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 -----保髋治疗三部曲股骨头坏死一直是困扰全球医学界的难题,该疾病多因激素、酗酒和外伤引起,表现为股骨头炎症、水肿、渗出及缺血和坏死,主要表现为髋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尤其是激素的问世及其广泛应用以来,该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导致残疾。因此,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康复配合是保髋治疗,减少致残的关键。一,早期诊断一旦出现大腿根疼痛,行走后加重,常向腹股沟区、大腿内侧、臀后侧和膝内侧发散;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下蹲困难,不能久站,行走鸭子步;另外,周围关节不舒服,腿发沉,跛行;局部有压痛,腿外展、外旋或内旋活动受限,应该怀疑股骨头坏死,及早到医院就诊,核磁共振检查准确度高,能比X光片早3个月发现早期的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分期:Ⅰ期股骨头坏死(Ⅰ期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的大腿根部不舒服,走路时感觉没以前灵活,患侧腿需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行走。此时拍X光片看不出股骨头有问题,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来确诊。Ⅱ期股骨头坏死(Ⅱ期拐)如果Ⅰ期没有及时发现,股骨头坏死会进入Ⅱ期。走路时,患者只有腿部努力向外展才能行走,拐行的步态明显。Ⅱ期股骨头坏死在X线片上会有异常现象,表现为股骨头呈斑驳样硬化和有空囊形成。无论是X线片还是CT片,此期均无股骨头塌陷象征,无髋臼的改变,但是股骨头损伤受累部位扩大,损伤区包括股骨头内侧、中央和外侧。Ⅲ期股骨头坏死(Ⅲ期跛)时间再长些,就会出现跛行。进入第Ⅲ期,走起路来身体不平衡。Ⅲ期股骨头坏死的CT片表现为囊状空洞,骨质硬化,软骨断裂。MRI影像显示多层次骨质、软骨断裂。股骨头受累部位损伤区仍为内侧、中央和外侧。Ⅳ期股骨头坏死(Ⅳ期矬)进入第Ⅳ期后,患者每走一步,都要蹲一下身子,最大限度地弯曲膝关节才能走路。Ⅳ期股骨头坏死就是我们所说的股骨头坏死的末期,此期X线片显示为关节面扁平、关节间隙狭窄、髋臼有骨硬化改变、囊腔形成、边缘生成骨赘。二.精准治疗影像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极大提高了早期发现股骨头几率。同时,也为高质量微创介入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医生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引导,将以往的盲目穿刺转化为可视化精准介入治疗,从而实现用最小损伤和副作用,达到最大疗效的目的。同时,早期治疗也是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重要因素。1,透骨灸用原产地之陈年艾绒,加入有效中药,对患病部位施以“透骨灸法”,使灸力从表面向深部组织渗透,直达病灶、温经散寒、行气通络、融通血管,可有效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使新骨形成。2,微创减压术使用骨减压针,在c型臂定位帮助下,经股骨大粗隆进入股骨头部位,改善关节的应力结构,减轻股骨头内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质再生。3,臭氧介入治疗在c型臂定位帮助下,进行髋关节穿刺成功后反复注入42%医用臭氧10~20ml,因臭氧具有明显强氧化性,具有明显的消炎及镇痛作用,可改变髋关节的内环效,减轻局部的无菌性炎症,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限制炎性介质的扩散。再注射玻璃酸钠2ml润滑关节、修复软骨。Ⅱ期以内的股骨头坏死,经治疗后骨质再生恢复正常的几率可达90%以上,Ⅱ期以上的股骨头坏死只要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的软骨在,也就是它们之间只要有间隙,就适合保守治疗,哪怕股骨头塌陷了,也可以通过治疗方法,延迟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时间,减少二次置换的可能。三,康复配合股骨头坏死患者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股骨头已经塌陷了,应该尽量减少运动。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股骨头坏死在治疗中强调康复锻炼,而锻炼是指少负重或者不负重的锻炼。否则,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对人体和股骨头非常不利。运动时应注意以自动为主、被动为辅,动作协调,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同时也应避免超负荷运动,以免造成新损伤。生活中,最好的运动是骑自行车和游泳,每天可骑自行车1~2次,一次20分钟左右。游泳每周2~4次,一次10~20分钟为宜。当然,最好的是预防让人们不得股骨头坏死。其实,股骨头很坚强,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预防股骨头坏死。1.加强髋部的自我保护意识,小心摔跤,特别是在冬季冰雪地行走时要注意防滑。2.在运动前,充分做好髋部的准备活动,感觉身体发热、四肢灵活为度。3.在扛、背重物时,要避免髋部扭伤,尽量不要干过重的活。4.应改掉长期酗酒的不良习惯。5.不滥用激素类药物。6.增加钙的摄入量,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7.多晒太阳,预防骨质疏松。8.有免疫疾患方面的如红斑狼疮、硬皮病、肾病、顽固性皮肤病如牛皮癣等患者必须长期服用激素,一定要定期复查,避免出现股骨头坏死。9.有过外伤史,尤其是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在半年到3年内一定要定期复查,避免出现股骨头坏死。
一 流行病学资料:根据WHO报告,全球每8个死亡者中就有1个死于高血压病。中国高血压的流行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我国年龄≥18岁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5.2%,约有3.3亿高血压患者,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二 家庭自测血压的意义:1充分了解血压真实水平研究发现,家庭自测血压对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家里更贴近平时生活真实环境,避免在医院受“白大衣效应”影响,即一见到医生就紧张,使得测出的血压值偏高;另外血压值会随人的情绪状态,季节变化等因素而波动,在家测量取平均值相对更科学,还可以鉴别“隐蔽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 因此,专家推荐家庭自测血压。2更容易监测到尚未控制的血压三 哪些人需要自测血压?1有高血压风险因素的2血压已偏高的3已患高血压的四 如何自测血压1血压计的选择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电子血压计已普遍被应用,准确性也很高。如果不是专业人员,对水银柱血压计的操作存在困难或不确定性,不建议使用水银柱血压计。电子血压计可以定期校正提高准确性,仍是家用血压计的首选。注意建议应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仪,并应该定期校准验证。2测量血压的时间对于刚开始监测血压或最近血压控制不稳定的人来讲,可以选择每天四个时间点:即晨起、上午10点、下午4点、睡前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可以连续测量一周,观察血压控制情况并及时和医生沟通。而对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可以每周定期测量一天(四个时间点);并可以逐渐延长测量间隔时间,但建议至少每月测量一天;或者在有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加测次数。注意血压在一天24小时里随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而有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值;不要总不停的量血压,尤其对于精神高度焦虑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3如何正确测量测量前应休息10-15分钟,以消除疲劳及兴奋。运动后则必须休息30分钟。室内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测量血压前先作3-4次深呼吸。躺着测量和坐着测量血压时,血压值是不同的。因此,测量血压的姿势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同时应避免测量时情绪紧张,精神不安。测量血压前严禁吸烟、饮酒、淋浴及运动。高血压患者需定时监测血压,最好每次都能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进行测量,把所测量的血压值记录下来,以便对照。测量血压前,手臂上臂最好裸露出来,也不能把长袖袖子卷起来造成压迫上臂血管,而造成血压值不准确。取坐位,手掌向上平伸,肘部位于心脏水平,上肢胳膊与身躯呈45°角,手放轻松勿握拳;将袖带平整地缠绕于上臂中部(不能缠在肘关节部)。袖带的下缘距肘窝约1-2cm。袖带卷扎的松紧以能够刚好插入一指为宜。缠得过紧,测得的血压偏低;而过松则偏高。袖带的胶管应放在肱动脉搏动点。测量血压的时候不要说话,自然呼吸。测血压需一次完成,若未完成则应松开袖带,休息2~3分钟再重新测量。测血压过程中如发现血压有异常,应等待一会再重测。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分钟,且测量的部位、体位要一致。开始测量血压时可双臂血压皆测量。活动、说话、饮酒、饥饿、饱餐、疲劳、紧张、心情不畅等,都会引血压的变化。因此,请选择好测量时机,并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务必自然放松,尽量不要活动和说话。测量时请务必坐正,尽量保证每次测量时,使袖带与心脏位置同高。 手掌不要用力,自然张开,不要握拳。家庭自测血压有助于普通人群及高血压患者更加主动的参与血压管理,评估降压药物疗效,为医生诊断或调整降压药物提供依据。
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所以说,带状疱疹是疱疹I型病毒复发性发作后导致神经发炎的皮肤症状,是一种表象;而内在病毒对神经的侵袭才是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根本原因,是病因!临床上大多数医生往往针对皮肤疱疹给予积极治疗而忽略了对内在受损神经的及时修复,造成患者皮肤疱疹好了,疼痛却还在发展,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诊疗!作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患了带状疱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知道什么样的疱疹容易遗留严重的神经痛,这里我们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几条思路来帮助大家做出判断,方便及时就诊:1)年龄因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如果发生带状疱疹,应及时到疼痛科就诊。之所以把年龄因素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带状疱疹发生后遗神经痛跟年龄密切相关,根本原因是免疫力低下的问题,年纪越大,免疫力越差,一旦发生疱疹,病毒对神经造成的伤害也越难自我修复,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概率也就越大,疼痛程度也就越重,持续时间也就越久;2)疱疹发作面积大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跟疱疹发作面积成正相关,面积越大,越容易结痂,形成瘢痕组织,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概率越大,程度越重;3)急性疱疹发作期即伴随严重的神经性疼痛,在急性疱疹发作期就有了明显的神经痛,包括阵发性触电样剧痛发作,持续性灼烧样针刺样疼痛存在的,在疱疹痊愈后越容易后遗严重的神经疼痛,需要及早干预;4)在急性疱疹发作早期没有给与足量抗病毒治疗,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限制疱疹I型病毒对神经的破坏,显著降低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5)在发生带状疱疹前后,罹患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尿毒症患者,发生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显著增加。这些患者,要么是需要做外科手术,要么是需要全身化疗或者局部放疗,还有尿毒症患者做肾脏移植手术后需要持续免疫抑制,全身免疫力持续显著下降,很容易导致疱疹发作,病毒对神经的破坏力大,自我修复能力几乎丧失,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概率极高;6)疱疹发作时伴随全身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后遗神经痛的概率较高。带状疱疹和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个需要与时间赛跑的病痛!通过日常工作,我们接触到大量患者,由于对疱疹发作的不了解、不重视,往往病急乱投医,在皮肤科,中医科和神经内科之间反复求医无果,最后才想到了疼痛科,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错过了最佳神经修复期,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总结出的几点预警因素,让更多的带状疱疹患者和家属了解这个病痛,对号入座,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及时到疼痛科就诊,让受过专门训练的疼痛医生为你们提供包括神经阻滞在内的各种神经修复手段,真正从病因上解除病痛。
1、疼痛门诊常见的头痛类型有哪些? 头痛是最常见的疼痛,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头痛的历史。头痛可能是一过性症状,或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但也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头痛疾病的种类繁多,在疼痛门诊中最常见的头痛类型有:颈源性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但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甚至不清楚,治疗上有很大困难。 2、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颈源性头痛可根据神经的不同受累部位,分为神经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到刺激引起神经源性疼痛,而其腹侧运动神经根刺激则为肌源性疼痛。 (1)解剖学基础与颈源性头痛的关系 第2颈神经与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传导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这些神经的分支靠近椎动脉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前的成角处,容易受到椎骨突起及肌肉附着处的刺激及损伤。 第1、2、3颈神经离开椎管后大部分路径在柔软的肌肉组织内,软组织的炎症、缺血、损伤、压迫甚至不适当的按摩都会影响神经的功能,引发颈源性头痛。 (2)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椎间孔狭窄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突出后经“纤维化”而变“硬”,以后随着组织修复钙化可形成骨质增生,使椎间孔变形,椎间孔的空隙受侵占,从而激惹从中穿过的神经,导致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3)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引起的非细菌性炎症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椎间盘物质释放可直接引起非菌性炎症、水肿。人体免疫系统视椎间盘物质为异物,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性炎症,引起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除了直接产生根性疼痛外,末梢释放炎性介质,引起分布区内软组织炎症也可产生疼痛。这是部分患者发生顽固性颈源性头痛的机制。 (4)肌肉痉挛 颈源性头痛也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一方面,管理运动的神经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另一方面,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于肌肉组织,引起肌筋膜炎,产生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需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势,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冗长而乏味的精神活动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的紧张,这些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3、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年龄多在20-60岁,女性多见。早期多为枕部、耳后、耳下的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手按压疼痛处以求缓解。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可减轻头痛。 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者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X光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变,有的可见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或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CT检查多无特殊变化,少数患者可见颈椎间盘突出。 4、你了解偏头痛吗? 关于偏头痛,公众中存在着各种错误的认识。有人认为,偏头痛只是发生在一侧头部的头痛症状,而不是一种病;有的病人坚信头痛一定是脑部有供血不足,或者生了肿瘤,因此到处就医检查,却一无所获;有的病人认为头痛无法根治,因此索性不接受治疗,任由病痛折磨;也有一些患者,盲目购用非处方止痛药物,甚至长期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使病情复杂化或造成药物成瘾。 事实上,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致的一种伴有或不伴有脑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暂时性障碍的头痛。它是一种常见疾病,大约每10人之中,便有一人患病,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20种终身疾患之一。此外,女性患偏头痛的机会大约是男性的2倍。临床上很少仅有单一类型的偏头痛存在,常常表现为几个类型的偏头痛甚至与其他类型头痛,如紧张型头痛等同时存在。 5、偏头痛的表现有哪些? 偏头痛以发作性头痛为主要表现。每年发作次数人均13次左右,女性的发作常与月经期重合。每次发作可以持续4小时至2天,但通常持续10余小时。主要有以下表现: (1)剧烈的搏动性头痛,用手触摸自己的脉搏,可以感到头部随动脉搏动节律一下接一下地跳痛。疼痛多数位于头部的一侧,但也可以表现为双侧头痛。有些患者认为偏头痛一定是单侧头痛,乃是源于对于病名的误解。 (2)对强烈的光线、嘈杂尖锐的噪声、以及一些气味过度敏感,常常想独自呆在安静的暗处。 (3)恶心和呕吐。 (4)步行时,特别是上下楼梯时,头痛会加重。 (5)部分患者发作前或发作中,会出现视觉异常,例如视野中出现闪光、锯齿状的图案、或出现暗点。头痛发作前出现的视觉异常,被称为偏头痛的“先兆”。 6、偏头痛的病因是什么?有哪些诱因? 迄今为止,偏头痛的确切病因尚不为人知。首先,由于同一家族中常有多人患偏头痛,因此认为本病具有遗传倾向。其次,目前已经知道,偏头痛发作时,患者脑部一种称为5羟色胺(又称为血清素)的化学物质含量降低,引起脑血管功能异常和脑部其它化学物质的失调,出现头痛等症状。此外,一些因素可以诱使偏头痛发作,称为偏头痛的诱因,常见的有: (1)强烈的闪光,如长时间注视电视、电脑屏幕、或其它视频显示装置 (2)持续、尖锐的噪声 (3)吸烟,或吸入烟草、香料和其它一些气味 (4)睡眠节律变化,如睡懒觉、熬夜、夜班 (5)过度疲劳,包括体力或精神的消耗 (6)进食少,或进餐间隔过长,如不吃早餐等 (7)某些食物,如红酒、奶酪、熏鱼、熏肉、鸡肝、热狗、巧克力、坚果等 (8)体内水分缺乏 (9)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月经期、口服避孕药、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等 偏头痛是一种个体化的疾病,每位患者的发作可能与以上一种或数种诱因有关,也可能由其它的诱因所触发。 7、如何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的治疗,包括发作时的治疗和发作间歇期的治疗两个方面。 一旦出现发作的表现,甚至先兆,就应当及时服用止痛药物,如去痛片、扑热息痛片、百服宁、或泰诺等非医师处方药(OTC)。这些药物在街头的药店即可买到,可以随身携带,以做应急之用。如果同时出现呕吐,还应同时服用止吐药物,如胃复安等,以防止痛药物被呕出而无法奏效。这些药物适用于轻中度偏头痛发作。 上述药物效果不好,头痛较重时,可以选用曲普坦类药物,国内目前临床使用的有舒马曲坦(英明格,尤舒)和佐米曲坦(佐米格),正在临床试验中的有利扎曲坦。此类药物可以调节脑内5羟色胺的失衡,是治疗偏头痛发作的特效药物,但需要凭医师处方取药,且价格昂贵。适于发作较重,但发作频率不高的患者。服用以上药物后,经过适当休息,头痛通常会在2小时内消失。 8、如何预防偏头痛的发作? 偏头痛的发作与某些诱因有关,因此,发现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这些诱因,有助于减少头痛发作的频率。患者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记录偏头痛日记。内容包括头痛发作时间,服药效果,以及可能的诱发因素等。通过分析发作情况和发作前起居与饮食情况,查找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2)在日常生活中规避这些诱发因素,如闪光、噪声等。 (3)必须长时间使用电脑或其它视频显示装置时,应注意工间休息。 (4)多饮水,少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5)保持有规律的睡眠。 (6)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运动。 (7)定时、适量进餐。避免可能诱发头痛的食物。 通过正确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偏头痛患者可以减少头痛的发作,减轻发作时的痛苦,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9、什么是紧张型头痛? 紧张型头痛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头痛类型,其发病与社会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精神因素、肌肉紧张、滥用止痛药物等有关。本病多发于成人,尤以女性多见,病程大多较长,可持续数十年,常反复发作,轻者仅在明显紧张或忧郁时才发生头痛,慢性者头痛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一般表现为双侧持续性枕部或额部钝痛,可扩展至整个头部,常有压迫沉重感或头周围紧箍感,尽管有时可有轻度头昏、视物模糊或耳鸣,但很少有恶心、呕吐或全身不适。紧张、忧虑可诱发本病。 10、紧张型头痛有哪些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多在20岁左右起病,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两性均可患病,女性多见。特征是几乎每日双侧枕部非搏动性头痛,又称为慢性每日头痛。通常为持续性钝痛,像一条带子紧束头部或呈头周缩箍感、压迫感或沉重感,不伴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视力障碍等前驱症状。许多病人可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或为较频繁发作的头痛,头痛期间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可有疼痛部位肌肉触痛或压痛点,有时牵拉头发也有疼痛;经肩背部肌肉有僵硬感,捏压时肌肉感觉舒适。传统让认为紧张型头痛与偏头痛是不同的疾病,部分病例兼有两者的头痛特点,某些紧张型头痛患者可为搏动性头痛、一侧头痛或发作时伴呕吐。因此,将紧张型头痛与偏头痛看成是代表一个临床疾病谱相对的两极可能更正确。 11、如何治疗紧张型头痛? 本病的许多治疗药物与偏头痛用药相同。急性发作期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等有效。预防性治疗用阿米替林、丙咪嗪或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如林或氯西汀)常有效,心得安对某些病例有用。失眠者可给予苯二氮桌类如地西泮10-20mg/d口服。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紧张型头痛有效,但需坚持。 12、如何预防紧张型头痛发作? (1)注意早晚保暖,注意早、中、晚衣服的增减。 (2)饮食上要注意多食用酸甘养阴之物,如西红柿、百合、青菜、草莓、橘子等,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3)调节情绪,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不要一天到晚埋头于书本,要多走出家门到户外进行锻炼,尽量缓解、放松情绪 13、什么是丛集性头痛? 从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s)亦称偏头痛性神经痛,组胺性头痛,岩神经痛,蝶腭神经痛,Horton头痛等。患者在某个时期内突然出现一系列的剧烈头痛,一般无前兆。疼痛多见于一侧眼眶或(及)额颞部,可伴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眼睑水肿或鼻塞、流涕,有时出现瞳孔缩小、垂睑、脸红、颊肿等症状。头痛多为非搏动性剧痛,病人坐立不安或前俯后仰地摇动,部分病员用拳击头部以缓解疼痛。不少病人的头痛在固定时间内出现,每次发作持续15~180分钟,会自行缓解。发作连串持续2周到3个月(称为丛集期),许多病人的丛集期在每年的同一季节发生。间歇期数月到数年,其间症状完全缓解。约10%的病人有慢性症状。 本病多见于青年(20~40岁),男性为女性的4~7倍,一般无家族史。头痛发作时用镇痛安定类药物效果不佳,可应用氧吸入(用面罩,10升/分,不少于15分钟)或鼻内滴2%利多卡因。也可用英明格6mg皮下注射。预防和缩短丛集期可用皮质激素、碳酸锂、麦角胺或钙通道阻滞剂。泼尼松(开始用40~60mg/d,10日后减量)效果较佳,可缩短或中止丛集期。慢性病例可用碳酸锂(600mg/日)。 14、丛集性头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本病头痛特点是头痛发作似成群而来,表现为一连串密集的头痛发作。发作呈周期性,无前驱症状。发作时疼痛从一侧眼窝周围开始,急速扩展至额颞部,严重时可涉及对侧。呈搏动性,兼有钻痛或灼痛,可于睡眠中痛醒。特征性的伴发症状有:颜面潮红、出汗、患侧流泪、结膜充血、鼻塞。除颞浅动脉怒张外,尚有患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不全性Horner氏综合征。 每天可发作1~2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数十分钟至2~3小时,发作快消失的也快,缓解时间很长。患者很少有后遗的疲乏或嗜睡情况,头痛每天有规律地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发生,常于午后或凌晨发作。饮酒或硝酸甘油可以激发头痛发作。头痛常局限于同一侧。 15、如何治疗丛集性头痛? 头痛发作时用镇痛安定类药物效果不佳。吸氧(100%氧气8~10L/mim, 10~15min);舒马普坦或二氢麦角胺可迅速缓解头痛;泼尼松40~60mg/d口服1周,典型可见戏剧性改善。疼痛可在数小时内,多可在2d内消退。第2周逐渐减量停药 发作期预防复发:美西麦角2~8mg口服,1次/d;钙离子拮抗剂(异博定缓释型)。 预防夜间发作:睡前用麦角胺直肠栓剂&二氢麦角胺皮下注射。疼痛科可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缓解疼痛发作,必要时亦可考虑蝶腭神经节阻滞或毁损。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国际骨质疏松日”。发病原因 骨质疏松又称“现代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其他原因也不容忽视。第一是饮食因素。 1.饮食结构不合理:钙是人体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矿物质,占体重的2%,其中99%存在于骨骼内。人类出生前身体内的钙质来自母体,出生后主要靠营养吸收,食物中含钙少势必造成入量不足。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鱼、虾、芹菜、菠菜、白菜、和各种豆制品。 2.长期大量饮酒和酗酒者,骨质会变得疏松。长期大量饮酒,肝脏受到损害,功能下降,导致营养物质代谢异常。另外,饮酒势必会高脂类食物摄入过多,可造成机体钙营养代谢失衡,不仅可影响食物中钙的吸收,而且可使骨钙大量“迁移”和尿排钙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骨骼严重缺钙,最终引发骨质疏松症。 3.吸烟、喝咖啡、饮食口味太成,都会导致钙吸收障碍。 4.进食酸性食物过多,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人体的正常环境是弱碱性,即体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时,就是健康的。可是因为饮食、生活习惯、周围环境、情绪等的影响,人的体液很多时候都会趋于酸性,尤其是在人体摄入大量高蛋白、高糖分等时,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身体就会动用体内的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体内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就是钙质,它们大量的存在于骨骼中。那么,在大量进食酸性食物的时候,身体就会自然地消耗骨骼中的钙质来中和血液的酸碱性,以维持酸碱平衡。因此说,酸性体质是钙质流失、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第二是接受日光照射不足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作用是帮助人体吸收钙质。没有它,食物中钙质再多也吸收不了。维生素D的来源不太广泛,但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人体可以利用吸收的原料自行转化制造。因此,一般来说,只要经常进行适当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维生素D就不会缺乏。但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因为工作性质(如长年夜班、井下工作),或整天工作、生活在高楼大厦,出门以车代步,接受阳光照射机会太少,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质吸收,造成骨质疏松。第三是运动减少。 骨骼系统的功能是负重和运动,活动越多,肌肉越发达,骨骼吸收钙也越多,变得坚强。我们知道,宇航员在太空吃的“太空食品”,营养丰富而均衡,当然不会缺少钙质和维生素D。但在“失重”状态下生活几个月,其骨质损失相当惊人。因此,他们在太空必须设法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肌肉收缩,使骨骼受力,以预防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由此可见,运动对保持骨密度是多么重要。现代人生活越来越舒适,体力劳动更多的被机械所代替,如不注意锻炼,骨质疏松便难以避免。第四是遗传因素 目前已有相当充分的证据说明,骨质疏松症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遗传因素逐渐减弱,而环境因素影响加大。第五是药物因素 老年人身体或多或少患有某些疾病,有的隔三差五,有的甚至常年服药,而有些药物正是骨质疏松症的诱发因素。据统计,这部分病人约占整个骨质疏松患者中的8%~15%,值得引起重视。这些药物主要有: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龙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肝素(抗凝剂)、甲状腺激素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促进维生素D降解,引起骨质疏松。此外,某些利尿剂、抗癌药和异烟肼也可能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状第一是疼痛:半数以上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的现象,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最常见的是腰背酸疼,还有就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疼痛,患者不易说清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可发生于卧位或翻身时,症状时轻时重;这是骨质疏松的前期症状。第二为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此种现象一般老年人爱出现,例如有些老年人会莫名的比年轻时要矮好几厘米,但是一般不会引起人的注意。第三是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脊椎、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常见。脊椎骨折中,常是压缩性、楔形骨折,使整个脊椎骨变扁变形,这也是老年人身材变矮的原因之一。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可明显增加老年人病死率和致残率。第四是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骨质疏松治疗(一)饮食治疗:饮食治疗的关键是合理安排饮食结构。老年人要多食入一些含钙、磷、维生素及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以弥补体内与骨代谢有关的物质的不足。饮食治疗贵在长期、合理地调节饮食并持之以恒,短时间内暴饮暴食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原则: ①增加骨路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 ②防止和减少骨质的分解,促进其合成。 ③缓解或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及不适感。(三)物理治疗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将电、光、声等现代化理疗仪器作用于人体及骨路之上,促进骨路的合成。主要包括超声波、超短波、磁疗、热疗等。(四)心理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的症状轻重与人的心理状态关系密切。心胸广阔、心情愉快、性格豁达者症状往往较轻,治疗效果也好;心胸狭窄、性格怪癖、心情压抑者症状常表现得较重,治疗效果也较差。因此,心理状态的调整日益受到重视。骨质疏松预防增加钙的摄入量。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要注意钙的摄入量,要通过多吃含钙食物来补钙。牛奶、骨头汤、海产品和绿叶蔬菜中含有较为丰富、可供人体吸收的钙离子,多吃这些食物有利于增加钙的摄入。保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单位,对骨基质的维护有很大作用,人到中老年要保证满足机体的蛋白质营养需要,摄入充足的食物蛋白。鸡蛋、瘦肉、牛奶、豆类和鱼虾都为高蛋白食物,应当合理搭配,保证供给。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酸性体质是钙质流失、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肉类为酸性食物养成不吸烟和少饮酒的良好习惯。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及其毒素可致成骨细胞中毒、破坏,使得骨量降低而诱发骨质疏松。多参加体育运动。坚持运动可增加钙质的吸收增强骨质的强度和骨量。平时要多晒晒太阳。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可以引起体内一系列反应,形成活性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质吸收。
椎间盘源性腰痛就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者膨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腰部疼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常见于45岁以下的青年人,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主要表现为不能久坐、弯腰,站立行走反而没问题。一旦长时间开车或者负重,就出现腰痛,但疼痛很少放射到下肢,尤其是小腿和脚踝处。这个时候如果来医院就诊,做腰椎核磁共振检查,往往可以看见某个相应的椎间盘呈现低信号(也就是肉眼看去发黑),但突出并不大。这说明腰痛的来源在椎间盘内部的撕裂和水分丧失,而不是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致,所以这种腰痛被称为盘源性腰痛。 一旦出现椎间盘源性腰痛就需要进行治疗。我们首先选择保守治疗,这里面包括物理治疗(热疗、电疗、针灸等)、药物治疗(消炎止痛药物)等。通常80%的病人通过这些治疗,腰痛能够得到改善甚至痊愈。 如果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话,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种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它是利用等离子刀将椎间盘髓核消融、汽化、皱缩,从而减小盘内压力,使突出的髓核还纳,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椎间盘重建的治疗目的。 经皮穿刺椎间盘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创伤很小的微创介入治疗,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等离子刀产生的等离子体的能量,打断髓核组织的分子键,引起低温下(40℃)髓核分解、汽化、消融形成数个消融孔道。同时,利用等离子刀的冷凝固作用,即加温(约70℃)使髓核组织的胶原纤维收缩、固化,这样在低温下(40℃~70℃)将髓核组织的汽化、消融、收缩、固化在3分钟内完成,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迅速缓解,术后2~3周髓核组织进一步缩小,达到最佳临床效果。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采用局部麻醉,在C型臂X光机监视下,经皮将一根穿刺针插入椎间盘内,然后,将一根低温等离子刀头,经针芯导入椎间盘,通过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使部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气化消失,并对周围椎间盘组织产生热疗、收缩,从而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缓解患者的症状。整个治疗过程大约30分钟。 目前椎间盘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主要用于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膨出引起的头晕、上、下肢疼痛等,通过大量病例观察,疗效稳定、安全、患者痛苦小,免除了手术的顾虑及风险。 此外,椎间盘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纤维环壁,能有效地切除髓核组织,术后所致间盘退变更小,对脊椎稳定性影响最小,椎间盘再次突出率低,对神经根干扰更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更少。
概说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中国古代九针的基础上,将东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医学的手术解剖基本理论融为一体的疗法。具有“简、便、验、廉四大特点,它可以调整机体的动态平衡、松解组织粘连、消除硬结条索、减轻组织压力、改良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加快水肿吸收、解除血管神经卡压,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针具针刀疗法针具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用具。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长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操作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优点针刀疗法的优点是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治疗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无需休息,患者易于接受。临床适应症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1.颈椎病:颈肌劳损、颈椎间盘脱出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征。2.腰椎病: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综合征、疲劳性骨膜炎及脊柱相关疾病等。3.骨关节病: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 、足跟痛(足跟骨刺) 、软组织损伤、骨骺炎、增生性关节炎。4.软组织损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5.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6.神经痛:周围神经卡压征、骨—纤维管卡压综合征。治疗后注意事项1、治疗后应稍事休息。若有乏力、恶心、头昏、胸闷等不适症状,半小时内不要离开,防止术后晕针的发生。2、治疗后24小时内,不宜局部热敷、理疗及按摩治疗,以防治疗部位有水肿或血肿的发生;3、必要时可服用抗生素或活血止痛药物,以防感染和减轻术后不适感及疼痛;4、治疗三日内,应限制活动,三天后,开始适当活动或循序渐进地锻炼;5、三天内,针孔处勿沾水,保持针孔处清洁,以防感染; 6、治疗后注意防寒保暖,患处勿负重。
2017-05-29医生汇心血管论坛导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为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有许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目前,公认低剂量阿司匹林(ASA)(75~325 mg/d)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起到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作用。但随着低剂量AS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且多为长期服用,甚至终生应用,ASA不良反应亦较常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服用阿司匹林5大误区很多人是通过“自诊”服用阿司匹林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刊登一项涉及6.8万名患者的新研究发现超过1/10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不当。1、服用阿司匹林,你是否经过专业医生的风险评估?如果未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不可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心脏病或卒中风险取决于已知和未知的多种因素。如果医生对患者心脏病和卒中风险评估不准,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和卒中就不一定恰当。当然如果停用,也不能随意停用,也需经过专业评估。2、服用阿司匹林病史,你隐瞒了吗?当你因其它疾病就诊时,你应该向医生说明。因为它与其它药物有相互作用,更常见的是如果这段时间要接受其它手术,你应该知道手术的额外风险。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平诊手术,医生会建议患者在手术、检查或拔牙前至少5天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如果急诊手术,则需再次评估手术必要时间。3、阿司匹林并非灵丹妙药。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认为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阿司匹林在疾病健康领域的作用很大,包括退热、解痛、抗癌,因此有时其作用会被夸大。但阿司匹林并非灵丹妙药,并非万能药物。在心脏病和卒中预防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服用阿司匹林更重要,而不是单纯服用阿司匹林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免于心脑血管病了。也有人将它当作降脂药物使用,误认为他汀类。4、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真有这么神奇吗?网上传言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所有怀疑心脏病发作的人都需要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救命。真有这么神奇吗?心肌梗死发作时,阿司匹林可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延缓疾病发展有一定作用。对心肌梗死急救时,服用阿司匹林可使死亡率下降20~30%。欧洲的胸痛指南中建议,怀疑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应立即呼叫急救,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但非专业人士对心脏病缺乏鉴别知识,消化道疾病或主动脉夹层情况服用阿司匹林反而有害,建议怀疑心脏病发作时首先呼叫急救,在急救专业人员指导下用药。急救时,剂量不能太小应达到300 mg,应嚼碎服用,吸收迅速尽快发挥药效。5、与其它药物合用,要慎重。与其它药同用时会增加额外的风险:①阿司匹林与维生素B1同服,会增加患者的胃肠道反应;②阿司匹林与抗凝药中的双香豆素合用,易致患者出血;③与降糖药D860同用,易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④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⑤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⑥与利尿剂同用,容易造成患者水杨酸中毒。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ASA的剂量,每日50~100 mg(大多推荐每日75 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2、避免与其他抗血栓药或致消化性溃疡药合用。阿司匹林还会与布洛芬和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华法林等血液稀释药物以及氯吡格雷(波立维)或噻氯匹定(抵克立得)等抗血小板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3、老年人胃粘膜对损害因素的适应能力减退,更易引起胃粘膜损伤。4、为预防ASA所致的胃肠出血并发症,可同时服用预防胃粘膜损伤的药物,采取预防性抑酸药物和胃粘膜保护剂合用。5、选用合适的ASA剂型。目前在临床上对长期服用低剂量ASA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均应用肠溶衣型或缓释型ASA,这样可减低对胃粘膜的局部直接损伤作用。6、重视服药者的病史。目前一致认为,过去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者,尤其是过去服用非载体抗炎药(NSAID)或阿司匹林(ASA)时曾发生过类似病史者,这些患者属服用ASA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应慎用和禁用。7、服药前和服药期间进行检查。在用药前最好先查血,如红细胞、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期间如患者有上腹不适,应及时检查或停药。8、做过支架的患者该如何服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冠心病做过支架的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了阿司匹林服用氯吡格雷。这是不正确的,目前研究证实,氯吡格雷不能替代阿司匹林用于二级预防。正确的做法是,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单服阿司匹林。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过敏,可以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4大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值得关注。ASA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①局部损害。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ASA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4、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觉得文章不错,请在文末点赞支持<<<来源/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医生汇心血管论坛”回复“医学”即可免费领取实用心血管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中包括鼻、咽、喉的感染,临床一般统称为上感。该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上感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会引起病情加重。上感类型包括普通感冒型,俗称“伤风”,成人每年可发生1一3次。主要发病季节多在夏末秋初,可持续至次年春天。多由病毒引起,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不等,如无并发症,5~7天可痊愈。此外,还有急性病毒性咽喉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上感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病人可继发风湿病、肾小球肾炎等。上感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因此大多5—7天可以自愈,无特效治疗药物。但罹患上感后,注意以下几方面,或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因为人在睡眠时或可利于抗体产生,因此要多睡觉,高热时更应卧床休息。2.居住环境要注意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室温应保持在20-22[表情],定时开窗换气(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避免对流风直接吹。3.多喝水。可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柠檬,可以切片沏水喝。4.注意口腔、鼻及眼的局部清洁。5.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还应注意几个问题:1.降温 :因为发热是机体防御反应之一,因此不要急于降温。39[表情]以上高热可采用下列降温措施:(1)物理降温:头、颈部冷敷,35-50%酒精擦浴大血管走行部位。(2)药物降温: 38.5[表情]以上散利痛等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去医院就诊使用。因部分上感患者白细胞降低,且抗菌素对上感病毒无效。因此,不建议上感患者擅自应用抗菌素。若已有细菌性扁桃腺炎、中耳炎、咽炎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多食用含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如鸡汤等,以提高免疫功能,有利于消除炎症。少食用油腻食物。发热者能量摄入应稍低。2、 患者由于发热、出汗,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矿物质,易出现体虚、乏力甚至休克。故应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多进水,每日至少2000ml左右饮用水,饮水量应根据患者出汗量、尿量进行调整。3、 初期宜采用稀释、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每日5~6餐为宜。西红柿、胡萝卜及鸡汤有一定抗病毒作用,如可选择西红柿或鸡汤面汤等。4、 有发热症状者可选择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忌用冰镇食物或冷饮。5、 症状减轻后可进普食。食物的选择方面,宜用食物:1、无发热者可根据口味选择各类食物,有发热者可选择清热、利尿的食物,如绿豆、赤豆、、桔子,西红柿、胡萝卜,西瓜(酌情)等。2、咽痛、咳嗽者可多进食梨或梨汁、桔皮水等食物。3、感染初期可用稀释的米汤、绿豆汤、赤豆汤、藕粉、豆浆、西瓜汁、梨汁、桔汁、红枣生姜汤等流食。4、半流食可选择蛋羹、粥、菜泥、肉泥、面片、面条、鱼丸等。5、体虚乏力者可多食用含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如牛乳、豆浆、鸡蛋、瘦肉、鸡汤等。6、出汗多者可进食新鲜果汁、菜汁、糖盐水等。不宜用食物:1、火龙果,甜食、腌熏食物、油腻食物、冷饮、冰镇食物及过热食物。禁忌辛辣食物。2、刺激性食物如韭菜、辣椒、葱、蒜、茶、咖啡、巧克力等。芥末虽可减轻患者鼻塞症状,但对消化道亦有刺激性,应少用。对于发热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口服解热镇痛剂及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的抗感冒复合剂或中成药。预防病毒性感冒,首先是居室适当通风;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抗病毒能力;尽量减少到人群特别多,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活动。
中国高血压患者75%属于这个类型,危害程度不可小觑原创2017-01-20健康科普云平台说起高血压都不陌生,这年头每个人身边都或多或少有那么几个高血压患者,但是今天咱们说的这类高血压你可能都没听说过,然而它却占了中国高血压患者的75%,很多患者到现在还浑然不知。不知有多少人猜到了,今天要说的就是H型高血压,所谓H型高血压是指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中风等)的风险是单纯高血压患者的5倍,比正常人高25—30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或者高血脂的结合远远比不上H型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严重。需要说明一下,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内本来就有的物质,是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如果它在血液中高于10umol/L,会对血管产生危害。危害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强了血小板的凝聚性,血小板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形成血栓,也就越容易在心脑血管内形成梗塞;二是血管内皮容易损伤、硬化,当血管内皮损伤到一定程度,就会出血,最终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基于以上危害,每一个中国高血压患者都应该做H型高血压的鉴别。鉴别方法很简单,到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血化验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即可。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诊断标准是Hcy≥10umol/L。费用并不高,也就是100元上下。为什么中国人容易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呢?答案很简单,由于中国人的饮食、环境等,造成中国人叶酸缺乏率高达20.6%,远远高于欧美国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医学专家对H型高血压进行了研究,发现人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之所以高,与叶酸摄入不够有关,补充叶酸后,多数H型高血压患者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可降到正常水平。即使是单纯补充叶酸,也有利于减少脑中风乃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因此,治疗H型高血压,光吃降压片不行,还要适当补充叶酸。文章参考《使用老年中风康复防治学》积极分享,传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