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露龈笑,可以瞬间毁掉一个人的颜值。但你知道,比露龈笑还毁颜值的口腔问题是什么吗?答案是牙龈萎缩。 无论你的颜值多高,萎缩的牙龈让牙齿看起来细长,而且有牙缝,笑起来颜值分分钟遭受暴击。 而且更让人心塞的是牙龈萎缩还是不可逆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预防。 牙龈萎缩是什么?牙龈萎缩,它指的是牙根部位的牙龈退缩,将牙根曝露出来,所以你的牙齿会看起来越来越长。要注意,牙龈萎缩是不可逆的,很难完全恢复。 牙龈萎缩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但是这并不是说成年人和幼儿、青少年不会牙龈萎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出现牙龈萎缩问题,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引起重视。 牙龈萎缩的具体表现1、炎症性牙龈萎缩。炎症性牙龈萎缩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是牙周炎导致牙周组织遭到破坏引起萎缩,使附着在牙槽骨上的牙龈也随着向牙根方向萎缩,多发生于有牙周炎的人。 2、机械性牙龈萎缩。机械性牙龈萎缩主要是由于牙刷不符合标准,采用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如横刷法),不良修复体等机械摩擦或压迫牙龈,造成牙龈和牙槽骨受损退缩。此类牙龈萎缩多发生于一组牙或者个别牙。 3、废用性牙龈萎缩。废用性牙龈萎缩一般是由于牙齿没有了咀嚼功能,牙周组织缺乏功能性刺激,处于长期废弃状态,这时候就会渐渐使牙龈,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龈萎缩。这和比如一个人因病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是一个道理。 4、老年性牙龈萎缩。老年性牙齿萎缩一般多只发生于老人,主要是由于年龄增长发生。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功能都在逐渐衰退。老年性萎缩一般表征为大部分或全口牙齿的牙龈和牙槽骨发生萎缩。 5、早老性牙龈萎缩。和老年性牙龈萎缩一样,但多发生于较年轻的青年人。也就是说年轻人也会出现老年人牙龈萎缩的症状,所以称为早老性牙龈萎缩。据最新的一项调查发现,早老性牙龈萎缩,主要是由于生活或饮食环境的污染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牙龈过早萎缩。 牙龈萎缩的原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大,牙龈的附着高度比年轻的时候要低,而许多老年人的牙周组织因长期受到各种机械性损伤和炎症刺激,日积月累就导致了牙龈萎缩。 2、牙周炎症。主要是因为牙周炎导致牙周组织遭到破坏,牙槽骨吸收以后,附着在牙槽骨上的牙龈也就随着牙根方向萎缩,只发生于有牙周炎的患者。 3、牙齿拥挤。牙槽骨就那么多,一旦牙齿拥挤了,有些牙齿表面覆盖的牙槽骨可就薄了不少,这种情况下,一旦咬东西不得当或习惯不佳,有可能会造成牙槽骨进一步吸收,牙龈自然也就萎缩了。 有时候有些人牙齿天然解剖结构不佳,分叉特别大,这种牙齿牙槽骨吸收的风险也较一般牙齿要大。 4、刷牙方法不对。刷牙方法不对,用力不当,会刺激牙龈,习惯横着刷牙往往更容易发生牙龈萎缩,因为此时的刷牙倒不如说是「锯」掉牙槽骨和牙龈;另外,不正确地使用牙签会刺激局部的牙肉和牙槽骨,形成牙龈萎缩。 5、不良的口腔修复体。佩戴的假牙不合适或使用不当都会导致牙龈萎缩。比如活动假牙的固定装置(卡环),刺激了牙龈,就会发生炎症,从而造成牙龈萎缩。 牙龈萎缩怎么预防?保持口腔清洁是延缓牙龈萎缩最有效的办法。 1、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牙周炎、牙结石、口腔溃疡、牙龈炎、牙龈脓肿、食物嵌塞及不大合适的假牙等,都是刺激牙龈萎缩的原因,所以应定期到医院口腔检查,以便对症处理。 2、每6-12个月洁一次牙,是预防牙龈炎症的有效措施。已有牙周病症状的患者,应及时接受牙周治疗。 保持口腔清洁是延缓牙龈萎缩最有效的办法。 1、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牙周炎、牙结石、口腔溃疡、牙龈炎、牙龈脓肿、食物嵌塞及不大合适的假牙等,都是刺激牙龈萎缩的原因,所以应定期到医院口腔检查,以便对症处理。 2、每6-12个月洁一次牙,是预防牙龈炎症的有效措施。已有牙周病症状的患者,应及时接受牙周治疗。 3、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使用刷毛软软的牙刷,牙膏以含氟牙膏为佳,其中含的摩擦剂应粗细合适。同时要学会正确的竖刷法刷牙,刷牙要动作轻柔,不要用力过猛。每天刷牙2-3次,晚睡前的一次必不可少。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牙线清理牙刷难以到达的位置。在来不及或不方便刷牙时,可用漱口代替。 4、治疗全身性疾病,如营养障碍、糖尿病、内分泌紊乱、骨质疏松等。纠正开口呼吸等不良习惯。多吃青菜、水果、豆制品、牛奶、鱼、粗粮、纤维多的食物。 5、选择优质的口腔修复体。在一些技术水平不高、操作不规范的诊所镶牙,是产生不良修复体的主要原因。不良修复体做得不好的假牙不易清洁,细菌滋生刺激,也会使牙龈萎缩。
洗牙和牙周刮治到底有什么区别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洗牙”?洗牙可以去除刷牙等其它口腔清洁措施不能去除的牙菌斑、牙结石以及牙齿表面的一些着色。洗牙还可以维持牙周组织健康,预防牙周疾病发生或复发。 牙结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钙化团块,质地较硬,附着较紧,刷牙是刷不下来的。它就如同开水壶里的水垢一样都是钙盐的沉积物。 牙结石表面粗糙,有利于细菌附着,因此牙结石的危害不仅是机械刺激,更由于大量的菌斑感染牙龈,引发炎症、出血、肿痛甚至口臭等症状。 洗牙的原理是采用超声波高频振动,使牙结石受到震荡而松脱下来。因此并不会伤及牙齿及牙龈。牙科专家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定期洗牙一次。 其次,什么是“深部洗牙(龈下刮治)”?上面我们提到,如果牙结石长期不被清理,就会导致牙龈炎。而牙龈炎进一步就会朝着牙齿根部发展,形成牙周袋。细菌在牙周袋内繁殖,会引起牙槽骨的炎症和吸收(牙周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些人牙齿好像变得特别长,其实是牙周萎缩了,牙根暴露出来,所以显得牙齿变长了。如果这时还不引起重视,最终的结果就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牙周刮治就是刮除牙根面感染的病变牙骨质及牙周袋内的牙结石和牙菌斑。一旦有了牙龈疾病,牙周袋形成后就会慢慢加深,牙结石就会慢慢向牙龈下堆积。 洗牙和牙周刮治的区别?简单来讲,洗牙就是清除牙齿及牙龈表面以及牙龈浅部附着的牙结石;而当牙龈下存在牙结石,常规的洗牙已经无法清除彻底了,则需要进行牙周刮治来清理牙周袋里面的脏东西了。 很多人直到牙齿松动才想起来看牙医,不幸的是,牙槽骨一旦吸收很难再生,此时才见牙医为时晚矣。如果在牙龈炎阶段就开始治疗,炎症能得到控制并有所改善,这才是预防牙周疾病的根本。 牙周刮治前后竟有这么大差别患者关于牙周刮治的几个疑问问:为什么做牙周刮治会出这么多血? 答:这是由于长期牙结石刺激牙周导致的牙周炎症、出血,把牙石清除掉就会缓解了。 问:刮治后牙缝好像变大了 答:由于牙结石的累积,会将牙龈慢慢下压,导致牙龈萎缩,再加上大量牙石填满牙缝周围,因此清除后,牙缝看起来好像变大了。所以牙医才建议大家养成定期洗牙的习惯,因为萎缩的牙龈很难再长回来了。 问:牙周刮治会痛吗? 答:这取决于牙周袋的深度和牙根是否平整。若牙周袋不是很深,在刮治过程中可能不会感到疼痛,只是偶尔会有一点不适感。若牙周袋较深的患者,牙医可能会在局部打麻药,让治疗的过程比较舒适。 好啦!看过上面的介绍,对于洗牙和刮治的问题就都清楚了吧!牙齿对于我们很重要,一定要好好爱护它哦!
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打乱所有人的生活和工作,在目前的形式下在家隔离,减少外出也是每人为疫情控制做出的贡献。 鉴于病毒传播的特性以及口腔特别是牙周治疗时会产生大量的飞沫、气溶胶,目前所有的口腔医院除了颌面部的外伤及急性感染外,都已经停诊。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维护牙周的健康或处理一些简单症状? 一、加强口腔清洁 做好口腔清洁是减少牙周炎症的重要环节:1.要使用巴氏刷牙法,在每顿饭后刷。2.牙刷选用软毛牙刷,用温水刷。3.牙缝大,有固定义齿或在正畸的朋友,除了牙刷外,还应该实用牙线,牙缝刷等辅助工具,彻底清除口腔的卫生死角。 二、牙周症状的自行处理 1.牙周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牙龈红肿等。现阶段是不适合做龈上洁治(洗牙)龈下刮治等超声治疗的,患者可以在每天做好口腔清洁之外先自行使用氯已定含漱液等含漱5天到7天,注意饮食清淡。 2.对于一些患有全身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特别是老年人,经常会出现牙龈明显的渗血的现象。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反复漱口,因为这样会导致血凝块脱落影响凝血。正确的做法是漱一下口后让家人找到牙龈的出血点,使用干净的棉球或纸巾压迫出血点十到二十分钟,注意一般出血的是牙龈而不是牙齿。出血症状如果缓解可以口服些消炎药,去甲硝唑,头孢等。如果出血症状不能缓解联系到综合医院的血液科进一步检查是否凝血功能异常。 3. 出现牙周脓肿时,不要自己去挤压,注意休息,口服消炎药。如果症状加重可静点消炎药。 常用的消炎药主要是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头孢类),阿奇霉素。可根据个人体质选择。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效果较好,但是要注意是否对药物过敏。甲硝唑肠胃刺激大,要饭后用。服用不超过7天。 4.牙根暴露冷热敏感 牙根暴露主要是牙龈退缩造成,这类患者一定要注意改变刷牙方法,不可横刷,用软毛牙刷。针对症状可以选择有脱敏功能的牙膏,如舒适达,冷酸灵等。 最后还要告诉各位,相信我们一定能度过难关,祝大家笑口常开。
本文节选自《牙周根面覆盖术》 牙龈退缩的定义与发生机制天然牙的萌出指其达到牙槽骨嵴顶与釉质-牙骨质界之间的正常关系。对于萌出完全的天然牙,健康的牙龈呈现扇贝形轮廓,位于釉质-牙骨质界(CEJ)冠方1~2 mm处(图1)。 牙龈退缩指牙龈从上述生理性位置发生根向移位,引起牙根暴露。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口腔卫生较好的人群,还是口腔卫生较差的人群,均可能发生牙龈退缩(图2)。口腔卫生较好者的牙龈退缩常与刷牙、牙线创伤及牙齿唇向异位有关,好发部位为颊侧正中。口腔卫生较差者的牙龈退缩,则常伴随有邻面骨嵴顶的丧失和牙周疾病,表现为牙各个面的龈退缩。 发生牙龈退缩的过程,常与两种解剖结构有关——边缘龈和颊侧牙槽骨。颊侧牙槽骨对于边缘龈及其下方结缔组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骨开裂是牙龈退缩的必要条件。骨开裂可由解剖、生理性、病理性等因素引起。牙龈退缩的机制可以理解为在已有骨开裂的前提下,因刷牙创伤、不良习惯、系带牵拉、修复体刺激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图3)。 牙龈退缩的诱发因素创伤 不当的刷牙习惯是牙龈退缩的常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口腔卫生良好的患者同样好发牙龈退缩。这里所说的“不当”,包括刷牙力度、时间、刷毛类型等诸多因素。对于薄龈生物型的患者,刷牙创伤相关的牙龈退缩常出现牙颈部楔状缺损等伴发表现。 接咬合接触,这种创伤可引起下前牙唇侧或上前牙舌腭侧的牙龈退缩。正畸治疗是改善这类牙龈退缩的首选方案。在正畸解除牙和对颌牙龈的直接咬合接触后,这类牙龈退缩通常会改善,从而无需根面覆盖手术治疗。 修复体边缘刺激位于龈下的修复体边缘,一方面可能侵犯生物学宽度,导致牙周组织的直接创伤,另一方面,也可促进龈下菌斑的聚集,从而引起持续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牙龈退缩。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龈下修复体边缘都会导致牙龈退缩。对于薄生物型及角化龈较窄的患者,龈下边缘更容易引起牙龈退缩。 菌斑菌斑引起的牙龈退缩可分为两类。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炎,导致牙周附着丧失,这种牙龈退缩通常同时发生在牙的唇颊面与邻面。相应的,单纯的菌斑堆积也可以引起牙龈退缩,但这种牙龈退缩通常仅限于唇颊侧。对于后者,根面覆盖手术可以获得较好预期。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患者接受规范的牙周治疗、掌握良好的口腔卫生措施并达到合格的口腔卫生标准之后,才可考虑通过根面覆盖方法治疗菌斑堆积引起的牙龈退缩。牙周病相关的牙龈退缩,由于存在邻面附着丧失和骨吸收,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牙龈退缩的分类牙龈退缩可通过根面覆盖术进行治疗。不同类型的牙龈退缩,根面覆盖术的预期效果是不同的。在所有可能影响上述预后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龈乳头高度。无邻面附着丧失及牙槽骨吸收的牙周健康的牙位,龈乳头可完全充满邻间隙。基于此,Miller (Miller,1985)以根面覆盖术的预后为依据,将牙龈退缩分为4类(图5~8)。 MillerⅠ类和Ⅱ类牙龈退缩均无龈乳头丧失,术后预期可达到完全的根面覆盖。其区别在于MillerⅡ类牙龈退缩中,根面暴露的范围达到膜龈联合根方,而MillerⅠ类牙龈退缩中,根面暴露的范围未达膜龈联合根方。MillerⅢ类呈现轻中度的龈乳头丧失,龈乳头退缩的幅度未超过唇颊侧,可实现部分的根面覆盖。Miiler Ⅳ类则呈现重度龈乳头丧失,龈乳头退缩幅度超过唇颊侧,根面覆盖难以预期。
本文节选自《牙周根面覆盖术》 根面覆盖术术式的分类Friedman在1959年提出“膜龈手术”的概念,并界定其手术范围涵盖“增加前庭沟深度,去除附丽过高的肌肉或韧带,以及增宽附着龈”等范围(Friedman,1957)。1993年,Miller将传统膜龈手术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提出“牙周整形外科”的概念。1996年,世界牙周病学大会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为预防或纠正因解剖、生长发育、创伤或疾病因素导致的牙龈、牙槽黏膜或骨的缺陷而进行的外科手术”(Wennstrom,1996)。具体内容如下: 1. 牙龈增量;2. 根面覆盖;3.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缺损的纠正;4. 冠延长;5. 异常萌出牙齿的牙龈保存;6. 异常附丽的系带的处理;7. 拔牙位点的保存;8. 无牙区牙槽嵴的重建。 理想的根面覆盖术应该使牙龈退缩后暴露的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软组织覆盖,同时使覆盖牙根的软组织与邻近软组织在色、形、质上尽量协调,愈合后仍保持正常的牙周探诊深度。根面覆盖的方式,可分为翻瓣与移植两类。带蒂软组织移植可分为以下几类:1. 侧移/旋转瓣;2. 冠向复位瓣;3.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游离软组织移植则可分为游离龈移植和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两种。 充分的文献证据表明,当需要根面覆盖的牙齿满足所需生物学条件(如无邻面附着丧失)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可以获得满意的根面覆盖效果。我们对于具体术式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是软组织缺陷的局部因素。比如,软组织缺陷的形态,其冠根向、近远中向的宽度如何?如果是伴有楔状缺损的牙龈退缩,缺损的颊舌向深度如何?在牙龈退缩位置的根方或侧方,是否有角化龈?如果有,其宽度与厚度如何?邻面有无龈乳头的丧失?缺陷位置是否伴有肌肉和系带的牵拉,抑或前庭过浅?其次要考虑的是患者的因素。当患者有比较高的美学预期时,使用带蒂结缔组织。 在进行根面覆盖术之前,术区必须达到无菌斑、无牙石、无炎症的健康状态。即使是有高度经验的术者,也很难在红肿、松软的牙龈组织上精准地完成切开、翻瓣、移植等操作。术前规范、系统的牙周基础治疗以及口腔卫生宣教是根面覆盖术成功的必要前提。移植物的血供同样是我们选择术式不能回避的重要因素。 由于暴露的根面无法提供任何血供,移植物的血供只能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根面暴露区邻近的受植床,二是覆盖移植物的软组织瓣。从这点考虑,带蒂瓣、隧道、口袋等术式,移植物获得的血供要明显优于单纯的游离移植物。而移植物应大小适当,以便由周围来源的血供提供营养支持。移植物能否在受区被牢固固定,同样是影响根面覆盖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当移植物与受区紧密贴合、不可移动时,才能保证其获得新的血液循环。 供区和受区的解剖特点对根面覆盖术的选择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根面覆盖的供区包括游离移植物的供区和带蒂转移瓣供区两类。游离移植物的供区主要是上腭或上颌结节。上腭黏膜厚度能否在保留供区骨膜的前提下满足根面覆盖所需的最小组织厚度?上腭穹隆的形态、主要动脉的走行,是否可以使取到的移植物满足足够的冠根向宽度,这些是我们在选择游离移植物供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带蒂转移瓣的供区,当我们准备选择冠向复位瓣时,我们要考虑牙龈退缩根尖方向是否有足够宽度、厚度的角化龈;而当我们准备选择侧方转移瓣时,则应该考虑牙龈退缩的近远中邻牙是否具有足够宽度、厚度的角化龈。 根面覆盖术的临床效果对于根面覆盖术临床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 牙龈退缩减少量:即唇颊侧牙龈缘到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在术后较术前的减少量。2. 平均根面覆盖率:指根面覆盖术后仍暴露的根面的面积与术前根面暴露量的比值。3. 完全根面覆盖率:实现完全根面覆盖的牙位占全部牙位的百分比。4. 临床附着获得:根面覆盖术后,唇颊侧牙周附着丧失的减小量。5. 角化龈增加量:根面覆盖术后角化龈较术前的增量。 除上述量化指标之外,患者主诉症状的改善情况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比如以根面暴露影响美观为主诉的患者,根面覆盖后组织的色、形、质以及与邻近区域在红色美学上的匹配度是否满足患者的要求;以暴露根面敏感为主诉的患者,是否在根面覆盖术后改善了上述症状等。 近年来发表的大量的临床研究、系统综述对不同根面覆盖术式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积累了充分的临床证据。在这些术式中,搭配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物的双层法在牙龈退缩减少量、平均根面覆盖率、完全根面覆盖率、角化龈增加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术式。 近年来,也有一些上皮下结缔组织的替代性材料出现,如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补片、釉质基质蛋白以及胶原蛋白替代材料等,尽管这些材料在一些研究中也表现出与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物类似的临床效果,但从证据等级上看,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物仍具有最充足的临床证据且相当多的替代材料,当前在国内尚因注册证的问题而无法合法使用。 对于角化龈充足的病例,单纯的翻瓣术式(冠向复位瓣、侧方转移瓣等)也可以获得不错的短期根面覆盖效果,但其长期稳定性存疑。
许多人对洗牙有着一定的误解 认为洗牙和洗澡一个道理嘛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那么 什么是洗牙? 洗牙有什么利弊? 1什么是洗牙? 洗牙是维持牙周组织健康、预防牙周病发生或复发的重要措施。简单的理解就是让专业牙医使用专业的器械帮组你刷牙。洗牙可以清除牙齿表面着色,帮助牙齿恢复正常光泽及颜色,去除刷牙等其他家庭口腔保健措施不能去除的牙菌斑、牙结石、预防牙周病。 2洗牙会不会破坏牙齿? “牙齿越洗越松”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很多人觉得洗牙后出现了牙缝增大、牙齿敏感,实际这些是彻底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间隙内长期堆积物后的正常反应,并不是洗牙治疗导致的。 还有人认为洗牙会把牙齿表面的珐琅质洗掉,导致牙齿酸软无力,是把牙齿洗坏了。这种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正规洗牙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不造成任何损伤。 需要提醒的是,刚刚作完洗牙治疗的患者,敏感症状相当明显,这时应该注意避免在近期使用过冷、过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状,延误恢复过程。 3洗牙痛不痛? 一般情况下,洗牙是不会痛的。在洗牙的时候会有酸酸的感觉,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也不会有难以忍受的感觉。 在洗牙后的一个星期有些牙软软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可以很快消失。有的患者在洗牙后还会出现牙齿敏感,这主要是在洁治前,暴露的牙根被牙石包绕,隔断了冷热刺激。 为减少痛苦,可在洁治后短期内避免接触过冷、过热食物,使牙齿有个适应过程,症状就会有所缓解,这种敏感现象过几天就会消失。 4洗牙次数如何定? 定期洗牙有益口腔健康,可以清除牙齿上的结石。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洗牙,带有传染性疾病和血液病的人群不适合洗牙。 对于牙周健康的人群来说,洗牙次数不宜过多,最好能做到每年定期洗牙一到两次。而一些特殊人群比如牙周病患者需要三个月洗一次牙。定期洗牙是预防牙周炎及其他牙齿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洗牙不仅是对牙齿、口腔的全面清洁,而且可以及早发现牙齿的其他疾病,便于及早治疗。 5洗牙后应该如何护理? 很多人关心的是洗牙之后会不会有“牙齿损伤”、“牙齿敏感”、“牙龈出血”及“牙缝变大”等问题。但是却忽略了洗牙后的护理。洗牙能是牙齿更健康,但科学的护理才能使洗牙效果更稳固。
牙周健康如何影响你的全身健康?“世界口腔健康日”(World Oral Health Day, WOHD)由世界牙科联盟(FDI)于2007年设立,于每年的3月20日举办,提醒人们健康的牙齿、牙周组织以及健全的口腔功能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远离口腔疾病,消除口腔痛苦,可以让人充满自信,且益于全身健康。2016年世界口腔健康日的主题为:一切从这里开始——健康口腔,健康身体(It all jstarts here. Healthy mouth. Healthy body)。 牙周健康不仅仅是可以让人拥有美丽的笑容和清新的口气。许多研究都发现,牙周健康和全身健康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联系的性质(因果关系/相关关系)仍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牙周健康状况与全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1、心血管疾病 在牙龈炎症状态下,进入血流中的细菌和牙菌斑数量比牙龈健康时高得多。进入身体的这些细菌含有促凝蛋白,可能会堵塞血管和动脉,进而增加卒中和心脏疾病的风险。 人们已经认识到牙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这两种疾病经常被一起发现),但还没有最后确定二者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许多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如吸烟和老龄等,既可以导致牙周疾病也可以导致心脏疾病)。 有理论认为,咀嚼时少量细菌进入血流中是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口腔炎症中的一些“不良”细菌可能寄居在血管中,最终导致血管阻塞。也有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存在牙周细菌碎片。同时,2007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积极治疗牙龈/牙周疾病在6个月内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N Engl J Med 2007; 356:911-920]。 2、糖尿病 牙龈/牙周疾病与糖尿病相关,而且可能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多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或牙龈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随访了9296位未罹患糖尿病的受试者,检测了他们在过去20年间的牙周细菌水平。结果发现,在该时间段,牙周疾病水平更高的受试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牙周疾病水平低或没有牙周疾病受试者的两倍[Diabetes Care. 2008 Jul; 31(7)]。 很多研究均证实牙龈疾病会导致糖尿病,机制在于当口腔中的炎症非常严重时,会导致全身产生轻度炎症反应,反过来破坏机体的糖加工能力。机体产生的各种炎症分子中,可能某一些会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妨碍人体细胞利用胰岛素促进对葡萄糖的吸收。 3、生育问题 牙周病与早产和低体重儿的风险增加有关。 怀孕时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导致很多妊娠妇女的牙龈/牙周感染。一些人在怀孕期间忽略口腔护理,这是非常错误的。 研究证实,牙周疾病或口腔炎症可能会促进机体分泌更多的前列腺素,导致早产。200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1周到24周之间患牙龈疾病的孕妇,胎儿在37周前生产的可能性增加4至7倍。 有证据表明,在牙龈健康状况极其不佳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低出生体重儿。2007年的一项针对3567名土耳其妇女和一项针对1305名巴西妇女的研究发现,牙周疾病、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相关。 4、阿尔茨海默症 牙龈感染时释放的炎性物质与大脑中的炎症反应有关,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因。 一项由中央兰开夏大学(UCLan)医学和牙医学院主导的研究发现,口腔卫生不良或者牙龈疾病可能会使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增高。 研究人员分别检测了由10位罹患和未患痴呆症的受试者捐赠的大脑标本,并从痴呆患者的脑标本中检测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产物[J Alzheimers Dis. 2013;36(4)]。 细菌通过进食、咀嚼、刷牙等日常活动,尤其是一些侵入性牙科治疗而进入血流,进而可能定期进入脑组织。研究者推测每次细菌进入到脑组织,就会刺激“蓄势待发”的脑细胞产生免疫反应,释放出更多的杀死神经细胞的化学物质。这可能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症的典型变化——大脑改变的一个机制,也可能是造成思绪混乱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原因。 5、肺炎 口腔健康不良和肺炎之间也有联系,虽然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集中于高危人群。2008年一项针对老年受试者的研究表明,有牙周病的受试者罹患肺炎的数量比未患牙周感染受试者高3.9倍。 肺部与口腔距离较近,即使健康的口腔中也有很多细菌,但感染口腔中的一些致病菌可以被吸入肺部,引起肺炎或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引用的一些干预性研究也表明,改善口腔健康可以减少呼吸系统感染。 维护全身健康从维护牙周健康开始。身体健康和牙周健康密切相关。全身状况会影响牙周,反之亦然。良好的牙齿和牙龈健康状况能帮助改善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任何时候开始进行口腔健康管理都为时不晚。与其他重大疾病一样,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防治口腔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每天刷牙两次,每次三分钟,以及其他辅助措施,如使用牙线、牙缝刷、水牙线,嚼无糖口香糖等。此外,定期进行牙齿和口腔检查也至关重要,有助于人们保持终生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