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子宫内膜异位大家或许听说过,而男性的前列腺长在椎管内却是天方夜谭。 2021年7月,C先生因为椎管内占位合并脊髓拴系在我院就诊,术中发现造成拴系的肿物为葡萄串样多囊结构与肉色纤维组织,囊泡部分白色透明,嵌入脊髓圆锥背侧并与临近的马尾神经根粘连。在显微镜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切肿物,松解粘连,缓解了脊髓拴系。术后恢复顺利,脊髓和神经功能良好。 然而,术后病理检查却遇到了难题,经过反复确认、比对和免疫组化等检查,切除病灶诊断为异位“前列腺”而非肿瘤。因为切除彻底,术后C先生就不需要其它辅助治疗了。 子宫内膜异位可以造成痛经,少数人可以在月经期流鼻血(医学名词叫鼻衄)。异位前列腺有何影响尚不太清晰,本例是因为脊髓拴系综合征而发现。 前列腺异位时不时可以见到,主要发生在盆腔和腰骶部位。然而,长在椎管内却极其罕见!本人行医近40年才见到这1例,而病理科资深教授也同样未见过。故在此与大家分享。
前几期我们讨论过椎管内囊肿、尤其是骶神经根囊肿的诊断和治疗,这里我们扩展介绍硬脊膜囊肿的症状、体征、危害和处理方式进展。 硬脊膜囊肿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指发生在椎管内和椎旁的、与硬脊膜或神经束膜相关的囊肿,具体来讲包括好发于骶管的骶神经根囊肿、常见于胸段的硬脊膜囊肿(硬膜外多见)与颈胸腰骶均可见到的椎旁或椎间孔附近的神经根囊肿。 胸段的硬脊膜囊肿以青少年好发,可以引起驼背、胸背痛,重者可以导致下肢麻木、乏力,偶尔有影响大小便排泄等其它症状。囊肿较长,常常占据多个脊椎节段,发生在硬脊膜夹层(硬脊膜最少可以分为内外2层),位于脊髓背侧并挤压脊髓。MRI扫描、CT或X线囊肿造影有助于诊断和协助寻找漏口;需要找准和妥善处理好漏口才能消除囊肿,缓解囊肿对脊髓的压迫。手术有较高的复发率,主要原因是漏口找不准或填塞与缝扎不可靠。 椎旁或椎间孔附近的神经根囊肿,起源于神经节或神经节的远端,有时可以出现相应神经压迫引起该神经分布区域的麻木和疼痛,例如颈神经或肋间神经痛。有些可以采取微创术式治疗,例如超声引导下、C臂X线机监视下神经根阻滞镇痛。 最多见的是骶神经根囊肿,根据囊肿内或/和囊壁上是否有神经根穿行可以简单分为单纯型与神经根型,以神经根型多见。囊肿长期压迫可以导致慢性疼痛(腰骶部痛、会阴部或大腿内侧痛、臀部和腹股沟痛等)、麻木,有时出现下肢乏力、大小便障碍、性交困难和不孕症等。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就需要处理。 处理方式简介:可以分成手术和非手术治疗2大类。 一、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是最基础的治疗,常用止痛药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以减轻或缓解疼痛,但是麻木症状难以缓解。 2.理疗:改变日常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静坐或站立,减少椎管内静水压以缓解囊肿的张力,间接减轻或暂时缓解不适症状。针灸和电疗也许有帮助。 二、手术治疗 1.微创手术治疗:包括囊肿穿刺抽吸+囊腔内注射各种生物蛋白胶,可以在CT或C臂X线机引导下实施,也可以在内镜下操作,文献报道长期有效率可达74%。 2.开放手术:也就是打开局部椎管在显微镜下手术,术式很多,最常用的是囊壁部分切除+囊颈填塞和环扎,囊腔填充术;效果确切和持久,有效率高达90%多,是目前最流行的术式。 根据文献报道和我们自己的经验,手术对疼痛、特别是腰骶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最佳,其次是麻木和乏力,而对大小便障碍及性功能的改善率较低。 常见手术并发症和对策: 1.过敏:常见于囊肿穿刺抽吸+注胶,因为生物蛋白胶引起的一般性过敏症状,可以自行缓解或抗过敏药物治疗缓解症状。 2.脑脊液漏:也较多见于囊肿抽吸+注胶,比率可以超过3.28%。可以在术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必要时术后再次局部注射自体血贴等堵漏或者手术翻修补漏。术后早期避免增加腹压与颅内压的动作(例如:剧烈咳嗽和打喷嚏,使劲憋气、用力排便或挤压腹部等),适当的卧床休息、良好的切口愈合可以减少脑脊液发生。 3.术后症状不缓解:囊肿处理不满意或症状与囊肿不一致。术前需要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仔细评估囊肿与症状的关联性,术中操作精细,囊颈填塞和环扎松紧适度,囊腔填充满意,术后早期卧床2-4天;及时发现和处理好切口并发症,让切口良好愈合。此外,局部粘连和瘢痕增生也是原因之一。 4.术后麻木疼痛加重:原因是扎囊颈过紧,术区粘连,囊腔填太多。与术者经验有关,也和患者自身体质相关。 5.术后肛周与会阴部不适,大小便困难:原因同上一条,或许还与术中骚扰神经根有关。 6.囊肿复发:综合文献报道,囊肿复发率在10.8%-46.2%,囊颈扎不紧,囊腔填不满可能是主要原因,脑脊液漏、过早下床活动不利于切口愈合、肌肉与残腔粘贴不紧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7.补空性积液:见于较大囊肿或囊腔填充不足时,复查MRI可见囊腔下半部分少许积液,囊腔上半无积液,报告单描述为“囊肿缩小...可见囊肿”等。实际上是假性积液,无需处理,因为囊肿颈部(或称根部)已经妥善处理,囊腔与硬脊膜囊的交通已经阻断,不会再发囊肿。但要与患者仔细沟通。 8.精神心理因素的困扰:部分患者因为囊肿的长期刺激,心情被明显干扰,囊肿处理后心理因素未消除,术前症状不缓解甚至可以加重,需要请精神心理科会诊以帮助消除心理因素困扰。 9.感染,包括泌尿系感染和切口感染等。 最后,大家可能还想知道“不手术会怎样”?据文献报道,有症状被医生建议手术的患者经长期观察约40%的人症状加重,因此很可能要手术。所以,即使不愿意手术也要长期随访,必要时还得手术。 更多内容请参阅本人发表在《好大夫在线》学术前沿的PPT《椎管硬脊膜囊肿的诊治要点》。
1.脑膜瘤是良性的吗?术前是否可以判断其良恶性?2.无症状、偶然发现的脑膜瘤是否要手术切除?3.脑膜瘤术后会复发吗?复发了怎样处理?4.脑膜瘤除了手术还有其它治疗方法吗?5.非良性脑膜瘤怎样治疗?上述5点应该是多数人非常关心的事情,也是临床医生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国际文献报道尝试给予简捷的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脑膜瘤种类较多,按照WHO 2016分类标准可以分为3级15种亚型。然而,绝大多数脑膜瘤(约80%为WHO I级)是良性的,换言之,我们日常见到的脑膜瘤几乎都是良性的,因此,临床医生时常会告诉您脑膜瘤是良性肿瘤。当然,少部分脑膜瘤非良性,例如非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可以按照其病理分级判断其良恶性,WHO I级是良性的,II级就非良性,III级肯定是恶性。那么,术前能不能判断脑膜瘤的良恶性呢?根据本人临床发现并结合国外文献报道,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提示肿瘤可能非良性甚至是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3cm3/年;MRI图像T2加权显示高信号和肿瘤周围水肿,肿瘤边缘不规则;瘤周脑脊液信号消失,肿瘤突破蛛网膜或者侵犯邻近大血管与破坏颅骨;肿瘤初始体积(第一次发现时)较大。这些肿瘤,常常为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多发脑膜瘤却并不一定恶性,术前做PET扫描可以协助判断良恶性和有无转移灶,确诊需要术后病理诊断。2.随着CT与MR等仪器设备的普及和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偶然发现的脑膜瘤逐渐增多。临床上因为健康体检或其它原因做头颅CT或MRI扫描者中偶然发现的脑膜瘤逐年增多,还有一些人由于外伤后做头颅影像扫描意外发现脑膜瘤等其它疾病。因为无症状,脑膜瘤也不大,是否要手术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2020年2月《Neuro-Oncology》的1篇文章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在回顾性分析9年共441例(其中单发426例,多发15例)共459个脑膜瘤,随访发现44例(11.4%)进展,包括肿瘤变大,出现新发症状,瘤周信号改变和侵犯静脉窦。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5年83%和10年70%。作者根据MRI-T2或FLAIR加权序列高信号与肿瘤体积建立模型1,又按照瘤周信号和邻近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建立模型2。依据年龄调整的查尔顿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ACCI)以及患者功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 PS)作风险分层,得出以下结论:ACCI<6和PS为0-1的低、中风险组可以观察,无需接受临床或影像学监测(也就是什么都不用做),但应告知需要复查的临床症状(出现什么状况需要看诊);其余4类需要监测(定期门诊随访)。ACCI≧6或PS在2-4的高危患者要行影像学随访(定期查MRI),个性化设置随访时间点,评估肿瘤生长、疾病进展、瘤周信号、与毗邻神经血管关系及治疗时机等,酌情决定治疗或随访方案。近期国外有人研究用18F-FLT PET显像来预测脑膜瘤进展,论文发表在2020年12月的《Brain》杂志上,其结论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检查好是好,就是费用太贵。3.脑膜瘤的复发多与切除不彻底、肿瘤级别高和生长快相关,与基因有关。总体来说脑膜瘤多是良性肿瘤,切除彻底(Simpson I级切除)不容易复发;非良性、尤其是恶性脑膜瘤比较容易复发,少数恶性脑膜瘤即使综合了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也不能阻止其复发。临床统计脑膜瘤总体复发率可以达到20%,因此,术后需要长期随访。临床上还见到有些良性脑膜瘤术后可以很快复发,而另一些高级别(非良性)脑膜瘤却能够长期保持无进展状态,这是为什么?德国海德堡Ruprecht-Karls大学神经病理科2017年5月发表在《Lanct Oncil》的1篇论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分子生物学分类以帮助预测脑膜瘤的预后。通过对497例脑膜瘤的高通量测序,根据不同临床预后、基因表达和突变,共分为2大类6种亚型——A类:MC ben-1,MC ben-2,MC ben-3,MC int-A;B类:MC int-B,MC mal。各种亚型脑膜瘤中,MC mal预后最差,MC int-A和MC int-B次之,MC ben-1,MC ben-2,MC ben-3预后最好。这种分子生物学分类可以明显区别出WHO I级中高复发与WHO II级中低复发脑膜瘤。国外新近研究提示TERTp突变是与脑膜瘤不良预后相关的生物学标志,有在高级别脑膜瘤中富集的表现,在高级别脑膜瘤中可以高达14%-23%(在全部脑膜瘤中约占4.5%-11%)。大样本研究显示,TERTpMut与复发的相关性很强,是WHO Ⅰ级和WHO Ⅱ级脑膜瘤恶性转化的驱动突变。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Andrea Daniela Maier等在2021年1月的《Brain Pathology》杂志发文,报告他们研究原发和复发WHO Ⅲ级脑膜瘤中TERTpMut的表达情况,并确定TERTpMut是恶性脑膜瘤的侵袭性标志物。认为TERTpMut可独立于脑膜瘤的恶性进展而发生,并且常见于复发脑膜瘤的肿瘤样本。WHO Ⅲ级脑膜瘤中,TERTpMut是肿瘤侵袭性标志物。TERTpMut患者的年死亡率为3.7/10人(95% CI,2.8–4.7),而TERTpwt患者为年死亡率1.5/10人(95% CI,1.3–1.7);TERTpMut患者的死亡率高。换言之,TERTp突变者预后更差。复发脑膜瘤多半还是先选择手术切除,然后再酌情辅助放疗/或和化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请参阅下一条)。4.手术是治疗脑膜瘤的优选和有效手段,效果立竿见影。除了手术还有没有其它治疗脑膜瘤的方法?答案是肯定的。伽玛刀、射波刀或质子刀均是治疗脑膜瘤的有效方法,好处是无创,坏处是不一定显效、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这些治疗多用于术后残余、复发的早期、不愿意或者承受不了手术治疗者,深部的小型脑膜瘤。对于某些复发的恶性脑膜瘤也可能选择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此外,国外也有报道使用药物控制复发脑膜瘤,例如针对脑膜瘤的生长抑素2型受体表达增强和Pl3k/Akt/mTOR通路激活,用依维莫司+奥曲肽治疗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20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78%的肿瘤体积增长率下降>50%,包括WHO I 级2例,WHO II级10例,WHO III级8例。中位生长速率从3个月前的16.6%降到3个月时的0.02%/3个月和治疗6个月时的0.48%/3个月。因为样本不大,还需要更多病例来验证其效果。2021年7月,国外有作者通过对侵袭性脑膜瘤的3D体积生长率(3D volume growth rate,3DVGR)的研究,来改进脑膜瘤临床试验药效的评估与探讨3DVGR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共18例患者32个复发性高级别脑膜瘤,治疗药物采用的是依维莫司联合奥曲肽。根据治疗后反应分为3组:1.治疗头3个月肿瘤缩小,此后保持稳定(占9.5%);2.治疗后肿瘤体积稳定或略微长大(占65.5%);3.治疗后体积增长的病例(占25%)。第3类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明显比第1类和第2类患者差。5.非良性脑膜瘤也是先做手术,术后酌情辅助治疗。如果是扩大或彻底切除的WHO II级脑膜瘤,一般来讲可以观察,如果有复发迹象可以选择放化疗。有条件做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患者,如果是属于MC mal,MC int-A和MC int-B这几种类型,最好术后做放化疗以减少复发机会和延长复发间隔。而对于WHO III级的恶性脑膜瘤,术后一定要做放疗,酌情选择化疗,且要严密随访,及时将复发肿瘤处理在早期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命和保存患者脑功能。最后提醒一句: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做!有需要的时候与专家面谈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经常敲击电脑键盘、使用鼠标的人有时会觉得自己的手腕有点酸胀不适?这要小心,很可能是腕管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顾名思义与经常频繁使用电脑鼠标或手机按键等有关,可表现为手腕与前臂(肘和手之间的部分)容易疲劳、酸胀和疼痛,腕关节与手僵硬、活动不灵活。其主要原因是长时间重复使用电脑打字、画图、频繁用鼠标或操作手机,做家务或其它体力活动导致腕关节劳损,局部软组织肿胀挤压经过手腕的(正中)神经所致。严重时疼痛可以向近端波及上臂甚至颈背部,引起整条手臂不适,影响上肢活动,带来许多烦恼。 预防:避免长时间单一重复动作,中间最好短暂休息或者更换姿势与动作,防止持续性损害发生。不要长时间低头操作手机或电脑,电脑键盘及鼠标放置的高度要合适(自然垂肩屈肘的水平),选合适的鼠标(例如轨迹球)以减少肩肘和腕关节的劳损。经常活动腕关节和其它关节,以避免关节僵硬,减少疼痛和疲劳发生。 让我们远离疼痛,永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