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疾病,有些孩子的病症持续时间较长,作为家长,往往会比较焦虑,特别是在医生建议行手术治疗的时候更是如此。 1.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我们所能看到的耳廓和耳道仅仅是外耳的部分,内部的中耳和内耳是看不到的。中耳是位于耳膜(鼓膜)里面的一个腔,里面包含听小骨,有传递声音的作用。中耳腔里面如果发生了感染,会有液体渗出、存留,影响声音的传递,导致耳闷。早期,中耳内的积液是稀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粘,甚至形成胶冻。 2.孩子为什么易得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多发冬春季,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出现流鼻涕、咳嗽、发热的患儿,由于儿童抵抗力低,加之儿童耳-鼻通道(咽鼓管)解剖结构的特点,使得病原易扩散至中耳。 3.耳朵里面进水会不会得分泌性中耳炎? 通常是不会的,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腔里面渗出的积液,完整的鼓膜是将耳道和中耳封闭隔绝的。但是感冒期间坐飞机和用力擤鼻涕是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 4.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呢? 较大的孩子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像有东西塞住,耳朵里面嗡嗡的响,听力下降,却不觉得耳朵很痛或流水;年幼的孩子,通常伴随着“感冒”或“感冒”刚刚好转,出现不自觉的把电视的音量调高,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常常听不清楚;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或经常自己抓耳朵等等。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时,家长就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5.分泌性中耳炎该如何规范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急性感染期时,应用抗生素,减轻感染,减少积液分泌,同时应用鼻喷剂和促排药物,促进积液沿咽鼓管自鼻腔通道排出,避免因积液过多,导致鼓膜穿孔。有些患儿积液粘稠,或咽鼓管受压阻塞,会使得病程延长至数月,这段时间也是家长最焦虑的一段时间,应积极治疗,定期于医院复查,并且尽量避免孩子感冒。有些患儿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医生会建议手术治疗。 6.哪些患儿需手术治疗? 并非所有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都需要手术治疗,统计资料显示,大约有90%的学龄前儿童都曾患过分泌性中耳炎,其中超过半数的患儿在3个月内是可以自愈的,所以经过正规治疗后需要手术的患儿仅仅是少数。但是,如果双侧中耳积液超过3个月或者单侧积液超过6个月;12个月内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超过3次,建议进行鼓膜置管手术。因为在上述情况下,拖延下去可能会造成孩子永久的听力损失,引起并发症。对于那些伴有腭裂、智力发育障碍或者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患儿,建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7.手术对孩子的创伤有多大? 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是在耳膜上放置一枚通气管,一方面可排出中耳内的积液,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中耳通气、促进粘膜正常功能恢复。这枚通气管很小,在外表看不到,患儿也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一般放置半年至一年左右。如果合并腺样体肥大,或者置管后再发中耳炎,需手术切除腺样体,解除咽鼓管受压。这两种手术可同时进行。由于孩子不能配合,手术需要全麻下进行,家长最担心麻醉的安全性,害怕孩子的智力受到影响,现在的麻醉药物和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没有必要过度担忧。 8.如何预防分泌性中耳炎? 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避免各种上呼吸道的感染,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在感冒期间尽量避免乘坐飞机。被动吸烟、居住环境不良、哺乳位置不当、中耳炎家族史也是患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诊疗体会一2015-11-12(农历10月初一)真菌性外耳道炎这几天连续给朋友及朋友的朋友们看病(有一个上午就看了3个),都是外耳道真菌病又叫真菌性外耳道炎,同时国内耳鼻喉科的专业微信群里也在询问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所以就萌生了想写写自己对这一耳科门诊常见的疾病的诊治经验,分享给大家。首先,从外耳道的解剖学特点来看,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部的外耳门,向内达鼓膜,长2.5-3.5cm,其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外耳道内表面覆有一层皮肤,与下方的软骨膜或骨膜紧贴,不易移动。皮肤内感觉神经末梢丰富,患疖肿时,异常疼痛。在软骨部的皮肤,内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与汗腺相似,其分泌物为耵聍,有保护耳道的作用。耵聍与脱落的上皮及尘埃混合后形成耳垢。骨部的皮肤较薄,缺乏毛和皮脂腺等结构。皮肤在软骨段略厚,而在骨段菲薄。这就决定了当外耳道皮肤在潮湿环境下被搔刮时极易破损。这部分患者的生活习惯是:经常甚至是每天都得清理耳道,尤其是游泳后or洗澡后,总觉得不清理就会有耳屎,不干净!用棉签or耵聍钩(挖耳勺)挖耳,久而久之,越挖越痒,越痒越挖,造成恶性循环。上面所说的就是外耳道真菌病的最常见的起因(外耳道湿疹)。还有些人喜欢吃辛辣食物、饮酒、海鲜类及肥腻食物等。有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抵抗力低下;反复湿疹就会造成耳道潮湿,加之耳道因洗澡or游泳进水,耳内潮湿后耳道抵抗力下降,加上挖耳造成皮肤破损,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有些患者细菌感染外耳道引起发炎后会反复滴抗菌素药水,或者添加了激素类的药水在这个时候真菌就会有机会生长繁殖。我们再来看看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是:温暖(人体温度36-37度)+潮湿(进水、湿疹渗出)+无细菌(抗菌素滴耳剂使用)。如何诊断外耳道真菌病?从症状上来说,外耳道真菌感染可无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外耳道不适,潮湿、胀痛或奇痒;由于大量的真菌繁殖,堆积形成团块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鼓膜受累,自觉听力下降,耳鸣,甚至眩晕。有些病损范围较大的或较深的以化脓和肉芽肿为主,严重的可致面瘫。真菌可致坏死性外耳道炎。从检查上看,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患者的外耳道骨段部分充满各种分泌物,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检查所见外耳道表现不同。念珠菌: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样沉积物。曲霉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内有菌丝,菌丝的颜色可为白色、灰黄色或褐色。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见外耳道皮肤散在丘疹或小脓疱,其后发展成暗红色边缘不整的浅溃疡,有肉芽生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毛霉菌感染耳流脓,如引起面瘫可见面瘫的各种表现。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要做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及治疗治疗措施:局部治疗:耳显微镜下彻底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保持外耳道干燥。4%硼酸冰片滴耳剂,5-7滴/次,日2-3次,滴耳,每次耳浴10-20分钟。局部应用广谱抗真菌药膏治疗。获得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结果后应尽快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全身用药)。痒重的要抗过敏治疗:开瑞坦片10mg,晚上口服。禁忌辛辣、海鲜、油腻食物,禁忌饮酒。禁忌挖耳。预防:养成良好的耳道清理习惯,不要经常挖耳,耳内尽量保持干燥。要正确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本文系杜莉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宁静的午夜时分,正值人们酣睡的时候,小儿突然从睡梦中憋醒不能入睡或睡后几分钟内又复憋醒,也许昨天临睡前还好好的,无异常症状,也许近几天来患儿有感冒病史或许着急上火或者空气干燥或活动空间内吸烟的人多,空气不清洁或天气骤变等等引起上述症状同时患儿伴有声音变嘶哑、空空样咳嗽、呼吸的声音变粗,重时有吸气性喉鸣,口唇发绀(青紫)患儿常常因憋气而自觉胸口上窝处难受压气感而哭闹不止,而越哭闹挣扎上述症状均可加重,这些症状都说明患儿患有小儿急性喉炎。 这时要及时到大医院就诊(因为小医院有时没有抢救措施)。如果来医院前能给患儿吃上强的松片及抗生素,效果会更好些;如果去大医院路远,可就地先给患儿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10mg后再送大医院;如情况紧急可立即来中国医大各附属医院就诊;必要时要行气管切开以解除呼吸困难,否则患者会窒息而死亡。 急性喉炎的治疗上除了在紧急情况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外,还要给患儿口服强的松及抗生素,要及时足量(不能小):因为喉炎是炎症的一种,如果患儿发热还要注意肺部情况,使用退热药,咳嗽较重的患儿要用止咳药;在护理上要注意保暖空气清洁新鲜,尽量使患儿保持安静,促其入睡,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以防哭闹加重病情;严重时可以给予吸氧,如果使用激素(地塞米松肌注)1小时之内两次不见好转且有病情加重趋势(患儿不能入睡、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小便失禁等),一定要及时行气管切开以缓解呼吸困难,同时要注意肺部情况,要注意是否有异物吸入史,一定要与气管异物区分开。 如果使用地塞米松肌注后病情好转,这时主要任务是抗炎,同时配合强的松片口服,要注意患儿睡眠(因为喉炎发病多发生在午夜之后12点-4点之间,是人们睡眠最沉的时候,极易忽视患儿病情变化)。 小儿急性喉炎是小儿的急症之一,如果处理得当会很快控制病情而免遭气管切开之苦,希望家长们有一点这方面的常识,平常注意气候变化时预防感冒,不要在有患儿的环境中吸烟,平时室内空气要保持清洁、湿润,有了症状也不要怕 ,及时看医生,会为患儿早日康复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尊敬的各位患者及家属,在举国一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之际,我们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医院的领导下,坚持全天24小时门急诊开放,为您守护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经飞沬途径传播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耳、鼻、咽、喉正是飞沫直接接触到的部位,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且本专业部分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等症状与“新冠肺炎”非常相似。因此,为了保护医患双方的健康,我们采取了很多严格且必要的措施。医生穿着隔离衣、戴医用帽子、护目镜、外科口罩、防护手套,并严格按时消毒并更换;进行风险操作时我们将加用N95口罩、防护面屏、防护服;同时 我们强化诊室及操作室、检查室以及候诊区的消毒与隔离。 便于患者及耳鼻喉科医生在门诊诊治过程的防护,简短演示如下: 同时我们也建议各位患者及陪同亲属,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来我科就诊时一定佩戴防护口罩,减少与他人接触,避免和其他患者同时共用诊室。目前,科室门急诊部分检查限量。感谢您的配合,面对疫情,让我们携手共渡难关! 中国医大四院耳鼻喉科全体同仁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