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李女士最近突然发现自己视力下降很厉害,手机上的字都看不清楚,李女士辗转几家医院,最后仔细检查发现竟是垂体瘤在作怪。医生一解释说垂体瘤是长在脑子内的肿瘤,就把李女士吓的不轻,认为自己患上了癌症。
七岁本该是天真烂漫,自由绽放的年纪,但小丽(化名)却因为尴尬的疾病症状,深受困扰,严重影响了身心状态,原本活泼开朗的她,也逐渐丢失了笑容。 小丽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原来,小丽在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小便失禁,呈间歇性,而且症状逐渐加重。无意识和来不及控制的排尿严重影响了小丽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她的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 除了这个症 状之外,小丽没有骶尾部及双下肢的疼痛不适。 在这1年期间,小丽的父母带着她在外院就诊过,发现骶管内有一囊肿,经保守治疗无效。 为了进一步改善症状,小丽的父母带她慕名来到了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求诊。 此次腰骶椎MRI检查发现,骶管囊肿已经长到了5.6*1.4*2.8cm大小。 吕立权教授团队接诊后,对小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检查,因为小丽的骶管囊肿虽然巨大,但是除了小便失禁,并没有引起骶管囊肿其他常见的症状,因此必须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脊髓栓系、脊髓肿瘤、泌尿系疾病等。经过全面检查,小丽除了骶管囊肿并没有发现其他问题。吕立权教授团队分析后认为,巨大骶管囊肿压迫双侧马尾神经是导致小丽小便失禁的主要病因,经保守治疗无效,应尽快采取手术治疗,避免进一步的神经损伤。 为此,吕立权教授团队迅速为小丽准备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术前积极与小丽及其家属沟通,解除她们心中的疑虑,缓解紧张心情。在充足的术前准备后,经多科室配合,为小丽进行了“骶管囊肿漏口封堵+囊腔缩窄显微填塞术”。 术前MRI 术中充分暴露囊肿,切开囊壁,吸尽囊液后显微镜下找到神经根及漏口,小块自体肌肉和脂肪填塞封堵。囊肿外空腔用明胶海绵,自体脂肪和生物蛋白胶填塞。 手术进行的十分顺利,术后第二天小便功能即有明显改善,第三天拔除尿管,小便功能恢复正常。第5天下地正常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小丽重新展开了灿烂的笑容。 手术经过 术后MRI 吕立权教授介绍到,该术式因在显微镜直视下进行,较CT引导下穿刺抽吸注胶填塞更为确切,避免穿刺误伤神经的风险;通过自体脂肪和生物蛋白胶封堵瘘口+囊腔缩窄填塞,使得封堵脑脊液漏口更为可靠。 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神经损伤风险小,症状缓解满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骶管囊肿患者提供了极佳的手术选择。 拓展阅读 骶管囊肿 骶管囊肿是骶管内囊性病变的总称,包括神经束膜囊肿、脊膜囊肿、脊膜憩室、蛛网膜囊肿等多种类型。骶管囊肿发病率较高,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尽管大部分骶管囊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存在足以影响其生活、工作的不适表现,称为症状性骶管囊肿。 根据骶管囊肿累及的骶神经根,可引起坐骨神经、臀中皮神经、臀下皮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等不同程度的刺激与损害,主要表现为臀部、马鞍区、下肢后部、足外侧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疼痛、麻木、乏力等)、大小便功能障碍(尿道或肛门括约肌障碍、便秘、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等)及性功能障碍(性交困难、勃起障碍等)。 对于未影响工作、生活的轻度或无症状骶管囊肿患者首先进行适当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及物理疗法等。 当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加重时,可选择手术治疗。骶管囊肿手术方式较多,包括在CT引导下经皮单纯囊肿穿刺抽吸和抽吸后注射纤维蛋白胶治疗、囊壁部分切除+神经根袖套成形术、自体脂肪/肌肉-蛋白胶囊肿显微填塞术及其他术式。 我们在借鉴以上术式各自优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提出了“瘘口封堵+囊腔缩窄显微填塞术”的新术式,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骶管囊肿患者手术中应该注意尽量避免手术对囊肿内及囊肿周围神经的干扰,同时要严密封堵漏口,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于骶管囊肿患者的手术时机,临床一般认为手术指征明确时应该尽早手术,避免囊肿长期压迫神经造成不可逆性神经损害。 专家介绍 吕立权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内知名脑和脊髓肿瘤专家。 专业擅长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具备娴熟扎实的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功底,擅长脑和脊髓各类疾病的微创手术。 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包括: (一)脊柱脊髓疾病:利用显微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微创治疗椎管内肿瘤、骶管囊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栓系、脊髓血管畸形。 (二)颅内高难度、复杂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导航引导下内镜技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岩斜区和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切除术;功能区胶质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脑室内肿瘤、颅眶沟通瘤等微创手术。 (三)复杂脑血管疾病:多发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四)颅脑创伤: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和眶尖综合征的微创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救治(昏迷催醒、脑积水、颅骨缺损),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五)、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社会兼职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重症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血管组委员。 学术成果 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Journal of Neurotrauma》、《Journal of Trauma》等本专业临床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10篇。 副主编(译)专著2部,授权专利2项。 承担各类基金15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本文为转载文章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吕立权 医术精湛、医者仁心、专攻脑和脊髓各类疾病的微创手术,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因此深受患者尊重和信赖。无论患者尊卑、男女、贫富,他都会尽心尽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伏案工作者、低头族越来越多,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腰腿痛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疾苦之一。大多数人都不把腰腿疼当回事,以为只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问题。殊不知,若腰腿痛症状长期反复发作,还得当心是个“瘤”——椎管内肿瘤。 椎管,即全部椎骨的椎孔共同串成的一条管道,其内容纳有脊髓及附属及结构,包括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椎管内肿瘤,又被称为脊髓肿瘤,是指生长于脊髓及其附属结构的肿瘤。椎管内肿瘤可以是本来就长在脊髓及周围组织中的,即为原发性肿瘤,也可以是由其他地方的肿瘤转移到椎管内形成,即继发性肿瘤。因此椎管内肿瘤其实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其中包括了神经鞘瘤、脊膜瘤、神经胶质瘤、先天性肿瘤、转移瘤等多种肿瘤。 原发脊髓肿瘤每年新发病例2.5/10万,大约是脑肿瘤发病率的1/10,多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椎管内肿瘤可分为脊髓内肿瘤、脊髓外硬脊膜下肿瘤和硬脊膜外肿瘤。这里就涉及到脊髓的结构,脊髓外面从内到外包裹着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三层膜性结构,再外面就是椎管内层的骨性结构。脊髓内肿瘤就是发生于脊髓内部的肿瘤,脊髓外硬脊膜下肿瘤则是在硬脊膜里面,脊髓外面的肿瘤,而硬脊膜外肿瘤则是发生在椎管内,硬脊膜外的肿瘤。之所以这样区分,主要是因为不同部位的肿瘤类型不同,良恶性也有所区别,而且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髓内肿瘤大约占24%,主要为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脊髓外硬脊膜下肿瘤占51%,绝大部分为良性肿瘤,最常见为脊膜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硬脊膜外肿瘤占25%,多为恶性肿瘤,起源于椎体或硬脊膜外组织,包括肉瘤、黑色素瘤、转移癌等。 椎管内肿瘤引起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脊髓及神经受到压迫引起的,典型表现包括神经根性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神经根性疼痛:是椎管内肿瘤,尤其是神经鞘瘤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原因是脊髓神经后根受刺激,从而引起神经痛。疼痛部位与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分布区域一致,比如说颈椎管内肿瘤就会表现为脖子疼、手麻手疼,腰椎管内肿瘤就表现为腰疼、腿疼腿麻,因此对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夜间痛及平卧痛是脊髓肿瘤特殊的症状。 感觉障碍:传导感觉的神经纤维被肿瘤压迫,失去功能,从而出现感觉障碍;感觉神经受压迫部分损伤时,出现感觉减退和感觉错乱,完全被破坏后出现感觉丧失。由于感觉神经是从下往上走行的,因此受压迫脊髓以下的部位都会出现感觉障碍,比如说胸髓的肿瘤,会使得胸部以下都出现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同样与肿瘤所在位置有关,颈髓病变可出现四肢肌力减弱;胸腰段损害表现为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反射阳性等;腰骶段病变表现为马尾神经受损体征、肌张力及腱反射低下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萎缩。 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排便反射的异常,出现便秘、小便急促甚至大小便失禁。 在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方面,脊柱MRI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其不仅能清楚地观察和辨别脊髓、脑脊液、神经根、硬膜外间隙和椎体,显示脊髓和神经跟受压、肿胀的情况,还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病变的部位和范围,间接判断肿瘤的性质。通常来说,大部分的良性肿瘤独立生长,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患者的症状比较轻;恶性肿瘤往往与周围组织纠缠不清,还有明显的水肿,病情进展较快,越来越严重。除了MRI外,CT、X线、腰椎穿刺等检查对于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其中CT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钙化及骨性结构破坏情况,对于有些肿瘤如畸胎瘤、脊膜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而言,对于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幸运的是,大约3/4的椎管内肿瘤都是良性的,只要早期发现,将其全部切除,神经功能就能得到很好的恢复,预后较好。对恶性肿瘤,经过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瘤并做充分的减压、并辅以术后放疗,也可获得一定时期的缓解。所以,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绝对手术指征,除了病人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或出现全身广泛转移外,都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方法方面,可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显微外科手术。前者多采用后正中切口,需要广泛分离肌肉、切除椎板,使得肿瘤直接暴露,因此这类手术切口长、对周围组织损伤大,还很有可能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有需要植入螺钉进行内固定的可能,进一步增加创伤及治疗费用。因此在这里推荐,如果合适的话可以选择微创手术。这个手术通过内镜观察,在显微镜下操作,对椎管内的结构显露更加清晰,脊髓和正常神经根的干扰较小,减少了损伤血管和脊髓的可能性,并且切口小,最小只有2cm左右,进入皮下后沿着肌肉走行分开肌肉,而不需要切断,之后采用半椎板切开的方式,切开一侧椎板暴露肿瘤,从而保证脊柱的稳定性,而不需要进行内固定。该手术方式创伤小、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目前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椎管内肿瘤的病人。 椎管内肿瘤虽然大部分为良性,但随着神经受压时间的延长,神经逐渐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坏死,就算之后切除了肿瘤,神经功能也无法恢复,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椎管内肿瘤的预后极为重要。综上所述,日后再出现脖子疼、手疼手麻、腿疼腿麻,别再想当然地认为是颈椎病或是腰椎间盘突出了,还有可能是椎管内肿瘤,因此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就诊,才应该是你的“不二之选”。 专家介绍 吕立权,神经外科专家,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攻脑和脊髓各类疾病的微创手术。 医疗专长: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具备娴熟扎实的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功底,擅长脑和脊髓各类疾病的微创手术。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包括:(一)复杂脊柱脊髓疾病:利用显微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微创治疗椎管内肿瘤、骶管囊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栓系、脊髓血管畸形。 (二)颅内高难度、复杂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导航引导下内镜技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岩斜区和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切除术;功能区胶质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脑室内肿瘤、颅眶沟通瘤等微创手术。(三)复杂脑血管疾病:多发动脉瘤、复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四)颅脑创伤: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和眶尖综合征的微创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救治(昏迷催醒、脑积水、颅骨缺损),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五)、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学术任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重症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颅脑创伤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武器创伤与创伤弹道专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血管组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主要成就: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Journal of Neurotrauma》、《Journal of Trauma》等本专业临床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10篇。副主编(译)专著2部,授权专利2项。承担各类基金15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门诊时间】 神经外科专家门诊:每周二上午
1.骶管囊肿是一种什么病?骶管囊肿是指位于骶管内的囊性病变,其本质为硬脊膜憩室或脊神经根袖的病理性扩张,囊肿内容物为脑脊液。骶管囊肿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5%~13.2%,其中以女性多见。骶管囊肿按照囊壁或囊腔内有无神经根可分为无神经根的单纯型和有神经根的神经根型。神经根型囊肿又称为神经根袖套囊肿或Tarlov囊肿,占所有骶管囊肿的90%左右。2.为什么会长骶管囊肿?对骶管囊肿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对Tarlov囊肿的形成及发展,可以用“球阀机制”予以解释。正常情况下骶管内走形的马尾神经被一层薄薄的束膜紧紧包绕,束膜下腔为潜在的腔隙,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由于先天发育或后天创伤、炎症等因素的作用,使局部脑脊液在静水压力增高时出现单向流动,脑脊液流入到束膜下腔,而且流入的脑脊液多于流出的脑脊液,就会使得束膜下腔逐渐扩张,而形成囊肿。3.骶管囊肿都有哪些症状?临床上大部分骶管囊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囊肿体积逐渐增大,会压迫周围的马尾神经,导致神经根刺激或损害症状,骶管骨性结构也会被侵袭破坏。大约10% -20%的患者会出现臀部、马鞍区、下肢后部、足外侧区疼痛、麻木、肌力下降,严重者会出现大、小便以及性功能障碍,称为症状性骶管囊肿。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腹痛、“不孕症”、腿痛趾动综合症等。4.如何确定症状是由骶管囊肿引起的?症状性骶管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 症状部位:骶管囊肿累及骶管和骶神经支配区域,主要包括臀部、马鞍区及下肢后外侧等,对这些区域以外的症状一般不能用骶管囊肿来解释。(2) 症状性质:骶管囊肿患者的症状在咳嗽、久坐、久站、运动后会加重,平躺后症状会明显减轻,这是骶管囊肿非常显著的特点。(3) 影像学特点:对于直径小于1cm的囊肿要特别警惕,需要严格排除其它原因,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骶髂关节炎、盆腔炎症等,才能诊断为症状性骶管囊肿。 (4) 症状存在重叠的患者:可实施囊肿诊断性抽吸治疗,进一步明确骶管囊肿与症状之间的关系。5.得了骶管囊肿平时需要注意什么?骶管囊肿的症状与囊肿内压力大小及神经的耐受性密切相关。当得了骶管囊肿以后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导致硬脊膜内脑脊液压力持续增高的动作,如长时间的站立,长时间的端坐,剧烈活动等。一般建议在长时间站立,端坐或活动2-3个小时之后需要平躺休息一段时间。同时要避免突然跌倒,剧烈咳嗽等。6.骶管囊肿自己会消失吗?不会。保持不变或持续增大。7.骶管囊肿治疗方法有哪些?对无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通常不需要治疗;对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或者症状不明显,但是囊肿巨大已突入盆腔者,需视病情轻重和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1)保守治疗:对于刚出现症状不久,或者症状不严重,磁共振检查发现囊肿不大,直径小于1.5cm,而且以前也没有治疗过的患者,建议先给予保守治疗,如口服抗炎止痛药、周围神经营养药和物理疗法,同时改变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2) 手术治疗:对于通过保守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或者缓解不满意,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的,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骶管囊肿的手术方式比较多,包括囊肿穿刺引流+纤维蛋白胶注射,囊壁部分切除+神经根袖套成形术,自体脂肪/肌肉-蛋白胶囊肿显微填塞术,囊肿瘘口结扎术,囊肿分流术等。我们推荐显微镜或内镜下利用微创通道行漏口封堵+囊腔填塞术。8. 骶管囊肿能做微创手术吗?可以。上海长征医院吕立权教授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微创通道技术在骶管囊肿中的应用。通过微创通道,在显微镜或内镜下找到漏口,行漏口封堵和囊腔填塞术。该术式创伤小,操作简单,症状缓解满意,神经损伤风险小,术后恢复快速,是目前为止骶管囊肿手术的最佳选择。9. 骶管囊肿手术风险大吗?骶管囊肿手术风险主要包括:马尾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切口部位疼痛不适;切口感染等。我们采用微创手术后上述风险已显著降低,病人均获得满意效果。10. 骶管囊肿术后会有后遗症吗?骶管囊肿手术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是仍有可能出现后遗症,包括骶尾部和下肢的疼痛麻木,行走困难,便秘、小便失禁或尿潴留,性功能障碍等,严重的甚至出现截瘫。 我们采用最新的微创手术后出现后遗症的概率已显著降低,病人均获得满意效果。11.骶管囊肿术后会复发吗?骶管囊肿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传统手术方法复发率相对较高,我们采用微创手术后复发率已显著下降,复发率低于1%。12. 骶管囊肿术后康复与注意事项有哪些?(1) 传统手术需要俯卧位,卧床时间通常大于2周;术后休息3月-6月;(2) 微创手术后术后无需俯卧位。术后3天即可以下床活动;术后1月通常可以恢复工作。(3) 术后早期要加强营养,多摄入高蛋白食物,促进伤口愈合;(4) 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适当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待伤口愈合后早期康复治疗,神经功能恢复需要3-6个月;(5) 术后一周内要严密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有无脑脊液漏,一旦出现脑脊液漏,需要及时换药,严格俯卧位,伤口沙袋压迫,直到切口完全愈合。
幸福的家庭看似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一个原本平静欢乐的三口之家却被脊髓肿瘤这个“恶魔”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重与痛苦。看着年幼的孩子渐渐不能走路了,作为家长心急如焚。好在他们为了孩子的最佳治疗一直在积极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吕立权教授为孩子成功切除了肿瘤,让孩子得以重新站立起来。简要病史小乐,男性,10岁,颈背部疼痛伴双下肢行走困难1月,加重10天。当地医院诊断为胸3-胸5脊髓髓内肿瘤,建议到上级医院治疗。转诊至上海某医院,拟行手术治疗,因患儿双下肢已瘫痪,不能行走,医生告诉家属手术后患儿不可能站不起来了。家属不甘心,打听到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吕立权教授在脊髓肿瘤手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便决定转到上海长征医院治疗。小乐转到上海长征医院后,吕立权教授详细询问了病史和查体,发现患儿短期内症状进展明显,双下肢已瘫痪,结合影像资料提示脊髓肿瘤可能偏恶性,但是肿瘤与脊髓之间尚有明显的边界,有希望手术切除。为了挽救患儿的脊髓功能,吕立权教授迅速安排手术,为小乐实施了脊髓肿瘤显微切除术。术前MRI:胸3-胸5脊髓髓内肿瘤,强化明显,脊髓明显变薄。肿瘤上下脊髓长节段空洞和水肿手术过程:通过后正中入路暴露脊髓,沿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肿瘤和脊髓的边界,术中尽量减少电凝和对脊髓的牵拉,最大程度保留脊髓功能。肿瘤全切,没有术中并发症。 术后MRI:肿瘤全切除,脊髓空洞和水肿消失术后病理结果:小杨患的是间变性室管膜瘤,WHO Ⅲ级,是一种恶性肿瘤。根据美国胶质瘤NCCN治疗指南,术后需要进行放疗。术后辅助治疗:头颅磁共振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排除了脑脊液播散,小杨接受了正规的脊髓局部放疗,并进行了3个月的肢体康复训练。术后恢复情况:小杨接受手术后2周下肢肌力较术前即有明显改善,能够站立起来并在搀扶下行走。术后1月能够在轮椅辅助下行走。术后3月能够独立行走。复查胸椎磁共振显示肿瘤也没有复发。 快乐活泼的小男孩又回来了。脊髓室管膜瘤治疗指南室管膜瘤虽然是是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却占脊髓髓内肿瘤的的第一位。脊髓室管膜瘤是生长缓慢的肿瘤,起源于终丝室管膜细胞或覆盖中央管的细胞。在诊断之前,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到数年。脊髓室管膜瘤最常见的部位是颈髓,其次是脊髓圆锥和马尾。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室管膜瘤分为I级(室管膜下瘤、粘液乳头状)、II级(乳头状、透明细胞、单核细胞和细胞型)或III级(间变性型)肿瘤。II级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变异(51.5%),其次是I级(粘液乳头状型;42.6%)和III级(间变性型;5.9%)。 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的最佳治疗方式。由于全切程度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如果MR检查发现第一次手术没有做到全切,应该考虑再次手术以达到全切除。辅助治疗的选择主要依赖于肿瘤切除的范围,组织病理级别以及MRI表现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对于脊髓室管膜瘤,应该考虑行颅脑MRI检查,来排除颅内肿瘤向脊髓播散转移的可能。有15%的颅内室管膜瘤患者会发生脑脊液播散。对于间变室管膜瘤,或者没有实现全切的肿瘤,应该在术后2周实施腰穿,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髓内室管膜瘤I级和II级的,如果实现全切,则不必考虑放疗,因为复发率很低。对于间变室管膜瘤或是部分全切的室管膜瘤患者,如果MRI和脑脊液检查都是阴性的,术后只需要实施局部放疗。如果MR或脑脊液检查确定发生了播散,则要进行全脑脊髓放疗,而不考虑肿瘤切除程度与组织学类型。随访和复发术后2到3周应该行增强的脑和全脊髓磁共振,然后在后面的1年内每3到4个月检查一次。在第2年可以每4到6个月检查一次,随后是每6到12个月检查一次。如果有任何一次发现有颅内或脊髓内的病变,基于脊髓和颅脑的MRI检查以及脑脊液分析就是必要的。如果可能的话,推荐再次切除,如果最初没有接受放疗,可以术后辅助放疗。 总结对于脊髓室管膜瘤的治疗,凡有手术切除的可能,均应首先考虑手术。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脊髓肿瘤的手术治疗更为安全,创伤性也更小。
得了骶管囊肿怎么办,对于具体的病人,应当采取哪种治疗方法最为合理、效果最好,这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来谈谈骶管囊肿的治疗,如何个性化的选择治疗方案。在临床上我们可以把骶管囊肿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发现的无症状的骶管囊肿,另一类是因为有症状到医院检查诊断为骶管囊肿。对于偶然发现的无症状的骶管囊肿,不需要作特殊处理,随访观察就可以了。大部分无症状的骶管囊肿并不会持续增大,因此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骶管囊肿则需要给予合适的治疗。对于刚出现症状不久,或者症状不严重,磁共振检查发现囊肿不大,直径小于1.5cm,而且以前也没有治疗过的患者,我们建议先给予保守治疗,如口服抗炎止痛药、周围神经营养药和物理疗法,同时改变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这些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如果治疗效果满意就可以避免手术了。对于通过保守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或者缓解不满意,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的,我们建议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为随着病程的进展,症状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不会自行消失。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目前有很多种方法,包括囊肿穿刺引流+纤维蛋白胶注射,囊壁部分切除+神经根袖套成形术,自体脂肪/肌肉-蛋白胶囊肿显微填塞术,囊肿瘘口结扎术,囊肿分流术等。这些治疗方法适合不同的患者,需要根据病人的意愿、囊肿的类型、患者的症状个体化的选择。一般来讲,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拒绝或禁忌全麻手术的患者,可以采取囊肿穿刺引流+纤维蛋白胶注射的方法,这种方法短期内可以显著改善症状,但长期的复发率较高。对于想一次性解决问题,或者穿刺注射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我们建议采取开放手术。术中显微镜下确认无神经根的单纯型骶管囊肿推荐直接实施囊壁切除并结扎漏口。对最为常见的神经根型的骶管囊肿推荐采用囊壁部分切除+神经根袖套成形术或自体脂肪(肌肉)-纤维蛋白胶囊肿显微填塞术。这两种方法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术后症状改善显著。总之,骶管囊肿的治疗要考虑多个因素,根据患者病程、症状、囊肿大小、前期治疗反应以及患者自身意愿采取最为合适的治疗方式,方能取得最佳疗效,是为个性化治疗策略。
怎么会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通常认为是由于后颅窝先天发育不良、容积过小而使小脑扁桃体向下疝出枕骨大孔所致。疝出的小脑扁桃体嵌顿在枕骨大孔,压迫脑干和脊髓,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同时会阻碍枕骨大孔区域脑脊液的循环,引起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一定要手术吗?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建议早期手术,有研究显示出现症状2年内治疗效果最好。无症状的病人建议随访,不主张预防性手术,如出现症状,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需要做引流手术吗?一般不需要做引流手术,后颅窝减压术后大部分脊髓空洞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如果随访1年以上空洞仍然比较明显则可以考虑行空洞引流术以改善脊髓功能。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术后症状能改善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手术的目的主要是阻止病程的进展。手术效果取决于术前的症状和病程的长短,术前症状轻、病程短的患者大部分症状能显著改善。但是如果患者病程较长,且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则术后症状改善比较困难。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又称Chiari畸形,是最常见的颅颈交界区先天畸形。那么得了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要不要治疗,如何治疗,治疗的效果如何?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都需要接受治疗。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只是做磁共振偶然发现的,不需要做任何处理,随访观察即可。那么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治疗呢?记住一点:一旦出现相应症状,如枕颈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行走不稳等,就应当积极治疗。因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一旦出现症状,会持续进展,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首选手术治疗,手术也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的方式有多种,目前最常用也是效果最明确的是后颅窝减压扩容术。通过减压扩容从病因上解除脑干压迫,恢复枕骨大孔区脑脊液的正常循环,起到改善症状、阻止疾病进展的目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常合并有脊髓空洞,大部分脊髓空洞在后颅窝减压术后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如果随访1年以上空洞仍然比较明显则可以考虑行空洞引流术以改善脊髓功能。对于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手术效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手术并不能完全消除术前已有的症状。手术对疼痛的效果最好,术后一般都能明显缓解;其次是感觉功能障碍,可以逐步改善;而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缩恢复最困难。因此对于有症状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一旦诊断明确,建议尽早手术,以避免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
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如脊髓、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椎管内肿瘤90%以上是良性的,恶性肿瘤只占少部分。椎管内肿瘤不会自行消退,肿瘤生长必然会压迫脊髓,造成脊髓功能障碍,因此,椎管内肿瘤一经发现,通常需要积极治疗。对于椎管内良性肿瘤,如脊膜瘤、神经鞘瘤、室管膜瘤等,手术切除可以治愈,因而首选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会压迫脊髓或脊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并且一旦出现很难恢复。另外,肿瘤体积越大,与脊髓、神经粘连得越紧密,手术的风险也越大。所以,椎管内良性肿瘤一经发现,应该尽快手术,越早手术效果越好。对于椎管内恶性肿瘤,如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级别高意味着恶性程度高)、转移瘤,淋巴瘤等,单纯手术很难完全切除,术后很容易复发,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椎管内恶性肿瘤手术的目的主要是明确病理诊断,解除肿瘤对脊髓的压迫,改善神经功能。术后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给予合适的辅助治疗,如放射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等,通过上述综合治疗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