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菌的世界里,真菌通常缺乏病毒或细菌的天赋。对拥有正常的、健康的免疫系统的人们来说,真菌很少会表现它们自己。其实,人类的头发和皮肤上携带着大量的真菌,甚至每次呼吸都会带出一片无形的真菌孢子云团。虽然许多其它微生物乐于让宿主因感染它们得病或死亡而苟延残喘,但真菌却往往愿意痴心地等待它的主人死于其他原因而不是自己之手。 事实上,在整个文明史中,大多数真菌成了人类的朋友,它们慷慨地为人类提供面包和啤酒,回收垃圾,让植物从土壤中汲取营养。科学家估计,在地球上大约生活着150万种真菌,但只有少数会祸害人类的健康。 但问题是,一旦少数害群之马真的“起了歹心”,那它们就会反目成仇,致人于死命。例如,在严重感染曲霉属真菌的病人中,有一半的人将一命呜呼。医院中最常见的念珠菌感染的死亡率据报告也是相当高的,虽然具体数字很难获取,但报告显示真菌感染率在整体上具有上升的趋势。最近,医生们也开始对一度罕见的隐球菌感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扩散表现得忧心忡忡。 是什么将真菌伙伴转变成了病原体,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研究人员一个多世纪。然而,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发现了支配真菌如何运作、并将正常情况下平和的真菌转变成人类敌人的一些关键原理。在试图破译微生物和人类宿主之间分子对话的过程中,真菌研究者还发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令人吃惊的秘密。 不吃腐肉的“秃鹫”会害人 自2004年白色念珠菌的完整基因草图发表以来,研究人员已编目了十余种致病真菌的基因组。这些基因组研究可能会很快揭示出真菌是如何在人体中生存的,并帮助研究人员提出新的方法来消灭这些病菌。科学家最近还发现了人类免疫细胞中会对真菌和其他入侵者发出警报的分子家族,以及真菌躲避这些细胞的机制。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可能很快就会解决真菌感染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问题,即如何让你摆脱这个人类最亲密接触者的骚扰。 在过去的生物学归类中,真菌往往与植物混为一谈,大概就是因为这两种形式的生命都可以萌芽于污浊的环境。今天,真菌已被公认自成一体,拥有自己的王国,在漆黑的海洋深处、南极零度以下的冰雪层下、冰箱里被遗忘的苹果中都能找到它的影踪。 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蘑菇及其他不从叶绿素和光获取能量的生长物。许多真菌依靠散布微小的孢子来繁殖,每一个孢子都有传播的本领。即便你看不到真菌的倩影,它们每天也都和你朝夕相处。200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光在你的枕头上就依偎着大约一百万个真菌孢子。 真菌是生态系统的“秃鹫”,通常都喜爱即将或已死亡的食物。例如,曲霉属真菌通常会逡巡在腐烂的树叶和堆肥周围,尽享一顿腐烂物大餐。但有的时候,当条件成熟时,某种真菌也会开始发芽,而此时它的主人却依然生机勃勃。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人身上,通常就会给人带来不小的麻烦,如皮肤和指甲感染等,但这还不至于要了你的命。 研究人员表示,大多数真菌病原体是相当“懦弱”的,它们通常不会在拥有正常免疫系统的宿主身上引发疾病。 但总有些人拥有不那么正常的免疫系统。大多数这样的患者都因罹患艾滋病或癌症、进行过器官移植或是药物治疗而使身体变得不再拥有强大的抵抗能力,此时真菌感染就会将这些患者陷于死地。越来越多的此类病人往往使用高剂量的抗生素,以防止其他感染,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身体的自然生态,从而使那些非自然的真菌得以滋长,接管了身体。还有很多的患者同时还会经历插入医用导管或其他医疗器械等医疗程序,这也会打破人体正常的免疫屏障。 念珠菌病虽然在上一代前比较少见,但这种得自念珠菌属真菌(通常存活于皮肤上)的血液感染症已成为第四大常见的感染症。虽然没有对曲霉属真菌引发的感染进行过仔细跟踪,但研究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因曲霉属真菌感染而死亡的人数翻了两番。 与人太亲密使治疗难下手 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开发工作一直难以取得进展,因为真菌与人类共享许多特性,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真菌比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命更接近动物王国。如果你把蘑菇放在你的比萨上,蘑菇和你之间就会拥有比番茄酱更多的共同点。同样地,真菌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更甚于病毒和细菌,这使得抗击真菌感染成了一个棘手的课题。 与其他种类的细菌不同的是,无论真菌还是人都是真核生物。他们的共性是,其细胞都有一个细胞核,而细胞核都有自己的细胞膜。事实上,由于真菌细胞与动物细胞太像了,因此关于人类生命的很多基本知识,都是从对面包师所用的酵母所进行的研究中收集来的。 为了对抗感染,抗菌药物往往会利用入侵生物体细胞和人体细胞之间的一些分子差异。但是,在真菌治疗过程中,人体组织更可能发现将自己推入了火坑之中。虽然越来越多的现代抗真菌药物与其“前辈”相比要温和些,但首个得到广泛使用的抗真菌剂——两性霉素B却是以剧毒闻名天下。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布鲁斯·克莱因说,“当我们进化得如此相似时,我们就很难获得仅针对真菌的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往往瞄准的是细菌细胞膜内的分子。但是,如果药物对真菌膜展开攻击,治疗过程也往往会伤到人体细胞。 先天免疫是抗真菌先遣队 但是,人体和霉菌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菌细胞将它们自己遮蔽在一个坚硬的外壁中,以抵御湿度和温度的突然变化。 真菌细胞壁正是人类与真菌的主要不同之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斯图尔特·列维茨认为,细胞壁虽然保护真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扰,但它也可成为其致命的弱点。 至少对免疫系统来说,真菌细胞壁的最重要的基础结构是称为β-葡聚糖的大葡萄糖分子。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着手编制一份可识别真菌β-葡聚糖分子并与之反应的人体免疫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的细目清单。受体扮演着门卫的角色,将细胞的外部与其内部运作联系在一起。通过检查这些受体,研究人员即可“窃听”人体与真菌之间的分子串扰。 研究发现,真菌刚进入人体时,防御力量主要依赖于“先天免疫”,常规上,这个如鸟枪般的免疫反应可征募某些类型的白血细胞发现和摧毁入侵者。“适应性免疫”则是另一类免疫,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施展拳脚,过程涉及专门对抗感染的白血球细胞(T细胞),并针对特定目标产生抗体以提供长期防护。 虽然人类产生大量的抗真菌抗体,但先天免疫被认为是对真菌发起攻击的先遣队。这个基本的防御机制在整个动物王国均可发现,甚至连马蹄蟹都使用先天免疫能力保护自己免受真菌的侵袭。 科学家们推测,一个理性的真菌不会像其他微生物那样给人类带来如此多的疾病,因为“我们的先天免疫力进化得非常非常之好,因此人体能够识别真菌,并以各种不同的机制对真菌做出反应”。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真菌并没有进化成像细菌、寄生虫和病毒那样显著的人类病原体。而植物就没有这么幸运,尽管植物和真菌具有长期和密切的互动关系,但真菌是显著的植物病原体,每年毁掉的世界收成占到了百分之十左右。 遗传缺陷让真菌有机可乘 在识别真菌的蛋白质中最重要的一类是Toll样受体,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们类似于一个被称为Toll的果蝇分子。作为受体,它们会在遭遇来自真菌和细菌的蛋白时开启,并关闭细胞内的其他反应。一个法国研究小组1996年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报告称,Toll受体基因发生突变的果蝇会异常容易地感染曲霉属真菌。在人类白血细胞中,尤其是两个Toll样受体——TLR2和TLR4似乎就卷入了身体与真菌的鏖战之中。 2008年,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TLR4具有抗真菌的作用。研究人员对接受骨髓移植后又发生曲霉属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约10%到15%的移植患者会发展成危及生命的曲菌病,但现在尚不清楚为什么其他85%至90%的患者能逃过此劫。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遗传基因引发了已病者体内的TLR4发生故障。科学家们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TLR4,这些患者的免疫反应或许就已被削弱。对造血干细胞捐赠者的此一突变进行基因检测,或许有一天就能确定哪些患者在移植后需要特别的照顾或注意。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去年发表的两份研究报告也描述了遗传缺陷会导致真菌疾病易感性的增加,证实其他受体在真菌防护中的作用。其中一个便是dectin-1,dectin-1于2001年被首次确认为真菌防御的关键因素。Dectin-1伙同TLR受体可制造出既能攻击真菌又能部署其他白血细胞协助抵抗感染的物质。 去年10月,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一个特殊家族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在该家族中,其他方面均为健康的妇女似乎特别容易在阴道、手指和脚趾部位发生慢性念珠菌感染。研究人员发现,是一种遗传性基因改变导致了dectin-1缺陷。 第二个研究小组则调查了另一个家族,该家族的成员容易周期性感染念珠菌,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主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另外一种遗传突变也可使一个人更易遭受真菌感染的侵害。当dectin-1检测到真菌时,它会激起一个链式反应,将免疫细胞设置在战斗模式。研究人员发现,突变会干扰该链中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一个被称为CARD9的分子。在这种情况下,dectin-1虽然被正确触发,但该机制堵塞了之后更远的路线。 虽然这样和那样的发现为理解免疫系统如何工作带来了新的认识,但人们对于人体究竟如何处理与真菌关系等更多问题仍是云里雾里。最令科学家揪心的问题则是,与宿主细胞关系如此紧密的这些生物体是如何做到在不触发警报的情形下生存和繁衍的。 真菌披着“隐形斗篷” 于是,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会引发肺部感染的组织胞浆上。这类真菌孢子生长在被称为巨噬细胞的白血细胞内。巨噬细胞是一种先天免疫细胞,负责摧毁像真菌这样的入侵微生物。 虽然组织胞浆使用的隐形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谜团,但科学家最近报告说,曲霉属真菌也许能躲开免疫系统,它从哈利波特那里借来了工具:隐形斗篷。 虽然人体吸入的每立方米空气中可能包含一千个甚或更多的曲霉属真菌孢子,但免疫系统似乎都不会察觉到。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终于,在2009年8月的《自然》杂志上,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个解释: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对孢子作出反应,是因为免疫系统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孢子外层覆有一层小纤维茸,也称为“棒形层”。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纤维本身并不刺激免疫系统。然而,当研究人员从细胞外层去除这些纤维茸时,裸露的孢子激起了强烈的免疫反应。 由此看来,棒形层可能允许真菌孢子隐藏在体内,一直等到有利于发芽(如死亡)的条件出现。研究人员还发现,当曲霉属真菌孢子开始生长时,外覆层会瓦解,免疫系统此时就开始发威。 不要小瞧任何一种真菌 科学家们最近还发现某些真菌还有其他的诱骗技巧。在今年3月18日的《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揭示,一种能够攻击植物的真菌属成员可彼此传递基因,而这种横向传递能力被认为几乎只可发生在细菌中。这一发现意味着,能够对药物产生基因抗性的真菌在理论上可与邻近生物体共享此一秘密。 更令研究人员震惊的是,这些真菌交换基因简直轻而易举。研究人员只是把不同的真菌基因样本并排放在培养皿中一起培养,就跟踪到了基因的转移。这跟大自然中发生的情形没有太大不同。 虽然没有人知道是否还有其他真菌也能如此轻易地共享基因,但此项发现强化了绝不应低估任何一种真菌的思想。为了成功地征服感染,下一代疗法必须做到一次击中多个目标。 有研究人员将目前的真菌治疗方法比作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癌症疗法,那时大部分癌症疗法的设计将快速增长的细胞而不是特定的癌细胞作为靶标。今天,医生拥有的很多药物可集中火力攻击恶性肿瘤细胞的特殊缺陷,药物鸡尾酒处方也可使几种癌症机制同时失效。真菌感染似乎有类似的复杂性,包括共享非靶标细胞的特性等,因而也将需要同样复杂的治疗方案。(冯卫东)
【组织病理学】小斑块型副银屑病:真皮浅层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不一,一般较少。表皮内灶性海绵水肿,表皮上部融合性线状角化不全,跨越多个表皮突 (图7[U1],8[U2])。大斑块型副银屑病:真皮浅层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很多淋巴细胞紧靠表真皮界面,单个淋巴细胞可出现在表皮内。淋巴细胞一般较小,缺乏不典型性。真皮可见血管扩张及嗜黑素细胞。表皮内无海绵水肿改变(图9[U3])。慢性苔藓样糠疹:界面皮炎改变,表皮可出现细胞外移、角化不全、细胞内/间水肿。真皮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可见程度不一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出现红细胞外渗改变 (图10[U4])。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基本表现同慢性苔藓样糠疹。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可出现广泛角质形成细胞坏死、水疱、脓疱、溃疡,并出现伴有血管纤维素样变性的淋巴细胞血管炎(图11)[U5]。【诊断和鉴别诊断】小斑块型副银屑病、大斑块型副银屑病的诊断往往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疾病病程及皮肤病理学改变而明确。在某些情况下是排除性诊断。需要进行鉴别的炎症性皮肤病包括:玫瑰糠疹[U6]、药疹[U7]、银屑病[U8]、钱币样湿疹[U9]、二期梅毒疹[U10]、慢性放射性皮炎[U11]、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U12]等。除此之外,副银屑病诊断的确立一定需要首先排除蕈样肉芽肿[U13]的可能。诊断慢性苔藓样糠疹主要依据临床特征、结合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包括银屑病[U14]、玫瑰糠疹[U15]、扁平苔藓[U16]、二期梅毒疹[U17]、蕈样肉芽肿(丘疹型)[U18]等。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需和丘疹坏死性结核疹[U19]相鉴别。【预防和治疗】1.小斑块型副银屑病:安抚患者较治疗更重要,治疗方法包括保湿剂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宽谱或窄谱UVB等。不同患者治疗反应差异较大,患者在开始时应每3-6个月复查,随后每年进行复查,以观察病情是否稳定。2. 大斑块型副银屑病:需积极的治疗,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防止其发展为蕈样肉芽肿。治疗方法包括: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联合宽谱UVB、NB-UVB或PUVA等。氮芥外用临床上也被应用,特别是用于皮肤异色症表现的患者。限局性皮损可应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患者起始时应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则每半年或1年随访1次,以观察有无进展为蕈样肉芽肿的证据。对临床上可疑蕈样肉芽肿的皮损应反复作活检。 3. 慢性苔癣样糠疹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少量皮损时可不需治疗,病程急性、皮损较多时需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宽谱UVB、NB-UVB或PUVA等。其他治疗方法包括:①抗生素:如红霉素 500mg,口服,2-4次/日;四环素,500mg,口服,2-4次/日;米诺环素,100mg,口服,2次/日;阿奇霉素,首日500mg口服,第2-5日250mg口服;②甲氨喋呤: 10-25mg,口服,每周1次;③维甲酸:如阿维A,25-50mg,口服,1次/日;④ 环孢素A:2.5-4mg/kg/天,分2次口服;⑤ 菠罗蛋白酶:40mg,1-3次/日;⑥皮质类固醇激素:主要用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的症状控制。常用药为强的松,按60/40/20mg剂量,每5天减量一次。
副银屑病(parapsriasis[U1]) 是一类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的总称,此类疾病以慢性、无自觉症状和红斑鳞屑为主要特点。目前的分类为:小斑块型副银屑病、大斑块型副银屑病、慢性苔藓样糠疹、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这类疾病之间易共存或相互重叠,共同特点是均为T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大斑块型副银屑病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相关。【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其属于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skin-assocaited lymphoid tissue, SALT)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为一种介于慢性皮炎和蕈样肉芽肿之间的克隆性皮炎(clonal dermatitis)。证据包括:副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可检测到T细胞克隆性增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结构和染色体的异常,但缺乏像蕈样肉芽肿一样的基因(如p53)或表观遗传学改变; 大多数副银屑病临床上为良性病程,甚至一些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一些患者可发展为蕈样肉芽肿。苔藓样糠疹患者中一些可能与弓形虫、EB病毒、巨细胞病毒、副病毒B19、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有关。有报道儿童苔藓样糠疹患者源于母体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是健康对照的10倍。 【临床表现】1. 小斑块型副银屑病(Small-plaque parapsoriasis, SPP[U2]):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发病高峰为50-6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3:1。皮损为圆形或卵圆形散在斑片或非常薄的斑块,黄褐色或三文鱼样黄红色,其上覆盖有细小、中度黏附性鳞屑,主要位于躯干部位(图1[U3],2[U4])。部分患者皮损为细长的指印状斑片,沿皮纹分布。皮损直径小于5cm,常持续数年,很少有患者进展为蕈样肉芽肿。2. 大斑块型副银屑病(Large-plaque parapsoriasis,LPP[U5]):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发病高峰亦为50-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其男女差异较SPP为低。皮损为卵圆或不规则型斑片或非常薄的斑块,淡红色色或三文鱼样黄红色,其上覆盖细小鳞屑,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晰或不清。临床无症状或轻度瘙痒。皮损大小不等,但大多数皮损直径大于5cm,通常为10cm或更大(图3[U6])。皮损大小常稳定,其数量常逐渐增多。皮损主要位于躯干下部及四肢屈侧,但其他部位也可累及。皮损表面可轻度起皱,呈现”卷烟纸”改变,由于表皮的萎缩,其上也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异色改变(图4[U7])。皮损常持续数年。网状副银屑病是LPP的少见亚型,皮损为网状分布的鳞屑性斑片、丘疹,最终发展为皮肤异色症样改变。LPP每10年有10%患者进展为蕈样肉芽肿,几乎所有网状副银屑病患者均可进展为蕈样肉芽肿。3. 慢性苔藓样糠疹 (Pityriasis lichenoides chronica, PLC[U8]):常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个体,但在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生。男女比例为1.5-3:1。皮损为成批反复出现的多个红色鳞屑性丘疹,数周或数月可自行消退,也可持续数年。主要位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图5[U9])。皮损好转后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但不留瘢痕。4.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ityriasis lichenoiudes et varioliformis acuta, PLEVA[U10]):常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个体,但在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生。男女比例为1.5-3:1。皮损为多个红色丘疹,在自行消退前其表面发生结痂、水疱、脓疱或糜烂。主要位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图6[U11])。皮损持续时间较SPP短,由于其可引起真皮损伤,愈后可遗留水痘样瘢痕。PLEVA可伴低热、乏力、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少数可出现高热及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急性未分化白血病(– Acute undifferentiated leukaemia ,AUL)-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有/无重现性遗传学异常(– 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aemia ,MPAL) (+/- recurrent genetic abnormalities)二、前驱淋巴性肿瘤(PRECURSOR LYMPHOID NEOPLASMS)1、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殊类型【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2、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recurrent genetic abnormalities】-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9:22) (q34;q11.2); BCR/ABL【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t(9:22) (q34;q11.2); BCR/ABL】-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 MLL rearranged,【 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t(v;11q23); MLL rearranged】-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 MLL rearranged(ETV6-RUNX1), 【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t(v;11q23); MLL rearranged (ETV6-RUNX1)】-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hyperdiploidy】-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低二倍体【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hypodiploidy (Hypodiploid ALL)】-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5;14)(q31;q32)(IL3-IGH),【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t(5;14)(q31;q32)(IL3-IGH)】-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19)(q23;p13.3); (E2A-PBX1;TCF3/PBX1),【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t(1;19)(q23;p13.3); (E2A-PBX1;TCF3/PBX1)】3、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三、成熟B细胞淋巴瘤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2、B-前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脾边缘带淋巴瘤4、毛细胞白血病5、脾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类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7、重链病8、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9、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10、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11、滤泡性淋巴瘤 -胃肠道滤泡性淋巴瘤 -儿童滤泡性淋巴瘤 -“原位”滤泡性淋巴瘤12、结内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13、套细胞淋巴瘤1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 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 老年人EBV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慢性炎症相关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脓胸相关淋巴瘤 -慢性骨髓炎相关淋巴瘤 -植入物相关淋巴瘤 原发中枢神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样肉芽肿 -原发纵膈(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原发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 -原发渗漏性淋巴瘤 -ALK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起源于HHV8阳性的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大B细胞淋巴瘤15、伯基特淋巴瘤16、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17、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之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四、成熟T/NK细胞淋巴瘤1、T前淋巴细胞白血病2、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3、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患4、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5、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6、EBV相关的克隆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患(儿童) -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增殖性疾病(与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相关) -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7、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8、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9、肝脾T细胞淋巴瘤10、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1、蕈样霉菌病12、赛塞里综合征13、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4、原发皮肤侵袭性嗜表皮CD8阳性细胞毒性T淋巴瘤15、原发皮肤gamma/deltaT细胞淋巴瘤16、原发皮肤小/中CD4阳性T细胞淋巴瘤17、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18、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19、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0、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五、霍奇金淋巴瘤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瘤2、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结节硬化型 -淋巴丰富型 -混合细胞型 -淋巴细胞消减型
关节病型银屑病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反应性关节炎进行鉴别。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要点:关节病型银屑病有银屑病皮损,类风湿因子为阴性。银屑病关节受累常为不对称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为对称性。银屑病常累及某一特定手指/足趾的全部关节,而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常出现此受累模式。指(趾)炎是关节病型银屑病的重要表现,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不出现。炎症性颈部、背部疼痛发生于约半数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但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脊柱和外周关节炎同时存在使关节病性银屑病的十分诊断,并几乎可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
皮肤癣菌病的防治真菌感染可以为浅部感染,也可以为皮下或系统性感染,其发生感染的部位取决于真菌的特性及宿主的状态。浅部真菌感染一般发生于角质层,毛发和指(趾)甲。按照其是否引起炎症反应,浅部真菌感染可以分为引起炎症反应的浅部真菌感染 (如常见的体癣、股癣、足癣、手癣等) 或不引起或引起较少炎症反应的浅部真菌感染(如毛孢子菌引起的腋毛感染)。1.皮肤癣菌病的病因和传播方式皮肤癣菌病是由三大类可侵犯角化组织(毛发、皮肤、和甲)并在其中繁殖的真菌所致的浅部真菌感染。这些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其生理学、形态学和致病性均十分相似,包括表面癣菌属、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这三类真菌中不侵犯人和动物角化组织的种属不包括在内。常见的皮肤癣菌包括10种,还有20种真菌偶尔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常见的10种皮肤癣菌为:毛癣菌属trichophyton须癣毛癣菌原变种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亲动物性须癣毛癣菌趾间变种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亲人性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亲人性断发毛癣菌Trichophyton tonsurans亲人性疣状毛癣菌Trichophyton verrucosum亲动物性紫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violaceum亲人性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亲动物性铁锈色小孢子菌Microsporum ferrugineum亲人性石膏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gypseum亲土性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絮状麦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亲人性体癣与股癣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以及土壤与人之间传播,每种具有典型的特点。亲土性真菌存在于土壤中,仅散发性地感染人,常由于直接接触土壤所致。石膏样小孢子菌是从体癣与股癣患者中培养出的最常见亲土性真菌,其较其他亲土性真菌毒力更强。亲土性皮肤癣菌病常引起中度的炎症反应。部分引起皮肤癣菌病的真菌为亲动物性真菌。城市中一些宠物(猫狗等)是皮肤癣菌并的常见来源。直接接触动物可引起直接感染,动物的皮毛携带于衣物上、存在于室内或食物中可引起间接感染。暴露部位如头皮、胡须、面部、上肢是易于感染的部位。亲动物性皮肤癣菌病常引起强炎症反应(可有脓疱及水疱)。亲人性真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接触污染物传播。亲人性皮肤癣菌病可引起一般引起轻度或无炎症反应,也可引起强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时可导致脓癣或其他炎症性表现。无炎症性的亲人性真菌感染可使感染个体处于静息的“携带者”状态,使临床诊断延迟,但可导致真菌感染的播散。皮肤癣菌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如下多种因素有关: 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受损的患者易于发生严重或难治性的真菌感染。随着化疗和移植医学的进展,某些非致病性真菌可成为致病真菌、造成机会性真菌感染几率增加。HIV患者仅引起皮肤癣菌病严重程度的增加,不会增加皮肤癣菌的发病概率。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皮肤癣菌感染,然而,糖尿病可影响皮肤癣菌感染的病程(病程更长)。年龄:皮肤癣菌病常发生于青春期后(头癣除外)。青春期前皮肤癣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头癣及足癣的家庭暴露,一些环境因素包括帽子、刷子和理发设备的污染。性别:皮肤癣菌感染男性约是女性的5倍。男性较女性更常患足癣和股癣。青春期后,男性患甲癣的概率也要高于女性。但断发毛癣菌引起的头癣在女性成年患者较男性成年患者更常见。部位:皮脂对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疾病的活动度可能与某一部位皮脂腺的数量和活动性有关。在足癣发病中,缺乏皮脂腺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生活习惯:穿着封闭性的鞋子使足癣和甲癣的发病概率显著增加。 皮肤屏障:皮肤屏障被破坏或皮肤浸渍更有利于皮肤癣菌入侵。 2. 常见皮肤癣菌病的病因:1)体癣:体癣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断发毛癣菌等感染引起。可由接触受感染的患者或动物直接传染;由接触污染物传染;由于足部皮肤癣菌的定植自身接种所致。儿童患者更可能由于接触亲动物性真菌的动物所致,如从猫或狗感染犬小孢子菌。紧身衣服、湿热气候常与体癣发生相关。职业或娱乐暴露(例如宿舍、健身房、更衣室、户外工作、格斗)是重要的易感因素。2)股癣:股癣指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占皮肤癣菌病的第二位。主要由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所致,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也可导致。由接触受感染的患者直接传染或通过接触污染物感染所致,或由于足部真菌定植自身接种所致。3)手足癣:手足癣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病。手癣指皮肤癣菌侵犯指间,手掌、掌侧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足癣是足趾间、足跖、足跟、足侧缘的皮肤癣菌感染。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所致。封闭式的鞋子会增加感染几率,公共浴池、游泳池等会增加感染几率。3.夏季特点 真菌喜温暖潮湿,最适生长温度22℃~36℃,相对湿度95%~100%。夏季真菌繁殖常较快,夏季手足及身体皱褶处常多汗、潮湿,如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容易感染真菌而发生皮肤癣菌病。 4.治疗1) 体癣与股癣:局部治疗为首选,常用咪唑类药物有1%联苯苄唑、2%咪康唑、1~3%克霉唑、2%酮康唑、1%益康唑、2%舍他康唑等;丙烯胺类药物有1%萘替芬、1%特比萘芬或1%布替萘芬制剂;其他有2.5%阿莫罗芬、1%环吡酮胺、2%利拉萘酯等。根据不用临床类型选用不同剂型,每日外用2次,疗程为2~4周。 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适合于广泛或炎症性强的皮损。常用药物为氟康唑 150mg, 1次/周,共4~6周;伊曲康唑,100mg,每日1次,共15天;特比奈芬,250mg,每日1次,共2周。2)手癣与足癣:轻度的趾间型足癣可予烯丙胺(allyamine)、唑类(azole)、环吡酮(ciclopirox)、苄胺类(benzylamine)、托萘酯(Tolnaftate)、十一烯酸(Undecenoic Acid)等外用药治疗。角化型手足癣可加用角质剥脱剂,如尿素、水杨酸或乳酸制剂。严重性或难治性足癣可以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特比奈芬,250mg,每日1次,共2周; 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共2周; 或200mg,每日1次,共3周;或100mg,每日1次,共4周。氟康唑 150mg,1次/周,共3~4周; 或氟康唑 50mg, 1次/日,共30天。如果合并甲真菌病,应治疗甲真菌病,以防止足癣复发。足癣发生浸渍、剥脱、恶臭时应通过革兰氏染色或细菌培养寻找是否存在细菌共感染。细菌感染确认后,应采用抗生素治疗。水疱-大疱型足癣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所致,应在启动抗真菌药治疗同时,采取外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对症治疗。4.预防及防止复发措施:1)体癣与股癣:尽量避免与其他患者、有真菌感染的动物密切接触;避免间接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浴盆等;穿宽松衣物;洗澡后充分擦干;减肥(如有肥胖);洗烫被污染的衣物和床单;局部使用散剂;对患者患有的手足癣、甲癣和头癣等应积极治疗。2)手足癣: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保持足部干燥;不共用毛巾、浴巾、拖鞋等,洗脚盆、浴缸要经常消毒;袜子要勤更换,不与其他人的一起洗涤以免交叉感染;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足癣要同时治疗。
流行病学:本病少见。病因及致敏药物: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β-阻滞剂、降脂药、利尿药、非甾体抗炎药、抗组胺药、抗惊厥药。IL-1受体阻滞剂(阿那白滞素,anakinra)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中药。临床表现:用药与皮损发生的时间:4周-25年,平均5年。常无全身症状。皮损表现:为红色-紫红色、非瘙痒性、不规则(有时呈环状)的丘疹或斑块,主要累及上肢内侧面、股内侧及腹股沟部位。曾有红皮病皮损表现的报道。实验室检查:皮肤病理:真皮内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的间质性浸润,有时真皮胶原间隔出现黏液沉积。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碎裂明显,巨细胞吞噬真皮内结缔组织可见(typically seen)。散在的肉芽肿或肉芽肿性血管炎部分可见。在50%病例不典型的淋巴细胞(具有深染、外形不规则、增大的细胞核) 具有亲表皮性。多数患者出现界面皮炎改变,有时合并有苔藓样细胞浸润。诊断和鉴别诊断:病程:停药后1-40周消退,平均8周。
一、无身份证患者如何办理“一卡通”:1. 可用驾驶证、户口本、出生证明(新生儿)代替身份证到二楼中挂号台办理“一卡通”;2. 确未带身份证的患者,在二楼中挂号台交纳50元押金后,可办理临时一卡通,下次复诊时用身份证可升级为正式的“一卡通”二、如何挂号:1. 患者办理“一卡通”后,请凭一卡通在一楼、二楼东侧多媒体触摸终端挂号,触摸屏挂号时间为上午7:00—11:30,下午12:00—16:00;2. 主治医师姓名在触摸屏终端无显示,请在触摸屏上选择“皮肤科”,所挂号即为主治医师号。3. 挂主治医师号患者看中医皮肤科请直接到二楼第10诊室;开药、开化验/检查单请直接到第9诊室;4. 确需加教授号的,请征得教授同意并由教授填写加号单后在二楼中挂号台加号。三、如何候诊:1. 请在诊室走廊外候诊,医生将按电脑挂号系统排序逐次进行呼叫;2. 听到呼叫后请您在诊室前稍候,医生再次传呼后请您再进入诊室;3. 当日挂号患者均可完成就诊,请放心候诊;4. 军人、预约患者适当优先,敬请理解!四、如何预约挂号:1. 登录西京医院门诊部网站www.83215321.com,进行选择预约;2. 拨通西京医院信息台号码029-83215321,按语音提示,按电话键,循序进行预约;3. 在门诊一楼大厅西侧多媒体触摸终端,按提示触摸点击预约;4. 西京皮肤医院教授预约代码:高天文 004;刘玉峰 001;王刚 007;李承新 010;李春英 017;廖文俊 005;马翠玲 015;关鹏举 002;刘斌 003;李巍 016;张海龙 008;樊平申 014;王琳 012;王胜春 013;赵小东 019。五、如何复诊:1. 复诊请务必携带一卡通 、病历和检查结果;2. 复诊时请凭“一卡通”卡在触摸屏直接挂号;3. 拥有“一卡通”卡的复诊患者可通过网站、电话、触摸屏三种途径提前预约挂号。二楼东扶梯口咨询台佩戴“西京皮肤医院””绶带的为我科义务咨询人员,请放心咨询!西京皮肤医院咨询电话:029-84775406-0,将竭诚为您提供教授出诊信息,请放心咨询!
什么是血管畸形血管畸形有哪些危害血管畸形该如何治疗Xijing Dermatology Hospital,Fourth Mililtary Medical University一、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老百姓常说的“血管瘤”,在医学上事实上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者在发病年龄、组织病理、转归上有很多不同。一般来讲,血管瘤常为出生后发生,而血管畸形在出生时即可发现。在组织病理上,血管瘤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而血管畸形通常表现为增大的、弯曲的血管,无内皮细胞的增生。在病程上讲,血管瘤有增殖期、消退期等几个阶段,而血管畸形不能够消退,常随身体成比例增大,但也可以增厚和适当的扩大。另外,与骨骼的关系也是二者鉴别要点,有的血管畸形可引起骨骼增生、骨肥大,甚至导致骨破坏,血管瘤仅表现为对邻近骨骼的压迫作用,很少发生骨肥大。需要说明的是,正确诊断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对临床治疗方法的合理选用具有重要意义。二、 血管畸形的分类一般来讲,血管畸形仅累及一种血管类型,如毛细血管、静脉、淋巴管、动脉等,然而,累及2种以上的血管畸形在临床上也很常见,如毛细血管-静脉畸形、静脉-淋巴管畸形等。从血流速上分,血管畸形可分为慢流速型(毛细血管、淋巴管、静脉或三者的联合)和快流速型(动脉、动静脉和二者的联合)。除此之外,血管畸形可发生于一些综合征当中,如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伴有肢体肥大的毛细血管-淋巴管-静脉畸形),Maffucci综合征(多发性的内生软骨瘤合并多处静脉异常,常有较高的恶性发病率),Parkes Weber综合征(一侧肢体高流速的血管畸形,合并软组织肥大)。三、 血管畸形的病因及发病率认为与胎儿在子宫内第4周到第10周血管的发育异常有关。大多数血管畸形为散发性,尽管遗传型的血管畸形也有报道。尽管目前已发现血管畸形与一些基因的改变有关,但目前其发病的分子仍不清楚。血管畸形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约为0.3%。四、 血管畸形应做的检查超声多普勒是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最好的非侵入(非侵害)性检查,可对血管畸形的分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诊断线索。磁共振检查可用来了解血管畸形的部位、范围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五、 血管畸形的治疗正确选用合理的血管畸形治疗方法/技术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其治疗取决于受累的血管类型、皮损的部位以及合并的症状。总体而言,血管畸形的治疗具有较高难度。六、 常见的血管瘤1. 毛细血管血管瘤及其亚型1)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血管瘤。新生儿发病率为1-1.5%,1岁内发病率为10%。女性与男性的发病比率为3:1。婴幼儿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反应,常由于调节内皮细胞增殖的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为软的红色丘疹、斑块和结节。皮损常为单发或局限性分布,发病部分比率:头颈部(50%),躯干部(25%)。临床上可分为快速增殖期和消退期。快速增殖期指血管瘤快速增大,通常时间为3-9个月,也可时间更长。消退期通常在2-6年内缓慢发生,通常可在10岁前完成。消退时其表面出现白色或灰色改变。消退后可出现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瘢痕等继发性改变。婴幼儿血管瘤,特别是处于生长期时,会给邻近部位器官的功能带来重要影响,如可引起视觉障碍(发生与眼周围)和呼吸困难(发生于口、咽、鼻)等。特殊类型的婴幼儿血管瘤:深在性血管瘤以前称为海绵状血管瘤,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表现为局限性、橡皮硬度的包块,表面为蓝色或正常皮肤颜色。可以合并有表浅性的婴幼儿血管瘤。不易消退。2) 丛状血管瘤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具有相同的性别分布,好发于颈部、躯干上部和上肢。常于1岁内发生,但25%可先天发生。皮损表现为红色的斑片或斑块,或片状分布的丘疹,生长一般较慢。少数丛状血管瘤可自发消退。丛状血管瘤可出现Kasabach-Merritt综合征。2.先天性血管瘤在宫内时发生,表现为紫红色的包块,其上可见扩张毛细血管,周围可见到较大的静脉;或表现为累及深在组织的红色斑块。临床可分为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和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常在1年内消退,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则随年龄增长常进一步增大。七、 常见的血管畸形1. 毛细血管畸形又称为鲜红斑痣、葡萄酒色痣,是一种慢流速血管畸形,发病率约为0.3%。可发生与全身任何部位,常发生于颈部(81%),眼睑(45%)、眉间(33%)发生于枕部的,称为unna nevus。unna nevus具有更高的发病率(白种人42%,黑人31%),但通常在1-4岁时可明显消退。毛细血管畸形发病并无性别差异。在临床上,毛细血管畸形表现为红色的先天性皮损,与周围皮肤平齐,常单侧分布(很少数双侧分布)。毛细血管畸形不会自发性出血,触诊时皮温正常。发生于面部的毛细血管畸形,常沿三叉神经分布,临床分为三叉神经眼支(位于额部和上睑)、三叉神经上颌支(位于下睑、面颊、上唇)、三叉神经下颌支(位于下唇、下颏、下颌)。毛细血管畸形可见于如下的一些综合征,在临床诊断时应特别关注骨、软组织、眼部的合并损害:A. Sturge-Weber综合征毛细血管畸形发生与面部三叉神经眼支,合并同侧软脑膜的毛细血管-静脉畸形和眼脉络膜血管改变。合并脑部病变者,可导致癫痫,引起神经坏死、脑萎缩和智力发育迟缓。合并眼部病变者,可出现牛眼,甚至出现视网膜剥离。B. Klippel-Trenauay综合征肢体的毛细血管-淋巴管-静脉畸形,伴有相应肢体肥大。腿部的一侧的静脉曲张非常常见,在80%的患者具有诊断的特异性。深在静脉瓣功能不全常见。下肢最常累及(95%),尽管上肢、胸部、腹部、生殖器部位也可累及。淋巴管畸形产生的水疱会导致渗出,淋巴水肿随时间进行性加重。感染常见机体创伤后或继发于创伤后的小溃疡。静脉畸形常可见于深在肌层。肢体肥大躲在出生时即可发生,在青春期偶有进展。出现溃疡、血栓、出血、感染常见。发生与腹部的可出现蛋白丢失性肠病。肢体的深在血栓可导致肺栓塞引起死亡。2. 静脉畸形一些临床中心认为静脉畸形是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其通常为散发,尽管1%的皮肤-黏膜静脉畸形、5%的球形细胞静脉畸形为遗传性发生。皮肤-黏膜静脉畸形、球形细胞静脉畸形在遗传表达上与年龄相关,一般到20岁时遗传表达最高(皮肤-黏膜静脉畸形87%;球形细胞静脉畸形92.7%)。大的皮肤-黏膜静脉畸形、球形细胞静脉畸形出生时即可出现,17%的患者随时间出现新的小的皮损。除皮肤和黏膜外,静脉畸形可向下累及任何结构,如皮下组织、肌肉、骨,也可累及其他任何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50%的静脉畸形位于头颈部,37%位于四肢。静脉畸形可单独发生,也可见于一些综合征,如Klippel-Trenauay综合征、Maffucci综合征和蓝色橡皮样痣综合征。与静脉畸形相关的一些综合征:蓝色橡皮样痣综合征:当患者同时具有皮肤和内脏静脉畸形时,蓝色橡皮样痣综合征最要考虑。该综合征常为散发性,尽管一些家族常染色体遗传型也被报道。蓝色橡皮样痣综合征的皮损以多个、小的(0.1-0.5cm大小)、具有弹性的橡皮样丘疹为特点,常位于掌跖。通常患者出生时常有一个较大的静脉畸形,合并有全身的多个小的丘疹。随时间逐渐出现更多的皮损。蓝色橡皮样痣综合征皮损一般无症状,偶尔的,可以出现触痛和疼痛。胃肠道损害一般位于小肠,为广基性或息肉样,导致严重的缺铁性贫血。严重病例,蓝色橡皮样痣综合征可累计肺、脾、肝、肾、膀胱、甚至脑。Maffuci综合征:静脉畸形合并有内生软骨瘤,内生软骨瘤具有较高的恶变率(30%-90%)。该综合征发病无性别倾向。内生软骨瘤为手、足、长骨异常的骨内和骨膜下软骨细胞团,内生软骨瘤常于静脉畸形前发生。静脉畸形常为多发,表现为蓝色的外生性结节。常位于手(89%)和足(61%),但可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骨骼变形、自发性骨折、继发性矮小在该综合征很常见。3. 动静脉畸形:快流速的皮肤血管畸形主要为动静脉畸形,很少的为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以营养性动脉与引流静脉直接交通为特点,介于其间无毛细血管床。组织学上,动静脉畸形以变形的动静脉组成,由于动静脉直接分流压力的影响和周围组织的纤维化,血管壁肌层常增厚。同静脉畸形一样,动静脉畸形可累及任何的组织和器官。70%的动静脉畸形位于头颈部,1/3的动静脉畸形可在出生时出现,1/3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时,1/3在成年出现。部分在受到创伤时出现。动静脉畸形不会消退。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儿童阶段动静脉畸形常表现为淡红色、边界不清的红斑,有时会被误诊为毛细血管畸形或血管瘤。然而,触诊时能感觉到皮温升高,提示其为快流速的动静脉血管瘤。与动静脉畸形相关的一些综合征:Pakes-Weber 综合征:以四肢大的先天性皮肤血管性斑片为特点,,伴有相应肢体软组织和骨肥大,深在部位产生多个动静脉微瘘管。受累肢体较对侧肢体粗大、更长。其体征和症状随年龄而加重。少数患者青年时可发生充血性心衰。八、 预后毛细血管畸形不会自发消退。其出生时及发生,皮损缓慢增厚、变暗。后期表面常形成斑块或结节。软组织肥大和骨肥大可逐渐发生。其表面可形成化脓性肉芽肿。静脉畸形出生时出现,随年龄增长进行性增大。创伤、部分切除、青春期激素改变、妊娠期或抗排卵治疗可引起静脉畸形的迅速增大。深在的静脉畸形青春期时可出现疼痛。如果不治疗,发生于头颈部的静脉畸形可引起慢性呼吸阻塞综合征。动静脉畸形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或危及生命的出血。青春期和创伤可引起其进一步生长。面部骨肥大常见病引起面部外形不对称。由于血流的steel现象可引起外周组织的缺血。少数患者青年时可发生充血性心衰。九、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危害1. 影响美观:可由于血管瘤或血管畸形本身影响美观,合并骨肥大、软组织肥大等改变导致面部或肢体的不对称。2. 表面出现溃疡和继发性感染:主要见于增殖期的婴幼儿血管瘤、肢体的毛细血管-淋巴管-静脉畸形等。3.影响邻近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婴幼儿血管瘤,特别是处于生长期时,会给邻近部位器官的功能带来重要影响,如可引起视觉障碍(发生与眼周围)和呼吸困难(发生于口、咽、鼻)等。发生于头颈部的静脉畸形可引起慢性呼吸阻塞综合征。3. 静脉瓣功能不全及深在血栓:主要见于肢体的毛细血管-淋巴管-静脉畸形。4.血小板减少及凝血障碍:丛状血管瘤、Kaposi型血管内皮瘤等可出现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下降、弥漫性血管内溶血)等。5.胃肠道出血:多见于蓝色橡皮样痣综合征。十、 血管畸形的治疗血管瘤的治疗需要1. 正确判断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类型,特别是受累血管的类型2.. 根据皮损的部位以及合并的症状及早进行治疗,尽早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正确选择合理、有效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方法。我科常用的治疗方法:1. 激光疗法:适用于表浅性的婴幼儿血管瘤、毛细血管畸形等的治疗。2. 手术治疗:适用于较肥厚的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和局限的婴幼儿血管瘤等。3. 血管瘤注射治疗:适用于较深在的婴幼儿血管瘤、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等。4. 心得安治疗:适用于3月以上的婴幼儿血管瘤,对其他类型的血管瘤也可治疗。
节省就诊时间小窍门—— 1.在挂号后候诊的时间进行充值, 可节省后续因人多拥挤而延长的充值排队时间 3. 建议一次充值足够,以免反复因充值而排队 2.如果卡存金额足够,请直接到各检查治疗室完成诊治,不需再到收费口手工缴费 3.卡中余额会长期保留,长期复诊患者可不退卡中余额,下次就诊时仍可使用 4. 仅取药、开检查/检验单的患者挂号后请直接到第9诊室,可最大限度减少候诊排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