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年体检和去医院诊疗的人来说,最大的纠结是发现肺部异常阴影,而且医生一时也不能给予明确的结论,怎么办?许多人常常被建议复查胸部CT。所带来的问题是多长时间复查一次,反复查CT对身体有影响吗?第一,肺部异常的阴影具体的情况介绍:肺部异常的阴影可分为:实性结节影、磨玻璃影及磨玻璃影+实性结节混合影。至于大家关心的问题,是癌变吗?有文献报道:直径0.3-2cm的结节中,磨玻璃影恶性率59%,磨玻璃影+实性结节混合影像恶性率48%,实性结节恶性率11%。表现为磨玻璃影的的肺癌多数为原位腺癌,也就是以前所说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术后5年生存率100%。而表现为实性或混合实性结节的肺癌多为侵袭性强和增长较快肺癌。另外,肺癌的高危人群是指:A. 55-74岁,正在吸烟或者戒烟少于15年,并且吸烟指数大于30包年。B. 年龄大于50岁,吸烟指数大于20包年,并且合并下列情况之一者: 肿瘤病史;肺病史;家族中有肺癌患者;住所氡暴露和致癌物质的职业性暴露(包括砷、铬、石棉、镍、镉、铍、二氧化硅和柴油烟气)。第二,经常做CT会对身体有多大影响? 这里牵涉到一个常见的影像检查对身体的影响问题,首先要知道毫西弗(mSv)是辐射剂量的基本单位,辐射剂量的主单位是西弗(sv),但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mSv)。全世界平均背景辐射量为2.4mSv/年,坐飞机0.001mSv/小时,每天一包烟的辐射量为1mSv/年,泥土、空气0.5mSv/年,食物0.2mSv/年。传统CT扫描的平均辐射量为7mSv,而应用低剂量技术的螺旋CT平均有效辐射量为1.4mSv,此剂量约是胸片辐射量的10倍。第三,目前的建议参考NCCN指南,根据CT检查结果不同,采取的处理措施:A. 没有肺部结节:每年LDCT检查,至少持续3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B.发现肺部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无良性钙化、脂肪或炎性表现的结节):a.≤4mm,每年LDCT检查,至少持续3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b.>4—6mm,6个月后复查LDCT,如无增长,12个月后复查LDCT,仍无增长,每年复查LDCT,至少2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c.>6—8mm,3个月后复查LDCT,如无增长,6个月后复查LDCT,无变化则12个月后复查LDCT,仍无变化,每年复查LDCT,至少2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d.>8mm,考虑PET/CT检查,如怀疑肺癌,手术或活检;不考虑肺癌,动态观察同上。e. 发现支气管内结节,1个月后复查LDCT,如无消退,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C.发现肺部磨玻璃影(GGO)或其他非实性结节(无明确良性指证):a.<5mm< span="">,12个月后复查CT,如稳定,每年LDCT检查,至少持续2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b.5-10mm,6个月后复查CT,如稳定,每年LDCT检查,至少持续2年(最佳持续年限尚不清楚)。c.>10mm,3-6个月后复查LDCT,如稳定,可以6-12个月后复查LDCT,或者活检或手术切除。以上动态观察中如果发现结节增大或者实性变,除直径<5mm< span="">者可以考虑3-6个月动态复查LDCT外,其他均应手术切除。
人们常常把肿瘤与癌症混为一谈,认为肿瘤就是癌症,癌症就是肿瘤,其实两者有根本的不同。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的又称为“交界瘤”,所以肿瘤不等于癌症。恶性肿瘤共有 1000多种,共分两大类,即癌与肉瘤。命名原则是根据发生部位和组织来源,在其名称后面加上“癌”字或“肉瘤”字样的均为恶性肿瘤。凡生长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所谓上皮组织,是指分布在人体表面和人体内所有的空腔脏器,如口腔、食管、胃、肠管等的细胞,这些器官如有恶性肿瘤生长,则分别称为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肠癌等。凡是人体结缔组织如脂肪、肌肉、骨骼、淋巴、造血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淋巴肉瘤等人们常易把良性肿瘤和恶性的肉瘤的称呼相混淆,如脂肪瘤、平滑肌瘤等都是良性肿瘤。可是一旦在它们的名字间加上一个“肉”字,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等就是恶性肿瘤,别看是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是良恶之分。所以,把肉瘤当成良性肿瘤就大错特错了。另有一类来源于多种组织成分的恶性肿瘤,既不称癌也不叫肉瘤,而是在前面加上“恶性”两字,如恶性混合瘤等。凡是来自胚胎细胞或未成熟组织的恶性肿瘤,均称为“母细胞瘤”,如肝母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等。此外,还有少数恶性肿瘤仍然沿用习惯名称,如霍奇金病、非霍奇金病、白血病及黑色素瘤等。因此,恶性肿瘤也不都全叫“癌”和“肉瘤”。良性肿瘤是指那些生长在体表或脏器内的生物,形似肿瘤,但不具备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医学对良性肿瘤的命名原则是在发生部位名称后面加上一个“瘤”字,如发生在膀胱的肿瘤形状像乳头,就取名为“膀胱乳头状瘤”。若肿瘤来源于结缔组织就直接在组织名称后面加上“瘤”字,如纤维瘤、脂肪瘤及血管瘤等。正所谓良恶有别,不可混称。另外,处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难以确定是真正的良性还是恶性,这第三种肿瘤,人们称之为“中间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境界瘤”、“潜在恶性瘤”、“半恶性肿瘤”等,较多称之为“交界瘤”。交界瘤的特点:1)肿瘤细胞的形态介于良性、恶性之间,因此在病理学的诊断上存在分歧,临床上也形成两派,这正是它分化不典型的特性所在。2)生长方式上有局部扩散的倾向,常规按良性肿瘤做局部切除后往往容易局部复发,但却不发生转移,或极少有转移,或即使出现局部转移,仍然进展缓慢,对病人威胁不大。实际表现有局部扩散或偶有转移,或者细胞形态符合恶性,但没有明显的扩散转移等恶性表现。
患:“医生,我咳嗽,痰多,常常伴有气喘,活动后尤其明显,甚至感到气接不上,有一种脱过去的感觉。”医:“请问何时出现上述症状的?”患:“大约一周前。”医:“那你平时咳嗽吗?”患:“平时还好。”医:“一点都不咳嗽吗?”患:“不,平时是有咳嗽的。”医:“那你为什么不早点看医生呢?”患:“那是正常咳嗽,不需要的。” 以上是在日常呼吸专家门诊中,经常出现的医患之间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患者所指的“正常咳嗽”就是平时有咳嗽咳痰,因为每天都有,就不以为然,常常忽视了。这些所谓的“正常咳嗽”多数是在清晨起床多见,因为咳嗽一阵子后,咳出痰后就减轻了,和正常一样了,甚至比正常还轻松,时间久了就习惯了,故称之为“正常咳嗽”。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是正常情况下是不咳嗽的。咳嗽的实质是一种呼吸道自我保护的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清洁。人的呼吸道内膜表面有许多微细的纤毛,它们不断地向口咽部摆动,清扫吸入呼吸道的灰尘、微生物及异物。如果呼吸道发生炎症,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等,分泌物、细菌病毒以及死亡的白细胞混合在一起形成痰,被呼吸道的纤毛摆送到气管粘膜进行堆积从而引发神经冲动,传入中枢,引起咳嗽,将痰咳出。出现“正常的咳嗽”就意谓着你或轻或重的存在呼吸系统的炎症,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早期,多在清晨咳嗽明显,或者清晨咳出较多的脓痰。这种状态下如果不进行干预,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进一步的加重,并产生并发症,如: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等等,不仅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消耗过多的医疗资源。在临床上发现有“正常的咳嗽”观念的人往往多数有吸烟史,吸烟后常常会咳嗽,虽然有不适感,但是和吸烟所带来的愉悦感相比,就如同小巫见大巫一般。在临床上,医生还发现一点,吸烟时间越长,烟隐越大,对咳嗽就越不敏感,这些人不到咳嗽到气喘不上,一般情况下是不主动看医生的,除非是身边的人出现了大的毛病如:肺结核和肺癌,他们才去医院或主动要求做检查。所以医生建议,有“正常的咳嗽”观念的人,尽早的去治疗或者咨询医生,将所谓的“正常的咳嗽”扼杀在萌芽中,因为呼吸道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气道早期的一些炎症反应是能逆转的,但是病变的程度如果超出了气道的修复能力,再好的医生、再好的药物都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我们的呼吸道不断地受到损害,加上现在的空气质量常常不好,俗话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用一句现代常用的话说:这教我们情何以堪呢?
肺癌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文明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显现出来。自20世纪开始,肺癌的发生率就大大增加,增长速度超过其它的癌症。在20年代,世界有关肺癌病例的报道只有370余起,但是到了50年代,仅是美国患肺癌的人数就高达1.83万人,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更是不断地猛增。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一些从未吸烟的人也常常被查出患有肺癌,许多人对这种现象往往不可理解。因为吸烟是肺癌的常见原因,为什么这些不吸烟的人有常患患上肺癌呢?这就因为吸了“二手烟”。美国医学研究人员最近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机率比常人多出6倍。这项研究是在检查密苏里州106名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妇女的组织后发现,被称为“GSTMI”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是缺少此基因的妇女,其患肺癌的机率为一般人的2.6倍至6倍,“GSTMI”基因的作用为,能使烟草中致癌物失去活性。 因为肺癌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所以肺癌预防胜于治疗。我们必须重视到,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共有11亿吸烟者,烟草每年造成的死亡估计为1000万人,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香烟”危害。吸烟所散发的烟雾,可分为主流烟(即吸烟者吸入口内的烟)和支流烟(即烟草点燃外冒的烟)。支流烟比通过主流烟所含的烟草燃烧成分更多。其中一氧化碳,支流烟是主流烟的5倍;焦油和烟碱是3倍;氨是46倍;亚硝胺是50倍。据计算,在通风不畅的场所,不吸烟者1小时内吸入的烟量,平均相当于吸入1支卷烟的剂量。不吸烟者每日被动吸烟15分钟以上者定为被动吸烟,又称“强迫吸烟”或“间接吸烟”。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完全避免接触烟雾,因而成为被动吸烟者。根据全国吸烟情况抽样调查结果得知:343563名不吸烟者中,39.75%受到被动吸烟危害。在家中被动吸烟的占67.1%,在工作场所或其他公共场所遭受被动吸烟的占14.4%,每日在家及在公共场所都受到被动吸烟危害的占18.96%。被动吸烟主要场所分别为家庭(71.2%)和公共场所(32.5%)。 如何减轻二手烟危害,关系着烟民的自身健康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春节佳节将至,节日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共叙友情。这样的场面常常在各大酒店可以见到,然而在酒店里、在包厢里,抽烟的人往往不停地在吞云吐雾,不吸烟的人往往在被动地吸入烟雾,甚至在回到家后,外衣上、羊绒衫上甚至头发上,都可以闻到的烟味,因为烟的味道渗透性很强,所以会久久不易散去,处理的办法只有洗衣服,洗澡,不然会残留很久。 国家早就出台文件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了,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为了使我们大家有一个清新的生活空间,烟民要注意少在公众场合抽烟,尤其是通风条件不好的室内空间,减少对自身和他人的呼吸环境的污染。在家庭或办公室、会议室等经常性的抽烟环境中最好能主动采取消除或减轻空气污染的措施,如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如吊兰、常青藤等,或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另外,建议不吸烟者不要在有人吸烟的地方呆太长时间。同时要强化权益意识,要充分运用法规赋予的权利,在办公室、家庭等室内环境中对吸烟者多作劝阻,对室内吸烟者说NO。
在戒烟门诊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影响戒烟的因素很多。虽然社会环境对戒烟者控烟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是面对烟草的各种诱惑,广大戒烟者还是“力不从心”,屡戒屡败,使得“最后一支烟”成了喊不完的口号。我们认为: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强化警示,加大控烟力度;另一方面,相关领域的医务工作者也应该加强对烟民的教育,引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戒烟方式。许多烟民想戒烟,但是缺乏专业知识,顾虑重重,左右为难的现象很普遍。在戒烟的路上,我们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向左走?——不戒烟,后果很严重 在所有渴望戒烟的人中,最迫切的往往是那些因吸烟已患疾病的人。吸烟就像一部死亡发动机,它会使冠心病人死亡的风险平均增加76%;使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90%;使猝死的相对危险增加3倍以上。除此之外,吸烟本身也会导致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多种病症。被烟民吸入的烟雾中含有250多种有毒物质,其中40余种具有致癌性。 尽管已经身患疾病的人对戒烟是如此的紧迫,但主动寻求医生帮助的仍然很少。错误的戒烟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戒烟者的抉择。人们普遍把吸烟当作一种不良嗜好而非慢性疾病看待,实际上现代医学界已经公认吸烟成瘾即尼古丁依赖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这种淡薄的就医理念已经酿成了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吸烟,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更将达到250万。 向右走?——如何戒,烟民很迷茫 许多烟民非常清楚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渴望戒烟,但错误的戒烟方式却但令他们事倍功半,例如干戒,即不采用辅助措施(如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而突然停止吸烟,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试图使用干戒方法的戒烟者,1年之后只有不到7%的人能够保持不吸烟。 同样的困惑也出现在戒烟药物的选择上。如今市场上的戒烟药物名目繁多,功效良莠不齐。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如何才能确保这些药物对现有疾病不产生刺激,缺乏专业知识的戒烟者无从选择。这些烟民更应及早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戒烟——先“戒”掉错误的理念 烟草依赖同样是病,有病就应当求医,已经身患疾病的吸烟者更需重视。戒烟门诊的医生会根据吸烟者对尼古丁的依赖程度和心理状况采取药物和行为的双重干预,在生理及心理上给予戒烟者专业的指导。我们经常接到戒烟者的询问,需要多长时间能取得戒烟的成功?这主要取决于烟瘾的大小和对尼古丁的依赖程度,有的或许几个月不抽烟就戒掉了,有的则要坚持一年甚至更久。另外,戒烟门诊的医生会在戒烟者摆脱尼古丁纠缠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戒烟者的随访和指导。
一直以来,人们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停留在烟草本身及其燃烧产生的烟雾上。烟草对吸烟者的伤害和二手烟对非吸烟者健康的影响是大家所共知的。然而,近日美国专家提醒人们,别忽视吹不走的三手烟,尤其是其对儿童的危害。 何谓三手烟?人们在密闭室内吸烟后,即便二手烟的烟雾已经散去,仍有相当一部分可吸入细微颗粒沾染在吸烟者的衣服、头发和室内的家具、沙发上等,这些包括重金属、致癌物等有害物质的烟草残留物便是三手烟。 近年来,经过我国政府、医务界和媒体的不懈努力,人们对烟草危害的认识逐步提高到二手烟的层次上。为避免二手烟的危害,许多公共场所辟出了专门的吸烟室或吸烟区,但这样的措施是否能保障所有非吸烟者的健康?早在2004年,已有科学家开始研究烟草残留物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意大利学者因韦尔尼齐等在《烟草控制》上曾发表多篇文章,指出吸烟后残留的可吸入颗粒物会污染环境,在吸烟者肺部的有害气体(包含可吸入颗粒物)将至少存留2分钟。如果吸烟者在结束吸烟后立即进入无烟环境内,会对环境中其他非吸烟者的健康造成危害。美国麻省总医院儿童医院的威尼克夫,烟雾散去后,有害颗粒会在吸烟环境中富集。虽然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难以量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车内这样的狭小空间里,三手烟污染将会更严重。此外,吸烟者自身(衣服和头发等)就是被三手烟污染的,可“发射”有毒颗粒危害周围的儿童,造成儿童智力低下、婴儿猝死等。 这些发现不约而同地印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概念——烟草暴露没有安全底线! 儿童更易受三手烟危害近日,美国学者Winickoff等通过一项调查发现,人们对三手烟危害认识不足。他们通过对2000户家庭的电话调查,统计人们对“昨天吸烟对今天室内空气有无不良影响,会否对儿童造成危害”问题的回答。在1478名回答了所有问题的受访者中,有273名吸烟者。总结果显示,超过95.4%的非吸烟者和84.1%的吸烟者认识到二手烟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与之相比,有65.2%的非吸烟者和43.3%的吸烟者认识到三手烟对儿童的危害。而对三手烟危害的认知多少与家庭是否禁烟显著相关。 在科学美国人网站的专访中,Winickoff提到,儿童更易受三手烟危害。因为儿童的体重相对成人低,同样水平的有毒物质对儿童造成的危害更大。又因为其活动特点,更容易近距离接触残留在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加上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其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比成人低。因此,环境中的烟草残留物,包含铅和砷等有毒物质,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均可造成不小的危害。当前许多家长认为,在孩子外出时吸烟,然后开窗通风,就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这样的错误观念亟待纠正。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笔者在从事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每个星期、每个月都有不少患者诊断出肺癌。肺癌分早期、中期和晚期,我们临床上分I期、II期、III期和IV 期。I期肺癌病人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能到90%以上,II期肺癌病人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能到60%左右,IIIa期肺癌病人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才30-40%。目前肺癌的治疗的模式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射治疗、中医药和分子靶向治疗。由于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往往都是处于晚期,化疗便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但其中另一个化疗方法——“新辅助化疗”不为大家所熟知。辅助化疗其实是围术期的治疗手段,并不是太新的治疗方法,问世已经有十几年的历程。但是目前术前新辅助化疗仍然还是处于研究阶段,国内、国外更多的中心在都做这方面的研究。从现有的证据来看,有效的术前新辅助化疗,能够通过降低肿瘤细胞的负荷,提高手术的根治性。另外也可以减少术中可能出现的播散转移的机率。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绝大多数肺癌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远处显性和非显性转移,即使能手术治疗的患者也是如此。外科手术及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无法治疗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远处的微转移灶,而化疗属于全身性治疗,对原发病灶和微转移病灶的癌细胞均有抑制和杀伤作用。新辅助化疗近年来广泛用于肺癌的术前化疗,可以增加手术完全切除的机会,减少肿瘤术中扩散的机率,且术前肿瘤血管在未受手术过程的影响保留完整的情况下,允许更有效地输送药物及杀灭微小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从而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有助于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由于目前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都是比较盲目的,有效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指导术后的辅助化疗。术前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是互相结合的,如果术前效果好术后还继续应用原方案;如果术前的化疗效果不好,我们手术以后就要更换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另外以鳞癌为主的IIIA期或者相对比较晚的肺癌,经过术前前辅助化疗后分期下降,从不能开刀、难以开刀,变成可以开刀,这部分患者是可以受益的。术前新辅助化疗一方面控制病灶,同时也使以前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得到更好的治疗。有效的术前新辅助化疗,也能够使病人心理得到更加的改善。术前新辅助化疗一般需要2-3周期,化疗后需要3-4周再手术。这段时间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身体体质变弱,也可能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而病灶扩大,从而失去手术机会,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为一个呼吸科医生,临床工作中常常发现目前呼吸道疾病中的肺癌发病率明显增加,同时也常常被患者和家属问及为什么在不吸烟和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的情况下,还是得了肺癌。答案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大气和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钟南山院士最近获得中国医学界最高规格的个人奖项——吴阶平医学奖,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呼吁:公布PM2.5值有助于督促政府部门切实采取措施提高空气质量,消除灰霾天气,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长期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危害性很大,或致肺癌等疾病,一般可吸入颗粒物通过呼吸可以沉积在鼻、咽部及气管;而细颗粒物随着呼吸,可以沉积在细支气管、肺泡,并通过气血平衡进入血液,因此不仅造成呼吸系统疾病,还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居住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出现肺活量降低、呼气时间延长,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增高,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比如中老年人)。另外,颗粒物上吸附的多环芳烃还可以导致肺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与居民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相关关系。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明明天空不是十分清爽,而污染指数却说是良好或优良。是不是搞错了?原因在于我国现阶段计算大气污染指数使用PM10,使得大家对国家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播报产生疑问。世卫组织曾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研究也显示,PM2.5浓度越高,呼吸系统病症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同步增高。PM2.5对人体的伤害是如此之重,但大多数人被蒙在鼓里,得不到相应的提示和指导,以采取有效的防范去规避这种伤害,这一现实明显与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和信息公开的精神相悖。PM2.5的重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恶化的PM2.5数据会给民众以触动,拷问他们在污染防治中的责任,从而提醒更多人少开车,多选择绿色出行。 幸好,这个问题国家的管理部门已经注意,特别是通过钟南山院士的呼吁,相信不久PM2.5的指标会进入大气污染指数计算体系中,同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能在同一蓝天下呼吸清新的空气,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大大下降,困扰大家的肺癌成为罕见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