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或无菌性坏死(aseptic necrosis,ASN),是造成青壮年髋关节残疾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本指南从ONFH的诊断和分期着手,重点介绍ONFH的保髋治疗方法。以下为指南的主要内容。 精彩内容 诊断和分期 (一)诊断 典型ONFH 的诊断需基于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二)分期 1.Ficat 分期:又称为Ficat-Arlet 分期,上世纪60 年代提出,经反复改良,目前常用的Ficat 分期法包括0 ~ IV 期,见表1。 2.Steinberg 分期:Steinberg 分期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目前使用的Steinberg 分期方法细则见表2。 3.ARCO 分期: 在Ficat 分期、Steinberg 分期和日本ONFH 研究协会分期的基础上,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在上世纪90 年代构建了ARCO 分期方法。它将ONFH 分为0 ~ IV 共五期,具体见表3。 保髋适应症的个体化原则 ONFH保髋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避免或延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而,ONFH保髋治疗的适应症是相对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早期的ONFH 更适宜保髋治疗;(二)年轻的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更适宜保髋治疗。当ONFH 范围非常广泛、风险因素持续存在(如持续大剂量激素治疗)或患者预期寿命较短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全面评价“ 保髋” 和“ 换髋” 的优缺点后,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保髋方法 (一)非手术的保髋策略 1. 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包括控制体重、使用手杖或双拐减少患髋负重、戒酒、减少激素使用、控制脂代谢异常、治疗与骨代谢异常有关的原发病等。 2. 药物治疗:保髋策略的药物治疗方案涉及的药物非常广泛,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被广泛认可。 3. 生物物理治疗方式: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生物物理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体外高能震波和高压氧,此类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容易被患者接受,可作为较早期ONFH的保髋治疗方式。 (二)手术保髋策略 1.CD:CD 较早地被应用于ONFH 保髋治疗,目前仍是治疗Ficat I 期和Steinberg I/II 期ONFH的金标准。 2. 前体细胞植入技术:通过体外定位技术,建立骨隧道至坏死病灶,行坏死病灶清除后,植入自体来源的前体细胞(常用骨髓抽取物、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和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可补充股骨头内有活力细胞的数量,其进一步分化成为骨细胞可达到骨坏死修复的结果。进行前体细胞植入技术治疗特定的疾病,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许可。前体细胞治疗ONFH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如何提升细胞治疗效率;(二)规范体外扩增或诱导分化细胞技术;(三)关注前体细胞植入技术可能诱发产生的严重并发症。 3. 非结构性植骨术:非结构性植骨术为广义概念,植入材料可包含自体松质骨、同种异体骨、DBM、骨替代物如磷酸钙以及含细胞因子(如BMP-2)的植入材料等。植骨不仅可填充坏死病灶清理后的空腔,还能临时性担任软骨下的支撑结构,通过骨诱导或骨形成等方式,促进新骨生成。非结构性植骨技术可广泛应用于Ficat I/II期和Steinberg I/II/III 期ONFH,对于有轻微塌陷、尚未累及髋臼的患者,该植骨术可支撑复位后的塌陷病灶。非结构性植骨技术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4. 不带血管的骨移植术:已有的研究多为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术,不带血管的腓骨获取简易,通过建立骨隧道,在坏死病灶清除后,腓骨可以对坏死部位提供有力的支撑,恢复其力学稳定性。但由于腓骨无血运,与受区的相互愈合存在一定风险。 5. 带血管蒂或肌蒂的骨瓣转移术:髋部血运丰富,通过将原本不是股骨头血供来源的血管或肌蒂骨瓣转运至坏死病灶,可以改善股骨头内循环,促进骨生成。但其没有力学支撑作用,且由于转运的骨量较少需联合植骨术同时进行。大转子骨瓣和髂骨瓣是最常采用的骨瓣,缝匠肌、股直肌、股方肌等均可作为肌蒂,而最常采用的血管是旋股外侧动脉和旋髂深动脉。其技术优势是无需行血管吻合。 6. 吻合血管游离骨移植术:多指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术(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ing,FVFG),国际上采用的术式主要以杜克大学Urbaniak JR 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倡导的技术为主。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技术,不仅可以给ONFH 部位提供有力的力学支撑,预防股骨头塌陷,还可改善股骨头内循环、提供有活力的骨形成细胞,起到骨诱导和骨发生的作用。迄今为止,唯有带血管的游离腓骨技术可以从根本上针对ONFH发展的病理机制,预防疾病进展。对于Ficat I/II 期或Steinberg I/II/III 期股骨头尚未塌陷时,FVFG 治疗的患者经10 年以上随访,自体髋关节保留率可超过80%。对于青少年ONFH,即使已发生塌陷,也可尝试采用FVFG 技术进行保髋治疗。 7. 髋部截骨术:适用于日本ONFH 研究标准III 期之内,对于I-C 和II 期,Lauenstein 位摄片的健康股骨头面积不少于36%。通过在髋部截骨,将健康的股骨头旋转至髋关节负重区,同时将坏死区移出负重区,故该技术并未改变ONFH 的病理过程。 8. 多孔金属棒植入术:多孔金属是一类特殊的材料,它特有的孔隙率能够诱导新骨生成。临床常用的多孔金属是钽,将其制成的钽棒近十年来它可以提供ONFH 区域力学支撑,对于塌陷前的ONFH有一 定治疗作用,早期随访满意。 公告和免责声明 本指南仅仅包括基于专家临床经验和多中心研究结果的观测建议,不是制定医疗实践决定的唯一准则,本指南不应被用作为惩戒医师的法规依据。本指南的全部陈述和建议主要基于部分专家的意见,并非全部为科学证实的资料。本指南不包含未表达或隐含的内容,同时本指南也不保证适用于各种特殊目的。本指南所涉及内容不承担医患双方及任何第三方依据本指南制定及履行过程中的任何决定所产生的任何损失的赔偿责任。本指南也不赋予医患双方依据本指南提供的医疗建议所引发的使用者与患者或使用者与任何其他人构成医患法律纠纷处理的法律地位。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指南,共 38 条推荐,内容涵盖: 关节炎手术治疗危险因素的鉴定; 术前、术中、术后康复锻炼策略的效果; 术中置换假体型号的选择; 关节置换方案的制定; 减少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的措施等。 指南制定基于目前临床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在每条推荐意见后面附有推荐等级,该指南已经由 AANA(北美关节镜协会)和 SOMOS(军人骨科医师协会)批准认可。 指南原文发表于 2016 年 4 月 20 日的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6;98:688-92 上。 1. BMI 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差的一个危险因素 有强烈证据表明肥胖患者在进行 TKA 术后功能改善程度较差。 2. 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 有强烈证据支持 TKA 术后进行关节周围的局部浸润麻醉可以改善术后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 3. 周围神经阻滞 有强烈证据支持 TKA 术后进行周围神经阻滞可以改善术后膝关节疼痛和阿片类药物使用。 4. 止血带:术后疼痛 有强烈证据支持 TKA 术中使用止血带会增加术后短期疼痛发生风险。 5. 氨甲环酸 有强烈的证据支持,对无氨甲环酸使用禁忌证的患者,TKA 术前或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后出血,并降低术后患者的输血率。 6. 前交叉韧带保留型关节置换术 有强烈的证据支持后方稳定性假体和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假体在临床功能预后或并发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7. 聚乙烯胫骨平台假体 有强烈的证据表明全聚乙烯或组配式胫骨平台假体在 TKA 术后功能上并无差异。 8. 髌骨表面置换:疼痛和功能 有强烈的证据支持在 TKA 术后是否进行髌骨表面置换并不会影响膝关节的疼痛或功能。 9. 骨水泥型胫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胫骨假体 有强烈的证据支持使用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型胫骨假体并不影响 TKA 术后的功能,并发症率和再手术率。 10. 术中导航 有强烈证据显示在 TKA 术中无需使用导航,因是否使用导航并不影响 TKA 术后并发症和功能预后。 11. 患者定制假体:疼痛和功能 有强烈证据显示,在 TKA 术中无需使用患者专门定制的膝关节假体,因和传统假体相比这类个人定制假体并没有改善膝关节假体的疼痛和功能。 12. 引流 有强力的证据显示,TKA 术后无需放置引流管,因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放置或不放置并没有显著差异。 13. 持续被动活动训练(CPM 机训练) 有强烈的证据显示 TKA 术后使用 CPM 机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 14. 术后活动:住院时间 有强烈的证据支持 TKA 术后早期(术后当天)即开始康复锻炼可以有效降低住院周期。 15. 糖尿病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行 TKA 术后发生并发症危险性增高。 16. 慢性膝关节疼痛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差的一个危险因素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患有膝关节慢性疼痛的患者 TKA 术后功能改善程度较差。 17. 延迟 TKA 有中等强度证据支持,对具备膝关节置换指征的患者,延迟 5 个月进行 TKA 并不会降低膝关节置换的效果。 18.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和全麻相比,在进行 TKA 手术时施行椎管内麻醉可以改善围手术期预后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9. 止血带:减少手术失血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在 TKA 术中使用止血带可以减少手术中失血量。 20. 髌骨表面置换:再手术率 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髌骨表面置换术会降低 TKA 术后 5 年的累计再手术率。 21. 骨水泥型胫骨+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胫骨+股骨假体 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使用骨水泥型胫骨+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胫骨+股骨假体并不影响 TKA 术后的并发症率和再手术率。 22. 全骨水泥固定假体和杂交假体(股骨侧非骨水泥型假体) 有中等强度的研究证据支持全骨水泥固定假体和杂交技术固定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并发症率和再手术率上无显著差异。 23.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UKA):翻修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对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和单间室膝关节置换相比,TKA 可以降低术后翻修率。 24.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UKA)和截骨术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 UKA 或胫骨近端外翻截骨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面效果基本相似。 25. 患者定制假体:输血和并发症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显示,在 TKA 术中无需使用患者专门定制的膝关节假体,因和传统假体相比这类个人定制假体并没有改善术后输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26. 冷冻低温设备 有中等强度研究证据显示,TKA 术后使用冷冻低温疗法并不会改善功能预后。 27. 术后活动:疼痛和功能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 TKA 术后早期(术后当天)即开始康复锻炼较术后第一天开始锻炼可以更有效的降低疼痛,并改善术后功能。 28. 早期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的分阶段康复训练项目:功能 有中等强度的证据支持 TKA 术后 2 月内在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功能预后。 29. 抑郁症或焦虑症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差的一个危险因素 有限的证据支持患有抑郁症或者/和焦虑症的患者 TKA 术后功能改善程度较差。 30. 肝硬化或丙肝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有限的证据支持有肝硬化或丙肝的患者 TKA 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增高。 31. 术前物理康复训练 有限证据支持在 TKA 术前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术后的疼痛和关节功能。 32. 止血带:术后功能 有限证据支持 TKA 术中使用止血带会降低术后短期内膝关节的功能。 33. 抗生素骨水泥 有限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不支持在初次 TKA 术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 34. 非骨水泥固定假体和杂交假体(股骨侧非骨水泥型假体) 有限的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和杂交技术固定的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并发症率和再手术率上无显著差异。 35. 双侧 TKA 有限证据支持对年龄小于 70 岁,ASA 评分 1~2 分的患者行同期双侧 TKA 术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36.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UKA):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麻醉下松解 有限的证据支持单间室置换(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较 TKA 可以降低深静脉发生率和术后需要麻醉下进行关节僵硬松解的风险。 37. 早期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的分阶段康复训练项目:疼痛 有限的证据支持 TKA 术后 2 月内在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可以改善术后膝关节疼痛。 38. 晚期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的分阶段康复训练项目:功能 有限的证据支持 TKA 置换术后较晚阶段,部分患者进行强化监督指导康复锻炼可以改善功能预后。
下肢骨折不愈合,尤其是胫骨骨折不愈合,极大程度上给患者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来自弗罗里达大学的 Anthony Bell 教授等,对股骨和胫骨术后不愈合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文章近期发表于 The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杂志。 定义 骨折的愈合情况需经过临床和影像学双重标准进行判断。骨折愈合的临床指标为负重时无疼痛感。其影像学指标为有骨愈合的征象和皮质骨的桥接。 胫骨骨折影像学愈合评分系统(RUST)尝试通过观察前后位和侧位 X 光片所呈现的 4 层皮质(前后位片及侧位片),来评估骨折的愈合程度。 为了增加观察者内的一致性和精准度,该评分系统又将骨痂分为桥接骨痂和非桥接骨痂(见表 1)。并将骨折愈合定义为至少有 3 个骨皮质出现桥接骨痂。除 RUST 之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于判断骨折愈合与否非常有效。 表 1:胫骨骨折的影像学愈合评分 骨折不愈合定义为:无影像学愈合进展 3 个月以上,或自受伤起 9 个月仍未愈合。 发病率 2006 年美国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纳入 853 例胫骨干骨折的患者。自外伤后随访 24 个月,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高达 12%。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见表 2)。 表 2:胫骨不愈合增加的治疗费用 分型 其中对两个一级创伤中心的数据库回顾发现:共计 489 名胫骨或股骨骨折的患者中,1/4 患者经历过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需结合每个病例的生物学和机械特性来判断其骨折不愈合的分型。其中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为是否合并感染。而机械特性则可分为: 1. 肥大型骨不连(表明缺乏稳定性) 2. 萎缩型骨不连(表明骨的生物愈合反应较差) 3. 不完全营养不良型骨不连(介于前两者之间) 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1. 骨折及治疗的相关危险因素 骨折部位切开、严重的开放性损伤、感染均为长管状骨髓内钉术后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2. 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 (1)新陈代谢、内分泌及其他系统性因素 骨代谢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并被认为是骨折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克萨斯州骨科医院的 Brinker 教授及其同事对 37 例骨折不愈合患者的内分泌进行了检查。包括 26 例无明显的手术操作失误的患者,8 例低能量的多发骨折患者和 3 例为无移位的耻骨支和骶骨翼骨折患者。 研究发现:31 例(84%)患者检查后发现有代谢或内分泌异常,65% 的患者被检查出除存在一种以上的内分泌或代谢疾病。被诊断出存在内分泌疾病的患者中,87% 存在维生素 D 缺乏或钙代谢异常,24% 有甲状腺功能紊乱,22% 有生殖激素紊乱,13% 有垂体功能失调,11% 有甲状旁腺功能紊乱。 血清 25-羟维生素 D 不足(
?一、上传影像学片子的重要性 所有医生在解答患者咨询时,都是以检查片子为依据,而不是检查报告。因为不同医生看同一张片子,会因为水平、经验不同,得出的结果不会完全一样。 而且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是医生决定治疗方案的参考因素之一。所以,咨询骨科、神经科等方面疾病时,一定要上传影像学原片,而不是报告。 二、拍摄影像片子时常犯的错误 三、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步判断片子的正反 1. 一般正规的影像片子的右上角会有个小豁口,保持这个小豁口在右上方。 2. 如果四角没有明显的豁口,X光片可以通过片子上的字母“L”或者“R”来判断,L在右侧、R在左侧是正确的摆放方式,一般L和R只会出现一个。 3. 右上角没有明显豁口的CT或者MRI可以通过片子上的文字来判断正反。 第二步 拍摄工具的选择 1. 拍摄工具可以选择手机或者相机,工具越高级越好。首推单反相机或者卡片机,实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手机也可以,但手机拍摄的效果确实要比相机差一些。小编模拟拍摄时选择了普通的卡片机和手机。 2. 用相机拍摄时,先把相机调到“微距模式”,并且关掉闪光灯。 四、具体拍摄方法 方法一以电脑显示器为背景,用相机或者手机拍摄 1. 打开电脑,新建一个幻灯片,不需要修改任何内容,直接点击放映,使显示器的背景为单一的白色。同时,最好把显示器本身的亮度调到最大。 2. 用透明胶带将影像片子固定在显示器上,使要拍摄的部分全部在白色背景内。小编的显示器是17寸的,白色的背景刚好跟片子一样宽。 3. 一般一张CT/MRI分成20个小格,以1-4格为单位将一张片子拍成几张照片,然后以统一的方式命名。比如小编实拍采取了4小格(图8)为一张的方式,最终把一张CT拍成了6张小照片,可以依次命名为“1行左”、“1行右”、“2行左”、“2行右”、“3行左”和“3行右”。 注意事项: 1. 推荐1-4格为单位拍成一张照片,拍摄时一定要注意将要拍格子的信息都拍进照片,包括图像四周的文字。 2. 给文件命名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样方便医生了解不同照片在片子上的位置。如果要拍摄的是一组片子,一定要在照片名上区分出来,比如“1张1行左”、“2张1行左”等。 方法二以电视显示器为背景,用相机或者手机拍摄 1. 通过数据线将电脑(笔记本)与家里的电视机联接,打开电脑上的空白幻灯片,点击放映。 2. 将影像片子用透明胶带固定在电视上,用相机或者手机按照前面讲述的方法拍摄。 注意事项: 1. 固定时最好用透明胶带,这样不影响片子的展示。 2. 电视显示器的尺寸最好能容纳整张片子。 方法三以窗户玻璃为背景,用相机或手机拍摄 1. 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找一间有阳光照进来的屋子,关掉屋里的灯,保证阳光是屋里唯一的光源。 2. 用透明胶带把要拍摄的片子固定在窗户玻璃上,用准备好的相机或者手机从正面直接拍摄。 注意事项: 1. X光片整张拍成一张照片,CT/MRI要以“小格”为单位拍摄,推荐1-4个小格拍成一张照片。 2. 拍摄时一定要尽量寻找窗外没有干扰背景的窗户,窗户背景过杂会影响拍摄效果。 方法四以窗户玻璃为背景,用手机扫描软件拍摄 1.在手机上APP STORE 中搜索“扫描”,下载任意一款手机扫描软件。 2.选好窗户,固定好片子后,用手机以“仰角”拍摄,使片子的背景全部是天空,避免窗外景色的干扰 3. 利用手机软件的扫描功能,将“梯形”的图变成正常图片,并保存下来。每款手机软件的操作不完全相同,小编任选了一款软件为例,说明简要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 1. 拍摄时一定要使整个片子的背景全部都是蓝天。 2. 手机的镜头对光线要求很高,光线稍微差点就会对照片有影响,所以一定要选一个阳光很好的天气。 五、小编拍摄经验分享 至此,X光片、CT/MRI的拍法就介绍完了。最后小编提醒各位网友,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的: 1、有些比较大型的医院做完CT/MRI后,除了给患者影像原片和检查报告,还会给一张光盘,里面包括了患者检查时拍摄到的所有影像图片。如果有这张光盘,上传影像资料时,可以直接用光盘里的照片。 2、以窗户玻璃为背景拍摄时,一定要选阳光比较好的天气,小编模拟拍摄赶上阴天下雨,影响了拍摄效果;以显示器为背景不受天气影响。 3、拍摄工具的选择一定是越高端越好,拍出的照片像素越高越好。好大夫在线对上传附件的要求是单个大小不能超过5M,请注意适当控制文件大小;图片格式最好是JPG、GIF、PNG,一般相机和手机拍出来的都是JPG。 4、相机拍摄时一定要调到“微距模式”,关掉闪光灯。如果有三脚架,拍摄时用三脚架固定,避免手抖;如果没有,拍摄时可以将手肘放在桌子上,以防手抖。总之就是手不能抖,模糊的片子会严重影响咨询效果。 5、X光片的拍摄,推荐以窗户玻璃为背景,因为一般X光片要比显示器大;如果窗外的背景实在无法拍出理想的X光片,可以采用手机扫描软件,但操作比较复杂;CT/MRI推荐以显示器为背景,显示器大小对分格拍摄没有影响,这种拍摄的缺点比较少,最接近专门“灯箱”的效果;如果家里有台式电脑,最推荐用电脑连接电视的方法,这种方式效果最好,而且几种片子都可以拍摄。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又称为骨折不愈合,是骨折端在某些条件影响下,骨折愈合功能停止,甚至骨折端形成假关节。在所有骨折病人中,大约 5% 的患者愈合困难。 根据 FDA 1986 年的定义,一定部位和类型的骨折未能在其平均时间内愈合(通常 3~6 月)称为延迟愈合(delayedunion);损伤和骨折至少 9 个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经有 3 个月称为骨不连接。 常见原因 1. 全身因素:年龄、全身营养状况、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化疗、吸烟等; 2. 局部因素:血液供应、机械力学稳定、骨折断端分离移位、软组织坎顿、感染; 3. 其他:另外,开放性骨折、多节段骨折、粉碎性骨折、固定不牢固、固定时间不够、不恰当的切开复位、骨折端分离、放射性骨折等也容易发生骨不连;骨折合并主要软组织破坏(如开放骨折); 高能量损伤机制导致的骨折(如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伤); 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同时合并有代谢性骨骼疾病患者的骨折。 分类 根据骨折端活力情况,分为 2 种类型: 1. 第一种为血管丰富肥大型(图 1)。 骨折端富有生命力,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该种类型又可以分为几种亚型: (1)象足型骨不连 骨折端有肥大而丰富的骨痂,常因为活动过度引起骨不连; (2)马蹄型骨不连 轻度肥大骨痂少,常因为固定不牢固引起骨不连; (3)营养不良型骨不连 骨折端无肥大及骨痂,常常因骨折对位不良引起。 图 1 为肥大型骨不连 2. 第二种骨不连为缺血萎缩型(图 2) 骨折端缺乏活力,生物学反应少。分为扭转楔形骨不连、粉碎性骨不连、缺损型骨不连、萎缩型骨不连。 图 2 为萎缩型骨不连 诊断 骨折端有异常活动,伴有局部疼痛、压痛及传导叩痛。 X 线片:显示骨折端互相分离,间隙较大,骨端硬化,萎缩疏松,髓腔封闭。 治疗 骨折延迟愈合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 1~3 月,仍然未愈合建议手术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包括辅助外固定、高能震波、电磁波刺激、冲击波治疗等; 2. 手术治疗 骨不连的手术治疗计划应包括改善局部生物学行为和加强其机械稳定性。 常用的改善局部生物性状的治疗方法包括:去除感染灶,骨移植,骨髓移植和应用 Ilizarov 方法。 提高机械稳定性的方法包括:钢板螺钉内固定术,髓内钉内固定和外固定架。 临床上对于骨不连的治疗,骨移植加恢复骨折端力学稳定性仍是主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去皮质术联合骨移植 是刺激肥大型和萎缩型骨不连生长最有效的生物学手段,术后有望形成一个肥大的桥接性骨痂,这是治疗骨不连的一个标准程序。 2. 自体骨移植 自体骨移植特别是松质骨移植的适应证特别广泛,着重点是在萎缩型骨不连的治疗,它通过增强生物学反应对骨质愈合产生强烈刺激。并且骨移植能够填充或桥接骨缺损。但在感染环境中,由于自体松质骨具有血运快速重建的能力,可以抵抗感染带来的破坏作用,从而成为感染时唯一可选的材料。 常用的植骨方法 ①游离植骨。是一种常规的植骨方法,对小的骨缺损,采用带皮质的松质骨植 入,能起到填充和支撑作用。骨缺损行胫腓骨融合时,除在胫腓骨间植骨外,应同时在缺损处植骨。 ②带血管蒂骨移植。为移植提供了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愈合。 总之,骨不连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注重的个性化治疗,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治疗不同治疗方法。 预防 防止骨折不愈合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避免吸烟。其他因素包括良好的营养、坚持实施医生推荐的康复计划、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