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胰腺炎恢复期(即化验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稍有不适),可进食无油之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果汁、菜汤及藕粉等。以后逐渐改食纯素之半流饮食、软饭等。饮食要少吃多餐(每日6-7餐),避免病情复发。通常急性发作以后,总要有两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禁止吃油腻的食品,蛋白质的量,能量的掠取也要有所控制。然后,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任何最佳治疗都不及积极的预防措施。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特别是有胆道疾病的患者,更应注意饮食清淡,禁止饮酒。出院后患者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禁酒及绝对禁止暴饮暴食:由于饮酒和暴饮暴食均会引起胰腺分泌旺盛,胰液排泄障碍,胰腺血液紊乱和胰蛋白酶抑制物质减少,故慢性胰腺炎病人应禁酒、禁暴饮暴食,刺激性及辛辣食物;以防急性发作,这往往是部分病人不在意的事情。2.禁高脂肪饮食或限制脂肪摄入量:每天控制脂肪在20-50克以内,稍有症状则要进食纯素餐,以防疾病复发。长期限制食用脂肪,应注意脂溶性维生素之补充,如胡萝卜、菠菜、西红柿等。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白、豆腐等,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宜适当多吃,但每顿不能过饱,吃七、八分饱即可,饮食中宜少吃煎炒,多吃蒸炖,以利消化吸收。盐也不宜多,多则增加胰腺充血水肿,故以淡食为好。蔬菜可多吃菠菜、青花菜和花椰菜、萝卜,但须煮熟吃,将纤维煮软,防止增加腹泻。一些如:花生、核桃、油酥点心之类的忌食。3.养成有规律之饮食生活习惯,注意不吃刺激胃液分泌之食物(如酸辣食物),糖分在胃中停滞的时间最短,不会使胆汁和胰液的分泌过多,从而减轻了胆囊和胰脏的负担。但是,过量摄取果糖或白糖也可能导致肥胖,促使胆固醇的合成,容易并发糖尿病。因此,水果应适当少吃。水果可选桃子、香蕉等没有酸味的水果。易产气使腹胀的食物不宜吃如炒黄豆、蚕豆、豌豆、红薯等。另外,碳酸饮料(如可乐)会在肠内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也会导致胰腺炎的发作。4.给予以维持标准体重和工作量所需之热量。 总之,逢年过节都是胰腺炎的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饮食平衡,避免暴饮暴食、饮酒、饮食不宜刺激及油腻,警惕胰腺炎发作。
最近很多病人咨询我,问了有关肝血管瘤的一些问题,本人在这根据个人临床经验浅谈下有关肝血管瘤的诊疗知识,仅供同门及患者参考。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多在30-50岁多见。男女比例约1:5~6。在组织学上,肝内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俗称肝血管瘤。肿瘤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但以右肝多见。最小的仅在显微镜下才能确诊,大的可有10千克。本病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年至十年之久。1病因 肝血管瘤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先天性发育异常(起源于肝内的胚胎性血管错构芽)是最为人们接受。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是肝内毛细血管感染后变形,致毛细血管扩张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区域性血循环滞留,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甚至最近有学者发现肝血管瘤组织来源均为肝动脉系统。有学者观察到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2.临床症状 瘤体小时可无任何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剖腹术时被发现。当肿瘤增大直径>4cm时有少数病人会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肿大或压迫胃肠等邻近器官而引起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喛气等,少数因肿瘤破裂或蒂扭转而呈急腹症表现。自发性破裂出血即使是在大血管瘤中也十分罕见。在巨大血管瘤中偶见程度不等的、以消耗性凝血机能障碍为特征的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另也有罕见的胆道出血者。3.结合病人有无肝病病史、血清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经B超检查多可确诊,或经B超结合CT或MRI确诊。具体影像分析在这就不做详细讲解。4.肝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肿块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及诊断的准确性。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需要治疗,但应每隔3-6个月做B超检查。动态观察肿块变化。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以病人获益、 安全、 有效为原则,总结出以下几点:1)肿块直径大于10cm。2)肿块直径小于10cm的有发生外伤性可能的且有大出血的.3)肿块直径3-6cm的,肿块小,但有临床症状,或不排除其他肿块性质的,符合上述任何一点需要手术介入。4.1手术方式的选择:肝切除术、血管瘤剥离术、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热毁损法、肝动脉栓塞术等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SMAS)也称作十二指肠瘀滞征,在过去为罕见的腹部疾病。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患病的人数也相继普遍,75%的患者年龄为10-39 岁;其中青年女性占60%,平均发病年龄为15-50岁。 一)发病原因由于先天性解剖变异和(或)后天性因素引起局部解剖的改变,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十二指肠淤滞和扩张。笔者予以大概归类如下: 1.先天解剖变异(1)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13°)或宽度小于8mm时:十二指肠水平部位于腹膜后,从右至左横跨第三腰椎和腹主动脉,其上前方有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神经鞘骑跨。肠系膜上动脉一般在第一腰椎水平处分出,与腹主动脉呈50°-60°角。正常成人在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有时可见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迹,如果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或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的分支部位过低,可压迫从中间通过的十二指肠引起梗阻症状。 (2)十二指肠位置高:由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或增厚,致使十二指肠位置较高或者十二指肠上升段过短,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纵向机械性压迫症状。(3)脊柱前突:脊柱前突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 2.其他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情况(1)瘦长体型:瘦长体型及各种原因的消瘦可以削弱肠系膜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支撑作用,内脏下垂牵拉肠系膜常为本病的重要病因。 (2)手术后粘连:腹腔内手术后粘连牵拉肠系膜可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明显压迫。 (3)有相关报道药物减肥及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引起。 (二)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十二指肠水平段或升段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固定组织(如腹主动脉和脊柱)的前后夹持下遭致压迫所致。1.其机制(1)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成为锐角。(2)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距离短缩。(3)内脏下垂。(4)胎儿期肠管分流异常等。2.鉴于以上解剖的关系加上以下因素(1)急剧体重减轻。(2)身体瘦长。(3)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卧床。(4)腹膜后肿瘤。 (5)束腰或脊柱石膏固定术等易诱发本病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可以并发哪些疾病?临床可出现急性胃扩张,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和血细胞比容增高。慢性型常为间歇发作,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腹部饱胀感,伴嗳气,呕吐,呕吐物量大且含有胆汁,久之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等,甚至出现恐食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1.消化性溃疡 腹部胀痛、呕吐及消化不良症状需与消化性溃疡鉴别,特别是伴有幽门梗阻时。表现为胃潴留,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呕吐物常为12h以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呈酸臭味,但不含胆汁为其特点。2.十二指肠外的肿瘤 胰头癌或巨大胰腺囊肿压迫可引起十二指肠淤积,腹部超声波、CT检查、内镜检查及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可予以区分。偶也可因腹主动脉瘤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本症。3.其他 本病还需与十二指肠内的结石、毛粪石、蛔虫团、异物所致十二指肠梗阻相区别。 (三)检查:主要的确诊手段为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多数先作胃镜诊断,不明后才选用钡餐造影。有典型的钡餐造影影像结果十二指肠水平段与上升段交界处有压迫征象( 刀切征或笔杆征);钡剂通过受阻, 经过改变体位或加压按摩方可通过或部分通过; 严重者受压的十二指肠影像呈纵行刀切状, 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和逆蠕动波出现,并可看到幽门松弛,钡剂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反复交流而不易通过受压处。值得注意的是,造成十二指肠的水平段梗阻的原因尚有肿瘤、结核、Crohn 病等, 也可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时表现为肠腔狭窄, 但很少出现刀切征。在手术探查时, 向十二指肠近段内充气或注水进行该段扩张试验, 若十二指肠近段充气后直径扩大5.5cm以上时,可肯定诊断。 (四)临床表现:均有进行性体重下降,反复发作性恶心、 呕吐、 腹胀,呕吐物含胆汁及隔餐食物, 呕吐后症状明显减轻; 其中改变体位后症状明显缓解,严重营养不良、脱水; 症状发作期间,可见上腹饱满,胃型出现, 体检震水音明显;患者病期越长,症状越重, 出现严重的消瘦、电解质紊乱、血管间脂肪垫消失, 则压迫更重,症状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引起恶液质甚至死亡。
十二指肠腺癌占小肠腺癌的 40%, 好发生于60岁-70岁;按癌瘤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乳头上部癌,乳头周围癌和乳头下部癌。.其中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是一种比较隐匿,发病率近年来有升高趋势,临床较难检出的小肠恶性肿瘤疾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可无症状或甚轻微,但随着病情的变化,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及生长方式的不同可出现相关的症状,十二指肠乳头癌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黄疽(肿瘤阻碍了壶腹部所致,常因肿瘤有坏死后脱落,故黄疸可有波动,但总体上为足部加深)、恶心呕吐(肿块导致十二指肠的堵塞或狭窄,根据呕吐物是否含有胆汁可初步判定肿瘤和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黑便等 。晚期病人可出现腹痛(进食或者抑酸药不能使之缓解,如果肿瘤侵犯腹膜或者胰腺时可出现腰背部放射性疼痛)。 检查: CT上腺癌多表现为肠腔内孤立性不规则肿块, 伴相邻肠壁局限性增厚,少数腺癌CT表现为肠壁局限性或环形增厚厚度可大于10cm. 十二指肠乳头腺癌位于乳头区,胆汁、胰液排泄受阻,致使胆管、胰管扩张, 从CT上应注意与壶腹型胆管癌、 壶腹癌相鉴别。钡餐造影具有诊断价值,可以判断病变部位, 肠壁僵硬, 充盈缺损等病变处形态改变,正确率可达82%-93%, 但常不能判断病变性质。必要可行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仍依据病理.有时很难通过活检确诊,故发现病灶, 应多次活检。术前病变性质不明确者, 可以尽早行手术,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确诊。 治疗上的处理: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治疗,有肿瘤局部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局部切除术, 创伤相对较少, 具有病死率和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恶性肿瘤很难达到根治效果, 故一般适用于良性肿瘤、 局灶性癌变且癌灶远离瘤体基底部的肿瘤和高龄患者且一般状况差尚可行局部切除的恶性肿瘤。由于该部位解剖特殊 ,肿瘤周围局部切缘受到限制,尤其乳头下缘,故对肿瘤估计已侵犯胰头 ,仍选择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为好。晚期不能行根治的病人可行姑息性手术,主要是解决肿瘤所引起的胆道和胃出口的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