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单位在体检时都增加了甲状腺项目的检查,检查之后还发现了不少的甲状腺结节,引起了人们的一些担忧,更有一部分甲状腺结节在手术之后确诊为甲状腺癌,以致于人们谈“结”色变,无比恐慌,其实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就目前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下介绍。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甲状腺结节,在医学上甲状腺结节定义是指甲状腺内非连续性损害,影像学上与甲状腺周围实质有明显的区别。 也就是说只要是彩超或者CT发现的才算是甲状腺结节;虽能触及,但是在彩超上未能证实的“结节”,不能诊断为甲状腺结节。体检未能触及,而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结节称作为“甲状腺意外结节”。在我们对甲状腺结节的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再介绍一下为什么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这么高。甲状腺结节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一般人群通过触诊的检出率为3%-7%,借助高分辨率的超声的检出率可达20%-76%,可能与现在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以前体检做甲状腺检查时,多采取外科触诊的方式。甲状腺位置比较隐蔽,往往难以发现小的甲状腺结节,还与检测者的经验有关,所以结节的检出率也非常低;如果吃碘过量,也会出现结节。地处沿海,人们长期进食大量含碘量高的海鲜,本身碘就不缺乏,加上平时饮食里添加的都是碘盐,可能会引起碘过量。根据分析,这可能与人们摄入碘的含量过多有关。何种结节需要评估呢?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没有临床症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由于结节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声音嘶哑、压气感、呼吸/吞咽等压迫症状。5%-15%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既甲状腺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处理不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和涉及的医疗费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甲状腺结节评估的要点就是良恶性的鉴别。这也正是引起人们谈“结”色变的原因。只有大于1厘米的结节应该评估,其具有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少数小于1厘米的结节也需要评估,如超声发现可疑恶性,有淋巴结病变,结节生长迅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男性,也需要评估;极少数一些没有以上特征的小于1厘米的结节也可能恶性,但是从花费获益比来讲弊端大于利,也就是说即便是恶性的也没有必要处理。那么我们医生是如何评估的呢?美国甲状腺协会认为最常见、最重要的检查是血清TSH(促甲素)和甲状腺超声,必要时查甲状腺显像和甲状腺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合并TSH低于正常水平,需要排除高功能腺瘤,高功能腺瘤很少恶性,所以不必进行细胞学检查。甲状腺结节伴TSH水平升高,即使是正常水平的上限,结节的恶性危险增加。高分辨率的超声是评估甲状腺结节的首选办法,对触诊怀疑,或是在X线、CT、磁共振、PET-CT检查中提示“甲状腺结节”,均应行颈部超声检查。颈部超声可证实“甲状腺结节”是否真实存在,确定结节的大小、数目、位置、形态等重要信息,同时能评估颈部区域淋巴结的状态。不建议将CT、磁共振、PET-CT作为评估甲状腺结节的常规检查,但是通过甲状腺细针穿刺病理学检查可将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83%)和特异度(92%)大大提高,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甲状腺结节手术,并帮助确定恰当的手术方案。经甲状腺细针穿刺仍不能确诊良恶性的甲状腺结节,可对穿刺标本作甲状腺癌分子标记物检测。甲状腺结节经初步判断为良性是需要随访的,对多数良性结节,可每隔6-12个月进行随访,如果大小稳定,以后随访的间隔可延长到3-5年。如果随访中发现结节明显增大,尤其是提示结节有恶变的征兆,需及时到甲状腺专科就诊。
男性乳房发育症,又称男性乳腺增生症或男子女性型乳房,是指男性乳腺组织异常增生、发育。该病严重妨碍了男性身心健康,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越来越受临床医生重视。从外科的观点看,应认为这是一种持续的增大,因为,正常发育的青春期男孩中有65%以上也存在着青春期乳腺短暂发育的问题。正因为它是持续性增大,迫使患者来寻求治疗,因为,相比正常发育的胸部,增大的女性化的乳房是一种明显的身体缺陷。从治疗的角度来看,男性乳腺女性化有3种不同的类型:青春期男性乳腺女性化、老年性男性乳房女性化、病理性男性乳腺女性化。无论是肥胖型的青少年还是老年男性,如果乳房肥大是脂肪堆积造成的,吸脂术将会非常有效。事实上,绝大多数男性乳腺发育患者同时存在乳晕深面的乳腺纤维硬块及周围的脂肪堆积,吸脂术配合纤维硬块切除术能够予患者更好的术后胸壁外观。吸脂术顾名思义就是对男性乳腺女性化患者乳房下多余的脂肪抽吸出来,可以减少乳晕区的隆起,恢复正常的胸廓外形。术中在乳晕边缘做约1cm的手术切口(此处有色素的乳晕皮肤与正常的胸部皮肤相连接,术后的瘢痕容易隐藏),注射肿胀液,用3~4mm吸脂管吸脂。术后伤口可用生物蛋白胶粘合,外敷创可贴,无需拆线,1周后可恢复所有活动。尽管偶有患者以疼痛就诊,但胸部外形的变化及其后的心理问题是男性乳腺女性化的患者需求治疗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尤其如此。但发现青春期男性乳腺女性化时,暂缓1年再考虑手术是合理的,因为存在手术前患者体内内分泌稳定后增大的乳腺自动退化的可能。如若已造成明显的社会心理问题,应及早手术。详细询问病史,排除药物所致的男性乳腺女性化发育,完善包括内分泌检查在内的实验室检查,暂停口服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一周以上。男性乳腺女性化的处理对外科医生是一个难题,需要兼顾切口的位置、术野的暴露、术后的瘢痕等各种问题。当手术计划得以良好执行,满意的效果是客气的。由于男性乳腺发育更多地带给人情绪及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在青春期患者,努力取得满意效果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都是很好的回报。
乳腺癌易感基因检测适应症 1.尚无明显症状、但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可以通过该项检测,了解受检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为其提供一级预防措施。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45岁发病率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绝经后补充雌激素;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不孕及高龄初产;家族遗传;乳腺小叶增生或不典型增生;营养过剩、肥胖、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甲状腺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不育、生育次数少、第一胎足月产年龄晚、初潮年龄早;电离辐射;口服避孕药;饮酒、吸烟; 自身患有卵巢疾病;精神压力大,不常运动等。 2.已有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乳房局部隆起及表面皮肤凹陷,乳头扁平、回缩、凹陷,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桔皮样” 改变等早期改变时,可通过该项检测了解乳腺癌发病风险,为疾病诊断提供辅助参考。 3.由于症状相似,子宫内膜癌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纤维腺瘤。但40岁以后妇女不要轻易诊断纤维腺瘤,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乳腺囊性增生,肿块或局部乳腺增厚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因此,对于无法确诊或有怀疑的病人,可以通过本项检测了解受检者的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最后决定是否应采用活组织检查,以便确诊。如何解读检测报告若检测结果为“--”或“-”,可建议:尽管本次检测判定您为低风险人群,但是如果您受到较多不利生活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影响的话,会增加您发病的风险,请您引起重视,并咨询我们的医学专家。在我们所检测的基因位点中,显示您患病的风险很低或较低,但这结果并不代表您不会患上本疾病,因为普通人群中也存在一定的发病率,所以您也不能忽视对健康的关注。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6.2/10万。加强监测:A:自25岁起进行每月的乳房自我检查B:自25-35岁起至少每2-3年就去医院进行专业乳房体检C:自40岁起每年进行一次乳房X线摄影检查 药物预防:在加强监测的同时可进行药物预防。三苯氧胺(tamoxifen),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已证明可降低一半的患病风险。具体使用请遵医嘱。若检测结果为“+”或“++”或“+++”,可建议:加强监测:A:自25岁起进行每月的乳房自我检查B:自25-35岁起至少每2-3年就去医院进行专业乳房体检C:自40岁起每年进行一次乳房X线摄影检查药物预防:在加强监测的同时可进行药物预防。三苯氧胺(tamoxifen),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已证明可降低一半的患病风险。具体使用请遵医嘱。预防性乳房切除术:据研究证明,此项措施可使BRCA基因变异的女性降低90%的患病风险。但此项措施关系重大,请慎加考虑并遵医嘱。
随着今年来患上甲状腺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甲状腺结节的关注也逐渐增多。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的一种,多发于中年女性之间,多见于多发性结节,甲状腺上的结节可能是甲状腺癌,也可能是甲状腺瘤,也可能是其它,在未明确之前统称为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分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结节占绝大多数,恶性结节不足1%。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发结节比单发结节的发病率高,但单发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生率较高。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要想彻底去除甲状腺疾病病根,势必要找出其根源,从源头上切断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的危害不可小觑。甲状腺结节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一)情志内伤 由于长期郁忿恼怒或忧思郁虑,使气机郁滞、肝气失于条达,则津液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形成瘿病。痰气凝滞日久,使血液的运行亦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则可致瘿肿乃至结节。正如《济生方·瘿瘤论治》说:“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二)饮食失调 饮食失调,一则影响脾胃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痰气瘀结颈前发为瘿瘤。总之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血瘀滞,痰湿凝结颈前。(三)自身因素 有明显的家族病遗传史的患者,另外还有自身免疫因素都可能会引起此病。(四)一部分可能与现在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以前体检做甲状腺检查时,多采取外科触诊的方式。甲状腺位置比较隐蔽,往往难以发现小的甲状腺结节,还与检测者的经验有关,所以结节的检出率也非常低。而现在一般采取甲状腺超声检查,对预测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马上检测出非常细小的甲状腺结节。现在甲状腺超声检查也已经成为体检中的必检项目。甲状腺结节的症状在不同的致病因素,不同的患者地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有很多种表现,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结节有着不同的症状。而不同的症状对患者的身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同的。那么,甲状腺结节的症状都是什么呢?1、甲状腺体上发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与周围不粘连,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质地较正常腺体略硬,无粘连无压痛的肿块,可长期维持原状或缓慢长大(30岁以上女性较多见)2、甲状腺腺体内的结节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楚,直径一般3~4cm,结节较硬,硬度可超过实质性肿瘤,小囊肿一般无症状,巨大囊肿可产生压迫症状。3、早期甲状腺轻度肿大,质软,无自觉症状,随着腺体增大,出现结节,肿大严重时可出现压迫症状,但甲状腺功能正常,发病年龄一般在40~50岁或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病史长,常合并有心脏病变4、疾病急,有发热、咽痛及一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而较硬,甲状腺腺体内的结节大小不一,可为单个或多个,质地较硬局部疼痛,并常向耳后,后头顶部放射,伴有甲状腺体部位显著疼痛和压痛5、疾病与发展过程缓慢,甲状腺肿大可不对称,结节坚硬且与腺体外邻近组织广泛粘连、固定,局部有隐痛和压痛,伴有明显的压迫症状,但局部淋巴结不肿大,多见于中年妇女。6、疾病缓慢,多见于中年妇女,弥漫性甲状腺肿大而无结节,或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不对称、表面呈分叶状(酷似结节),质地如橡皮样坚韧,无压痛7、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仅甲状腺腺体内出现硬性无痛性肿块,表面不平,生长速度较快,形态不规则,活动度差,后期可迅速生长而出现声音、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或出现远处转移。看完了关于甲状腺结节的这些症状,甲状腺结节危害巨大,有可能转化成甲状腺瘤,严重的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一定要及时的治疗,避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李国楼主任医师建议患者,治疗甲状腺结节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权威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肌上皮和上皮细胞同时增殖组成的肿瘤,称为乳腺腺肌上皮瘤。两种细胞可呈管状结构,类似于一般腺瘤,内层为上皮细胞,外层为肌上皮细胞,但分布不均匀。与唾液腺发生的腺肌上皮瘤相同。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是发生于乳腺的少见肿瘤,大多数为良性,有复发倾向,少数为恶性,可转移。乳腺腺肌上皮瘤为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形成的肿瘤,发生于老年女性(>50岁),少数为男性。由于乳腺的肌上皮细胞正常存在于乳腺导管上皮和基膜之间,肿瘤细胞围绕腺管生长时常被视为硬化性腺病,呈管状结构生长者又当作一般管状或导管腺瘤,故易被忽略。恶性AME中见梭形或透明肌上皮细胞丰富,有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明显增多,〉5个/10HPF,达到20个/10HPF,内有大量肿瘤性坏死。肿瘤组织向周围脂肪组织内呈条索状浸润性生长;部分间质中梭形细胞明显增生;部分间质黏液变性明显,小区有血管丛增生。乳腺腺肌上皮瘤多见于女性,亦偶有男性病例报道,其发病年龄可在27~80左右。多数患者表现为乳腺单发无痛性包块,可位于乳腺任何区域,少数患者伴有包块平均直径大小不一,病程无特异,最长者可达数年。乳腺腺肌上皮瘤一般表现为单发性、有边界的实性结节性肿块,少数病例肿块边界欠清。需要与下列癌⑴、富于肌上皮的癌⑵、肌上皮癌⑶、化生性癌⑷、腺肌上皮腺病⑸、导管内乳头状瘤⑹、透明细胞瘤⑺、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⑻、乳腺平滑肌瘤。恶性乳腺腺肌上皮瘤:良、恶性鉴别诊断较难,除肿瘤出现转移灶外,可参考:⑴、核分裂象明显增多,>5个/10HPF; ⑵、细胞丰富,有明显异型性;⑶、肿瘤出现浸润性生长和卫星灶;⑷、肿瘤内有坏死;⑸、NA多倍体分析为非整倍体。乳腺腺肌上皮瘤治疗:手术治疗原则:良性肿瘤,肿瘤局部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局部切除后偶有复发及癌变,多在术后5~6年以内。复发常见于腺管型,因该型肿瘤与周围组织常缺乏明确界限,使肿瘤不易完整切除,导致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可能。包括肿瘤组织的局部扩大切除应为乳腺腺肌上皮瘤首选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病理诊断为腺管型者,如肿瘤复发,可再次行相应局部切除,并依据病理结果作进一步判断,如证实有癌变,则行相应根治术。预后与治疗乳腺腺肌上皮瘤是良性肿瘤,但若切除不彻底易复发,复发与下列因素有关:肿瘤细胞具有多形性、核分裂象增多、肿瘤中出现坏死、肿瘤浸润周围组织,肿瘤周围组织有腺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或肌上皮增生, 乳腺腺肌上皮瘤与其他恶性肿瘤共存。肿瘤多次复发后可转变为恶性,如浸润性导管癌、肌上皮癌、恶性乳腺腺肌上皮瘤或伴骨肉瘤及未分化癌成分等,需密切随访。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随着乳腺癌综合治疗理念的日臻成熟,保乳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应用使得乳腺癌患者的存活期得到了明显的延长。其中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具有毒、副反应小,有效期长,治疗期间患者生存质量较高的特点,它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亦可作为复发转移后的补救治疗,由于针对降低雌激素水平机理的深入研究,内分泌治疗这一领域正日新月异和逐渐成熟。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含有多种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等。乳腺的正常发育生长有赖于多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乳腺发生癌变后,部分乳腺癌可以保留全部或部分激素受体,并具功能,其生长与发育受激素环境的影响,即为激素依赖性肿瘤。相反,肿瘤在癌变过程中,受体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其生长不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则属非激素依赖性肿瘤。促进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生长的主要激素是雌二醇(E2)其次为雌酮(E1)。雌激素主要通过由ER介导的基因转录促使癌细胞增殖,并通过影响垂体和其他内分泌器官分泌多肽激素或其他因子而间接影响乳腺癌生长。此外,雌激素尚可通过癌细胞的自分泌和旁分泌机理,促进多种生长因子分泌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进一步促进癌细胞(包括非激素依赖性癌细胞)增殖,并对乳腺癌恶性表型的维持起重要作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机理是改变激素依赖性肿瘤生长所需要的内分泌微环境,使肿瘤细胞增殖停止于G0∕G1期,从而得到肿瘤的缓解,现有的内分泌治疗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抑制﹑去除或干扰雌激素的作用,从而延长患者缓解时间并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指征和影响因素根据激素受体的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内分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ER阳性、PR阳性的乳腺癌被认为是真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即ER具有功能性,此类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约为70%;ER阳性、PR阴性的乳腺癌一般认为ER为非功能性或雌激素的刺激不足以启动PR的合成,此类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为55%-60%;ER阴性、PR阴性的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有效率一般不超过10%。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还依赖于以下因素:①患者的月经状态;②乳腺癌细胞是否系激素依赖性肿瘤,即雌、孕激素受体情况;③全身情况(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小、生长速度、分化程度等);④其他生物学指标,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53、crebB-2、bcl-2等。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需要首先判断是否绝经。目前对绝经的定义是:1、双侧卵巢切除术后;2、年龄大于60岁;3、年龄小于60岁,停经大于12个月,没有接受化疗、他莫西芬、托瑞米芬或接受抑制卵巢功能治疗,且FSH及雌二醇水平在绝经后范围内;4、年龄小于60岁,正在服用他莫西芬或托瑞米芬,FSH及雌二醇水平应在绝经后范围内;5、正在接受LH-RH激动剂或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无法判断是否绝经;6、正在接受化疗的绝经前妇女,停经不能作为判断绝经的依据;7、因为尽管患者在接受化疗后会停止排卵或出现停经,但卵巢功能仍可能正常或有恢复可能。对于化疗引起停经的妇女,如果考虑芳香化酶抑制剂作为内分泌治疗,则需进行卵巢切除或连续多次检测FSH和/或雌二醇水平以确保患者处于绝经状态。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方法1.手术治疗100多年前Beatson首次提出卵巢切除术可使乳腺癌缩小,之后相继有手术切除肾上腺垂体的报道。卵巢切除术,可通过手术或放射治疗,通过阻断雌激素对肿瘤的作用可使肿瘤消退,它主要适用于绝经前和围绝经期(尤其45-50岁)激素受体阳性且淋巴结阳性的高危患者。肾上腺或垂体切除主要用于绝经期后或已去除卵巢的患者,以进一步去除体内雌激素的来源。但是,由于手术切除的并发症以及随之带来的不可逆性已逐渐被药物治疗所代替。2.药物治疗:目前,治疗上应用最多的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有抗雌激素、孕激素类、促黄体(生成)激素-促黄体激素释放素(LH-RH)类似物和芳香化酶抑制剂。 ⑴ 抗雌激素药:常用有他莫昔芬、托瑞米芬、屈洛昔芬、雷洛昔芬、氟维司群等。使用注意事项1.用药前检查有视力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2.对长期服用本品并有血栓栓塞危险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如有骨转移,在治疗初期需定期检查血钙。在用本品进行2年以上长期治疗期间,要定期对肝功能进行检测。3.当出现异常的阴道出血时,应立即就诊,并进行全面检查。阴道大量出血时应停药。4.用本品治疗的患者有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所以应当进行仔细的妇科检查。5.使用本品可出现突发性卵巢功能性囊肿和月经过多及不规则子宫出血。 ⑵ 芳香化酶抑制剂:目前芳香化酶抑制剂在辅助内分泌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该类药物可引起骨质疏松,使用时注意补充钙源。 ⑶ 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同类物(LHRH类似物):下丘脑,垂体与靶腺(肾上腺皮质和卵巢等)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成年女性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与垂体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使垂体前叶释放促性腺激素(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从而作用于卵泡并释放EH。绝经前妇女的EH主要由卵巢分泌,人工合成的LH-RH类似物或拮抗剂,即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它竞争性结合垂体前叶的LH-RH受体,减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LH和FSH),从而使绝经前妇女EH水平降低到绝经后水平,达到选择性药物垂体切除作用,从而抑制卵巢功能,抑制EH的促肿瘤作用。可以代替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前复发转移乳癌。此类代表药物主要有戈舍瑞林(诺雷德)和亮丙瑞林(抑那通)两种。 ⑷ 孕激素:孕激素(甲孕酮MPA和甲地孕酮MA)可通过改变体内内分泌环境,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前叶催乳素和促性腺激素,影响雌激素或阻止ER在细胞核内的积蓄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在乳腺癌治疗中,大剂量孕激素主要用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此类药物对绝经前及绝经后的患者均有效,ER或PR阳性患者疗效更佳,他莫西芬治疗无效者仍有效,但对骨转移的疗效优于他莫西芬,可作为首选。常用药物有佳迪(醋酸甲地孕酮),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并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食欲和恶病质。口服,每日160mg。高剂量:每次160mg,口服,每日2-4次。对伴有严重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肝功能损害和因骨转移产生的高钙血症患者禁用。不主张用于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具有毒、副反应小,有效期长,治疗期间患者生存质量较高的特点,为今后治疗乳腺癌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一般的,如果属于绝经前,建议服用他莫西芬(三苯氧胺)治疗2~3年,之后绝经,再换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者一直服用他莫西芬(三苯氧胺),再换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果按上述判断属于绝经后,可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5年,如有芳香化酶抑制剂禁忌症或不能耐受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服用他莫西芬(三苯氧胺)治疗5年。然而,如何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及克服耐药仍是有待研究的课题。如何合理地组合以及应用的顺序和时机,联合应用时具体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乳房肿块是乳腺病三大主要症状(乳痛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之一。近年来,困扰女性的乳腺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的城市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或第二位,发病年龄也正趋向年轻化,其发展与危害不容忽视。正因为如此,乳腺肿物的正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乳腺疾病需要外科手术处理,这就要求乳腺外科医生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手术技巧,还需要有挑剔的审美观,不仅要不影响乳腺的功能,还应以美学的标准原则保持乳房作为性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减少术后瘢痕的形成,以达到术后良好的美学效果。 我科于2008年开展了经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良性肿物切除术,以手术切口小,损伤小,不影响美观,不影响哺乳为患者所称赞。 该手术主要适合于1.乳腺腺病2.乳腺纤维腺瘤3.浆细胞性乳腺炎4.乳腺囊肿等乳腺良性病变及部分拒绝B超引导下乳腺肿物微创旋切手术的患者。
目前为止尚没有证据证明某一类食品的饮食与乳腺癌的复发或转移相关。手术治疗仍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此,乳腺癌手术后吃什么,想必女性朋友都很关心。乳腺癌病人饮食原则:可选用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需要禁忌的食物有:①胎盘及其制品;②未知成分的保健品。乳腺癌术后饮食调理一: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平衡膳食是癌症患者术后保持正常体重的最好办法。饮食要平衡、多样化、不偏食、不忌食、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烹调时多用蒸、煮、炖,尽量少吃油炸食物。乳腺癌术后饮食调理二:合理忌口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饮食要做到忌口,乳腺癌术后患者忌食生葱蒜、母猪肉、南瓜、醇酒以及辛温、煎炒、油腻、荤腥 厚味、陈腐、发霉等助火生痰有碍脾运的食物。乳腺癌术后的饮食调理三:乳腺癌手术后,可给予益气养血、理气散结之品,巩固疗效,以利康复。如山药粉、菠菜、丝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乳腺癌术后饮食调理四:乳腺癌术后放疗时,易耗伤阴津,故宜服甘凉滋润食品。如杏仁霜、枇杷果、白梨、乌梅、莲藕、香蕉、橄榄等。乳腺癌术后饮食调理五:乳腺癌术后化疗时,若出现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现象,可食用和胃降逆、益气养血的食物,如鲜姜汁、鲜果汁、粳米、白扁豆、黑木耳、向日葵子等。乳腺癌手术后除了饮食调理,还要注意适当服用含硒的保健品。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随着乳腺癌综合治疗理念的日臻成熟,保乳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应用使得乳腺癌患者的存活期得到了明显的延长。其中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具有毒、副反应小,有效期长,治疗期间患者生存质量较高的特点,它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亦可作为复发转移后的补救治疗,由于针对降低雌激素水平机理的深入研究,内分泌治疗这一领域正日新月异和逐渐成熟。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含有多种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等。乳腺的正常发育生长有赖于多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乳腺发生癌变后,部分乳腺癌可以保留全部或部分激素受体,并具功能,其生长与发育受激素环境的影响,即为激素依赖性肿瘤。相反,肿瘤在癌变过程中,受体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其生长不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则属非激素依赖性肿瘤。促进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生长的主要激素是雌二醇(E2)其次为雌酮(E1)。雌激素主要通过由ER介导的基因转录促使癌细胞增殖,并通过影响垂体和其他内分泌器官分泌多肽激素或其他因子而间接影响乳腺癌生长。此外,雌激素尚可通过癌细胞的自分泌和旁分泌机理,促进多种生长因子分泌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进一步促进癌细胞(包括非激素依赖性癌细胞)增殖,并对乳腺癌恶性表型的维持起重要作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机理是改变激素依赖性肿瘤生长所需要的内分泌微环境,使肿瘤细胞增殖停止于G0∕G1期,从而得到肿瘤的缓解,现有的内分泌治疗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抑制﹑去除或干扰雌激素的作用,从而延长患者缓解时间并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指征和影响因素根据激素受体的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内分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ER阳性、PR阳性的乳腺癌被认为是真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即ER具有功能性,此类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约为70%;ER阳性、PR阴性的乳腺癌一般认为ER为非功能性或雌激素的刺激不足以启动PR的合成,此类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为55%-60%;ER阴性、PR阴性的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有效率一般不超过10%。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还依赖于以下因素:①患者的月经状态;②乳腺癌细胞是否系激素依赖性肿瘤,即雌、孕激素受体情况;③全身情况(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小、生长速度、分化程度等);④其他生物学指标,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53、crebB-2、bcl-2等。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需要首先判断是否绝经。目前对绝经的定义是:1、双侧卵巢切除术后;2、年龄大于60岁;3、年龄小于60岁,停经大于12个月,没有接受化疗、他莫西芬、托瑞米芬或接受抑制卵巢功能治疗,且FSH及雌二醇水平在绝经后范围内;4、年龄小于60岁,正在服用他莫西芬或托瑞米芬,FSH及雌二醇水平应在绝经后范围内;5、正在接受LH-RH激动剂或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无法判断是否绝经;6、正在接受化疗的绝经前妇女,停经不能作为判断绝经的依据;7、因为尽管患者在接受化疗后会停止排卵或出现停经,但卵巢功能仍可能正常或有恢复可能。对于化疗引起停经的妇女,如果考虑芳香化酶抑制剂作为内分泌治疗,则需进行卵巢切除或连续多次检测FSH和/或雌二醇水平以确保患者处于绝经状态。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方法1.手术治疗100多年前Beatson首次提出卵巢切除术可使乳腺癌缩小,之后相继有手术切除肾上腺垂体的报道。卵巢切除术,可通过手术或放射治疗,通过阻断雌激素对肿瘤的作用可使肿瘤消退,它主要适用于绝经前和围绝经期(尤其45-50岁)激素受体阳性且淋巴结阳性的高危患者。肾上腺或垂体切除主要用于绝经期后或已去除卵巢的患者,以进一步去除体内雌激素的来源。但是,由于手术切除的并发症以及随之带来的不可逆性已逐渐被药物治疗所代替。2.药物治疗:目前,治疗上应用最多的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有抗雌激素、孕激素类、促黄体(生成)激素-促黄体激素释放素(LH-RH)类似物和芳香化酶抑制剂。 ⑴ 抗雌激素药:常用有他莫昔芬、托瑞米芬、屈洛昔芬、雷洛昔芬、氟维司群等。使用注意事项1.用药前检查有视力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2.对长期服用本品并有血栓栓塞危险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如有骨转移,在治疗初期需定期检查血钙。在用本品进行2年以上长期治疗期间,要定期对肝功能进行检测。3.当出现异常的阴道出血时,应立即就诊,并进行全面检查。阴道大量出血时应停药。4.用本品治疗的患者有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所以应当进行仔细的妇科检查。5.使用本品可出现突发性卵巢功能性囊肿和月经过多及不规则子宫出血。 ⑵ 芳香化酶抑制剂:目前芳香化酶抑制剂在辅助内分泌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该类药物可引起骨质疏松,使用时注意补充钙源。 ⑶ 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同类物(LHRH类似物):下丘脑,垂体与靶腺(肾上腺皮质和卵巢等)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成年女性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与垂体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使垂体前叶释放促性腺激素(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从而作用于卵泡并释放EH。绝经前妇女的EH主要由卵巢分泌,人工合成的LH-RH类似物或拮抗剂,即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它竞争性结合垂体前叶的LH-RH受体,减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LH和FSH),从而使绝经前妇女EH水平降低到绝经后水平,达到选择性药物垂体切除作用,从而抑制卵巢功能,抑制EH的促肿瘤作用。可以代替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前复发转移乳癌。此类代表药物主要有戈舍瑞林(诺雷德)和亮丙瑞林(抑那通)两种。 ⑷ 孕激素:孕激素(甲孕酮MPA和甲地孕酮MA)可通过改变体内内分泌环境,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前叶催乳素和促性腺激素,影响雌激素或阻止ER在细胞核内的积蓄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在乳腺癌治疗中,大剂量孕激素主要用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此类药物对绝经前及绝经后的患者均有效,ER或PR阳性患者疗效更佳,他莫西芬治疗无效者仍有效,但对骨转移的疗效优于他莫西芬,可作为首选。常用药物有佳迪(醋酸甲地孕酮),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并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食欲和恶病质。口服,每日160mg。高剂量:每次160mg,口服,每日2-4次。对伴有严重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肝功能损害和因骨转移产生的高钙血症患者禁用。不主张用于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具有毒、副反应小,有效期长,治疗期间患者生存质量较高的特点,为今后治疗乳腺癌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一般的,如果属于绝经前,建议服用他莫西芬(三苯氧胺)治疗2~3年,之后绝经,再换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者一直服用他莫西芬(三苯氧胺),再换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果按上述判断属于绝经后,可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5年,如有芳香化酶抑制剂禁忌症或不能耐受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服用他莫西芬(三苯氧胺)治疗5年。然而,如何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及克服耐药仍是有待研究的课题。如何合理地组合以及应用的顺序和时机,联合应用时具体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乳腺纤维腺瘤是青年女性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可能和患者血液中雌二醇与孕激素的比例失调有关。在妊娠、哺乳期间,随着体内的激素水平的变化,瘤体内外都可出现导管增殖和形成腺泡,导致瘤体迅速生长,甚至有乳汁产生。相反,绝经后乳腺纤维腺瘤可与周围腺体一样退化萎缩。 乳腺纤维腺瘤是25岁以下女性乳腺肿物的首要原因。大多数纤维腺瘤无不适感,少数轻微疼痛。纤维腺瘤可多发,也可单发,以单发较常见。查体所见乳腺纤维腺瘤,多为光滑肿块,活动度好。也有的乳腺纤维腺瘤和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活动受限。乳腺纤维腺瘤,半数以上会保持原来大小或有所增大,部分可在两年左右自行消失或缩小。 乳腺纤维腺瘤瘤体内同时含有乳腺癌的比例大约为0.1%,一般为微小癌或显微镜下癌,半数为小叶原位癌,导管原位癌和浸润癌各占1/4。 典型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不难。但单纯依靠体格检查诊断并非绝对可靠。首选辅助检查为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拍片可显示界限清楚、质地均匀、规整的高密度影,少数有钙化甚至骨化,但这种钙化影较为粗大,密度很高。 对乳腺纤维腺瘤的治疗原则上应手术治疗,但由于多种原因,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对于散在分布的多发乳腺纤维腺瘤,如果全部切除,乳腺上满布切口,显然是难以接受的。选择较大的腺瘤或者有怀疑的肿块予以切除,而对那些典型纤维腺瘤肿块予以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肿块增大、或不能除外恶性肿瘤,或观察两年以上不消退的病灶,可择期手术治疗。除常规手术治疗外,对诊断明确的患者采用肿瘤微创旋切术,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作为一种选择。 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快速生长、短时间内达到体积较大的乳腺纤维腺瘤,这种腺瘤通常称为巨纤维腺瘤,其本质上和一般纤维腺瘤无区别,因其细胞数量较多,又称为多细胞性纤维腺瘤。在月经初潮前后发病的快速增长型乳腺纤维腺瘤也称为青春期纤维腺瘤。肿瘤可以达到20厘米以上,导致乳房外观改变,但肿瘤的界限仍然很清楚,与周围不粘连。巨纤维腺瘤在诊断上需要和乳房肉瘤鉴别。对巨纤维腺瘤应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时强调切除完整,在切口设计上,如何将肿瘤完整切除并保持切口的美观和乳房的正常形态,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由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在手术治疗的时机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对即将结婚的患者,可将手术时机选在婚期后为好。对希望妊娠生育的患者,在妊娠前将乳腺肿块切除,避免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手术,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