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体检的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胃镜检查常常有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如何处理?要不要治疗?要不要复查?1.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化生,部分可伴有体的不典型增生。需要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认。2.胃镜检查时往往只能发现胃壁变薄,胃粘膜的粗糙不平。根据胃黏膜萎缩部位和范围,内镜下常将萎缩性胃炎分为C型和O型。萎缩范围从远端的胃窦沿小弯向近端延伸,未到贲门者为闭合型即C型,超过者为开放型,即O型,也就是说C型比O型萎缩范围要小。每型又各细分为3个亚型即C-1,C-2,C-3,O-1,O-2,O-3。其中C-1指萎缩仅局限在胃窦部,是最轻的一种。3.腺体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需要做病理活检确诊。有些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但并没有做活检。一般情况下是因为萎缩性胃炎较轻,或者并不认为有较严重的情况,医生没有做活检。这种情况往往无需纠结,不要担心自己会癌变到处求医。4.引起萎缩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生理性萎缩,如果是一位老年人胃镜诊断有胃粘膜萎缩,这很常见。众所周知,到了一定的年龄,人体就会出现老化过程,皮肤萎缩可出现皱纹、口腔唾液腺萎缩可引起口干,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胃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很多人到了50岁以后开始头发变白、容易口干,胃出现萎缩性改变,一点都不奇怪。这种生理性萎缩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是谁也避免不了的。临床上萎缩性胃炎也有很多是病理状态下的萎缩。比如胃粘膜的反复炎症、感染、癌前病变等,这些因素可以破坏胃粘膜,引起胃腺体的减少。这种萎缩性胃炎需要治疗,许多病理性萎缩经过治疗可以治愈,但如果不加控制,部分病情会进一步加重,甚至诱发胃癌。5.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时有时描述有肠上皮化生,很多人很恐慌。以为离癌变不远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肠上皮化生就是肠子的上皮长到胃上面了。胃长期研磨食物,经常会有糜烂损害,所以也经常有上皮增生修复。胃肠道有一种多能干细胞,可以长成胃上皮,也可以长成肠上皮。一般情况下,胃粘膜损害修复时,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胃上皮将其修复,病理学上称完全愈合,如果长出肠上皮细胞将其修复,称为不完全愈合,在胃粘膜表现为肠上皮化生。无论是完全愈合,还是不完全愈合都是愈合,其实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影响,就象皮肤伤口愈合后长疤就是不完全愈合,没人会纠结这个疤会有什么影响。有些肠上皮化生和小肠相似,有些与大肠相似,无论是大肠型或小肠型,只要没有出现异型增生就不会癌变,如果肠上皮化生很恐怖,人们干嘛一生下来不把大肠或小肠切掉,那全是肠上皮。因此只有出现异型增生的肠化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单纯的肠上皮化生并不需要治疗,定期检测是否有异型增生便可。6.病理活检报告医生最在意的并不是萎缩或者肠上皮化生有多重,即便是重度的萎缩或重度的肠上皮化生,只要没有明显的异型增生是不会癌变的,只是因为胃萎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症状而已。但异型增生不同,又称不典型增生,真正的癌前病变,是增生的上皮与原来的上皮长得貌似形离。出现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也不用紧张,病理出现异型增生,医生会评估病变程度。一般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度。绝大多数的轻度不典型增生并不会进展,有些经治疗也可逆转,因此如果只是轻度的就无须紧张,没有明显症状可以不用吃药。少部分的轻度不典型增生会出现进展发展为重度,但这个过程很缓慢,轻度即便进展也不会马上变成重度,因此轻度不典型增生1-2年复查1次便可。如果不幸发展为重度,此时可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在内镜下微创治疗,完全治愈。只有那些萎缩性胃炎从来不检查才可能有癌变风险。7.评估萎缩性胃炎是否有癌变潜能,并不是看萎缩或肠化有多重,关键是看异型增生有多重。病理活检如果取不到位置,就不一定能发现严重的异型增生病变。因此复查时最好去较正规的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检查。为了精确发现早期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即重度异型增生病变),有些人需要做精查放大胃镜和精细的病理组织活检才不容易漏诊。就诊时最好携带有彩图的胃镜检查报告和病理活检报告供医生评估时参考。8.萎缩性胃炎需不需要治疗?如果是老年人因为体检发现生理性胃萎缩,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是不需要服药治疗的,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人老了一定就要吃药,目前世界上是没有返老还童的药物。如果有明显的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则需要胃动力药、补充消化酶和其他一些助消化药进行对症调理。如果是因为炎症、感染、癌前病变等因素引起的萎缩性胃炎,则需要针对性的治疗,促进萎缩性胃炎愈合。目前证明胃粘膜保护剂对延缓萎缩性胃炎加重有帮助,如羔羊胃提取物B12胶囊、替普瑞酮、摩罗丹、胃复春等。如果出现明显的异型增生,则需要纳入癌变的监测管理,一旦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及时的内镜下微创或外科手术治疗。9.萎缩性胃炎防治的关键点(1)防止癌相关病变的漏诊,正确评估萎缩性胃炎病变的程度,必要时做精查内镜对可能出现的病变进行正确评估(2)精确的病理评估,尤其是异型增生的程度,把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变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时机(3)萎缩性胃炎较长时间的胃粘膜保护治疗总之,萎缩性胃炎是很普通的一种病,如果是老年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性胃萎缩,没有消化不良的症状无须服药;如果是炎症引起的萎缩性胃炎可以口服药物治疗促使萎缩愈合;如果是真正的癌前病变也可以通过内镜下的微创手术,阻断癌变发生。当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后,建议找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对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进行精确评估,防止癌变的漏诊,同时建议较长时间进行胃粘膜保护调理,防止病理性萎缩的进一步加重
萎缩性胃炎既是一种老化的表现,也是一种癌前病变。过去认为胃萎缩就像其他器官的衰老一样,无法控制。头上长白发,容易秃顶是老化最常见表现。其实人到一定年龄,面部萎缩起皱纹;唾液腺萎缩,老人就容易口干;骨骼萎缩人会变矮。岁月老去,青春容颜不再。一直以为老化是不控的,现在看来这种观念是错的。 正常的胃黏膜是胃黏膜腺体的增生和消亡处于平衡的结果。萎缩性胃炎的特征是胃粘膜变薄、腺体减少。从病理上看是粘膜腺体的增生障碍,或消亡过多所致。从而导致其他组织的修复,在胃粘膜发生肠上皮化生或纤维组织增生。在衰老过程中,器官组织老化以增生障碍为特征,这种过程是很缓慢的过程,早期对器官功能并不产生影响,就如青壮年出现几缕白发,没人会把衰老当回事。但随着老化的进展,萎缩性改变也会越来越严重,肠上皮化生也会越来越多,部分可以发展为异型增生出现真正的癌前病变,如果放任不管,部分可以发展为胃癌。难道萎缩是控制不了的吗?其实并不然,如果能增强胃粘膜腺体的增生修复能力,就能控制萎缩的进程,一些养胃的药就有如此作用。 以前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满街都是。已经证明生活条件的改变是可以延缓萎缩的过程。养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前四五十岁面色皱纹很明显,现在一些贴面膜养颜的中老年人没人知道她有多年轻。那么养胃也能改善胃的萎缩状况。 目前最好的养胃药物是羔羊胃提取物B12胶囊,是从出生羔羊的胃粘膜中提取的活性物质,由有原四医大的樊代明院士牵头,组织了全国几十家大医院进行的双盲临床研究表明,对胃粘膜增生和消亡的平衡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对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己有很多萎缩性胃炎患者从中受益。 因为衰老引起萎缩性胃炎,己不是只能任其发展束手无策的疾病,养胃可以延缓胃萎缩的过程。对于因为炎症、感染引起的病理性萎缩,那么对因治疗是逆转萎缩性胃炎最好的办法。很多患者经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消除胃粘膜炎症,萎缩可以完全逆转。 无论萎缩性胃炎或者肠上皮化生有多严重,如果没有明显的异型增生,是不会癌变的。异型型增生有时又叫不典型增生。如果出现了异型增生,需要按照胃癌防控进行管理。轻-中度的异型增生,又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定期复查,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这类病变经过养胃治疗多数可以逆转,并不会进展,不会出现癌变。但极少数会发展为重度的异型增生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出现这种情况也没有关系,并不是就发生了胃癌,可以在内镜下做一种叫ESD的微创的手术可以完全治愈。 所以萎缩性胃炎可防可治,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可以用养胃的药物调理。出现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年复查一次。可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消除炎症和养胃治疗,可以逆转,绝大多数不会进展。只有极少数出现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可以内镜下微创治疗完全治愈。 总之,萎缩性胃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放任不管,也可能出现问题。
部分患者因为吞咽不畅或胃病行胃镜检查,结果发现食管黏膜下肿物(SMT),医生建议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是否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 粘膜下肿物是指起源于食管黏膜下层组织的肿瘤或其他炎性或解剖异常引起的肿块样病变。正常的食管有四层,应象房子的墙壁一样,最里层靠食管腔是黏膜层,好象墙壁的粉刷层,该处发生的肿物一般可在内镜下切除。最中间的是固有肌层好象房子的砖块层,该层是消化管的支撑,该处发生的肿物不能内镜下切除,否则会引起消化道穿孔。介于粘膜层和固有肌层间的是粘膜下层,好象墙壁粉刷层和砖块间存在的缝隙,该处发生的肿物称为粘膜下肿物,一般可通过内镜切除的方法治愈肿物,无须外科开刀。 有什么方法知道食管的肿物是发生于粘膜下层而不是固有肌层,也就是说内镜检查发现了粘膜肿物哪些可以通过简单的内镜下切除而不用动刀外科手术呢?最了的方法是做超声内镜检查(EUS),因为胃镜只能看肿物的表面,如果将B超装在胃镜头上那也就象看B超一样看见肿物里面的情况,可以明确肿物是发生于粘膜下层还是固有肌层。EUS还有很多好处,有经验的医生根据其形态可判断粘膜下肿物的是哪一种疾病,这样治疗更有针对性。 多数黏膜下层肿物为间叶组织起源,常见的有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颗粒细胞或肌细胞瘤等。少部分也可来自上皮组织,如黏膜下囊肿等。少数异位组织也可在黏膜下形成肿瘤样病变。SMT多为良性病变,但部分也可呈恶性改变者,如恶性间质瘤。通过内镜切除进行病理学检查便能判断病变的性质。 有些发生于固有肌层的肌瘤,如果体积较小,患者又不希望因为它而开刀,那么也可通过内镜的方法将其套扎,任其自然坏死脱落,也不失为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确定为粘膜下发生的肿物可内镜下直接切除确定发生于固有肌层的肿物如果不愿开刀,可内镜下套扎使肿物坏死脱落
因为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所以患者对于饮食和营养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您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饮食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但是,一旦您已经患病,那么,关注饮食并适当调整饮食,就有可能会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因此,我们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够给患者及家庭成员一个总体的饮食指南。这个指南是根据近些年的研究结果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而制定的。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营养和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系。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怎样影响消化的?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小肠中进行的。在小肠中,来自肝脏和胰腺的消化液和食物混合在一起,随着小肠的蠕动,混合物被不断地搅拌,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随后小分子物质被小肠上皮吸收,并随血流到达身体各部需要能量的器官。水样食物残渣和分泌液通过小肠进入大肠(结肠),其中的绝大部分水分在大肠中被吸收。这个过程可以被认为是水的一种体内循环。固体的、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则作为大便被排出体外。当小肠发炎时(这种情况常见于克罗恩病),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都下降。这样,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随同胆汁盐一起,被直接排至大肠。根据小肠炎症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排至大肠的营养物质的量也不同。这一点可用来解释为什么克罗恩病患者会有营养不良。此外,即使是大肠没有病变,没有被消化的食物进入大肠也会影响水的重吸收。因此,即使克罗恩病仅累及小肠,也会导致腹泻和营养不良。如果克罗恩病同时又累及大肠,则腹泻会更严重。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只有大肠受到累及,而小肠功能正常。因为大肠被炎症波及,水的重吸收不能正常进行,所以腹泻往往较多有没有针对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的特殊饮食?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饮食必须个体化:这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以及肠段的累及范围。许多人对于食物会产生不耐受,不耐受不同于食物过敏,前者更为常见。乳糖(牛奶中含有)是一种常见的不耐受食物,这和遗传有关。用“饮食排除法”可以诊断出患者哪些食物不能吃,哪些有待改进,它比普通的过敏检查或验血更有效。好多书中都提到这种“饮食排除法”的操作方法,它需要在长达几周的时间里记录饮食和症状日志。大约三分之二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远段小肠(即回肠)会发生显著的狭窄。对于这些病人,低纤维、低渣或特殊的流质饮食可以减少腹痛以及其他一些症状。通常,这些饮食方式是暂时的,一旦通过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控制住引起狭窄的炎症,患者就可以相对正常地进食。除了营养专家的指点,患者个人的饮食经验是选择合适饮食的最重要因素。什么是低纤维、低渣饮食?高纤维食物通常包括新鲜水果、蔬菜、谷物种子、坚果以及谷物的外壳、含结缔组织多的动物跟腱、老的肌肉等,这类食物会使得较多食物残渣排入肠道形成粪便。应尽量少用这一类富含食物纤维的食物。选用的食物应细软、渣少、便于咀嚼和吞咽,如肉类应选用嫩的瘦肉部分,蔬菜选嫩叶、花果部分,瓜类应去皮,果类用果汁。低纤维、低渣饮食食物残渣的摄入量减至最低。必要时营养专家会替您订制这样的饮食。营养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是否特别重要? 当然,非常重要!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尤其是克罗恩的患者,容易产生营养不良。原因主要如下:首先,患者胃口下降;其次,慢性的疾病状态对热量的需求增大,尤其是当炎症性肠病爆发时;最后,炎症性肠病(尤其克罗恩病)患者对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下降,这样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并未被人体摄入。另一方面,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利于机体的自我恢复。因此,任何营养不良都需要得到纠正。恢复和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一个重要方面。病处于活动期,应该摄入何种饮食?合适的饮食应该包括所有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为肉类、鱼类、禽类以及乳制品(如果能够耐受)。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为面包、谷类、淀粉、水果以及蔬菜。脂肪的主要来源为植物油以及动物油。你的主管医生将会帮助你建立合适的饮食方式。总的来说,如果大肠被炎症所累及(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那么高纤维的食物,如坚果、玉米、蔬菜等应当避免。可以喝牛奶吗?不论是否患有炎症性肠病,一些人对于乳糖(牛奶中含有的一种糖)始终不能耐受。这是由于小肠上皮缺少一种消化酶——乳糖酶所致。乳糖不耐受会导致肠痉挛、腹痛、腹胀、腹泻、排气增多等症状。因为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和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十分相似,因此区别两者很困难。做一个简单的乳糖耐受试验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如果确实存在乳糖不耐受,那么就应该限制牛奶的摄入。还有一个方法是在摄入乳制品的同时服用乳糖酶的补充剂,这样也不会产生临床症状。 你的主管医生或营养专家会设法帮您每天摄入一定量的乳制品,因为它含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钙和蛋白质。有没有哪一种食物会加重炎症性肠病的肠道炎症?不存在这样一种食物。尽管对某个患者而言,某种食品或许会加重病情, 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种卫生的食物会加重肠道炎症。但是,任何导致食物中毒或者痢疾的污染食物将加重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食物过敏导致的吗?不是。虽然一些人对于某种食物过敏,但是目前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及证据表明炎症性肠病和食物过敏有关。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之所以会这么以为是由于他们把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和饮食进行了联想。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能够正常地吸收食物吗?大多数情况下是的。如果炎症仅仅累及大肠,吸收功能通常没有障碍。但是克罗恩病的患者往往存在消化和吸收功能的不全,因为克罗恩病大多累及小肠。吸收功能不全的程度与小肠炎症的严重程度及小肠被切除的长度有关。如果仅仅是回肠远端的一到两英尺被炎症侵及,那么除了维生素B12会有吸收障碍外,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般不受影响。如果回肠的两到三英尺被炎症累及,脂肪的吸收就会收到严重影响。如果小肠的上段被炎症累及,那么很多营养物质的吸收将会产生障碍,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一些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药物,尤其是5-氨基水杨酸类的药物,将会影响叶酸(一种维生素)的吸收。叶酸,在抗癌和减少胎儿畸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必须补充叶酸。病人需要补充维生素吗?维生素B12是在远端回肠被吸收的。因此,患有回肠炎的患者(克罗恩病可侵犯回肠)不能从食物中得到足够的维生素B12,从而需要额外地注射维生素B12。如果你是一个低纤维素摄入者,那么你需要额外的维生素C的补充(水果通常富含维生素C)。如果你是一个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那么有规律地补充多种维生素是必要的。此外,如果你患有营养不良或曾经做过肠道手术,需要补充另外一些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维生素D的补充量一般在800U/天左右,尤其在日照少的地区。同时钙的补充也需要加强,其中柠檬酸钙适合于老年人和服用制酸药物的患者。使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以及克罗恩病的患者容易产生骨质疏松,因此,对于这些人群,骨密度的监测是必要的。病人需要补充额外的矿物质吗?大多数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不需要补充矿物质。但是对于小肠广泛受累的患者或者重要肠段被手术切除的患者,补充钙、磷、镁是必要的。此外,铁剂治疗有助于纠正缺铁性贫血。但是口服铁剂会使大便变黑,有时会造成大便隐血的假阳性。病人需要关注水果摄入吗?当然需要。慢性腹泻的患者,容易造成机体脱水。如果不及时补充水果,肾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克罗恩的患者或者其他腹泻的患者容易患肾结石。此外,水分及盐类的丢失会使人感到虚弱。由于上述两个原因,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需要摄入足够的液体,尤其在热天,这时通过皮肤人体丢失较多的盐和水分。营养会影响生长吗?在青春期以前起病的患者,生长发育将会受到影响。食物营养摄入的不足将会加重生长迟缓。因此,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足够的热量摄入是相当重要的。.此外,疾病的控制,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切除病变严重的肠段,对于生长发育而言,也是必要的。什么是营养支持?由于营养支持能够促进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肠内营养是必要的。肠内营养的方式通常是将一根管子从鼻腔放至胃腔,然后注入配置好的营养液,一般在夜间进行。肠内营养在夜间进行的好处是:夜间病人可以一边睡觉,一边接受肠内营养;次日清晨,病人可以拔除胃管,进行他们正常的日常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病人可以获得所需的足够营养,那么白天就可以和常人一样进行一日三餐,而不用担心营养不足的问题。肠内营养也可以通过胃造瘘的方式进行。胃造瘘即将一根管子从腹部前壁直接插入到胃腔内,从而使胃腔直接与外界相通。这种营养方式通常也是在夜间进行,但也可以在整一天中间歇性地进行。肠外营养(导管与大静脉连通后,营养液从导管内滴入)由于其不方便性,很少应用。此外,肠外营养存在许多并发症,同时又使胃肠道粘膜得不到营养,造成胃肠道功能不全。目前,营养支持有什么新进展?目前有一个新的概念,即通过饮食来促进胃肠道功能的自我恢复,很多试验正在进行当中:鱼油或亚麻油在炎症性肠病中能够起到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一些复合的碳氢化合物,如欧车前,不能在小肠中被消化,却能在大肠中刺激一些细菌产生短链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有助于大肠粘膜功能的自我恢复;左旋的谷氨酸盐能够营养小肠粘膜,从而,从而有助于早期克罗恩病小肠功能的自我恢复。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近来也得到重视。肠道中还存在着一些有益的细菌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乳酸菌和酪酸菌正是这种细菌,它们的正常生长也有助于小肠功能的恢复。当然,为了更多地了解一些食物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目前还有许多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如何用矿物质(硒,钙等)、维生素(叶酸等)以及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来预防炎症性肠病的癌变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领域。在不久的将来会发表许多最新的研究结果。总之,食物和营养不会导致炎症性肠病,而营养均衡的饮食方式却有助于更加健康地生活。合适的营养方式取决于您患的何种疾病(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受累肠段的位置。向您的主管医师咨询合理的饮食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因呃逆反复的就诊。呃逆和打嗝、嗳气经常混为一谈。其实呃逆一般是指膈肌痉挛引起阵发性的发作,而打嗝、嗳气往往是胃内的气体过多反流食管所致。膈肌痉挛和胃食管反流用药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一般的都是良性和自限性的症状,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 一些正常的健康人,由于进食过快、过饱或食物过冷、过热,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饮料、浓茶等容易引起呃逆。气温变化、情绪紧张、焦虑、压力大也会引起这些症状。如果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可以不用处理,多数可以自愈。 顽固性的呃逆也要排除器质性的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腹腔、胃肠道等部位发生的感染、中毒、肿瘤等都会诱发呃逆。临床上往往伴有相应组织器官的症状,可以做相应的检查。 呃逆、打嗝、嗳气这些症状并不容易区分,但并不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首先做胃镜检查,如果食管、胃没有明显的病变,症状不重可以不用治疗。也可以按反流性食管炎进行用药调理,如果有效可以继续对症用药。如果治疗没有效果,有可能是焦虑症的躯体化症状,可以抗焦虑治疗。
胃镜检查时有些人诊断食管胃黏膜异位,典型的病变是在食管上段出现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圆形橘红色黏膜,觉得很紧张,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其实这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食管胃黏膜异位是一种先天性的异常,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可以理解为胃的黏膜长到食管上面去了。 胃黏膜长在食管上,其实对身体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否则一生下来就应该开始有症状,不可能等到长大后做胃镜检查才会被偶然发现。 胃黏膜长在食管,多数情况下胃粘膜是没有功能的,但有些可以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影响。一些人并不理解,发现了这种病变希望内镜下进行治疗,甚至以为可以会发生癌变,其实并没有必要有这些担忧。 即便异位的胃黏膜可以分泌胃酸,也不会对食管产生多大的影响。食管不可能储存食物,即便有胃酸分泌,很快就会流入到胃腔。就像平时爱喝醋的人,食管流入了酸性的食物或者饮料并不对食管造成损伤,道理是一样的。 有些人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胃镜检查发现异位的胃黏膜以为就是这个病所致,要求内镜下切除,其实没有必要。胃食管反流本来就不是严重的疾病,对症用药治疗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异位的胃黏膜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出血、溃疡,那就需要针对性的治疗。
绝大多数的胃肠癌是不会遗传的,只有极少数的可以遗传,如家族性腺瘤病、遗传性大肠癌。 但胃肠癌很多都有遗传易感因素,比如说家族直系亲属中患有胃肠癌的话,癌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的人要高3-4倍。 胃肠癌的发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因为它有一个明显的癌变过程,把癌前病变治好,就可以防止胃肠癌的发生,定期做胃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有遗传因素的人群,或者出现过癌前病变的患者,有没有好的药物预防胃肠癌的发生? 到目前为止,除了胃肠镜检查,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预防方法。 研究表明胃肠癌的发生虽然有遗传的易感性,但也和胃肠内的环境密切相关。我们的胃肠道有很多的细菌,绝大多数的是益生菌,他们住在胃肠道陪伴我们一辈子,就像住在地球的人类一样,他们的天空就是肠腔。 如果菌群失调致病菌增多,会产生了一些致癌的因子,容易造成胃肠道的污染,诱发胃肠病变的出现。一些益生菌不仅能够抑制致病菌,还能释放一些抗炎抗癌因子,因为有他们的保护,胃肠道处于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对胃肠癌的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目前胃镜检查比较普及,一些人胃镜报告发现自己有胃息肉,觉得很惊恐,是不是会有肿瘤了?要不要马上住院治疗?有紧张焦虑情绪的人,甚至是整天吃饭不香、睡不着、惶惶不安。其实胃息肉谈不上是什么严重的病变,极少会发生癌变。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突出于胃黏膜的良性隆起,表面较光滑。胃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主要是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确定的。胃息肉分成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又叫腺瘤,属于癌前病变,在组织病理学上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腺瘤。后者包括错构瘤性、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临床上绝大多数的胃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腺瘤相对少见。不同类型的息肉病因可能不同:发生于胃窦的息肉多为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常伴有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腺瘤少见,以异型增生为特征。发生于胃体或胃底息肉,多为胃底腺型息肉,属错构瘤性。一些黏膜下肿物也可表现为息肉样形态,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异位胰腺等,这些也多是良性病变,但也有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瘤等罕见病例。 胃息肉的癌变和息肉的大小也有关系:1公分以下的胃息肉很少发生癌变,0.5公分以下的息肉几乎不会癌变。即便是腺瘤,2公分以上癌变的机率才会增多。 胃息肉几乎对身体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较大的息肉也很少有什么症状。只有比较少见的一些综合症伴发的多发性息肉,因为蛋白的漏出会引起低蛋白血症。所以胃镜发现胃息肉不要过于紧张,如果是发在胃底、胃体的息肉,一般是胃底腺增生,不会性发生癌变。如果发生在胃窦,即便是腺瘤,如果体积在1公分以下,一般的也不会出现恶变。 吃药是不能消除息肉的,可以择期在医院做内镜下的微创切除。即便是肿瘤性的息肉,也可以完全治愈。息肉切除之后,一般得一年复查就可以了。
抑酸剂在胃病的患者应用的比较广,往往作为一个对症治疗的药物,用来缓解胃痛、烧心和反酸的症状。但是很多人担心吃这种药会不会引起萎缩性胃炎和胃息肉,其中其实这种担心大为不必。 抑酸药以拉唑类的药物为代表,常见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这些要通过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可以治疗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出血等,也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重要的辅助用药。对于萎缩性胃炎、胃癌等引起的胃痛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抑酸药引起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来自这么一种假说:因为慢性胃炎与胃窦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当长期使用抑酸剂治疗,其抑酸作用使得胃内的pH上升,造成更适合幽门螺杆菌生存的局部微环境,导致细菌从胃窦向胃体迁移,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加快萎缩性胃炎发展的进程。但发生这种风险的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长期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长期使用抑酸剂随访观察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却长期使用5年抑酸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萎缩性胃炎发生率都维持在低水平,说明应用抑酸剂并无增加萎缩性胃炎的风险。 抑酸药引起胃息肉的风险来自这么一种假说:长期的抑酸可能使胃泌素分泌增多,胃泌素对胃壁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可以使其体积增大。腺体颈部的壁细胞肿大有可能阻塞腺体开口,发生囊性改变,并最终发展成为息肉。但是目前发现胃息肉的发生率并不高,并且这种息肉也没有癌变倾向。 因此,抑酸剂作为治疗胃病的对症用药,基本是安全的。多数情况下也无须长期的用药。抑酸剂确定的副作用可能是长期抑制胃酸,可使胃肠道菌群失调,或引起腹泻,配合益生菌调理可有效的减少这些副作用。
一些人体检做胃镜检查有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觉得很紧张,认为自己得了很严重的胃病。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胃是通过幽门和十二指肠相连的,十二指肠液体反流到胃叫胆汁反流,其实我们的消化道并没有所谓的门,幽门只是一个洞而已。有些人幽门比较紧,有些人比较松,多多少少都会有液体反流,因此谈不上是什么严重的病。因为十二指肠液含有胆汁的成分偏碱性,而胃腔主要是酸性液体,因此胆汁反流到胃,有些人不耐受就会感觉到有刺激、烧灼感。其实这些症状也不一定就是胆汁反流引起的,有些人本身就是胃的敏感性高或者有焦虑症的情况,从而反反复复出现胃不舒服的症状。 胃镜操作刺激也容易引起的胆汁反流,没有经验的医生看见胆汁反流的情况,也诊断胆汁反流。多见于体质较敏感者,患者在受检过程中多有较强的恶心及呕吐,胃内的胆汁样黏液多呈新鲜的黄绿色,胃的蠕动增强,缺乏典型的胃黏膜损害。 胃的包容性很强,即便我们口服一些碱性的刺激性的食物也不一定会引起明显的不舒服,自然有些胆汁反流到胃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病变。部分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或手术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可引起较严重的胆汁反流。 单纯胆汁直接接触胃黏膜并无损作作用,但可通过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引起胃黏膜病变。胆盐与胃酸结合可增强酸性水解酶的活力,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严重的胆汁反流,表现为胃黏膜有胆汁样黏液附着、可见黄色胆汁样黏液湖,同时伴有胃粘膜明显的糜烂病变。此时则需要药物治疗。 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胃动力,保持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胆盐,这些措施其实和慢性胃炎的基本相同。有症状吃药,没有症状可以不用吃药,也谈不上是什么严重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