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治疗预防看完全知道这届打工人二三十岁的年纪六七十岁的腰坐久了腰酸背痛一弯腰骨头咔咔作响久坐的你腰部真是“伤不起”30岁不到的小陈是一位办公室白领,外表光鲜美丽、年纪轻轻的她,其实已经有多年腰腿疼的老毛病。由于年底工作忙碌,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导致迁延多年的腰腿痛又犯了,腰痛及腿部麻痛的症状加重,经常坐立不安,甚至难以坚持日常工作。经朋友介绍,小陈到广医二院疼痛科就诊。科室医生根据症状及以前的病史,初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后进一步查腰椎磁共振(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考虑到小陈突出症状严重,且病史有3年余,再加上既往保守治疗(药物、理疗等)效果不佳,治疗组的陈金生主任医师决定给小陈予以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小陈腰部及腿部痛症消失,一周后痊愈出院,1个月后小陈已经康复返回工作。 ▲术前的小陈MR检查结果什么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呢?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安全、有效的主流微创术式。与开放手术相比,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微创化、创伤小、恢复快(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1级推荐)等优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通过经皮肤穿刺将内镜(1厘米以内)置入到椎管内进行椎间盘的摘除,只需局麻,通常2小时内就可以完成。由于微创术后伤口很小(1厘米左右),且术后恢复较快,配合一定的康复措施,患者可以较快回归日常生活工作。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上,由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若正常成人的影像学检查(腰椎MRI、CT)发现有突出的表现,但并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情况无需治疗。只有当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与神经定位相符时,才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有哪些呢?症状1.放射性神经根性痛(下肢放电样疼痛); 2.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肌肉无力和(或)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3.可伴有急性或慢性腰背部疼痛;4.马尾综合征(大小便功能障碍)。体征1.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2.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主要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对侧直腿抬高试验;3.腰椎局部压痛,腰部活动受限,椎旁肌紧张或痉挛;4.马尾综合征可出现会阴部感觉障碍,肛门括约肌无力及松弛。影像学检查X线无直接诊断意义,不能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CT 较X线片可以更好地观察骨性结构,但对神经、椎间盘等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较难分辨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因此,MRI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可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一、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性的自然病程,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对无显著神经损害的病例,一般推荐保守治疗的时间为6—12周。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及运动康复治疗等。疼痛严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且在症状缓解后鼓励其尽早恢复适度的正常活动,同时需注意日常活动姿势,避免扭转、屈曲及过量负重。口服NSAIDs、阿片类止痛药、糖皮质激素、肌肉松弛剂、抗抑郁药对慢性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均具有一定疗效。运动疗法比如游泳、牵引治疗、热敷、针灸、按摩、中药等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严重的病情效果不佳。二 、微创手术及开放手术治疗需手术治疗的病情: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 6-12周,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出现上述较严重病情可选择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但不适合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合并脊柱不稳定等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腰椎融合术,作为一种开放性手术,由于创伤较大,副作用较多不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案,但以下情况可选择,如:巨大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尤其是合并畸形、腰椎不稳或慢性腰背痛的情况。此外,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由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可作为开放手术的替代方案。▲腰椎融合术专家提醒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通常与经年累月的久站、久坐、常时间弯腰等不良姿势相关。当被确诊时,要积极乐观面对,首先要从纠正日常的不良姿势,减少对腰椎的进一步损伤。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权衡风险和获益,选择合适的保守、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的治疗方法。选择治疗方法时,既要避免过于犹豫保守从而耽误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同时也要避免过于激进,毕竟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创伤和副作用。日常科学的锻炼及腰椎保健同样尤为重要,是维持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石。作者简介张建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疼痛康复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疼痛学会常务理事。专业特长:主要从事颈椎及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癌性疼痛、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等疾病诊断治疗。擅长DSA影像及超声引导下各种慢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手术。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腰痛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省级、市级及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主持及参与多项慢性疼痛疾病的临床研究。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来源 | 疼痛科编辑 | 广医二院全媒体工作室 昌岗院区(本部):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0号 番禺院区: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南路63号 西院区: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广纸路21号 医院网址:www.gyey.com
自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倡议设立「世界疼痛日」以来,每年的主题发布已成为全球疼痛医学界最令人瞩目的大事。2020-2021年“世界抗痛年”主题为“全球防治腰背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Back Pain)”。 慢性腰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个人和社会。据报道,腰痛的终生患病率高达84%,慢性腰痛的患病率约为23%,其中11-12%的人口因腰痛而致残。慢性腰背痛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生活方式、职业因素以及衰老。 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引起腰背痛的常见疾病。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这是最常见的病因,也可以称为腰肌劳损。主要症状是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占机械性下腰痛的70%,主要发病是由于腰背过度拉伸损伤或椎旁肌肉和肌腱撕裂,腰部肌肉承受的拉力过大,导致肌纤维反复损伤,疤痕形成、粘连、钙化等。 对于办公一族来说,久坐是最常见的损伤因素。此外,葛优躺、跷二郎腿等一系列你觉得舒服的姿势,其实都很伤腰。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有5个椎间盘,它们在每一节椎体(也就是骨头)之间,承受着与它身躯不符的重量。上面所说的各种不良姿势都会增加腰椎的压力。一旦突破了阈值,椎间盘就突出了。主要症状除了腰痛以外,还会伴有下肢疼痛麻木,最常见的就是从大腿一直痛到小腿,一根筋扯下去,有些病患甚至脚底都有疼痛麻木。 骨质疏松症 人老了基本上都会有骨质疏松,到了80岁以上的老人家,基本上都有。这时就会产生疼痛,可以是腰背痛,可以是全身痛,甚至可以出现脊柱压缩性骨折、股骨骨折、尺桡骨骨折等情况。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含胸驼背的老人家,可能就是多发脊柱压缩骨折的患者,这类患者通常会有顽固的腰背部疼痛。 胸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 小关节的术语叫做关节突关节,颈胸腰椎都有小关节。它由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关节面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关节面构成的关节。在脊柱的上下、左右都有关节突关节。对脊柱运动起一定的调节和限制作用。在生活上,急性腰扭伤、闪了腰、腰部拉伤,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小关节受到损伤,引起小关节紊乱综合征。这时就会产生腰背部疼痛,不能转身、弯腰,睡觉时翻身都会痛。急性期处理好的话,疼痛很快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能会迁延成慢性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简称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的侵犯部位为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和外周关节,还可伴随关节外表现。通常的症状有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驼背等,部分患者可有晨僵等。 其他原因 左侧背痛,部位固定,短暂发作,需考虑冠心病的可能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侵及胰腺,晚期肺癌、胃癌、胰腺癌等都可引发背痛。肾绞痛可诱发腰痛。还有其他风湿性疾病也可引起腰背痛。
作为一个成年人 谁还没体会过腰痛呢? 睡久了腰痛 站姿不对腰痛 ...... 最惨的就是各位打工人 久坐后,椎间盘也会出现问题 患者陈小姐(化名)为白领,反复腰痛10余年,近半年加重,平时坐姿及站立不能超过10分钟以上,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情绪濒临崩溃。辗转多处求医,多诊断为“腰肌劳损”,治疗改善不显著,经朋友介绍来广医二院疼痛科就诊。 经过张建波副主任医师仔细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为双侧腰部及臀部的酸痛,没有下肢麻痛等表现,磁共振(MRI)检查没有明显的腰椎椎间盘突出,但有椎间盘的退变,术语简称“黑盘”是“盘源性腰痛”的典型表现。为了验证初步诊断,科室采用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金标准”技术——椎间盘造影术,造影结果证实了“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团队采用“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一方面采用椎间盘盘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RPP)促进退变椎间盘的修复,另一方面对疼痛的腰臀部肌肉进行了的松解治疗。一周后,症状显著改善,陈小姐终于可以轻松地直起了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为什么会腰痛? 腰痛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疾病。据权威数据表明45-65岁人群中腰痛的发生率高达约80%,是成人首要的致残因素,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及社会经济负担。因此,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2020年-2021年的主题定为:全球防治腰背痛年。这是国际疼痛学界对腰背痛领域的重视,是为了促进腰背痛相关领域研究治疗的发展和增强社会民众对腰背痛的认知。 腰痛的病因很多,其中腰椎间盘退变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约占所有腰痛的40%。腰椎间盘在维持脊柱稳定性和活动性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为髓核脱水和纤维环的断裂,髓核组织会沿着纤维环的裂隙到达纤维环外层。大量的炎症因子被释放,位于纤维环外层的神经纤维被这些炎症因子激活,产生疼痛症状。但椎间盘是人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组织,椎间盘的修复非常困难,迁延不愈容易导致腰部的慢性疼痛,也可继发引起臀部及下肢肌肉的疼痛。 “盘源性腰痛”多表现为,久站久坐后的腰痛及臀部疼痛,有时也会有大腿的疼痛,但通常疼痛范围不超过膝关节。在影像学检查方面,最敏感是磁共振检查,可显示单节段信号降低、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HIZ),HIZ征通常表示纤维环破裂,组织学上代表血管化肉芽组织。 目前较为有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是对责任椎间盘进行造影可复制平时的疼痛,然后椎间盘造影术后做CT的平扫,如果显示椎间盘的纤维化破裂,一般可确诊为盘源性腰痛。 盘源性腰痛的对症治疗 治疗的方法很多,目前的一些保守治疗比如:药物、理疗、锻炼,按摩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多为对症治疗。疼痛科特色的微创的介入治疗方法,电热纤维环成形术或射频热凝治疗等,都可以改善患者疼痛,但远期并不能延缓椎间盘的退变,疼痛容易复发。 在手术治疗方面,包括腰椎融合术、人工髓核置换、全椎间盘置换等,这些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手术创伤大,因此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甚至产生新的疼痛。总的来说,上述方法基本上都是对症治疗的“治标”,因此远期效果欠佳。 那么盘源性腰痛的理想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 首先要能缓解“盘源性腰痛”,同时要减轻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的趋势,从而达到不同程度的修复退变椎间盘组织的远期效果。近年的研究热点聚焦在再生医学上,期望利用生物学疗法促进组织再生修复退变椎间盘,从源头上缓解疼痛。前文中的富血小板血浆(PRP),由于它具有良好促组织再生作用,近年来被引入到对椎间盘退变治疗的研究领域 “盘源性腰痛”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疼痛,在诊断时要根据症状和椎间盘造影等技术来明确。治疗时一方面要治疗椎间盘退变,同时还要治疗继发的腰、臀等部位肌肉的疼痛,所谓“内外兼顾,标本兼治”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样“护腰”最靠谱 但治病不如防病,积极的预防永远比患病后的治疗更有意义。张建波医生在这里提醒各位朋友:平时注意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弯腰,久坐、久站等伤腰习惯,同时适当的进行腰部肌肉锻炼都可以延缓椎间盘退变,减少“盘源性腰痛”的发生。
疼痛科是为数不多直接采用医学体征命名的学科。疼痛科名字虽“简单明了”,但相对于传统科室,还是新兴学科,因此广大民众甚至医学同行对疼痛科的内涵还知之甚少。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疼痛被列为人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将其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生理性的疼痛反应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重要警示,是生存的“必备技能”,很难想象没有痛感的人将如何生存。而由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和慢性疼痛则相对是一种病理性疼痛,在疼痛的持续时间和强度都超出了生理范围,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健康和生活,因此必须干预治疗,这正是疼痛科存在的意义。那到底什么是疼痛科?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了解:疼痛科从哪里来、现在做什么、未来往哪里去。 (一)疼痛科从哪里来 人类对疼痛认知与治疗的历史变迁说来话长,而真正意义的现代疼痛治疗起源于美国。1961年,美国疼痛治疗的先驱者Bonica教授于华盛顿大学创办了世界上首个“临床疼痛中心”,由此开启了现代疼痛治疗的新时代。1975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于意大利的弗罗伦斯成立了并发行了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疼痛》(Pain)杂志。半个世纪来,疼痛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疼痛医学奠基人韩济生院士的大力倡导下,中华疼痛学会(CASP)成立。新世纪以来,大量国际先进疼痛介入治疗技术及疼痛治疗理念引入国内,使疼痛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7年7月16日,是我国疼痛医学发展史上的“大日子”。此日,卫生部签发了关于《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项目的通知文件,确定名录中增设“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7”)。并规划将在我国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项目,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这一决定,不仅为我国长期奋斗在疼痛事业一线的同仁们“正名”,同时也为曾经辗转于各科室之间而得不到规范诊疗的广大慢性疼痛患者找到了一个“家”,标志着中国的疼痛医学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疼痛科现在做什么 疼痛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疼痛学科内涵丰富,与其他科室广泛交叉,如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影像、神经电生理等方法明确诊断,酌情采用药物、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微创介入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药物、物理治疗及神经阻滞等是诊疗基础,而在影像学及超声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是疼痛学科的特色核心技术,具有治疗精准、创伤小、副作用少的优势,在疼痛诊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疼痛学科主要诊疗项目: 1.头痛:偏头痛,颈源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 2.脊柱相关性疼痛: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相关疾病引起的疼痛。 3.神经病理性疼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后疼痛、中枢性疼痛、患肢痛、残端痛、糖尿病性神经痛、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等。 4.关节痛:肩周炎、膝关节炎、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及其他退行性骨关节炎等。 5.软组织疼痛:主要为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疼痛,如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腱鞘炎、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 6.癌性疼痛: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疼痛等。 7.妇科相关的痛经、慢性盆腔痛、会阴痛等。 8.非疼痛性疾病:失眠、顽固性呃逆(打嗝)、急性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腱鞘囊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三)疼痛学科未来往哪里去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慢性疼痛急剧增加。同时由于多数职业办公方式的影响(长期伏案久坐等)也常导致脊柱、关节、肌肉相关的慢性疼痛。如此庞大的慢性疼痛人群,急需先进、规范的疼痛诊疗,既是疼痛学科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目前疼痛学科从业医师学科背景日趋多元化,从早期的麻醉科医师为主,不断有骨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中医科、甚至是心理科等专业医生加入。诊疗理念上,由于疼痛不仅是身体的疾病,与心理因素也互为影响,同时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因此强调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贯彻到整个疼痛诊疗过程中。由于疼痛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广泛,因此更需要整体思维,整合各学科的知识进行诊疗。而其中微创介入治疗,是疼痛科的核心特色技术,因其精准、微创的特点将极大的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副作用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之,未来疼痛学科一方面应积极拥抱多元化学科思维,不断更新疼痛理念,提高诊疗效果;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患者的健康宣传教育使之科学认识疼痛疾病,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长期疼痛健康管理的观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是于1989年建立疼痛门诊,1997年设立广东省首家三甲医院疼痛病房。1999年被授予“中华疼痛学会第一临床中心”,2008年注册为一级临床学科,建立疼痛科独立病区,拥有42张病床。2013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为全国六家获此殊荣的建设单位之一。目前疼痛科配备专职医师12人和护士19人,其中博士4人和硕士6人,高级职称医师5人。广医二院疼痛科专业特色为影像学引导下的疼痛介入治疗,充分发挥医院雄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影像学(DSA/CT/B超)和神经电生理刺激的精确定位,最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疼痛、保证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全国首创影像引导下无痛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顽固头痛、外周神经卡压痛、顽固性肌筋膜痛、癌性疼痛、肢体缺血性疼痛,积极开展脊髓电刺激植入神经调控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植入吗啡输注系统治疗癌性痛、脊柱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与椎管狭窄症等顽固性疼痛等新技术,并取得显著疗效。为此,省内外来广医二院疼痛科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多家媒体甚至中央电视台作了多次采访报道。教学方面,每年举办的国家级“疼痛诊疗新技术学习班”有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来我科进修培训。此外,疼痛科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分别于2014年、2015年聘请美国克利夫兰医学院疼痛中心程建国教授、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疼痛瘙痒研究中心陈宙峰教授为我科客座教授,并先后选派4位医师分别赴美国、德国和日本进行研修,使疼痛科的诊疗、科研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慢性腰痛的病因十分复杂,本人致力于慢性腰痛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有需要的患者,可以线上咨询或线下门诊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