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我国2015年发布的《中国骨关节炎防治白皮书》提供的数据,国内目前约有1.5亿人患病,其中大多数为膝骨关节炎发病人群,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膝骨关节炎的发病人群基数会不断扩大。 虽然膝骨关节炎的阶梯治疗治疗方案很早就被提出来,但目前的膝关节炎患者面临两种治疗选择:一、保守治疗,一般适合于早中期骨关节炎患者,因为关节力线的变化导致关节内软骨压力增高使软骨不可再生,并且磨损加速,这些患者可能会逐渐因为年龄和病情的加重,不能不接受关节置换;二、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骨关节炎晚期的患者,目前主要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患者术后可以恢复行走和上下楼等日常活动,且无疼痛,且20年的生存率可达到85%。但对于年轻患者而言,过早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可能面临翻修的风险。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始终有部分“等待关节置换的人群”,保守治疗无效,人工关节置换术又年龄偏小,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截骨矫形被推崇。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发展,研究发现矫正膝关节力线新技术使得膝关节向终末期的发展的趋势得到中止,并有望逆转之前关节软骨磨损。以胫骨高位截骨术和股骨远端截骨为代表的保膝手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部分“等待关节置换人群”的症状,圆满的填补了这一“灰色地带”治疗的空白。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通过纠正下肢力线,将力量分散到相对正常侧的软骨,减轻受累间室软骨的压力,从而改善膝关节生物力学环境和促进有效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受累间室的软骨的修复,减轻疼痛,恢复膝关节正常活动。随着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手术技术进步、内固定材料发展及新型手术器械的发病,其临床治疗价值逐渐得到体现。据研究报道,15~20年的生存率约80%,其治疗效果可以媲美人工膝关节置换。 因为保膝手术的确切疗效及其相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优点,因此保膝又被誉为“善举手术”。目前国内骨科学术界已掀起了一股保膝手术的研究和实践热潮,极大的提高了我们攻关骨关节炎治疗的能力。我院目前已正常开展此项手术。
临床上常有些人走路外八、摇摆步态,快步呈跳跃状态。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即不能翘二郎腿。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重者只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不能靠拢。这就是臀肌挛缩症。臀肌挛缩症(GM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自1970年Valderrama1报告以来国内外已有众多报道,但病因及分类尚不十分明确。发病原因:与臀部接受反复多次的肌肉注射密切相关。其中的损伤因素包括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性损伤等,多数学者认为注射药物的化学性损伤是主要病因。本病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且多为双侧。医生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如下征象:1.并膝下蹲试验:患者直立并膝,嘱其下蹲,正常人可顺利完成,若不能下蹲或双膝先分开后方可下蹲,或呈蛙式位下蹲,即为本试验阳性。2.交腿试验:患者坐位或平卧,嘱其在膝上交叉两下肢,若患者只能在膝下交叉或不能交叉,不能翘“二郎腿”,则为阳性。3.屈髋试验:患者仰卧位,先检查健侧下肢,用左手持膝前部,右手持足部,在矢状面上可灵活自如地将膝及髓关节完成屈曲,再用同样方法检查患侧,当髋和膝屈至90°时,髋便不能再屈,必须先让患髋外展、外旋,使患侧膝向外侧划一半圆弧形,方能再回人矢状面完成屈曲,或者髋内收位屈伸髋关节过程中有明显的弹响感。诊断原则:根据病史、臀肌痉挛及伴发症状,结合相关体格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治疗本病绝大多数需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1.臀肌挛缩带切除术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易损伤坐骨神经,术后残留空腔,松解不彻底,尤其重型病例,臀大肌挛缩带范围大,在切除内侧挛缩带时因担心损伤坐骨神经而切除不彻底,影响疗效。故现已少用。2.臀肌挛缩带切断术手术简单,创伤小。对重型病例因大粗隆臀大肌腱板紧张部分未松解,疗效常不满意。3.臀肌挛缩带切断术加臀大肌止点松解术采用大粗隆后上方弧形切口,能够暴露阔筋膜后缘、臀肌挛缩带的下缘及臀大肌腱板的下部,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在术野能够充分解决致病因素,疗效满意。本人术式:在大粗隆表面皮肤作一3~4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在大粗隆表面切除一直径约2cm的阔筋膜,再放放射状松解所有腱性组织,以见到肌肉组织为限。术中以内收25度位屈伸髋关节没有妨碍,没有弹响感,一侧大腿轻松搁在另一侧大腿上,轻松翘二郎腿为标准。创伤小,疗效非常满意。下图是一例患者术后四天的效果图。
肩周炎俗称冻凝肩。是各种原因(如受凉、劳损、外伤等)引起肩关节的疼痛,由于疼痛使肩关节活动减少或不活动,肩关节活动减少或不活动可导致肩关节周围的肌腱与腱鞘形成粘连、关节周围的肌肉慢慢萎缩变细变短。病人的感觉是肩关节稍微活动就疼痛、夜间静息痛,而疼痛的结果是不敢动,越不动病情越加重,长期下去,肩关节出现僵硬、部分人夜间可痛醒,吃止痛药也不见效果。消除粘连和恢复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长度是根本的治疗。最快的治疗方法是麻醉下,手法松解使肩关节的粘连得到解除,被动活动肩关节,使肩周围的肌肉恢复长度,并尽可能使肩关节度能达到正常范围。麻醉过后为了防止再粘连和肌肉缩短,必须忍痛主动活动才可彻底痊愈。局部封闭可以消炎也可以止痛,再通过加强活动,一段时间后也可能痊愈。不少医生在指导病人康复训练时,让病人在墙上刻上刻度线,每天用手指爬墙,并逐渐增加高度,这种方法可以使肩关节的活动度逐渐加大,最终也能好,但速度太慢了。不吃药不打针能否治好呢?答案是可以的。方法是四个字:“以‘痛’治痛”,就是说肩关节活动时肯定疼痛,但仔细体味就知道这种疼痛是可以忍受的疼痛,假如在手臂活动在外抬到70度角时感到疼痛的活,强迫自己连续做手臂外抬活动到70度角的动作10次以上,休息一会再试试就知道手臂活动外抬到70度角的时候疼痛感明显减轻或消失了,说明在70度角粘连的组织已经给撕开了、肌肉长度也相应拉长了。继续加大到75度或80度,并逐渐加大。用同样的方法再练习其它方向如上举、后伸等,只要是活动引起痛的活动方向都是需要忍痛活动的方向。通过忍痛活动而达到以后活动时的不痛,就是“以痛治痛”。每个患者只要试了就知道,肩关节活动越多,肩关节的疼痛会越减轻,这也是很多病人白天疼痛轻,夜晚疼痛重的原因。这个方法虽然不能在数日内就治愈,但只要每天坚持,能够去拉单杠、拉吊环则效果更好,坚持一段时间,肯定能彻底治愈。本文系杨玉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不少老年患者因为膝关节痛不能上下楼梯,一深蹲就关节痛,稍微走远路就受不了。严重时伸屈膝关节都困难。到医院做了膝关节正侧位摄片,报告的描述基本都是:双膝关节形态可,骨端边缘及髌骨上下缘骨质增生,髁间突变尖,关节间隙稍狭窄。诊断一般都是“膝关节退变”。医生会说你的关节长(骨刺)了。对这个诊断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和认识。诊断报告为“关节退变”,有些混淆视听,“骨端边缘及髌骨上下缘骨质增生,髁间突变尖,关节间隙稍狭窄”这些描述都是在X线片上看到的直接征象,事实是,关节软骨在X线上是不显影的,关节间隙的厚度是软骨的厚度,关节狭窄是因为软骨磨损,不平整的关节面互相摩擦产生关节炎症,关节内炎性介质增多,这些炎性介质除了引起关节疼痛外,还刺激关节边缘的骨增生,产生所谓的“骨刺”。放射科报告单上诊断的“关节退变”是多年的老习俗,俗称关节老化。标准的专科诊断应该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下面三张彩图是逐渐出现关节软骨磨损,最终关节边缘增生的模拟图。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发病时间不长、症状轻、对走路影响不大的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口服消炎止痛药(美洛昔康、洛索洛芬钠、芬必得,任选一种)、关节营养药(氨基葡萄糖),也可关节腔内注射既有营养关节软骨又有润滑关节的注射液(琉璃酸钠)。对于关节间隙狭窄严重、关节变形严重、严重影响走路和生活的病人,建议选择手术治疗。如关节镜清理术,可以用器械刨削增生的骨质,清除增生的滑膜。严重骨性关节炎的病人可以选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这个手术是比较成熟的手术,但手术经验不同,疗效可能不一样。选择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疗效较肯定。下图是一例严重骨性关节炎手术前后的图片:本文系杨玉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症状是腰腿痛,有的不能弯腰,严重者下肢发麻,到医院看后给予吃药、打针、理疗、灯烤等,多数人有症状减轻,甚至症状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由于劳累或走路过多,症状再发。这只是治疗了疼痛"症",并没有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根"。要想彻底治好腰间盘突出,除了手术,相当一部分人通过一定的自我训练,也能免除手术的痛苦达到病情稳定、不复发、甚至恢复到正常。首先先要明白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腰椎的稳定性结构主要由腰部肌肉(骶棘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后纵韧带、前纵韧带、关节突关节等组成,在腰肌过细、无力时,腰椎的稳定性主要靠韧带来维持,长期的超负荷必然使韧带老化松驰,椎间盘髓核易从松驰的部位突出,从而压迫神经。为了加强稳定性,黄韧带会代偿性增生肥厚,结果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加重了神经压迫,外伤、劳累或搬重物过度用力引起的椎间盘突出是发病的诱因,但都有病变基础,即后纵韧带的老化松驰。创伤引起的急性突出较少见。以下几张图是椎间盘突出的图示:腰椎后纵韧带老化松驰,椎间盘纤维环退化,在椎间盘压力增加时,髓核向松驰的纤维环或经破裂的纤维环向后突出,压迫了坐骨神经根或脊髓,产生腰腿不适症状。或者下肢活动时,神经根伴随腿活动,通过椎间孔进进出出,不同的间隙神经根最大滑行距离约2.5~4.5cm不等。神经滑行过程中被突出的椎间盘磨擦刺激,引起了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下肢会有酸痛难受。当压迫严重,引起了神经根缺血时,下肢出现麻木、发冷等症状。知道了腰椎的稳定性差是发病基础这个原理,就要从增强腰椎的稳定性来着手治疗。增加腰椎稳定性的方法中,黄韧带代偿性肥厚是不可取的,但可以通过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来达到,肌肉增粗增厚变得有力,自然腰椎变得稳定,并且防止了后纵韧带的进一少老化。如果通过特殊的体位下,让后纵韧带不间断的绷紧,还可以达到让突出的椎间盘回纳的作用。这个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并且绷紧后纵韧带的方法就是"小燕飞"。小燕飞训练(如下图),即俯卧位,抬头、挺胸、双手臂放在后方呈“飞燕状”,每次摒住15分钟以上,充分让腰背肌用力,训练有没有达到效果根据腰部的肌肉有没有酸痛来判断,越是酸痛说明锻炼效果越明显,开始时摒住时间只有几十秒或数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腰肌变强壮了,摒住时间才能越来越长,当达到15分钟时,腰肌的力量已经足够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这时椎间盘突出就不会加重,并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化。从临床治疗效果看,早期或轻症患者用此法自我治疗而愈的人很多。疼痛症状的药物治疗:消炎镇镇药如芬必得、美洛昔康、双氯芬酸钠等任选一种,加上神经营养药如甲钴胺可快速达到止痛止酸的目的。以上方法仅适合椎间盘突出不大的病人。如果椎间盘突出太大、或已经纤维环破裂的椎间盘突出不适合做此项训练,需要手术才能治好。本文系杨玉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临床上不少人到医院拍片后,诊断:骨质增生,老百姓的话是长骨刺了,医学上叫退行性变。不少电视广告也宣传某种药物能消除骨刺,为了消除骨刺,很多人用过骨质增生一贴灵,麝香止痛膏,吃过骨刺片,壮骨关节丸,钙片,也有人拔火罐,理疗,按摩,都无明显效果。那么骨刺究竟要不要治疗?科学的事实是什么?首先骨质增生不是病,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任何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骨质增生,又称“退变”。发生骨质增生没有任何药物能消除已经增生的骨赘,如果哪个药物或哪个医生说能治疗“骨质增生”,那是在“忽悠”。虽然骨质增生本身不是病,但其增生过度,引起了神经的压迫(如在椎管内)就会产生症状,诊断名称是“椎管狭窄”,有的人椎体前方的骨刺很大,但不在有神经的部位,根本没有影响。如果在关节内出现骨质增生(所谓的骨刺),其实是关节软骨磨损,关节内出现了骨性关节炎,炎症加速了边缘骨的增生,诊断为“骨性关节炎”。如果你的症状表现为腰痛,但没有腿痛,则只能诊断腰肌劳损或腰背筋膜炎或棘上韧带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出现下肢的痛、麻、酸胀,则为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如果走路迈不开步,走路不稳,可能是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管狭窄。想确诊需查腰椎间盘CT或核磁共振。明确诊断后再考虑治疗。如果足跟底痛是足底的软组织垫受到了久走久站的刺激,与跟骨底的骨刺无关,只要换上软底的鞋垫就解决问题。总之,不同的病有相对应的不同的治疗方法,绝对不是治疗所谓的"骨刺"。本文系杨玉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不少人运动爱好者喜欢爬山运动,因为这项运动能快速让心脏的跳动加速,从而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达到身心愉悦。因此有些单位别出心裁地组织爬楼比塞,殊不知这是一项对膝关节伤害较大的运动方式。在股四肌用力时,如爬山、爬楼、深蹲起立等过程中,髌骨与股骨髁接触面的压力增大,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两者再发生相对位移的结果是软骨面的超压力研磨。一次两次不要紧,长期反复的结果是软骨面的松动、磨损、甚至剥脱。从而出现疼痛。临床是把这种髌软骨损伤的症状叫做"髌骨软化症"。髌骨软化症多数在三、四十岁后的人群中发生,但目前临床上,笔者遇到年龄14岁的孩子发病,年龄呈年轻的化的趋势。原因是老师或家长缺乏膝关节运动保护的医学常识。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后如果得到及时的治疗和休息(约需3个月),可以出现纤维软骨的修复,虽然没有原来的弹性软骨好,但关节面平滑了,关节也就不会因异常摩擦而疼痛。治疗方法:药物如营养软骨的药物氨基葡萄糖片、玻璃酸钠针等。玻璃酸钠针既有营养关节软骨又有关节润滑的作用,关节内注射效果比较明显。另外关键点:避免或减少股四头过度用力下的膝关节屈伸运动,如上下楼、爬山、深蹲起立等。上下楼膝痛症状还需要与半月板损伤相鉴别,半月板损伤或盘状半月板也可能出现膝痛,明确诊断可以查MRI(核磁共振),关月板破裂的典型表现关节交锁现象,即突然出现关节内弹响或疼痛,且不能活动,需稍作慢慢运动后才能灵活运动的症状。如是半月板问题则建议尽早关节镜手术下关月板的修补或成形术,这是一个微创手术,既可检查又可治疗。另外如果在膝关节两旁有明显的压痛点则可能是侧副韧带炎,可以局部封闭治疗,也可以口服消炎镇痛药物。本文系杨玉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仅仅一次滑倒就可造成这种骨折。而年轻人发生这种骨折则是较大的暴力如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造成。治疗方法:保守治疗选择牵引,手术治疗选择复位内固定。对年轻人来说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是适应的,因为股骨粗隆间的血运非常丰富,保守治疗方法得当,骨折一般都能愈合,手术治疗则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而对老年来说,则面临选择两难的困境。原因是保守治疗虽然也能骨折愈合,但长期卧床带来的后果可能对生命的威胁的更大,尤其对于伤前存在慢性病的患者。原理是生命在于运动,因为牵引固定,患者没有活动量,很容易发生肺炎、肺不张、心衰、泌尿系感染、结石、褥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一旦出现往往都是致命性。长期卧床护理上也极度困难。而手术治疗同样面临着风险:身体状况能否耐受得了麻醉?围手术期能否平稳渡过?手术的风险主要是麻醉危险和围手术期的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障碍等。所以老百性把老年人跌倒说成"跌关",意即一跌就到了生死存亡的鬼门关。老年人是家里的宝,子女孝顺,生活条件好了,都希望老人能够在生活质量好的情况下多活几年,最起码能每天能出来走走看看,生活能自理,这是多数庭的求医需求。作为医方,与患方一起努力,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重要的。对于身患多种疾病、平时已不能下床、不能生活自理的病人,经过风险评估,不适合手术的病人,只能选择保守治疗,医生可采用皮套进行皮肤牵引或骨牵引以减轻疼痛,同时牵引固定也给骨折愈合提供机会。 虽然牵引方向不对时有畸形愈合的可能,但这一点对老年人已不重要。牵引中,如何避免致命性并发症是重要的,建议每天让患者做引体向上的运动,只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心肺功能就不会出现衰竭,并按时坐起,拍背促进咳痰排痰,如果有肺部感染的迹象,及时抗感染、超声雾位治疗。而经过评估,适合手术,但对全麻或硬麻外麻醉不能耐受的病人,如肺功能差的患者,可以用局麻的方法。我们治疗了不少90岁以上,最大98岁的患者,局麻下行闭合复位DHS或PFNA内固定术,虽然术后病情波动,但最终渡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手术方式的选择:DHS或PFNA,Garmmer钉等等都可以,2017年开始,骨质疏松防治指南把人工关节置换也可作为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优点是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对高龄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最根本的取决于患者家庭对该病的认识,要明白手术有风险,保守治疗同样有风险,而保守治疗的并发症对生命的威胁,不比手术对生命的威胁小。不愿意承担风险,对医生过高的治疗希望是不现实的。医生不愿意给患者手术,患者应该能理解,因为毕竟手术存在较大风险,万一患者术中、术后死亡,患者家属难以接受,医生也同样心情难受。如果评估下来,可以尝试手术,家属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积极争取,医生配合家属一起努力是必要的。反之,家属无理取闹,对医生提这样那样的过分要求,医生用逆反的态度应对也是必然的。但愿你的亲人能平安渡过这段牵治疗时间。本文系杨玉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不少家长发现宝宝的双下肢不直,为“O”,或者为“X”形,特别在刚学会站立或走路时,这个形态的异常导致家长很不放心。要不要处理呢?首先要了解骨骼生长过程所遵循的规律。骨的生长过程,遵循wolff定律,骨力求达到一种最佳结构,即骨骼的形态与物质受个体活动水平的调控,使之足够承担力学负载,但并不增加代谢转运的负担。wolff定律指出:骨骼的生长会受到力学刺激影响而改变其结构。用之则强,废用则弱。因此骨功能的每一互变,都有与数学法则一致的确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变化。也就是说骨骼的生长是在受到力学刺激的反方向生长,你跳了崩了,骨骼在身体的纵向受到力的作用,骨骼就在身体的轴向的方向生长,身高变长,而不是变粗。身体的每项运动如肌肉的伸缩,都直接刺激着骨骼的生长。直到骨骺闭合后。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因为有尿布的原因或者抱姿的不同,可以会出现“O”形,也可能出现“X”形的变化,会走路后,穿衣服的多少又可能继续出现“O”形或“X”形的改变,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可以某一阶段是“O”形,过一阶段后又出现“X”形。但最终的形态肯定是适应其正常功能的形态。下肢负重力线会刺激骨生长的骨化中心对下肢作形态的改变。只要受力的作用,骨的结构就动态变化着,成人后骨骺消失,力线不能通过骨化中心来调整,但骨小梁结构仍在改变,骨密度的也在改变。运动的人骨密度高。所以正常生理情况下,不必过虑孩子的下肢形态变化,当然发现孩子形态异常太明显,及时就医很有必要,以免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错过最佳治疗时机。2~6岁儿童的生理性膝内翻、发育性膝外翻不必进行特殊治疗,95%会自行纠正。8岁以下儿童的膝盖有生长发育的空间。若膝内外翻较严重,即踝间距和膝间距超过5厘米,应佩戴支具和穿矫正鞋,目的是保护膝关节,防止韧带不稳。上述矫形器可应用1~2年。轻度的膝内外翻(膝、踝间距小于5cm)只需要夜用支具,中度以上(膝、踝间距在5—10cm)还要加用白天使用的支具。若经过矫形,治疗效果不明显,应考虑手术治疗。针对双膝间距超过10厘米的膝内翻,两内踝间距超过10厘米的膝外翻,应考虑手术。手术年龄尽量推迟到12岁以后,以降低复发率。对于成人来说由于韧带松紧变化或关节面局部磨损变薄造成的力线改变理所当然需要手术来矫正。
Q 角 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连线代表股四头肌牵拉力线,从髌骨中点到胫骨结节连线与股四头肌牵拉力线相交之角即为Q角。正常Q角男性10°-15°,女性12°-18°。Q角越大,使髌骨外移分力越大。 最佳角度 自行车运动员的Q角的最佳角度是多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自行车耐力运动员的最佳Q角是多少或者是角度多少的Q角能够预防运动损伤,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最小化的Q角与避免自行车运动员的过度的运动损伤有关。 相关介绍 Q角会影响骑自行车时脚踏板的姿态,进而影响髋部运动的状态。 非正常情况下的小腿的旋转,脚异常状态,除此之外,不良的踩脚踏板的姿势,也会影响Q角。在开始学习骑行的时候,许多的运动员就被要求膝盖要尽量的贴近顶峰管骑行。这种骑行方式会使Q角变大,在年轻的时候就进行这种骑行,Q角的变化幅度不会很大。Q角小不会减少运动损伤,Q角大也同样不会增加膝关节的性能。 过大原因 有人认为Q角过大的原因是由于在自行车上的时间过长造成的。在自行车运动时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就可以看见膝关节在骑行过程中一直处于颤动的过程。利用Q角可以准确地找到人的双脚在脚踏板上时应该在怎样的合适的宽度。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变量会影响调整好脚踏板的宽度,如脚在鞋子里左右前后的变动幅度(如有些鞋子上面是带卡扣的,有些鞋子是系鞋带的,松紧度有时不好掌握);如有些脚蹬允许鞋子在主轴的方向上进行变动,以便调整到合适的宽度。能够真实地反应Q角的因素应该是两脚之间的距离,这个因素是独立的影响Q角的因素,与骨盆的宽度也没有关系。Q角受骨盆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受身体姿态的影响较大。自行车运动中解剖上两脚之间的解剖距离是指第三跖骨到横梁的距离,目前测量这个距离的方法就是使用量尺进行测量。这个简单的测量方法可以使身体姿态与自行车保持合适的范围。高个子的人身体姿态就会高一些,矮小的人就可以身体姿态低一些。 不是坏事 Q角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涉及到自行车耐力性的运动,其中既没有准确的值表明什么样的角度合适也没有一个正常的范围来指出在自行车运动中应该有这样的一个Q角,并且我们是通过一个静态的测量来体现数值,但是在实际的运动的过程中,自行车的蹬踏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有许多的著名的自行车运动员,也没用通过使自己的Q角变小来减少运动损伤。解剖上的改变对每个人的改变也不同。减少运动损伤率应该集中在髌骨运动损伤的不规律上。选择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测量的方法和分析每个人的解剖因素是很难的,并且需要专业的人做为指导。身体姿态首先影响膝盖的姿势然后才是对Q角的影响。测量身体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这个姿势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