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转移的症状与危害 1.疼痛 局部疼痛是大多数骨转移癌患者的首发症状。根据转移部位的不同,相应的症状也不同。如果是四肢部位的转移,通常会表现为肢体的局限性疼痛,容易与运动损伤导致的疼痛相混淆;转移到脊柱时,会导致颈肩部或腰背部的疼痛,此时容易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之类的退变性疾病相混淆;转移到肋骨时,则引起胸壁固定部位的疼痛与压痛,又容易与肋软骨炎等疾病相混淆。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肿瘤导致的疼痛常常因误判而延误治疗。其实,肿瘤导致的疼痛是有一些特异性的表现的。例如夜间痛,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在睡梦中痛醒。还有部分脊柱转移的患者会出现躯体姿势改变时疼痛加重,例如翻身、起床过程中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总之,有肿瘤病史,并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及早前往医院检查。 2.病理性骨折 恶性肿瘤骨转移所造成的骨的改变通常可以分为溶骨性改变、成骨性改变以及混合型。但是,溶骨性改变是最常见的,而且相当多的成骨性改变最终会演变为溶骨性改变。一旦出现溶骨性改变,早期表现为疼痛,而一旦肿瘤的破坏骨骼所能承受的极限,骨折也就来了,伴随的是剧烈的疼痛和相应部位的功能障碍。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与外伤性骨折所带来的危害是完全不同的。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通常会造成较大的骨缺损,外伤性骨折常用的手法复位、外固定等技术通常对于病理性骨折是无济于事的,手术常常难以避免。即使进行手术治疗,常规的植骨也难以让骨折断端愈合,常常要用到假体置换,不仅手术创伤大,而且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肿瘤骨破坏的早期处理对于预防病理性骨折是极为关键的。 3.高钙血症 恶性肿瘤转移到骨,造成溶骨性破坏,会将骨骼中的钙释放出来,造成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大于2.75mmol/L。高钙血症不仅会在检查单中表现,也有可能引起厌食、恶心、乏力、肌肉疲劳等症状。 4.神经压迫 脊柱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部位之一。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骨,不仅有支撑躯干的功能,而且其形成的坚硬的骨性管道保护着脆弱的脊髓和脊神经。因此,肿瘤发生脊柱转移后容易引起神经压迫症状。脊神经压迫产生的症状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压迫相似,多表现为相应肢体的放射痛、感觉麻木、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脊髓作为中枢神经,一旦出现压迫,则表现为相应损伤节段下方的躯干及肢体的运动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甚至瘫痪。患者一旦出现瘫痪,相关的并发症就接踵而至了,例如压疮、坠积性肺炎、膀胱炎、下肢静脉血栓等,相当多的患者最终是由于瘫痪后的并发症而走掉的。除了生理上带来的痛苦外,患者一旦出现瘫痪,就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连走出家门晒晒太阳、甚至控制大小便都成为奢望,同时也为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幸的是,恶性肿瘤脊柱转移带来的脊髓损伤通常是进展相对较为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脊髓会有调整和耐受的过程,不少患者在MRI诊断中发现有脊髓压迫时,并未出现相应的明显症状,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干预手段,可以避免部分患者最终出现瘫痪。但是,患者一旦出现双下肢无力、麻木、大小便难解,就说明脊髓压迫已经比较严重,如果近期不进行及时处理,则会出现不可逆的瘫痪。 三. 骨转移的治疗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骨转移的不同病理类型、不同部位、不同分期、不同症状,都有不同的治疗策略。 1.原发病灶治疗 针对原发病灶的治疗始终是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的基础,通过综合治疗的手段降低原发病灶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减轻肿瘤负荷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转移病灶不断出现的窘境。 2.抑制骨溶解治疗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无论是否有症状,一旦影像学证实存在肿瘤骨转移,那么抑制骨溶解的药物就必须抓紧时间使用了。目前抑制骨溶解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双膦酸盐类药物,包括唑来膦酸、伊班膦酸、因卡膦酸等药物,另外一类是2018年入选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的狄诺塞麦。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肿瘤对骨骼的破坏,延长骨转移病灶发生症状(骨相关事件)的时间,对于部分患者还会减轻骨转移导致的疼痛。 3.外科治疗 对于已经或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脊柱不稳、脊髓压迫的患者以及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症状的患者,就必须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了。外科治疗无疑是缓解症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骨骼稳定、减轻肿瘤负荷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对于肿瘤孤立性转移的患者,采取根治性的手术治疗,将转移灶完整切除甚至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除此之外,外科手术对于进一步诊断和指导下一步治疗也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恶性肿瘤在人体内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让肿瘤细胞对之前的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产生耐药和抵抗。而外科医生可以获取到足量的最新的肿瘤组织,通过进一步病理学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手段,为之后的治疗提供方向和依据。以往,大家都会担心手术本身对患者身体的打击,现在,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微创化成为脊柱转移性肿瘤手术的发展趋势,经皮穿刺活检、经皮椎体成形、经皮内固定、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分离手术等技术和术式都是骨肿瘤外科医生的武器。外科医生会在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的前提下,采取最适合的手术方案。 4.外照射治疗 近些年,放疗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往一些传统认识上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类型,在SBRT、SRS等放疗技术出现后,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无病理性骨折的疼痛缓解效果较好。 5.内照射治疗 对于广泛骨转移并引起多发疼痛的患者,以往除了镇痛药物,医生就束手无策了。目前,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进行内照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较为常用的锶-89,对肿瘤骨转移产生的广泛性骨痛效果良好,并且能够维持数月到半年的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6.放射性粒子植入 顾名思义,这一治疗方式就是将带有放射性的粒子植入到转移灶周围,持续的发出射线,杀伤肿瘤,也是目前经常采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四. 骨转移患者生活中有什么治疗手段 首先,要想战胜敌人,就要了解敌人,我们也要做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对于骨转移的发生不必产生过多的心理负担,但是,仍然要重视自身平时发生的一些变化,对于一些早期的症状要及时发现,及时检查,及时处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骨转移患者一般处于癌症晚期,身体消耗大,要保证足够的饮食营养摄入,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比如肉类、蛋类、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由于患者行动不便长期卧床,要多吃菠菜、胡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对于在使用双磷酸盐或狄诺塞麦的患者,适量补钙、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都有助于促进骨质的重构,补充骨钙的流失。 发生骨转移后,如果骨质破坏比较明显,即将或已经发生病理性骨折,则必须避免剧烈活动、长时间持重,必要时应用外固定支具进行制动。 正确的对待疼痛,遵医嘱服用镇痛药物,减少心理压力和负担,保持抗癌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可以控制症状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最近很多小伙伴因手淫后陷入深深的自责,这篇文章将告诉你如何正确的面对手淫,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淫提高性生活的时间。其实大多数的手淫是无害的,只有一味地追求刺激,频繁的手淫才对身体有害,那么科学的手淫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错误的自慰方式通常有三种:手淫速度过快;手淫力度过大;手淫频率过多。 手淫速度过快:生活中小伙伴们手淫一般在岛国纪录片下进行,一边快进,一边快速摩擦金箍棒,坚持不了几分钟就缴械投降,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快速投降的行为模式,造成一种手淫导致早泄的错觉。一般建议大家手爱要坚持8分钟以上,因为女性获得高潮至少需要8分钟。带着时间观念去手淫,才能愉悦自己的同时摆脱鸡鸡的“敏感”。 手淫力度过大:因为女性阴道对鸡鸡的包裹力远远小于手的握力。压力过大,速度过快,会让鸡鸡耐受过高,在之后的实战中,鸡鸡没有感觉,甚至身寸出不来。科学正确的手淫方式是使用润滑油。将润滑油涂抹在手心并搓热,模拟阴道环境。然后,再上上下下直到井喷。 手淫频率过多:怎样的手爱频率才适合呢?多久手淫一次算合适,这个问题是被问到最多的,我也在前面文章中讲过,个人观点这个因人而异。有的人身体好、年轻气盛、手淫后第二天不疲惫,一天一次也可以。但如果手淫影响到了你的精力和第二天的工作学习生活,那你的频率就要降下来了,一周2~3次、一周一次、甚至于一个月一次。
胆囊结石患者,如果反复发作胆囊炎,或者充满型结石,肯定是需要手术治疗,而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就是静止性结石,大家对是否要手术治疗,就拿不太准了。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胆囊切除术的指征放得比较宽,很多静止性结石,也做了手术。我们国家从普通患者角度来讲,既然没有症状,大家就不太愿意去主动手术治疗。什么样的胆囊结石需要手术治疗?从胆道外科医生的角度来讲,对静止性结石要一分为二得看待,不能简单地说一定不要手术或一定要手术。1.如果结石数量少,可以先观察,暂不手术,但一定要定期复查。2.如果结石逐渐增多、增大,或者胆囊壁毛糙逐渐增厚,或者胆囊明显萎缩、结石超过3CM,考虑手术切除。3.胆囊怀疑合并其他病变如腺肌症、胆囊癌等或呈瓷性胆囊,这些情况还是考虑手术切除为宜,而不要盲目觉得没有症状,就不去管它,耽误了病情。4.如果长期观察过程中出现了症状,那更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很多胆道术后放置T管的患者,由于需要带T管回家,出院后2个月左右再返院拔除T管,所以在离院的这段时间内,防止T管滑脱及相关不良反应,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出院的时候,我们已详细地将T管的相关事宜告知,但随着时间延长,有很多细节患者有可能会遗忘,而导致出现不良反应。那对于患者来说,要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医生要求呢?不用急,只要做到以下几点:1、 T管可以起到胆道减压的作用,同时为后续的胆道镜检查及残留结石取石提供一个通道,所以T管非常重要,请广大病友注意保护。2、 出院后1周以内,可以尝试将T管夹闭,不让胆汁流出来。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不适,这时可以放开,反复尝试几次后,最终达到持续夹闭均无不适的程度。如一开始夹闭后就无不适,那就持续夹闭不放开。将引流袋卷起,固定于T管出口处,胶布妥善固定好。这样直到我们通知返医院拔除T管为此。3、 T管需要摆放在身体里起码2个月,给患者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尤其是天热时,无法洗澡,但对一般性的外出活动及工作均无影响,请广大病友放心。出门时将T管和引流袋贴身固定好,外面套上外套,其他人并不会觉察出,所以不用担心。4、 睡觉时应注意,切勿迷糊中不小心将T管拔出。建议睡觉时上身穿睡衣,并塞入裤子里,扎紧,这样双手就接触不到T管了。5、 T管管口应保持清洁干燥,夏天建议1周局部换药1次,冬天2周换药1次,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换药,更方便。我们也欢迎病友回到我们医院来复诊,同时换药。6、 如T管不慎脱出,应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以最快速度来我院或在当地医院尝试重新置入T管。超过3小时,T管窦道就闭死了,再想重新插入T管就非常困难了。如果胆总管或肝内胆管仍有结石,需要通过术后胆道镜取石,而T管已脱出无法重新置入,后续的治疗将十分被动。切记!
经常在门诊遇到来咨询的患者,询问关于肝内胆管结石的问题,以为自己得了结石。因为肝内胆管结石需要手术治疗,而且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所以给患者增加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很大一部分患者当中查出所谓的肝内胆管结石,其实是肝内钙化灶。那什么是肝内钙化灶呢? 肝内钙化灶的形成有很多种原因。在病理学上,人体对某些炎症性疾病的反应,是以形成疤痕为表现的,而有些疤痕里面钙的成分很高,就形成了钙化灶。比如最典型的肺结核治愈后,有可能在肺里面形成钙化。有些寄生虫感染后,人体也会在相应的器官里形成钙化灶。在老年人当中,大的血管也会形成钙化灶。所以钙化灶是非常常见的,绝大部分也不需要去处理。具体落实到肝内,肝内的钙化灶很多也是肝内血管形成的钙化。 肝内钙化在有经验的B超医生看来,是很容易与肝内胆管结石区别开来的。肝内钙化灶多数都是体检发现,一般没什么症状,以前也没有胆管结石的病史。B超下钙化灶经常呈现出零星的1粒亮点,重要的是,它的位置并不在肝内的胆管里(这一点B超医生会判断)。如果出现在肝内的胆管里,那么就是肝内胆管结石了。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另外B超医生还会根据病灶的形态、大小、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等来综合判断,对结石或钙化进行鉴别。 所以广大的病友体检中发现肝内钙化灶,不用过多恐慌,如果实在区分不了,至大一点的医院,请有经验的B超医生,基本上就可以诊断明确的。
B超对胆囊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是很高的,胆囊结石或息肉都能通过B超来诊断,但为什么我们提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在术前完善磁共振检查呢?磁共振检查特别是MRCP检查,也就是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这是我们胆道外科医生特别推崇的。因为MRCP可以明确是否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B超因为肠道气体的影响,对肝外胆管特别是胆总管下端是否有结石,诊断不清楚,而MRCP就能明确。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MRCP可以发现胆道变异的情况,比如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胆囊管低位汇合入胆总管或出现副肝管的情况。这对手术当中避免胆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B超提示胆囊内结石。磁共振MRCP显示了整个“胆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