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某,男,53岁,2014年7月30日初诊。2013年10月因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就诊,行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行ABVD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新碱及氮烯咪胺联合)化疗共4 周期,第5周期化疗过程中因出现药物性肺损伤而停药。既往Ⅱ型糖尿病10余年,血糖控制尚可,胆囊切除术后。平素喜肥甘,体胖。就诊时周身乏力,气短多汗,咳嗽,咳痰白黏不易出,胸闷,活动后加重,双手麻木,腹胀,大便溏,每日1-2次,舌淡暗,边齿痕,苔 白腻,脉沉弱。西医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 Ⅱ型糖尿病,胆囊切除术后;中医诊断为石疽,辨证为肺脾两虚,痰瘀毒结型;治以六君子汤合消瘰丸加减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服药2周后,患者乏力气短及多汗减轻,仍有胸闷,咳嗽,咳痰色白,量减少,舌淡暗苔薄白,脉仍沉弱,加红参,川贝母,穿山甲(先煎),连续服用14剂,其后依上方加减服药2月余,胸闷喘憋消失,无明显咳嗽,少量白痰,乏力减轻,自觉右侧腹股沟发胀,双下肢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有力,上方去百部、杏仁、瓜蒌、薤白、川贝母、红参,加荔枝核,橘核行气散结。其后守方加减:出现口腔溃疡加生地黄,栀子;出现皮肤瘙痒加地肤子g,白鲜皮g,牡丹皮;右腹股沟肿胀明显加莪术,山慈菇,蛇莓,金银花。上方加减治疗至今,诸症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各项均正常。 患者为气虚痰湿体质,久病兼化疗伤正,属淋巴瘤二期辨证的中晚期,证属虚实夹杂,肺脾气虚为本,痰瘀毒结为标。治以补益肺脾,化痰祛瘀,解毒散结,方以生黄芪、灵芝、红景天益气扶正,提高免疫力;六君子之意益气健脾化痰;鳖甲、牡蛎、玄参、浙贝母、夏枯草清热软坚散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猫爪草清热解毒抗肿瘤;瓜蒌、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浊;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百部、杏仁润肺降气化痰;焦神曲、焦麦芽健胃消食。服药后乏力气短减轻,仍有胸闷咳嗽,加红参补气健脾,川贝母、穿山甲润肺化痰、散结;乏力、胸闷、咳嗽、咳痰明显缓解后,去化痰药,加橘核、荔枝核软坚散结。储教授在治疗过程中,强调结合患者体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补虚扶正与祛邪攻毒兼顾而收到良好效果。
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都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今天的专家告诉我们,要想预防癌症发生,一定要躲过一种东西,它有个特别的名字,叫癌毒。节目现场就有几位受癌毒损伤的患者为大家讲述他们的经历。到底癌毒是什么?又能引发哪些癌症?《养生堂》特邀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储真真,为您讲解《小心癌毒伤身》。 专家告诉我们,癌毒就是内邪和外邪等邪气郁结在身体中没有及时去除,逐渐形成邪毒,当邪毒严重损害身体,与痰瘀相结合时,就会出现肿物,逐渐发展为癌瘤。专家告诉我们,因为邪气不同,癌毒的种类有许多,不同的癌毒会引发不同部位的癌症。那么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两种癌毒是什么?有什么蛛丝马迹能帮我们癌毒早发现?有助预防多种癌毒的姜老最爱的解毒苦菜膏又是什么?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两种癌毒是燥毒和湿毒。燥毒容易引发肺癌、肝癌、淋巴癌、血癌等许多癌症,而湿毒则容易引发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等。专家为大家讲解了两种癌毒的症状特点,并分别给出了预防的养生方药,到底能帮大家预防多种癌毒的姜老最爱的解毒药膳是什么呢?敬请关注今晚《养生堂》播出的《小心癌毒伤身》。
3 辨体质与辨证的关系 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以及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两方面,并且与心理和性格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理论精髓,一直贯穿于遣方用药的始终。而事实上辨体质与辨证从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3.1 辨证以辨体质为内在基础 体质的形成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医诊断过程中,辨体质侧重于对内因的分析和描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事物的属性和发展方向,其实这种哲学观点与中医辨体质治病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者某一类型的病理本质,会随着病程的推移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相对于证候的多变性,体质具有较为稳定的特性,它往往决定了个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所以辨体质就是辨内因、辨本质。3.2 辨证同时包含辨体质 证候的表现虽然更为繁杂,也比较难以把握,但是证候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患者原有的体质为基础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酒客指平素嗜酒的人,这类人群通常有湿热内蕴,其实就是长期嗜酒使其成了一个湿热的体质。如果医者治疗时没有重视这个体质特点,就会影响疗效,会加重病情。虽然临床上遇到的病情变化多端,极其繁杂,然其本质无非是病位病性的不同,都可用辨证要素加以辨别。体质的特异性决定了感邪后病性和病位的多样性,是疾病外在表现的内在基础。辨证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而体质就是这个本质的重要体现,所以辨证是包含辨体质的。3.3 辨体质使辨证更加快速准确 相比较西医而言,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引以为傲的指导思想,因为其强调个体化诊疗。名老中医任应秋指出,异病之所以同治,同病之所以异治,虽云决定于证,但就证的本质而言,仍关系于体质之有所不同。体质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内在基础,在纷杂多变的各种证候之中,辨体质能够提高辨证的效率,更好地避免被各种临床“假象”所蒙蔽。4 以辨体质为基础运用新加良附方治疗胃癌的思路胃癌属于中医学的“反胃”“噎嗝”“积聚”和“胃脘痛”等病的范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阳气不足以推动血行,以致气血瘀滞而成胃积。脾胃虚寒、气虚血瘀是胃癌重要的发病机制,如前述,“阳虚质”是胃癌最常见的体质之一。阳虚则血失于温煦,运行无力,日久成瘀,阳虚体质的胃癌患者多伴有瘀血表现。因此,在胃癌的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素有阳虚体质和瘀血体质的患者,温阳活血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尤为重要。5 结语 辨体质与辨证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辨证以辨体质为内在基础,辨证同时包含辨体质,辨体质使辨证更加快速准确。将辨体质与经方辨治相结合运用到胃癌的中医治疗中能够提高诊疗的准确度,对于控制胃癌的发生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积极开展辨体质与辨证相关性研究的同时,深度挖掘胃癌高危人群中各种体质类型分布的倾向性,以及针对不同体质,经方选择的差异性和倾向性,为辨体质与运用经方相结合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
1 胃癌患者体质研究 体质是人体在先天和后天因素综合作用下,长期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体特征。不同的体质为癌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土壤”和微环境,决定了中医对于癌症的个体化诊疗。近年来,在以王琦、匡调元、何裕民等为代表的学者引领下,体质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重视。其中王琦在“体质可分论”基础上,明确了中医 9 种基本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许海霞等通过对86例胃癌患者体质特点的观察,发现单一体质64例,兼夹体质 22 例,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共占胃癌患者的 85.09% 。张向农通过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得出胃癌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居多,提出温阳法和益气健脾法是与胃癌发病的体 质特点相对应的基本治法。此外,胃癌患者的发病是在脏腑虚弱的基础上,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为基本特征,逐步发展成为痰湿质、血瘀质和阴虚质。在治疗中应着重兼顾体质特点,对阳虚、气虚和脾胃虚寒等体质特征明显的患者,重视温补脾肾法 的应用。黄玭等自拟三草薏覆汤配合中医的体质辨证方法,对88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组方用药,得出气阴两虚体质者与阴虚体质者5年生存率最高,分别为90%和80% 。郭亚蕾等随机选取80例胃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平和质者较少,偏颇体质者占 97.5%而 8种偏颇体质中尤以阳虚质和气虚质者最多,分别占 28.75%和 26.25%。郭秋均对85例Ⅲ期胃肠癌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Ⅲ期胃肠癌术后患者主要的偏颇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影响其中医体质偏颇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分级、肿瘤复发转移、中药序贯/巩固治疗模式、肿瘤家族遗传史、生存时间以及化疗周期数等。我们通过对胃癌发生与进展过程中的体质观察发现,多数胃癌患者表现为阳虚体质,临床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腹胀纳少、形寒肢冷、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质淡胖,苔白或淡黄,滑脉沉迟无力。2 胃癌常见证候类型 早在1978年全国第1届胃癌学术会议上,北京市胃癌协作组就制定了胃癌的6种辨证分型包括脾胃虚寒、瘀毒内阻、肝胃不和、气血双亏、胃热伤阴、痰湿凝滞。王晞星通过临床观察,主张将胃癌分为肝胃不和型、痰毒瘀结型、肝胃阴虚型、脾虚气滞型。罗云坚等根据临床表现,将胃癌辨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热伤阴、瘀血内阻痰湿阻胃、气血两虚、脾肾阳虚7型。张德忠主张将胃癌术后辨证为脾气虚弱型、瘀毒内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气血双亏型。马少军等创造性地将中医辨证与西医TNM分期结合起来,从正邪消长的角度,提出胃癌早期多辨为肝胃不和型,中期辨为脾胃虚寒型,而晚期则多辨为气血两亏型。早期肝胃不和型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治则,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中期脾肾虚寒型以温中散寒、温肾助阳为治则,以附子理中汤化裁; 晚期气血两亏型则以气血双补、行气活血为治则,以八珍汤加减。许玲等在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胃癌临床最常见的7种证型和7种少见证型。由于学术流派和理论思想的差异,尽管有关辨证分型的论述众多,目前仍缺乏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薛维伟等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出当代医家普遍认同的胃癌7个分型为: 脾胃气虚、肝胃不和、胃热阴伤、痰湿凝结、瘀毒内阻、脾胃虚寒、气血双亏,并且针对这7个证型,分别选用六君子汤、四逆散玉女煎、平胃散合苓桂术甘汤、膈下逐瘀汤、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八珍汤等方剂化裁施治。其中,脾胃虚寒在临床最为常见。
中医体质与临床辨证施治结合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重视,将辨体质与运用经方相结合用于辨治胃癌是近年来临床关注的热点,辨体质与辨证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辨证以辨体质为内在基础并且包含辨体质,辨体质使辨证更加快速准确。从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新加良附方可以改善阳虚血瘀型胃癌的证候表现。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不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愈率和早期诊断率低,而且近年来发病人群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众所周知,恶性肿瘤早已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而中医药在胃癌术前、术后及放、化疗过程中减毒、增效和控制转移的优越性,使其在胃癌治疗中的“全程性”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对于胃癌的治疗,我们认为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将会更好地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
【摘要】 血液高凝状态作为影响恶性肿瘤发展、转移、预后,以及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论文论述了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与肿瘤本身以及治疗措施两方面有密切关系,两者分别或共同作用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进而促进高凝状态的形成;并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微循环障碍和高黏滞血症等方面揭示了血瘀证与肺癌高凝状态的关系。对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其与中医血瘀证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指导恶性肿瘤的中西医临床治疗。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程度急剧上升,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吸烟人数的与日俱增,迄今肺癌已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10大癌症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第二位死因,高凝状态则是导致血栓的直接原因。高凝状态可促进肿瘤的复发、转移,也是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和肿瘤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据统计,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约4%—3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2]。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其中又以肺癌最高。本文旨在论述造成肺癌高凝状态的原因与机制,阐述血瘀证与肺癌高凝状态的关系,为肺癌的中西医诊疗提供参考依据。1.恶性肿瘤的高凝状态 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病人普遍存在凝血异常,以高凝状态为主要表现。高凝状态又称为血栓倾向或血栓前状态,是指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纤溶以及体内抗凝系统等功能失调,血液的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高凝状态存在于多种疾病过程中,这种病理状态可以是遗传的或后天获得的。根据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高凝状态和继发性高凝状态,后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继发性高凝状态在许多疾病病程中伴发,早在1865年,AramndTrousseau 首次报道癌症患者伴发游走性静脉炎的病例,1872 年该学者再次提出“即使没有炎症反应存在的情况下恶性肿瘤仍有自发凝血的倾向”,称之为Trousseau 综合征。自此,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研究显示,90%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凝血状态异常,4%—30%的患者可以在确诊肿瘤后的6—12个月中发生深静脉血栓,10%—25%的患者在诊断特发性深静脉血栓后3—5年内确诊存在恶性肿瘤,其中大于75%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发现深静脉血栓1年内确诊。此外,这种高凝状态除了造成动、静脉血栓,也是肿瘤增殖、转移和复发的危险因素。2.肺癌高凝状态的原因与机制 近年来,高凝状态作为肺癌独立预后因素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首先,肺癌本身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和坏死组织入血后易激活凝血系统,造成血液高凝状态。(2)肿瘤细胞可产生癌促凝物质(cancer procoagulant,CP),CP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正常细胞呈阴性表达,可以被肉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肾癌、结肠癌、卵巢癌以及血液系统肿瘤分泌,它可以不依赖Ⅶ因子而直接活X因子启动凝血机制,引起血液高凝状态。(3)肿瘤细胞分泌的黏蛋白(mucoprotein)被释放进入循环系统时,可以直接激活凝血酶原,使其转变为凝血酶。(4)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及其他肿瘤相关物质可以刺激由巨噬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如白介素-1(interleukin-1 p,IL-1 p)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上调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TF可与因子Ⅶa结合形成复合物而激活因子X,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inhibitor 1,PAl—1)是纤溶途径的主要抑制物,肿瘤细胞高表达PAI—1。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对纤维蛋白进行溶解清除,直接降解纤维蛋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PAI— 1亢进不但可以造成血液高凝状态,而且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6)具有纤溶调节作用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及其受体同样表达于肿瘤细胞上,参与调节纤溶途径,促进高凝状态的形成。(7)1979年,Sun等人的研究发现30%的癌症患者可以出现血小板数量的上升。肿瘤患者的血小板高表达糖蛋白CD62、CD63 及β-血小板球蛋白(beta-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诱发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释放,形成血小板栓子,促进血液凝固;还可通过分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组织蛋白酶凝血酶和肿瘤促凝物质等诱导血小板释放促凝物质,增强凝血反应。活化的血小板具有极强的黏附能力,并且与纤维蛋白组成“纤维—血小板网状结构”包裹肿瘤细胞,这不但增加了肿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的黏附能力,从而形成血小板栓子,促进血液凝固而且使肿瘤细胞轻易逃避了机体免疫监视,造成转移。(8)肿瘤细胞可间接下调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抑制蛋白质C(proteinC,PC) 、蛋白质S(protein S,PS) 系统的激活,促进高凝状态的形成,PC将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粘在一起,作为其辅助因子而发挥作用,除了可以抑制Va、VIIIa和PAI—1外还可以抑制凝血酶、凝血因子Xa等。当发生癌症相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时血浆中PC水平会明显减低。其次,在对肺癌患者的治疗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促成高凝状态的发生。(1)化疗可以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溶解后释放促凝产物以及增加炎性因子来促成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2)手术本身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引起炎性介质释放、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进而促使高凝状态的发生,研究表明在肿瘤患者中,发生术后高凝的风险更加突出。(3)中心静脉导管造成血液高凝状态主要与导管相关的血管内皮损伤及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否进行常规抗凝预防相关。成年患者中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为0.3%—28.3%。经静脉造影诊断的导管相关DVT发生率则高达27%—66%。(4)肿瘤患者,尤其是长期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常被限制肢体活动,即制动,制动会减缓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因而是肿瘤患者出现高凝状态的高危因素。3.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 血瘀证是中医的一种证型,也是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中最常见的一个致病的环节。传统上定义血瘀证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寒凝、血热等原因,导致血瘀而血行不畅,或外伤或各种急、慢性病导致出血未能及时消散而引起的病证。现代医学认为,各种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症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都可以概括在血瘀证的病理实质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舌质青紫或黯、有瘀斑,病理性肿块,以及疼痛等。肺癌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胸痛、肿块、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咯血、舌质暗紫或有瘀点及瘀斑、舌下脉络紫暗迂曲、怒张、脉涩等症状,中医将其归入血瘀证范畴。中医学者多认为血瘀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瘀血内阻是癥瘕积聚的发病机理之一。4.血瘀证与高凝状态机制的关系 研究已证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及其他肿瘤相关物质可以刺激由巨噬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如L-1 p和TNF-α等,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性吞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可产生和释放的大量氧自由基,在炎症病理和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可揭示出血瘀证的部分病理生理机制。谢林等[12]通过实验发现氧自由基与血瘀证关系密切。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中医“久病入络”以及“久病多瘀”理论的病理基础是血瘀证,而病理实质可能就是微循环障碍。张道杰[13]发现血瘀证的发生与体内纤溶系统失衡有关,纤溶系统指标的检测对血瘀证的诊断、药物疗效观察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目前已注意到血瘀证病理变化的中心环节可能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十分活跃的代谢及内分泌器官,许多血管活性因子都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所分泌。各种诱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从而引起了机体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的腔面内与血管周围的变化。也提示这些病理变化是血瘀证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1998年Koomagi等发现TF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水平升高,TF阴性的肿瘤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明显高于TF阳性患者。高黏滞血症由一种或几种血流黏滞因素升高造成,是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变化为特征的综合征。血瘀证与高黏滞血症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受到重视。刘永惠[14]等发现肺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高,是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是微观血瘀证的表现,是肺癌患者“血瘀”的基本病理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诸多研究均提示高凝状态与血瘀证关系密切,但是我们不能把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完全等同于中医学的血瘀证,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许多种疾病中的病理过程,其表现和诊断以实验室指标异常为主。而中医学血瘀证的诊断则须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综合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最终作出诊断。5.结论 综上所述,受多方面因素以及多种机制的综合影响,肺癌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中医学界围绕活血化瘀治疗血栓性疾病,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调控凝血和纤溶系统等作用。目前对肺癌高凝状态的机制以及相关机制与中医血瘀证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临床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癌高凝状态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针对目前研究现状,临床上亟待确立统一的恶性肿瘤高凝状态诊断标准和病情分期分级,以便于临床医师决定抗凝治疗的时间以及具体强度。此外,中医方面亦应探寻具有特异性的血瘀证症状和理化指标,将诊断定量化。严格血瘀证的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提高血瘀证诊断的特异性,从而为进行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zE3NTk2OA==.html?from=y1.7-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zMyMTk2OA==.html?from=y1.7-1.2
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