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49岁女性患者,在常规的内镜体检时发现左侧鼻腔肿物,进一步行鼻窦CT检查发现位于鼻窦-前颅底的肿物,遂入院接受手术治疗。以下为术前CT:鼻窦水平位CT,左侧筛窦高密度病灶 鼻窦冠状位CT 左侧筛窦高密度病灶,病灶与颅底骨质延续 手术采取内镜下鼻腔入路,手术发现肿物呈骨性,质地较硬,以电钻磨削及咬骨钳分块咬切相结合的方式,将肿物分割后切除,术后病理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术后复查内镜及鼻窦CT,肿物全切,术腔完全上皮化。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也称为骨纤维结构不良或骨纤维营养不良,常见于颌骨、颅骨、肋骨及股骨等处,病变进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X线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弥漫性膨胀病灶,与正常骨之间无明显界限,病变密度高低不等,可呈毛玻璃状,也可表现为多房囊状阴影。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与骨化性纤维瘤难以从临床上鉴别,需要组织病理学确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变停滞于编织骨阶段,骨小梁周围无骨母细胞围绕。 对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改善功能障碍及面部畸形。本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变部位为筛骨,处于鼻窦-前颅底区域,传统手术方式需要经由鼻侧切开入路或面中部揭翻入路,切口创伤大,会遗留颜面部瘢痕,影响病患的容貌,采取内镜经鼻腔直视下进行手术,视野清楚,避免了传统手术方式的损伤。
鼓膜穿孔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外伤、慢性中耳炎、胆脂瘤、耳肿瘤是引起鼓膜穿孔的原因。外伤性鼓膜小穿孔多能自行愈合,对于经久不愈的鼓膜穿孔,应进行手术修补,修补鼓膜能够控制并防止中耳感染、重建含气的鼓室、重建听力。应用现代耳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鼓膜修补,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外伤性鼓膜穿孔(小) 外伤性鼓膜穿孔 要取得好的手术效果,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再植鼓膜能否存活,除了与手术技术有关以外,还与中耳炎症及咽鼓管功能密切相关。对于存在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的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这些疾病,才能考虑进行鼓膜成形手术。 鼓膜修补的手术方法主要有三种:内植法、外植法、夹层法。具体选择哪种手术方式,要根据手术医生的习惯及病情来决定。鼓膜修补的材料可以选择耳屏软骨膜和颞肌筋膜。对于鼓膜小穿孔,还可以用耳垂脂肪块进行修补。 外伤性鼓膜穿孔,外耳道内还可见金属珠状异物,病程已超过3月,穿孔仍未愈合。内植法进行修补,采用颞肌筋膜作为移植物,鼓膜修补成功,上图为术后2月照片。 鼓膜修补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手术技术,手术本身也具有一定风险,有的病人手术后会发生感染,有些病人术后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症状,部分病人进行鼓膜修补后,鼓膜移植物不能存活,需要再次进行手术修补鼓膜。
术前CT 手术医生:邓华 助手:祝晓宇、孙川惠 2021年7月
1918年,Esser首先应用双叶皮瓣修复鼻尖部的缺损。双叶皮瓣实际上是由两个旋转皮瓣所组成,每个皮瓣旋转可达90°,第一个皮瓣的宽度小于缺损宽度,第二个皮瓣的宽度小于第一个皮瓣。双叶皮瓣可以用于修复身体任何部位的缺损,尤其适于修复鼻部及足底的组织缺损。术前切除病灶,制作双叶瓣修复创面
来看病的是一位男性患者,由妻子陪着来看病,妻子说他平时相当的固执,鼻塞很长时间了都没有好好看过,因为鼻塞厉害,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鼾声大作,最近鼻塞加重了,才极不情愿地进医院来。 问过病情后,给患者作了检查,内窥镜下看见双侧的鼻甲都不是很大,鼻道也还通畅,再往后进镜子,呵呵,问题出来了,有团很大的新生组织堵住了后鼻孔。怪不得通不了气呢。 收住院,顺利进行了手术,终于把堵塞后鼻孔的这块肉团给拿出来了,病理结果:黏膜息肉。困扰病人多年的鼻塞治好了,晚上没有再打鼾。 后鼻孔息肉可以原发于上颌窦内,也可以原发于蝶窦内,并经自然窦口并垂至后鼻孔鼻咽部。多发于青少年,儿童中也常见,男多于女。单侧进行性鼻塞是其主要症状。患者先感鼻内有物随呼吸活动,渐觉吸气尚可而呼气不畅。如息肉突入鼻咽腔继续增大,可产生双侧鼻塞。体积巨大者可坠入口咽部而引起异物感,有时可影响软腭运动致发音变化。检查常可见灰白色的光滑茎蒂向后伸展至后鼻孔或鼻咽部。坠入咽部的息肉在软腭上举时更易看清。 后鼻孔息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鼻内镜下切除后鼻孔息肉,创伤小,恢复快,能够将病变组织切除干净,同时保留正常黏膜组织。
耵聍腺瘤是一种发生于外耳道的肿瘤,虽然属良性肿瘤,但容易复发,有恶变倾向。这是一例老年男性病人,反复右耳痛、听力下降、右耳流水。经检查发现右外耳道肿物。病例CT:肿瘤术前照片:术中照片:完整切除肿瘤:
这个病例是2年前作的,前几天回来复诊,病人各方面状况都还不错,肿瘤没有复发,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带相机,所以,未拍下复诊的照片。先看看术前的照片:安全界限切除肿瘤,形成旋转皮瓣:利用旋转皮瓣修复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