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注意事项:1.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患者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2.功能练习中存在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减缓,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3.肌力练习应集中练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肌力的提高是中后期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4.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健侧上肢、腰腹、双腿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5.早期关节活动度练习,如活动度长时间>2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必要时及时复查。6.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间隔2个小时以上冰敷一次。7.关节的肿胀会持续整个练习过程,直到关节活动度正常、肌力恢复刺激因素消失才会完全消失。但必须控制肿胀的程度,不可持续增加,应总趋势是在逐渐消退。如肿胀增加、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必须停止练习,增加冰敷次数,并及时就医!8.康复后期患肢下垂、拄拐走路、负重走路等情况,有肿痛、稍麻、充血现象是术后正常,不用担心,可以休息、抬高患肢、加压包扎、冰敷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髌骨骨折术后注意事项:1、早期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2、关节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属正常现象。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锻炼量或者锻炼时间,同时可以冷敷,抬高患肢,一般症状在休息半个小时后有改善,如果隔天睡醒症状没有好转及时复诊。阶段1:(0~4周)1、在术后两三天内冷敷(用干毛巾裹住冰水混合物的冰袋敷于患处),1次冷敷15-20分钟,2个小时以上冷敷1次,1天至少敷3次;后期有肿痛可以继续冰敷,每天冰敷2-3次。2、佩戴铰链式膝关节支具,术后4周拐杖患肢不负重走路支具的调节情况:术后0-2周固定在0度,3-4周屈曲可以调到30-45度,5-6周屈曲可以调到60-90度3、踝泵:应尽可能多地进行,以维持血液循环。4、股四头肌激活训练:患者仰卧或坐位,应激活股四头肌并用力将膝关节伸直保持5秒。足跟下方可放置一毛巾卷让膝关节更进一步伸展和激活股四头肌,10次/组,每天2组可用毛巾或者足跟枕5、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腿部伸直,并将整条腿抬离床面。在45°保持1~2秒,然后慢慢降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股四头肌,也适用于髋屈肌群和核心肌群。如果患者由于股四头肌激活不足而未准备好进行此项训练,抬腿时会屈曲膝关节。患者可能需要每天2组,10次/组6、俯卧位踝关节悬挂训练:膝关节被动伸展,俯卧在床上进行此训练,腿悬离床面。床沿应该刚好在髌骨位置的近端。如果膝关节不完全伸展,训练时可以增加足踝处的重量,从0.5kg到2kg。3~5分钟/次,每天3组。7、①仰卧位足跟滑动训练:患者仰卧时,让患者使用对侧腿或毛巾来辅助膝关节屈曲。保持最大屈曲位置,直至感觉到紧绷或拉伸并保持5秒。然后,将膝关节伸直并重复,目标是在4周内达到屈曲90°。每组10次,每天2组。②可以坐在桌子上或床边,双腿放松下垂,健腿在上,术腿在下,用健腿带动术腿向下压,每次在最大角度保持5分钟,目标是在2周内达到90°,如果患者同时进行了半月板修补,则该运动可能被限制在90°以内,并且不能超出。每组1-2次。1天2-3组。阶段2(5~7周)1、在铰链式膝关节支具支撑下承受可耐受的重量→在合适时间单拐部分负重走路→维持全范围伸膝和120°的屈曲活动范围→开始股四头肌肌力训练2、训练:佩戴铰链式膝关节支具下进行可耐受的负重训练(单腿承重可以通过重心转移训练达到效果),逐渐过渡到脱离拐杖(双拐到单拐到脱拐),训练时可以不戴支具。2、推髌骨,增加膝关节的灵活度,更顺利的下角度。放松大腿肌肉,分别向内、向外、向上、向下推动髌骨,在每个方向上维持10秒钟为一次,每组30次,每日2-3组。3、仰卧位足跟滑动训练:患者仰卧,让患者使用健侧腿或毛巾辅助患侧膝关节屈曲。保持最大屈曲位置,直至感觉到紧绷或拉伸,并保持5秒。然后,将膝关节伸展并重复,目标是在6周内达到120°,10次/组,每天3组.4、坐位足跟滑动训练:坐在椅子上,将足跟滑到椅子下面,最大限度地屈曲,目标是在6周內达到120°。但是,如果患者伴有半月板的修补,则该运动可能被限制在90°以内,并且不能超出。患者可以在椅子上向前滑动身体,同时将脚稳定在地板上以增加膝关节屈曲。保持5秒,然后伸展腿并重复,10次/组,每天3组。5、股四头肌激活训练: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激活股四头肌并用力将膝关节伸直并保持5秒。脚跟下方放置一卷毛巾可以使膝关节更进一步伸直和激活股四头肌。20次/组,每天3组。6、直腿抬高:患者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腿部伸直,并将整条腿抬离床面。在45°保持10~30秒,然后慢慢降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股四头肌,也适用于髋屈肌群和核心肌群。如果患者由于股四头肌激活不足而未准备好进行此项训练,拾腿时会屈曲膝关节。患者可能需要训练每天3组,10次/组7、俯卧位踝关节悬挂:膝关节被动伸展,俯卧在床上进行这个训练,腿悬离床面。床沿应该刚好在髌骨位置的近端。如果膝关节不完全伸直,训练时可以增加脚踝处的重量,从0.5kg到2kg。3~5分钟/组,每天3组。8、站立位提踵:面对墙站立,同时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膝关节伸直,脚尖站立抬起足跟保持1秒,然后慢慢回落。让患者尽可能少地借助墙壁达到平衡。20次/组,每天3组。9、站立位屈膝:患者应该站于平行杆内或以墙壁作支撑。患者应慢慢地屈曲术侧膝关节,使足跟靠近臀部。20次/组,每天3组。10、髋关节外展运动:健侧卧位,保持患侧膝关节伸直位并抬高到45°,保持1秒,然后慢慢降低,每天重复20次。11、靠墙蹲训练:患者背靠墙站立,脚尖朝前,足跟离墙壁15~30cm。让患者通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来降低身体,直到膝关节屈曲到45°,在45°时暂停5秒,然后向上滑回起始站立位置。20次/组,每天3组。(年纪较大患者不建议做静蹲的训练)12、坐位伸膝抗阻锻炼1.髌骨及脚趾垂直向上2.踝关节尽可能的向头部背伸(勾脚),踝关节处放0.5-3kg的沙袋,3.缓慢伸直膝关节,此过程超过4秒钟4.保持大腿不离开椅子5.维持5秒钟6.缓慢放下,此过程超过4秒钟7.如此循环10次为1组,每天练习10-30组,双腿交替进行。 阶段3(8~12周)1、逐渐过渡到不使用支具→恢复充分的膝关节屈曲→进行正常的跟-趾步态步行→肌力训练。训练:停止使用支具。下角度目标:在12周内完全屈曲。重复阶段2的训练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训练内容:2、座椅蹲站:患者站于座椅前,缓慢蹲下直到臀部接触座椅,然后立即站起回到起始站立位。不允许患者坐在椅子上。随着患者力量的改善可以逐步增加手持重量。每天3组,每组重复20次3、坐位蹬腿: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从简单的小负荷开始,每周随着患者的进步增加负荷。不要超过患者自身的体重。膝关节屈曲不要超过90°。每天3组,每组重复20次。4、固定式功率自行车:这项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膝关节活动和肌力。调整座椅高度,确保手术侧的踏板在踩到最底部时手术侧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从低阻力开始并在4周内缓慢增加阻力。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训练。5、牵伸:除了肌力训练外,牵伸训练也十分重要。3个主要的牵伸动作是俯卧位股四头肌牵伸、腘绳肌牵伸和腓肠肌牵伸。每天每个牵伸动作需要进行2组,每组重复5次,每次维持15~20秒。阶段4(12~24周)一、应继续进行第三阶段的训练,但是必须减少组数和重复的次数(2组,10~15次/组),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肌力训练、心血管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二、肌力训练应与心血管训练或运动专项训练隔天交替进行。三、肌力训练日(3天/周)1、第三阶段训练(2组,10~15次/组):可适当增加少量阻抗。2、上/下台阶:强调增强肌力、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患者将手术侧下肢置于一个低平、稳定的踏板上。非手术侧下肢离开地面,缓慢屈曲手术侧膝关节,使非手术侧下肢轻触地面。随后伸直手术侧下肢回到起始位置。在训练过程中需保持直立平衡。保持大腿、膝关节和足部均指向前方,不允许旋转。踏板的高度可以随患者功能的改善逐渐增加至8cm、15cm和23cm。根据条件和平衡情况,重复2组,每组10~15次。二、平衡感训练患肢单腿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屈膝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平衡板上睁眼闭眼站立平衡板(球)患肢单腿屈膝站立阶段5(24周及以后)重返正常的旋转运动(推荐使用ACL支具)能恢复到这种水平。虽然大多数人可以恢复到他们受伤前的活动水平,但有些人只能回到较低的水平。长期而言,许多ACL重建的患者仍可能会出现关节炎。临床医师正在研究如何优化结果的技术,预防并发症,并预测出现关节炎和再次撕裂的风险。
前韧带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原则∶无痛、冷敷、动作缓慢术后0-4周内:1、定制支具固定不负重。图一图一2、冰敷,每隔2-3小时一次,约5~6次/天,晚上睡觉不用冷敷。3、休息时抬高患肢,可在足下垫枕头。4、增强下肢肌力训练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肌肉绷紧,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二图二 ②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练习时避免明显的疼痛)。图三 图三③开始侧抬腿练习,侧躺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四图四5、术后两周复查,拆线。术后4-6周:1、继续低温支具固定到6周2、4周后开始做踝泵运动:向上勾脚维持5秒,向下踩维持5秒,5分钟/次,每天4次。图七。图七3、继续上面图二至图四的肌力训练术后6-8周1、去掉低温支具,开始佩戴护踝。图八图八2、6周开始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度练习:缓慢、用力、内外翻踝关节。必须在无或微痛范围内,并逐渐增加角度和活动力度!因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0次/组,2—4组/日。3、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内外翻活动锻炼患者下肢伸展,家属一手握住患侧小腿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跖趾关节,向上活动踝关节使踝关节背伸,在疼痛耐受位置停留10秒,1次10-分钟,1日2次。 3、继续图一至图七的训练术后8-10周8周后做加强的抗阻小腿肌群训练抗阻背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勾脚(脚尖向上勾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九图九②抗阻跖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绷脚(脚尖向下踩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图十③抗阻外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外往上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一图十一④抗阻内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里往下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二 图十二术后八到十周:术后10-12+周10周开始做本体感觉和平衡感的训练本体感觉训练①扶拐辅助做患肢踝关节及下肢部负重练习:如前跨步、后跨步、侧跨步等。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身体不晃动。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次,2~3次/天。③画“米”字练习:患足单腿站立,以患足为中心,健足在身体前后左右及身体对角线的方向画“米”字,健足的运动幅度由小变大,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训练中不可产生疼痛。图十三图十三2、循序渐进平衡训练每个动作一次坚持5到10秒为1次,动作缓慢,1组练10次,1天练2至3组,每次能坚持到十秒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 患肢单腿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屈膝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平衡板上睁眼闭眼站立平衡板(球)患肢单腿屈膝站立3、长期坚持高弓足针对性训练:①小腿三头肌拉伸:面对墙壁,后腿伸直,脚跟平贴地面,身体慢慢倾向墙壁到小腿有明显牵拉感为止,持续伸展25秒,然后重复另一侧腿;一侧腿重复4次。图十六 图十六②抗阻外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外往上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每日。图十七③贝壳运动:侧躺,双腿屈髋30度,屈膝90度,向外打开,一组20次,每天4组。(注意脚跟靠拢,骨盆不要往后倒)图十八 图十八
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原则∶无痛、冷敷、动作缓慢术后0-4周内:1、0-6周定制支具固定不负重。图一图一2、冰敷,每隔2-3小时一次,约5~6次/天,晚上睡觉不用冷敷。3、休息时抬高患肢,可在足下垫枕头。4、增强下肢肌力训练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肌肉绷紧,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二图二②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练习时避免明显的疼痛)。图三图三③开始侧抬腿练习,侧躺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四图四5、术后两周复查,拆线。术后4-6周:1、4周后开始做踝泵运动:向上勾脚维持5秒,向下踩维持5秒,5分钟/次,每天4次。图七。图七2、继续上面图二至图四的肌力训练术后6-8周1、去掉低温支具,开始佩戴护踝。图八图八2、6周开始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度练习:缓慢、用力、内翻踝关节;缓慢、少用力、外翻踝关节。必须在无或微痛范围内,并逐渐增加角度和活动力度!因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0次/组,2—4组/日。3、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内外翻活动锻炼患者下肢伸展,家属一手握住患侧小腿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跖趾关节,向上活动踝关节使踝关节背伸,在疼痛耐受位置停留10秒,1次10-分钟,1日2次。3、继续以上锻炼术后8-10周8周后做加强的抗阻小腿肌群训练抗阻背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勾脚(脚尖向上勾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九图九②抗阻跖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绷脚(脚尖向下踩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图十③抗阻外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外往上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一图十一④抗阻内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里往下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二 图十二术后八到十周:术后10-12+周10周开始做本体感觉和平衡感的训练本体感觉训练①扶拐辅助做患肢踝关节及下肢部负重练习:如前跨步、后跨步、侧跨步等。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身体不晃动。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次,2~3次/天。③画“米”字练习:患足单腿站立,以患足为中心,健足在身体前后左右及身体对角线的方向画“米”字,健足的运动幅度由小变大,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训练中不可产生疼痛。图十三图十三2、循序渐进平衡训练每个动作坚持5到10秒为1次,动作缓慢,1组练10次,1天练2至3组,每次能坚持到十秒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患肢单腿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屈膝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平衡板上睁眼闭眼站立平衡板(球)患肢单腿屈膝站立
术后康复方案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原则∶无痛、冷敷、动作缓慢术后0-4周内:1、0-6周定制支具固定不负重。图一图一2、冰敷,每隔2-3小时一次,约5~6次/天,晚上睡觉不用冷敷。3、休息时抬高患肢,可在足下垫枕头。4、增强下肢肌力训练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肌肉绷紧,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二图二 ②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练习时避免明显的疼痛)。图三 图三③开始侧抬腿练习,侧躺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四图四5、术后两周复查,拆线。术后4-6周:1、4周后开始做踝泵运动:向上勾脚维持5秒,向下踩维持5秒,5分钟/次,每天4次。图七。图七2、继续上面图二至图四的肌力训练术后6-8周1、去掉低温支具,开始佩戴护踝。图八图八1、6周开始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度练习和踝关节被动跖屈背伸训练:① 缓慢、用力、内外翻踝关节。必须在无或微痛范围内,并逐渐增加角度和活动力度!因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0次/组,2—4组/日。 ②被动关节活动锻炼:患者下肢伸展,家属一手握住患侧小腿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跖趾关节,向上、向下活动踝关节,使踝关节背伸、跖屈,动作缓慢,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度,,1次10-15分钟,1日2-3次 3、继续图一至图七的训练术后8-10周8周后做加强的抗阻小腿肌群训练抗阻背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勾脚(脚尖向上勾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九图九②抗阻跖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绷脚(脚尖向下踩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图十③抗阻外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外往上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一图十一④抗阻内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里往下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二 图十二术后八到十周:术后10-12+周10周开始做本体感觉和平衡感的训练本体感觉训练①扶拐辅助做患肢踝关节及下肢部负重练习:如前跨步、后跨步、侧跨步等。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身体不晃动。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次,2~3次/天。③画“米”字练习:患足单腿站立,以患足为中心,健足在身体前后左右及身体对角线的方向画“米”字,健足的运动幅度由小变大,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训练中不可产生疼痛。图十三图十三2、循序渐进平衡训练每个动作一次坚持5到10秒为1次,动作缓慢,1组练10次,1天练2至3组,每次能坚持到十秒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 患肢单腿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屈膝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平衡板上睁眼闭眼站立平衡板(球)患肢单腿屈膝站立④、长期坚持扁平足针对性训练:①短足运动:站位或坐位,翘起脚趾并抬起足弓,持续5秒后放松,重复20次为一组,每天4组。图十二 图十二 ②抓毛巾练习:站位或坐位,地上放一块毛巾,双脚踩在毛巾上,脚趾抓握毛巾,持续5秒后放松,重复20次每天4组。图十三图十三③小腿三头肌拉伸:面对墙壁,后腿伸直,脚跟平贴地面,身体慢慢倾向墙壁到小腿有明显牵拉感为止,持续伸展25秒,然后重复另一侧腿;一侧腿重复4次。图十四图十四④贝壳运动:侧躺,双腿屈髋30度,屈膝90度,向外打开,一组20次,每天4组。(注意脚跟靠拢,骨盆不要往后倒)图十五图十五
距骨骨折术后康复早期康复训练原则∶无痛、冷敷、动作缓慢术后0-6周内:1、定制支具固定不负重。图一图一2、冰敷,每隔2-3小时一次,约5~6次/天,晚上睡觉不用冷敷。3、休息时抬高患肢,可在足下垫枕头。4、增强下肢肌力训练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肌肉绷紧,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二图二 ②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练习时避免明显的疼痛)。图三 图三③开始侧抬腿练习,侧躺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四图四5、术后两周复查,拆线。术后6-8周:1、继续低温支具固定到8周2、6周后开始做踝泵运动:向上勾脚维持5秒,向下踩维持5秒,5分钟/次,每天4次。图七。图七3、继续上面图二至图四的肌力训练术后8-12周1、去掉低温支具,开始佩戴护踝固定到12周。图八图八2、8周开始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度练习:缓慢、用力、内外翻踝关节。必须在无或微痛范围内,并逐渐增加角度和活动力度!因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0次/组,2—4组/日。 3、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内外翻活动锻炼患者下肢伸展,家属一手握住患侧小腿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跖趾关节,向上活动踝关节使踝关节背伸,在疼痛耐受位置停留10秒,1次10-分钟,1日2次。3、继续图一至图七的训练术后12-16周12周后做加强的抗阻小腿肌群训练抗阻背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勾脚(脚尖向上勾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九图九②抗阻跖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绷脚(脚尖向下踩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图十③抗阻外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外往上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一图十一④抗阻内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里往下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二 图十二12周开始做本体感觉和平衡感的训练本体感觉训练①扶拐辅助做患肢踝关节及下肢部负重练习:如前跨步、后跨步、侧跨步等。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身体不晃动。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次,2~3次/天。③画“米”字练习:患足单腿站立,以患足为中心,健足在身体前后左右及身体对角线的方向画“米”字,健足的运动幅度由小变大,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训练中不可产生疼痛。图十三图十三2、循序渐进平衡训练每个动作坚持5到10秒为1次,动作缓慢,1组练10次,1天练2至3组,每次能坚持到十秒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 患肢单腿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屈膝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平衡板上睁眼闭眼站立平衡板(球)患肢单腿屈膝站立
早期康复训练原则∶无痛、冷敷、动作缓慢术后两周内:1、伤口隔天换药检视2、休息时抬高患肢,下地时需穿前足减压鞋。图一图一3、术后开始下肢髋、膝、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4.增强下肢肌力训练①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10次/组,2—4组/日。图二图二②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4组/日。(练习时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图三图三③开始侧抬腿练习,10次-2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图四图四5、术后两周复查,拆线,确认关节活动康复具体方法。术后两到六周:1、患足穿前足减压鞋下地行走,距离及时间逐渐增加,刚开始可遵循少量多次原则。2.、术后4周做足趾伸屈功能锻炼,尤其是跖屈,可增加坐位足趾抓毛巾练习及踩滚网球活动。3、术后六周复查拍片检查截骨愈合情况,如骨愈合良好则可逐步由前足减压鞋过渡至头部宽松硬底鞋(如户外运动鞋)。图五术后六至十二周1、继续加强足趾活动范围练习。2、根据自身耐受情况增加活动量。4、术后12周再次复诊拍片。术后12周以后1.逐渐恢复至正常生活活动2、以防复发训练在两侧第1趾上套胶皮带,做左右相反方向牵引并维持5秒,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将橡皮圈套在5个足趾上,尽力使足趾向外分开并维持此位置5秒,每天2~3次。3.术后半年及一年再次复诊拍片
跟骨骨折术后康复方案早期康复训练原则∶无痛、冷敷、动作缓慢术后0-4周内:1、定制支具固定不负重。固定4周,图一图一2、冰敷,每隔2-3小时一次,约5~6次/天,晚上睡觉不用冷敷。3、休息时抬高患肢,可在足下垫枕头。4、增强下肢肌力训练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肌肉绷紧,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二图二 ②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练习时避免明显的疼痛)。图三 图三③开始侧抬腿练习,侧躺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四图四5、术后两周复查,拆线。术后4-6周:1、继续低温支具固定到6周2、4周后开始做踝泵运动:向上勾脚维持5秒,向下踩维持5秒,5分钟/次,每天4次。图五。图五3、继续上面图二至图四的肌力训练术后6-8周1、去掉低温支具,开始佩戴护踝。图六图六2、6周开始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度练习:缓慢、用力、内外翻踝关节。必须在无或微痛范围内,并逐渐增加角度和活动力度!因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0次/组,2—4组/日。图七2、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内外翻活动锻炼患者下肢伸展,家属一手握住患侧小腿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跖趾关节,向上活动踝关节使踝关节背伸,在疼痛耐受位置停留10秒,1次10-分钟,1日2次。 3、继续图一至图七的训练术后8-10周8周后做加强的抗阻小腿肌群训练抗阻背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勾脚(脚尖向上勾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八图八②抗阻跖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绷脚(脚尖向下踩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九图九③抗阻外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外往上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图十④抗阻内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里往下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十一 图十一术后八到十周:术后10-12+周10周开始做本体感觉和平衡感的训练本体感觉训练①扶拐辅助做患肢踝关节及下肢部负重练习:如前跨步、后跨步、侧跨步等。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身体不晃动。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次,2~3次/天。③画“米”字练习:患足单腿站立,以患足为中心,健足在身体前后左右及身体对角线的方向画“米”字,健足的运动幅度由小变大,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训练中不可产生疼痛。图十二图十二2、循序渐进平衡训练每个动作坚持5到10秒为1次,动作缓慢,1组练10次,1天练2至3组,每次能坚持到十秒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 患肢单腿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屈膝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平衡板上睁眼闭眼站立平衡板(球)患肢单腿屈膝站立
跟腱断裂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原则∶无痛、冷敷、动作缓慢 注意事项:1、术后12周之内避免被动牵伸跟腱2、应把膝关节屈曲90°位下的主动踝背屈限制在中立位(0°)3、避免热敷4、避免长时间下垂位5、0-4周低温支具或是石膏固定,4-8周跟腱靴负重行走术后0-4周:1、0—4周∶低温支具跖屈踝关节30°固定好,医生指导下使用拐杖,不负重。图一图一2、冰敷,术后前两三天每隔2-3小时一次,约5~6次/天,晚上睡觉不用冷敷,后期还有肿痛的情况下,每天还可以继续冰敷2-3次。3、维持患肢非固定区的肌力的肌力训练:①锻炼股四头肌:低温固定好,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练习时避免明显的疼痛)。图二 图二②支具固定好,开始膝关节屈曲练习、膝关节伸展练习③低温支具固定好,开始侧抬腿练习,侧躺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45度处,维持10秒,放松5秒。20次/组,2—4组/日。图三图三术后4-8周:1、穿跟腱靴,使用拐杖,穿跟腱靴部分负重,4—8周之内都需要在保护下行走。图四 图四如何使用跟腱靴:跟腱靴后跟是有4-12块的垫片,不同厂家可能垫片数量不一样。建议1周时间抽1次垫片,1次抽1-3片,到第四周抽完为止。2、主动内翻、外翻、跖屈,不作被动背伸牵拉,根据疼痛忍受情况增加主动活动度。图五 图五术后8-12周:1、2月以后∶逐渐过渡到穿平常鞋完全负重2、踝关节被动背伸锻炼患者下肢伸展,家属一手握住患侧小腿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跖趾关节,向上活动踝关节使踝关节背伸,在疼痛耐受位置停留10秒,1次10-分钟,1日2次。2、踝关节弹力带渐进性抗阻训练;足底内在肌训练①抗阻背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勾脚(脚尖向上勾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六图六②抗阻跖屈肌力训练:抗弹力带阻力完成“绷脚(脚尖向下踩的动作)”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七图七③抗阻外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外往上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八图八④抗阻内翻肌力训练:足部做往里往下翻转动作,慢慢放松回来,再下一次动作,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组/日。图九 图九3.8周后开始跟腱的拉伸训练①坐在地板上,然后向前伸直双腿,双膝略弯,脚尖绷直,向着身体最大限度地弯曲双脚,姿势无不适感,注意保持双膝弯曲,恢复至起始姿势时释放拉伸运动。持续1至3秒,重复10至12次。12周后循序渐进本体感觉、平衡训练,加强跟腱拉伸训练1、本体感觉训练①扶拐辅助做患肢踝关节及下肢部部分负重练习,如前跨步、后跨步、侧跨步等。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身体不晃动。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次,2~3次/天。②画“米”字练习:患足单腿站立以患足为中心,健足在身体前后左右及身体对角线的方向画“米”字,健足的运动幅度由小变大,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训练中不可产生疼痛。图十图十2、循序渐进平衡训练每个动作坚持5到10秒为1次,动作缓慢,1组练10次,1天练2至3组,每次能坚持到十秒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 患肢单腿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屈膝睁眼闭眼站立患肢单腿平衡板上睁眼闭眼站立平衡板(球)患肢单腿屈膝站立3.拉筋板训练循序渐进,开始斜角小点,根据情况渐渐加大斜角,1次3分钟休息15秒,1组5次,1天5组
http://www.orthonline.com.cn/node/138729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通常在运动期间受伤,可能是接触性或非接触性损伤,但大多数是由非接触机制引起的。据报道,女性患者的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率是参加类似运动和活动的男性患者的2倍至8倍。据估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00000名患者出现前交叉韧带损伤。这些损伤会对膝关节功能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对于涉及旋转和着陆的活动。年轻和更活跃的患者往往受这些损伤的影响最大。这些损伤的治疗对于优化关节功能、体育活动、工作和日常生活活动非常重要。大多数治疗都有一定的已知风险。非手术治疗可能使患者面临持续或复发性不稳定以及额外的半月板和/或软骨损伤的风险。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包括:复发性不稳定、移植物再撕裂、术后运动丧失或关节僵硬、神经血管损伤、跪痛以及常规术后问题,例如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麻醉等。此外,发生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患者发生对侧前交叉韧带撕裂的风险增加。治疗的选择可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相关损伤和患者特定特征,例如合并症、骨骼成熟度,尤其是未来所需的活动。因此,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在美国骨科运动医学学会、北美小儿骨科学会、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和美国急诊医师学会的代表的参与下,最近发布了他们的临床实践指南(CPG),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管理,以帮助从业者管理ACL损伤患者。此外,CPG代表了一种资源,展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以便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管理提供改进的循证指南。总之,ACL损伤指南涉及审查5500多篇摘要和1100多篇全文文章,制定八项建议,并得到324篇符合严格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章的支持。每项建议都基于对研究相关主题的系统评价,对于被诊断为ACL损伤的骨骼成熟和未成熟患者,有5项建议被归类为强推荐,3项建议被归类为中等推荐。推荐的强度还考虑了治疗的质量、数量和利弊之间的权衡、治疗效果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关于关键结局的数据。建议的强度是根据支持证据的质量分配的。此外,还提出了7项备选方案。建议等级说明强烈推荐,意味着支持证据的质量很高。中等建议,意味着益处超过潜在危害(或者在否定建议的情况下,潜在危害明显超过益处),但支持证据的质量/适用性不那么强。有限建议,意味着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导致益处和潜在危害之间的平衡不明确。推荐事项(8项):1、病史和体查应获取相关病史,并在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时对下肢进行重点肌肉骨骼检查。推荐强度:强。2、手术时机当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前交叉韧带撕裂时,首选早期重建,因为额外软骨和半月板损伤的风险在3个月内开始增加。推荐强度:强。3、单束或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对于接受关节内ACL重建的患者,可以考虑单束或双束技术,因为结局相似。推荐强度:强。4、自体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外科医生应考虑自体移植而不是同种异体移植,以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前交叉韧带移植失败率,特别是在年轻和/或活跃患者中。推荐强度:强。5、自体移植物当对骨骼成熟患者进行自体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外科医生可能倾向于使用BTB来降低移植失败或感染的风险,或使用腘绳肌来降低前部或跪痛的风险。推荐强度:适中。6、前交叉韧带训练计划预防损伤的训练计划可用于降低参加高风险运动的运动员发生原发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推荐强度:适中。7、前外侧韧带(ALL)重建在对特定患者进行腘绳肌自体移植重建以减少移植失败并改善短期功能时,可以考虑ALL重建,但长期结局尚不清楚。推荐强度:适中。8、修复与重建前交叉韧带撕裂适用于手术,应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而非修复治疗,因为翻修手术的风险较低。推荐强度:强。可选事项(7项):低质量证据、无证据或相互矛盾的支持证据导致以下方面将患者干预列为特定疾病的选择。未来的研究最终可能会导致这些方面升级为强烈或中度的治疗建议。1、膝关节抽吸在缺乏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工作组认为,医生可以考虑在膝关节损伤后抽吸膝关节疼痛、肿胀的关节积液。推荐强度:有限。2、前交叉韧带手术重建可以考虑前交叉韧带重建以降低未来半月板病变或手术的风险,特别是在年轻和/或更活跃的患者中。可考虑前交叉韧带重建以改善长期疼痛和功能。推荐强度:有限。3、半月板修复对于前交叉韧带撕裂和半月板撕裂患者,应考虑保留半月板以优化关节健康和功能。推荐强度:有限。4、联合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撕裂对于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合并撕裂的患者,内侧副韧带损伤的非手术治疗可带来良好的患者结局,但在特定病例中可考虑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推荐强度:有限。5、预防性支具预防性支具治疗不是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首选。推荐强度:有限。6、重返运动功能评估(例如跳跃试验)可被视为确定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重返运动的一个因素。推荐强度:有限。7、术后功能支具治疗对于接受单独原发性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功能性膝关节支具,因为它们不会带来临床益处。推荐强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