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恐怖又名:不上学的孩子 不上学的孩子发生率在国外大概是1%到5%,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国外的经常不上学一般出现较早,5岁至10岁,一般在10岁以内。而国内出现不上学的现象经常发生在年龄比较大的,像10多岁比较懂事儿了。高中或初中,甚至大学也有。 不上学带来的影响有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的是学业,学习成绩下降。长期不上学,容易诱发其他的继发危害,甚至引起品行问题,比如长期与社会青年厮混等。 一般由不上学原因大致分下面三种情况。 第一种属于内在原因,如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GAD广泛性焦虑或者是MDD重症抑郁。还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者是性格原因人格问题等。 第二种来自于外界原因。比如学习压力大。最近在心理门诊帮助多个有共性高中生,小学初中都是名列前茅,到高中尖子班之后就变的学习平平了。即使努力学习,学习成绩还是在中游或者在中下游。一般在学习好的学生比较多见。 还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如校园霸凌的事件、同学的关系、室友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恋爱关系等等。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疾病(不上学)的受益者。可能吃穿父母不太关注自己,甚至两顿不吃饭了家长也不太关注。但当孩子不上学的时候,家长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得到家长的关注之外,也可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继发性获益。 第三种情况就比较麻烦了,没有什么真正的原因。学老师关系比较好,学习还很好,就是突然间不想上学了。前几天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没有学校霸凌,学习还好,人际关系也不错,还是班干部呢。没有任何原因,就是不想上学。解释不通,就是自己就是不想去。这种情况往往,可能与生物学基础有关,基因的表达等。(当然这也是一种假说) 不上学一般在行为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间断不上学到持续不上学,而且长期不上学的时候就会继发一些其他的行为,很多同学这时会玩网络游戏(某种程度算是好事),有一些不玩游戏的同学,情绪压力无法释放,积蓄过多外放就会引起家暴,内放引起抑郁、焦虑、自责、慢慢的不与人交往。甚至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继发各种其他精神障碍。 面对不上学的孩子,家长常见的行为模式是,开始是找各种原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的家长可能因此愤怒,沮丧,经常会有一些不良性的互动(指责、谩骂),而这种恶性的互动形成一个不好的循环。之后会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种是爱去不去就不管了,任其自然。第二种就是非常努力的去管,用尽个各种办法,但是还是收效甚微or没有效果。 阶段小结 上学恐怖。一般的发病原因分为内在原因,外在原因和没有原因。以及孩子行为及心理的过程和父母的应对方式。 治疗 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第一,心理治疗的一个重点一定不要着急。所有的心理治疗一定要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关系之上。有了好的关系才可以做心理治疗。有了好的关系才可以让他听你的吃药。(这里有一个误区,有一些家长认为吃药就好了。)实际上不是这样,吃药只能缓解你情绪上的焦虑,抑郁。但不能改变你对上学的认知和想法,以及你上学不上学的目的性啊。所以还是药物治疗为辅。 第二,就是一个系统的家庭治疗。这不上学往往可能不一定是孩子本身的问题,或者是父母的某一方面儿的问题。更多的是家庭的功能或者家庭的结构。家庭功能的缺失。 第三,要现实原则。尽量不用精神分析那种弗洛伊德及潜意识、童年的阴影等长程的心理治疗。尽量用一些短期焦点,快速CBTi短程快速的心理学技术,尽量尽快的让治疗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上学时间越久越难治。尽量有什么问题处理什么问题。 第四,是折中原则,不一定非黑既白。(不一定非得要上学或者是不上学。)可以和孩子“谈判”上半天儿学,上午上半天,下午上半天。或者上两节课就走了。学生一听啊,还可以这种操作?!他会感兴趣。或者是周135上学,246不上学。当然,学校工作与老师沟通这些家长一定要做好。 第五。迂回原则。整个治疗是一个动态迂回的过程。一般是每周一次。有很多家长一进诊室就会问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能上学?什么时候能好?这种问题,没法回答。因为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各种变化。 具体的案例演示 不上学的孩子自己也是一个乱的过程。包括一些情绪,行为。之后会继发家长的一些关注,续之恶性的循环不良性的互动,一团乱麻。首先,不上学的孩子家庭结构中可能本身就有一些潜在的风险。(良性的家庭结构本身就会处理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当不良的家庭结构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越来越重。 第一步,一般从家长改变做起。首先父母的意见统一是很必要的。不要母亲说上不上学都行。而父亲就说必须要上学,这样首先父母的意见就不统一。在父母意见统一的基础上,一定要把不上学的问题正常化。避免疾病获益(不要孩子不上学or不吃饭了(神经性厌食),整个家里都乱了,班也不上了,工作也不做了,整个就围孩子转。)而且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孩子焦虑可以传递给父母,父母又给传递给孩子,互动的过程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且父母的改变要是真正从内心的改变,内心的改变,内心的改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不是表面知道。有很多父母在诊室听了医师解释后说:“老师,医生,我知道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来絮絮叨叨现在我一句话不说了还不行吗?”但是父母内心深处没有任何改变。而孩子跟父母生活了这么久,父母改没改变,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表面那么说,实际那么做,这种情况是不可取的。不可取的。不可取的。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看你的语言,而是看你的行动。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节奏,该打麻将打麻将,该上班上班,该看电影看电影,不要因为孩子已经很乱了,父母再跟孩子一起乱,只是乱上加乱。这个恶性循环一定要打断。 第二步,一定要跟孩子沟通。有一个例子,孩子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饭是由父母送进去,而且不是开门送进去,是在门下面的缝送进去,因为门缝太小,,父母把门下边分锯下来一部分,刚好送餐盘的一个。(此时,我想起美国监狱那种送餐)这个孩子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得连屋子都不出更别说见心理医生了。接下来具体做法是这样的。父母先去看心理医,。通过跟心理医生交谈之后,回家再跟孩子沟通,这样心理医生跟孩子间接的一个沟通。也是父母跟孩子一个直接的沟通。这个例子父母每周看心里之后就在送饭的时候会送上一个纸条或者一封信。说今天我们去看心理医生啦!我们和心理医生说了什么,然后医生是这样跟我们说的。几个月之后,这个孩子突然间走出屋了,突然间又上学了,而且考了一个名牌儿大学。可能是因为情智商比较高吗?当上了学生会主席。WTF? PS:当孩子不来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来。每周家长与医生沟通之后,一定跟孩子建立一个沟通,微信、QQ、Email都可以、或者递个纸条。不要以为孩子真的不沟通了。好的沟通时候最好能一起吃饭(晚饭or午饭),在吃饭的时候交流,让孩子看得见父母的改变。真正改变父母的不当的行为。(包括指责、抱怨,给你养了这么大,你一点儿也不听话,你看我跟你妈这么努力,你一点儿也不争气,现在学还不上了。孩子往往会说我是,之所以现在这样是你们给我造成的。)实际孩子内心深处也是想往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有一些父母报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孩子上学之后一定要上北大清华,至少是咱们复旦,南开之类的。 PS2:父母都要经历这五心的过程。一、闹心(这里闹心可以理解为焦虑不再赘述),二、伤心,(这里理解为自责,说给孩子养这么大。还不听我话。)三、灰心,四、死心,(算了,放弃治疗吧)。五个、真正的死心。(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才会得到真正的涅槃。)有时医生要做一些很残忍的事儿。一定要父母家长真正的死心,有很多父母能真正的做到。但最怕的就是父母不死心,还想死心,整天又哭又闹子。这还怎么办怎么办?反而越来越重。这“五心”的精髓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PS3:治疗尽量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分析问题,经历“五心”之后,才会建立真正的爱心。重新给孩子定位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且学习不一定是生活的全部。有时快乐的成长比其他更重要。还有一部分孩子真的不适合上学。(目前国内教学体制这里不赘述)门诊有这样一个孩子学习还算努力,但学习就是不好,后来做心理测验,智力在正常人低值,问其以后想做什么?想学理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者学一本手艺,或者学一个乐器。还有一个这样咨询的例子,他就是不爱上学,后来家里比较有钱,请郎朗的老师教他弹钢琴。现在弹的真的很不错,辽宁小范围内还是比较有名的钢琴家。 这里治疗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的人格成长,父母的人格也成长。家庭的结构重新告。有时孩子上学不见得是唯一的出路。 PS4:赘述一下折中的原则。做一个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折中。或者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一个折中。或者是医生,家长,孩子之间的一个折中。如果孩子上学是100%不上学是0%。我们可以让孩子上50%的学。比如上午去下午不去,或者135去,246不去。或者是30%,25%这样一点点来。可能学校和老师要求不同意,那父母要做出一些努力了。实际学校和老师最终也是让孩子更好,这个目的。所以让父母去跟学校沟通。不一定非得去清华北大,现实的原则,读一个专科或者是比较靠谱的学校。;班级跟同学关系不好,见面就打架,那就换个班级。或者是老师。尽量征求患者或者是孩子,学生本人的意见。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主性。和他商量要不你上半天学,咱们商量商量不要你先安排好,然后还让孩子上半天儿。 例:父母跟孩子商量,说你一周五天上三天学可以吗?但孩子。说我一周只能上两天。医生给的意见。是折中让他一周上两天半学。最后孩子同意了。实际孩子上与你讨价还价的时候,他已经在妥协。讨价还价的时候也说明已经走向了治愈的道路。 PS5:**这里要记住一点**一定要比孩子自己的要求要高一点点,但不能要求太高。举个例子,比如说上楼梯,不能超过孩子的能力。有孩子说一次上一蹬楼梯,他能力是三蹬,如果父母的要求说一次上八蹬,这样孩子反而会不去做,而且理由充分。让孩子稍微努力点力,一点点来。可以建立一个很大的目标,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要一点点来。 PS6:奖惩的原则。这里讲的主要是正强化和负强化。就拿上个例子来说,假如你能完成一周上两天半的任务。我就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奖励。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奖励一定不要是最好不是物质的。可以给他时间就比如这半天。让你随便玩电脑上网吧。说出去干什么都行(只要不违法)。实际孩子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整天都被学习下好了,给他一点儿事,有的时间他会非常的开心,甚至超过物质的奖励。 PS7:签一个合同,或者契约。可以一式三份儿,医生一份儿,孩子一份,家长一份儿。孩子的放床头儿,家长的放柜子里,医生的放在医院每周检查,每周一次咨询的时候检查。接下来就是慢慢的等待,比如这周两天半上学挺好,那上咱们上三天好不好?跟踪反馈,循序渐进。 总结:上学恐怖由多种原因引起。针对性的。对各种原因,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主要是心理需要为主要治疗为辅。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没有绝对好的方法。一定要针对个体化情况与回循序渐进的家庭治疗。现实原则,不要分析。一点点的,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 本文系刘龙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精神障碍不是“精神病”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 健康可以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家对躯体的不适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对精神方面的异常只能简单的有or没有“精神病”划分。 经常有人会说,谁谁谁这样那样,你说她是不是有(精神)病?对于这样的提问,真是没法回答,回答“有”。完了,精神科专家都说了他有病,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摘下。回答“没有”又会问那他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or那样呢? 实际上有or没有精神病,大的方面有狭义和广义。如躯体疾病一样可以有不舒服,感冒发烧,肺炎,外伤,癌症。。。。。。 精神方面疾病也可以有失眠,情绪过高过低。认识方面:偏执,钻牛角尖。感知觉方面:那都痛(各大医院都检测没毛病)本人感觉还针扎火燎。错觉,幻觉。有时意识到不对,纠正不了。强迫、抑郁、焦虑、恐惧、自闭。。。。。。都是精神谱系障碍中的一员。 举抑郁为例,抑郁症又可以分为微笑型抑郁,动力缺乏型抑郁、狂躁型抑郁、隐匿性抑郁症等等。同时也可以轻中重简单划分。而人的情绪又是波动的,上午受到领导表扬、下午家里鱼淹死都会引起情绪变化。 有没有(精神)病,不能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划分,大部分人都处在中间灰色地带,随着变化而变化。 也不能什么症就是什么样(抑郁症为例、不再赘述),每个人除了和周围人比较外,和自己平时的表现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所以有时很难给一个诊断。 接下来说治疗,精神科(or心理科)治疗主要治疗方法还是药物,(这里MECT,rTMS等其它方法不提)。还是拿抗抑郁药物举例子,在抑郁症没有被认识之前,抗抑郁药物已经被发明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当时德军大量使用hydrazine(联氨)用于火箭燃料,进一步导致其大量合成,二战结束后,大量的库存以低廉的价格流入化学实验室和制药厂。1951年,一些科学家们在老鼠上做实验,尝试发现抗结核感染的药物,在大量的合成物中,发现联氨的衍生物Iproniazid具有很好的抗结核效果。Iproniazid作为抗结核感染的药物,迅速在临床上使用。据说,因为该药物的发现,当年美国因感染结核而死亡的人数大大下降。 同年,研究者对Iproniazid进行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因此,该药物也被禁止继续在临床上使用。然而,一些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临床医生,注意到该药物的潜在价值,他们发现服用该药物的病人,胃口变好、体重增加、睡眠质量改善、变得更有活力、更愿意社交,有些病人甚至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极好,要求离院回家。接下来,好几位医生和科学家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也发现了该药物能改善结核病人的情绪。 但一直没人提议将此药物作为抗抑郁药物使用。直到1957年,一位精神病专家Nathan S.Kline,从自己的病人中选取了17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位抑郁症患者,征得他们的同意后,进行了实验。让这些病人每天、分三次服用50mg的Iproniazid,结果发现该药物对抑郁症患者效果很好。这位精神病专家在第二年的学术会议上发布了此结果,并称该药物是Psychic energizer「精神的充电器」。呵呵,第一代抗抑郁诞生。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与研究又发明了,副作用更小,更安全的新的抗抑郁药目,如SSRIs(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那么抗抑郁药就是抗抑郁吗?不是,目前临床抗抑郁药还治疗各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强迫。有时可以作为分裂症辅助用药。 抗精神病药物,根据机制不同作用就更广泛了,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抽动秽语综合症,冲动行为,部分人格障碍,吸毒幻觉blabla,感觉有点像居家旅行必备良药。除了药品本身的作用机制,服药量多少,服药时间都有很大关系,有些肠溶片餐后服药效会增加50%-70%。同一种药服用半片与服用2片作用机制完全不同。有很多时候说药不好使,不是药不好使,而是没吃到量。有时即时吃到量也不好使,那是因为有些药起效需要1-3周,足量足疗程,足量足疗程,足量足疗程。(说三遍)因为精神科药物的这些特性,很多患者频繁换药,第一种药没起效就换第二种,第二种没起效又换了第三种。换来换去耽误的是自己。 那么为什么会得这种(精神)病呢? 精神疾病几乎诊断都是“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等。之所以叫“症”是因为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发病机制),而搞明白的什么原因了则可以称之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大脑由千亿个脑细胞不同的排列组合,目前的医学水平很难找到真正的原因。 很多人会说,某某得病就是谁谁气的,或者吓了一下、各种理由。但很多时候很难用一个原因解释一种疾病(or事物),更多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多种因素孰轻孰重更难说清楚,有时我经常说的因为所以并不是原因,而是一种解释,让人们接受的解释,但在科学严谨的循证医学面前,这种解释是不成立的,所以很多疾病没有原因,精神疾病更加没有。 治疗大致可以分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感冒为例:找到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是对因。找不到原因只能对症治疗,而对症和对症又有区别,除了疾病特点患者的胖瘦,饮食习惯,作息时间,家庭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等等都要综合考虑。更多的需要医生的经验来判断了。所以说看病是比较严谨科学的事,不是隔壁张大妈、李大婶脑袋疼吃这药好使,就是“医生”。有多少吃阿普唑仑,安定成瘾的都是这些好心“医生”的手笔。 这里顺带说一下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有各种假说。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称精神动力学,力比多,潜意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行为;森田疗法。。。最近比较火的婚姻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哪种更好???基本相当,治疗效果基本一致,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适合就是好的。除了技术本身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本身的气质与帮助的对象是匹配。温柔贤惠型的治疗师遇到喜欢被SM的来访者,多半双方都不会很爽。反而权威型的治疗师才是SM的最爱,没准骂两句能让其爽的不行。 看了这些估计你也累了,是不是对精神科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还是已经糊涂了,如果糊涂了说明你看懂了。如果你没懂,那你再看一遍。 本文系刘龙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直播时间:2022年08月04日16:00主讲人:刘龙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临床心理科问题及答案:问题:医生我2020年1月在苏州广济医院查来是双向情感障住院二十几天,目前吃了氯硝西泮还是睡不着,改怎么问题:医生可以连麦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请回答一下我的问题医生问题:西酞普兰40mg/天,曲唑酮25mg/天,吃药七个多月了,备孕中,孕期可以继续服药吗问题:氢溴酸西酞普兰40mg/天,曲唑酮25mg/天,吃药七个多月了,备孕,孕期可以继续吃药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噩梦 做梦作为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在人们的睡眠中占据约1/5的时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大多数研究证明,梦有助于脑功能的修复与完善、可调节心理平衡,稳定精神情绪、有助于启发创造性思维、甚至可能传递早期信息、预示疾病发生。对于正常人而言,每天晚上做4~6个梦是必需的。 梦出现异常时,常常预示着我们身体情况的变化。做梦是正常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梦的多少也许与一些睡眠障碍有关,但不能仅凭梦的数量来判断是否患有睡眠障碍,还要根据其它更严谨的临床指标来判断。偶尔做噩梦也是正常的,但长期、持续的噩梦需要引起注意。目前知道的对做梦有明确影响的主要有两种疾病:发作性睡病(多梦)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少梦)。 如果你饱受多/少梦的困扰,建议前往医院排查相关疾病。至于噩梦,则需要先做分辨! 1.噩梦的主题是否总是一致 ①一致 那说明心里有一些情结总是反复出现。噩梦代表你的身体在面对“过不去的坎儿”时做出了不自觉的反应,大脑正在用梦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压力。 如果这种情结对睡眠影响较大,就应该引起重视。长期噩梦极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只有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分析噩梦可能出现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太大的思想压力,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抵抗噩梦侵扰。 ②不一致 这种情况一般与当天的情绪和烦恼有关,可能最近工作压力较大,或为生活中的琐事烦心。建议在傍晚的时候,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思考解决这些忧虑的事情,不把烦恼留到睡前,能稍微有所帮助。 除此之外,保持身心的放松,也是避免频繁做噩梦的有效手段之一。当你烦躁不安或恐惧再次做噩梦时,可以尝试跟着「速眠医生」小程序中的“放松训练”音频进行放松。一旦你平复了心情,就会惊喜地发现,不过数分钟,就已经有效降低了压力对身体的影响,对当晚睡眠质量的提高颇有助益。 2.噩梦出现是否频繁 如果噩梦出现地比较频繁,并主要发生在后半夜,且有强烈的压迫感,甚至偶尔出现肢体欲动不能的情况,那么你很有可能是遭遇了“梦魇”。 梦魇常表现为梦中见到可怕的景象或遇到可怕的事情,醒后仍有短暂的情绪紧张、不能转动、心跳过快、面色苍白、频出冷汗等表现。患者一般对梦境中的内容尚能记忆片段,发作后仍能正常入睡。 梦魇和鬼怪无关,它通常发生在人一过性脑缺血、睡姿不正确、压力过大、睡前紧张兴奋、卧室空气污浊、被褥过厚、胸前受压、鼻咽腔疾病引起呼吸道通气不畅等情况下。 梦魇虽然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但一般不致带来严重后果,也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寻找出原因对症处理即可。另外,常见人格和心理的问题同样可能导致梦魇,如果是这些原因,心理咨询也能有所帮助。
因恐惧失眠而引起的失眠很多人因为曾失眠过一段时间,后来一到晚上就怕自己睡不着觉,越这样想就越睡不着,这可怎么办?专家指出,这是很多人都常有的“失眠期待性焦虑”,通常表现为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逼迫自己尽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对于这样一类人群,建议从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开始。既不要强迫自己入睡,也不要怕睡不着,睡不着就放任他,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不知不觉就会逐渐进入梦乡。因为疼痛等不适造成的失眠可以在咨询医生以后由医生开些缓解头痛的药方,或者求助于中医师进行调理。以头痛带来的失眠为例。取阳明经穴,疏通阳明气血;鱼腰、印堂、太阳为经外奇穴,对头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申脉、照海、调理阴阳跷脉,治疗失眠有良好效果;合谷、太冲为四关配穴,有镇静安神,平肝息风的作用。通过针灸使郁滞之气血得以疏通,不足之气血得以补充,达到“通则不痛”,失眠和头痛也就双双解除了。焦虑、手足无措等心理引起的失眠遇到突发事件后,人们往往会手足无措,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经常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始终处于进退两难、焦虑无助的状态。当出现这样的情况并进一步诱发失眠时,应该平静心态,仔细理清头绪,最好在睡觉之前不要过分考虑事情;同时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如何治疗原发性失眠?对于原发性失眠,按照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是这样概括的:原发性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或睡眠后精力未恢复,这种状态至少维持在一个月以上并引起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社交、职业以及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同时排除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病、酒精或药物等医学问题引起的失眠情况。这种失眠情况往往在青年或中年起病,病程的差异也比较大,如果是心理性或医疗性应激事件引起,病程可以是有限的几个月。目前对于原发性失眠的治疗往往有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心理治疗是通过解释、指导,让患者了解有关睡眠的基本知识,排解内心不良情绪,减少不必要的预期性焦虑反应;行为治疗主要是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通过身心的放松和平和加快入睡速度;药物治疗方面,临床上可应用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类药物。尿频造成女性经常失眠怎么办造成女性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女性相对较弱的体质、她们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来自家庭和工作等方面的压力等。特别是婚后的女性,往往还会因为生理上某些不大不小的变化导致失眠的出现,如尿频现象。尿频现象造成失眠的情况在很多婚后女性身上都有反应,那么,如果是这种原因造成女性经常失眠怎么办才好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要弄清导致尿频的原因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专家指出,婚后女性发生的尿频现象,可能是因为尿道感染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正常的生理变化原因造成的。女性在性生活时,阴道及盆腔受到刺激,容易造成盆腔和生殖器官充血,因膀胱和尿道与阴道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当生殖器官充血时会对膀胱产生压迫,所以会出现想排尿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造成的尿频导致失眠的现象,可以通过控制性生活频度、注意局部清洁卫生的途径来加以改善。婚后女性还容易出现阴道炎及外阴炎等疾病,一旦炎症波及尿道口,也会出现尿频症状。针对这种情况造成的失眠,女性可以通过多休息、多饮水的方式将细菌排出,以便间接缓解失眠情况。另外,最好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或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炎药。总之,无论是焦虑情绪、过重压力等情绪因素影响,还是尿频、疼痛等躯体不适的作用,在着手进行治疗和改善失眠症状前都要找准诱因。所以,如果您经常失眠,并且迫切想要摆脱失眠,请注意发生在您身边的任何一点变化,这也许会为您的失眠治疗提供关键性的助力。妊娠期女性失眠的治疗方法失眠现象是妊娠期女性比较常见的表现。因为被失眠所困,准妈妈们体力上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饮食上营养吸收受到影响,情绪上消极抑郁,在这种状态下,孕妇本身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都难以保证,所以对于妊娠期失眠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那么,对于妊娠期女性失眠的治疗,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专家指出,因为妊娠期的特殊性,失眠的治疗要万分谨慎,最好通过脏腑气血功能的调节来对失眠情况加以控制。中医认为,根据具体致病原因,妊娠期出现的失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阴虚血燥型、痰热内扰型和心脾两虚型。因为病因不同,涉及到这三类失眠的调节方法也略有差异。以多梦惊悸、神疲食少为主要表现的心脾两虚型失眠,要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为治疗原则。炙黄芪、生地、炒白术、茯苓、木香、山药、远志、党参、酸枣仁、当归、砂仁、制首乌等药物综合作用能够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口苦呕恶、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是典型的痰热内扰型失眠的症状,竹茹、茯苓、黄芩、姜半夏、陈皮、生龙骨、苏梗、枳壳、生牡蛎、枇杷叶、酸枣仁、焦山栀等中草药相配合可以起到改善作用,同时符合清化痰热、和中安神的治疗原则。妊娠期女性失眠若以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为主要表现,则证明是阴亏血燥型失眠,治疗时要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为原则。将百合、酸枣仁、地骨皮、熟地、砂仁、五味子、黄芩、柏子仁、远志、生白芍、苏梗等中草药配合服用,可助睡眠情况的改善。以上草药方剂都可起到安全调理睡眠的作用,只是服用剂量因人而异,所以在文中不便详述,欲知详情还请免费咨询我站在线医生。老年人长期睡眠不好怎么办?睡眠障碍在老年人群中比较普遍,老人们聚在一起常会提及“长期睡眠不好怎么办?”这样的话题。对于老年人而言,睡个好觉实属不易,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更好的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呢?引起老年人长期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神经衰弱、内分泌病、抑郁、焦虑及其他精神障碍。也有的老年人失眠是由于生活不规律,饮酒、喝咖啡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治疗失眠前先得摸清原因。找出原因,针对病因处理失眠:1、因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老年人内抑制减弱所致的失眠,应予以全身强壮疗法或给予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的药物进行治疗。2、因精神刺激等外因所致者,当消除精神刺激或劝导病人正确对待,往往通过精神疗法而使病人获愈。不可因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而再次增加病人的精神刺激与负担。3、因某种疾病痛苦而使病人不能入睡者,应积极消除病人的痛苦,治疗原发性疾病。4、心因性原因对失眠产生一种恐惧或焦虑者,应使病人了解睡眠与觉醒的正常规律,从而消除心因性影响。从生活习惯入手:1、就寝和起床时间要有规律;2、减少呆在床上的时间,除非是睡觉,不要在床上看书或看电视;3、分散注意力,不要老是想着自己可能又睡不着了;4、睡前应避免喝咖啡、抽烟及饮酒,不要吃得过饱;5、积极培养业余爱好,丰富晚年生活;6、寝室环境应舒适,温度适当,通风良好。如果老人的失眠症状严重,经过一些调节之后仍没有改善则应像医生需求帮助,适当的服用催眠药物,以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但由于老人的各项生理机能退化,用药时一定要遵从医嘱,且不可滥用药物,以防因用药不当引发老人的其它疾病。重度失眠 专家主张综合疗法虽然在失眠患者看来,想要提升自己的睡眠质量、治愈失眠是困难的,特别是重度失眠患者。但在睡眠专家眼中,只要选对方法,无论失眠情况多么严重都是能够彻底治愈的。现在,精神健康网专家就将简单讲解重度失眠怎样治疗。专家认为,重度失眠的治疗应采用涉及药物治疗、情绪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综合疗法。很多患者因为情绪波动变化大导致失眠情况严重,因此情绪治疗环节相当必要。针对此类患者,要通过调节情绪波动、化解内心矛盾来达到休养生息、平和心境的目的,从而间接改善睡眠欠佳的状况。受家庭矛盾、情感因素、社会竞争等因素影响,当事人不能从心理上很快的适应,于是失眠现象随之出现,如果不加控制,随着时间的迁延,环境中很多因素还会加剧失眠症状。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针对这类失眠人群的治疗,心理调节最合适不过。虽然重度失眠患者也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但药物选择方面应以中药为主,而且选药、服药环节都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指导。加上以上两方面的治疗,如果这三个方面和环节能够顺利完成,重度失眠患者就能看到治愈的曙光了中年人如何应对失眠问题?1、放松心情,诱导睡眠。身心松驰,有益睡眠。睡前到户外散步一会儿,放松一下精神,上床前或洗个沐浴,或热水泡脚,然后就寝,对顺利入眠有百利而无一害。诱导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有许多具体方法,例如:聆听平淡而有节律的音响,或音乐催眠音带,有助睡眠,还可以此建立诱导睡眠的条件反射。2、合适的睡姿。睡眠姿势当然以舒适为宜,且可因人而异。但睡眠以侧卧为佳,养生家曹慈山在《睡诀》中指出:“左侧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于右股间。右侧卧位反是。”这种睡眠姿势有利于全身放松,睡得安稳。3、若因出差在外,不适应环境而致失眠时,应先有思想准备,主动调适,有备无患,不致因紧张担心睡不好。同时还可采用以上助眠之法,则可避免失眠。4、平常而自然的心态。出现失眠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失眠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这类担心所致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5、寻求并消除失眠的原因。造成失眠的因素颇多,前已提及,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原因消除,失眠自愈,对因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要及时求医。不能认为:失眠不过是小问题,算不了病而延误治疗。6、对吃些助眠食物,如牛奶、苹果、香蕉、橘、橙、梨等一类水果。总之,即使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很多,但如果忽视对原因的探究,应用再多、再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对于失眠患者来说,找出失眠的原因及相应治疗对策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