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肺部亚实性结节(SSNs)的检出率显著提高。这些结节通常直径小于2厘米,且实性成分比例(CTR)低于0.25。尽管这些患者的术后预后良好,但关于是否应立即进行手术干预还是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医学界仍存在争议。这一决策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涉及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王建卫教授团队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近期发表在《Chest》杂志上。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对于直径≤2厘米且CTR≤0.25的肺部亚实性结节患者立即手术干预是否比观察等待更能提高生存率。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接受薄层CT检查的1676名患者的数据,并随访至2023年12月或直至全因死亡或肺癌复发/转移。研究方法包括Kaplan-Meier分析、多变量调整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倾向评分匹配和非劣效性试验。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手术组,并根据SSNs的直径和CTR进一步分类。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手术组在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上无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对于直径≤2厘米且CTR≤0.25的结节,观察组的5年EFS率为100%,而手术组为99.0%。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是观察组患者的EFS不劣于手术组。研究意义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通过大规模回顾性分析和多种统计方法,系统地比较了观察等待和立即手术在特定类型肺部亚实性结节患者中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径≤2厘米且CTR≤0.25的肺部亚实性结节,观察等待策略与立即手术相比,在生存率上并无劣势。这一发现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干预,降低患者的医疗风险和负担,同时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未来,这一研究结果可能被纳入相关临床指南,指导医生在面对类似患者时做出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治疗选择。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对该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LiF,QiL,XiaC,LiuJ,ChenJ,CuiS,XueL,ChengS,JiangX,WangJ.Pulmonarysubsolidnodules:upfrontsurgeryorwatchfulwaiting?Chest.2025Jan4:S0012-3692(25)00001-7.doi:10.1016/j.chest.2024.12.028.Epubaheadofprint.PMID:39761828.
随着胸部薄层CT的广泛应用,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磨玻璃密度结节”这一名词进入了大众视野,困扰着广大患者。我们提到的肺磨玻璃密度结节通常指代的是“纯磨玻璃结节”,又叫“非实性结节”,其定义通俗来讲是局灶性的肺组织密度增高,但未掩盖其内走行的肺纹理及血管,犹如磨砂玻璃或薄雾一样。纯磨玻璃结节之所以困扰我们,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持续存在(存在时间超过3个月)的肺纯磨玻璃结节病理上是肺腺癌或癌前病变,但它们又戏剧性地表现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即可稳定无变化存在数年、甚至数十年或非常缓慢地生长,仅少部分出现相对快速生长(与实性结节类型肺癌比较,仍属于惰性)。也就是说,肺纯磨玻璃结节很可能是癌,但它又不是普通大众所认为的那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癌。正是它的这一特点使临床处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也令患者不能理性地对待这一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王建卫过去,很多学者认为一旦证实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持续存在应该立即手术切除,因为它们很可能是肺癌或癌前病变。近些年,随着我们对纯磨玻璃结节生物学行为认识的逐步加深,我们了解到虽然它们很可能是肺癌或癌前病变,但由于其鲜明的惰性生物学行为(良性生物学行为)故亦可通过胸部CT长期随访观察。也就是说,有些肺纯磨玻璃结节应该临床干预,而有些随访观察就可以了。那么,哪些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应该干预,干预时机应如何把握呢?哪些应该随访观察,随访的时间间隔和随访时长应该是多久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历时6年的深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目前研究仍在继续),以期指导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更合理、精准化的临床管理。近期,我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上,等到了全球同行的认可。该研究纳入了医科院肿瘤医院110位患者的110个肺纯磨玻璃结节(每位患者只选择一个结节观察),基线CT检查时的平均年龄为54.3±9.7岁,这些结节的基线平均直径为8.7±3.2毫米,平均CT随访时长为48.7±23.8个月,中位CT检查次数为5次。随后,我们使用人工智能(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技术)辅助自动检出和自动分割这110个肺纯磨玻璃结节,从而获得其直径、密度、体积、质量以及体积倍增时间和质量倍增时间(注:体积/质量倍增时间定义为肺结节体积/质量增大一倍所需要的时间)。在我们的研究中,肺纯磨玻璃结节生长的定义是其体积增长≥20%或其内新出现实性成分。我们研究发现:①在长期随访过程中,47.3%(52/110)的纯磨玻璃结节出现了体积增长,9.1%(10/110)的纯磨玻璃结节体积逐渐缩小或吸收消失,而43.6%(48/110)的纯磨玻璃结节保持稳定。②对于随访过程中出现体积生长的这52个纯磨玻璃结节,分别有21.2%、51.9%、88.5%的纯磨玻璃结节在随访的1年内、2年内、5年内出现生长;从基线CT检查到发现体积生长的平均时间为854±675天;生长的纯磨玻璃结节的中位体积倍增时间和质量倍增时间分别为1448天(范围339-8640天)和1332天(范围290-38,912天)。③肺纯磨玻璃结节的1年、2年、5年累积生长百分比分别为10%、25.5%和51.1%。基线直径≥10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的累积增长率显著高于基线直径8-10毫米和<8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④具有分叶征、更大的基线直径、基线体积、基线质量的肺纯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生长。⑤入组的110个纯磨玻璃结节中,有31个行手术切除(平均术前随访时间为33.5±18.8个月),术后病理证实:23例(74.2%)肺浸润腺癌,3例(9.7%)微浸润腺癌,1例(3.2%)原为腺癌,2例(6.5%)不典型腺瘤样增生,1例(3.2%)局灶纤维化。这23例浸润腺癌中,20例在术前CT随访过程中表现出体积生长,其体积倍增时间为1184±91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既往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大部分持续存在的肺纯磨玻璃结节病理上为肺腺癌或癌前病变,但其表现出鲜明的惰性生物学行为,故大家不必过于恐慌。②根据我们研究中纯磨玻璃结节出现生长的时间和体积/质量倍增时间,我们建议:对于持续存在的直径≥6毫米的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推荐每2年行胸部薄层CT复查一次。随访过程中发现纯磨玻璃结节出现生长时,再建议行手术切除(并没有所谓的8mm标准)。③具有分叶征象、更大的基线直径(≥10毫米)、更大的基线体积(>300立方毫米)或更大的基线质量(>100毫克)的肺纯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生长,故这部分患者应遵医嘱按时随访复查。综上我们可知,对于胸部薄层CT检出肺纯磨玻璃结节的患者,应充分认识该疾病特点,理性对待并科学合理地进行CT随访观察,发现结节生长时再行手术切除也不迟,不必过于焦虑,避免过度随访及过度治疗。
随着低剂量CT(LowdoseCT,LDCT)肺癌筛查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一部分肺结节难以确定良恶性,已成为临床诊断、决策、评估和处理实践中的难点。2022年11月美国放射学院(ACR)对2019年Lung-RADS1.1进行了修订,颁布了Lung-RADS®2022,进一步规范了肺癌筛查人群的CT报告,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减少医疗成本和不必要的反复筛查,提高筛查的成本效益,最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预后。
随着低剂量CT(LowdoseCT,LDCT)肺癌筛查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增高,相当一部分肺结节难以确定良恶性,已成为临床诊断、决策、评估和处理实践中的难点。2019年美国放射学院(ACR)在 2014年Lung-RADS1.0版本基础上做了修正,颁布了Lung-RADS 1.1版本,规范了肺癌高危风险人群的CT诊断报告,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减少医疗成本和不必要的后期检查风险,提高筛查的成本效益,最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预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王建卫相较于Lung-RADS 1.0版本,Lung-RADS 1.1版本主要有以下变化:(1)将结节体积测量值纳入结节分类依据;(2)报告结节平均径需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并非取整数;(3)将判断非实性结节为Lung-RADS 2类的阈值从20mm提高至30mm;(4)年度LDCT复查新出现的肺结节,建议1个月后行LDCT复查以排除感染或炎性病变,弥补了第一版的漏洞。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 Version1.1)使用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筛查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罹患肺癌的可能性。②大小:肺结节的大小应在肺窗上测量,测量结节长径和短径且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然后报告结节平均径且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③结节大小界值:用于所有基线结节及生长后达到更高界值的结节。④结节增长:定义为结节直径变化>1.5mm(体积>1.8 mm3)。⑤检查结果分类:每次检查结果应依据肺结节所判定的最高级别按O~4类分类。⑥检查结果调整(S类):在检查结果0~4类后添加S⑦肺癌诊断:一旦患者被诊断为肺癌,进一步处理(包括其他影像检查,如PET-CT)的目的是肺癌分期,已不属于肺癌筛查。⑧临床应用判定:报告结果为Lung-RADS 1类和2类定义为阴性结果,Lung-RADS 3类和4类定义为阳性结果。⑨4B类处理对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的判断基于患者评估、患者偏好和恶性肿瘤风险,影像学医生可以选用McWilliams公式进行评估。⑩4X类:这些额外影像征象包括:毛刺、磨玻璃结节1年内增长1倍、肿大的淋巴结等。??实性,边缘光滑,呈椭圆形、扁形或三角形,最大径<10mm(<523.6mm3)叶间胸膜结节应归为2类??随诊3个月无变化的3或4A类结节,应重新归为2类,年度随诊??LDCT:低剂量胸部CT * 请链接McWilliams肺癌风险评估网址http://www.brocku.ca/lung-cancer-risk-calculator也可以访问UpToDate(全球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DSS):http://www.uptodate.com/contents/calculator-solitary-pulmonary-nodule-malignancy-risk-brock-university-cancer-prediction-equation
纯磨玻璃结节一旦贴邻或牵拉胸膜(包括叶间胸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很多GGN患者都是学术型患者)都会担心是否会侵犯胸膜,一旦胸膜受侵,Ia期肺癌就会变成Ib期,远期生存率会下降。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的肺腺癌会不会侵犯胸膜?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王建卫教授(通讯作者)团队联合病理科2位教授的论文《胸膜下恶性纯磨玻璃结节胸膜侵犯及间质浸润的CT诊断:探索性研究(CT diagnosis of pleural and stromal invasion in malignant subpleural pure ground glass nodules: an exploratory study)》近日在《欧洲放射学杂志(European Radiology)》在线发表(全文请访问https://rdcu.be/1TMh),为您回答了这个问题。该论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毗邻胸膜并经病理证实为恶性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的薄层CT征象,评估磨玻璃结节的胸膜侵犯风险,并提高CT在该类病灶中诊断浸润型腺癌的准确性。研究入组115例符合条件的连续患者,根据病理结果按有无胸膜侵犯及有无间质浸润分别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纯磨玻璃肺癌病灶均未见胸膜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形态(P=0.004)、相对密度(P=0.038)及胸膜关系(P< 0.001)在浸润病灶(IA)和浸润前病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薄层CT上出现结节牵拉胸膜凹陷(OR, 5.663; P< 0.001)、结节分叶(OR, 4.812; P = 0.016)及肿瘤相对密度大于1.6(OR, 4.449; P = 0.001)均为诊断浸润型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论证了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胸膜侵犯风险,认为无论结节大小、密度、形态、边缘及与胸膜的关系如何,纯磨玻璃结节基本不会出现胸膜侵犯。其次引入了相对密度的概念,避免了回顾性研究受到患者呼吸状态不同或平扫增强差异的影响,并证实了胸膜凹陷、边缘分叶及相对密度大于1.6为磨玻璃肺癌发生间质浸润的三个危险因素,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2017年2月,Fleischner学会发布了CT检出肺部偶发性结节的管理指南,该指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针对CT检出肺部偶发性结节不必要的随访检查,为放射科和临床医师更好的管理该类患者提供指导,以下是指南的主要建议。http://mp.weixin.qq.com/s/MOXFddNT_ydGmMFo_Nf1yA
肺癌筛查 十年行动——掐断癌症的“咽喉”特邀嘉宾:王建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教授、主任医师。王建卫教授为该院肺癌筛查团队的核心成员,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后,于2007年~2008年在全球最先系统开展LDCT肺癌筛查的I-ELCAP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在肺癌筛查领域享有盛誉的Dr. Claudia I. Henshcke;回国后继续在国内进行肺癌筛查工作,每年均进行国际上肺癌筛查的交流,获得充分肯定。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就诊时就已经出现区域或远处转移,五年生存率仅为15%。目前唯一可以降低肺癌病死率的方法是低剂量CT(low-dose CT,LDCT)筛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展肺癌筛查工作的医疗机构,从2005年至今已完成超过18000人次肺癌筛查。近日,记者专访该团队,和他们一同感受肺癌筛查“十年风雨路”上的酸甜苦辣“领军”肺癌筛查众所周知,肺癌如果能在早期阶段(尤其是Ⅰ期)进行手术切除,预后将显著改善。因此,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最终降低病死率。X线胸片虽能检出更多肺癌、提高手术切除率,但并未降低肺癌病死率,故不推荐X线胸片作为肺癌筛查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肺癌筛查研究进入LDCT时代,并成为近20余年来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200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吴宁教授带领的LDCT肺癌筛查团队开始了第一例肺癌筛查。2008年开始与国际肺癌早期行动计划(International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gram,以下简称I-ELCAP)全面合作,作为I-ELCAP成员之一,该团队按照I-ELCAP的筛查方案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健康人群进行规范的胸部LDCT肺癌筛查。同时与该院防癌科联合,在北京市范围内开展针对健康人群的肺癌筛查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筛查超过18000次,检出早期肺癌患者超过40人,80%为Ⅰ期。医科院肿瘤医院是全国首家开展基于人群的、系统的肺癌筛查工作的医疗机构,如今该院LDCT肺癌筛查团队已形成二十人左右的专业队伍,在肺癌筛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研究结果也陆续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该团队将筛查对象扩大到社会健康人群,并创立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和标准,其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筛查须规范化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已开展或拟开展LDCT肺癌筛查,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存在较大差距,各医疗机构对肺癌筛查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更是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应高度重视筛查机构的资质、筛查对象的选择、筛查方案的实施等方面的工作。谁来筛?LDCT肺癌筛查项目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开展筛查工作除了必备的螺旋CT机等硬件条件外,更要有足够的肺癌专业人才储备等软件条件。正如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在关于肺癌筛查的声明所指出的那样:未来实施筛查项目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且由肺癌相关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仅要有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胸部放射学专家,更要有胸外科、肿瘤科、病理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专家积极参与协作,胸外科专家应尽可能地降低手术风险,如积极开展胸腔镜手术等。因此,应积极鼓励具备多学科协作能力的医疗机构开展LDCT肺癌筛查,只有这类机构才有可能给受检者提供高质量筛查和随访服务。筛查谁?合理、准确地选择筛查对象,可降低无效筛查比例,提高肺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国外的数个筛查指南都选择高危人群作为筛查对象,但在不同的指南中,高危人群的定义又不尽相同。年龄的增加和累积烟草暴露量是最重要的两个肺癌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环境或职业暴露、氡暴露、既往罹患癌症、接受过放射治疗、家族史等。也有一些国外研究采用肺癌风险预测模型来筛选高危人群。中国的肺癌危险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尽相同,对于诸如被动吸烟、空气污染和厨房油烟等因素亦需予以足够重视。如何筛?研究人员应努力提高对国内外各种肺癌筛查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认知和应用水平,遵循指南或共识规范地开展筛查工作。应注重肺癌相关领域多学科专家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放射学专家应具有丰富的胸部影像诊断经验,最好在从事肺癌筛查工作前接受过相关培训,能对LDCT发现的肺结节性质进行准确判断,根据肺结节的不同特征给出合理的处理措施、随访频率和随访期限,并确保对肺部良性病变的干预降至最低。盼望更多力量投入LDCT肺癌筛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筛查者信息的采集、规范的CT技术、合理的筛查方案、到最终推荐给筛查者的建议,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标准化的管理,包括将筛查建议反馈给患者也涉及到沟通技巧的问题,既不能造成患者过度紧张,也不能让其盲目地觉得没有问题。可喜的是,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首个《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已于今年5月份发表,国内的肺癌筛查工作从此有规可依。另外,并不是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都能做肺癌筛查工作,从事LDCT肺癌筛查工作之前都必须经过半年至一年专门的筛查培训,且每天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因为筛查工作针对的是健康人群,一旦出现漏诊,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但同时又不能过度诊断,会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过度的心理压力,这个分寸的把握也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肺癌筛查的重点人群是45-70岁之间的群体,这部分人也恰恰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肺癌筛查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工作,同时也能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王建卫教授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并扩大筛查的范围。如果国内有机构有意愿开展肺癌筛查工作,该团队愿意为其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从国际上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来看,LDCT肺癌筛查已经从研究领域走向临床应用,有望使肺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出现前移,进而带动肺癌治疗进入新的时代。面对我国肺癌患病率和病死率持续升高的严峻形势,应当鼓励有多学科协作能力的国内医疗机构积极地在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LDCT肺癌筛查,以推动我国肺癌筛查研究的不断前行以及筛查方案的不断完善,提高我国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我国肺癌的治疗现状,使更多的人群受益。链接:国际肺癌早期行动计划(International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gram,I-ELCAP)成立于1992年,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在多元化的合作网中快速传播相关研究进展以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最终治愈。I-ELCAP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早期肺癌低剂量CT筛查研究的大型项目之一,成员单位涵盖欧美及亚洲的70余家医疗机构,研究成果成为美国相关协会制定肺癌筛查指南的重要依据,在早期肺癌筛查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I-ELCAP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召开两次国际性会议,已成为国际肺癌筛查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2014年10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第31届国际肺癌筛查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吴宁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我国低剂量CT早期肺癌筛查现状,I-ELCAP发起及领导者Dr. Claudia I. Henshcke教授在致辞中对本届大会中方主席吴宁教授及其领导的低剂量CT肺癌筛查团队在推动中国肺癌筛查项目开展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
肺癌出现典型症状、体征时,往往已是晚期,80%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远期生存率低于10%。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但绝大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提倡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目前唯一证实有效的手段就是肺癌低剂量CT筛查。另一方面,肺内多数疾病都会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很难通过临床表现对肺部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因此,影像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多数情况下,影像医生的火眼金睛都能够确定肺癌的诊断,更重要的是排除肺癌诊断,使患者免受心理负担和手术之苦。容易与肺癌混淆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类:肿瘤性:恶性肿瘤包括单发肺转移瘤、恶性淋巴瘤、肺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低度恶性肿瘤包括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良性肿瘤包括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支气管腔内乳头状瘤、良性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感染性和肉芽肿性病变(良性):结核;球形肺炎、肺脓肿、机化性肺炎;真菌感染;结节病;右肺中叶综合征等。多种风湿免疫病可以引起肺内病变,如类风湿结节、Caplan综合征、Wegener肉芽肿等。发育异常:支气管/肺囊肿;肺隔离症;动静脉瘘。其他:术后胸腹部疼痛者、呼吸性抑制药物、慢性支气管炎等造成的支气管内黏液栓;支气管异物;支气管结石病;肺淀粉样变性;球形肺不张等。对于难以鉴别的肺内病变,影像诊断科医生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多数患者会认为高端的检查设备一定会带来高质量的影像资料,这是不全面的,高质量的影像资料离不开高端设备,但更重要的是操作这些设备的医生的水平,即扫描的方法。高水平的医院一般将薄层增强CT和CT多平面重建作为常规应用,CT多平面重建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病变,为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对于疑难病例,还需要根据临床和现有影像资料的各种线索制定个体化的扫描方案,例如不同时相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灌注扫描、三维体积成像等等。如果仍有疑问,影像医生还会建议进一步检查,如PET-CT、纤维支气管镜等,有时还会用到CT导引下穿刺活检、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穿刺活检(EBUS-TBNA)、胸腔镜或开胸活检等有创的检查。2、临床资料:呼吸系统疾病少有特异性症状,对于较疑难的病例,患者应主动与医生配合,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病史。例如反复出现同一部位的肺内感染应特别注意是否为肿瘤阻塞造成;有些副癌综合征例如皮肤副癌综合征、增殖性骨关节病可提示肺癌诊断;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时肺内会出现类似肿瘤的感染性病变等等。此外,影像科医生可以根据读片后的疑问帮助患者回忆可能不被重视的病史,例如有1例怀疑肺癌患者,CT显示左肺上叶支气管内病变内似有骨样高密度物质,追问患者后,患者回忆起1个月前吃鲅鱼时有比较严重的呛咳,其后出现断续咳嗽症状,因此我们怀疑病变内有可能是鲅鱼骨,建议行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下果然取出了鲅鱼骨,患者经抗菌素治疗后痊愈。既往的影像资料也非常重要,即使质量不高,也有可能帮助影像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有很奇怪的心理,似乎是要考一考影像科医生,故意隐瞒病史和以往的检查,认为影像医生就是“读片匠”,“看看片子上是什么不就得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殊不知影像中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现象是非常多见的,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支气管镜等其他检查才能做出尽可能正确诊断或提供下一步检查或治疗信息。3、随诊: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重同样的检查。诊断过程中的随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诊断相对比较明确,比如诊断肺炎或肺结核,需要治疗后复查以观察疗效、验证诊断;再比如诊断良性肿瘤后,需要随诊一段时间以完全排除肺癌的诊断。另一种情况是目前诊断比较困难,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再做诊断,这段时间内可能需要试验性治疗,比如抗菌素、抗结核药物等;也可能只是等待,无需采取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措施。患者往往比较担心这段时间内恶性肿瘤会不会进展,这种顾虑很正常,但肿瘤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随诊的影响微乎其微。影像医生会根据病变的情况,一般在1~3个月进行随诊,根据病变的生长情况再做诊断。有些肺癌生长极为缓慢,直径长大1倍需要8年以上的时间,70岁以上的患者可以长期随诊而无需任何治疗。因此,随诊影像检查既是诊断方法,又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