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因血流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以静脉扩张、迂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晚期常合并小腿慢性溃疡。 二、临床表现 1、 早期:感下肢酸胀、沉重、乏力、久站后足踝部肿胀,小腿处浅静脉扩张、迂曲成团、隆起,直立时更明显。 2、 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发生营养性改变,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由于营养缺乏轻微损伤形成久不愈的慢性溃疡,并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破溃时大量出血。? 三、弹力袜的作用原理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以使用弹力袜治疗,源于弹力袜具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的功能,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压力的这种递减变化可使下肢静脉血回流而减少静脉血瘀滞,能有效的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压力。 四、弹力袜尺码选择的测量方法 卷尺测量一圈,测量松紧以一到两手指为宜 五、正确穿弹力袜小技巧 1. 在脚上套好专用袜套 2.将袜子外翻至脚后跟部 3.两手拇指撑开袜子,拉至脚背并调整好脚后跟部位 4.把袜筒往上翻,拇指在内四指在外,逐步向上以“Z”字型上提 5.从袜子开口处,轻轻拉出专用袜套,穿着完毕 ●弹力袜不需要24小时穿戴,一般来说,在起床未下地时穿好,在晚上睡觉前脱掉。 ●但进行下肢静脉硬化治疗时,当天需要穿戴24小时。 ●每双弹力袜的平均使用寿命在6个月左右。
B超检查提示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经常会有病人问起到底什么是静脉瓣膜?是怎么样工作的?个人小视频截取了国外的动画--一目了然了。 打个比喻正常的瓣膜其实就是单项阀门。打开我的主页,在文章列表里点击《下肢静脉瓣膜工作的情况》查看视频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行走后腿脚发凉、发麻、疼痛是很多中老年人经常遇到的情况,很多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认为是年龄大了腿脚不灵活导致!可是你知道吗?这种发凉、发麻、疼痛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潜在的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 该病的特点是早期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一般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一旦到中、晚期,斑块导致血管堵塞加重会引起肢体重度缺血,严重的会引起患肢剧烈疼痛甚至肢体坏死,有部分的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经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伴发,故有较高的发病率。据报道,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且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斑块增生、内膜增厚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甚至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进行自我诊断。该病的早期表现为患者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后方肌肉的疲乏、疼痛或痉挛,此时患者坐下休息片刻(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次行走一定距离后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来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如老年患者出现走几百米后小腿肚子疼痛,或者脚趾发凉发麻,那么就应在早起和晚睡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脚部皮肤颜色,下肢缺血时脚部皮肤颜色往往是发白的,或者是紫红色;还可摸摸脚的温度,缺血的脚会比较凉。此时患者最好到正规三甲医院的血管外科去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到疾病后期, 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会导致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死,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产生所谓的“老烂脚”,此时再去医院就诊,已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因此,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应戒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每天最好坚持30min以上的步行活动。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一经诊断,就要尽早开始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除了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外,对于缺血症状较重的患者,还可以使用动脉扩张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但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使病变动脉恢复弹性和再通。部分严重的患者,需要采取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腔内治疗也被称为微创介入手术, 是指用特殊的穿刺针穿刺动脉,从这个穿刺眼放入一些特殊的导丝和导管,在X线的监视下,到达病变血管,用球囊扩张狭窄动脉,然后用特制的金属支架支撑狭窄部位,达到扩大下肢动脉管腔、恢复肢体血流的治疗目的。腔内治疗不是开刀,是微创手术,治疗后只在腹股沟处留下一个2mm左右的针眼,对血管以外的任何组织不造成伤害,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24h可下床活动)。但对有些病变严重无法通过腔内治疗器械的患者仍然需要开刀手术,通过剥除内膜斑块或者使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转流搭桥”,将下肢动脉血液通过新建的“桥”重新输送到病变远端的血管。 及时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苏大附二院血管外科已形成了规范化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治流程,大大改善患者肢体的症状并提高了保肢率。中老年患者只要注意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你们的明天同样精彩。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的急症,如不接受及时、规范的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甚至导致患者猝死。有统计表明,在欧洲,每年有5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预防?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深静脉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血栓可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静脉血栓发生率远高于动脉血栓。这是因为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就像水在河道里流动一样,但是由于动、静脉管道结构、动力等原因,使得流淌在里面的血流速度是不同的,静脉里的血流比较缓慢! 一些高危人群(肥胖、高血脂、术后等)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其他有形成分就会在血管里沉积下来,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就像河道里水流变缓的地方就会淤积大量的泥沙一样!静脉血栓更容易发生在腿部和肺部,就是因为这里的血流比较缓慢。如果又有长期卧床、久坐等诱因会使血流速度变得更慢,血栓形成的风险就更高了! 新形成的血栓比较脆、像嫰豆腐一样,容易脱落。脱落的血栓,就像一叶小舟随波逐流,当遇到更细的血管就卡在那里。 血管堵住了,就会影响相应血管供应脏器的功能,尤其是在堵了心、肺、脑等重要地方,后果就是轻则致残、重则致命! 哪些人容易得深静脉血栓? 1、40岁以上特别是老年人; 2、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病人; 3、妊娠晚期的准妈妈和产后1~2个月宝妈; 4、腹部大手术术后、肿瘤病人和下肢关节手术后病人; 5、长期服用药物引起凝血功能增强,也容易发生血栓。 深静脉血栓有哪些症状? 1、起病急骤,主要症状为患肢肿胀、胀痛; 2、患肢呈指陷性,张力高,周径明显大于对侧; 3、皮肤暗红,皮温较对侧略高。患肢浅静脉扩张,在下肢可波及下腹壁,上肢波及肩部及锁骨上下区。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1、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控制高危因素,比如戒烟等。 2、动起来:运动能让血液循环加速。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不动,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形成血栓风险大大增加。一定要隔段时间就有意识地走动走动,如果在飞机、火车上受条件限制,也可做勾伸脚尖等动作。 3、因疾病需要卧床者,应定时翻身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鼓励患者足趾、下肢活动,利于静脉回流。身体条件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必要时可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泵、足底静脉泵。 4、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肉类和油脂的摄入。如果饮食太过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过多,不仅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静脉血栓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日常做好预防措施的同时,也应定期体检排除隐患,一旦患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
老先生几年前脑出血,手术治疗后留有后遗症,腿脚活动不便,走路较少,脚趾疼痛未被家人在意,半年后出现这个样子才来就诊!做了CT发现左侧髂动脉完全闭塞了。动脉疾病的普及在基层医院还需要加强啊
老阿婆今年81岁,房颤多年,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这几天药物吃完了,一时没空去买,结果上午九点突发左下肢疼痛、冰凉,左下肢基本瘫痪!辗转好几个医院,终于晚上到了我们科,取栓后取出40公分左右的栓子及血栓,史上最长……取出栓子后阿婆的脚很快红润,足背动脉搏动恢复!
昨天在门诊遇到一位静脉曲张患者,在某中医诊所进行静脉曲张治疗,采用的是“放血”疗法,腿部扎了几十个“针眼”,静脉曲张仍然没有消失!同志们,这种放出来的“黑血”可不是有什么毒气啊,而是氧含量低的静脉血,依然是自己鲜血的一部分啊,放多了会“休克”的!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会心生疑问:肌间静脉血栓是什么东东,跟普通静脉血栓不一样吗?患有肌间静脉血栓的患者则可能遇到这样的困惑:有的医生说很危险,不能乱动,要立即治疗;有的医生说没事,不需要处理。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是好。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小腿肌间静脉血栓。 什么是肌间静脉血栓?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全称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MCVT)是原发并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不包括胫静脉或腓静脉血栓。是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起源之一。多发生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长时间坐位(如长途乘车或飞机)。比目鱼肌静脉丛发生率最高。 为什么这个部位会容易形成血栓? 小腿肌间静脉丛管径纤细,分支较多,静脉瓣膜较少,交织成静脉网,血流缓慢。比目鱼肌静脉丛较腓肠肌静脉丛更易形成血栓。由于腓肠肌在行走、跑和跳中提供推动力,比目鱼肌维持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使得比目鱼肌间静脉血流较慢更容易发生血流淤滞,而对于卧床的患者,比目鱼肌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静脉血滞留,更易形成血栓。 为什么发生临床症状不明显? 小腿肌间静脉管腔较细,肌间静脉与深浅静脉、穿静脉有很多交通支,容易建立侧支循环,因此多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隐匿,只有轻度的小腿肿胀、疼痛,踝关节肿胀,Homans征阳性:足急剧背屈,小腿疼痛。 有什么危害? 可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以引起肺栓塞 MCVT患者进展为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在10%-25%之间。临床上,肌间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血栓来源之一,肌间静脉直径大于7mm是形成肺栓塞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在行走过程中由于肌肉的收缩挤压,血栓容易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肺栓塞的发生。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是否需要治疗? 众多学者均认为需要抗凝治疗,抗凝治疗能大大降低继发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并能明显提高肌间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建议有效抗凝15-30天,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MCVT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 总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的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虽然血栓脱落风险较小但容易发展为深静脉血栓。俗话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能因为血栓小而置之不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让小血栓得到及时的控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风险,提高安全系数。希望天下无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