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导泻药物主要有 7 类,分别是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促动力药、促分泌药、栓剂泻药,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1.容积性泻药 包括麦麸、葡甘聚糖等,均为不被肠道吸收的大分子物质,通过吸收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从而起通便作用,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者,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小麦纤维素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 3.5 g,一天 2~3 次,至少 1 周,之后逐渐减量至每日 2 次或 1 次;每日清晨均应服药。 6 个月以上儿童:一次 1.75 g,一天 1~2 次,至少 1 周,之后逐渐减量至每日 1 次;每日清晨均应服药。可加入食物或饮料中服用,每次用 200 mL 左右的液体一起服用可达最佳效果。空腹服用。 葡甘聚糖 用法用量:空腹以温水 150 mL 送服。成人: 0.6~1.2 g,tid,儿童减半,首次剂量可加倍;见效后,维持剂量每日 0.9~1.8 g,可一次顿服。 小贴士 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24 小时起效。 2.渗透性泻药 包括双糖类制剂、盐类泄剂、聚乙二醇。 双糖类制剂 不被吸收的糖类可增加肠腔内粪便的容积,刺激肠蠕动。在结肠中可被分解为乳酸和乙酸,促进生理性细菌的生长。 乳果糖 用于轻、中度便秘的治疗,糖尿病患者慎用大剂量。 用法用量:10~20 g,qd,po,起效可能需 24~48 小时。若有必要可增量至一日 40 g。 盐类泻药 在肠道不完全吸收,使水分渗入肠腔。过量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硫酸镁 口服给药(1)结晶粉:一次 5~20 g,清晨空腹服用,同时饮 100~400 mL 水,也可用水溶解后服用;(2)溶液:一次 10~40 mL,清晨空腹服用。 聚乙二醇 口服后不被肠道吸收、 代谢,能吸附肠道水分。不含盐、糖,不良反应少,老人及 8 岁以上儿童均适用。 用法用量:每次 10 g,每天 1~2 次;或每天 20 g,一次顿服。每袋内容物溶于一杯水中后服用。 3.刺激性泻药 包括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动力和刺激肠道分泌,减少吸收,促进排便。 此类泻药易出现药物依赖、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肠神经损害,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可致大肠黑变病。在动物实验中还发现酚酞可能有致癌作用。 适用人群:终末期患者或经膳食改变或渗透性、容积性泻药治疗无效的病人。 比沙可啶不得与牛奶及抗酸药同服,5~10 mg,qd,po。 小贴士 建议短期、 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 4.润滑性泻药 代表药物为石蜡油,过去是慢性便秘和大便失禁的主要治疗药物。而今已主要被渗透性轻泻药替代。 石蜡油 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不可长期服用,否则易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并影响钙、磷吸收。 益生菌 调节肠道微生态,抑制致病菌繁殖,老少皆宜。不得与抗酸药、抗菌药及有吸附作用的药物,如铋剂、蒙脱石散等联用。 5.促动力药 作用于肠神经末梢,释放运动性神经递质、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 增加肠道动力, 对慢传输型便秘有较好的效果。 普卢卡必利 用于治疗泻药疗效不佳的成年女性慢性特发性便秘及慢性疼痛 (非癌性) 患者由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可在一天中任何时间服用,2 mg,qd,po。 小贴士 严重肾功能不全及严重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禁用。不建议 18 岁以下人群使用。 6.促分泌药 包括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可刺激肠液分泌,促进排便。目前尚未在我国上市。 7.栓剂泻药 刺激胃肠反射,刺激直结肠蠕动而促进排便,并起到润滑作用。适用于便意少的排便困难患者;适用于粪便干结、 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 开塞露 将容器瓶盖取下,涂以油脂少许,缓慢插入肛门,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内,成人一次 1 支,儿童一次 0.5 支。 小结 1.轻、中度便秘患者首选容积性及渗透性泄剂; 2.所有人群都应慎用刺激性泄剂,且只能短期、间断使用; 3.慢传输型便秘可以加用促动力药。 4.孕妇首选小麦纤维素颗粒 。 5.以上措施无效可选用栓剂泻药。 6.必要时还可以采用生物电反馈、心理调节等手段。
上感与感冒是一回事吗?打喷嚏、流鼻涕就是感冒了吗?感冒会传染吗?感冒了要不要吃“消炎”药?冷水洗鼻能不能预防感冒呢?每个人都得过感冒,但你真的了解它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八一八”感冒的那些事儿。普通感冒,英文common cold,俗称“伤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痛、咳嗽等。研究分析,成年人平均每年会得2-3次感冒,而儿童大约是6-10次/年。引起感冒的病毒有上百种,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另外告诉你一个小知识,大多数的动物是不会感冒的。因为感冒病毒一般只存在人类的鼻腔中,不感染动物,当然除了跟人类亲缘比较近的黑猩猩及高级灵长类动物。上感、流感与感冒是一回事吗?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包括鼻腔、咽或者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普通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临床表现。上感还包括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咽扁桃体炎等。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等,剩下20-30%为细菌感染,多见于溶血性链球菌等。可以说,普通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再说说流行性感冒,英文是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起病急,常常伴有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也同样存在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人类对流感普遍易感,可在人群中引起多次暴发流行,其中大家熟知的甲流、禽流感都属于这一类。流感在我国是法定的丙类传染病,较普通感冒更加严重,需要更加警惕。如出现这类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这病传染吗?经常有患者问,感冒会不会传染吗?肯定地告诉大家,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空气传播,或者经过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但是大家不用恐慌,普通感冒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传染。接触病原体后会不会发病,还取决于人群易感性。通俗地说,就是自身免疫力有没有降低。平时老百姓会说着凉感冒了,淋雨、受凉、气候变化、过度劳累、压力大等等都可以导致我们呼吸道的防御能力下降,使得病毒在体内迅速繁殖而引起感冒症状。感冒症状如何来?有人会问,既然引起感冒的病毒有上百种,那为什么感冒后的症状大家都差不多呢?这是因为引起我们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我们的身体对抗病毒的反应。当病毒侵入我们的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免疫系统有大量的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就如同我们体内的警察,会帮助我们来对抗外来入侵者。炎症因子,例如组胺,在抵抗病毒时,也会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及渗出、增加腺体的分泌,还会刺激咳嗽反射等,这些就是我们感冒时出现的症状。治愈感冒并非必须炎症因子的激活,有部分人感染过病毒但并不出现症状,同样能痊愈。我们针对感冒的治疗,其实是为了缓解这些症状。感冒了怎么办?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一周左右。目前的研究表明,尽管感冒是病毒感染,但一般不需要应用抗病毒的药物。并且因为是病毒感染,那么针对细菌的抗生素也是没有必要的。除非有合并细菌感染的证据,如血白细胞升高、咯黄脓痰等。这也是为什么去医院,医生都要查一下血常规的原因。感冒的治疗以对症为主。市面上,针对感冒对症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减充血剂:顾名思义,减轻感冒患者肿胀的鼻粘膜,使得鼻部血管收缩,缓解鼻塞、流涕和打喷嚏等症状。最常用的是伪麻黄碱。除了可以口服之外,还可以滴鼻或者喷鼻。2、抗组胺药: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减轻打喷嚏或者流涕等症状。常用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这两个药物还有镇咳的作用。不良反应有嗜睡、疲乏。老百姓常说的感冒药吃了就犯困,就是这些药物在“作祟”。3、镇咳药:常有右美沙芬、喷托维林、复方甘草合剂等。最强的镇咳药物就是可待因,同时也具有上瘾可能。右美沙芬的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镇静作用,也没有成瘾性,在临床上用的最广。4、祛痰药:常有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等。主要能稀释痰液,更容易排出。5、解热镇痛药:针对感冒患者发热、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一类药物过量使用可以引起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服用多种感冒药时需要看一下配方,有没有重复成分。6、中药:清热解毒或者辛温解表、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例如: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市场上很多感冒药都属于非处方药,平时大家在购买感冒药物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症状进行选择,不要重复服用多种感冒药,很多不同名字、牌子的感冒药其实成分都是一样的。过量服药后果严重。感冒了,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除了药物治疗,感冒了,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1、注意休息:感冒时期,就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劳累,以恢复机体抵抗力。2、多饮水:人们常说感冒了多喝点水,其实感冒时期,补充每日正常所需饮用水即可,不需要过量饮水,因为我们是不能靠水来冲走病毒的。3、戒烟戒酒:烟酒都能减弱我们呼吸道的抵抗屏障,所以感冒后更应该戒烟戒酒。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切断传播途径。感冒能预防吗?因为感冒病毒变异率高,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比较弱,时间短暂,病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所以我们总是反复感冒。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感冒呢?1、洗手,洗手,洗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2、避免用手揉眼或者鼻子。3、避免感冒患者对着你打喷嚏或者咳嗽。4、加强锻炼,营养均衡,饮食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5、感冒流行时期,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必须时佩戴口罩。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相信你对感冒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了解。其实,感冒的世界远不止这些。看似一个最常见最简单的疾病,就算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我们人类也没能完全治愈它。本文系廖程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治疗原则 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故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发热、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患者应卧床休息,戒烟、多饮水、清淡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卫生。感冒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首选口服药物,避免无根据的盲目静脉补液。 静脉补液仅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因感冒导致患者原有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需要静脉给药; (2)由于患者严重腹泻或高热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需补充水和电解质; (3)由于胃肠不适、呕吐而无法进食,需要通过补液维持身体基础代谢。 药物治疗 普通感冒的药物治疗应以对症治疗药物为主。临床常用的药物种类如下: 1.减充血剂:该类药物可以使感冒患者肿胀的鼻黏膜和鼻窦的血管收缩,有助于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和打喷嚏等症状。伪麻黄碱能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血管,对血压的影响较小,是普通感冒患者最常用的减充血剂。其他缩血管药物如麻黄素等如超量使用,可导致血压升高等,应特别注意。这类药物除口服外,还可直接滴鼻或喷鼻,但一般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d。 2.抗组胺药:该类药物具有抗过敏作用,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有助于消除或减轻普通感冒患者的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但该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疲乏等,从事车船驾驶、登高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等行业工作者慎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具有穿过血脑屏障、渗透人中枢神经细胞与组胺受体结合的能力,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因此推荐其为普通感冒的首选药物。 第二代抗组胺药尽管具有非嗜睡、非镇静的优点,但因其无抗胆碱的作用,故不能镇咳。抗组胺的鼻喷剂局部作用较强,而全身不良反应较少。 3.镇咳药:常用的镇咳药根据其药理学作用特点分为两大类: (1)中枢性镇咳药: 为吗啡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该类药物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根据其是否具有成瘾性和麻醉作用又可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等两类。 ①依赖性镇咳药:如可待因,可直接抑制延髓中枢,镇咳作用强而迅速,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由于具有成瘾性,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短暂使用。 ②非依赖性镇咳药:多为人工合成的镇咳药。如右美沙芬,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镇咳药,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镇痛和镇静作用,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亦无成瘾性。多种非处方性复方镇咳剂均含有本品。 (2)周围性镇咳药: 通过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及效应器中的某一环节而起到镇咳作用。这类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和黏膜防护剂。 ①那可丁:阿片所含的异喹啉类生物碱,作用与可待因相当,无依赖性,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 ②苯丙哌林:非麻醉性镇咳药,可抑制外周传人神经,亦可抑制咳嗽中枢。 4.祛痰药: 祛痰治疗可提高咳嗽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率。祛痰药的作用机制包括:增加分泌物的排出量,降低分泌物黏稠度,增加纤毛的清除功能。常用祛痰药包括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溴乙新、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等;其中愈创木酚甘油醚是常用的复方感冒药成分,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气道分泌物增多,降低黏滞度,有一定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达到增加黏液排出的效果。常与抗组胺药、镇咳药、减充血剂配伍使用。 5.解热镇痛药: 主要针对普通感冒患者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该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与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通过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作用。对乙酰氨基酚是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但应注意对乙酰氨基酚超量使用可能造成肝损伤甚至肝坏死。有报道,布洛芬可增加感染的严重性。 目前市场上的感冒药大多为复方制剂,含有上述各类药物或其他药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尽管治疗感冒的药物品种繁多,名称各异,但其组方成分相同或相近,药物作用大同小异,因此复方抗感冒药应只选其中的一种,如同时服用两种以上药物,可导致重复用药、超量用药,增加上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有研究资料显示,对早期仅有鼻部卡他症状的感冒患者,服用盐酸伪麻黄碱和扑尔敏第1天,鼻塞、流涕、打喷嚏、流眼泪症状即有改善,服药4d后上述症状改善均达到90%左右,表明这一组合可迅速改善或消除鼻部症状。因此,伪麻黄碱和扑尔敏作为经典复方组合推荐用于治疗早期仅有鼻部卡他症状的感冒的治疗。当在鼻部卡他症状基础上出现咳嗽、全身酸痛、发热等症状时,建议服用含镇咳成分和解热镇痛成分的感冒药。 疗程:由于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因此普通感冒用药不应超过7d,如果1周后上述症状仍未明显好转或消失,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给予进一步治疗。 抗感染药物与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抗菌药物不能杀灭病毒,故不建议用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冒,且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感染是无效的。 虽然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冒无效,但报道,约50%的患者在无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冒。而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会产生消化道副作用,滥用抗菌药物还易诱导细菌耐药发生。只有当合并细菌感染时,才考虑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如:鼻窦炎、中耳炎、肺炎等。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有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特殊人群治疗 儿童 由于非处方感冒药物在2岁以下幼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尚未被确认,因此不能用于幼儿的普通感冒。若其症状必须应用药物控制,则应使用国家药政部门批准在幼儿中使用的药物。2~5岁的儿童,伪麻黄碱的剂量为成人的1/4;6~12岁的儿童,伪麻黄碱的剂量为成人的1/2,尽量使用糖浆或混悬液制剂。儿童发热应慎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因为后者可诱发Reye综合征并导致患儿死亡。 孕妇、哺乳期妇女 孕妇、哺乳期妇女应特别慎用感冒药物。孕妇尽量不使用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苯海拉明、布洛芬、右美沙芬等,以免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孕期延长。妊娠3个月内禁用愈创木酚甘油醚。哺乳期妇女尽量不使用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金刚烷胺等,因为这些药物能通过乳汁影响幼儿。 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症状者和(或)有溃疡病穿孔病史者应慎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成分的感冒药物。 从事驾驶、高空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等行业工作者应慎用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的感冒药物,因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影响神经元或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可导致神经功能一过性紊乱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或心脏病及同时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禁用含有伪麻黄碱成分的感冒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慎用含有伪麻黄碱成分的感冒药物。青光眼患者不建议使用伪麻黄碱作为局部用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重症肺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含有可待因和右美沙芬的感冒药物,因为可待因和右美沙芬的中枢镇咳作用可影响痰液的排出。 总之,医师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普通感冒的不同症状,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麻” 高血压患者不宜用 感冒药一般除了商品名外,还有根据成分起的通用名,如“美扑伪麻片”,从名字就能看出其中的主要成分。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袁亮亮介绍,其中“麻”指的是含有伪麻黄碱,伪麻黄碱有助于减轻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炎及鼻窦炎引起的鼻充血症状。 但是伪麻黄碱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导致血压、血糖、眼压增高,因此高血压、糖尿病和眼压高的患者应慎用。 此外,它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加重前列腺肥大患者排尿困难和甲亢患者头痛、失眠等。孕妇和运动员也应慎用此成分。 “敏” 司机不宜用 扑尔敏(氯苯那敏)能缓解感冒引起的流眼泪、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翟慧媛介绍,名字里带有“扑”、“敏”、“苯”的感冒药服用后可能会引起嗜睡、困倦等症状,所以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服药期间最好保证休息。 该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刘欣怡说,消化性溃疡所致幽门狭窄、哮喘发作、高血压危象的人也要慎用。 “酚” 肠道溃疡者慎服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感冒药中用于缓解疼痛和退热的重要成分。 袁亮亮介绍说,白加黑、新康泰克、日夜百服宁、感康、快克、泰诺、感冒灵等常用感冒药等均含扑热息痛,它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虽然短期用伤害较小,但消化道溃疡患者服用期间应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 同时,这些药最好不要同时吃。此类药物在服药期间还应避免饮用含酒精饮料,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该药。 ??“美” 支气管炎患者慎用 右美沙芬是临床常用的中枢性镇咳药物,含此成分的感冒药通用名多含有“美”字。 药师翟慧媛提醒,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患者应慎用这类感冒药,因为其中枢镇咳作用可能影响痰液排出,堵塞呼吸道,严重时可引起窒息。 此外,孕妇及痰多患者也要慎用右美沙芬类药物,妊娠3个月内妇女及有精神病史者则需禁用。 曾有报道,“氢溴酸右美沙芬片”中的“美沙芬”与止咳水里让人成瘾的“可待因”相似,都能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量服用会成瘾。 所以,虽然美沙芬片是一种非处方药,但是服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和临床药师。 “清热” 风寒感冒别用 目前市面上的感冒中成药中,有很多有“清热”字样,如感冒清热颗粒。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刘欣怡介绍说,清热类药物适合风热感冒的患者服用,不适用于风寒感冒患者服用。清热是中医名词,指清除邪热或虚热的各种治法。 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般称为实热。邪在气分的宜用辛凉清热;热毒炽盛或夹湿的宜用苦寒清热;热盛伤津的宜用甘寒清热;热在营血的宜用凉血清热法等。由阴虚而生的内热,称为虚热,宜用养阴以清热。 另有气虚而致的发热,宜用甘温补气药治疗,不属清热范围。因此,清热类的感冒药不适于风寒感冒患者服用。 “解毒” 不能长期服用 牛黄解毒丸等药的“解毒”作用能改善感冒时的上火症状,但它们并非感冒药,如果长期服用对身体反而不好。 药师翟慧媛介绍,中成药类的解毒药一般都含有清热成分。服用双黄连口服液的同时不宜再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同样,风寒感冒患者也不宜服用。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的人、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并有其他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时应去医院就诊。 吃药注意事项 1、感冒切忌叠加吃药 不少人为追求“好得快”,便加大剂量或是同时吃两三种感冒药。但实际上用药过度非但不能促使感冒病程缩短,还会加大药物副作用。盲目用药治疗会增强细菌抗药性,也不利于人体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作用,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还有些人认为治感冒,中西药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所以吃完了百服宁又补多几片维C银翘片。但维C银翘片其实是复方药,除了有银翘等中药成分,还跟百服宁一样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 市面上常用的感冒药除了纯西药、纯中药品种外,还有一类是中西药结合的复方药,该类药却常被缺乏常识的患者错当成纯中药,若与其他成分相近的西药同服,往往容易不知不觉摄入超量,轻则出现皮疹、损肝肾,重者甚至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不知不觉将自己置于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危险境地。 2、清热药物需用凉开水送服 清热类中成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症的中成药,如上清丸、牛黄解毒片等。中医认为,对燥热之症如发烧、上火等,用凉开水送服可增加清热药物的效力。 3、胶囊请勿打开,不宜热水送服 若有胶囊药物,若非药师同意,不可将胶囊打开服用。而且,胶囊不宜用热水送服,如诺氟沙星胶囊、维生素E胶囊等。胶囊由明胶制成,易溶于胃酸,装入胶囊的药大都对胃黏膜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有的则是缓释胶囊,完整吞服才能发挥药效。热水送服会容易使胶囊外壳提前化掉,降低药效或增加刺激性。 4、药要一颗颗吃 一杯热水配上药片直接喝下去,是不少人喝药时的惯用动作,其实这样做很可能让一些药的效果大打折扣。 5、吃药时喝多少水才好? 服用大多数药物,至少喝150~200毫升的水。如服用胶囊剂,要增加饮水量,否则胶囊易粘附在胃壁上,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 6、吃药前后半小时禁止进食 人们在吃药前后30分钟内,最好不要吃东西。尤其不要吃水果和蔬菜。这是因为有些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可以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使药物作用发生改变。 7、不同药物最好隔一段时间吃 若有2种以上疾病的药物,一定要间隔至少30分钟以上才能服用。若有吃中药,也要间隔至少30分钟以上才能服用。 8、谨遵医嘱 最后看清药品包装或者说明书的指示内容,依医师嘱咐服用。若服用后有任何非该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必需立即回诊。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大家去药店买感冒药的时候,药盒上有麻、扑、酚、美、清热、解毒这几个字的,一定要谨慎购买,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购买,别再买错了!
众所周知,母乳是最好的婴儿食品。但是,哺乳期具有特殊的药物排泄途径——经乳汁排泄,大多数药物都能通过被动扩散进入乳汁,这就导致某些药物血药浓度水平下降,而且经乳汁排泄的药物可对新生儿产生毒副反应 [1]。 哺乳期妇女服用药物时是否需要停止哺乳,或在有效治疗母亲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是目前越来越多医师关注的难题 [2]。 哺乳期妇女的用药原则 哺乳期用药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药物对子代的影响。几乎能通过胎盘屏障的药物均能通过乳腺进入乳汁,因此孕期不适宜用的药物,哺乳期及新生儿期也不宜使用。哺乳期用药时,哺乳时间应避开血药浓度高峰期,减少乳汁中的药物浓度。 由于人乳是持续地在体内产生而不潴留,因此,哺乳期可服用较安全的药物,并等到过了药物一个血浆半衰期后再喂奶,如果母亲所用药物对孩子影响较大,则应停止喂奶,暂时实行人工喂养。 哺乳期用药原则 [3]: 1. 对可用可不用者的药物尽量不用;必须用者要谨慎应用,疗程不要过长,剂量不要过大。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2. 避免使用长效药物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尽量选用短效药物,以单剂疗法代替多剂疗法。 3. 选用已有一定依据证明对婴儿无明显损害的药物。 4. 选用药物代谢特点比较清楚,向婴儿转运较少的药物。 5. —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婴儿的毒性反应与成人不同,如不能肯定婴儿身体变化是否与乳汁中药物有关,应暂停哺乳。 6. 测定母乳内和婴儿血中药物浓度也有助于判断婴儿的变化是否与乳汁中的药物有关。 7. 对因乳母大剂量、长时间用药可能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及时监测婴儿血药浓度。 8. 血中药物浓度降低时乳汁中药物有可能渗透回血浆,应选择下一次服药前哺乳或在 服药后尽可能长的时间后哺乳。 常用呼吸系统药物在哺乳期的安全应用 乳母用药后药物进入乳汁,但其中的含量很少超过母亲摄入量的 1% ~ 2%,故一般不会给婴儿带来危害。然而某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量较大,母亲服用量应考虑对婴儿的危害,避免滥用。 这里简单介绍常用呼吸系统药物在母乳中的分布情况及可能对婴儿的影响。 1. 抗感染药 [4]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 V 钾、阿莫西林等,毒性较小,乳汁中含量中等,此类药物不经肝脏代谢而以原形由尿排出,对乳儿基本无影响,可以使用,但要排除过敏体质,也有少量引起婴儿腹泻及过敏的报道。 氨苄西林+丙磺舒则应慎用,因丙磺舒可提高氨苄西林的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而新生儿排泄青霉素的速度很慢,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中头 孢拉定毒性低,极少通过血乳屏障,对新生儿较为安全,可以使用。 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也可少量进入乳汁,对乳儿的作用未知,应慎用。 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米诺环素等脂溶性高,易向乳汁转运,可沉积于乳儿牙齿和骨骼中,使牙齿永久性着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其骨髓生长,应禁用。 氯霉素易通过血乳屏障,乳汁中含量高,由于新生儿肝内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故影响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从而在婴儿体内蓄积,易引起「灰婴综合征」,另外其可造成骨髓抑制,应禁用。 大环内酯类中红霉素在人乳中的浓度高于母体血浆的浓度,当静脉给药时,其在乳汁中的浓度更高,应禁用。 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在乳汁中浓度高,有肝、肾毒性,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应慎用。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一般不用于新生儿期。磺胺类药物也不应用于有 G-6-PD 缺陷或高胆红素血症婴儿的哺乳期母亲。如果必须应用磺胺类药物,磺胺异恶唑是分泌到乳汁中最低的磺胺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中环丙沙星在乳汁中的量相对其他喹诺酮类低,但也有应用环丙沙星的母乳喂养儿发生光毒性、牙齿变色和假膜性结肠炎的个例报道。 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在乳汁中的浓度也较低,但不应当作为哺乳期妇女的第一线治疗药物,因为它们可能与新生动物的骨关节病变相关。 氨基糖苷类以低浓度分泌到乳汁中,口服吸收差,未见哺乳期用药的母乳喂养儿不良反应的报道。但是,鉴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建议该类药物不要作为哺乳期妇女的第一线治疗用药。 克林霉素易溶于水、分子量小,60% ~ 90% 与血浆蛋白结合,这些特性限制了其在乳汁中的分布。哺乳期妇女应用克林霉素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克林霉素最大的不良反应是导致假膜性结肠炎的发生,如果婴儿发生腹泻,特别是大便中含有黏液和血液时要及时就医。 异烟肼可大量转运到乳汁,造成婴儿肝毒性,应禁用。 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平等进入乳儿体内的药量虽微乎其微,但其代谢物对乳儿有肝和神经毒性,可引起贫血、便秘、恶心,应慎用。 2. 解热镇痛药 [4]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乳汁中含量高,可阻止血小板聚集并同胆红素竞争与血桨蛋白的结 合,小剂量应用比较安全,长期大量应用易引起乳儿出血、黄疸,甚至酸中毒和惊厥,应慎用。 阿司匹林很少分泌到乳汁,短期服药对婴儿几乎没有影响,不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出血。但是,当长期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时,阿司匹林在婴儿中有累积倾向,并有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可能。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在乳儿尿中未发现原形药物或代谢产物,可以使用。因此,最好还是选择半衰期较短的对乙酰氨基酸和非留体抗炎药作为哺乳期母亲的止痛剂。 3. 茶碱类 大多数对母婴是安全的,但最好在哺乳后服药,以尽量减少乳儿的摄入量。如乳儿出现激惹表现,则提示有毒性反应。 乳母应用氨茶碱常规剂量后,约 10% 药量进入乳汁,少部分可引起乳儿兴奋、烦躁不安,对心脏也有一定影响,应慎用。可待因自乳汁排出,可引起乳 儿嗜睡、便秘、心动过缓,应慎用。 4.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5]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丙酸倍氯米松等可小剂量分布到乳汁中,生理剂量或 低药理剂量(每天可的松 25 mg 或泼尼松 5 mg,或更少)对婴儿一般无不良影响,短期治疗 相对安全。 但是,如乳母接受药理性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不应哺乳,由于糖皮质激素可 由乳汁中排泄,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如生长受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抑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