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董刚 教授 甲状腺乳头状癌消融的适应证主要是1公分以下的微小癌,同时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 1. 微小癌在指南上本来就是可以先不手术,定期复查评估即可。目前由于超声分辨力提高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微小癌被发现,很多患者仅定期复查不做处理总觉得有心理负担,切除又觉得创伤太大,消融刚好是介于中间的治疗手段,原位灭活肿瘤后再随访观察,既达到了治愈肿瘤的目的,又减轻了患者带瘤随访的焦虑。 2. 微小癌之所以能随访观察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乳头状癌是一种惰性癌,有大部分人可能终生都不会发展,所以有人说,如果一辈子必须得一种癌,那就选择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见其恶性程度之低。而且乳头状癌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即便转移也通常只局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几乎不会远处转移,这样在癌结节小的时候就消融灭活掉,就很难再发生转移了,所以乳头状癌只要及时处理,根本不影响一个人的寿命。 3. 乳头状癌消融后一般半年左右就吸收了,被正常甲状腺组织增生填充,不影响甲状腺功能,不需要终生吃药。 4. 乳头状癌消融复发率很低,五年内大致在1/300,复发(实际是长新的结节,消融过的死亡了不会再长)还可以根据情况再次选择消融或手术。而且大多数不复发的患者是终生受益的。所以只要定期复查,以乳头状癌早期一年至多2毫米的生长速度,不会耽误治疗。目前包括手术在内,没有任何一种手段可以让乳头状癌切除后永久不复发,因为一种肿瘤能长起来,就肯定是和全身血液循环是相连的,除非是把整个人体全切掉。理论上手术能稍微降低一点复发率,毕竟切除的多,但这是以永久丧失自身甲状腺功能为代价的,需要终生吃药维持。而吃药维持的甲状腺功能是不能随人体代谢自我调节的,甚至有少数患者无论如何调整用药剂量都不能维持在正常功能。所以面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这么低的复发率,一味追求理论上的低复发率而盲目进行外科手术,进而丧失自身甲状腺功能,一般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5. 有少部分乳头状癌,可能会有隐匿性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甚至超声也无法发现,但是即便有这种情况,只要定期复查,一旦超声能看到淋巴结了,通过穿刺确诊后,再次选择消融或者手术一般也不会耽误病情。国际上对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也是有很多争议的,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就不主张预防性清除颈部淋巴结,即使淋巴结有数个转移也不主张清扫淋巴结,毕竟连检查都无法发现的淋巴结显然是很小的。这种方案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淋巴结就像人体的哨兵一样,为了少数有问题的淋巴结,把大部分正常淋巴结都清除了,如果一旦再复发,反而有可能转移的更远。而人只要活着,年纪越大,得肿瘤机率越高,永远没有一种方法能做到真正的赶尽杀绝。过犹不及,所以现在主张无瘤生存或者带瘤生存,也更重视生活质量,完全可以把癌症当慢性病处理,只要影像学上看不到肿瘤,我们就可以不再干预。 6. 手术切除不仅仅影响甲状腺功能,而且因为是人工的甲状腺素替代,会带来很多内分泌问题,皮肤的末梢神经被切断也不可再生,很多人颈部会终生有异样感觉。所以不是万不得已,最好别一步到位做手术,因为手术无非是切除多点,做不到真正的一步到位,循序渐进的治疗,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 7. 因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很低,而且生长缓慢,对于绝大部分人没有性命之忧,定期彩超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般不影响生存期,所以乳头状癌消融后不需要任何药物或者其他治疗,只需要第一年每三个月做一次彩超,第二年每半年一次彩超,两年以后每年一次彩超就够了。 8. 必须手术的患者手术全切后定期复查如发现仍有淋巴结转移也可进行评估。如淋巴结的转移数目<3个,经医生评估后,部分患者还可以再选择消融。甚至手术无法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因为消融更精准,能有效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同样能进行消融治疗,或者多次消融,直至完全灭活。 9. 乳头状癌的消融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靠超声这双眼睛,能够在不切开皮肤和甲状腺表面的情况下,透视到有病变的部位,利用尖端发热的针(针要比献血的针还要细),加热到100度,把肿瘤原位烧死,人体再慢慢吸收掉,有些人可能会在甲状腺内部有个疤痕,皮肤上不会有任何伤口。同时,只要技术熟练,一针到位,一针消融彻底,因为没有切除所造成的出血,理论上更不容易转移。 10. 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是把超声技术和消融技术结合在一起,而其中,超声技术更重要,这双眼睛要把消融针准确送到病灶内,同时监测消融整个过程,决定了消融的精确度和安全性。所以,掌握超声技术是重中之重。
高血脂患者,在选购买他汀累降脂药的时候,发现不同的他汀价格差别很大,像瑞舒伐他汀就比辛伐他汀贵不少,它们在疗效上到底差别有多大?该怎么选? 他汀类降脂药是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脂患者的老伙伴,但同样是他汀,价格差距确实不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先来了解他汀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胆固醇的升高以及低密度的脂蛋白的作用,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而他汀类的药物,就是针对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 1987年,第一个他汀类药洛伐他汀问世,到如今,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血脂康、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以及瑞舒伐他汀等先后出现。不同种类的他汀药物,它的剂量和降血脂的效果都不一样,与此同时,对患者肝肾的影响也有差异,临床医生通常都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用药的。 由于个体差异,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服用哪种药物,剂量的多少都有不同,而且药物本身可能还跟其他物质相左。 有研究显示,葡萄柚中的成分与他汀类药物之间会有相互反应,这就导致药物的浓度在血液中大幅度升高,如此一来,不良反应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所以患者本人在吃药的时候要用白开水,避免使用柚子汁或者其他不明成分的饮料。 二、他汀有的贵有的便宜,怎么选? 除了要注意药物和某些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外,日常生活中他汀类药物的选择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医生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看药物价格的高与低。 以下是市面常见他汀种类及价格: 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其含有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这就导致药物的价格出现差异了。 所以患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来选择选择合适剂量的药物。患者本身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越高,所选用的他汀类药物的强度也得高,反之,选择中等剂量或者低剂量的药物即可。 患者本身往往不了解具体的数值水平,因此需要在检查后,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才行。如果自行服药的话,剂量低了可能没有效果,高了也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那么,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又有哪些呢? 三、听说他汀很伤肝,是真的吗? 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作用是肌肉损伤和肝脏毒性。 肌肉损伤的症状是肌肉痛、全身无力等,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而肝脏毒性的主要症状是转氨酶或者胆红素的升高,如果出现了黄疸的症状,那就得赶紧停止用药并且到医院就诊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不良反应,比如神经毒性、过敏以及胃肠道的一些症状。所以患者在服用他汀类的药物之前,可以抽血检查一下转氨酶和肌酸激酶的水平。转氨酶高于正常水平3倍,肌酸激酶高出5倍的话,那都是不能服药的。 再者,长期服药的患者,都要在随访中随时监测自己的转氨酶以及肌酸激酶,一旦出现某些症状的话,就要赶紧停药。 在药物作用上,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应该避免服用红霉素、克拉霉素、环孢素、洋地黄、胺碘酮、左旋甲状腺素、硝苯地平等药物。这类药物和葡萄柚的性状相似,可以和他汀类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得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异常增加,进一步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不能擅自增加服药量或者停药,剂量的调整周期一般要大于4周。因为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一旦增加剂量,不良反应也会相应的增加。 患者同时要记住的是,他汀类的药物只是控制而非根治,所以在服药的同时,要调整自身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清淡,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调整自己的心态,戒烟戒酒以及作息规律,都能配合药物将疾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患者:自2000年以来我在医院参加体检时,就发现血脂高,总胆固醇6-8mmol/l,甘油三酯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4-6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1.3mmol/l,血糖5.8mmol/l,血压78/116.前几年无症状,但近一年来经常有胸闷和心轻微疼痛感觉,特别是早晨5点钟时这种情况常有发生。 前几年无症状时未服药。近年感觉有心脏不舒服了,开始每晚服用辛伐他汀20mg,有时也服用地奥心血康胶囊。 请问我的治疗方法对吗?若不对,该服用什么药才合适? 下面是我2008年11月血脂检查结果: 总胆固醇 8.05mmol/l; 甘油三酯 6.35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1.06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4.13mmol/l; 葡萄糖 5.82mmol/l.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病科马明:您好,根据您的化验结果应该属于混合型血脂异常,没有高血压,但是不是有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诊断治疗方面建议如下,仅供参考。1、应该做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必要时做心电图运动试验,以明确是否冠心病和心绞痛,这一点对下一步的治疗很重要;2、如果总胆固醇 8.05mmol/l; 甘油三酯 6.35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4.13mmol/l是每晚服用辛伐他汀20mg后化验的,则说明降脂治疗远远没有达标,应加大辛伐他汀的量到每天40mg;另外,甘油三酯 6.35mmol/l也应该应该降低,以免发生急性胰腺炎,可选用烟酸类药物;3、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就是低胆固醇、低脂肪和低热量饮食,并适当体育锻炼,如果肥胖应减肥;4、加大降脂力度后,应该定期复查血脂和肝功能,以注意其副作用。
高脂血症,简称为高血脂,医学专业又称血脂异常,通常说的是血浆中甘油三酯和(或)总胆固醇升高了,患者常常认为血脂化验单上有升高的箭头就是高脂血症,需要治疗了,那么是否都需要治疗呢?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总胆固醇≥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甘油三酯≥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其次:应该在哪个科看诊,心血管内科和内分泌内科是最为合适的,原因在于这种疾病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可能因为胸闷,心悸,眼睛不适,黄色瘤,高血糖等情况就诊而发现,该疾病一般都是伴随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出现。但随着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提高,体检发现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更应在心血管内科就诊,以充分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和规范性。再次,我们需要了解血脂异常的病因及分类:1.原发性高脂血症:多与遗传相关,有家族聚集,存在家族性基因突变,该类患者往往血脂非常高,普通剂量的降血脂药物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2.继发性高脂血症:大部分患者属于此类。一些疾病会导致继发性高脂血症,比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药物引起,比如:激素类,噻嗪类利尿剂,一些肿瘤药物等。最后,我们要知道什么情况下的高脂血症需要治疗。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这方面我会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详细说明,因为很多患者更愿意尝试这样的干预措施)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内容更多,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的药物副作用,不同的病人选择更为不同,也会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讲解),由于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影响最大,因此,心内科、内分泌科医生把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高脂血症控制的首要目标,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如何治疗,将从心内科专业角度讲解治疗的必要性和准确性。首先,您要需要测算10年内心血管患病风险概率,如下表,必要时可将下表中的信息发给我,我将测算结果回复您,这是罗斯福总统死亡后美国启动的最大流行病学调查得出了疾病测算模型,几十年来沿用至今。其次,有没有以下ASCVD事件发生和下列高危因素,主要ASCVD事件近期发生的ACS(过去12个月以内)心肌梗死病史(不包括以上的近期ACS事件)缺血性卒中病史有症状的外周血管病(跛行,ABI<0.85,血运重建手术 史或截肢手术史)高危因素年龄≥65岁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冠脉搭桥手术或PCI手术史,除主要ASCVD事件以外的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CKD(eGFR15-59ml/min/1.73m2)吸烟(未戒)顽固性高LDL-C(>100mg/dl或≥2.6mmol/l),最大耐受剂量他汀和依折麦布治疗下仍高于以上水平充血性心衰病史最后,按下图对照找到低密度脂蛋白的目标值进行治疗。另外,门诊还有一些病人会咨询血脂组合里,一些异常指标应该怎么样治疗,不是说它们不重要,只是目前这些指标对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仍然有限,甚至还不清楚,所以一些时候是不需要处理,但对于下列情况,需要关注。
“网脱“经典小案例沈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年轻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退休后闲来无事喜欢读书看报。近年来沈阿姨感觉视力大不如前,除了看东西稍许模糊外,经常在左眼斜上方有黑影飘动,挥之不去。当时医院医生说是白内障和玻璃体浑浊,因并未影响生活,沈阿姨考虑后还是决定先观察。前日,沈阿姨看报时突然左眼像是被手挡住,黑影一片看不到报上的文字。出于紧张,沈阿姨立马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就诊。检查后发现自己左眼视网膜上出现一个裂孔继而引发了脱离,专业术语叫“孔源性网脱”,也是她左眼突现黑影的罪魁祸首。接诊医生毕燕龙主任当机立断,收治入院手术治疗。术中玻璃体切除后,将脱离的视网膜贴回,而后将裂孔用激光封闭。同时通过置换人工晶状体也解决了沈阿姨白内障的问题。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所幸手术及时,沈阿姨视力正在逐渐恢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网脱“到底是什么?首先“网”就是视网膜,它是眼睛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所谓视觉和色觉信号都是通过视网膜传递到大脑,经过处理后方可“看到”世界万物。如果把眼睛比作相机,视网膜就相当于底片,且仅此一张不可更换。“网脱”就是视网膜发生了脱离,从眼球后壁吗?当然不是。原来视网膜包括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且中间有微间隙。当种种原因导致有液体渗入到该间隙且超过代偿进而诱发两层间的剥离,则“网脱“发生了!“网脱”发生的原因“网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这是最为常见的原因。通常初发玻璃体液化及后脱离,过程中牵拉视网膜形成裂孔,致使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流入视网膜间隙,造成视网膜脱离。多发于老年人及高度近视者。(2)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血管异常的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等,这些疾病导致眼内异常新生血管膜形成,对视网膜产生牵拉,导致视网膜脱位甚至破裂形成裂孔,发生“网脱“。(3)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由于视网膜或脉络膜肿瘤、葡萄膜炎等眼内疾病,或是由于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系统性疾病,引起液体在视网膜下积存,从而形成视网膜脱位。“网脱”预防与治疗“网脱“危害不言而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对于大多数已经有”飞蚊症“且未发现裂孔的中老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提放重物。同时需密切关注自己的视觉感受,一旦出现”闪电感“、飘动”黑影“突然增多、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等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眼科检查。对于有上述基础眼病患者,应谨遵医嘱,密切随访。治疗:对于发病率最高的孔源性网脱,激光照射可以使该部位的网膜组织粘连形成,有效阻止小范围“网脱“的进展。大范围复杂”网脱“则需行玻璃体切除术,耐心剥除增殖膜后,解除其对视网膜的牵拉,从而使视网膜复位。视网膜裂孔则需要激光封闭,避免复发。对于其他原因所致的”网脱“则需要寻找原发病因,联合治疗。
甲状腺癌术后出现咳嗽的原因不一,处理的方法各不相同: 精神因素:患者术后因生理上伤口的疼痛以及心理上对病情的担心,情绪很容易波动,从而诱发咳嗽,目前认为这种咳嗽是通过大脑皮层和迷走神经反射致过度换气所引起的。解决方法就是摆正心态,舒缓情绪。 胃食管反流: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术后由于禁食,容易诱发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咽喉部粘膜而出现咳嗽。处理方法: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促动力药:比如多潘立酮、灭吐灵。因此,术后3天内,建议患者少量多餐,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用餐后尽量活动半个小时,不要立即平卧。 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也是引起咳嗽的原因之一。气管插管过程中可损伤声门、喉咽部、气管粘膜而导致局部粘膜水肿,患者术后气管粘膜的炎性反应亦较高,以上因素均可引起咳嗽。如果咳嗽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咳嗽自然会缓解、消失,注意在病房时佩戴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吸入。如果咳嗽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就得处理了,主要是止咳化痰的药物治疗,包括:苏黄止咳胶囊、强力枇杷露、川贝枇杷膏等。如果服用上述药物仍无法缓解,可口服可待因类的止咳药,其作用机制是直接抑制延脑的咳嗽中枢,止咳效果显著,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以上每种引起咳嗽的原因都有解决方法,因此患者们不必过于紧张。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您好,请问超敏促甲状腺素 0.08 参考(0.34-5.6)游离T3 7.05 参考(3.8-6.0)游离T4 16.6 参考(7.5-21.1)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110 参考(0-3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8 参考(0-12) 请问这是什么症状,需要怎么治疗呢? 谢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核医学马步成: 亚 临 床 甲亢是指血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而TT3、TT4在正常范围,不伴或伴有轻微的甲亢症状。根据TSH减低的程度,本病又划分为TsH部分抑制,血清TSHO.1一0.4mlu/L;TsH完全抑制,血TSH<0.lmlu/L。本 病 的 不良结果:(1、发展为临床甲亢:我国学者随访92 例亚临床甲元患者5年,均未接受治疗其中5.4%发展为临床甲亢,19.6%仍维持亚临床甲亢,71.7%甲状腺功能转为正常 TsH<0.3mlu/L、TRAb 阳性和甲状腺肿是发展为临床甲亢的危险因素;(2)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全身血管张力下降、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房颤动等;亚临床甲亢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12.7%;(3)加重骨质疏松和促进骨折发生;(4)亚临床甲亢患者患老年性痴呆的危险性增加。诊 断 :如 果检测TSH低于正常范围下限,TT3、TT4正常者,首先要排除上述引起TSH降低的因素。并且_在2一4个月内再次复查,以确定TSH降低为持续性而非一过性。 治 疗 :原则上是对完全TSH抑制者给予ATD或者病因治疗;对部分TSH抑制者不予处理观察TsH的变化。亚临床甲亢的持续存在,TSH﹤0.1mU/L时,可开始治疗。 T3,T4正常水平,TSH小于0.005,可以考虑口服赛治10mg/Qd,一个月后复查甲功。
亚临床甲亢是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以及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均正常,但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低于正常值,未表现出甲亢症状的一类疾病。 根据TSH测定结果评估亚临床甲亢的严重程度并进行疾病分级:TSH0.1-0.4 mIU/L为1级、TSH<0.1 mIU/L为2级。人群患病率约在0.7%-12.4%,常见于女性、老年人和碘缺乏地区,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病因:主要包括Graves病、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自主功能性甲状腺腺瘤。内源性亚临床甲亢的发生与内源性甲状腺激素的产生有关。当甲状腺肿增大或自主性结节变大、变多时,发生亚临床甲亢的风险逐渐增加。 亚临床甲亢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呈非特异性(如乏力、失眠等),可能有轻微精神症状或情绪紊乱,老年人也可能稍有抑郁、焦虑或类似轻型“淡漠型甲亢”。亚临床甲亢的主要危害是引起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代谢等方面的异常。怀疑亚临床甲亢应作详细的甲状腺体检及影像学检查,测定TGAB、TPOAB和TRAb。 生活方式和饮食对疾病预防很重要。1.在生活方式上,应保持生活起居规律,注意适当的身体锻炼。2. 甲状腺自身抗体为阳性的患者应进行低碘饮食;不吃含碘丰富食物,如海带、紫菜。3. 保持心态平和、减少情绪波动。4. 注意休息,作息规律,不熬夜,避免重体力劳动。治疗原则:1. 若无甲亢特殊临床表现,定期复查甲功即可。2.TSH小于0.1uIU/ml,特别是合并心房颤动、骨质疏松者,予小剂量抗甲状腺药物(常规剂量的1/3-1/2)治疗,纠正至正常后,维持时间与临床甲亢相同; 虽然大多数亚临床甲亢患者可不经治疗自行缓解但有部分亚临床甲亢患者最终可进展为临床甲亢。甲状腺功能应每6个月检查一次。TSH越低,进展为甲亢的风险越大。
未分化甲状腺癌未分化甲状腺癌是一种侵袭性的未分化肿瘤,疾病相关死亡率达100%。未分化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比分化性甲状腺癌的年龄大,平均诊断年龄约为65岁。小于10%的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60-70%的患者为女性。37近50%未分化甲状腺癌的患者先前有或同时伴有分化性甲状腺癌。未分化甲状腺癌往往是由分化性甲状腺癌发展而来,经过一个或多个去分化步骤,尤其是肿瘤抑制蛋白P53的丢失。188关键事件尚未确定,导致分化性甲状腺癌未分化转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分化性甲状腺癌可以聚碘,表达TSH受体且生成甲状腺球蛋白,但分化不良或未分化的肿瘤却无这些功能。因此,对于低分化或未分化甲状腺癌的患者,不建议行放射性碘扫描且放射性碘治疗也无效。15-50%的未分化性甲状腺癌患者在初诊时即具有广泛的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189肺与胸膜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占远处转移的90%。约5-15%患者有骨转移;5%有脑转移;其它少见的转移部位包括皮肤、肝、肾、胰腺、心和肾上腺。所有未分化的甲状腺癌均为IV期(A, B或C)。(见表1)T4分类包括:(1)T4a肿瘤:位于甲状腺内且能手术切除;(2) T4b肿瘤:侵及甲状腺外且不可手术切除。未分化性甲状腺癌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无法手术切除。未分化甲状腺癌通常是通过FNA或手术活检得以诊断。然而,有时未分化性甲状腺癌很难与其他原发性甲状腺恶性疾病(如:MTC、甲状腺淋巴瘤)或转移至甲状腺的低分化癌相鉴别。190诊断步骤包括:血常规、血钙和TSH水平的检测。颈部和纵隔的CT扫描可确定甲状腺肿瘤的侵犯范围并可鉴别肿瘤是否侵及大血管和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结构。191大多数肺部转移为多结节性的,可以通过常规胸片发现。骨转移通常是溶骨性改变。治疗与预后未分化甲状腺癌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且该疾病是致命性的。从确诊起,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25%和5%。18950%的患者是死于上呼吸道梗阻和窒息(尽管经常有气管造口术),且由于其它局部或远处转移并发症导致其余患者死亡。病变局限于颈部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若肿瘤侵犯到颈外,则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192其他预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初诊年龄大,男性,主诉为呼吸困难。除了肿瘤较小且局限于甲状腺或易切除结构的患者,一般甲状腺全切术不能延长存活期。192,193按传统剂量给予的外RT治疗一般也不能延长存活期。虽然有近40%的患者最初对RT有反应,但大多数患者会发生局部复发。虽然约20%患者的远处转移灶对单药化疗有反应。一般该治疗无法提高存活率或控制颈部疾病的进展。超分割RT联合辐射致敏剂阿霉素可增加局部反应率达80%,且随后中位生存期为1年。而远处转移时致死的主要原因。194;联合超分割RT和阿霉素,并继以对反应性患者行削体手术,也同样可提高局部疾病的控制。195然而,添加大剂量的其他化疗药物不能提高远处转移的控制或提高存活率。有研究将紫杉醇应用于新诊断的患者,结果显示该药物具有姑息性益处。196在Ⅰ期临床试验中,未分化甲状腺癌对考布他汀A4磷酸盐(CA4P)具有一定的完全反应时间,并可获得超过3年的无病生存。197现在正进行CA4P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方式包括:(1)单药用于治疗转移性或无反应性未分化性甲状腺癌;(2)与阿霉素、顺铂和放疗联合,用于治疗新诊断的并有局部进展疾病的患者。作为血管靶向药物,CA4P可迅速及选择性的抑制肿瘤血管,并导致大块坏死。CA4P可能与传统的化疗药物或放疗联合发挥效果。198但CA4P具有一定的心血管毒性,因此,需仔细选择接受该治疗的患者。当未分化甲状腺癌病理诊断一旦确定,专家组认为最重要的是迅速确定是否有局部切除的可能,因为有50%的患者是死于不受控制的颈部疾病。患者需进行颈部CT扫描和胸片检查。如果肿瘤可能切除,则可选择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并联合所有受侵犯的局部或区域结构和淋巴结的选择性切除。本指南建议,对肿瘤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需要采取保护呼吸道的措施,包括:预防性的气管造口术。除了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应接受多科性治疗。虽然超分割RT联合化疗可获得最佳疗效,专家组认为该治疗具有相对大的毒性且很少报道有缓解期延长。由于缺少特定药物有效性的证据,本指南不推荐任何特定的化疗药物用于放疗增敏或全剂量治疗。除RT和化疗外,可考虑其他治疗措施,特别是临床试验。
一旦确认甲状腺未分化癌,应马上对病人进行分期,纤维喉镜评估气道,快速制定并实施治疗计划。原发病灶需要通过评估确定是否需要切除,需切除的患者切除后应立即使用体外放疗,最好应用放疗敏感药物,比如紫杉烷,联合铂或氨茴环霉素。对于不能切除原发病灶而又未发现远处转移的患者,往往推荐姑息性放化疗。对于有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处理较为棘手。医生需要权衡控制原发肿瘤和转移之间的利弊。原发病灶突出的,应先使用放化疗。气道情况稳定的患者,可接受有细胞毒性药物的系统化疗,推荐加入临床试验。靶向治疗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BRAF 抑制剂用于 BRAFV600E 突变的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一项针对选择性的 BRAF 抑制剂达拉非尼和 MEK 抑制剂曲美替尼的临床试验显示患者在逐渐好转。包括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在研究中,免疫治疗通常在开始后的数个月后才会诱发肿物发生退化,这就不适合于那些需要快速起效的病人。患者及家庭成员应该了解到这种疾病的不良预后,还有患者的需求和愿望。对于一些临床表现的确恶劣或者是没有治疗诉求的患者,临终关怀是值得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