用。11. 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明确影像学资料和生物标记物在评估、明确或修正 MS 表型描述法中的价值。为未来的科研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的考量,应当通过评估临床状态和 MRI 结果明确疾病活动性,这是很重要的。目前,对临床实践中如何通过活动性评估作出临床决策,尚无基于证据基础的指南。对疾病活动性和进展性的临床评估应基于疾病个体的演化进行,但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这在 MS 表型组内部已取得一致意见。每年对复发型 MS 进行脑 MRI 扫描检查明确疾病活动性被认为是有用的。对进展型 MS 患者进行扫描的频度尚无共识。但是通过 MRI 活动性对进展型 MS 患者进行分层可能对临床和转化型研究尤为有价值。一旦发现患者符合修正诊断标准,应当谨慎解读 MRI 结果,特别是在明确新发和增大的 T2 病灶时。其它的疾病活动性标记(临床表现恶化或 MRI 发现病灶)和评价疾病进展性的手段应当使得医患之间及医生同业之间的交流更加清晰,也应当促进改善临床试验的设计、招募患者的能力和执行力。在这些研究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到满足对不同疾病亚型的纳入和分析上来。上述标记物也可能在明确何时应终止治疗的研究中起到作用。笔者认识到可能还有其它的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但是目前仍缺乏纳入这些指标的证据。笔者还认识到有人可能将进展性作为疾病活动性的迹象,但是笔者推荐将这两者作为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样可将进展与其它更加急骤的改变区分开。有人提出上述临床事件或 MRI 事件有着潜在的病理学差异,但是笔者故意避免对病理学结论作出描述,以等待更多的相关证据。正如在 1996 年专家组制定最初的 MS 表型描述法时那样,笔者同样希望这些修正能更好地分类 MS 患者,并为临床研究和持续性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框架。表 1:本文中使用的与 MS 表型相关的定义活动型疾病临床:复发;在完全或部分功能恢复后出现的、新的或加重的急性或亚急性神经功能障碍;无发热或感染。和/或 影像学(MRI):增强对比发现的T1高信号或新发/增大的T2高信号病灶进展型疾病临床:稳步递增的能客观记录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残疾,无明确的恢复(可能有症状波动和平台期出现)。影像学(MRI):尚无成熟的或标准化的影像学标准,并且对暂对个体患者的表型定义无用。目前正在考虑中的指标包括:T1高信号病灶数量和体积的增加、脑容积减小、磁化转移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的改变等。进行性恶化作为复发或进展的结果,发现神经功能障碍/残疾增多。仅在疾病进展期保留术语“疾病进展”。明确的进展或进行性恶化在制定的时间区间内(如3月、6月或12月)明确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增加。因为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仍会有所好转(尤其是在复发型疾病中),即使已确定出现进展持续6月或12月,笔者也建议避免使用术语“持续性”。表 2:为更好了解和定义 MS 表型,未来需要进行的研究1.对临床已定义明确的MS患者使用多种影像学评估手段进行长期纵向研究,以更好地将影像学发现和临床表型之间联系起来,并探索疾病亚型之间随时间发生的转换。2.对RIS患者进行紧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以更好地探寻MS微妙的临床变化特征,缩短诊断MS所需的时间。3.对评估疾病活动性(临床资料和影像学)不同时间窗的研究,明确是否每年评估一次(如推荐意见)是最佳的。4.进行队列研究以了解临床或影像学活动性相关分级是否对结局事件中期和长期的变化有重要意义。5.进行队列研究以了解急性临床复发事件后的恢复相关等级是否对结局事件有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恢复的差异是否对进行MS表型分类有指导意义。6.进行影像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通过组织损害的衡量,对MS表型分类的贡献价值(脑萎缩、空洞的演化、视神经纤维变细及其它OCT测量结果)。7.专注于对通过潜在的体液(血、CSF)标记物明确临床分类的大规模患者数据库进行队列研究,可能有助于对MS临床表型的进行更好的定义。8.对临床明确分类的患者进行标准化电生理评估,以探索这种方式的可能价值。9.探索患者报告结局在临床表现评估方面的作用。文献原文:Defining the clinical course of multiple sclerosis: The 2013 revisions.信源地址: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83/3/278.short
视神经脊髓炎初期既可以表现为单纯的视神经炎或脊髓炎,也可以两者同时发作,或相继发生。视神经脊髓炎起病急,进展快,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常在几天内加重或达到高峰,80%-90%的患者呈现反复发作病程。60%的患者在l年内复发,90%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视神经脊髓炎的预后较差,5年内约有半数患者至少一只眼失明,或无法独立行走,终生致残。20%的患者死于颈段脊髓炎所致的呼吸衰竭。而多发性硬化一般发病较轻,初次发病常不引起重视随着疾病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形成永久性残疾。视神经脊髓炎很少出现多发性硬化的二次进展阶段,视神经脊髓炎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并存。而多发性硬化则少见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虽缺少大规模的多中心双盲研究,但临床观察和经验提示,治疗视神经脊髓炎应选择免疫抑制剂, 而治疗多发性硬化可以选用免疫调节剂。
视神经脊髓炎(neuIOmyeiitiS Optica)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典型特征为病情反复发作,病变主要侵犯视神经和脊髓,早期很少侵犯脑。因与多发性硬化的表现重叠,临床上很难将二者区别开来,多年来不少学者也把其看作多发性硬化的亚型或变异型,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视神经脊髓炎不同于多发性硬化,其为一独立疾病。
核心提示: 患上了帕金森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还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很多人因为不知道帕金森的病因,所以在生活也不懂的做好预防工作,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那诱发中老年人患上帕金森症的因素有哪些: 1、年岁老化:年岁老化使得骨质疏松,免疫才调下降,行动不便,坏死的细胞不可以及时成长更新,因而,患得帕金森病的概率加大。 2、环境要素:盛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域不相同,所以咱们猜忌环境中或许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因而诱发帕金森病。通常多见的就是使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发热,而且这些也会引起帕金森的病况加剧。患者由于免疫功用低下,伤风常常发生,也简略罹患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 3、宗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理论中发现帕金森病好像有宗族调集的倾向,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宗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4、遗传易理性:尽管帕金森(震颤麻痹)病的发生与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可是并非悉数老年人或暴露与于同一环境的人,致使相同啃咬许多mptp 的人都会出现帕金森病。当然帕金森病患者也有宗族集聚景象,但至今也没有在分发的帕金森(震颤麻痹)病患者中找到了解的致病基因,说明帕金森病的发病的缘由是多要素的。 ? ?患上帕金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想预防自己患上帕金森,大家一定要多这些病因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做好预防工作。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家注意,尤其是老年朋友们必须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身体变化。
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上呈特征性阶段性病程,Kayser和Dalmau教授绘制了典型抗NMDAR脑炎的病程曲线,病情危重而相对可逆是该病的重要特点。病人通常在发病前2周有前驱感染的诱因,进而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记忆力减退,癫痫发作,1-2周内进展出现意识障碍,中枢性低通气,甚至昏迷,常伴发运动障碍和癫痫发作,经过积极治疗和必要的生命支持,患者逐步康复。恢复的过程和疾病进展的过程是一致的,即最先出现的症状最后消失。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有规律性的病程特点,目前从病理生理的层面还难以完全解释。 知道了畸胎瘤可能是触发的因素,免疫紊乱是该病的发病机制,由此该病的治疗也是围绕着这些来展开的。首先,所有病人筛查畸胎瘤,尤其育龄期女性,通常通过妇科彩超或盆腔CT检查来筛查,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切除畸胎瘤。第二,尽早开始免疫治疗,一线免疫治疗以大剂量激素冲击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为主。经过治疗大多数病人可以度过难关,恢复健康。但也有部分重症病人对一线免疫治疗效果不好,需要重复IVIg,或开启二线免疫治疗(美罗华或环磷酰胺)。一些新型的生物靶向药物也有在小范围内尝试采用,包括硼替佐米、妥珠单抗等,其有效性的证据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Titulaer等研究发现,经一线免疫治疗及畸胎瘤切除,4周内53%获得病情改善,加用二线免疫治疗仍可获益,但有10%疗效不佳。由北京协和医院报道的国内最大的单中心抗NMDAR脑炎队列研究在2019年发表,该研究纳入2011-2017年连续就诊的病人220例,平均发病年龄21岁(5~72岁),65%是女性,女性合并畸胎瘤者占29.4%。其中轻症(mRS评分小于等于2分)23人,占10.5%,重症(mRS评分大于等于4分)133人,约占60%,入ICU 30.9%,需呼吸机辅助呼吸20%。发病12个月内94.1%病情改善,2.3%死亡,17.3%复发。随访至少1年(12-72个月), 92.7%预后良好(mRS评分小于等于2分)。 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神经科古老的疾病相比,抗NMDA受体脑炎是神经科大家族中年轻的一员,2007年才正式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在过去13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抗NMDA受体脑炎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2017 年中国刊发了《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疗专家共识》,2018年自身免疫性脑炎列入国家罕见病目录。 关注罕见病,关注自免脑,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Dalmau J, Tuzun E, Wu H, et al. Paraneoplastic 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ncephalitis associated with ovarian teratoma[J]. Ann Neurol, 2007, 61(1):25-36. doi: 10.1002/ana.21050. [2] S. Kayser M, Dalmau J. Anti-NMDA Receptor Encephalitis in Psychiatry[J]. Current Psychiatry Reviews, 2011, 7(3):189-193. doi: 10.2174/157340011797183184.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 50(2):91-98.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2.004. [4] Xu X, Lu Q, Huang Y, et al. Anti-NMDAR encephalitis: A single-center, longitudinal study in China[J].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0, 7(1):e633. doi: 10.1212/NXI.0000000000000633.
那么,什么因素触发了自身免疫性系统的功能紊乱呢?这就要从抗NMDA受体脑炎的认识历史说起。 200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Vitaliani和Dalmau教授报道了4例重症脑炎,她们均为年轻女性,最初表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进而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和中枢性低通气,不得不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插管上机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的病原学检测都是阴性的,不支持病毒性脑炎。给予免疫调节治疗联合畸胎瘤切除,3例出现病情好转,1例重症患者死亡。研究者注意到这些重症脑炎病人非常特殊,病程进展过程相似,特征性的中枢性低通气、运动障碍等表现在其它类型脑炎中罕见,且患者都是年轻女性,均伴有卵巢畸胎瘤,免疫治疗有效,提示可能为一种新型的免疫介导性疾病。最终实验室的研究打开了迷局,研究者在患者的血清/脑脊液中发现了一种相同的抗体,这种抗体与海马神经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经进一步验证,这种抗体是针对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抗体,而同时在卵巢畸胎瘤的病理中发现了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表达!上述研究成果由Dalmau教授团队完成,在2007年发表,由此确立了抗NMDA受体脑炎这样一种新的脑炎类型。 最初人们认为畸胎瘤是触发因素,只有合并畸胎瘤的年轻女性会发病。然而,随着病例报道的增多,人们发现不止女性,男性也会发病,不止年轻人,老人和小孩也会发病,事实上,在儿科这样的脑炎病例并不少见。而儿童和男性几乎没有畸胎瘤的并存!那么他们是怎么发病的呢?还有什么未知的导火索?随着研究的增多,人们发现前期得过病毒性脑炎的患者在脑炎好转后再次出现病情复发,此时病毒核酸检测是阴性的,而抗NMDA受体抗体呈阳性!由此,提出病毒性脑炎后的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上病程呈双峰,形象地称为“双峰脑炎”。目前认为肿瘤、病毒感染可能是抗NMDA受体脑炎的触发因素,然而,大多数病人找不到病因。 未完,待续……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情绪体验,伴有实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它是一种主观感受。2000年,“疼痛”被世界疼痛大会列为继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多发性硬化(MS)常常伴随随疼痛。在亚洲包括中国NMOSD比MS更为常见。80%以上的NMOSD患者正在经受疼痛的困扰,其出现比例大约是MS的2倍,而且严重程度显著高于MS。疼痛显著影响NMOSD患者的日常生活,生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与MS相比,NMOSD患者的疼痛显著降低了其行动能力以及生活幸福感。目前对于NMOSD患者疼痛治疗效果欠佳,大部分患者需要使用2及2种以上的止痛药物。尽管如此,大部分患者仍深受疼痛的折磨。NMOSD患者疼痛常常位于胸部、腰部、背部、整个下肢,具体分布见图1,颜色越深说明出现的频率越高。图1. 视神经脊髓炎疼痛部位分布及出现频率(灰度与频率相关,颜色越深,疼痛出现的频率越高)NMOSD所致疼痛可分为诱发痛和持续性神经源性疼痛两类。这种疼痛与病程、年龄、水通道蛋白-4抗体滴度、发作次数均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疼痛可以出现在疾病早期,甚至作为NMOSD的首发症状,也可出现在恢复期。由于疼痛受到多种因素包括气候、生理周期、情绪等的影响,疼痛的程度常常波动,因此其并不能作为疾病复发的可靠指征,实际上疼痛常常为缓解期“假复发”的一种常见表现。NMOSD所致疼痛为何如此严重,而且治疗效果欠佳了?可能与NMOSD发病机制有关,其免疫损伤相对较重,常常可形成脊髓空洞;疼痛感知的上行传递通路受损,同时也累及了人体固有的镇痛的调节结构即疼痛下行抑制性通路(图2)。图2.NMOSD疼痛的上行传递通路与下行抑制通路均受损NMOSD疼痛的治疗,应根据疼痛的分型、疾病的所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如痛性痉挛,采用钠通道阻滞剂如奥卡西平大部分病人可以显著缓解;对于肌痉挛痛给予肌松药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但是对于持续性神经源性疼痛目前治疗效果欠佳。NMOSD急性期主要策略应为降低病灶的炎症反应、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拮抗兴奋性毒性氨基酸等治疗,而阿片类则可能加重神经炎症反应,应该避免使用。疾病晚期,由于轴索受损、空洞形成,则应纠正和强化疼痛下行抑制通路的治疗。总的来说,目前NMOSD疼痛的治疗尚不尽如人意,仍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是综合运用现有治疗手段,精准施策,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缓解病情。我们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多种新型药物和治疗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 Monika Bradl, Yoko Kanamori, Ichiro Nakashima, Tatsuro Misu, Kazuo Fujihara, Hans Lassmann and Jürgen Sandkühler. Pain in neuromyelitis optica—prevalenc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Nat Rev Neurol , 10 (9), 529-36.2. Y Kanamori, I Nakashima, Y Takai, S Nishiyama, H Kuroda, T Takahashi, C Kanaoka-Suzuki, T Misu, K Fujihara, Y Itoyama. Pain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and Its Effect on Quality of Lif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Neurology , 77 (7), 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