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好发中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诱发原因,睡眠不足、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等。是视网膜的外屏障破坏,引起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的液体通过RPE病变处渗漏,造成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一般单眼突然视力轻度下降,视物变暗、变形,有中心暗区。眼底黄斑区有类圆形水肿病变。恢复期可出现色素不均匀。愈后视力恢复,但可遗留视物变形、变小。大概3~6个月自愈。又复发可能此病为自限性,无有效药物治疗,强调去除病因。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底病科李亚萍: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急性循环障碍所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急性血压下降等为常见原因。常双眼受累,先后发病。表现为突然视力下降。早期视乳头水肿轻度呈淡红或灰白色,多局限视乳头某一象限,可伴有小出血点。视野缺损常与生理盲点相连。治疗:1、针对病因治疗;2、扩血管、复方樟柳碱、营养神经、降低血粘滞度、降眼压治疗;3、近来主张发病后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底病科李亚萍: 玻璃体后脱离(PVD)是玻璃体后皮质从视网膜内表面的分离,是在玻璃体的老化、液化基础上发生的。 玻璃体后脱离的危险:玻璃体已经与视网膜分离,但在与视网膜紧密连接处仍粘连紧密,随着后眼球运动,飘动的玻璃体后皮质对视网膜产生牵拉力,有发生视网膜裂孔的危险。 但玻璃体是眼屈光介质的组成部分,对晶体、视网膜具有支撑、减震和营养作用。 所以不建议在将后脱离的玻璃体都切除,除非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 只要定期复查、观察,发现有视网膜变性、裂孔时,及时用激光封住视网膜变性区、裂孔就可。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重度葡萄膜炎伴有视网膜动脉炎,周边大量渗出,视网膜坏死,玻璃体高度混浊,后期出现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病因多为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一般发病较隐匿,可分为急性炎症阶段、缓解阶段和并发视网膜脱离阶段。急性炎症阶段可出现眼红、痛,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眼前段体征有中度睫状充血、尘埃或羊脂样KP,前房大量浮游物,可发生眼压高。眼后段早期可有轻、中度玻璃体尘埃状混浊,病情加重可发展为显著的玻璃体混浊,并出现纤维化,中周部视网膜出现黄白色浸润水肿病灶,从斑片状可融合并向后极部推进。视网膜血管呈炎性改变,动静脉均可受累,以动脉炎为主,动脉变细并伴有白鞘,小分支闭塞,在动脉壁可见黄白色浸润,呈节段样。发病一个月后进入缓解期,炎症逐渐消退,动脉血管闭塞,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期坏死区常形成多发性视网膜裂孔,最终引起视网膜脱离。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血清病毒抗体测定。治疗方面,首先需全身及局部抗病毒治疗,并给予全身抗凝、营养、促进吸收治疗。在缓解期可进行激光光凝治疗,防止视网膜脱离及增殖。如发生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牵拉则需要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本文系李亚萍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糖尿病损害视网膜微小血管, 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发生渗漏,表现为视网膜水肿、点状出血、渗出、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循环障碍、局限性视网膜缺氧造成毛细血管闭塞,而产生微血管瘤 、新生血管,随着病情加重而发生玻璃体积血、增殖牵拉视网膜脱离。治疗方面,首先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根据视网膜血管造影判断,如果视网膜缺血达到一定程度,需要视网膜光凝治疗;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入增殖期(严重玻璃体积血、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则需要手术治疗。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脱离。可分为:裂孔性、非裂孔性和牵引性。 近视、无晶体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眼外伤等易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发病初期可有眼前漂浮物、闪光感或幕布遮挡等症状,随着脱离范围的扩大视力可不同程度的下降,直至仅存光感。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玻璃体牵拉 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裂孔,液化的玻璃体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引起视网膜脱离。 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渗出所致的视网膜脱离。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条索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需要手术治疗。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底病科李亚萍:视神经的炎症性病变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可来自局部和全身。主要的局部原因是鼻旁窦炎症,患者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因此对于老年人双眼视神经炎,要做鼻旁窦的检查。全身的感染因素主要是螺旋体和病毒的感染。视神经炎的非感染性因素主要为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一些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视神经炎可以是免疫反应性的,但也可以是脱髓鞘性的改变。无论炎症的病因是否为感染性的,视神经炎可根据视盘的n改变分为:视神经视网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突发单眼视力下降,发病前多有眼周疼痛,眼球转动痛。早期眼底无表现。晚期视神经萎缩。患者多有色觉和对比敏感度的异常。部分病例有球后视神经和大脑皮质脱髓鞘的改变。视神经视网膜炎指视神经炎症的同时周围的视网膜也受到波及,典型的改变是合并视盘周的硬性渗出,黄斑区星芒状渗出。主要病因与系统感染密切相关。常见有猫抓病、梅毒、Lyme病、弓形体病、HIV感染和带状疱疹等。患者多单眼或双眼视力突发下降。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色对比敏感度和视野的异常。部分炎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患者,不经治疗可自行恢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复方、缩短病程。患者为首次发病,以前无多发硬化或视神经炎病史:MRI发现至少一处有脱髓鞘,可用糖皮质激素冲击;MRI正常者,多发硬化可能性低,仍可用糖皮质激素冲去,加速视力恢复。维生素B12、血管扩张剂等。对既往已诊断多发硬化或视神经炎的患者,复发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或酌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维生素B12血管扩张剂等。对感染性视神经炎,应与相关科室合作针对病因治疗,同时保护视神经治疗;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病应针对全身免疫性疾病劲松正规全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底病科李亚萍: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 病),又叫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病因不明,可能存在对结核菌素过敏。多发生20~40岁男性。初起常无症状,少量玻璃体积血时,出现眼前黑影飘动。以双眼周边部小血管闭塞、反复发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新生血管为特征。广泛的血管闭塞,可引起视网膜缺血和新生血管形成,引发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膜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力丧失。治疗:早期Eales病可试用糖皮质激素、促进吸收等治疗。有视网膜缺血区和新生血管时,可激光光凝,常需多次。对持久的不吸收的玻璃体积血(2~3个月)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应做玻璃体切割和眼内光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