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简介上颌骨位于人体面中部的中央,位置较为显著,是面中部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上颌骨在遭受来自正前方、下方或侧方打击力时,可以发生上颌骨骨折。外科解剖 上颌骨是面中份最大的骨骼,左右各一,在中央由骨缝连接在一起。上颌骨骨质薄,内部中空,为上颌窦。上颌骨与周围其他骨骼以骨缝相连接,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眼眶,骨折常呈复合型。由于邻近颅底,常伴发颅脑损伤。上颌骨血运丰富,创伤可导致严重的出血,抗感染能力强,伤后愈合速度快,应尽早手术。骨折分类1、LeFort 分类由Rene Le Fort (1901)提出,分三型:Le Fort I 型:即牙槽突基部水平骨折,骨折线经梨状孔下缘、牙槽突基部,绕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向后至翼突;Le Fort II 型:即上颌中央锥形骨折,骨折线从鼻根部向两侧,经泪骨、眶下缘、颧上颌缝,绕上颌骨外侧壁向后至翼突;Le Fort III 型:即高位水平骨折,骨折线经鼻额缝,横跨眼眶,再经颧额缝向后下至翼突,形成颅面分离。2、改良分类 分为以下四型:(1)低位(水平)骨折:即上颌骨LeFort I型水平骨折。临床主要表现为?关系紊乱。治疗原则是恢复?关系。(2)高位(水平)骨折:上颌骨骨折线在LeFort II型和/或III型水平。临床表现为?关系紊乱以及面部畸形。治疗原则是恢复?关系,同时矫治面部畸形。(3)矢状骨折:上颌骨呈垂直断裂,骨折线位于正中或正中旁。临床表现为牙弓增宽,可出现开?,骨折可能伤及颅底。治疗原则以解决?关系为主,关闭创伤性腭裂。(4)牙槽突骨折:骨折线局限于根尖水平,仅波及牙骨段。治疗原则是复位和固定牙骨段。骨折原因上颌骨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摩托车事故,还可由暴力、摔跌以及体育运动致伤,多数上颌骨骨折发生在16到40岁的年轻男性。骨折诊断1、病史 详细询问本人或家属受伤原因,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伤后是否有昏迷史,伤后治疗情况,患者视力情况以及是否有复视,嗅觉以及鼻通气情况,咬合情况等。2、临床表现(1)骨折移位和异常动度上颌骨骨折尤其是上颌骨整体骨折,一般发生向后下方移位,导致上颌骨下坠。矢状骨折两侧骨折段向外移位,牙弓增宽,如果骨折移位不大,腭粘膜通常是完整的;如果骨折段移位明显,腭部粘膜裂开,即可形成“创伤性腭裂”。临床上病人做咀嚼运动时,可发现上颌骨整体异常动度。检查上颌骨是否存在骨折时,将头部固定,一只手持住上颌前部牙槽突前后晃动,感觉是否有上颌骨骨折段明显动度。检查Le Fort II型或III型骨折时,一只手手指置于鼻梁部位,另一只手持住上颌骨前后晃动,如果鼻额缝处有动度,提示存在Le Fort II型或III型骨折。(2)咬合错乱上颌骨骨折后咬合错乱典型的表现是后牙早接触,前牙开合或反合;如果上颌骨向侧方整体移位,则出现偏合畸形;如果上颌骨矢状骨折,一侧骨折段下垂,则出现患侧牙早接触,健侧牙呈开合状态, (3)功能障碍上颌骨骨折后可出现语言障碍、吞咽困难以及咀嚼障碍,咀嚼障碍主要表现为咬合无力。当上颌骨整体骨折后下坠移位明显时,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4)面部畸形上颌骨骨折后常表现为口不能闭合,流涎,面中1/3变长,前部塌陷。低位骨折面部畸形可不明显,高位骨折常表现为面中部凹陷,呈“盘状脸”外形。上颌骨可向一侧移位,造成面中部扭曲畸形。(5)眼部症状和体征高位水平骨折常波及眶周以及眼眶骨性结构,出现眶周肿胀、青紫淤斑、结膜下出血,呈现典型的眼镜征。骨折波及眼眶眶壁时,可造成眼球移位、复视。损伤眶下神经,出现眶下区及上唇麻木。3、影像学检查 临床诊断的骨折需要影像学检查加以证实。(1)平片 华氏位和头颅侧位片可用来诊断上颌骨骨折,多在没有CT检查手段的情况下使用,缺点是无法看清骨折的细节。(2) CT 对面中部进行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可以显示上颌窦各壁骨折情况,上颌窦是否积液,以及骨性眼眶和眶内容物损伤情况。对严重的面中部创伤或上颌骨移位,三维CT对于明确诊断和从整体把握骨折特点很有价值。骨折治疗1.低位水平骨折的治疗 简单的上颌骨骨折可采用头帽颏兜托或颌间牵引复位,然后颌间固定3~4周,并辅以头帽颏兜托颌骨向上制动。移位明显的上颌骨骨折,需切开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并在颧牙槽嵴和梨状孔边缘用接骨板进行固定。2.高位水平骨折的治疗 高位骨折一旦发生移位,通常需切开复位。手术应尽早进行。经冠状切口、口内切口和面部小切口联合入路暴露骨折,并进行固定。如伴发眶底骨折,需通过睑缘下或睑结膜切口,复位眶内容物,修补眶底。3.矢状骨折的治疗 重点是恢复上颌骨牙弓的宽度以及咬合关系。4.陈旧性骨折的治疗 上颌骨陈旧性骨折通常需根据模型外科设计和定位合板进行LeFort分型截骨复位。矢状骨折并有移位时,需在LeFort I型截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块截骨。骨折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用抗生素3天左右,预防感染。术后根据咬合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咬合,视情况进行颌间弹力牵引1周左右。术后保持口腔卫生。进软食2-3周。术后CT检查明确骨折复位和固定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检查咬合及张口情况,复查CT,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上颌窦是否存炎症。
骨折简介下颌骨位居面下1/3,位置突出,易受到打击致伤,下颌骨骨质坚实,但存在几个解剖薄弱区域,在直接或间接暴力的打击下,容易在这些部位发生骨折。由于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能动的大骨,且参与颞下颌关节的构成,因此伤后对咀嚼功能影响较大。外科解剖 下颌骨呈马蹄形,由弯曲的下颌体和双侧的下颌升支构成,在升支内外侧有强有力的咀嚼肌附着。下颌骨骨皮质坚厚,但下颌骨下颌骨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和髁颈部是下颌骨的结构薄弱区,是骨折的好发部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在咀嚼肌的牵拉下发生移位,从而出现咬合错乱、咀嚼功能障碍。骨折分类 1、按骨折性质分类 青枝骨折:骨裂或皮质骨折裂,但骨连续性完好;闭合性骨折:骨折表面软组织完好,骨折呈封闭状态;开放性骨折:骨折表面软组织损伤,与骨折部位相通;简单骨折:骨折单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复杂骨折:骨折多发,有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骨折部位骨碎裂,常伴有移位;骨折骨缺损:骨折伴骨缺损及移位。2、按骨折部位分类分为髁突骨折、喙突骨折、升支骨折、下颌角骨折、下颌体骨折、颏/颏旁骨折、牙槽突骨折。3、按骨折线方向分类 分为有利型骨折和不利型骨折。前者指骨折线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垂直;后者指骨折线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平行。骨折原因机动车交通事故是主要致伤原因。骨折诊断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受伤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口腔颌面部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进行明确诊断。1、病史首先要准确采集病史,如果病人不能配合,询问其家属。要明确致伤原因、打击物体的尺寸、数量以及打击力的大小等。2、 临床表现(1)急性症状和体征 下颌骨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2)牙龈撕裂和牙齿损伤 口内骨折线周围的牙龈撕裂和出血,还可伴有牙齿松动、折断、移位等。(3)骨折段移位以及异常动度 下颌骨骨折后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骨折段发生移位,而咀嚼肌的牵拉是造成骨折段移位的主要因素。当骨折发生移位时,骨折部位两端的骨折段异常动度,检查时,骨折部位可出现骨擦音。(4)咬合紊乱 下颌骨骨折后,牙齿随着骨折段的移位而移位,出现咬合紊乱。(5)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张口受限,影响正常的进食和语言功能,张口受限程度取决于骨折部位及损伤严重度。(6)面部畸形 骨折发生移位后,可造成面部畸形,其中以下颌偏斜畸形较为常见。(7)感觉异常 骨折损伤下牙槽神经时,可引起下唇和颏部麻木。3、影像学检查。无论选择何种检查方法,至少要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对骨折进行检查,以避免发生漏诊。(1)平片 一般选择下颌曲面体层片和下颌骨正位片,怀疑有髁突骨折时,选择下颌开口后前位片。另外,下颌横断咬合片可以很好显示下颌正中骨折,该片位还可以协助评价颏部舌侧骨板骨折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斜形骨折。(2)CT 轴位、冠状位结合三维重建CT影像可以更为准确显示下颌骨骨折,尤其是下颌骨髁突骨折。骨折治疗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目标是解剖复位下颌骨骨折,恢复并保持正常的咬合。治疗原则是正确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1、闭合式复位和固定复位的方法有:(1)手法复位 对于早期简单的线形骨折,骨折段比较松动,局麻下手法即可复位。(2)牵引复位 长见颌间牵引复位,即在上下颌牙列上结扎牙弓夹板,然后用橡皮圈进行牵引,以咬合为依据,使移位的骨折段回复正常位置。如髁突骨折伴有下颌后缩前牙开合的患者,可用此方法进行复位。固定的方法:(1)单颌固定 即在发生骨折的下颌骨上进行牙间或骨间固定,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线形骨折。目前最常用的固定的方法为单颌牙弓夹板固定。(2)颌间固定(牵引) 颌间固定是在上下颌牙弓上结扎牙弓夹板,然后用橡皮圈将上下颌骨固定在一起,利用上颌完好的牙弓为依据,以恢复咬合关系,从而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2、切开复位和内固定(1)下颌小型板系统固定下颌骨颏部、下颌体以及下颌角单发骨折 小型板固定为单层皮质骨固定,不会损伤下齿槽管,而且板易弯制成形,并按张应力轨迹放置。(2)下颌骨骨折拉力螺钉固定 拉力螺钉固定是以最小的植入体获得最大的稳定性。临床主要用于下颌体斜断面骨折、颏部骨折、下颌角垂直断面骨折、髁颈下骨折和游离骨折块固定。(3)发生于颏/颏旁及下颌体的广泛的粉碎性骨折 重建接骨板主要用于连接骨折区两侧的骨段,骨折区内的小骨片可以用小型或微型接骨板连接,也可以直接用螺钉做穿接固定。3、骨折线上牙的处理保留骨折线上的牙齿除了可以有效的帮助骨折的复位和固定,防止骨折段的错位,还有利于牙弓外形的正确恢复。拔出骨折线上可以保留的牙齿可以造成骨组织的损伤、干扰正确的复位和固定。除影响复位的下颌智齿、有明显感染的牙齿以及牙颈部以下折断的牙齿,应尽量保留骨折线上的牙齿,以利于骨折的复位固定和后期的咬合重建。4、无牙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无牙的下颌骨骨折的处理较为困难,首先无牙可供作简便的颌间固定;同时由于长期缺牙可致牙槽骨萎缩,下颌体部变得细小,骨折时受肌肉的牵拉,骨折段更易于移位。对于年龄较大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利用原有的上下颌全口托牙或塑料牙托夹板作颌周栓丝结扎固定,但稳定制动不可靠,甚至可以引起软组织的压迫性坏死。移位明显的无牙下颌骨骨折,在全身情况容许的情况下,一般均应作开放复位内固定,应选择固位力较强的板钉系统进行固定。5、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在儿童下颌骨骨折处理中,必须考虑以下问题:①儿童下颌骨的皮质骨较薄,常见为不完全骨折或青枝骨折,最好采用手法复位和简便的制动方法。②儿童的牙列及咬合关系尚未稳定,因此对咬合关系恢复的要求不像成人那样严格,咬合关系在后期的建合过程中自行调节而恢复。③儿童的下颌骨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骨折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手术干预都可能影响颌骨的发育。上述原因决定儿童的下颌骨骨折首先应考虑保守治疗。但是,对于移位明显的下颌骨骨折还应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考虑选择使用可吸收板钉进行固定。6、陈旧性下颌骨骨折的治疗适用于简单的、复位后不会形成骨与软组织缺损的陈旧性骨折“再骨折”复位。手术尽量沿原骨折线凿开,以便骨折正确对位。骨折后骨缺损还应考虑植骨。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根据手术情况建议应用抗生素1-3天。抗生素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等。术后咬合关系不佳,可考虑进行上下颌弹性牵引1-2周。如果术后存在由于肌肉损伤原因导致的张口受限,建议及早进行张口训练,以改善张口度。术后建议3个月复查,并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要提醒病人合理饮食,循序渐进地恢复咬合功能。
骨折简介下颌骨髁突参与构成颞下颌关节,是下颌骨结构薄弱部位之一,在遭受直接或间接外力打击后,可出现髁突骨折,下颌骨髁突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0%-30%,该类骨折如处理不当,可出现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外科解剖下颌骨的后上端为髁突,髁突的上端膨大为髁头,髁头和颞骨的下颌窝形成颞下颌关节。髁头和下颌支的连接处为髁颈,髁颈的前上方为关节翼肌窝,翼外肌大多数纤维附着于此。髁突骨折后,在翼外肌的牵拉下,常向前内方移位。颞下颌关节由颞骨的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与下颌骨髁突构成,关节外周包饶关节囊和韧带,关节面之间有纤维软骨关节盘。该关节主要功能是参与咀嚼、语言、吞咽等功能。髁突骨折必然会损伤其他关节结构,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后期还可能出现关节强直。骨折分类 (1)按骨折侧分为:单侧骨折、双侧骨折。(2)按骨折部位分为:髁头骨折、髁颈骨折、髁颈下骨折、矢状骨折。(3)按移位骨折块与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分为:移位性骨折和脱位性骨折。(4)按骨折移位方式分为:无移位、错动移位、弯曲移位、重叠移位。骨折原因交通事故、暴力、摔伤尤其是高坠摔伤等都可以造成髁突骨折骨折诊断可将手指置于双侧关节的外侧或外耳道内来感觉髁突的动度,并观察下颌骨自身的运动。如果存在单侧髁突骨折,比较双侧髁突动度的差异做出主观评价。没有触到髁突动度,同时还存在压痛,高度怀疑存在骨折。再结合影像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1、病史 详细询问致伤原因,是否有伤后昏迷等。2、临床表现 (1) 耳前区肿胀、疼痛 骨折髁突的外极常有压痛,并伴有骨擦音,但是对于脱位的骨折,髁突可能无法触及。部分髁突骨折可出现外耳道损伤出现,此时,应与颅中窝底骨折、脑脊液耳漏鉴别。(2)咬合紊乱 单侧髁突骨折,咬合向骨折侧偏斜,同侧后牙早接触,双侧髁突骨折,下颌后缩,双侧后牙早接触,前牙开?。(3)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张口受限,影响正常的进食和语言功能。(4)面部畸形 骨折发生移位后,可出现下颌偏斜及后缩畸形。3、影像学检查(1)平片 一般选择下颌曲面体层片和下颌开口后前位,但对髁头囊内骨折尤其是矢状骨折显示效果不佳。(2)CT CT轴位、冠状位结合三维重建影像可以明确髁突骨折的诊断,并可以指导制定手术方案。骨折治疗(1)非手术治疗 髁突骨折?关系正常者,用头帽颏兜制动10~21天,随即配合理疗,并进行张口训练。如骨折移位形成错?,则必须通过颌间牵引恢复咬合关系。颌间牵引时可在牙齿早接触区放置2~3mm厚的?垫,牵引恢复咬合关系,然后行颌间固定,固定时间约2~3周,骨折位置越低、固定时间越长。之后开始张口训练,并配合关节区理疗。(2)手术治疗 髁突骨折外移位或脱位,低位髁颈和髁颈下骨折严重内移位或脱位,伴升支垂直高度明显降低(大于4mm),并继发错?者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最好在伤后12小时内或骨折5~7天时进行。手术入路通常选择颌后(环下颌角)切口,暴露骨折后行解剖复位。(3)儿童髁突骨折的治疗 儿童髁突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促进髁突功能性改建,防止关节强直,避免颌骨发育畸形。关节强直的发生率大约为1%;颌骨畸形的发生率大约为20%~30%。儿童髁突骨折具有很强的改建能力,骨折错位愈合后可以通过功能塑形形成一个近似正常形态的新的髁突。因此,骨折早期,几乎所有类型的骨折均应采取保守治疗。可以戴一个1~2mm厚的软?垫,以降低髁突,缓解急性期症状。同时牵引下颌向前、向上,在?垫的引导下纠正错合,并适当制动,7~10天后开始张口训练,尤其是前伸开口训练。如骨折移位、升支垂直高度降低,出现明显的下颌后缩或偏斜畸形,则应采用夹板或正畸装置作颌间牵引,必要时增加颅颌牵引,以恢复下颌骨位置。乳牙期和替牙期儿童髁突骨折不要求严格复位咬合关系,关键要恢复升支垂直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做功能训练。如发现持续性张口受限4~8周以上,强迫性开口训练收效甚微时,应警惕关节粘连和早期强直的可能,考虑手术松解关节粘连,然后再配合理疗进行张口训练。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颌间固定期限、恰当的复查期限和频率。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科学合理地进行术后理疗和术后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指导。还应监测伤口愈合、强化口腔卫生和督促合理的饮食摄入。还要对那些需要进一步稳定咬合的病人进行咬合管理,并鼓励咬合稳定的病人早期运动。
骨折简介牙槽突骨折以上颌前牙区较多见,也可上、下颌同时发生。多为牙齿、牙槽突和周围软组织合并损伤。外科解剖牙槽突是支持和保护牙齿的骨组织,分为上颌和下颌牙槽突,由骨松质构成,容易吸收和改建。上颌牙槽突与鼻腔底和上颌窦底相毗邻,下颌骨较为坚厚,其牙槽突也较上颌牙槽突牢固,仅切牙区和尖牙区牙槽突内外板较薄。骨折分类 可分为上颌牙槽突骨折、下颌牙槽突骨折。骨折原因牙槽突骨折主要由外力打击、撞击和跌倒所致。骨折诊断牙槽突骨折诊断不难,病史结合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即可明确诊断。1、病史向病人或其他目击者了解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等2、临床表现 牙槽突骨折可以是线型的,也可以是粉碎性的,有时为单纯的外骨板或内骨板折断,有时是一段牙槽骨完全折断。常伴有牙齿损伤(牙折或牙脱位),以及软组织撕裂。摇动伤区1个牙时,骨折牙槽段上几个牙整体移动,可致咬合关系错乱。3、影像学检查(1)平片 曲面断层片因颈椎重叠影像的遮挡,有时会干扰诊断,最好加拍体腔片,可放大显示牙槽突局部骨折。(2)CT CT可以很好显示牙槽突骨折的具体细节。骨折治疗牙槽突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复位和固定。具体方法是在局麻下,手法复位骨折块,同时复位移位和脱位的牙齿。复位后即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方法应根据伤情选用,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钢丝结扎固定 单纯线状牙槽骨骨折,损伤范围小且无明显移位者,可用钢丝作简单的牙间结扎固定。用一根长结扎丝围绕损伤牙及两侧2~3个健康牙作环绕结扎,再用短结扎丝在每两个牙之间作垂直结扎。2.牙弓夹板固定 适用于损伤范围较大,骨折有移位的情况。将牙弓夹板弯成与局部牙弓一致的弧形,与每个牙面紧贴。然后用直径0.25mm的不锈钢丝结扎,将每个牙与夹板结扎固定在一起。也可用尼龙丝结扎,加复合树脂于尼龙丝周围,粘结后形成牙弓夹板固定。还可以用正畸托槽粘结固定。3.腭托金属丝弓杠夹板弹力牵引 发生在上颌前磨牙或磨牙区的牙槽突骨折,骨折段向腭侧移位,手法复位不成功时,可用自凝塑料制成带卡环的腭托,再用卡环丝制成由腭侧通过牙缝隙至颊侧的弓杠形并粘固于腭托上。在移位骨折段的牙上用钢丝结扎并弯成小钩,然后用小橡皮圈挂于金属弓杠上,作弹力牵引复位和固定。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根据损伤情况酌情使用抗生素。术后进软食,保持口腔卫生。检查骨折区域牙齿牙神经损伤情况。术后4-6周复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拆除固定装置。
骨折简介额窦位于眶上区中央,与颅脑和眼眶等重要结构相邻。当该部位遭受外力打击时,会出现额窦骨折。额窦骨折伤情轻重不一,轻者影响外形,重者波及颅脑,甚至造成致命的损伤。外科解剖额窦位于额骨眉弓后方的内外两层骨板之间以及筛窦的前上方,左右各一,左右额窦多不对称。额窦由四个壁构成:前壁,为额骨外板,最坚厚;后壁为额骨内板,较薄;底壁为眶上壁,最薄;内侧壁为额窦的骨性中隔。额窦借额鼻管开口于中鼻道。与额骨毗邻的骨性结构包括下方的泪骨和筛骨、下后方的蝶骨、后上方的顶骨、外侧的颧骨、前部的鼻骨以及前下方的上颌骨,筛窦气房和鼻腔结构位于其下方。额窦从出生后第2年开始发育气化,大约到15岁左右接近成人额窦的大小。所以额窦骨折在儿童和青少年很少发生,多发生于成人,尤其是年轻成人。骨折分类 额窦骨折的分类必须考虑损伤后额窦前壁、后壁和鼻额管的状态,以及是否并发颅内、颌面损伤。简单有效的额窦骨折分类在于可以通过分类推断骨折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和相应的治疗方法。骨折原因额窦骨折多为高速撞击伤,主要致伤原因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骨折诊断初步检查项目包括:全身损伤的情况,颅脑、视力、眼球以及视网膜受伤的情况,如果可疑颅脑和眼部损伤,及时请神经外科和眼科医生会诊。1、病史向病人或其他目击者了解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是否存在伤后昏迷史等。患者常常有昏迷史及逆行性遗忘史,大多有神经外科长期住院治疗史,因此就诊病例中陈旧性骨折较为多见。2、临床表现 (1)局部软组织可有裂伤,前额部凹陷畸形,眶上神经分布区域出现麻木。 (2)额窦骨折可合并硬脑膜撕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前颅凹骨折以及脑脊液漏等颅脑外伤。(3)额窦骨折可合并眶壁骨折及眼球损伤,常见损伤表现包括眼球内陷、复视、溢泪、运动受限、视力减退甚至丧失。(4)额窦骨折大多合并颌面其他部位骨折,多数集中在鼻眶筛、眶、颧及上颌骨区域。3、影像学检查(1)平片 华氏位和头颅侧位片对额窦骨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窦腔内出现气液平面、窦腔浑浊或气颅等间接征象,可提示额窦骨折的存在。(2)CT 与平片相比,CT对额窦骨折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轴位和冠状位CT可以清楚显示额窦前、后壁的损伤情况,确认鼻额管在其整个行程中是否存在损伤,还可以明确颅、面及眶等其他部位的损伤,并指导制定手术计划。(3)MRI 诊断急性额窦骨折无实际价值,但对远期并发症如粘液囊肿可以很好显示。骨折治疗目前,额窦骨折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四种:(1)额窦前壁骨折,移位不明显,额窦引流通畅,可采取保守治疗;(2)额窦前壁骨折凹陷影响外形,鼻额管引流通畅,行骨折复位固定,重建额窦解剖;(3)额窦前壁骨折,鼻额管阻塞,后壁完整,行额窦粘膜搔刮、额窦填塞和鼻额管封闭;(4)后壁粉碎性骨折,鼻额管阻塞,去后壁额窦颅腔化。鼻额管损伤和后壁骨折是决定手术方案的关键因素。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以减少鼻窦炎的症状,还可以防止鼻泪管、上颌窦开口和鼻额管结痂。术后还可以使用抗充血药(例如伪麻黄碱或盐酸氧甲唑啉),应将使用时间限制在3天内。全面考虑软组织损伤范围、伤口污染、是否伴发脑脊液漏和其他损伤选择术后使用抗生素3天左右。如果存在异物污染,治疗应持续一周。术后复查CT,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观察额窦是否存在炎症以及鼻额管通畅情况。
骨折简介面中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各骨形态不规则, 接缝多, 窦腔多, 骨壁薄,受到外力时容易受伤,受伤后常常出现复杂的多发性骨折。在临床中,凡涉及面中部骨折在内的两部分及两部分以上的骨折,致使面部三维支架发生改变者,都可以认为是全面部骨折。全面部骨折破坏范围广,解剖标志丧失多,手术困难,术后常伴发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外科解剖颌面部骨架结构由一些水平和垂直支柱交错构成。垂直向支柱包括鼻上颌、颧上颌和翼上颌支柱。髁突和下颌升支代表另一垂直支柱,维持面后部高度。面部水平支柱也被称为前后向支柱,它们包括额、颧、上颌以及下颌支柱。这些支柱中没有一个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关联,面部骨骼才能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在上述这些支柱部位,骨质常常增厚以中和咀嚼或撞击所产生的力量。骨折治疗中正确复位这些支柱,才可能正确重建面高、面宽和面部前突度。颌面部一些关键的标志有助于恢复面部骨骼正确的位置,这些标志结构有上下牙弓、下颌骨、颧蝶缝、颧牙槽嵴等。全面部骨折发生后,可以利用上述重要标志和解剖结构来准确复位骨折,重建面部支柱。骨折原因机动车交通事故、暴力、运动事故、工伤事故和枪弹伤等,多为高速撞击致伤。骨折诊断全面部骨折伤情往往较为严重,生命体征稳定后,除了仔细检查明确颌面部伤情之外,还应关注全身损伤的情况,尤其是颅脑损伤情况,如果可疑存在其他器官损伤,及时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1、病史向病人或其他目击者了解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是否存在伤后昏迷史以及伤后治疗史等。2、临床表现 (1)严重的面部畸形 由于伤情严重,涉及面中部多个区域,可出现严重的面部畸形。典型表现为面部增宽、前突度变小,面中部凹陷,形成所谓的“盘状面”畸形。(2)功能障碍 常表现为严重的咬合紊乱。还常表现上下颌牙弓断裂增宽。还常伴有牙龈撕裂,牙折以及牙齿脱位缺失,使得咬合的恢复很困难。还可存在鼻、眼等器官的功能障碍。(3)颅脑损伤 常合并有明显的颅脑损伤的表现。如昏迷、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以及脑脊液鼻漏等。3、影像学检查(1)平片 平片对全面部复杂骨折诊断意义不大。(2)CT 通过观察不同CT层面和三维重建影像,颌面外科创伤医生不但可以明确骨折的细节,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骨折的特点。CT可以辅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确定具体的骨折复位顺序。骨折治疗全面部骨折首选手术治疗。由于全面部骨折涉及面部多骨,骨折复位存在复位顺序的问题。临床上存在两种经典的全面部骨折的复位顺序:“从下往上,由内向外”或“从上到下,由外到内”。但是,任何一种治疗顺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骨折情况,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最佳手术效果。总体来说,治疗应该遵循已知导向未知这一原则。口腔颌面创伤外科医生必须熟识这两种治疗程序,并能应用相对可靠的标志来引导复位,以期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面部的畸形多由局部解剖复位不良引起,尤其是颧骨复合体﹑鼻眶筛骨折以及眶部的骨折,对面型影响较大,它们的精确复位是面部整复的关键,也是颌面整复中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软组织的复位、严格的分层对位缝合也是软组织正确复位的必要保证。全面部骨折这样严重的颌面部创伤,其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正畸科、口腔种植科、口腔修复科等多专业医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才能达到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建议应用抗生素3-5天。抗生素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术后还应观察术区是否有积液、伤口是否有感染的迹象;还应检查是否有脑脊液漏以及视力情况;术后如果咬合关系不良,弹力牵引1-2周;术后如果存在由于张口受限,建议及早进行张口训练,以改善张口度;术后CT检查明确骨折复位的情况。术后应遵医嘱复查,以便及时处理手术并发症和安排后期治疗。
骨折简介眼眶对眼球起到保护作用,眼眶或眼眶周围骨骼遭受外力打击,可出现眼眶骨折。眼眶骨折是常见的颅颌面损伤类型之一,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颅面其他骨折联合发生。外科解剖眼眶是容纳眼球的骨腔,近似四棱锥形,眶尖位于锥形的顶端。眼眶由上颌骨颧骨、筛骨等7块骨构成。眶底主要由上颌骨、颧骨和腭骨构成。眶内壁由前向后依次由上颌骨、泪骨、筛骨和蝶骨构成,主要结构为极薄(0.2-0.4mm)的筛骨纸板。眶内壁解剖最为复杂。眶底和眶内壁是骨折最常累及的部位。骨折分类 单纯性眼眶:眶缘完整,仅眶壁发生骨折;非单纯性眼眶骨折:眶缘、眶壁联合骨折,多为颧骨复合体、鼻眶筛以及额骨骨折所合并的眼眶骨折。骨折原因单纯性眼眶骨折主要为拳击伤或摔伤,而大多数非单纯眼眶骨折为交通事故伤。骨折诊断 眼眶骨折除了要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眼眶骨折所造成的功能和外观缺陷外,还应进行基本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球运动、瞳孔反射、视野和眼底检查。1、病史向病人或其他目击者了解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是否存在伤后昏迷史等。结合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即可进行诊断。2、临床表现 (1)骨折急性期表现 可有眶内出血、眶周水肿、眶周瘀斑、结膜下出血以及皮下气肿等。(2)眼球内陷畸形 骨折常造成眶腔扩大,出现眼球向下和向后移位。早期可能不明显或眼球突出,等5~7天后肿胀消退,眼球内陷即可显露出来。(3)眼球运动障碍 可由眼外肌移位牵拉或嵌顿而致。(4)复视 眼球下陷/内陷、眼外肌损伤和眼运动神经损伤均可产生复视。(5)视力障碍 早期多因角膜外伤、眼球穿透伤、视神经管骨折、视神经挫伤或视网膜病变等引起。后期可由青光眼、角膜白斑、白内障及视神经萎缩引起。(6)眶周麻木 多因眶下神经或眶上神经损伤所致。3、影像学检查(1)平片 华氏片可以显示眶顶和眶底。通过该片位可以观察到骨折的间接征象,例如泪滴样表现或者气液平面。平片对眶内壁骨折显示不好,对异物无法定位。(2)CT 轴位和冠状位和三维重建CT图像相结合,可以明确眶缘和眶壁骨折以及软组织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适应征,指导制定手术方案。(3)MRI MRI可以用来评估眼眶创伤中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骨折治疗如果临床检查和CT检查发现存在导致眼球内陷及复视的危险因素时,应尽早手术。在骨折早期可能会出现创伤性复视,如果CT检查未发现软组织及眼外肌嵌顿,眼外肌牵拉试验阴性时,无需特别处理。如果复视症状明显、眼球运动受限、眼外肌牵拉试验阳性、CT检查发现眼外肌及其周围组织嵌顿,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单纯眶底或眶内壁骨折时,分别经睑缘下切口或睑结膜切口和内眦旁切口入路,仔细探查眶壁骨折区域,将嵌顿于上颌窦和筛窦内的眶内容还纳,然后充分暴露眶壁缺损区边缘,特别是后界,用自体骨或骨代用品衬垫修补。正常的眶底在球后呈拱形突向眶内,这种结构很难恢复,可以通过充填植入体进行补偿。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建议应用抗生素3天。抗生素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术后根据眶周和眶内容水肿的情况,可应用激素3天左右。及时检查记录视力情况。术后CT检查明确眶壁重建效果。术后建议3个月复查。
骨折简介 鼻眶筛骨折不同于鼻骨骨折,是指联合发生于鼻、筛窦、内眶区的骨折。鼻眶筛区骨折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伴发颅面其他骨折。由于鼻眶筛区解剖结构复杂,且与眶、颅等重要结构相邻,其创伤的治疗是一个临床难点。外科解剖鼻眶筛区又称为鼻眶筛复合体,位于面中部的中央偏上,其骨性结构由鼻骨、泪骨、筛骨、上颌骨、额骨构成,各骨相互交错构成一个火柴盒样的结构,相对脆弱。当外力作用于鼻眶筛前部的支架时,支架塌陷向后向外移位,出现内眦距增宽、鞍鼻畸形,还可能并发额窦骨折、前颅凹骨折、眼球损伤等。筛窦小房之间由极薄的骨片隔成蜂窝样结构,脆而易碎。筛窦的血供由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供应,外伤可导致血管撕裂,发生眶内出血。额窦位于眉弓后方的额骨内外两层骨板之间及筛窦的前上方,借鼻额管开口于中鼻道,鼻眶筛区骨折可累及鼻额管导致额窦引流不畅而患炎症。内眦韧带牵拉上下眼睑,利于泪液的收集与排泄,并对眼轮匝肌的附着稳定性及开闭眼运动起到支持作用。内眦韧带损伤松脱,可造成远内眦畸形、内眦圆钝、溢泪等。泪道是鼻眶筛区另一个重要的软组织结构,鼻眶筛区骨折可压迫或离断泪道,伤后出现溢泪、泪囊感染等。骨折分类 Markowitz(1991)将鼻眶筛骨折分为三型:I型:中央骨段整块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内眦韧带未剥离。治疗以复位骨折为主。II型:中央骨段部分粉碎、移位,但内眦韧带未从骨片上剥离,骨折经复位后可以用接骨板固定。III型:中央骨段粉碎性骨折,内眦韧带剥离。中央骨段需要植骨重建,内眦韧带需要重新附着。骨折原因大部分鼻眶筛骨折是由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骨折诊断除了局部损伤之外,还应关注全身其他部位损伤的情况,重点是颅脑、眼球受伤的情况,如果可疑颅脑和眼部损伤,及时请神经外科和眼科医生会诊。1、 病史向病人或家属了解具体受伤情况,是否存在伤后昏迷史等。2、临床表现 骨折急性期表现有鼻出血、鼻背和眶周瘀斑,眶周和结膜下出血。肿胀消退后,可出现眦距增宽、内眦角圆钝、鼻梁塌陷、鼻尖上翘等畸形。当伴发颅底骨折时,可发生颅腔积气、脑脊液漏。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嗅觉丧失、眼球内陷、眼运动障碍及复视。内眦韧带是否松脱可以通过“眼睑牵拉试验”检查,如果内眦韧带失去弓弦样绷紧的感觉,说明内眦韧带松脱。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骨折诊断,并作为法医学的证据,还可指导制定手术方案。(1)平片 X线平片象华氏位、柯氏位、鼻骨正侧位等用于观察鼻眶筛区骨折,虽能提供一些信息,但不够细微和全面。(2)CT 轴位、冠状位等二维CT图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明确鼻眶筛骨折诊断,并观察眼眶、筛窦、额窦等部位骨折细节。骨折治疗当颅脑伤情得到控制后,应尽早手术。早期手术的重点内容包括:复位和固定中央骨块及内眦韧带;重建眶壁,恢复眼眶容积;植骨重建外鼻支架,恢复鼻外形。(1)中央骨段的复位与固定 通过复位骨折片、修补骨缺损和坚固内固定完成中央骨段的重建。(2)内眦韧带悬吊 将内眦韧带悬吊固定在泪后嵴的后上方。如果双侧韧带均需悬吊,则可对穿结扎固定。(3)外鼻骨性支架重建 大部分鼻眶筛骨折需要植骨重建鼻骨性支架。I期植骨重建可以有效地减少软组织瘢痕化所继发的畸形。(4)额窦骨折的处理 尤其注意鼻额管的损伤,根据额窦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单纯骨折复位固定、额窦填塞、额窦颅腔化等手术。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根据损伤和手术的情况应用抗生素3天左右。抗生素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等。术后观察视力情况以及眼球内陷、复视改善的情况。术后CT检查明确骨折复位的情况。术后患者遵医嘱进行复查建议,并进行影像学检查。
骨折简介颧骨、颧弓位于面中部的侧方,其外形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由于其位置比较突出,是面中部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多因侧方或侧前方直接暴力而发生骨折,其骨折被称为颧骨、颧弓骨折。如果颧骨、颧弓同时发生骨折,称为颧骨复合体骨折。颧骨骨折常与上颌骨骨折联合发生,称为颧上颌复合体骨折。颧骨参与眶外下壁构成,骨折常波及骨性眼眶和眶内容物,称为颧眶复合体骨折。外科解剖颧骨外形为不规则的四棱形,存在四个突起:额突、颞突、上颌突和眶下缘,分别和额骨、颞骨、上颌骨以及蝶骨相连接。颧骨复合体骨折以下四个骨缝均裂开: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以及颧蝶缝,并波及周围骨骼。颧弓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构成。颧骨的感觉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二支。其颧支、面支和颞支从颧骨体表面的小孔穿出,支配颊部和颞前区的感觉。眶下神经经过眶底前出眶下孔,支配前颊、鼻侧、上唇和上颌前部牙齿的感觉。外眦韧带附着于眶外缘后方的颧结节,颧骨复合体骨折由于颧骨的移位,常出现外眦角向下移位。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的范围可以分为单纯颧骨骨折、单纯的颧弓骨折和颧骨、颧弓联合骨折。骨折原因目前来说,大部分颧骨、颧弓骨折是由机动车辆交通事故造成。另外,暴力、摔倒或体育运动也是骨折的原因。骨折诊断初步检查项目包括:全身损伤的情况,视力、眼球以及视网膜受伤的情况,如果可疑眼部损伤,应请眼科医生会诊。1、 病史向病人或其他目击者了解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是否存在伤后昏迷史等。结合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即可进行诊断2、临床表现 (1)面部畸形 骨折块受外力作用,通常向后内移位,造成面部塌陷畸形。少数情况下,骨折向外移位,出现面侧隆突畸形。(2)张口受限 骨折块移位,压迫颞肌和咬肌,阻碍喙突运动,可导致张口疼痛和张口受限。(3)眼眶症状和体征 骨折早期,眶周肿胀,眼睑和结膜下出血、瘀斑。颧骨移位或眶壁骨折导致眶腔扩大,可继发眼球内陷畸形。如果骨折损伤眼外肌或眼外肌及眶内容物嵌在骨折裂隙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可出现复视。(4)眶下神经损伤症状 眶下神经损伤,可造成神经支配区麻木。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骨折诊断,并作为法医学的证据,还可明确骨折的范围。(1)平片 华氏位是平片中单独评价颧骨复合体骨折最理想的片位。单纯颧弓骨折可以通过颧弓轴位或改良颅底位进行检查。(2)CT CT扫描是颧骨骨折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轴位和冠状位CT影像可以显示颧骨各骨缝移位骨折情况,并可以观察眶壁骨折以及眼眶软组织损伤的情况。CT的三维重建影像可以从整体上观察骨折的特点,确定骨折的类型、移位和粉碎的程度。骨折治疗颧骨骨折不致命,常在伴发的严重创伤稳定,伤后4-5天软组织肿胀缓解后进行治疗。1、颧弓骨折的治疗 颧弓骨折无移位无需特别治疗;如骨折移位造成面部畸形和/或张口受限,则应尽早手术复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以下几种:(1)单齿钩复位法 由骨折凹陷的颧弓下缘处经皮插入单齿钩,钩尖达到“M”形骨折最凹点。一手放在骨折表面感知复位程度,另一手用力提拉单齿钩,复位骨折。(2)经喙突外侧复位法 于下颌升支前缘做纵行小切口,插入复位器械,经喙突外侧和颞肌浅面伸至颧弓下方,向外用力抬起骨折片。(3)颞部切开复位法 于颞部发际内作长约2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颞筋膜,在颞筋膜与颞肌之间插入复位器械,达颧弓深面,用力将骨折片向外方复位。术后即刻拍片检查复位效果。颧弓一旦恢复其自然拱形结构,自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无需特别固定。但术后应予以保护,避免重新受力,避免过早大张口。2、颧骨骨折的治疗 颧骨骨折移位继发面部畸形、张口受限和眼球内陷时,需行切开复位。手术一般采用口内切口和面部小切口入路,面部小切口一般包括眉弓外、下睑缘下或睑结膜切口。骨折复位要在骨折断面充分暴露,骨折块充分松解的情况下,进行多点协同复位。最终根据骨折移位类型用钛板钛钉进行坚固内固定,一般在颧牙槽嵴、颧额缝和眶下缘这三个部位进行固定。如果同时存在颧弓骨折移位,且为多段或粉碎骨折时,必须进行颧弓固定。颧骨骨折复位固定后,要根据CT提示进一步探查眶底。骨折复位过程中,如果外眦韧带被剥脱,要用不可吸收的丝线缝合悬吊于颧额缝下方的颧结节上。3、颧骨陈旧性骨折的治疗(1)截骨矫治术 适用于颧骨体完整、骨折移位后发生错位愈合,并继发面侧畸形的陈旧性骨折。以往,该类型骨折医生往往凭经验进行截骨、然后移动骨折块来矫治畸形,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通过术前设计,在计算机上模拟手术,术中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精确引导骨折复位,大大提高了骨折畸形矫治的手术效果。(2)植骨矫治术 适用于颧骨体粉碎、外形轮廓破坏、面颊部塌陷,但没有明显功能障碍的陈旧性骨折。手术主要通过在塌陷区植骨或植入人工材料进行外形重建。同样,在计算机手术导航技术的辅助下,手术效果稳定可靠。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建议应用抗生素3天。抗生素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术后观察伤口是否有感染的迹象,还应检查记录视力情况。如果术后存在由于肌肉损伤原因导致的张口受限,建议及早进行张口训练,以改善张口度。术后CT检查明确骨折复位的情况。术后建议3个月复查,进行CT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观察上颌窦是否有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