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正培本,提高免疫力,祛邪抗癌免疫力降低,可诱发肿瘤或促使其复发转移。扶正培本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而扶正类中药往往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起治疗作用的。因此,在癌症的康复期合理的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对于恢复体质、增强免疫力是有实用价值的。但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乱吃药,或盲目照搬他人的经验。u 补气养血法:适用于中晚期癌症,手术、放化疗后气血亏虚而出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唇舌指甲色淡、毛发枯落、舌淡而嫩,脉细弱。【中药】人参、黄芪、白术、云苓、黄精、山药、当归、白芍、枸杞、首乌、熟地等。u 滋阴养血法:适用于中晚期因发热、感染、毒血症、溃烂、渗液导致阴液亏损,或合并咳血、便血等出血症状的血虚、肾阴不足证,舌红无苔,脉弦细。【中药】熟地、当归、白芍、首乌、龙眼肉、鸡血藤、紫河车、龟板、玄参u 养阴生津法:适用于晚期癌毒热盛,放疗后灼伤阴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便结尿赤的阴虚内热证。【中药】北沙参,天冬,麦冬,天花粉,石斛,玉竹,玄参,生地,知母,鳖甲,乌梅。u 温肾壮阳法:适用于中晚期癌症,放化疗后,形寒肢冷,腰酸冷痛,尿频而清,大便溏薄。【中药】熟附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虫草,杜仲,川断u 健脾和胃法:适用于中晚期癌症脾胃受损,食欲减退,饭后腹胀,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中药】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茯苓,薏米,陈皮,炙甘草。脾虚湿停,配行气化湿;有腹水配淡渗利湿;放化疗后胃阴不足配滋养胃阴;常与理气消食合用。u 健脾益肾法:适用于晚期癌症,手术,放化疗后,气血不足,髓海失充,形瘦乏力,眩晕耳鸣,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减腹胀或肢体浮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腻,脉沉或沉细。【中药】人参,黄芪,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枸杞,首乌,女贞子,紫河车。u 疏肝理气法:适用于情志、胸胁、月经等;胸脘痞满,嗳气,泛恶,呕吐;下腹胀痛,里急后重;乳房胀痛;颈项瘿瘤。【中药】陈皮、枳壳、佛手、川楝子、香附、木香、延胡索、郁金、刀豆、八月札、厚朴、蔻仁九香虫u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血瘀证,体内或体表包块,刺痛、痛处固定;反复出血,色紫黑;低热缠绵;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或有舌下静脉粗张、青紫;脉涩滞。客观指标:血流变提示高粘;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纤维化改变。【中药】当归,丹参,益母草,凌霄花,鸡血藤,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石见穿,马鞭草,虎杖,刘寄奴,水蛭,血竭,鬼箭羽u 化痰祛湿法:适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胸脘痞闷,呕恶痰涎,腹水黄疸,大便溏薄;肺癌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无名肿块,不痛不痒舌苔厚腻,脉濡或滑。【中药】瓜蒌,皂刺,半夏,白芥子,胆星,山慈菇,贝母,苍术,藿香,佩兰,薏仁,车前子,萆薢,防己,木通u 软坚散结法:适用于肿瘤坚硬,不痛不痒,皮色不变以及无名中毒。【中药】海藻,昆布,海浮石,生牡蛎,夏枯草,鳖甲,藤梨根,石见穿,莪术,八月札,瓜蒌,土鳖虫,僵蚕。常与清热解毒,理气化痰合用。u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炽盛,身热头痛,面红目赤,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尿黄便秘,局部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细数。【中药】白花蛇舌草,金银花,野菊花,连翘,半边莲,半枝莲,蒲公英,地丁,鱼腥草,败酱草,三黄,山豆根,龙胆草,石上柏。热毒易伤阴,与养阴凉血合用,寒凉易伤胃,配健脾和胃法u 以毒攻毒法:适用于邪实正不虚,临床上常用于皮肤癌、宫颈癌、头面、四肢、乳腺及阴茎癌;也常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中药】斑蝥,蜂房,全蝎,蜈蚣,水蛭,蜣螂,蟾蜍,土鳖虫,守宫,雄黄,砒石,马钱子,洋金花,生附子,乌头,大戟,芫花。多与扶正固本同用,适可而止,慎重掌握剂量。二、配合西医,增效减毒 由于手术、放疗、化疗等抗癌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此时配合中医药针对不同情况辨证施治,有助于增加疗效、减轻副作用,也有助于机体尽快恢复,按时、按量完成整套治疗计划。(一)与手术配合的辨证论治原则: 术前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汤,六味地黄汤加减; 术后早期,手术、麻醉、出血、禁食、胃肠减压造成的胃肠功能紊乱,以六君子汤加理气化滞药;术后营卫不固产生的虚汗,动辄汗出,以玉屏风散加太子参、五味子、白芍、浮小麦、煅龙牡等;术后并发炎症,发热,施以清热解毒法,依热邪部位,清肺热,清肝热,清胃热,清虚热;术后瘘管形成,消化液大量丢失,见于口燥咽干,纳差,恶心,舌红无苔,以养阴生津为主,药选生地、麦冬、沙参等。 术后晚期,扶正与祛邪并用,消除残余癌细胞,调节阴阳气血的同时,尽可能的用具有消症瘕,散结快,祛痰核的药,并长期服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二)与放疗配合的辨证论治原则 表现为“热邪、热毒、火邪”的致病特点,早起以清热解毒,生津润燥,补气养血为主;中期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主;晚期以滋补肝肾为主。放疗中副反应的治则:1.放射性炎症:表现为热毒症状,局部灼热而痛,黏膜红肿充血,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生津润燥;1) 放射性食管炎,表现为胸骨后灼痛,吞咽尤剧,药以蒲公英,半枝莲,石见穿,三七,枳壳,仙鹤草,八月札为主;2) 放射性肺炎,表现为咳嗽、气急、咯黄痰、发热,药以沙参、麦冬、天冬、天花粉、杏仁、橘皮、百部、石膏、紫苑、款冬花等为主;3) 放射性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腰骶痛,药以生地,白茅根,大小蓟,仙鹤草,木通,萹蓄等为主;4) 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不爽,脓血便,肛门灼热,方以葛根芩连汤,连理汤加减。2.消化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以六君子汤加减,呕吐加旋复花、竹茹、山药,消化不良加薏仁、木香、鸡内金、焦三仙;血象下降,表现为面色晄白,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夜寐不宁,方以四物汤、二至丸加减。放疗后的治则1)唾液分泌减少,口干咽燥,以玉女煎或沙参麦冬汤加减;2)局部纤维化,疼痛,僵硬,并伴有发热,红肿,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养阴为主;3)肺纤维化,症见动则气喘、气急,或有咳嗽、咳痰,舌紫暗,苔白或黄,脉细数,治以养阴益气,软坚散结,佐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4)脊髓损伤,治以补肾填精益髓,佐以活血祛风通络。放疗后应特别注意防止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改善生存质量,提高长期生存率。(三) 与化疗配合的治则1.全身反应:临床常见头晕、面色晄白,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眠差,多梦易惊,二便失调。治以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常用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汤加减。2.消化道反应:临床常见食欲减退、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常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3.骨髓抑制:临床常见血象下降,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有些病人还出现红细胞减少及血色素下降,严重时全血减少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治疗补气为主,辅以滋补肝肾;红细胞减少治疗应气血双补,血小板减少治疗以补气摄血、凉血止血为主。整个化疗期间均应配合中药,以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保护骨髓,促进骨髓造血机能的恢复和重建。4.神经损伤:临床常见指端麻木等症,治疗以活血通络、补肾益气为主。5.脏器损伤:1)中毒性心肌炎,临床常见心悸、气短、胸闷不适,严重的可发生心力衰竭。心电图有ST改变。治疗以养心益气、养血安神为主;2)中毒性肝炎,临床常见食减纳差,肝区疼痛不适,上腹饱胀,疲乏无力,严重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化验检查可见肝功转氨酶升高,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辅以健脾益气;3)肾脏、膀胱损伤,临床常见膀胱刺激症状,化验检查常出现蛋白尿、血尿,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为主。三、中药对放、化疗的减毒作用(一) 中药对骨髓造血机能的恢复作用1.心脾两虚:心悸、气短、神倦乏力、头晕、食少、面色不华、眠差、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以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2.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质偏红或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凉血,补益肝肾。方以归芍地黄丸加减。3.脾肾阳虚:身衰体怠、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迟。治则:温补脾肾、益气填精。方以右归饮加减。(二) 中药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1.以肝区痛、胁胀不舒为主要症状,治则:疏肝解郁、柔肝养血。方以柴胡疏肝散和四物汤加减。2.以乏力、腹胀、腹泻、纳差为主要症状,舌暗或淡红、脉弦细或沉细。治则:益气和胃养血。方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加减。3.以肝区刺痛、面色黝黑、口唇发紫、肝大为主要症状,舌暗有瘀斑、脉弦或涩。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以逍遥散和膈下逐瘀汤加减。4.以面色鲜黄伴腹胀为主要症状,舌红苔黄或脉弦。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加减。5.以单项转氨酶高为主,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者,治则:柔肝养血、清热解毒,方以当归六黄汤加减。(三) 中药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1.以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治法方剂:1)健脾益气利水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而面色淡黄、纳差乏力。腹胀痞满、大便溏、舌淡、齿痕、脉沉细者,方以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2)活血化瘀利水法:适用于放疗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血瘀不行,临床可见面色灰暗、唇紫、舌有瘀斑、脉弦涩。方以少腹逐瘀汤合五皮饮加减。3)淡渗利湿祛水法:适用于水肿初期症状不重,以停湿为主要症状,如水肿、腹满、小便不利、苔腻脉濡。方以五苓散合六一散加减。2.肾功能损害以蛋白尿、BUN升高为主的治疗天津中医医院以益母草、蝉衣、海藻、昆布为基础,阳虚者加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仙茅、仙灵脾;阴虚者加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草、桑葚、枸杞子、阿胶;湿热者加黄柏、车前子、泽泻、猪苓、瞿麦、萹蓄、半枝莲、连翘;西苑医院以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等治疗蛋白尿;北京中医医院对单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蛋白尿无效者加用鹿角胶、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等治疗有效。3.以血尿为主要症状的治法方剂: 1)滋阴凉血法:适用于小便短赤带血,色鲜红、可伴有耳鸣、神倦、口感不欲饮、虚烦不得眠、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方以小蓟饮子加减。 2)清热泻火法:适用于小便赤热、灼痛。心烦口渴喜饮、面赤口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以导赤散加减。(四) 中药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及治疗1.养阴润肺止咳法:适用于干咳少痰、口渴不欲饮、咽喉干燥、鼻燥、身热心烦、舌质红苔薄白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方以清燥救肺汤加减。2.凉血润燥法:适用于喉痒干咳、痰中带血、胸胁牵痛、胸腹灼热、或大便泄泻、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以阿胶黄芩汤加减。3.清热凉营退热法:适用于身热、口渴、烦躁、大便燥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洪大。方以玉女煎加减。4.清热化痰法:适用于咳黄痰、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苔腻脉弦滑。方以温胆汤加减。5.补肺益肾法:适用于久咳不已、咳则遗溺、动则气喘、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沉细。方以百合固金汤加减。(五) 中药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1.心阴虚损:症见心悸胸闷、手足心热或低热、口干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方以天王补心丹加减。2.心脾两虚: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怔忡健忘、疲乏倦怠、面色少华、舌质淡胖、脉细弱。方以归脾汤加减。3.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烦失眠、口咽干燥、自汗盗汗、舌淡红或少津、脉细弱。方以生脉散加减。4.心阳不足:症见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便溏乏力、舌淡苔薄而润、脉细。方以桂枝甘草汤加减。5.以结代脉为主、心神不宁、动悸不安、脉律不齐。治以补益气血。滋阴和阳,方以复脉汤加减。(六) 中药对放射性膀胱炎的治疗1.清利下焦,通淋凉血法:适用于小便急痛、小腹胀痛、镜下血尿、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方以八正散加减。2.健脾益肾、温补肾阳法:适用于气短乏力、腰酸倦怠、夜尿多、小便频数、自汗肢冷、舌胖、齿痕、苔白脉沉细。方以参附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3.清泻实热法:适用于尿急、尿黄赤、小便涩痛、咽红舌干、脉弦数。方以膀胱实热方加减。4.活血散瘀凉血止痛法:适用于小腹刺痛、尿痛短赤、小便灼热、尿血、心烦口渴、夜寐不安。舌暗红,脉数。方以小蓟饮子加减。(七) 中药对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1.清热凉血法:适用于大便溏泄、肛门灼痛、口中干渴。舌红绛、脉弦数或细数。方以清胃散加减。2.健脾缓急法:适用于便溏腹痛、下迫急注、乏力倦怠、苔白舌胖、脉沉细。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3.固涩止泻法:适用于泻下不止、日数十行、不思饮食、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方以真人养脏汤加减。4.活血止血法:适用于大便下鲜血、血水样便、里急后重、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方以槐花散加减。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由情志因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胃肠道运动紊乱与分泌机能失调为主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本病为胃肠功能性疾病,一般无病理解剖方面的器质性改变。临床多表现为进食与排泄等方面的异常,以及一些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常见的胃神经官能症临床类型有癔球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吞气症)、神经性厌食等;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肠易激惹综合征,以肠道症状为主,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腹痛常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腹痛同时常伴有腹胀、排便不畅感或排便次数增加,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作者在多年临证工作中,结合古方、验方的学习以及现代名家临证医案的研读,逐渐在治疗原则与方药运用方面形成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如下:一、调解气机是基本治疗原则由于胃肠功能紊乱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可以将其归为郁证范畴。《丹溪心法》说“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化者不得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由此可见胃肠功能紊乱与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密切相关。因此,调解气机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基本原则。然而,在调理气机治疗中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明辨病位,合理选择升阳与降气胃肠功能紊乱属于中医脾胃病,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大多数医家喜欢从运脾论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迟滞,则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故临床多用补脾益气升阳之药。而作者认为益气升阳仅仅是治疗本病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应特别注意胃气的通降。中医认为胃主受纳,在纳入饮食的同时,传出糟粕,在出入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中,保持平衡,维系人体正常的消化功能。同时,胃主降气,以通为用,以降为和。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因此,胃气的通降在维持中焦气机升降出入平衡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考虑,作者认为以上腹饱胀,嗳气,呕吐为临床表现的患者,病位在胃脘应以理气通降为主要治则,而以腹痛,肠鸣,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位在肠道则以升阳益气为先。(二)祥辨病机,适当选择疏肝、柔肝与泻肝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认为多由于七情郁结,思虑过度,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机失调,肝木克土,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调肝往往是医家临床必选的治疗原则。然而,由于患者年龄、体质、生活环境、病程、病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分型各异,在调肝时我们应该注意疏肝,柔肝与清肝治则的合理选择。疏肝理气主要应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所引起的胃脘胀满,牵引两胁,嗳气频频等症状。基础方以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陈皮,川芎、、芍药,甘草,香附)或加味香苏饮(苏梗,香附,陈皮,毕澄茄,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加减。顺气开郁,行气达木,调节气机,促进胃的蠕动,从而缓解上述症状。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导致胃失濡养,就不宜一味疏肝,疏利之剂多为香燥之品,容易进一步损伤胃阴。因此,当患者表现为胃脘灼热,食而易饥或饥不欲食,性情易怒,大便干燥等肝胃阴虚之证,就应以养阴柔肝为主,方药以一贯煎(北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化裁。而当患者肝郁化火,导致胃热炽盛,表现为胃脘嘈杂,阵痛泛酸,心烦易怒,口苦口干时,当清肝泻火,以化肝煎(青皮,陈皮,白芍,丹皮,栀子,泽泻,知母)化裁,配合竹茹等清胃之品。二、临床辨证论治(一)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是指由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的慢性复发性呕吐,常于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量不大,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和食量。不伴有体重下降及内分泌失调。患者多伴有癔病性格,因此也称为癔病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属中医“呕吐”范畴。病位在胃,病变脏腑除胃以外,尚与肝脾有关。胃气之和降,有赖于脾气的升清运化及肝气的疏泄条达,若脾失健运,或肝失疏泄,均可引起气机升降失常,逆乱而致呕吐。因此,作者认为神经性呕吐临床最多见的是肝气犯胃或肝郁脾虚之证,临床可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厚朴、莱菔子、大腹皮、旋复花、代赭石治疗,若伴有泛酸症状可加用海螵蛸、煅瓦楞。方中柴胡、白芍、香附疏肝理气;厚朴、莱菔子、大腹皮行气开郁;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胃;川芎活血行气;旋复花、代赭石一升一降,调整气机以止呕;海螵蛸、煅瓦楞止泛酸。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呕之效。如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虚寒之证,呕吐物淡而无味,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脉沉,舌淡苔白,可选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方中吴茱萸温中补虚,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太子参,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协同起效。同时,作者发现若患者伴有心悸,心下痞,神情恍惚等症状,从饮邪上犯角度论治,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半夏泻心汤亦可奏效。(二) 神经性嗳气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暖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所谓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和饱胀。而事实上胃肠充气是由于患者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止。此症亦有癔病色彩,多在别人关注时发作。嗳气《素问》称“噫”,《伤寒论》称“噫气”,中医认为是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感受六淫之邪,或情志不畅,导致脾胃不和,清浊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而出现的症状。临床需与呃逆相鉴别,嗳气是胃中浊气上逆,声音沉长,呃逆是气逆于喉间,声音短而急促。嗳气治疗应首先辨清虚实,实者以食滞、肝郁为常见,多嗳声高亢,虚者以脾胃虚弱多见,嗳声低弱。食滞以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化裁,肝郁以柴胡疏肝散或逍遥丸加减,脾胃虚弱多用六君子汤治疗。如果辨证不明确可以疏肝和胃,益气健脾同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升清阳,降浊气亦可收到满意疗效,同时,配合针灸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疗效更佳。(三)癔球症癔球症是指患者咽部有异物感或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此种感觉为患者主观感受,而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中医称之为“梅核气”。认为其病因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脾滞,脾不化湿,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致。临床常见三种证候,第一种为肝气上逆型,患者自觉咽部梗阻,状如梅核,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每遇情志不畅时加重,亦可自动消失,同时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嗳气等症状,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旋复花、代赭石、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加减。第二种为痰凝气滞型,除咽部梗阻感外,患者痰多而粘,胸闷纳呆,舌苔腻。治宜化痰畅中,方用四七汤即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加减。除以上两种肝郁和脾虚导致的咽部异物感外,肺受热灼,导致肺液津伤,气失肃降,咽喉不得濡养,同样可以出现癔球症,患者常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治宜润肺清热,方用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玄参、贝母、丹皮、白芍、薄荷、生甘草)加减。(四) 奔豚气奔豚气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后状如常人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临床表现为惊恐或激怒后突发,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及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腹痛,胸闷气急,呕吐,往来寒热。本病常见于两种情况,一种为肝经之气上逆,患者多素有心烦易怒,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善长太息,口苦咽干等肝气郁结的症状,由于惊恐或恼怒而突然发作,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治宜平肝降逆,方用奔豚汤(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葛根,白芍,生姜,甘李根白皮)加减。另一种为水寒之气上逆,此类患者素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阳虚症状,由于误汗伤及心阳,引起水寒之气上逆,自觉气从少腹上冲,伴脐下悸动。治宜温阳行水,理气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加减治疗。(五)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但检查不出器质性改变的症状群。患者腹痛的发生往往与排便有关;腹胀可表现在胃脘胀,小腹胀或两侧胸胁胀满;排便习惯表改变现为排便次数的增加(腹泻)或减少(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自觉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尽感;粪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糊状便、稀水便、粘液便;或干球粪、硬粪;同时伴有情绪不安、抑郁、易激动等临床表现。临证首先要判断患者为腹泻型、便秘型亦或是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有两种,肝郁脾虚型和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多表现为情绪紧张或精神刺激后腹泻,泻前腹痛或肠鸣,泻后痛减或不减反而加重,同时伴有嗳气泛酸,食欲减退等,方用痛泻药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多表现为食生冷后腹泻,多伴腹痛,喜温喜按,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久泻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加收敛固涩之品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肝郁气滞型多见,患者多表现为大便数日不解,排便困难,嗳气,胸胁胀满,女性患者多有经期乳房胀痛,情绪抑郁等,治宜顺气导滞,方用六磨汤(大黄、枳壳、木香、沉香、乌药、槟榔)加减,气郁化火者可加用栀子、龙胆草清泻肝火。腹泻便秘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当辩腹泻与便秘孰轻孰重,总之以肝郁脾虚证多见,而泄泻重者多以脾胃虚弱为本,继而肝气乘脾,方用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而便秘重者多由于肝气郁结为本,继而肝木横逆犯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六磨汤加减。本证治疗虽然底方有所差异,但临证时疏肝理气的同时,一定要健脾和胃,而健脾祛湿的同时,也要配合疏肝解郁之药,仅仅是侧重不同而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加之过大的心理压力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使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有丰富的理论认识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在临床辨证分型方面不同医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大多数方剂在加减化裁后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希望在今后能有更多的中医医生关注此类病证,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医治疗功能性疾病的优势,不断规范临床分型和疗效判断标准,配合中医推拿、针灸、饮食调养等综合调理方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如果您正受痛经困扰,不妨试试在家用中药泡脚,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泡脚也需辨证论治。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色暗,带有血块。治宜调和气血,化瘀止痛。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本”,因此泡脚所选药物多以入足厥阴肝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醋做引经药(酸入肝)。可用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川芎、红花各10克,加入约两升水、50毫升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液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脚。盆中药液量应该浸踝关节,如果不足量,可加适量温水。阳虚寒盛型:表现为下腹冷痛,热敷痛减,手脚发冷。治宜温经散寒止痛。“肾主一身阳”,因此泡脚所选药物应多以入足少阴肾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盐做引经药(咸入肾)。可用肉桂、丁香、乌药、当归、川芎各15克,干姜、小茴、吴茱萸各6克,食盐少许,煎水泡脚。每次泡脚要坚持30分钟以上,泡脚之前可先用热气熏蒸一会儿脚部,等水温适合时开始泡脚。泡洗过程中可加热水,最好是能泡至全身微微出汗。同时用手擦揉脚趾,尤其是大脚趾,并不时活动双脚,让足底接受药渣轻微的物理刺激,煎煮过的中药可反复利用几次。
中医学认为,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具体到餐桌上,我为大家选择了男女老幼喈宜的温和而又易做的几款食疗方。黑芝麻粥《本草纲木》:[配料]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做法] 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功效] 补益肝肾,滋养五脏。注:本方更适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选用,并有预防早衰之功效。虫草蒸老鸭《本草纲目拾遗》:[配料] 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做法] 老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也可用气锅蒸)[功效] 补虚益精,滋阴助阳。本方以虫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方中一偏于补阳,一偏于补阴,两者合用,共成补虚益精,滋阴助阳之权威药膳。注:外感未清者不宜食用。番茄砂糖藕:[配料] 番茄2个、藕1节、沙糖适量。[作法] 番茄去皮,开水煮藕(3至5分钟),两者一并放入盘中,撒上砂糖即可。[功效] 健脾开胃,生精止渴。立冬之日 ,希望这两菜一粥能给你带来家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增强保健意识,并提醒大家对“流感”早作预防,这里教你一首民间流传的“神仙粥”歌,易学、易记、易操作。“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头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一、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药综合治疗1.高血压病中医发病关键因素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又是导致慢性肾病、心肾功能衰竭及引起致残、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资料证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使血压得到控制,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疗效有确切,特别是对于高血压又常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及代谢紊乱综合征的老年患者更有着西药所无法比拟的综合治疗效果,因而中医药治疗成为许多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重要选择。“本虚标实”“久病多瘀”是高血压的病机的关键。肝肾亏虚为病之本,阳亢为病之标, 患病日久,气血运行不畅雨雪内存。临床上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有肢体麻木、舌质暗红或紫暗等血瘀络阻之临床表现。总之,老年高血压病是以肝肾亏虚为病之本,阳亢为病之标,风火痰瘀为病之纲,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二者互为因果,虚实夹杂,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2.高血压病治疗难点与对策高血压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合并症多等特点。治疗高血压病的最大难点,在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许多患者认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相信用中药可以根治高血压病。加上一些不实广告的宣传,更固化了患者的这种思想。有些患者经常更换药物,有些患者不舒服了才服药。这都给高血压的治疗造成了困难。对此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向患者宣讲高血压病的有关知识,如病因,症状,合并症,危害等。为做好一级预防奠定基础,为患者的二级预防做工作。2)向患者宣传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如饮食锻炼戒烟限酒减肥等,从而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3)要与患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定期随访患者,了解其血压及其合并症的情况,指导其调整药物。3.高血压病中医治则与中药药理及组方治则: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养心安神,舒肝理气,不一而足。但究其关键,笔者认为,仍在于肝阳上亢,气血瘀滞,水湿停滞。因此中医治疗原则千变万化离不开平肝活血利水。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通过对多个方剂的加减化裁,形成了可广泛用于各型高血压的中药方剂-----菊藤胶囊。中药药理 ;菊藤胶囊组成:菊花、钩藤、丹参、杜仲、石决明、地龙10.0防己10.0 炒枣仁30.0 生牡蛎30.0 30.0 生甘草 6.0组方意图:方中菊花、钩藤平肝潜阳,为君药;丹参活血化瘀、清心安神,既可祛除久病之瘀血,使血脉通畅防止中风发生,又能安神定志,缓解临床症状,“一味丹参顶四物”,石决明、生牡蛎平肝潜阳,杜仲调整阴阳降压,四者合用助君药降压,为臣药;防己利尿降压,炒枣仁养血安神,助君臣之用是为佐药;甘草缓和药性为使药。全方重在平肝潜阳,伍以活血化瘀,利尿降压,从而具有良好而稳定的降压、降脂、降粘作用。临床应用;1.高血压肝肾阴虚,有明显耳鸣、失眠、潮热、盗汗,可加山萸肉、知母黄柏。2.阳亢明显,如面红耳赤,头晕目眩,便干尿黄,可加黄芩,丹皮山栀。3.合并水肿,可加泽泻、生黄芪、山药。4.患者肢体麻木可加天麻防风。5.如患者合并中风,可与补阳还五汤和用。临床观察:经大量临床观察,表明:1.菊藤胶囊有明显降压作用。2.菊藤胶囊可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3.菊藤胶囊可使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动态脉压降低,左室肥厚逆转及左室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