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新生儿黄疸?为什么会出现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刚出生的宝宝,出现皮肤泛黄的现象,它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它是宝宝出生后,红细胞,代谢破坏的一种表现。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出现黄疸,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它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之内出现的黄疸,即黄疸指数超过6mg/dl; 2、黄疸超过正常的范围,如 48小时之内,>9mg/dl; 72小时之内,>12mg/dl; >72小时>12.9mg/dl; 3、足月儿生后14天内黄疸未完全消退,早产儿生后4周内黄疸仍未完全消退。即>5mg/L,或黄疸退而复升。 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溶血因素(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出血,红细胞异常,红细胞破坏,红细胞数目增多,酸中毒,缺氧,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败血症,肝炎)等等。 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危害为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一旦发生胆红素脑病轻者可以导致脑瘫智力障碍发育落后,严重者可以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当然,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防可治的,并没有那么可怕。主要是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病理性黄疸怎么治疗呢? 1、首先是病因治,寻找引起黄疸的原因,进行征对性治疗。 2、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输液治疗。比如肝酶诱导剂,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茵栀黄,黄疸茵陈等口服药物。 3、蓝光治疗,需住院治疗。 4、换血治疗。 在产科住院期间,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推荐给你不同的治疗方案。轻度增高可以口服药物治疗,中度黄染考虑光疗,严重的黄疸可能需要换血治疗。
一.何为身材矮小? 2岁至青春期前儿童可用公式计算正常身高:岁数×7+70(厘米)。低于正常身高2个标准差(约正常身高的6~7%),或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3个百分位(通俗的讲,就是一百个同龄同性别儿童按大小个子排队,最后3人为矮小)称为身材矮小。二.身材矮小有哪些原因? 内分泌、疾病、遗传、营养等因素均可造成身材矮小,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生长素缺乏和性早熟。当然,运动、睡眠、精神因素也与长高有关。三.发现身材矮小该怎么办? 首先应去正规医院的儿童内分泌专科或矮小症专科做相关检查,分清原因,做针对性治疗。目前已知有300多种疾病与身材矮小有关,不分原因乱服药无疑是可怕的。市场上有些增高药物含有性激素,有“拔苗助长”之嫌,并可促进骨骺(骨骼生长线)提前融合,导致骨骼生长过早停止,最终身高反而下降。四.身材矮小应做那些检查? 首先要拍左手X光片,以了解骨龄,并做成年身高预测。通常骨骼正常发育时,骨龄与年龄大致相等。骨龄与年龄相差较大或预测身高过低时,应积极寻找原因。骨龄大于年龄(如8岁儿童骨龄为10岁)多见于性早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骨龄小于年龄(如8岁儿童骨龄为6岁)多见于生长激素缺乏症、性发育迟缓等。并查看骨骺是否已闭合,若已闭合则再无长高可能。再做生长素激发试验,检查甲状腺素、性激素、染色体(部分女孩)等,应用生长素前,一般还需要检查血常规、头部CT或磁共振、血糖、肝肾功能等,有条件检查IFG-1。五.目前对身材矮小治疗效果如何? 根据不同原因效果不同,若因甲状腺素缺乏,只需口服甲状腺素片,每年平均可增高10~16厘米,最多可达23厘米,并可改善智力;若系生长素缺乏,注射生长素效果也相当好,每年平均可增高10~14厘米,最多可达21厘米;对于性早熟,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安全有效,可抑制性成熟,提高最终身高8~10厘米。同时由于长个子主要与生长素有关,有很多病因引起的矮小,是通过生长素的分泌减少而导致的,其中包括一部分家族性矮小患者,也是生长素治疗的适应症,但生长素减少者治疗效果稍差于生长素缺乏者。六.身材矮小孩子什么时候治疗最合适? 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有早长晚长之分”,这样很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我国近二、三十年来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而食品安全下降,环境污染,保健品泛滥,加上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孩子的发育比上一代人明显提早。为了尽早发现,除与同龄儿童比较身高外,平时还应注意孩子的生长速率,3岁至青春期每年小于4~5厘米,青春期每年小于5.5~6厘米,视为生长迟缓,应及时去医院找专科医师检查咨询。如:女孩骨龄超过12岁后身高增速开始减缓,骨龄14岁后更锐减至每年1~2厘米,女性初潮后一般平均再长5~7厘米。一旦青春期结束,骨骺闭合再无长高可能。当然,过早使用也不合适,正常人在不同生长阶段,生长调节方式是不一样的。1周岁之前,延续宫内生长调节方式,以代谢轴调节,1周岁之后逐步向生长素调节过渡(因而生长素缺乏者1周岁前常常不矮),2周岁以上基本以生长素调节为主,极个别需要到3周岁左右才完全由生长素调节,因而虽然目前也有人主张2岁后可开始应用,但多数人观点还是3岁以上再用更好。年龄过小,也还有检查较困难和孩子不配合等方面问题,一般5~6岁开始治疗相对方便。七.注射生长激素副作用是不是很大? 生长素与一般所说的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它由脑垂体合成,定时释放,平时在血中很难测到,释放时血中浓度可突然增高50倍以上,消失也很快,半衰期仅20分钟。目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与人体自身的生长素完全一致,而且在选择注射时机时尽量与人体生理过程吻合,几乎不对人体内分泌系统造成任何影响。生长素用于儿童增高国外已有50多年历史,基因重组人生长素(rhGH)是被目前国际上对药品审查最为严格的机构--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认可的增加身高唯一安全有效药物,每年可使矮小儿童增高10~14厘米。欧洲小儿内分泌协会(ESPE)总结几十年的治疗试验结果,于1993年正式宣布“rhGH在应用于常规治疗时具有令人吃惊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八.正常人对自己身高不满意是否可用生长素? 正常人注射生长素虽然也有一定的增高作用,但效果不如生长素缺乏或低下者明显,同时还需摄X光片,以了解骨骺是否闭合,对成年人绝对无效。2003年7月25日,FDA放宽了对合成人类生长激素的使用范围,允许让身材异常矮小但身体健康的儿童通过注射生长激素增加身高,由于此类就诊者一般就诊时年龄都已经较大,提高最终身高幅度常常有限,多数只能提高3~5厘米。而且应用生长素治疗费用仍然较高,并需通过皮下注射才能起效,有一定痛苦。国外有研究显示:“人的身高70%由遗传因素决定,30%由后天因素决定”。对于正常人长高,充足的睡眠、有氧运动(中等强度、有规律、连续性、每次不少于20分钟、尽量在户外)、平衡的营养都很重要。九.家族性矮小者有无治疗办法? 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密切相关,遗传身高计算方法:男孩=45.99+0.78×(父身高+母身高)÷2±5.29cm;女孩=37.85+0.75×(父身高+母身高)÷2±5.29cm。此处的±5.29厘米不可小视,对最终身高来说,可认为差别“巨大”。这主要与营养、运动、睡眠、慢性病,甚至精神因素等有关,适当注意有可能达到高限。当然,家族性矮小,目前可归为特发性矮小类,多数情况下,只要骨骺未闭合,可以通过适当治疗,在一定程度提高终身高。同时,由于父母过去都未进行过任何矮小方面的检查与治疗,不代表家族中肯定没有影响身高的疾病,有些疾病现在可以检查,并可得到有效治疗,如果孩子也有相同疾病,完全可能通过检查、治疗达到比较理想的终身高。如果发现孩子矮小,应用时找专科医生做适当检查咨询。十、生长素是否会促进骨龄增长? 时常有人说,生长素会促进骨龄增长,其实,这种观点明显是一种误区。之所以有人有这样的看法,主要还是片面理解造成的。生长素更多地应用于生长素缺乏儿童,这样的儿童,骨龄常常偏低,应用生长素使生长素基本正常后,落后的骨龄有向正常骨龄靠近的趋势,容易误认为是促进骨龄增长,还有不少应用生长素儿童,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骨龄快速增长也容易误认为是生长素造成。因为用药期,出现任何问题都容易往药物影响上考虑。目前已经有足够证据表明,男孩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因为女孩不适合用,易造成男孩化)使雄激素不能转化为雌激素后,骨龄几乎可以做到不增长(由于尚未得到正式批准,目前还未用于临床,只是用于科研),但芳香化酶抑制剂量并不象GnRHa那样会抵制生长素分泌,和抑制生长素受体的敏感性。说明骨龄增长,主要与雌激素有关(男孩体内一样有雌激素)。再说,如果生长素会促进骨龄增长,FDA还会批准使用它来提高终身高吗?还会有那么多人花那么大的代价长期使用吗?今后我们还会在该栏目中继续搞这类问答,有兴趣的了解更多有关知识的朋友,我建议读者查阅国内最具权威科普报刊——《健康报》,也可访问其网络版(http://www.jkb.com.cn)中的寻医问药栏目,或生长发育网(http://www.zenggao.org)、好大夫在线(http://www.haodf.com/)等。
儿童矮小症应如何治疗? 如果身高低于健康儿童同年龄、同性别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以下或在同龄人第三百分位数以下的就是身材矮小。正常儿童的生长速度,1岁以内全年身高将增长24~25厘米,1~2岁要增长10~12厘米,2岁以后到青春发育前期,每年则增长5~7厘米。如果在3岁至青春期之间每年增长5厘米以下,或在3岁以前和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低于正常70%,均为生长缓慢。 儿童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家族性矮小;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即所谓晚长);全身性疾病(如营养不良、慢性腹泻、哮喘等);染色体病(特纳氏综合征);骨骼发育异常(软骨发育不良等);先天和遗传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症占矮小儿童的1/4左右。 矮小症的治疗曾是世界级的难题,但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儿童矮小症的治疗有了很大的突破,很多“袖珍少年”完全可以成为“白马王子”。然而,儿童身材矮小的就医、诊断、治疗总是过迟,多数在青春期后因为上学、分配工作、参军、婚姻等遇到挫折才前去就医,虽然其中少数人还有治疗机会,身高能有所增加,但要想达到成人平均身高已不可能。因此矮小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这个“早”字,决定孩子身高将来能否达到平均水平,能否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工作、生活。 不同的原因治疗方法不同,所以治疗前必须在正规医院查清病因,即先要做出正确诊断,然后考虑如何治疗,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获得良好效果。切不可在不明原因时,盲目购买滋补品、增高药品及增高鞋等,那样可能对孩子的身体起到相反的作用。 全身性疾病(如营养不良、慢性腹泻、哮喘等)要先治疗原发病,如果原发病得到控制后,身材矮小仍明显,可用生长激素进行追赶性治疗。自从1983年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hGH)临床应用以来,目前已经肯定以下疾病引起的矮小应用hGH治疗有效。1.生长激素缺乏症是应用生长激素效果最好的适应症。国内外多年临床应用表明,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使这类矮小患儿一般每年增长10~14cm。2.特发性矮身材(ISS)即指矮小儿童中还有一部分属于目前尚难确定病因机制的孩子。他们呈均匀矮小,出生时体重正常、无内分泌功能失常等,如不进行治疗,成人时将是矮身材,对这类小儿应用生长激素进行治疗观察,已取得较满意的结果。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特纳氏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宫内发育迟缓等所造成的矮身材,也已经被公认是生长激素治疗的适应症。4.家族性矮小、性早熟、发育迟缓、软骨发育不良应用生长激素治疗也有效。不同的疾病,生长激素的用量、疗程、效果也不尽相同。对于生长激素治疗矮小,许多人心存疑虑。目前使用的生长激素是基因重组型,其分子结构与人的生长激素一模一样,而且由于是替代治疗,所以一般不会发生副作用。长期使用生长激素不仅不会导致性早熟,而且性早熟儿童,由于最终身高较矮,也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花费也越少。由于大多数矮小儿童早期常不易被发现,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身高发育,发现身高低于同龄孩子或生长速度减慢,应及早请医生进行诊断。对大多数矮小儿童,治疗的理想年龄是4~6岁,上学时达到正常水平。 在治疗矮小过程中,要改正几个认识上的误区,首先是试图改变遗传身高,如果孩子达到正常的遗传身高,我们并不主张盲目为孩子“拔苗助长”。其次,盲目相信广告宣传,为孩子滥用增高产品,往往给孩子带来许多危害。故而针对孩子的矮小问题,应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治疗。另外,除生长激素治疗外,身材矮小的儿童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包括:不吃甜食、不喝饮料、保证睡眠质量、足够的运动等。
经常有家长向我倾诉,孩子晚上磨牙,严重的磨得嘎嘎作响,家长听了都觉得心里害怕。接下来,就会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蛔虫呀?我是不是应该给孩子打虫呢?今天谢医生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磨牙症。 什么是磨牙症? 磨牙症是指患者不自主、无意识地上下牙齿咬合面相互摩动或紧咬的疾病,可以导致患者牙齿磨损、松动,咀嚼肌疼痛。既可发生在小儿,也可发生在成人。 哪些原因会造成孩子磨牙呢? ①肠内寄生虫病:尤其是肠蛔虫病,在儿童中相对多见;主要是因为寄生虫的活动或寄生虫产生的毒素刺激导致。 ②胃肠道的疾病、口腔疾病; ③积食:临睡前给小儿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样在宝宝睡觉后都可能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通过神经引起咀嚼肌持续收缩; ④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运动性癫痫、癔病等; ⑤营养元素缺乏:如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D,缺锌等,都可引起磨牙; ⑥牙齿排列不齐:咀嚼肌用力过大或长期用一侧牙咀嚼,以及牙齿咬合关系不好,发生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也会引起夜间磨牙。而且,牙齿排列不整齐的孩子,他的咀嚼肌的位置也往往不正常,晚上睡眠时,咀嚼肌常常会无意识地收缩,引起磨牙。 ⑦精神心理因素:小儿白天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或情绪紧张等;还有不少孩子在晚间看惊险的打斗电视、入睡前玩耍过度;另外,如果因某件事情长期受到爸爸妈妈的责骂,引起压抑、不安和焦虑,也会出现夜间磨牙的现象; ⑧遗传因素:父母有磨牙症状的孩子,发生磨牙的几率会是父母不磨牙的孩子的10倍以上; ⑨睡眠相关因素:侧卧位或俯卧位睡眠,睡眠时打鼾甚至睡眠呼吸暂停可以导致磨牙。 由此可见,磨牙基本上都是由某种疾病引起的,有些孩子因磨牙时间较长,虽经相应的治疗,但因大脑皮层已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因此夜间的磨牙动作不会立即消失,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性磨牙,特别是胃肠病虽有好转,但胃肠功能紊乱依然存在,所以磨牙动作不能在短时间内纠正过来,必须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好转。 另外,孩子8--11岁换牙期间,因为牙龈发痒,很容易产生轻微的磨牙现象,这期间轻度磨牙属正常现像,过了这个阶段,通常会自行消失。但如果比较严重就需要治疗了。 经常磨牙会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呢? 孩子偶尔发生一两次夜间磨牙,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妈妈不用太担心。如果孩子天天磨牙,就要引起妈妈的重视了,它对孩子还是有很多不利影响。 ①牙齿过早磨损 经常磨牙,会使孩子的牙齿过早磨损,露出牙本质,引起牙本质过敏,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即发生强烈疼痛。 ②影响孩子的面容 磨牙时,面部肌肉特别是咀嚼肌不停地收缩,时间一久,宝贝的咀嚼肌纤维就会增粗,脸型变方,影响孩子的面容。 ③发生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如果孩子牙齿磨损严重,牙高度下降,面部肌肉过度疲劳,会发生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在说话、歌唱或吃饭时,孩子的下颌关节和局部肌肉发生酸痛,甚至有张口困难。 ④在大脑皮层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 有些孩子因为磨牙时间较长,虽然经过治疗,引起磨牙的病因已经消除,但由于大脑皮层已形成了牢固的条件反射,因此夜间磨牙动作不会立即消失,磨牙的危害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孩子磨牙怎么办? 因为导致磨牙的原因很多,所以,针对磨牙的首要方法就是寻找原因,然后去除引起磨牙的各种因素。 ①白天避免玩得过度兴奋。 ②睡前少看刺激性电视剧,并尽量让精神松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③睡前一定要刷牙,晚饭不要过饱,临睡前尽量不要进食。 ④尽量避免含有咖啡因等饮料或食物,如咖啡、巧克力、可乐等,浓茶也要避免,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⑤学习压力过大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⑥热敷上下颚,可松弛咬合肌肉,也可减少头痛的机会; ⑦纠正牙颌系统不良习惯。如单侧咀嚼、咬铅笔、常嚼口香糖等。 ⑧因牙齿咬合问题所致者,或牙齿磨损明显者,建议到口腔科就诊; ⑨孩子严重磨牙,确实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家长无法起到诱导作用的,建议到心理科就 诊治疗。 ⑩肠道驱虫治疗:杀蛔虫治疗,减少肠道寄生虫蠕动刺激肠壁。因为卫生原因而导致蛔虫引发的夜磨牙在儿童时期可能会发生,但是在青春期和成年人中因蛔虫引发的磨牙发生几率几乎不存在。所以,驱虫治疗方法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来说没有效果。 中医药的小方法 ①鲜枸杞菜(连梗先煲)250g、黄花菜20条(去蒂)、蜜枣2~3个、猪胰腺1条,煲汤。 ②每晚睡前吃一块生桔皮或者用陈皮泡水,连吃2--3天,可治小儿及成人睡觉磨牙,主要针对早期磨牙刚刚发生时; ③双侧大鱼际按摩至发热,每天2~3次。 以上方法对磨牙可能有效,家长们可以试一试。 医生最后提醒,磨牙症是多因素造成的功能紊乱,需从生物、心理等多层面来认识和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认为驱虫即可,还是要去医院咨询医生进行正规治疗。
心理因素也能影响长高吗?近年来每年有110 万对夫妇离婚,1991~1999 年平均每年递增4. 4 %,有的孩子因家庭暴力、虐待、饮酒、抽烟、服用药物、“一家两制”、两地分居、第二职业、失业威胁、期望值高、分配不公、婚外恋、居住拥挤、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价值取向的冲撞等种种矛盾的纠葛,以及辱骂、讥讽、嘲笑、歧视等“心理暴力”,使孩子感受到冲撞的痛苦,从而使其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量减少,他们的身高比在和谐环境中得到多方关爱的孩子矮,国外学者把因为缺乏爱抚和关心而停止发育,身高进展缓慢,成为矮身材的称为“社会—心理—矮小综合症”,也有称为“社会心理型侏儒”。孩子缺乏母爱会影响身高吗? 身高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个体差异,但大都与遗传、营养、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一些专家研究发现,情绪障碍同样也能影响身高。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得不到充分的母爱,那么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龄儿童矮小,国外称这类矮小者为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也有的资料称之为“情感遮断综合症”。为什么孩子缺乏母爱会影响身高呢?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是下丘脑、垂体系统机能受情绪抑制,进而引起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这样的孩子除身高较矮外,尚有智力发育较迟、多饮、多食、独语、多动、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异常行为。情感遮断性的小儿一般睡眠不踏实,缺乏安全感,有时在梦中喊醒、哭醒等,这些情况会影响到睡眠质量。而儿童的生长激素——荷尔蒙只有在深睡期和熟睡期才分泌旺盛,因此说,睡眠不安,易惊醒的孩子,这种生长激素的分泌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抑制,这也是孩子长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也有研究发现,一旦这些孩子解除负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够迅速的出现追赶性生长,身高可以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家庭不和也会影响长高吗?据英国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称,和经常打架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或来自破裂家庭的孩子,其身高极可能较矮。为评估家庭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人员对健康问题走访报告进行了检查,发现至少有300名儿童来自于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单亲或被父母遗弃所造成的困难家庭,这类儿童占被调查总数的4.5%。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在经历过家庭冲突的儿童中,身材矮小者占31.7%,与此相比,在无此经历的儿童中身材矮小者只占20.2%。加上已知的影响生长的其他因素,如社会阶层、家庭人口数量和性别差别等,相应的差异比例只有稍微的下降。紧张焦虑会影响女孩身材长高吗?据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丹尼尔·派思最近报告,整天生活在紧张焦虑情绪中的女孩比具有快乐稳定情绪的女孩子身材矮小。这项报告是对716个从9--18岁孩子做9年跟踪研究而提出的。感觉紧张的女孩比感觉快乐的女孩矮5.08厘米,且有2倍以上可能性不会成为身高1.57米以上女性。心理学家猜测情绪可能抑制掌管身高的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这项研究也发现紧张情绪似乎不会造成男孩子身材矮小。这可能与男女孩子面对压力的生理反应不同有关。但具体的机制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哪种紧张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身高的增长呢?一种为“分离紧张感”,指一些女孩恐慌于与父母分离,如不愿去学校,不肯与父母分睡在不同房间。另一种是“长期紧张焦虑症”,表现为性情胆怯,缺乏自信,害怕别的孩子不喜欢她,担心自己做事不如别的孩子好。至少5%的美国女孩受害于这种影响身高的紧张焦虑心理障碍。专家建议,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紧张焦虑倾向后,应寻求专家帮助。家长应关心7岁以上女孩所担心的事:父母关系、家庭经济、自己容貌、言谈举止、身材高矮等。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呢? 从上述的几个问题中,大家已经充分体会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呢?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有人曾对1095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里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者所占的百分数为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孩子只占0.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 2、家庭氛围: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因为儿童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3、教育态度与方式:从发展的观点看,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儿童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4、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儿童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的相关性。家长该怎样创造一种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和气氛呢?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创造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呢?这就要求家长要做到:1、以身作则,身教重于严教:儿童对一种家庭气氛的心理承受力表现在他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们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2、要有民主的行为作风: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地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3、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妇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艺术和家政科学 。4、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具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目前有些家长对家庭陈设、衣着服饰、吃喝娱乐等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学习休息和身心健康却漠然处之,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日益受到国家、政府和世人关注的话题。其中性早熟已成为最常见的小儿内分泌疾病之一。根据上海市调查,目前上海地区儿童性早熟的患病率约为1000/10万,女孩发生性早熟远多于男孩。女:男为4-5:一. 什么是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异常性疾病。即女孩8岁前乳房发育,10岁前月经来潮;男孩9岁前睾丸容积大于4毫升。二. 性早熟发病率增加的可能机制(一) 环境因素与性早熟1. 环境中存在的能够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诸多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简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如洗涤剂、农药及塑料工业等。它们污染水源和土壤,进入人体内可影响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转,并与激素受体结合,可产生拟雌激素活性或抗雄激素活性,从而可改变人类和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导致生殖、发育和行为异常。2.人工合成雌激素的滥用 现在,大家菜蓝子里不是甲鱼、黄鳝,就是牛、羊、鸡、鸭、猪肉。熟不知,这些食品均或多或少含有雌激素成分。为促进家畜、家禽快速成熟,提高产量,有人把人工合成的雌激素添加在饲料中,导致市场上销售的牛肉、猪肉、鸡肉中均程度不等地检测出乙烯雌酚(一种雌激素)。若多食动物食品,这些雌激素便进入人体内。还有植物雌激素污染了我们吃的水果、蔬菜,由于在瓜果生长、成熟过程中使用了植物激素,使市场上出售的瓜果、蔬菜又大又漂亮,但吃出来味道平淡,还把这些激素带入体内,人体的雌激素水平自然会增加。(二) 生活环境的变化与性早熟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为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少生病;他们常给孩子服营养滋补品,如牛初乳、花粉、蜂皇浆、蚕蛹、冬虫夏草等。专家们曾对花粉、蜂皇浆、蚕蛹进行检测,发现其中雌激素的含量是人体内的8-34倍之多,若常服上述滋补品便可导致性早熟。另外,文化传媒的不良影响:喜看情感类电视剧、电影、书籍、漫画,其中某些情节如接吻、拥抱或性行为都有刺激作用。此外,汽车的大量使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大量的研究反应汽油燃烧汽车尾气在31.25ML剂量时可检出雌激素活性,它们被吸入人体内,也会干扰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三) 光污染与性早熟现代社会产生的过量的或不适当的光辐射,如人工白昼、彩光污染、电脑显示屏亮度太强,儿童若受过多的光线照射会通过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减少对性发育的抑制作用,导致青春发育提前,甚至性早熟。(四) 心理因素与性早熟家庭关系等因素与儿童性早熟有相关性。儿童学习负担过重,除应付学校的功课外,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科学习班,不管小孩愿意与否。这样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太少,容易造成肥胖。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关爱,心情压抑可发生性早熟。美国和新西兰心理学家的最新联合研究发现,父女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女孩青春发育。专家调查173名女孩及她的家庭,研究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发育延迟于那些父亲关系一般或者不太好的女孩。虽然母亲与女儿关系也会对孩子青春发育产生影响,但结果却远远不及父亲对女儿影响大。女孩青春期发育提前是父亲对女儿关爱程度不够的一种反馈(五)肥胖症增加与性早熟 早期超重与性发育提前有相当的联系,肥胖小儿脂肪增多,脂肪细胞瘦素分泌增加,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多,导致性早熟。目前由于饮食、环境因素影响肥胖儿童逐年增多,是造成性早熟患儿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三. 性早熟的危害1. 性早熟儿童由于骨龄提前,成年身高肯定受影响2. 若早初潮,不能自理,因与同龄儿不相同,心理上便会受到伤害3. 易受性侵犯,有文献报道,世界上最小的爸爸是7岁,最小的妈妈是5岁四. 家长应怎样及早发现及预防家长应对孩子多多关爱,定期观察孩子身高的变化,记儿童成长日志,发现下列征象尽早找儿科内分泌医生诊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一) 女孩发育的早期征象:1. 身高加速增长和骨盆发育2. 乳房下有硬结、肿痛3. 乳晕、乳房增大,隆起、着色4. 阴道分泌物增多、内裤上有少许分泌物、阴部疼痒等5. 皮下脂肪增多(二) 男孩性发育的早期征象:1. 睾丸、阴囊增大,着色2. 腋窝、上唇、阴部出现长而细、色浅的长毛3. 变声和出现喉结4. 身高增长加速5. 乳晕着色,增多6. 乳头出现硬结和胀痛五.性早熟贵在预防:预防性早熟,把握饮食三大原则:不偏食,少季节水果、不乱服用成人保健品。少吃动物食品,尤其肯德基、烤牛排。不吃营养滋补品;讲卫生,勤洗手,不要接触环境污染物,控制饮食,减少肥胖,保持心情愉快;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少看电视,少玩电脑。加强对避孕药的管理,我们的门诊每年都会碰到10余例误服避孕药导致的性早熟。家长要做小孩的知心朋友,平常多关心孩子生长发育。若发现有上述性早熟的苗头,不要盲目等待。尽早到小儿内分泌专科就诊,以便及早干预,使孩子远离性早熟带来的危害。
时常有人说,生长素会促进骨龄增长,其实,这种观点明显是一种误区。2007年美国、欧洲、亚太等全球主要儿童内分泌学会的主要专家在墨西哥会议上达到共识:正常剂量生长素不促进骨龄的增长和性发育。 之所以有人有这样的看法,主要还是片面理解造成的。生长素更多地应用于生长素缺乏儿童,这样的儿童,骨龄常常偏低,应用生长素使生长素基本正常后,落后的骨龄有向正常骨龄靠近的趋势,容易误认为是促进骨龄增长,还有不少应用生长素儿童,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骨龄快速增长也容易误认为是生长素造成。因为用药期,出现任何问题都容易往药物影响上考虑。目前已经有足够证据表明,男孩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因为女孩不适合用,易造成男孩化)使雄激素不能转化为雌激素后,骨龄几乎可以做到不增长(由于尚未得到正式批准,目前还未用于临床,只是用于科研),但芳香化酶抑制剂量并不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尖似物(GnRHa)那样会抑制生长素分泌,和抑制生长素受体的敏感性。说明骨龄增长,主要与雌激素有关(男孩体内一样有雌激素)。再说,生长素也常常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尖似物(GnRHa)联合治疗真性性早熟,如果会明显促进骨龄增长,也就无法用于性早熟治疗了。 还有巨人症,也就是生长素分泌增多症患者,一般也无早熟或骨龄提前闭合现象,如果生长素促进骨龄增长,巨人症患者也就成不了巨人了。且如果生长素会明显促进骨龄增长,也就无法用于提高终身高了,FDA还会批准使用它来提高终身高吗?还会有那么多人花那么大的代价长期使用吗?
人体的生长激素是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由141个氨基酸组成。它是体内最重要的促进生长的激素。儿童身高的增长主要是由长骨的骨干与骨骺之间的软骨板中的细胞分裂增殖实现的,而生长激素正是对这种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入青春发育期时,生长激素在性激素的协同作用下,更进一步引起身高的快速增长。生长激素还具有显著的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所以对体内各种器官组织的生长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儿童患有先天或后天性的疾病,引起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时,可造成身材矮小,甚至侏儒症,全身各种器官组织的生长也较迟滞。人工合成的生长素与人脑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的化学结构完全一样。适当采用生长素作为替代治疗,可明显地促进患儿的身高增长,并改善其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它对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多种器官的功能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激素之一。人体自身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是皮质醇,人工合成的称作氢化可的松,这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过敏及免疫抑制作用,但是长期大剂量应用,会引起许多副作用,如消化道溃疡、高血压、骨质疏松、免疫功能低下及向心性肥胖等等。 性激素是由性腺及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几种类固醇激素,睾丸主要分泌睾酮,卵巢主要分泌雌二醇及黄体酮,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脱氢异雄酮。在胎儿期,体内的性激素水平较高,这对胎儿生殖器官的性别分化及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到了青春期,体内的性激素再度显著升高,这不仅对生殖器官及性征的发育、成熟至关重要,而且与生长激素协同,引起身体的生长突增。但是在整个儿童期,生殖器官一直处于幼稚状态,体内性激素的水平也始终处于极低的水平。此时如果剂量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地摄入含有性激素的食物或药物,就可能引起生殖器官和性征的提早发育。 由上面所述可以明确,生长素无论从来源、化学结构,还是从生理、药理作用上来说,均与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及性激素完全不同,因此恰当地采用生长素来治疗儿童身材矮小,是不会产生糖皮质激素或性激素样的作用和副作用的。
1、过量的动物类食品 由于对食物短缺年代记忆犹新,家长常希望子女现在能吃得更好,特别是祖辈们,生怕孩子吃得不够好。摄入过量的动物类食品,不仅易造成儿童肥胖,常常也摄入了过多的动物饲料中的添加剂。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家禽,绝大部分是用拌有快速生长剂的饲料喂养的,猪、牛、羊肉等常常一样。这是可能是目前性早熟逐年增多的最常见原因。同时,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污染物也可能进入动物体内,且动物体内的污染物更容易在骨髓中沉积,过多的骨头汤,不仅补不了钙,还可能引起铅中毒和性早熟。人体脂肪细胞也能分泌少量雌激素。肥胖儿童,性早熟比较明显高于正常儿童。2、反季节蔬菜和水果 冬季的草莓、葡萄、西瓜、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橙和桃,几乎都是在“促熟剂”的帮助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一定要避免给幼儿食用。过于鲜艳的水果,常常中是催熟剂诱发而成,也应该注意避免。 新鲜荔枝等食物,由于自身含有一定的类似人类雌激素物质,过量食用也有可能造成性早熟。3、可入药的大补类食品包括冬虫夏草、人参、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中医指出,越是大补类的药膳,越易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造成其身心发展不平衡。 其他如:蚕蛹、鸡胚、胎盘、蜂王浆、牛初乳、花粉制剂营养滋补品常常含有较高的性激素,也中诱发性早熟常见原因。4、油炸类食品 特别是炸鸡、炸薯条和炸薯片,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而且,食用油经反复加热使用后,高温使其氧化变性,也是引发“性早熟”的原因之一。每周光顾洋快餐两次以上,并经常食用油炸类膨化食品的儿童,“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2.5倍。 5、某些儿童口服液 针对儿童市场的很多标榜“长高长壮或增加食欲”的补剂和口服液,相当部分含有激素成分。这些激素使孩子在五六岁时长得比同龄儿童高大壮实,其骨龄可能已达8岁或10岁。而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反而不见长了。还有一些保健品(国家规定,保健品是不允许宣传有任何治疗作用的),象什么蛋白粉之类,除非患有一些特殊疾病,正常儿童根本没有必要去用,现在的儿童,蛋白质摄入常常过量(不象六、七十年代食物短缺了,其实,那时吃不饱的家庭也买不起现在的蛋白粉)。还有那些补充微量元素的药品或保健品,也不能排除诱发性早熟的可能。微量元素决不是多多益善!6、当然,除了食物、补品、保健品之外,还有一些可能诱发性早熟的原因,如:光照过度是诱发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夜间长时间光照会影响大脑中的内分泌器官松果体的正常工作,可能导致促性腺激素的提前分泌,从而导致性早熟。大量使用化妆品、不良信息的泛滥(包括文字信息、媒体信息、网络信息、手机信息、语言信息等)、环境污染、含氯类农药的过量使用等,也是造成性早熟增加的重要原因。个别还有因误服避孕药造成。总之, 从上面原因看,似乎很难找到安全的食品了。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状况确实有下降趋势,但注意也不能过度,正常的营养、平衡的饮食还是很重要的,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安全的事!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矮小症的病因与治疗 只要身高低于同地区、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或低于该人群身高曲线的第三百分位(通俗地讲就是一百个这样的孩子按高矮排队的最前面的三个人)医学上称为矮小症。 矮小的病因很多,只有针对病因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还不存在,以后也不大可能会存在一种药物可以治疗所有原因引起的矮小症。 常见的矮小病因有:一、内分泌性矮小:如生长素缺乏、甲状腺素低下等,可通过生长素激发试验和检测甲状腺素确诊。应用生长素或甲状腺素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性早熟所致成年身高低也属此类。性早熟者与一般矮小不同,由于发育提前,成长期身高可高于同龄人,但生长停止也早,最终身高常常较矮。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让青春期发育迅速停止,以争取更多的长高时间,从而提高成年身高。二、遗传性身材矮小:除少数能查出家族中同患某种疾病的外,多数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三、营养性矮小:目前已少见。一般性“挑食”不至于引起身材矮小,仅见于长期慢性病的患者。此类病人不需要进行增高治疗,只要有效治疗原发病,调整营养就能长高。四、宫内发育迟缓:患儿出生时身长、体重低,出生后半年内未能实现有效追赶,成年身高也低。生长素对此类病人有一定的提高成年身高作用。五、染色体疾病:如特纳综合症、唐氏综合症等,通过染色体检查可确诊。根据病种不同治疗方法与效果不同。六、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笨丙酮尿症、粘多糖病。此类病人目前增高治疗效果差。七、体质性青春期延迟:即所谓的“晚长”,这一类人群常有家族史,一般不需要治疗,最终也能达到正常身高。如疑属此类,应定期检查骨龄,并做成年身高预测。八、骨骼系统疾病:如软骨发育不良、成骨不全等,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由于矮小的病因很多,目前还有不少尚不能查出具体病因者,此类医学上统称为特发性矮小。在一般检查未发现异常,且排除肿瘤等应用生长素的禁忌症后,可考虑试用生长素治疗。2003年7月,美国FDA正式批准生长素用于治疗非生长素缺乏性矮小症。但这种情况下,疗效往往不如生长素缺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