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后,我特别的注重一些新生儿感染的病人,因为这类的病人占新生儿住院的新生儿的大多数,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主要的患病及死亡原因,目前在我国其发生率及病死率仍占新生儿疾病的首位。新生儿感染的病原以细菌和病毒为主,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病毒及其它微生物被检出,而其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及造成的病损也为围生医学工作者所重视,从现在的病人检查中发现主要是以下一些疾病:一、宫内感染 宫内感染可发生在妊娠各个时期,已知重要的病原有风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梅毒螺旋体等。其临床症状十分相似,1979年Nahmiaob把常见的宫内感染称为“TORCH”综合征,(T---弓形虫Toxoplasma,R---风疹Rubella,C---巨细胞病毒CMV,H---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O表示其它病原Other)。近年来“O”项内的感染原已扩展到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爱滋病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淋球菌、结核杆菌和微小病毒B19等。以后Alpert 等建议用CROTCHS代替TORCH,强调巨细胞病毒为最常见的宫内感染病原体,同时也包括了常见的Coxsackie 病毒及梅毒螺旋体。宫内感染常引起胎儿和新生儿临床表现大都为非特异性:宫内生长迟缓、非免疫性的胎儿水肿、皮疹、黄疸、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脉络膜视网膜炎。某些感染则有其特异性的改变如风疹病毒感染常致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和骨损害,小头畸形常见于CMV感染,而视网膜病、脑钙化和脑积水常发生在弓形虫感染。 CMV、弓形虫及疱疹病毒是近年来在新生儿宫内感染中较常见或有上升趋势的病原,而随着AIDS感染病人的增加,新生儿HIV感染也将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极广泛,在发达国家,约50% ~ 70%的育龄妇女均有过CMV感染的经历。CMV感染是新生儿先天性病毒感染重要的病原之一,由于其感染后可引起胎儿脑组织广泛的损伤,是智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正日益引起重视。CMV感染后临床表现各异,新生儿时期发病的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常在宫内感染或出生时感染所致,主要特征是未成熟儿、低体重、呼吸窘迫、黄疸、肝脾肿大、抽搐、眼底萎缩、脉络膜视网膜炎、小眼球、视力受损等,其中较为突出的为黄疸和肝脾肿大。有报道无症状性CMV感染者10% ~ 15%出现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实验室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或血清血检查,尿液是分离病毒的最佳来源,如先天性感染,则在生后的头几天即可分离到病毒,而产时或生后感染者,其排毒至少在3周以后,常见为8周。血清学检测如抗CMV IgM阳性可确诊,但CMV IgG阳性则需随访,如持续上升,可证实为宫内感染,反之则需考虑是经胎盘转运的母体抗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可作为先天性和围生期感染的快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在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常引起全身性的感染,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多数患儿是经产道感染疱疹病毒II型而引起。妊娠早期的感染常导致流产,妊娠晚期的感染可导致新生儿致病。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和败血症相似。60%死亡患儿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同样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是其诊断的依据,基因诊断快速、可靠、敏感、特异,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绝大部分新生儿先天性弓形虫病是无症状的。某些新生儿出生时表现呈亚临床感染状态,可以在以后数月或数年后出现症状。确诊的方法为血清学检查或易感动物的接种得到弓形虫。目前推荐的治疗为口服乙胺嘧啶,黄疸新生儿要注意治疗时易趋向发展成胆红素脑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随着育龄妇女感染HIV机会的增高,儿童艾滋病(AIDS)的发生也在快速上升,目前全球HIV感染儿童已超过100万。HIV感染可发生在妊娠期间、产程中及生产后,哺乳期传播是新生儿感染艾滋病毒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生儿AIDS较少有体征和症状方面的表现。围生期HIV感染婴儿存在着两种结果:10~15%的感染婴儿存在极度免疫缺陷,机会感染和严重的脑病,病情进展较快,大多在5岁以内死亡。另一部分患儿经过数年逐渐发展的免疫缺陷,显示与成人类似的发病率和死亡率。PCR技术对抗原的测定由于其高敏感性可作为有效的初步筛查。病毒分离阳性即可确诊,而抗体的动态监测对于垂直传播速度的估计,围生期HIV感染诊断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免疫功能的检查有助于诊断。对于孕母有HIV感染,应采用破宫产,并避免母乳喂养,以减少新生儿HIV的感染率。二、新生儿细菌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细菌感染发生率高,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以肺炎最为常见,其次是败血症,随着尿液检查的重视,尿路感染的检出在增加。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其它高危新生儿的救治存活使近年来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不同时期感染,不同的感染途径及不同的感染部位,其致病菌有所不同。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国内外报道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30年代为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以后逐渐被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替代。目前美国多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在我国国内多年来报道的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一直是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等肠道杆菌。宫内感染或分娩过程中受污染者其症状出现较早,可在出生时、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新生儿败血症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黄疸可为唯一的临床表现,突然加重或退而再现的黄疸要考虑有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可能。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其抑制症状越明显,常不吃、不哭、体温不升,面色不好等。晚期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休克表现、中毒性肠麻痹等表现。新生儿败血症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一旦患儿出现意识障碍、眼部异常、可疑颅内压增高、或惊厥,均应做脑脊液检查。国外一般主张对任何怀疑为败血症的患儿常规作脑脊液检查。详细病史询问及体检,有助于判断,血培养是确诊依据,但其阳性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水平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但缺乏特异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是治疗的关键。抗生素的选择应按国内、本地区、本医院的药敏实验和经验。应用抗生素同时还需兼顾新生儿的某些特点,一旦发现有脑膜炎应选择能进入脑脊液的抗菌药物,同时也要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现在哮喘的孩子逐渐有增多的趋势,环境污染还有一些食物,特别是含有一些激素的食物,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导致孩子哮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有的哮喘是因为感染所导致的,但是也有一些常常跟遗传、跟外界的环境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有一些孩子由于基因的突变所导致的哮喘。 这种情况用一般的平喘药物治疗效果是不好的,但是如果要是寻找了正确的基因的位点,发现了基因突变的病变对选择药物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精准用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哮喘的基因检测能够准确的寻找到突变基因的位点,精准用药,防止药物对身体的损害。 哮喘基因检测人群:慢性咳嗽,过敏体质,父母有慢性咳嗽或哮喘病史,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哮喘病人及遗传哮喘病人。 近几年哮喘基因检测是临床诊断金标准之一,基因检测对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是病人的福音,临床医生的好助理。
谈到基因与基因检测,还有一些人对基因并不是很了解,基因对人体的检查,诊断,治疗,它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帮助呢? 一、什么是基因? 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它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是健康、靓丽、长寿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基因,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您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等均与基因密不可分。 二、基因应用领域有哪些? ①生产领域;人们可以利用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食品。例如转基因大豆等 ②环境保护;针对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动植物,研制出基因药物,既能高效的杀死它们,又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影响,还能节省成本。例如一直危害我国淡水区域的水葫芦,如果有一种基因产品能够高效杀灭的话,那每年就可以节省几十亿了。 ③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是重组DNA的表达产物。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开发重点是从蛋白质类药物,如胰岛素、人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的分子蛋白质,转移到寻找较小分子蛋白质药物。这是因为蛋白质的分子一般都比较大,不容易穿过细胞膜,因而影响其药理作用的发挥,而小分子药物在这方面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④农作物培育;基因技术使开发农作物新品种的时间大为缩短。传统育种需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培育出的新植物品种,基因工程技术使研究人员可以将任何一种基因注入到一种植物中,从而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农作物品种,时间则缩短一半。 ⑤分子进化研究;通过在试管里对以核酸为主的多分子体系施以选择的压力,模拟自然中生物进化历程,以达到创造新基因、新蛋白质的目的。 ★⑥医疗方面;许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科学家将不仅能发现有缺陷的基因,而且还能掌握如何进行对基因诊断、修复、治疗和预防 ⑦军事领域;生物武器已经使用了很长的时间.细菌,毒气都令人为之色变。但是,传说中的基因武器却更加令人胆寒。 三、什么是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像血液分不同血型一样,人体中正常基因也分为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而单独由异常基因直接引起疾病,被称为为遗传病。 可以说,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有三种: ①基因的后天突变; ②正常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遗传的基因缺陷。 绝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基因中发现病因。 因此,基因检测是预防! 四、基因检测的好处? ①基因检测可以预测疾病 ②基因检测可以指导膳食 ③基因检测为个性化用药提供依据 ④基因检测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第一步 ⑤基因检测可以有效避免临床误诊 ⑥基因检测可以有效避免临床误诊 五、基因发展重大事件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三大计划。 2003年国际上万名科学家联合完成人类基因,第一份人类基因图谱由6个国家联合千位科学家耗资30亿美金,耗时10年时间谱写完成,标志着人类生命密码被破译。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基因检测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开始应用基因检测技术。直至目前,美国70%的人口做过基因检测,而中国一还不到0.1%。 2007年Google投资基因检测公司,Google投资的23and me是全球首家运用互联网模式的基因检测平台。 2008年Times时代周刊2008年度发明,消费者DNA检测。基因检测是21世纪预防医学最伟大的发明 2014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意味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术在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的认可。 2015年《十三五规划》发改委:3.1万亿重点支持基因检测,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生物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儿童打鼾对身体有一些影响,因为当孩子夜间打鼾的时候,会出现张口呼吸,夜间睡眠不好,同时会影响孩子第2天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的时候分心,同时会犯困,严重的会引起孩子的慢性缺氧,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因此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应该及时的上医院来进行诊治。 孩子打呼噜家长可以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治疗教你准备酸枣仁,莲子,桑叶,茯苓,甘草(根据年龄选择剂量)加水煮10分钟,每天一杯,两周后打呼噜症状会有明显的改善。
人们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才会想到原来自己免疫力差了,但是平时因为没生病的时候,对免疫并不在乎,因为人们有过无数的各种疾病的过程,但是每次生病的时候就会记住要吃药,要打针,但是就从来没有说应该要怎么去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来减少生病的机会,减少吃药打针的机会,我们要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免疫在自己的身体里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身体里面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在生病的过程当中。病毒或细菌和人类之间的斗争,不如理解成为病毒和免疫系统之间的斗争,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更好的抵御病毒或细菌的侵蚀,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呢? 一要适当的锻炼,运动能让自己免疫力增强,但是贵在坚持,不能过分剧烈的运动,应量力而行,体内的免疫细胞功能就会明显的增加,除此以外经常锻炼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免疫系统细胞的功能加强,正常成年人坚持锻炼,每天30~60分钟,但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不能做剧烈的运动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运动应该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适当的进行增加运动量,避免长时间的爬山或者是爬楼梯以免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 二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保持免疫力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常常熬夜的人会消耗体内的一些能量,又会导致脂肪的堆积,长时间的睡眠不好,体内的营养成分吸收就会受到影响,然而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同时也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三营养必须均衡,正常人饮食一定要有合理的搭配,食物均衡营养才能保证身体各个机能的正常,特别是维持我们身体免疫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补充食物的时候要做到色,香,味俱全,选择一些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抗氧化成分的饮食,多吃蔬菜,尽量注意合理的食用肉食。 四不滥用抗生素,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滥用抗生素会破坏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长时间反复不规则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的菌群失调,同时也会继发一些细菌或者病毒的感染。从而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特别是有一些药物对肝脏,肾脏有明显的危害,因为进入人体的药物是靠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所以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病情合理选择使用,因为有一些药物不但有毒副作用,同时也有一些会产生过敏和毒性反应,合理用药非常的重要。 现在有不少的病人,当生病的时候上医院看病,只希望医生给他开好药,但是就没有想到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因为药物对身体是会有影响的,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可以抵御疾病减少发病,同时也能增强我们自身抗病能力,因此不能低估了免疫对身体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