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道的保护术后有肛管促进肠管大便、气体排出,部分患儿还会有腹腔引流管、胃管、尿管。管道对患儿恢复及观察起到重要作用,注意保护,避免患儿拔出。2.肛周皮肤的护理在术后5-6日肛管拔出后,患儿会自行排便,此时由于大便次数较多,也要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每次排便后温水清洗肛周皮肤,擦干后涂爽身粉或造口粉,目的都是保持肛周皮肤干洁,避免粪便侵蚀皮肤。药物方面可口服益生菌调理胃肠功能,口服蒙脱石散剂收敛大便(该药物可使大便变干,根据大便性状调整用量)。3.术后随访术后2周复查是否需要扩肛(扩肛治疗不需住院)。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分别随访控便能力。术后注意营养均衡,多吃高纤维蔬菜、促排便水果。蛋白以蛋和鱼类为主,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此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快则几个月、慢则几年。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的饮食、康复治疗同样重要。
一、近期主要并发症(住院期间即可发现,出现几率小)1.术中血管出血:必要时需开腹止血。2.邻近器官损伤。3.吻合口出血:尽量避免术后患儿剧烈哭闹。4.吻合口漏:需行肠造瘘,三个月再行闭瘘术。5.肛周糜烂:术后患儿排便次数多,注意肛周皮肤护理。6.吻合口狭窄:需扩肛治疗。7.肌鞘内感染:少见。二、远期主要并发症(出院后,几率30%左右)1.污粪:肛门手术会对括约肌有一定牵拉,功能恢复需要时间,一般1年后会逐渐改善。2.小肠结肠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腹胀、排恶臭稀便,必要时需住院抗炎、灌肠治疗。3.复发:再次出现便秘,必要时需再次手术治疗。
一、概述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正式学名:肠无神经节细胞症(Intestinal aganglionosis)。是以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的一种消化道发育畸形。通俗的说,由于病变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病变肠管痉挛狭窄,引起排便困难。继而导致病变以上的肠管继发扩张。根据病变范围可将先天性巨结肠分为(从小到大):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全结肠型、全肠型。海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孙为增图1. 先天性巨结肠示例二、主要表现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便秘。新生儿期患儿多以腹胀就诊,腹平片可见结肠大量积气。肛门指检:肛门紧缩感;大量稀便、气体排出。 图2.新生儿腹胀腹平片 腹胀严重者建议住院治疗,行回流灌肠促进患儿排气排便。部分家长给予开塞露塞肛也可帮助患儿排气排便,作用与回流灌肠类似。但回流灌肠效果要好于开塞露塞肛,适用于症状不重的巨结肠患儿。因新生儿期手术风险高,如以上保守治疗可达到缓解腹胀的目的,一般建议保守治疗至患儿6个月后,再行灌肠造影检查,进一步确诊。明确诊断后可行巨结肠根治术。如长段型及全结肠型保守效果不佳者,应行肠造瘘,二期行根治术。三、巨结肠的手术治疗:1、主要术前准备包括:①肠道准备(回流灌肠),根据肠道准备的情况,决定手术日程。因为肠道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所以术前需要患儿无渣饮食,喝蛋白水解奶粉(产便量少)等。②深静脉留置针(PICC):术后患儿不能正常饮食,需营养补液支持治疗。浅静脉注射高渗透营养液易导致渗漏,严重可导致皮肤坏死。最后注意住院期间避免着凉、感冒。由于这些原因引起患儿发热、咳嗽会加大手术麻醉的风险,导致无法如期手术。2、目前主流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辅助Soave术(直肠黏膜剥离、结肠于直肠肌鞘拖出切除术)。①手术切除范围为:狭窄段至扩张段以上。这里强调一下,婴儿期的保守治疗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手术切除肠管的多少,而且影响到术后的恢复及预后。比如:宝宝的病变范围很小,属于短段型。但由于保守治疗效果差,或未经过治疗,导致扩张肠管范围较大,最后肠管切除较多。 图3.未经治疗巨结肠患儿造影结果②手术时长:一般切除范围较小者,1小时30min左右;行结肠次全切除者,2小时30min左右。这里只讲完成手术时间,不包括手术准备、麻醉及术后苏醒时间,不同患儿对麻醉药物敏感性不一样,手术时请家属耐心等待。③术后切口:此术式为微创手术,切口隐蔽、美观。无需拆线,术后1周患儿即可洗澡,线头自然脱落。④手术常见并发症:近期主要并发症(住院期间即可发现,出现几率小):⑴术中血管出血:必要时需开腹止血。⑵邻近器官损伤。⑶吻合口出血:尽量避免术后患儿剧烈哭闹。⑷吻合口漏:需行肠造瘘,三个月再行闭瘘术。⑸肛周糜烂:术后患儿排便次数多,注意肛周皮肤护理。⑹吻合口狭窄:需扩肛治疗。⑺肌鞘内感染:少见。远期主要并发症(出院后,几率30%左右):⑴污粪:肛门手术会对括约肌有一定牵拉,功能恢复需要时间,一般1年后会逐渐改善。⑵小肠结肠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腹胀、排恶臭稀便。必要时需住院抗炎、灌肠治疗。⑶复发:再次出现便秘,必要时需再次手术治疗。3、术后注意观察:①管道的保护:术后有肛管促进肠管大便、气体排出。部分患儿还会有腹腔引流管、胃管、尿管。管道对患儿恢复及观察起到重要作用,注意保护,避免患儿拔出。②肛周皮肤的护理:在术后5-6日肛管拔出后,患儿会自行排便,此时由于大便次数较多,也要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每次排便后温盐水清洗肛周皮肤,擦干后涂爽身粉或造口粉,目的都是保持肛周皮肤干洁,避免粪便侵蚀皮肤。药物方面可口服益生菌调理胃肠功能,口服蒙脱石散剂收敛大便(该药物可使大便变干,根据大便性状调整用量)。4、术后随访:术后2周复查是否需要扩肛(扩肛治疗不需住院)。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分别随访控便能力。术后注意营养均衡,多吃高膳食纤维蔬菜(大白菜、洋葱、芹菜、空心菜等)、水果(苹果、橘子、草莓、火龙果等)。蛋白以蛋和鱼类为主,并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此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快则几个月、慢则几年。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的饮食、康复治疗同样重要。
1、什么是肿瘤的局部消融治疗? 肿瘤消融治疗是继外科切除之后又一种具有肿瘤治愈潜力的介入性微创治疗技术。射频消融是其最杰出代表。该治疗是在影像技术(超声、CT、MRI 等)引导下,经皮肤穿刺,将电极针直接刺入肿瘤组织中。在高频交变电流作用下,肿瘤组织内离子或水分子、蛋白质分子等极性分子互相摩擦、碰撞,产生生物热效应,使肿瘤区域温度达到65℃ -95℃,造成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进而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的目标。目前热消融治疗已经用于肝脏、肺脏、肾脏、乳腺、甲状腺、淋巴结等实质性脏器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 2、局部消融治疗术的优势: (1)有效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对于部位良好的小肿瘤,热消融治疗可以获得与外科切除类似的治疗效果,无论复发率、转移率以及5年生存率都与外科切除相近。 (2)安全性:与传统治疗相比,热消融治疗更为安全,损伤较轻微,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 (3)美观性:热消融只需要在皮肤上留下1-2㎜的穿刺针眼,一段时间后针眼甚至完全消失,不留任何疤痕。相比外科切除“难看”的术后疤痕,热消融最大程度满足了患者对没血的追求,使生活更有质量。该治疗方法尤其适合甲状腺和乳腺肿瘤结节的治疗,既能获得传统外科切除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外科疤痕带来的美观上的影响,更符合年轻男女的审美要求。 (4)适应症的广泛性:热消融治疗不仅适合大部分需要传统外科切除的肿瘤,更是失去外科切除机会的肿瘤患者的不二之选,使更多被判“死刑”的肿瘤患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治疗机会,获得长期生存。 (5)治疗和恢复的快捷性:热消融治疗简单快捷,一般情况下完成全部治疗大都在一小时之内,局麻下小肿瘤消融甚至只需要20分钟左右,相比动辄几小时的传统外科切除具有显著优势。如果治疗顺利,患者当天或次日即可下地走路和恢复饮食,住院之间一般2-5天不等,同样由于传统外科。 (6)高度的可重复性:外科切除一般难以多次重复,再次手术的创伤显著重于第一次手术。由于固有的肿瘤局部微小创伤和对周围正常组织最大限度的保护,热消融治疗可以反复多次进行,且极少遗留远期并发症和后遗症,这对容易复发和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无疑是最大福音。 (7)几乎不受影响的生活质量:由于热消融治疗快捷迅速,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轻微,几乎没有远期后遗症和难看的手术疤痕,因而患者即使多次治疗也极少影响生活质量。 3、肺脏肿瘤局部消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1)早期非小细胞型肺癌不宜手术者,如高龄或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的周围型早期肺癌患者; (2)IIIb期(同一肺叶内出现卫星结节)或IV期(其它肺叶或另一肺出现结节)非小细胞型肺癌不宜手术者;或IIIa期或IV期肺癌标准治疗后残余孤立性结节者; (3)不愿意接受手术或是放化疗的周围型早期肺癌患者; (4)肺转移瘤:每侧肺的病灶数量≤3个,两侧肺病灶<6个或多个病灶直径总和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因其治疗顽固难愈,中医又称之为“顽癣”。一、病因。目前认为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因为患者常伴有某些神经衰弱的症状,比如:焦虑、烦躁、失眠及头晕等。而搔抓、机械物理性刺激(如摩擦)、饮酒、日晒、感染、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及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均可促使病情加重。二、临床表现。神经性皮炎根据其病变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局限性多发生颈部、肘部、骶尾部、阴囊及肛周等易摩擦部位,常见于青中年患者。而播散性皮损分布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上述部位,还累及眼睑、头皮及躯干等处,好发于中老年人。神经性皮炎一般以瘙痒起病,经过长期不断的搔抓,最终导致皮肤增厚,出现苔藓化。因为其瘙痒剧烈,难以自控,患者往往搔抓不停。从而令患者步入一个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越痒越抓,越抓越痒。三、治疗。很多患者病急乱投医,希望有什么灵丹妙药,能斩草除根,永不复发。结果,各种药物乱用一通,不但没达到治疗的目的,反而促使病情加重。因此,明确神经性皮炎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止痒,这一点尤为重要。没有绝对“根治”,只求不再“复发”。所以,要控制神经性皮炎的病情进展,打破“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就得从病因入手。首先,心态要保持乐观平和,生活要规律有序、劳逸结合,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熬夜、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戒酒、戒辛辣及保持大便通畅等。其次,要减少各种刺激:如硬厚衣物的摩擦、搔抓及过度的烫洗等。从而走出“越痒越抓,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药物的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可选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单方或金纽尔(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等复方制剂。金纽尔临床用的比较多,原来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院内自制剂,已经使用很多年了。虽然适应症是银屑病,但由于具有抗炎和抗皮肤角化异常双重作用,临床还广泛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肥厚性湿疹等多种皮肤病。可以快速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厚度及瘙痒程度。金纽尔见效很快,通常2-3天起效,根据病情,疗程通常在2-3周,皮损显著改善后改为每晚用药一次,然后逐渐停药。无论是单方激素还是金纽尔这种含有激素的复方制剂都是临床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我们不能滥用激素,也不需要惧怕激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规范使用激素,能够避免副作用,发挥其最大治疗作用,这也是我们医生做科普的最大目的。除了激素软膏外,也可使用黑豆馏油软膏及他克莫司软膏等;肥厚者可封包治疗或给予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等封闭治疗。全身治疗则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抗组胺药物及钙剂的止痒治疗、镇静剂应用于神经衰弱者及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等。此外,还有各种物理治疗(如光化学疗法、紫外线照射及磁疗等)、中医中药治疗等。 总之,面对神经性皮炎,我们应保持健康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谨遵医嘱用药,不要迷信各种“神药”,以避免加重病情或导致各种继发性皮炎。
肿瘤治疗利器---射频消融治疗 1.概述 肿瘤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其机理是,在超声、CT或MRI等引导下,将针状或多针状电极直接刺入患者肿瘤部位,通过射频消融仪测控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将大功率射频能量通过消融电极传送到肿瘤组织内,利用肿瘤组织中的导电离子和极化分子按射频交变电流的方向作快速变化,使肿瘤组织本身产生摩擦热。当温度达到60℃以上时,肿瘤组织产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灭活组织)在患者体内(原位)将部分被吸收(术后约一个月),坏死组织周围形成纤维化包膜,包膜内聚集了中性DNA,它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同时,肿瘤周围组织凝固坏死形成一个反应带,切断肿瘤血供并防止肿瘤转移。其特点是微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肿瘤射频消融术广泛运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如肝脏肿瘤,肺部肿瘤,纵隔淋巴结,肾脏、肾上腺肿瘤,前列腺肿瘤,良、恶性骨肿瘤等。 2.发展历史 RFA是一种热凝固疗法,利用热凝固疗法治疗肿瘤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曾利用烧灼的方法治疗浅表溃疡和肿瘤。1891年,Arsonval发现射频电流(10kHz)能够穿过肝组织,引起肝组织局部温度升高而并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可用于治疗肝脏疾病。之后RFA逐渐应用于心脏、前列腺及神经系统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Rossi等于1990年率先采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消融模式,将RFA应用于肝脏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成功。Anzai等1995年首次采用RFA治疗脑肿瘤,1O个月后随访经MRI证实,所有病灶达到局部控制。 3. 射频肿瘤消融仪 根据RFA的工作原理,射频电极周围组织的温度升高并非由电极自身温度升高和传导所致,而是组织中离子在电极的高频交替变化的电流作用下产生振荡运动,离子振荡摩擦生热,引起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最初的单电极式射频探针的射频电流从单电极向外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能量迅速下降,其程度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组织凝固坏死区直径最大只能够达到1.6cm。随后出现的双电极式射频探针消融的范围达到了4~5cm。多极式射频探针的问世,使得组织凝固坏死区达到3.5~7cm。为了让热传导能够使肿瘤凝固坏死达到足够的范围,RFA区域常需要包括肿瘤周边的部分正常组织。因此,根据组织坏死的最大范围,多数学者认为RFA治疗肿瘤的直径一般不超过6cm,在3cm以内效果最好。 装置构成主要包括功率为50~200W 的射频电流发生器、各种类型射频电极针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目前国内应用的射频发生器主要是美国三家公司(RITA、RTC、RADIONICS)和国产(航天部)四种机型,RITA系统主机的能量设置为50~150W,发生器频率为460kHz;RTC公司与RATA系统相似,能量为100W;RADIONCS 的RF系统发生器频率为500kHz,能量为200W;国产的功率为200W。射频电极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RITA、RTC和国产。针长12~25cm、直径2cm,未端可张开7~l2个小电极的鞘形多电极针;另一种类型为RADIONICS的针为中空可灌注循环冷却水的单针和三根平行呈三角形分布针的电极针。RITA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控制射频发生器的工作,而RTC和RADIONICS则是通过电阻的变化来控制。 4. 临床应用 4.1 肝癌 肝癌是我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虽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我国肝癌90%以上有HBV感染背景,多数合并肝硬化,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肝功能差,仅有2O%~37%能获得手术根治,并且术后复发率较高。临床大量肝癌患者以往采用肝动脉插管栓塞(TACE)和酒精注射治疗,获得一定的疗效,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需反复多次治疗,大肝癌难以彻底灭活,且不适宜严重肝功能失代偿者,故临床需要更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大量的文献报道表明,RFA治疗原发性、转移性肝癌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研究显示:RFA治疗小肝癌(直径
手术日期:2019年12月4日 患者男性,61岁,肠镜发现直肠癌,CT发现肿瘤浸润膀胱三角及前列腺,并浸润至膀胱内壁。合并膀胱炎。 手术方式,腹腔镜辅助下行直肠癌根治术+全膀胱切除+前列腺切除+回肠代膀胱术+结肠造口术。半年后还纳结肠。
正常舌系带可以使舌头活动自如,舌尖能自然地伸出口外,呈V形。少数孩子由于舌系带发育异常,可出现舌系带过短(俗称“大舌头”)的现象,表现为舌头不能正常伸到口外,或往上不能接触上唇,而且舌头前伸时舌尖因被舌系带牵拉而出现凹陷,呈W形。那舌系带需不需剪呢?舌系带过短依程度不同可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简称为“小W”,孩子伸舌可到下嘴唇和下巴之间的位置,但舌尖受舌系带轻微拉扯略呈W形。中度则称为“中W”,患者的舌头可以伸出嘴唇,但舌尖呈现较明显的W形。重度可称为“大W”,舌头无法伸出嘴唇,进食、说话有明显障碍。小W,中W视情况而剪,如果较厚,有语音障碍,可以视情况剪,大W必剪。那什么时候剪呢?在学说话之前剪比较合适。如果配合或者舌系带较薄,可以在门诊剪。如果不配合或者厚,有血管,可以全麻剪。现在全麻用的是静脉和吸入麻醉,安全性高,且患儿感觉会好点,睡一觉就好了,完全没有在门诊按着手术的心理阴影。
胃息肉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有的人担心胃息肉是否会发展成为胃癌而焦虑不安。一、什么是胃息肉?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局限隆起的良性病变,多是由胃粘膜异常增生而来的。胃息肉最常见于胃的胃窦和胃底部分。胃息肉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形态可分有蒂和无蒂;根据数目不同可分为单发和多发息肉。目前最常用的是根据组织学进行的Mings分类法:即将胃息肉分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两大类。炎性或增生性息肉比较常见,生长较缓慢,较少癌变;腺瘤性息肉根据显微镜下的形态不同分为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属于癌性病变,应提高警惕。此外,还有一些息肉比较少见,属于胃的特殊性息肉:如胃错构瘤性息肉、异位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病息肉等。二、胃息肉的病因有哪些?胃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仍不清楚,根据对息肉的研究初步提示:胃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多是由于胃内感染和损伤引起的适应性反应。如胃窦息肉多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息肉可治愈;而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可能是由于外界或环境因素改变而导致多个基因改变而产生。三、胃息肉有哪些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无症状,约半数病人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意外发现。一些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引起出血)等,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如上腹不适,反酸,烧心等。胃息肉可无阳性体征,伴有出血者可以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四、胃息肉会发展为胃癌吗?胃息肉是一种公认的胃癌癌前期病变。据统计,约有1-5%的胃镜受检者中可发现息肉,其中约80%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约20%为腺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低约为0-5%;后者癌变率高一般在25-50%之间,甚有高达66.5%的报告。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息肉的大小、组织学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
很多人反映口腔有异味,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智齿。一是可能发生了感染,有炎症性渗出;二是智齿和邻牙的非正常接触,存在缝隙,极易食物嵌塞,刷牙也无法清除之,残存食物发酵腐败,导致异味。所以智齿需尽早拔除,保持一个清爽的口腔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