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房颤:首次发作或首次出现的房颤; 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小时,能自行转复;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进行药物或电复律; 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 永久性房颤:常指不能或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
绝大多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没有任何症状,只有极少的人有症状,所以多数人的一度房导室传阻滞是通过心电图发现的。发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时候,自己可以先做一下基本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第一步:有没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后天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内膜垫缺损,房间隔缺损;后天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纤维化(通俗说老化了);做过心脏外科手术;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心脏以外疾病:急性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自我评估:没有别症状的话, 可以做一个心脏超声和心电图,就可以排除绝大部分心脏病对于心脏以外疾病,单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没有别的相应疾病表现,这种情况如同中彩票的概率一样。第二步:有没有服用 影响心率的药物普罗帕酮,地高辛,维拉帕米,倍他乐克(美托洛尔)等自我评估:如果是这些药引起的,要是没有症状和别的心电图异常,又必须服用这些药的话,让大夫确定过后可以继续服用。第三步:抽血检查:电解质主要是血钾和甲状腺功能看看血液中钾离子水平和有没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自我评估:如有问题,这个需要干预解决;不过真要是有问题,一般可能会出现比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更厉害的心律失常。如果都没有问题的话还有一种情况属于生理性变异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运动员,过渡换气,这种情况属于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导致如何应对对于健康人来说预后良好,记住这四个字无症状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不需要治疗,植入起搏器的机会不大对身体以后的影响并不清楚,有专家认为有影响,有些则认为出现心脏病风险升高,但是这种影响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忽略。常见问题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不是心肌炎引起的?有这种可能性,对于心肌炎发生的当时会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是心肌炎来说,出现的对人有影响的、常见的是房颤或者室性早搏等这些心律失常。不过如果没有症状,说明心肌炎也不重,自愈性好,一般没有后遗症。对于好长时间出现的一度或者反复偶尔出现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没必要检查是不是这个病,并且也检查不出来。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都是良性的吗?更多问题
高血压的治疗包括三个方面:1.对高血压的认识2.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3.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降压的好处“降压是硬道理 ”:早降压早受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降压达标将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程度降到最低,最大获益。降压治疗的目的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正常水平。通过降压来降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肾脏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降压治疗可减少40%~50% 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即服用降压药与不服用降压药者相比,减少一半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减少 15%~30% 的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减少 50% 的心力衰竭发生风险。因为这个危害是长期出现的,很多人血压高了没有感觉,觉得不难受就不用管不用吃药,这种观点需要纠正,现在吃药降压可能是小麻烦,花小钱,为了避免以后花大钱出现大麻烦;现在国家给的力度非常大,降压药物从原来吃一天几块钱现在可以吃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不能因为钱的问题不去吃降压药。降压的方案:第一不吃药(也就是非药物治疗,或者说改变原来不良生活习惯),第二不吃药发现降不来在逐渐降压治疗。比如刚开始发现血压,也不太高(比如160/90以下,也不难受,可以先试试改变一下生活习惯能不能把血压控制下来。有些工作压力大的同志上班时吃药,等退休了反而血压正常,药也不吃了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大多数高血压到以后可能等吃药治疗。所以要勤测血压。这五个药里面:④钙拮抗剂: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压高的患者。代表药物: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适合于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需除外严重肾功能不全 )、肥胖以及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代表药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等②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同①药物,差别吃上一个药物引起干咳的可以用它。⑤利尿剂 : 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代表药物吲达帕胺、氢氯噻嗪等③β 受体阻滞剂: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的高血压患者。要是一个药物降低不好,推荐联合用药,就是不靠增加一个药的剂量,而是靠两个药,它们剂量都不大,这样可以抵消药物副作用,也增强降压效果。降压药物联合方案:④ 和 ① 或②;①或②和⑤利尿剂;④和② β 受体阻滞剂;④ 和⑤利尿剂。仅供非专业人参考。
荟萃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40%,但糖尿病风险小于高血压、肥胖、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持续时间越长,房颤发生风险越高。糖尿病治疗期间,房颤发生风险每年增加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体重指数增加与高龄可使糖尿病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后的复发增加。另外,房颤患者糖尿病病程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相关。国外多个注册研究数显示13,722例房颤患者中有12.4%患者有糖尿病。与没有糖尿病的房颤患者相比,房颤伴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显著增多,并且这种相关性是时间依赖的,病程越长的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栓塞率和死亡率越高。但房颤患者糖尿病病程延长不增加华法林的出血风险。因此,控制好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A1c)可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随访超过13年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有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作用。文章来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凤祥医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肌丧失了正常规律的舒缩活动,快速而不协调的乱颤,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有效的收缩,房颤持续三周以上称为持续性房颤。房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阵发性房颤的症状表现为发作开始比较突然,病人感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房颤发作开始时心室率很快,可出现眩晕,甚至晕厥,有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休克。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一,短者仅数秒,可频频发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二、持续性房颤症状与原有的心脏病和心室率有关。这种房颤的症状主要为:房颤病人感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持续性房颤者易于发生心力衰竭。房颤时因心房无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紊乱,易发生附壁血栓,导致体、肺循环栓塞,以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为多见。三、如果没有其它心脏病,且房颤时心跳又基本正常,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房颤症状,是在偶然的机会被发现,如果房颤引起心跳过快,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惊慌等,如果有其它的心脏病,就会加重心脏病的症状,尤其会加重心力衰竭。四、房颤的症状也受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有的患者刚发生房颤时,可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可逐渐适应,症状可能减轻甚至消失。文章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刘筠医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有房颤患者约1000万左右,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房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中国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为1%,6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3%-4%,8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10%。而近年来房颤有向年轻人转移的趋势。抽烟、酗酒、洋快餐横行,熬夜、加班、赶工作等不良因素加重了年轻人心脏的负担,提早诱发房颤的发生。房颤的预防需要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愉快的心情是最基本的。房颤的常见诱因有吸烟、酗酒、劳 累、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因素,每个人需要根据以往发病的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建议房颤患者在生活中要戒烟,限制饮酒,避免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食物、药物,诸如茶、咖 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烟和酒都是对身体具有毒害作用的东西, 烟中的烟碱和酒中的乙醇都是增加心脏负担的物质,所以,戒烟和戒酒是房颤的饮食上需首要注意的。一些止咳药或感冒药含有刺激物 ,可能引发不规则心律,服用前应当询问医生或阅读说明书。合理饮食,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 :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少吃含饱和脂肪 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王新华医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有了心律失常后,急着通过锻炼运动恢复?但由于这类疾病的特异性,在房颤等急性发作时,不建议进行运动,运动的时候会进一步加重心慌症状。但是如果房颤患者的心室率,维持正常,可以适当进行运动。此外还要取决于患者的基础心脏病情况,心功能情况等。平日,房颤病人也以选择节奏比较舒缓、便于调节运动节拍的锻炼项目为宜,如散步、快慢走结合、健身舞、广播体操、扭秧歌、打太极拳等,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控制好运动频率。运动要讲究科学每次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应从低强度向中等强度逐渐过渡,开始时,每天可运动20~30分钟,如无不适,再逐渐增加到60分钟,每周锻炼不应少于4次。还要注意在饭前、饭后不要运动。文章来源:上海新华医院 孙健医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在现代社会中,预防疾病往往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大计。对于心房颤动(房颤)而言,越来越多的人都非常关心:房颤能预防吗?房颤是如何发生的?在年龄、原有疾病、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心房出现电生理和结构变化,同时心房的代谢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心肌拉伸、反复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等很多因素参与其中,心房结构持续重构,如果能针对房颤的促发因素,阻断或延缓上述过程中房颤的发生、持续,才能够真正做到预防房颤。房颤的传统治疗方法如抗心律失常药及射频消融术,只是针对心房的电活动,近年来有关房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治疗房颤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部分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特定人群,通过改变心房基质,能减少房颤发生的易感性,或能预防房颤发生,延缓房颤进展,称为房颤的上游治疗(upstream therapy)。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首次将其正式肯定为房颤治疗的新策略、新方法。房颤上游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某某普利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某某沙坦类)、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他汀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药物可减轻心房纤维化、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变离子通道的传导性,从而改善心房电生理及结构重构。用于未患房颤、但有房颤的危险因素,如有高血压、心力衰竭或心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可能会延缓或预防房颤的首次发生(一级预防性治疗);用于已经发生房颤的患者,减少可能的触发机制,进而减少房颤的复发,或阻止其进展为永久性房颤(二级预防性治疗)。但根据现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并非所有人都能从房颤上游治疗中获益,只有部分特定人群,尤其是房颤发生前选择适当的上游治疗,才能使其积极作用得以体现。对于已经发生房颤的人群,上游治疗的作用明显不尽人意,有些药物在理论上能够改善心房重构,但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对已发生房颤的人群,权威的房颤管理指南未进行相关推荐。如何预防房颤呢?◆避免大量饮酒、过度运动、情绪激动、吸烟、过度劳累等◆控制糖尿病、肥胖、慢性肺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等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发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的心衰患者以及高血压患者,可以用ACEI或ARB预防新发房颤◆对于心脏搭桥术后患者,可以用他汀预防新发房颤◆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推荐用ACEI、ARB或他汀预防房颤其实在房颤发生前,心房基质的变化已经开始,一旦房颤发生,上游治疗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尚未出现可靠的能够逆转房颤的药物。因此,治疗房颤不仅要见招拆招,更重要的是追本溯源,未雨绸缪,在房颤来袭前,就应该积极预防,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文章来源: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医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占所有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房颤的流行水平呈增长趋势。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主要来自欧美,近年来中国也相继开展r中国人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一、患病率房颤在总体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4%-1%。根据ATRIA研究,2000年美国有230万例房颤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达560万例。近期Mayo Clinic分析预测,如房颤发病率持续上升,到2050年美国房颤患者将突破1590万例。在ATRIA研究中,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55岁组的患病率仅为0.1%,而>80岁组的患病率高达9%;各年龄组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同组女性;且黑人患病率明显低于白人(1.5%vs 2.2%,P<0.001)。在framingham研究人群中,>80岁组的房颤患病率高达8.8%。该研究显示,1968年至1988年房颤患病率逐年增长,其中65~84岁男性患病率从3.2%增长至9.1%,女性患病率从2.8%长至4.7%。20世纪70-90年代,哥本哈根市男性的房颤患病率增加了1倍。荷兰Rotterdam地区55~59岁居民中的房颤患病率仅为0.7%,而在>85岁的居民中患病率高达17.8%。在意大利北部某地区的年龄≥6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7.4%。亚洲一些国家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提示,该病在亚洲人群中的患病率低于欧美。20世纪日本3次全国性心血管疾病普查显示,该围房颤患病率从1980年0.7%上升至2000年0.9%,20年内房颤患者人数增加了1倍,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一百万。房颤患病率从0.1%(<50岁)到2.9%(≥70岁)不等,且男性患病率明湿高于女性(1.0%VS 0.6%,P<0.001)。近期,日本另一项研究数据显示,该国约有716>80岁的男性患病率为4.4%,同年龄组的女性患病率为2.2%。该研究预测,到2050年日本将有103.4万房颤患者,总患病率将达1.09%。新加坡一项对1839例年龄≥55岁的华人的研究显示,该人群的房颤总患病率为1.5%,其中男性(2.6%)高于女性(0.6%),≥80岁组的房颤患病率为5.8%。在韩国,≥40岁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0.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2%,女性患病率为0.4%。约56.6%的患者年龄>65岁。在所有年龄组中,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中国的房颤流行水平主要参考两项流行病学调查。2004年中国14个省份和直辖市自然人群中29 079例30一85岁成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标准化后的患病率为0.61%。男性患病率约为0.9%,略高于女性(P=0.013)。房颤患病率在50—59岁人群中仅为0.5%,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分别为0.7%和1.0%(P=0.001);在冠心病和非冠心病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分别为2.6%和0.7%(P<0.01)。根据我国不同地区自然人群中19>35岁成年人的横截面调查,经年龄调整后,我国年龄≥35岁男性的房颤患病率为0.74%,女性为0.72%;<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增长至1.83%和1.92%。二、发病率Framingham研究对55~94岁无房颤病史人群随访38年,研究结果显示:55-64岁组男女房颤发病率分别为3.1%o人年和1.9%o人年,而85—94岁组发病率分别高达38%o人年和31.4‰人年。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经过3年随访发现,在5000余例≥65岁的观察对象中,房颤总发病率为19.2%o人年。其中,65~74岁和75~84岁男性的发病率分别为17.6%0人年和42.7%o人年,以上年龄组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10.1‰人年和21.6‰人年。并且黑人的发病率略低于白人(12%o人年vs 19.5%o人年,P>0.1)。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明尼苏达州Olmsted County地区1980年房颤发病率为3.04‰人年,2000年为3.68%o人年,20年内发病率增加了12.6%(P=0.014)。在荷兰Rotterdam地区,55~59岁居民中房颤发病率为1.1%o人年,≥80岁居民中发病率高达20.7‰人年。在意大利的研究中,65~74岁组和≥75岁组的房颤发病率分别为6%o人年和14%o人年。三、治疗现状近年来房颤的住院治疗及治疗费用猛增。1985年至1999年美国以房颤作为主要诊断的住院病例从154 086例增至376 487例,作为共病诊断的病例从787 750例增至2 283 673例。1991年美国政府医疗保险机构数据显示,该年房颤患者的总医疗保险费比非房颤患者多9~23倍(根据性别不同)。美国联邦数据库数据显示,每年住院治疗的房颤约35万例,诊所500万例,急诊27.6万例,门诊23.4万例;2005年房颤的总医疗费用为66.5亿美元,其中作为住院病例主要诊断的29.3亿美元(44%),作为住院共病诊断的19.5亿美元(29%),门诊治疗费15.3亿美元(23%),处方药费2.35亿美元(4%)。每例房颤平均住院约3.5 d,平均住院医疗费用超过8000美元。英国一项研究显示,1995年该国53.4万房颤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2.44亿英镑,占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总支出的0.62%,其中住院费用和处方药费各占50%和20%。根据以上数据,该研究预测2000年房颤的直接医疗费用为4.59亿英镑,占NHS总支出的0.97%。根据Euro Heart Survey On AF提示,2003至2004年希腊、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荷兰5国房颤患者的年医疗总费用为62亿欧元,其中希腊2.72亿、意大利32.86亿、波兰5.26亿、西班牙15.45亿、荷兰5.54亿。住院患者的护理和介入治疗费用占总支出的70%以上。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实施的,针对1999至2001年国内41家医院9297例以房颤为主要诊断的住院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房颤住院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中所占比例增加,1999年为7.65%,2000年为7.9%,到2001年增加至8.16%。由此可见,房颤已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摘自中国《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一2010》
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或者延后很多疾病,使人减少一些身体功能上(俗话说没病)不舒服状态。 这个免费,需要自律,很多人坚持不了。多少人选择拖到生病,再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