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 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② 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③ 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表现相应,即影像学所见能够解释临床表现。此诊断标准强调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同时出现且能相互印证、解释。随着影像学的发展,MRI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颈椎MRI在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前所述,颈椎病是一个包括各种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病变复杂,表现繁杂,临床诊断一般分不同类型诊断。但是,国内颈椎病的分型尚未完全统一,一般可以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等几种类型。本文系于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颈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localization,CSL)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而无神经体征,影像学改变尚不典型,是诊断为颈椎病,还是诊断为肌筋膜炎等软组织病变尚有争论。我们认为,颈型颈椎病一般能通过影像学显示颈椎退变(MRI示椎间盘退变)及继发的生物力学(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稳定性变化)改变,符合颈椎病诊断要素。而且,颈型颈椎病较为常见,能体现颈椎病病理变化的初始阶段,与颈椎病不同病理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各种类型的颈椎病有密切的关系,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转换为其他类型颈椎病,所以颈型颈椎病的防治对于各类型颈椎病的防治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所以,编者将颈型颈椎病列为颈椎病类型之一。但是,颈型颈椎病诊断必须严谨,要满足颈椎病诊断的条件,禁忌诊断泛滥。1 症状与体征颈痛和颈项僵硬是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之一,颈痛比较明显,疼痛部位可在颈项部、耳后、枕顶部、直至前额,有时可有肩部甚至上肢放射性疼痛,有时可伴有耳鸣、头晕、听力减退、眼痛,颈椎活动时有声响,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颈肌紧张并有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横突、椎板棘突间等软组织附近部位。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也就是未经任何医疗措施,患者的症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减轻或者消失,当超时超负荷活动或受到冷刺激后症状又可复发或加重。2 X线表现X线片上所见到的颈椎发生改变与临床表现的不对称,部分患者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椎体间隙轻度变窄,椎体可有轻度增生。动力摄片上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由于颈肌痉挛,头偏歪,侧位X线片出现椎体后缘重影,小关节也部分重影,称双边双突征象。3 颈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① 颈肩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及压痛点,常于过劳和受凉后加重;② 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失稳等变化,MRI显示颈椎间盘脱水、变性、突出;③ 除外颈部扭伤、落枕、肩周炎、肌筋膜炎、神经衰弱等其它疾患。本文系于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各类型中诊断明确、临床常见的类型。它是颈椎椎间盘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并出现相应节段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者。1 症状和体征症状发作过程可为急性或慢性,急性发作者年龄多在30~40岁,常发生于颈部外伤之后数日或以往有颈部外伤史。症状以疼痛为主,表现为剧烈的颈痛及颈部活动受限,颈痛向肩、臂、前臂及手指放射,同时可有上肢无力及手指麻木。疼痛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入睡。而病程表现为慢性者多系由急性发展而来,相当一部分患者为多根神经根受累。年龄多高于急性发作患者,表现为颈部钝痛及上肢放射痛,并可有肩胛部麻木感。常见诱因有劳累、受寒、搬运重物等。症状可为一侧性或两侧性,通常为单根神经根受累,也可由多节段病变致两根或多根神经根受累。颈椎病变主要见于颈4~5节段以下,以颈5、颈6与颈7神经根受累最为多见。颈痛是颈椎疾患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并非神经根型颈椎病所特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可向肩部及肩胛骨内侧放射,也可伴有颈椎活动受限、椎旁肌肉痉挛以及椎旁压痛等,同时常伴有头痛。疼痛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及韧带中非特异性感觉神经受到刺激有关,也可能与椎旁肌肉痉挛有关或继发于小关节的骨性关节炎,还可能与椎间盘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反应及炎症反应有关。根性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由于多为单根神经根受累,疼痛常局限于颈、胸或上肢某一特定区域。颈椎旋转、侧屈或后伸可诱发根性痛或使其加剧。常用的检查有:(1)Spurling试验:也称椎间孔挤压试验,使患者头侧屈向患侧同时后仰,检查者用双手自患者头顶向下按压,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时为Spurling征阳性。(2)Jackson试验:检查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部将其屈向健侧,同时以另一手向下压迫健侧肩部,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时为Jackson征阳性。(3)上肢伸展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使患者头部侧屈向患侧并稍后仰,同时维持上肢于伸肘伸腕位,外旋肩关节诱发或加剧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时为阳性。病变时间长者可以出现肌力减退与肌萎缩,据Henderson和Hennessy统计一组84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及手内在肌受累的病例分别为37%、28%、1。9%和0。6%,共有6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肌力减退程度较轻时对上肢运动影响轻微,病程进展缓慢时受损肌肉的功能尚可被其他肌肉代偿,患者常不易察觉,因此系统详细的体检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腱反射有时可减弱,体检时应注意两侧对比。2 影像学检查2.1 X线平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关节骨刺形成。侧位片示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刺形成,颈椎生理前凸可减小或消失。斜位片上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骨关节炎表现则更为清晰。这些改变可随年龄增加愈加明显,以颈4~5最为多见。根据颈椎屈曲/伸展侧位片可对颈椎稳定程度进行判断。其判断依据主要有二:(1)椎体水平移位大于3。5mm;(2)相邻两椎间隙成角相差大于11°。2.2 脊髓造影 正位、侧位及斜位片上均可显示病变节段神经根的充盈缺损。正位片所示充盈缺损偏向患侧,而在斜位片充盈缺损更为明显。由侧位片观充盈缺损位于前方,与椎间盘水平相一致,但程度较轻。一般不能很好显示椎间孔内压迫。2.3 椎间盘造影 注入造影剂后椎间盘呈不规则影像,造影剂向四周弥散,甚至可漏入Luschka关节以至椎管内。造影剂注入时应注意患者的疼痛反应是否与临床症状相同,并要求与邻近关节对比。一般用于判断椎间盘源性疼痛。2.4 CT扫描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呈密度增高影,而CT显示椎间孔的骨性结构尤其出色。遗憾之处是神经根与椎间盘及黄韧带等在密度上差别似不如腰椎明显,CT脊髓造影可弥补这一不足。2.5 MRI 颈椎椎间盘的信号一般要强于腰椎,其中央的髓核信号明显强于周围纤维环。脊髓组织信号为中等强度,其周围的脑脊液及硬膜囊信号较低。在T2加权图像上,椎间盘的信号较T1加权像明显增强,退变后的椎间盘信号则明显降低。MRI可较为准确地显示突出的颈椎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其中以轴位像更具诊断价值。但在Luschka关节增生肥大时与突出的椎间盘在T1加权像上较难区分。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①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② 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③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④ 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椎间孔变小;⑤ MRI、CT显示椎间盘突出、椎体后骨刺及神经根管变窄,脊神经根肿大。此外,在各自不同的部位还可以有感觉减退或过敏、肌肉萎缩或肌腱反射减弱等表现。上肢肌力减弱为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表现为病人持物时费力,部分病人持物时易脱落。肢体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经共同支配,单独神经受损表现为轻度肌力减弱,主要的神经根受累可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颈椎间盘退变后向侧后方突出或钩椎关节出现增生骨刺,可刺激压迫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不同颈椎病变的节段可刺激或压迫不同的神经根,从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其各自具体的临床表现如下:颈椎3-4间隙以上的病变,可刺激或压迫颈3或颈4神经根,病人常感脖子痛,串向头枕部,风池穴附近可有压痛,枕部皮肤可有麻木感。但一般颈椎3-4间隙以上节段出现退变发生颈椎病者较少见。颈椎4-5间隙病变,可刺激或压迫颈5神经根,病人常常感到疼痛经肩顶部,肩胛骨内缘上部、肩部、放射至上臂外侧,很少到前臂。医生检查时,可发现肩部及上臂外侧可有痛觉过敏或痛觉减退区,上臂外展、上抬的三角肌肌力减退,严重者可发现肩部的三角肌、斜方肌及冈上肌的肌肉萎缩,直视下可以发现上述肌肉萎缩后,失去正常丰满的外形而塌陷。颈椎5-6间隙的病变,可刺激或压迫颈6神经根,病人除颈部、肩月甲骨内缘、肩部、前胸部及前臂桡侧(前臂的拇指侧)疼痛、麻木外,还可放射到上臂外侧、前臂桡侧(前臂的拇指侧)以及拇指和食指。医生检查时,可发现上臂外侧、前臂桡侧(前臂的拇指侧)以及拇指和食指痛觉过敏或减退;屈肘力量(肱二头肌力)较弱,肱二头肌腱反射减退。可发现肱桡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肱二头肌肌肉(即上臂前边的肌肉)萎缩。颈椎6-7间隙病变,可刺激或压迫颈7神经根,病人感疼痛沿颈肩上臂放射至前臂背侧、食指及中指。医生检查时,可发现患者食指及中指痛觉过敏或减退,伸肘力量减弱,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伸腕与伸指肌力有时也可减弱。颈椎7与胸1间隙的病变,可刺激或压迫颈8神经根,病人疼痛在颈部、肩部、肩胛骨内下缘,并常沿上臂内侧和前臂尺侧(即前臂的内侧或小指侧)放射至无名指和小指,手的精细活动功能障碍较大。医生检查时,可发现患者小指及无名指痛觉过敏或减退,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屈曲以及分开与并拢的力量常有减弱,严重者可见手部肌肉萎缩明显,一般无腱反射改变。4 临床分期① 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② 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③ 恢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本文系于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1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和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前者主要反映了受压节段脊髓的损害严重程度,而后者则是由于皮质脊髓侧束及脊髓丘脑侧束同时受到累及所致。当病变仅仅累及脊髓的中央灰质尤其是脊髓的前角和/或后角时,临床表现主要为双侧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下肢检查并无异常发现。对于这一特殊类型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往文献中很少提及,而实际上这一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害并非少见。当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一侧上肢症状时容易混淆,此时MRI检查所提供信息常具有重要价值。神经根型颈椎病还可与脊髓型颈椎病同时存在。2 枕骨及寰枢椎疾患枕颈部伤病常引起枕大神经痛。枕大神经为颈2神经后支组成的感觉神经,与颈3神经根损害所致疼痛较难鉴别,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必要时还应进行颅神经、小脑功能及眼底检查。3 颈椎其他疾患如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感染、肿瘤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4 肺、纵隔肿瘤如肺上沟肿瘤,可侵犯臂丛引起肩臂疼痛,体检可在锁骨上窝触及肿块,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肿瘤所在部位及范围。5 胸廓出口综合征主要病因包括颈助、前斜角肌肥厚以及锁骨、肩胛骨喙突或第1肋骨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肢的疼痛、麻木或疲劳感,其次为肩部和肩胛部的疼痛,再次为颈部的疼痛。根据受压成分的不同可以神经、动脉或静脉受压症状为主,其中多数主要表现为神经受压症状,以臂丛下干受累机会为多,故常表现为尺神经支配区的损害症状。常用体检方法包括Morley试验、Adson试验、Wright试验、Eden试验及Roos试验等。本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症状及上述试验结果综合判断,常规摄X线平片,必要时可行血管或臂丛造影及神经电生理检查。6 臂丛神经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一侧肩部及上肢的剧烈疼痛,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7 肩部疾患如肩关节周围炎、肩袖损伤等。以肩部疼痛、活动障碍为突出症状,二者可合并存在,肩关节造影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8 颈肩臂综合征以自颈部向肩、臂及手指的放射疼痛为主要症状,与颈椎不良姿势体位引起的肌肉疲劳有关。9 颈肩手综合征又称Steibrocker综合征,表现为上肢自主神经功能异常,除肩、手指疼痛外,尚有手指肿胀及颜色、温度改变,随后即发生骨质疏松。10 上肢周围神经卡压如腕管综合征、尺管综合征及迟发性尺神经损害等,根据相应症状、体征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应指出的是,颈椎病患者可同时合并上肢周围神经卡压。本文系于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各类型中最为严重的类型,且多隐性发病,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诊治时机。它是退变的颈椎间盘及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等继发病理改变刺激、压迫脊髓而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1 症状和体征40~60岁患者多见,发病慢,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其临床症状繁多,有感觉或运动方面的障碍;有颈神经或脊髓的病变;可因轻微外伤致急性起病,发病时即有截瘫,经过若干时日,瘫痪虽有好转,最后多遗留有神经机能障碍;大多数没有或仅有轻微的颈、肩疼痛症状,而神经、脊髓机能障碍的表现在发病早期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甚至四肢瘫痪,一般发病顺序是先下肢表现,再出现上肢表现。因此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本病有积极意义,现对CSM早期症状分类如下:① 下肢症状: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的神经机能障碍,有表现为单纯下肢运动障碍,无力、不稳、发抖、打软腿、易摔倒;有些表现为单纯下肢感觉障碍者,如双足感觉异常,双下肢麻木,亦有表现为感觉、运动障碍同时存在。② 上肢症状:出现一侧上肢或两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感觉及运动障碍。常见症状有麻木、酸胀、烧灼或发凉、疼痛或无力、持物易脱落、发抖。可发生于一个手指或多个手指,有时仅在五指尖部,有些表现在肩胛、肩部、上臂或前臂;有些同时发生于上肢近端或远端;亦有些沿神经根走行放射。③ 四肢症状:可表现为单纯感觉障碍如双足小腿及双手尺侧麻木,有的短期四肢陆续出现感觉、运动障碍者,如低头长时间工作后次日即出现左手环、小指麻木,继而出现右手环、小指麻木,接着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无力,抬腿困难、步态不稳、易摔跤。④ 骶神经症状:表现为排尿、排便障碍,如肛周或会阴部感觉异常,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感或尿等待,大便秘结。一旦出现上述早期症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患者症状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如表现为: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更不能跑步;双脚出现踩棉花样感觉;颈发僵,颈后伸时易引起四肢麻木,接着出现一侧上肢或双上肢麻木、疼痛,手无力,持小物件易脱落,不能扣衣扣;重者写字困难,甚至不能持筷或匙进餐;部分患者出现尿潴留;有些同时表现为胸、腹等处发紧即“束带感”。这些典型症状对于提示CSM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意体征检查:至少查出一个以上腱反射亢进,一个以上病理反射,尤以Hoffmann或Rossolimo必有一个存在,髌阵挛或踝阵挛有一个出现,则很有诊断价值。临床症状在CSM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症状出现后能够意识到CSM的可能性,经过详细的物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就可缩短治疗时间,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率。2 影像学检查2.1 X线片:正侧位片上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发性颈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尤以后骨刺更为多见;钩椎关节骨刺形成。斜位片上可见椎间孔缩小、小关节重叠或有项韧带骨化。国人正常颈椎管矢状径在16~17mm之间,若小于13mm则认为存在椎管狭窄,若小于10mm常有脊髓功能障碍;颈椎侧位片椎管中矢径/椎体中矢径<75%,认为存在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从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可分析颈椎不稳定节段,颈椎不稳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即椎体后缘连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的连线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2mm或椎体间成角>11°及椎体滑移2~3mm为不稳定。目前认为颈椎不稳定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重要因素之一。颈椎伸屈活动时,脊髓在椎体后缘反复摩擦,尤其对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及退变性后骨赘等形成时,引起脊髓微小创伤致脊髓病理损害。2.2 CT扫描:对椎体后缘骨刺、椎管大小、后纵韧带骨化情况、黄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都可表现出来。2.3 核磁共振(MRI):分辨能力更高,可见椎间盘退变及信号改变,尤其可分辨多节段退变椎间盘突出椎管情况,可见硬膜囊、脊髓有无受压及压迫情况及有无脊髓背腹受压及压迫情况,脊髓是否变细(萎缩)、变性,是否有空洞肿瘤等情况,MRI现已逐步替代脊髓造影检查。2.4 腰椎穿刺(奎氏试验):有完全梗阻或部分梗阻者,表示脊髓受压,但不能定出压迫原因和部位,有梗阻者,脑脊液蛋白往往高于正常(40mg%),若蛋白高于200g/L(200mg%),则应考虑脊髓肿瘤。对于早期上肢、下肢或四肢感觉、运动变化,在除外颅神经损害的基础上,应重视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如能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详细阅读分析颈椎X线片则不难作出诊断,对于典型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或骶神经损害表现,锥体束损害明显者,可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及指导选择手术等治疗方案。3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① 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颈无不适但手动作笨拙,细小动作失灵,胸部有束带感,步态不稳,易跌倒;② 肢体肌张力增高,逐渐出现四肢痉挛瘫痪、腱反射亢进,Hoffmanns征阳性,可出现踝阵挛和髌阵挛;③ 躯干及下肢麻木或出现感觉障碍平面,减弱区呈片状或条状;④ 颈椎X线侧位片或CT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⑤ MRI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或呈串珠状。本文系于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凡有脊髓刺激或者损害的病变均须与CSM相鉴别。从普通X线片即能鉴别颈椎骨折脱位、环枢椎半脱位、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骨结核、骨肿瘤等。此外尚有以下几种疾病须与本病相鉴别。1 脊髓肿瘤患者可有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逐渐发展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压迫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的情况开始为Brown-Se-guard综合征的表现,逐渐加重,最后呈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现象。鉴别点:(1 )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增大、椎管扩大、椎体或椎弓破坏及椎旁软组织影(肿瘤影)。(2)脊髓造影:可以提供蛛网膜下腔是否有梗阻的直接影像学证据,并能确定梗阻平面及程度。(3)脑脊液检查及动力学试验:腰椎穿刺对椎管内肿瘤具有一定危险性,放液后可使病情突然加重。因此,怀疑椎管内占位时腰穿要慎重,放液宜缓慢。在完全梗阻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质含量增高。(4)MRI检查: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方法,对手术切除肿瘤有指导意义。在注射顺磁对比剂Gd-DTPA后做增强扫描,能在T1加权像上显示顺磁场效应,增强肿瘤的信号强度。其影像学改变同CT扫描,但较CT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2 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颈段脊髓,病程较长而发展缓慢,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尤以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更突出,多无蛛网膜下腔梗阻。脑脊液含量一般正常。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3 脊髓蛛网膜炎起病前多有感染或发热病史,病程较长并有起伏,神经根痛少见。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且细胞数增多。脊髓造影特征性改变为造影剂流动缓慢,并呈分散点滴状或不规则条索状。MRI显示T1加权像在病变早期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经过一段时间后脊髓背侧沿椎管长条状异常T1信号。4 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先是上肢出现症状,由于发展到肘、肩,然后到对侧上肢,随后到下肢。检查可见手骨间肌萎缩,甚至不能拿东西、扣扣子,但无感觉障碍;下肢有肌痉挛和病理反射;脊髓造影通畅。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说话不清,舌后坠可阻塞呼吸道,预后不良,一般明确诊断后存活仅4~5年。5 后纵韧带骨化症1938年Key首先报道本病,而日本于1960年提出本病可以引起严重的脊髓功能障碍。其骨化情况可分为连续型、间断型、混和型和孤立型。由于后纵韧带骨化的缘故,椎管变得狭窄,影响脊髓血液循环,重者可压迫脊髓造成瘫痪。本病可以与颈椎病合并存在。其X线片表现在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方相当于后纵韧带部位有密度增高骨化影,大小形态不一。CT扫描能准确了解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态、成熟度、位置、范围、对脊髓的压迫等情况。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 CSV)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近年争议最多的类型,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尽管CSA的病因、病理复杂多样,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它主要是指颈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引发的骨质增生、侧方椎间盘突出等继发病理改变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者。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分型报道很少,目前也无统一的分型,杨克勤教授等将其分为三型:① 椎动脉型颈椎病;② 椎动脉-神经根型;③ 椎动脉-交感型。1 症状和体征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来源广泛,表现复杂,可见于内耳、脑干、小脑、间脑、大脑枕叶、颞叶及脊髓等部。可有枕部疼痛及发作性眩晕、恶心、耳鸣及耳聋等,可同时发生猝倒,上述症状每于头部过伸或旋转时出现,其眩晕特点是常于颈椎位于每一位置时发生,猝倒数秒后恢复、无意识障碍、无后遗症。头部到中立位时症状立即消失或明显好转,椎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出现延髓外侧综合征,表现为共济失调、吞咽因难、病侧面部感觉异常、软腭瘫痪及霍纳氏综合征以及对侧肢体痛、温觉紊乱等。还可出现视觉不清,有的病例有后颅窝神经症状,出现声音嘶哑、讷吃、吞咽因难,有的可有动眼神经症状,出现复视。同时还可以有记忆力减退、健忘、寐差且多梦、易惊等伴随症状。椎动脉转颈试验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其简便易行,阳性率高。Burke认为头颈转向对侧会加重椎动脉于C1~2间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症状。若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一般症状,或伴有颈肩、枕部病与神经根症状,或有脑干受损的其他表现,查体有典型的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即为初步诊断。也有学者认为颈后部触诊上颈椎或其它颈椎有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亦可为诊断标准之一。2 辅助检查2.1 X线平片检查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退变改变如钩突骨赘,关节间隙模糊变窄。侧位片可有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如弧度变直、反曲、双曲等,椎间孔变窄及裂隙征,即增生肥大的钩突投影于上位椎体,横突孔及结节间沟处骨质增生、硬化,小关节间隙变窄等。还有学者观察认为由于颈椎退变,失稳引起的位移引发本病,其中颈3,4、颈4,5的X线位移改变最具诊断意义。2.2 CT表现 CT扫描可见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物向前外方发展,并突向骨性横突孔内,双侧横突孔退行性狭窄并变形。CT椎动脉血管造影(CTA)首先应用于颅内椎,由于常规CT扫描速度慢,血管增强扫描又离不开含碘造影剂,故CTA的发展受到限制,且迟于增强核磁血管造影(MRA)的发展。2.3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cranial Color Dopple,TCD) TCD技术是利用超声频谱多普勒来检测颅底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参数的检查方法,具有无创、仪器体积小、检查成本低、可重复和动态观察等优点。TCD可直接获得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准确判断VBA供血状况,有取代椎动脉(VA)造影之势,并可作为颈椎病简单分型的依据,又可同时排除VA本身的疾病,以利颈椎病的鉴别诊断。许多学者认为,CSA患者发作期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显著减慢。有作者还发现,CSA组转头状态下TCD显示有VBA供血不足改变,提示对CSA患者需用不同头位进行检测,转颈试验对VBA缺血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2.4 椎动脉造影 包括普通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iraction Angiography,DSA)不仅是本病的一项可靠检查。而且能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尤其是后者精确率高,更清晰。经推广,现已成为常规检查。近年结合计算机自动分析技术而发展起来的DSA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介入疗法的开展,与传统血管造影相比本法具有对比度佳、立即显影、安全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随着DSA与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兴起,本法已成为CSA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SA准确率高、清晰度高,能够准确发现椎动脉狭窄和扭曲的部位及范围,明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椎动脉狭窄和扭曲的原因,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若同时与转颈试验结果对照可提高确诊率。转颈试验是诊断CSA的重要手段之一,转颈活动可引起椎动脉狭窄或加重此病变,一般转向患侧阳性率高,在阳性病例中主要由钩椎关节增生所致,颈椎不稳或血管自身因素等与转颈方向无关。2.5 磁共振(MR) 其优点可直接显示出椎动脉受累情况:椎动脉受压、移位、迂曲、梗阻、畸形或粥样硬化,不用造影剂,是非侵入无创性检查,并免受离子辐射,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可以在任意方位行录像动态观察椎动脉情况,避免重叠和伪影干扰,成像清晰,时间短。其缺点为:价格昂贵、不易定位、检查时间较长、技术要求较高,有些细微病变可能漏诊,基层单位无条件使用。MRI轴位能显示椎动脉管径变细、双侧不对称,判断压迫源于横突孔或钩突。冠状位可显示出椎动脉受累是骨性的还是肿瘤等的压迫,直接显示出椎动脉本身的受压情况,容易为受累段行术前定位。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九十年代初临床开始应用。MRA检查椎动脉损伤及病变情况,与DSA和CTA不同,无需注射含碘对比剂,无过敏和放射性损害,可同时行颅脑和颈椎MRI检查以获取更多信息,一次采集完成后,可从任意角度重建血管影像,故可能取代椎动脉造影而成为检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最佳检测手段。MRA可清晰显示椎动脉全程,能显示CSA患者椎动脉受压、狭窄、扭曲和走行异常等改变,对于因软组织增生、退变引起的CSA诊断价值较高。文献报道其诊断椎-基底动脉(VBA)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98.9%。但有作者认为MRA毕竟是一种重建血管影像,有些难以避免的因素,如成像参数的选定、移动伪像、最大密度(MIP)重建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血管走行方向的影响等,可能影响图像的质量乃至分析结果,但在严重的阻塞性病例,MR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可代替椎动脉造影。MRA对颈椎不稳的椎动脉迂曲变形等表现的诊断阳性率高于DSA,易诊断弥漫性、长节段狭窄和闭塞,对局部微小部位的狭窄或非闭塞性病变诊断率低。2.6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CDFI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技术,其不仅能像TCD一样显示血流频谱,还能在二维上动态显示椎动脉血管形态、走行和管腔内部情况,并测量椎动脉内径,彩色多普勒可显示椎动脉彩色血流充盈情况和血流束宽度,并根据彩色多普勒的引导,对椎动脉各显示段脉冲定点取样,采集多普勒频谱,测量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Vm)和舒张末期流速(EDV)。CSA在超声上的阳性表现:①二维图像:椎动脉狭窄,内径<3 mm,椎动脉走行弯曲,以椎骨段明显;②频谱多普勒:椎动脉PI、RI增高(颈段PI>1.50、RI>0.74,椎骨段PI>1.30、RI>0.72),椎动脉供血明显不足时,椎动脉流速降低,主要表现在椎骨段,PSV<35 cm/s、Vm<20 cm/s和EDV<10 cm/s,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③彩色多普勒:椎动脉彩色血流束变细、流速降低和走行弯曲。单侧椎动脉狭窄患者狭窄逐渐加重时,对侧(健侧)椎动脉内径可逐渐增宽,流速增加,PI和RI降低,以增加进颅血供。所以,彩色多普勒不仅可检测单侧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程度,还可明确对侧椎动脉是否代偿及其代偿程度,确定椎动脉受累侧及其发病的不同病因和表现形式。CDFI还能显示CSA患者是否存在椎动脉走行变异,观察椎动脉是否伴有各种类型之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是超声多普勒对CSA有一定的检出率,特别是椎动脉痉挛已缓解者就可能无阳性表现。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① 曾有猝倒发作,伴有颈性眩晕;② 旋颈试验阳性;③ X线片显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 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 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及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Ⅲ段受压所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1 美尼尔氏综合征该病为内耳淋巴代谢失调,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为主征,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缓及血压低等。但其发作与大脑皮层机能失调,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波动有关,而非颈部活动所诱发,且缓解后无任何症状;发作来势迅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像颈椎病为一过性;无神经系统和脑干缺血征;发作期有规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颤。2 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是锁骨下动脉的阻塞病变,如动脉硬化,先天畸形,外伤,血栓等使椎动脉、颈总动脉与上肢动脉间形成侧枝循环,当上肢运动时,脑部血流大量逆流到上肢去,因而产生脑缺血征,如乏力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指发钳;患侧血压低,收缩压可相差2.7~9.3kPa;患肢运动可诱发;锁骨上窝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动脉造影可确诊。3 耳内听动脉栓塞内听动脉栓塞可以引起突发性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且持续不减,可达数年甚至终身。4 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也可出现头晕,肢麻,病理反射。鉴别应有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记忆减退和睡眠障碍三大症状,且症状消长与颈椎无关;全身有动脉硬化征,如眼底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胃动脉等;血酯增高,脑血流图有恒定的缺血性改变,并无颈椎病症状及体征。5 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主诉多,体征少;多为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非发作性和一过性;症状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无颈椎症状和X线征。6 青光眼可有同侧偏头疼,眼眶部酸疼和恶心、呕吐,眼科检查可以发现视力减退,还可出现红视。7 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本身的诊断存在争议,又由于解剖和生理病理原因,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病因及临床表现上有很多交叉之处,这就给临床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鉴别造成了困难。首先,在临床表现上椎动脉型侧重的是血管受压、供血不足的症候,交感型则表现为交感兴奋或抑制的症状,患者出现不同节段交感神经反射症状,如视觉障碍、耳鸣眼球震颤、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等复杂证候,也称Barre-Lieou症候群。这与参加反射的节后纤维的受累性质与数量密切相关。交感型颈椎病导致的不典型心绞痛即是其中特殊类型之一。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不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表现,而且还有其他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即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 如头痛、头晕、心动过速、肢体发凉等,或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加强、流泪、鼻塞等,有近1/3的患者没有颈椎病的其他症状。其次,在辅助检查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血管造影无椎动脉狭窄,以与椎动脉型椎病相鉴别。还发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这二型颈椎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是不同的,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比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高。最后,在诊断性治疗手段上,椎动脉型需用椎动脉造影或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交感神经型需用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或颈交感神经封闭等方法有效进一步鉴别。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Sympathetic,CSS)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后或受到外伤等因素、椎体节段间不稳、刺激了颈部的交感神经,使之兴奋或受到抑制,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症状的疾病。正因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主观症状,诊断上缺乏特异的客观指标,所以,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较难确定。1 症状和体征总的说来,交感型颈椎病的特点是患者主诉多但客观体征少,症状多种多样,由于缺乏颈椎病常见的肢麻、颈项疼痛,医生在遇到中老年男性患者时首先想到的是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如为中年女性患者则将症状归咎于更年期综合征或神经官能症,从而延误诊治。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类,第1类是交感兴奋症状,比较多见,第2类是交感抑制症状,表现少见。1.1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① 头部症状:头疼和偏头痛,疼痛的部位主要位于枕部或前额,性质为钝痛。有时伴有头晕,转颈时不加重,患者常主诉头脑不清,昏昏沉沉,有的甚至出现记忆力减退;有些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多因过劳,睡眠欠佳等诱发。② 五官症状:眼胀痛,干涩,眼冒金星、视物模糊,甚则失明,瞳孔扩大,眼裂增大。咽喉不适或有异物感。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发音不清,甚至失音。③ 周围血管症状:肢体发凉怕冷,可有一侧肢体少汗,遇冷则有刺痒感或麻木疼痛。局部皮温降低,痛、温觉正常。④ 心脏症状:一过性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⑤ 血压异常:高血压。⑥ 发汗异常:多汗,以头面、颈项、双手、双足、一侧躯干多见。⑦ 括约肌症状:膀胱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排尿困难或尿不尽,便秘。1.2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① 头部症状:头昏眼花、头沉。② 五官症状: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瞳孔缩小、流泪、鼻塞、流涎。③ 周围血管症状:指端发红、发胀,或有烧灼感,怕热喜冷,项胸背亦可有灼热感。④ 心脏症状:心动过缓。⑤ 血压异常:低血压。⑥ 出汗异常:无汗或少汗,多在夜间或晨起时较重。⑦ 括约肌症状:尿频、尿急、或腹泻。1.3 体征 交感型颈椎病的客观体征较少,一般查体颈部可扪及棘突、横突旁肌及肩胛上区等部位僵硬及压痛。屈颈试验及臂丛牵拉试验可为阳性。2 辅助检查2.1影像学检查交感型颈椎病的影像学改变无明显特征,常见颈椎的一般退行性改变。颈椎X线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退行性变、或有椎间隙变窄,椎体失稳,尤其是C3~4、C4~5为较常见的椎节失稳节段,前后纵韧带钙化及生理曲度变直等变化。但有的患者X线表现可无任何异常表现。2.2 交感神经功能的实验室检查目前,交感神经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在临床较少应用,对于诊断有辅助作用。① 交感缩血管反射(sympathetic vasoconstrictor reflex,SVR) 有学者将SVR用于显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其原理是:进行深吸气激发试验,可引起短暂的交感反应和皮肤血管收缩。同时有学者使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量两手指端的皮肤血流。以频率20Hz采取数据。使用实验室软件计算深吸气后血流变化的比值。② 交感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 SSR被用于测量交感神经活动。可用于脊髓损伤、颈椎病、椎管狭窄等患者,对其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进行评定。但SSR波幅可受到被有效激动的中间神经纤维数目的影响。SSR是提供交感神经系统客观信息的一种有价值的实验。潜伏期是SSR的稳定成分,而波幅具有易变性,并可因频繁刺激而产生适应性衰减,双侧潜伏期差和波幅比相对稳定。③ 肌肉交感神经电活动(muscle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MSNA) 取仰卧位,以钨微电极在右侧腘窝部直接记录腓神经的电活动。④ 以皮肤血流变动为指标观察交感神经功能 采用激光多谱勒血流计于右耳记录血流变动。用描笔或记录器记录基础波(basic wave,皮肤血管1min内有5—10次的规则性周期性活动。是起因于交感神经活动之血管自动运动的反映),同时用数字描绘器每10s记录一次血流量。交感神经活动变化,通过基础波周期性活动的变化间接地使血流量发生变化。3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交感型颈椎病缺乏特异的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目前还没有诊断交感型颈椎病的确切标准。颈椎X线片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但因其显示的病变程度多与临床症状不平行,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诊断手段。事实上,在门诊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或心动过速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被误诊为神经科或内科的疾病,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根据目前的临床经验,诊断可遵循以下原则:①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交感神经抑制症状② 多无明显体征,有些患者可能有颈部屈伸或旋转时略感不适。③ X线片上显示颈椎退行性变,或有椎间隙变窄,椎体失稳,尤其是C3~4、C4~5为较常见的椎节失稳节段。但有的患者X线表现可无任何异常表现。④ 除外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似症状的脑、眼、耳和心脏等器质性病变,如青光眼、美尼尔氏征以及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⑤ 交感神经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交感缩血管反射(SVR)、交感皮肤反应(SSR)、肌肉交感神经电活动(MSNA),以皮肤血流变动为指标观察交感神经功能。⑥ 经颈部星状神经节阻滞、高位硬膜囊外封闭和颈椎制动等诊断性治疗手段,有效者也支持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
交感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1 美尼尔氏病它是发源于中耳的原因不明的耳科疾患,症状有头疼、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搏缓慢、血压偏低。其发作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波动有关,而不是因为颈部的活动而诱发。行耳科检查可鉴别。2 耳内听动脉栓塞患者突然发生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且持续不减。3 冠状动脉供血不全这类患者发作时常有心前区疼,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上肢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性疼痛,而没有上肢其他节段性疼痛和知觉改变;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等检查多有异常,服用硝酸甘油酯类药可缓解症状。4 神经官能症患者症状多,但体检无神经根性或脊髓受害体征,神经内科用药有一定疗效,减轻精神压力症状可明显缓解。5 青光眼可有同侧偏头疼,眼眶部酸疼和恶心、呕吐,眼科检查可以发现视力减退,还可出现红视。6 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本身的诊断存在争议,又由于解剖和生理病理原因,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病因及临床表现上有很多交叉之处,这就给临床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鉴别造成了困难。首先,在临床表现上椎动脉型侧重的是血管受压、供血不足的症候,交感型则表现为交感兴奋或抑制的症状,患者出现不同节段交感神经反射症状,如视觉障碍、耳鸣眼球震颤、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等复杂证候,也称Barre-Lieou症候群。这与参加反射的节后纤维的受累性质与数量密切相关。交感型颈椎病导致的不典型心绞痛即是其中特殊类型之一。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不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表现,而且还有其他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即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 如头痛、头晕、心动过速、肢体发凉等,或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加强、流泪、鼻塞等,有近1/3的患者没有颈椎病的其他症状。其次,在辅助检查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血管造影无椎动脉狭窄,以与椎动脉型椎病相鉴别。还发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这二型颈椎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是不同的,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比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高。最后,在诊断性治疗手段上,椎动脉型需用椎动脉造影或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交感神经型需用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或颈交感神经封闭等方法有效进一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