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患者,经西医规范治疗半年无效,中药一个月治愈。 经过如下: 男性患者82岁,出现大小便失禁,双下肢不能行走近一年,在协和医院确诊为亚急性联合变性,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半年,病情没有改善,遂寻求中药治疗。 应朋友之邀,我驱车前往患者家中出诊。见患者坐在躺椅上,神情倦怠,面色少华,两眼呆滞无神,言语细微,舌苔白满布,舌质紫暗,舌体胖大。结合其素体脾胃虚弱的特点(其妻陈述患者脾胃素弱,虽为体育老师,活动量比较大,但从年轻时候起每顿饭半个馒头)。经仔细辩证分析,认为该患者为中气亏虚,固摄失职。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成方,配以血府逐瘀胶囊治疗。用药第6日早上,患者因有便意遂欲下床如厕,结果由于双腿无力支撑摔倒在床下。其子兴奋地通过电话告知我,他父亲有便意了。因在外出差,嘱其继续服上方一周。一周后回京,遂再往复诊。 在去出诊的路上,给我的老师周乐年教授打电话讨论该患者病情,并征求他的建议。周老分析,或者应该有双下肢皮肤瘀紫,属于脾肾两虚,建议用大防风汤加减治疗,并在我的请求下出方。我又问这个病的疗程大概多长时间,周老说大概两周吧。等我到了患者家,患者的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眼睛有了光彩,说话有了笑意,而且声音比原来也强壮一些。等我看他的小腿,果然双下肢呈淡紫色,我内心惊叹周老的神算。于是,把周老给的方子悉数写在处方纸上,叮嘱患者一定要按时吃药两周。 两周后奇迹发生了,患者大小便失禁完全康复,而且柱着四轮拐杖在屋子里浇花散步。 分析: 1.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什么病? 这个病主要的发生部位为脊髓。它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取、吸收、结合、转运或者是代谢出现障碍而导致体内维生素B12含量不足而出现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一种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的感觉缺失,感觉性的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同时经常伴有贫血的情况。如果诊断明确以后,治疗是一个综合性,长期的过程。它包括三部。(1)是病因治疗。(2)是用药物治疗,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12制剂。(3)康复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就会持续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中医治病,辨证准确是关键。 初诊辨证中气亏虚,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6剂即有效果,患者出现便意。后周老进一步精确辨证,因患者已82高龄,当有肾气虚的因素,不仅气虚,而且病变日久,当有阳虚之象,故大防风汤治疗,大获全胜。 3.中医治病,一定要以中医思维分析问题。 该病按西医病因非常明确,即维生素B12缺乏。对患者的治疗并没有考虑维生素B12缺乏的问题,而是根据患者的表现,辨证施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用中药想着补充维生素B12,势必给中医自己出了难题,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中医永远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调整,即所谓整体观。通过补益脾肾,温通经络,活血祛瘀,患者大小便失禁消失。
中药治病是否有效,不仅决定与医生的水平和药的质量,还决定于药的剂型。 中药的剂型很多,膏丹丸散等,但最有效的应该是汤剂。不包括一些特殊病变部位或特殊病情需要用特殊剂型这部分。 1.汤剂便于“精准治疗” 用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证用药。这也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是最科学的“精准治疗”。 有些急症,需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药,只有汤剂可以做到。如吴又可先辈在《瘟疫论》论瘟疫的治疗,是要按照早上-中午-午后病情的变化调整方药的。 2.汤剂“体现配伍”之精神 用汤剂,能充分体现中医方剂学的思想。 中医认为,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性及升降沉浮四气,治病时,医生要根据中药各自的功能特点按照君臣佐使将一队中药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对抗病气。只有煎煮,各个中药才能大会师,排兵布阵,分工协作,战胜疾病。 我这样说,可能又有“不科学”的嫌疑。好在中医是一门完全来自于临床的科学,是以事实反推是否合理的一门科学。 3.汤剂“效专力宏” 汤剂是生药量最大的剂型,也是起效最快的剂型,可以做到“效宏力专”。 4.汤剂的煎煮也要注意方法 更要根据中药的特点分先煎后下等,效果会更好。 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大都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
一、风湿疫病患者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被感染? 答:否。 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相当于中医之“疫病”。疫病的特点毒性大,传染性强,无论强弱老幼,接触即有可能患病,所以说,在疫病面前,所有人患病的几率基本一样。如《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所以,风湿免疫病患者不必有此顾虑。 二、风湿免疫病患者患新冠肺炎后预后是否比没有基础病的人差? 答:总体来说是。 被传染之后,疾病持续的时间、严重程度及是否痊愈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之一就是抵抗力(即免疫力)的强弱。疫病来势凶猛,短时间内严重耗伐人体的正气,而风湿免疫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比较差,免疫力低下,正不胜邪,疾病预后就比较差。所以,对于风湿免疫病患者,一定要加强防护,确保不被传染。 三、风湿免疫病患者能不能中断治疗?答:不能。 由于防控疫情的需要,去医院就诊比较困难,但是,不能中断治疗。防止疾病的波动影响预后。 尤其是反映疾病活动性的指标阳性的患者更要注意。 四、风湿免疫病患者是否需要提前吃药预防? 答:有必要。 尽管是否被感染主要决定于是否接触上病毒,但是,在同样强度的病毒面前,体质强壮的人发病的可能性就小一些。所以,对于有原发疾病的人群,尤其是免疫功能比较弱的人,适当用一些调补气血的药是必要的,比如中药生脉饮(党参,门冬,五味子),当归补血丸(黄芪,当归)等,对防控疫情有益。但是,没有必要提前使用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我想说:“中医的思维模式,不用等抗体检测结果,可以在疑似时就治疗!能提前2-3天或更多的时间,阻断病情发展,将疫毒扼杀于重症之前,减少死亡率!” “管他呢,我们就拿中医赌一把,反正也没有坏处!” “为了保险,建议在目前西医诊疗方案的基础加上中医治疗,中西医配合治疗!” 下面说一点理由: 1、尽早治疗,刻不容缓 疫病的发生,来势猛。传变快,需要争分夺秒。但是,根据指标用药是现代医学的特点,尤其在面对疗突发性疾病而诊断或用药需要依赖的指标检测滞后时,就成了弱点,甚至失去最优的控制机会。 而中医不存在这个问题。 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症状体征(包括重要的舌像脉象),就可以用药。从就诊到吃上药一个小时(如果是煎剂的话)。 2、最好用汤药治疗 个人认为,面对凶险的疫厉之气一定要用汤药,首先作用强,而且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对于因时而异,吴又可先辈《瘟疫论·急证急攻》早有陈述:“温疫发热,一两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半夜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此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瘟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3、坚守中医思维,方可获得另辟蹊径 面对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以“生理支持”和“对症处理”为主,中医药以中医的思维,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才有可能弥补目前的治疗,对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改善预后一定会有益处,甚至治愈疾病。 4、没有中药抗目前新冠状病毒有效的依据怎么办? 先无论中药能不能抗病毒,目前“生理支持”和“对症处理”的思路或手段正是中医的优势,如果中医能把“疫厉之气”驱散掉,使患者康复,管它是什么类型的病毒。 不要质疑中医有多大效果,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中药属于天然药物的特性,决定了中药的毒副作用远远小于西药,何况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疫情和高的死亡率,及早用中药治疗实为正确的思路。
某男,70岁。 【首诊:2019年11月4日】 高尿酸血症15年。2009年8月痛风第一次发作,2019年9月复发,均经治疗经治缓解,同时,持续用非布司他。因患者有冠心病三支病变且用药后血糖快速降低,医生建议停用非布司他,于2019年10月14日改服苯溴马隆50mg/日。 2019年11月3日晚上吃15个羊肉饺子,又发作。 现症:左侧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拄拐就诊。就诊时仅用苯溴马隆50mg/日,欲看中医,未用其它药物。大便正常,已忌酒10年。脉结而滑。糖尿病史20年,冠心病三支病变药物维持治疗。 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 1、中药处方:二金汤加减。 金银花、玄参、生甘草、当归、滑石、海金沙、金钱草、薏苡仁、赤小豆、丹皮、土茯苓、土大黄、党参、葛根、车前草、毛冬青、生黄芪。 2、扶他林搽剂合虎力散4粒,外敷。 3、苯溴马龙(备药)。 瞩患者水煎服汤药7剂,每日一剂,每次200ml,每日二次。同时外敷自制膏药。暂停苯溴马龙。 【二诊:2019年11月14日】 患者陈述:“疗效非常好,喝汤药第三天就不疼了,肿痛消。” 2019-11-12查UA 313.1umol/L。脉细,舌苔薄黄,舌质淤斑。 处方:上方去双花,玄参,当归,赤小豆,毛冬青,丹皮,黄芪。加生白术、补骨脂、丹参。14剂,水煎服,巩固疗效。 注: 1、患者因患他病不适宜用非布司他等排酸药物,而且对磺胺、青链霉素过敏,欲寻求中药治疗。 2、本案并非我治疗gout最好的病案,因为考虑患者年龄偏大且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病史,力求尽快减轻其痛苦,于是加用自制膏药外敷。 之所以选此案,因患者复诊时说:“没想到中药有这么好的疗效”。得到同行(西医)的肯定很荣幸。 3、对于痛风急性发作,中药是有效的,对一些病例,只用汤药就可以在5天左右很好的控制,不比西药差,而且副作用小。 ------中药可以治疗一些急症,如果用对了也不慢!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为新当选的风湿病分会会长寇秋爱教授颁发证书。 寇秋爱:风湿病分会将以“引领学术发展、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信息化建设”为宗旨,依靠国内外风湿病研究的中西医力量,为攻克风湿病难题搭建开放、共享的平台,促进中医药在风湿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以整体的、运动的观点认识生命的过程,经络气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化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辨证论治是治疗疾病的原则,数千种中药材是精准治疗的保证。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理论体系,使中药在治疗疑难杂症上多有奇效。 跟师擅治疑难病的中医大家周乐年教授多年,用调补法治疗疑难病多有良效。 为了更多的患者收益,同时积累更多的病例以完成带教工作,特开设疑难病门诊。 时间:每周二下午。 地点:西苑医院杏苑楼一层9室。 挂号:当天12点前杏苑楼一层挂号(如果号满可进诊室咨询加号事宜)。 所谓疑难病,就是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的各种疾病,这些病从西医的角度看大多病因病机不清,或虽然诊断明确但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
寇秋爱老师为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师承全国著名老中医房定亚教授,深得房定亚真传,拥有近30年风湿病治疗经验,深谙风湿病治疗之道,在治疗风湿病方面有一些独到见解。我有幸师从寇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风湿病缠绵反复,难以治愈。治疗中,寇师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强调将“辨证论治”思想贯穿始终。尤其是,临床症状明显,实验室指标为阴性的疾病治疗中,“辨证论治”思想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温经活血治疗寒痹证。临证时,阴虚者加熟地、山萸肉,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湿热重加薏苡仁、苍术,寒湿重者加川乌、细辛等。疾病治疗中,扶助正气、顾护脾胃非常重要,加用生黄芪、炒白术等,以增强体质,鼓邪外出,调节免疫。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治疗中,将“清热解毒”之法与“扶助正气”,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为治疗其他疾病提供新思路。寇师突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思想,提出“标本同治”。在骨关节炎尤其是绝经后骨关节炎治疗中,二仙汤治本,但急性发作期炎症反应明显,故用四妙勇安汤治标,效果显著。
寇秋爱老师为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师承全国著名老中医房定亚教授,深得房定亚真传,拥有近30年风湿病治疗经验,深谙风湿病治疗之道,在治疗风湿病方面有一些独到见解。我有幸师从寇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温经养血治疗寒痹证临床中,部分患者检查结果为阴性,但四肢冷痛明显,可将其归为祖国医学“寒痹”范畴。病因病机可引用《诸病源候论》: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者气血衰损,不能温养四肢,故四肢逆冷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抗凝及抗血栓形成,镇痛抗炎,扩张血管的作用。翟某,男,38岁,主因“四肢关节疼痛8月,加重15天”于2011年6月2日就诊。患者2010年10月因受凉出现双膝关节疼痛,遇冷加重,未予重视。后相继出现双肩、踝、腕、掌指关节疼痛。15天前,关节疼痛加重,外院查风湿三项阴性,CCP阴性,ANA谱阴性,ESR阴性,膝关节X线未见明显异常,未予特殊治疗。为求中医诊治,就诊于寇师门诊。就诊时症见:双膝、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双踝、跖趾、腕关节,右手第3-5掌指关节疼痛尤重,遇冷加重,无肿胀,皮温凉,肤色无改变。脘腹冷痛,眠差,脉细,舌质淡白,苔薄白,舌体大,边齿痕。中医辨证:寒凝经脉,瘀血阻络。立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处方“当归四逆汤”化裁:当归,赤芍,白芍,桂枝,生甘草,细辛,通草,生黄芪,干姜,乌药,川芎,炒白术,葛根,防风,酸枣仁,桑寄生,红花。14剂,日1剂。二诊,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去乌药,加威灵仙,独活。此患者常年接触风、寒、湿等邪气,导致手足厥冷,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当归四逆汤为基本方。寒凝经脉,血行瘀滞,黄芪、干姜合用,温阳益气,以鼓邪外出,补气行血。寒邪久羁,伤其正气,用生黄芪顾护正气。寒入中焦,气机不畅,用乌药行气止痛。川芎、威灵仙、红花活血通络,炒白术健脾助运,桑寄生补肾祛湿,防风、独活祛风胜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