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说过“胸腺”组织,但是【胸腺异位】则鲜为人知。顾名思义,就是胸腺组织“迷走”到了它不该出现的部位。临床上,儿童的异位胸腺很罕见,即使是医生,也可能始料未及。对于婴幼儿及儿童来说,胸腺是比较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出生时其重量为12-15g,青春期左右达到最大重量40g(一般发育至12岁左右),随后逐渐退化并持续在萎缩状态至老年。胸腺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加工及成熟,在释放进入循环时变成T淋巴细胞。正常胸腺主要位于前纵隔内,覆盖在心包和心底大血管之上。胸腺在胚胎时期起源于第三、第四咽囊腹侧内胚层上皮,并从颈前部下移至前纵隔(下颌角至胸腔纵膈,自上而下)。如胸腺发育的这个下降过程出了岔子,胸腺的一叶或二叶仅部分下降或完全未下降,便有可能形成异位胸腺。(图源文章张艳红,洪蜜蜜,钟晓红.超声在小儿颈部异位胸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2):58-59.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32.031.)异位胸腺常见的部位是在颈部,以左侧多见,男性患儿多见,个别病例出现双侧对称颈部异位胸腺。异位胸腺组织可与纵隔正常的胸腺组织相连续, 也可以二者独立存在。胸腺完全未下降,则会在颈部形成迷走胸腺,这种情况非常罕见。这类患儿临床上很少数出现症状,大部分仅表现为颈部或甲状腺周围(常见左侧甲状腺叶的下方)无痛性肿块,包块表面光滑,可逐渐增大,质中,活动可。仅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疼痛、喘鸣、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出现症状与否与异位胸腺位置及大小等相关。(上图箭头示颈部异位胸腺,小三角指示正常胸腺)因为本病临床罕见,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术前无法完全确诊,在怀疑异位胸腺时,术前要积极明确纵膈内有无正常胸腺组织存在,因为如果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异位胸腺,那么胸腺的摘除,可能会导致患儿淋巴细胞成熟障碍及免疫功能下降,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患儿没有临床症状,可不予手术,待其自然萎缩即可。而如果确认纵膈内有正常胸腺了,那么怀疑异位胸腺的肿物便可手术切除了,而最终的病理结果,才能明确它到底是不是异位胸腺。对于一些成年人来说,颈部异位胸腺部分可形成胸腺瘤 ,10%-15%临床表现为肌无力的症状 ,对于这部分患者,异位胸腺自然也应该切除。总得来说,异位胸腺的术前正确诊断并确认纵隔胸腺是必要的,术前的B超,CT增强及MR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确切定位纵隔胸腺和肿物。
提起卵圆孔未闭,顾名思义,就是心脏里一个叫做卵圆孔的小孔洞没有闭合。其实在胎儿时期(即小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他(她)全身的血液循环都要依赖这个小小的洞。由于胎儿期宝宝并不需要呼吸,他(她)的肺因此是“罢工”的状态,从母亲胎盘而来的动脉血(含氧高的血液)进入到宝宝的右心房后,大部分会经过卵圆孔到达左心房,进而排出胎儿心脏供给全身使用[图1]。 随着宝宝离开母体的第一声啼哭,吸入空气开始,他(她)的肺便进入工作状态,肺动脉压力下降,左心房压力升高并高于右房,像盖帘一样的卵圆孔瓣(第一房间隔)会自左向右紧贴在右侧的房间隔(第二房间隔)上,并随时间的推移最终达到融合状态[图2]。这个卵圆孔自行关闭的过程通常需要数月到数年时间不等,大多数人的卵圆孔会在1岁内闭合,且不受药物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果超过3岁仍未闭合,就可以称为卵圆孔未闭。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四种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有两大类方法: 一是外科手术,包括传统的经胸骨正中切口开胸和经右腋下小切口开胸;外科手术可以使医生能够在直视下看到缺损,对缺损进行精准修补,小的缺损可以直接缝合,较大的缺损通常需要用人工材料补片修补。缝合修补后三个月,自身的组织就会覆盖到修补的地方,以后即使孩子长大了也不会再裂开。如果房缺合并了其他影响手术的畸形,如永存左上腔静脉、比较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弓畸形等等,就必须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进行手术。总体上讲,房缺的手术效果非常满意,手术成功率接近99.9%,手术以后远期效果满意,与正常人是完全一样的,包括学习、生活、运动、生育等都不受影响。 二是介入封堵。介入封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胸。在超声或X线引导下,将封堵伞从外周大血管送入到心腔,把缺损封堵上,但封堵伞会一直存在体内,如果是金属封堵伞可能会导致以后无法行核磁检查。 比较二者的区别 开胸手术适合于所有类型的缺损,但需要体外循环,住院期间创伤更大一些,但远期效果确切,后期和正常孩子一样不影响生活、工作、运动、生育。介入封堵通常不需要开胸,住院期间创伤更小一些,但病人选择性比较强,它只适合于那些在缺损的边缘存留有一定长度且坚韧组织的类型,而不是适合所有的缺损,且为非直视下操作,造成副损伤及失败几率增大。介入术后封堵伞一直留存于心脏内,如果是金属封堵伞可能会导致今后无法行核磁检查等弊端。 总的来说,不要盲目的认为某一种治疗方式更优,各个患儿应依据自己的病情和家庭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一般来说,如果是缺损比较小,对宝宝影响通常不明显,跟正常人没有区别。平时也不需要特殊注意什么,按照正常孩子去对待即可,包括饮食、活动等各方面,但是要注意定期随访,一般是每3-6个月左右复查一次超声心动图。但如果是缺损很大,甚至类似于单心房,才有可能在婴儿期出现症状而治疗,一般这种2岁前出现症状而需要治疗的病人不超过10%。随着年龄增加,房缺会逐渐引起右心房右心室扩大,肺血逐渐增多引起孩子爱感冒、活动量受限、肺炎,生长发育也落后。这种情况就需家长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给宝宝及时增减衣物,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对于已经出现明显症状的宝宝,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需要治疗的时候应及时治疗。另外,对于有较大的房间隔缺损的宝宝,通常也不建议预防接种。 总的来说:如果生后发现宝宝有房缺,且房缺不大,如果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可以先随访观察,有一部分孩子在1岁内有可能可以自愈。但部分患儿由于缺损较大可能无法自愈,而随着病情进展,房缺造成肺血流增加,这时孩子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所以,平时注意预防感冒。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有房缺一定要定期随访,一般要每3-6个月复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