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间设置 家中如果有多套房屋,最好单独居住;如果只有一套房屋,则单独房间居住,并有独立卫生设施。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和病人至少保持1米的距离,(例如可以分床睡)。房间应该通风良好。活动区域应该和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注意红色部分推荐意见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1332-1348.DOI:10.3760/cma.j.cn501113-20221220-00605.【关键词】肝炎,丙型;治疗;预防;指南一、术语二、流行病学和预防推荐意见1:对HCV感染高危风险的人群进行抗体筛查。我国HCV感染流行率超过0.1%,建议进行全员成年人的抗体筛查。持续存在HCV感染高危风险的人群需定期筛查抗体。抗体阳性者全覆盖进行核酸检测(A1)。三、病原学四、自然史五、实验室检查六、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推荐意见2:如抗-HCV阳性,应进一步检测HCVRNA或HCV核心抗原(HCVRNA检测不可进行时),以明确是否为现症感染。怀疑HCV急性感染或者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即使抗-HCV阴性,检测HCVRNA有助于诊断。自愈或经治疗HCV被清除但有再感染风险的人群,需定期检测HCVRNA(A1)。推荐意见3:APRI评分或FIB-4指数等血清学和/或TE等无创诊断方法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或纤维化。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当结果不一致时,可进行肝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A1)。七、影像学诊断八、病理学诊断九、临床诊断十、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推荐意见4:HCVRNA阳性患者,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终点为治疗结束后12周,采用敏感检测方法(检测下限≤15IU/ml)检测不到血清或血浆中HCVRNA(SVR12)(A1)。推荐意见5:育龄期女性在DAAs治疗前先筛查是否妊娠,已妊娠者,可在分娩哺乳期结束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排除妊娠,则应告知,避免在服用DAAs期间妊娠(B1)。十二、治疗前的评估推荐意见6: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需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肾脏功能、HCVRNA定量检测、HBsAg、合并疾病以及合并用药情况,必要时,可进行HCV基因型检测(B1)。十三、DAAs药物十四、泛基因型方案十五、基因型特异性方案推荐意见7:索磷布韦/维帕他韦,400mg/100mg,1次/d,治疗HCV基因1~6型初治或者PRS经治患者,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疗程12周,针对基因3型代偿期肝硬化可以考虑增加RBV,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联合RBV疗程12周(A1)。推荐意见8:可洛派韦60mg联合索磷布韦400mg,1次/d,治疗HCV基因1~6型初治或者PRS经治患者,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疗程12周,针对基因3型代偿期肝硬化可以考虑增加RBV(A1)。推荐意见9:HCV基因1b型可选择:艾尔巴韦/格拉瑞韦,50mg/100mg,1次/d,治疗初治及PRS经治患者,无肝硬化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程12周(A1)。来迪派韦/索磷布韦,90mg/400mg,1次/d,初治及PRS经治,无肝硬化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程12周(A1)。依米他韦+索磷布韦,100mg+400mg,1次/d,初治及PRS经治,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疗程12周(A1)。达诺瑞韦+利托那韦,100mg+100mg,2次/d,联合拉维达韦,200mg1次/d,及RBV,初治及PRS经治非肝硬化患者疗程12周(A1)。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10:失代偿期肝硬化或曾有失代偿病史患者禁止使用NS3/4A蛋白酶抑制剂类DAAs。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选择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或者根据基因型选择来迪派韦/索磷布韦,以及RBV(
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2011年广东等地发生的群体性自述阴性艾滋病事件,经卫生部调查检测宣布属于恐艾症,没有发现所述的未知病毒。基本介绍“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与艾滋病有关的神经症,发“病”人数增加,与艾滋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有关系。艾滋病恐惧症症状者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他们常常错误地把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认定为艾滋病的症状,每次看医生后,在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细致解释后,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会再次产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艾滋病恐惧症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不少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阴性结果又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恐艾原因之一是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了解或是一知半解的缘故,因此普及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是消除恐艾症的根本措施。艾滋病恐惧症是伴随艾滋病出现而出现的心理障碍。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蔓延,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且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有效方法,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也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预防艾滋病有积极的作用。可一部分人的关注和恐惧程度都远远的超出了正常的水平,从而严重的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针对恐艾症的防治,专家建议有这类症状的人群要及时转移一下注意力,不要再浪费时间和金钱在无谓的艾滋病检测上了,而应客观地意识到,当目前的比较发达的医学科技不能发现你的问题时,那一定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理病,因为我们人体有心理和生理两部分组成,而心理比生理更容易患病,而且心理患病后,就容易产生一些生理反映,我们称之为“心身病”。而这些患者求助的唯一通道这是做一次规范的心理检测,并和心理咨询师做一些深入地探讨。这样才是对症下药。基本症状强迫症状有一些艾滋病恐惧症者,他们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强迫思维,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体征(如淋巴结肿大等)――强迫动作,甚至对一些常人根本不关心的细节都反复琢磨,认为可能感染了艾滋病。有一位大学生在别人的引诱下偷尝禁果,在发廊与一位小姐发生了性行为。之后,他反复回顾每一个细节,检查自己皮肤和黏膜上每一处可疑的破损,生怕那位小姐有艾滋病会使他感染。在看到艾滋病相关知识后,他又每天必把全身衣服脱光,看遍和摸遍自己全身,皮肤上的每一处红点,都被他怀疑成艾滋病早期的皮疹,身上的每一个包块也被他误认为是艾滋病肿大的淋巴结。尽管经过多次检测排除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但他已变得处处谨小慎微,时时害怕被艾滋病感染。他每天反复洗手,夏天出门也要戴上口罩和手套,和别人接触后更是必须洗澡,甚至全身消毒……其实他有时也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这种强迫症状可造成他长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与学习。疑病症状艾滋病疑病症状者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他们常常错误地把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认定为艾滋病的症状,每次看医生后,在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细致解释后,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再次产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曾有一位恐惧症者身体稍有不适,有时甚至感冒头痛,也会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可能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到处看专家,反复检查,各个权威机构的结论仍然无法让他们放心,整日奔波在各大医院及检查机构之间,千方百计要查个水落石出。因为他听说,有报道个别人出现HIV抗体假阴性。2年间,他在不同的医院反复检测18次,每次都说:“我再检查这最后一次。”可阴性结果出来后没过多久,又换到另一家医院要求检测。不但他自己被艾滋病恐惧症搞得身心疲惫,就连他的家人也被他的疑病症状搅得无法正常生活,每次他一去医院,他的母亲必定要给医生打电话,嘱咐医生千万要告诉他“100%”不是艾滋病。恐病症状对艾滋病有恐病症状的人多性格脆弱,听到一些有关艾滋病的信息报道就感到恐慌。在他们的脑海里,艾滋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被错误地夸大了,他们甚至怀疑身边的每一位人都可能是艾滋病感染者,每一个物品都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因此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害怕到“危险”场合或公共场所,害怕与“可疑者”甚至任何人接触,怕伤口,怕血液,严重时整日不敢外出,不敢见人,甚至听到别人说“艾滋病”这个词时,也会心慌气短,惊恐万分。有这样一位恐惧症者,他反复来医院咨询,叙述其可能有各种感染艾滋病毒的途径。比如他和朋友聚会,担心朋友中可能会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又自觉有口腔溃疡,怕通过唾液而感染上艾滋病毒;还有公共卫生间的门把手刚刚被一位看似“艾滋病”的人摸过,而自己的手上好像有伤口;甚至理发时面部有痤疮,有可能被感染了“艾滋病”的理发师傅摸过等等…….而这些途径根本就不会感染艾滋病毒的。抑郁症状艾滋病恐惧症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自觉对不起父母或妻儿,同时又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他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及腹泻等一些躯体症状。这更加了他对感染艾滋病的恐惧,使他陷入深深地自责当中,甚至想到自杀。有一位艾滋病恐惧症者在一次婚外性行为以后,非常害怕自己感染艾滋病。他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丧失兴趣、不想说话、不想活动、吃不下、睡不着,常常悔恨责备自己,对前途悲观绝望,丧失信心,最终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他自杀前给妻子的遗书中说到:“亲爱的妻子,我感染了艾滋病。我已经背着你到医院看过多次,尽管医生说我没有感染艾滋病,但我根本不信。我想他们肯定是在安慰我,因为我已经出现了许多艾滋病的症状。是我对不起你,是我背叛了你,我做了我不该做的事情,我不得艾滋病天理难容!艾滋病恐惧症者可能表现出上述四种神经症类型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尽管许多患者接受了医学检查,也得到了阴性的检查结果和医生详细的解释,但这似乎并不能消除他们对艾滋病的担忧。实际上这正是恐惧症的病理所在,尽管从短期看,恐惧症者可能通过“阴性的检测结果”使其焦虑得到缓解,但从长远看,这种病态行为也会在反复的检测过程中得到加重,并最终导致他们出现更高水平的恐惧和焦虑。发病原因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酒店三陪女或是发廊女,还有的则是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女性。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常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主要类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艾滋病恐惧症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也不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相应的心理治疗可以得到缓解。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表现为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如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于是对血液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人表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在接触到所恐惧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较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恐惧症的心理治疗。案例:小王,女性,大学生。大二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献血,回来后一直担心采血时所使用的针头不干净,怕自己被传染艾滋病。担心了2个星期后,开始对血产生恐惧,不仅见到血会紧张,就是想到血或者看见“血”这个字也会紧张。不敢去医院,回避所有可能会见到血的场合。如果哪个同学脸上长了青春豆挤破了出了血,她就会对这个同学产生恐惧,不敢和他说话,不敢接触他接触过的东西,尽量离他远点。慢慢的小王所恐惧和回避的东西越来越多,她不敢到学校的公共浴室洗澡,不敢使用公共厕所的马桶,对蚊子非常恐惧,因为咬过别人,会携带别人的血等。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处处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而且伴有反复清洗行为,表现在当接触了自己认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需要反复大量的清洗,如洗手、洗澡、洗衣服、或者当自己认为可能携带病菌的人接触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后,需要反复的擦洗,甚至需要用酒精甚至消毒液进行擦洗。严重者需要带手套或口罩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甚至终日闭门不出。严重损坏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可能知道这样完全没有必要(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无力控制也无法摆脱,伴随强烈的内心冲突,非常苦恼。可同时伴有其他强迫症状。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比较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案例:s先生,外企公司职员。小时候曾被狗咬过,当时没有注射狂犬疫苗。高三的时候,偶然看到狂犬病毒的潜伏期很长,于是开始担心自己会得狂犬病,整日处在担心和恐慌之中,无法专心复习功课。高三的暑假里注射了5支狂犬疫苗,这种担心得到缓解。大学的前2年一切正常。大三的时候,由于很多同学都开始谈恋爱,而且一部分同学还在校外租房子住,同寝室也有同学在校外租房子住。由于担心这些同学在校外的行为可能被传染艾滋病,于是对这些同学产生恐惧。不敢和这些同学接触。尤其时同寝室那个同学回寝室后碰的东西,他都不敢接触。如果这个同学碰了他的物品,要么是把该物品反复的清洗,要么干脆就扔掉。毕业后到一家美国企业工作,公司的中高层大部分是外国人。自己认为外国人的性态度比较开放,所以这些外国人身上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就尽量避免他们接触,如果和他们说过话,就要到卫生间反复的漱口;和他们握过手或碰到了他们碰的文件,也要到卫生间反复洗手;由于每天都要和这些外国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即使没有直接接触,她也认为很空气中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也会传染,所以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洗澡,而且需要洗很长时间。如果有同事到家里来玩,同事走后必须用酒精清洗同事做过的凳子和同事接触过的其他物品。自己认为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怕自己的眼镜会传染,就反复的擦洗眼镜;尽量避免乘地铁,因为地铁上经常有外国人;不敢使用公共厕所等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艾滋病的资料,不但不能缓解自己的情况,反而有时更加严重。比如,某篇文章里提到某某途径可能传染艾滋病,即使他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情境,也会通过主观的想象和联想使自己焦虑和恐惧,进而需要进行相应的清洗或回避。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即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事后反复回忆检查过程,如认为工作人员当时不够专心,认为检查时使用的器具没有消毒等等。整日奔波于各个医院。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主要表现在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不相信检查结果,顽固地担心或坚信自己已经被感染了艾滋病。也可出现回避或逃避行为,但一般不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需要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同时需要结合针对疑病症的心理治疗。案例:F先生,公司职员。2004年,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从外地出差来他所在的城市,由于多年不见所以喝了很多酒,酒醉之后和朋友一起找了小姐。第二天醒酒之后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和自责,进而发展为害怕和担忧。由于知道和小姐发生性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于是整日的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3个星期后出现了腹泻、感冒、身体发痒等症状,惊恐万分,坚信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症状出现的第3天到当地的最好的医院进行了HIV检测,结果为阴性,自己的症状有所缓解,但仍不能释怀。隔了6周之后又去检测,结果仍为阴性,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半年之后去外地出差,和客户一起洗桑拿,用了那里的毛巾。第二天开始怀疑自己用的那块毛巾会不会被有艾滋病的人用过,自己会不会因此而感染艾滋病。接下来的2个星期都是在惊慌和忧虑中度过,终于忍不住再次到医院检测,结果还是阴性。但他不能相信,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又在不同的医院检查了2次。结果都是阴性。但他还是不相信检查结果。总是怀疑医院的工作人员在检查时出现了漏洞,如器具没有消毒,忘记了换针头,或者医务人员本身已经被感染艾滋病。自己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的资料,越看自己的情况越严重。在过去的两年里一共进行了12次hiv检测。自己的情况丝毫没有好转反而更加多疑和焦虑。06年4月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临床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实很多人对艾滋病有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理解。很多时候恐艾症是由于自身的性格以及其他心理障碍密切相关,尤其是焦虑障碍关系。艾滋病患者可能是有过高危性行为的人,也可能是没有过高危性行为的人。多数时候,恐艾症患者完全是自己主观臆想和遐想。疾病的几种表现:1、基本症状:疑病症状、抑郁症状、强迫症状、恐病症状。2、精神方面:精神压抑,沉默寡言,恐惧焦虑,不能自我解脱。3、扩散病情:公开声称自己患有艾滋病,负罪心理严重,并动员家属作有关性病检查。4、固执己见:虽经多家医院检查无艾滋病,仍多方求医,要求治疗。基本常识传播方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就是说,只要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制品,就不必战战兢兢地生活,恐惧是多余的。克服方法并不是所有的艾滋病恐惧症都可以简单的归到某一类,很多患者是多种表现同时存在,所以需要接受综合的心理治疗。对于艾滋病恐惧症心理治疗是必须的,但很多患者早期一般不会想到接受心理治疗,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心理疾病,自己的担心是完全正常的,尤其是那些有过高危行为的人。只有到多次检查之后,仍不能摆脱自己的担心和痛苦之后才会想到求助于心理医生。相信科学检测: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体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不要相信症状:很多朋友怀疑感染了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状有关,的确有小部分人在感染了艾滋病后会出现急性症状,出现急性症状的条件是感染了大量的艾滋病毒,而这种病例实际上非常少,而且艾滋病急性症状几乎没有特异性,和平时可能得的病没什么两样。从医学的角度讲,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恐艾者几乎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是99%以上都没事,这足以说明症状并不可信。尝试转移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以减轻忧虑和担心,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症状会在不久之后不治而愈。病例分析王某,男性,25岁,未婚,汉族,中专文化程度,来深圳打工4年余。性格内向,话不多,做事认真,要求完美。5月前,一次理发后,经不住发廊妹诱惑,曾有不洁性交史一次,未戴安全套。事后内疚自责不应该,又担心染上性病。巧遇街头预防性病、艾滋病宣传,越听越紧张,越看宣传资料越担心。遂自行买些治疗性病的药吃,懊悔不已,惴惴不安。白天打工很累,晚上入睡难,多噩梦,易惊醒。四次查性病和二次查艾兹病都没发现问题。仍不放心,又去献血一次,想通过现代技术验血,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结果是阴性,但还是不放心,又怀疑可能是假阴性。近两月担心越来越重,惶惶不可终日。担心感染上艾滋病,这种病潜伏期有的很长,没有特效药可治。如果得了艾滋病死了,真对不起在农村操劳一生年迈的父母啊!近来又觉睾丸和肛门在不停地移动,疑心是艾滋病的早期症状。一月前某晚,在床上突然胸闷心慌,全身发冷,出冷汗,像要发疯样难受,恐慌不已。即跑到附近医院急诊,心率98次/分,心电图未发现特殊异常,开了些药吃后缓解。之后,既担心艾滋病,又担心自己会像那天晚上那样突然发作疯掉,终日惴惴不安,痛苦万分,曾想撞车致伤肢体来减轻心理痛苦。看过许多医生,吃过许多中药、西药,无大效果。又到书店和图书馆查看了些医学书,有的书上说可能是心理疾病,将信将疑。于2004年12月,数拾里外专程赶来心理咨询求助治疗。来诊时显得焦虑不安,面色红润有汗,未坐下就主动讲诉上述病史及内心痛苦。觉得自己就要疯了,报着试试看心情首次来诊。身高1.7米,发育营养良好,心肺听诊无异常,心率80次/分钟。诊断:疑病症(恐艾症)伴惊恐障碍。治疗经过:耐心聆听其讲述痛苦发生、发展经过,以及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全过程之后,详细分析诊断之依据,并指出其性格缺陷。征得其知情同意后,综合运用适量抗焦虑,抗抑郁,抗强迫药物治疗,并配合催眠心理治疗,一、二周后症状即开始逐渐缓解,历时3个月余,临床疗效己达痊愈标准,恢复原生活、工作状态。一年后随访:身体状况良好,现正谈女朋友,生活充实,能完成工作。再三感谢,帮助他再生。参考文献: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诊疗常规,卢洪洲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165~171;
以下是美国疾控中心按照全球正式报告做的统计数据。图一是中英文对照版本(字面翻译)图二是中文翻译另外一个版本(根据文章意译)
HIV抗体的窗口期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窗口期。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以来,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艾滋病窗口期的定义经历了多次变
HBV(乙肝病毒)感染仍然是全球一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新近发布了《2017 EASL临床实践指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管理》(简记为2017CPG-HB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1309-1331.DOI
分清类型,辨意义 乙肝两对半检验单上的排列模式一般为:HBsAg、HBsAb、HBeAg、 HBeAb、HBcAb,阳性用“+”,阴性用“-”表示。很多医生可能都对“1、 3、5阳性大三阳,1、4、
服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多长时间可以预测远期疗效? 很多慢性乙肝患者都在服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抗病毒治疗开始后,HBV DNA水平能不能下降?何时下降?下降多少?这些都可以预测服用这
梅毒螺旋体感染测定结果的报告与解释1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检测方法1.1 概述由于梅毒螺旋体侵入机体可产生非特异的反应素和抗密螺旋体抗体等两种抗体,因而免疫测定方法可根据所使用的抗原分为非密螺旋体抗原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