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内纤维组织沉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导致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肝硬化可以继发于或并发于多种严重疾病。肝硬化不可逆转,但是其前期病理进程,即肝纤维化可以控制或逆转。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影响慢性肝病的重要环节。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而死亡。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甲肝和戊肝通常表现为急性,乙、丙、丁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进而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甲肝和戊肝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我可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及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传播。 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 丁肝:乙肝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病毒的保留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零食已成为儿童膳食构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零食到底能不能吃,零食该怎么吃? 对于孩子们来说,零食和玩耍都是童年里必不可少的快乐的来源,但是在大多数家长的印象中,一提起零食,立马就是想到各种碳酸饮料、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所以以一概全,倒禁止小朋友吃任何零食了,其实,只要用心选择,爸妈们也是可以发现有一些小零食健康又美味,非常适合小朋友。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首部《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指出,儿童应在不影响正餐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适时适度适量消费促进健康的零食,使身体良好发展。 分类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07年编制并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该指南把零食分为三类,即可经常食用的零食(低脂、低盐、低糖类)、适当食用的零食(中等量的脂肪、盐、糖类)和限制食用的零食(高糖、高盐、高脂肪类)。 1、可经常食用的零食 各种水果、纯牛奶或纯酸奶、坚果类(瓜子、大杏仁、开心果、核桃、花生、榛子等)、水煮蛋、燕麦片(无糖或低糖)、煮玉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鲜榨橙汁(不加糖)、蔬菜汁(不加糖)、烤地瓜或煮地瓜。 注:此类零食比较健康,可以天天吃。 2、适当食用的零食 黑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或卤蛋、火腿肠、酱鸭翅、肉脯、蛋糕、月饼、怪味蚕豆、卤豆干、海苔片、苹果干、葡萄干、再制奶酪、奶片、地瓜干、果汁(果汁含量超过30%)、杏仁露、乳酸饮料、鲜奶冰激凌、水果冰激凌。 注:此类零食既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又含有不少糖、脂肪、盐等不健康因素,每周可食用1-2次,不能更多。 3、限制食用的零食 棉花糖、奶糖、糖豆、软糖、水果糖、话梅糖、炸鸡块、炸鸡翅、炸鸡翅根、膨化食品、炸薯片、巧克力派、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奶油蛋糕、肉罐头、蜜枣脯、胡萝卜脯、苹果脯、甜炼乳、可乐(以及其他碳酸饮料)、雪糕、冰激凌等。 注:此类零食营养价值很低,而脂肪、糖、盐、各种添加剂很多,要尽量少吃(每周少于1次),不吃最佳。 小贴士 1、吃零食不能干扰正餐。零食的营养毕竟都比较单调,几乎谈不上搭配,所以零食应在两餐之间或者晚上食用,以免干扰正餐 2、吃零食不能造成食物总量过多。肥胖的儿童不要吃零食,或者吃零食后要减少正餐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