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健康状态下,进食的时候,胆囊通过自身的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脂肪。胆囊切除后病人的胆汁将持续进入十二指肠,而在进食时却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胆汁来帮助消化,会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泻不适等。一段时间后,胆管会代偿性增粗,部分代替胆囊功能,以适应消化的需要,消化不良症状会缓解。 为了尽快恢复健康,病人出院后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月内尽少脂肪及胆固醇 手术后一个月内,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也不宜吃各类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食品”,否则会造成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炒菜尽量少用动物油,可适量增加植物油。菜肴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少吃炒菜,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这样就能减少对胆道的不良刺激。 二、一月后逐渐加强营养 在经过数周的适应代偿后,可恢复普通饮食。胆囊切除一个月以后,要逐渐加强营养,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吃一些含蛋白质质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瘦肉、鱼类产品、豆类食品,牛奶等,如不喜欢牛奶或鱼肉者,可多吃大豆制品及菌菇类,以弥补动物蛋白的不足。另外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胆囊切除后原则上不宜摄入过高的脂肪与胆固醇,但也不必过分限制脂肪,因为肠道中要有一定量的脂肪,以刺激胆汁分泌及扩张胆总管容积和保持胆道通畅。 三、3—6月少吃多餐 再以后要适当增加进餐次数,每天以4餐为好,少吃多餐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手术后恢复健康,但应注意每餐不宜多吃,特别是术后3~6个月内。最好能每天吃点醋,因为醋会增强胃的消化能力,还可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以利于胆汁发挥作用,促进对脂肪类食物的消化。总体上,要少吃“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和动物内脏如心肝、腰子、脑子等,以免胆固醇增高,导致结石复发,要多吃“白肉”如鸡鸭、鱼类等,以增加优质蛋白。另外常饮绿茶、多吃鲜果和蔬菜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做彩超查出有甲状腺结节, 该如何去判断结节是否为良性? 是不是一般的甲状腺结节都要手术? 查出有结节,该怎么处理? 很多人体检做彩超时发现甲状腺长了结节,有部分人是因为脖子增粗,进行检查发现有结节。大家最怕看到检查报告上有“结节”两个字。在谈“癌”色变的今天,看到“甲状腺结节”的报告该怎么办咧? 发现甲状腺结节,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置之不理。首先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判断是否合并有甲亢或甲减,然后进一步检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首选甲状腺彩超检查,简洁方便又经济实惠,以确定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位置、质地(实性、囊实性或囊性)、形状、边界、包膜、钙化和血供等情况,同时评估颈部区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初步判断结节良恶性。| 良性结节,若无不适症状,定期复查即可,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若随访第一年超声检查显示结节无变化,那么可以两年后再进行超声检查。 如果发现结节突然增大,或出现发音、吞咽、呼吸困难,提示结节有恶变可能。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时行FNA或手术。 提醒以下的甲状腺结节必须引起重视: 1. 实质性和囊实混合性甲状腺结节; 2. 结节增大较快(1年半以内结节长短径均增加至少20%); 3. 质地硬、活动度小; 4. 结节有压迫气管/食管/神经/血管等症状; 5. 超声检查显示结节边界不清/血流丰富/钙化; 6. 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7. 有颈部射线照射史; 8. 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等。
上一篇文章我谈到了胆囊息肉,很多朋友从公众号后台或微信上找我咨询有关问题,也有病人直接来我门诊就诊,已经住院做了手术。今天我再进一步谈谈胆囊息肉的有关问题,让大家更详细了解一下胆囊息肉发发病原因,以便预防发生;知晓胆囊息肉的危害,提醒定期复查;对照治疗原则,该手术就尽快手术的。 一、胆囊息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促使胆囊息肉发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还是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关,常见原因有四: 1、饮食生活不规律,尤其是没有吃早餐习惯,这是导致胆囊息肉的一大病因。不吃早餐,人体内分泌了一夜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只得滞留于胆囊内,时间长了就会对胆囊造成一定的刺激而引起胆囊息肉。 2、喜欢喝酒或酗酒。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要经过肝脏,所以,酒精对肝功能损伤是很大的,它造成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及排出出现紊乱,长期刺激了胆囊,就会形成胆囊息肉,或是导致原有的息肉进一步增大,癌变可能也随之增高。 3、喜欢吃高脂肪饮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也易患胆囊息肉。肥肉、蛋黄、鱼子、各种动物内脏等等,脂肪含量及胆固醇含量很高,血液里高脂高胆固醇会形成胆固醇结晶,慢慢形成胆固醇性息肉或结石。 4、生活及工作压力较大,经常烦躁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少,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 二、胆囊息肉有什么危害? 胆囊息肉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即真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即假性息肉二种。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与腺癌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而其中胆固醇息肉占了胆囊息肉的一半以上。胆固醇息肉、炎症息肉不会癌变。胆囊腺肌症癌变几率较低,目前可以确定会恶变是腺瘤性息肉。所以说虽然绝大多数胆囊息肉不会癌变,但还是有少部分会癌变。 1、部分起初“无症状”的患者时间长了就会有胆绞痛、急性胆囊炎发作的现象出现。胆囊息肉如果是在胆囊颈,阻碍着胆汁的排出,使胆内压力升高,引起一系列病变。 2、患有胆囊息肉的人消化功能也弱。胆囊息肉患者常觉的腹胀、口苦、咽干还伴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常常消化不良。 3、胆囊息肉有癌变的可能。近些年胆囊息肉癌变趋势一直在增高的状态。而在整个缓慢癌变过程中,患者都没有什么感觉,就这样不知不觉中癌变了,所以这才是胆囊息肉最为可怕的地方。 三、有了胆囊息肉该怎么办? 人们体检发现了胆囊息肉,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往往会告诉你不着急,定期复查,但也有一部分情况医生会让你引起重视。听了医生的话,无论哪种情况,患者往往都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总在想,万一发生癌变怎么办?那得知自己有了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呢? 1、对于多发的、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若没有症状,暂时不需要治疗,只要定期观察即可,一般每半年做一次超声检查。 2、对于单个的息肉,如果直径小于1厘米,要定期观察,如果有增大的趋势,则需要手术治疗。 3、对于合并有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应该尽早做胆囊切除手术。 4、对于直径大于1厘米的单个息肉,或息肉位于胆囊颈部,都应该考虑尽早手术治疗。 5、高度怀疑有癌变的,则需要积极手术。
近几年来,在体检时无意中发现有胆囊息肉的朋友越来越多,这是由于临床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体内脏器细微改变,看得更清楚了。在彩超下,2-3mm大小病变就能清楚展示出来。由于受“恐癌”心理的影响,虽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舒服,但得知有胆囊息肉时候很多人不免还是有些心理紧张。 下面是朋友们最关心的有关胆囊息肉的几个问题: 一,胆囊息肉是什么? 正常的胆囊是一个小袋子样的器官,囊壁很薄,1到2毫米,很平整光滑。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胆囊壁上向里面长出一个小的突起,就好像平地上隆起一个小土丘,超声科医生就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故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大多数有胆囊息肉的人没有症状,是通过体检时发现的,仅有少数人因右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去医院就诊时发现。 二,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胆囊息肉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即真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即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与腺癌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而其中胆固醇息肉占了胆囊息肉的一半以上。胆固醇息肉、炎症息肉不会癌变。胆囊腺肌症癌变几率较低,目前可以确定会恶变是腺瘤性息肉。所以说绝大多数胆囊息肉不会癌变,只有少部分会癌变,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仅需定期复查B超或CT即可。 三,哪些人容易得息肉? 胆囊息肉主要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1)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 (2)经常喝酒甚至醉酒以及过多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籽、海鲜、动物内脏等。 (3)生活及工作压力较大,经常烦躁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少。 (4)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 四,发现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1.对于多发的、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若没有症状,暂时不需要治疗,只要定期观察即可,一般每半年做一次超声检查。 2.对于单个的息肉,如果直径小于1厘米,要定期观察,如果有增大的趋势,则需要手术治疗。 3.对于合并有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应该尽早做胆囊切除手术。 4.对于直径大于1厘米的单个息肉,或息肉位于胆囊颈部,都应该考虑尽早手术治疗。 5. 高度怀疑有癌变的,则需要积极手术。 总之,人群中很多人有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但少部分人会发展成恶性,出现胆囊癌,所以得引起大家重视,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可以尽量减少胆囊息肉的发生。若有了胆囊息肉,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查,病情有变化则需要尽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很多人体检时发现有血尿酸指标增高,大多数因为没有什么明显不舒服而没有在意,和我刚开始发现尿酸增高是一样的态度。其实这种心态和处理方法是不对的哦。 五年前,我就发现我的尿酸增高,同时双侧大拇趾关节处不时出现隐痛,因为疼痛不厉害,没有太在意。一年前我抽血化验时发现血尿酸高达588,因为平时没有很重的症状,就没引起我的重视,只是间断口服一些碳酸氢钠片、洛索洛芬片等来缓解小的不舒服。 今年三月初,我由于饮食不当再加上劳累,终于出现了痛风的急性发作。发作时的这种疼痛是非常剧烈的,尤其是夜间的局部跳痛让人难以入睡。三个月来,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我的痛风现在处于恢复期。下面我就自己治疗的经历谈几点体会,我相信以下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借鉴的,满满的干货哦。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什么关系? 正常饮食状态下,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水平女>360μmol/L(6mg/dL)、男>420μmol/L(7mg/dL),就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而痛风的概念是由于体内的嘌呤代谢异常,导致了尿酸在体内的堆积,所造成的一组以关节症状为主的,包括有肾脏改变的一系列的一个疾病的总称。高尿酸血症只是可能会引起痛风,但并不是绝对的,约有5%-12%的高尿酸血症会最终发展成痛风,有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一生都不会发展为痛风。但尿酸水平越高、高尿酸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发生痛风的可能性就越大。 2、没有出现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是不是就对身体没有危害了呢? 并非如此,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并不仅限于痛风发作,过高的尿酸水平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所以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虽然没有出现痛风,但很可能会出现肾病、冠心病、高血压、肾脏结石等疾病。高尿酸血症对全身的健康状况都会带来影响,多项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联,体内高尿酸水平也可增加癌症患者的病死率。 3、哪些高尿酸血症需要治疗?血尿酸的目标值是多少? 无论有没有症状,若血尿酸大于540μmol/L,就需要降尿酸治疗。另外没有达到上述数值的,但血尿酸大于480μmol/L同时合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的,也应该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值:对于痛风反复发作,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μmol/L以下;若合并有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症状,血尿酸水平要控制在300μmol/L以下。 4、降尿酸的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降尿酸药物一般分三类,抑制生成、促使排泄、碱化尿液等,在痛风非急性发作时服用,要注意它们的不良反应。我连续服用苯溴马隆一个月后血尿酸降到了380,但是转氨酶增高到正常高值的一倍,停用一周后恢复正常,然后换用了非布司他,这个药物相对来说副作用小,但是价格有点小贵哦。 5、急性痛风的综合治疗方法 痛风发作的处理目标就是快速止痛,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常用的就是三类药物: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和激素。这几类药物我都用过,建议发作后尽早应用,前两种是一线药物,效果不好再考虑用激素类药物。 秋水仙碱的应用,我是发作当天首次服用2片(0.5mg/片),以后每2小时服用1-2片,直至出现轻度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注意24小时不要超过12片,第二三天减量,每日6片。 非甾体类药物,可以选择布洛芬、洛索洛芬等,现在有新型的止痛药(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副作用更小,效果更好。 若疼痛剧烈,也可以局部激素封闭治疗,可以选择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有天下班时我因剧痛难以回家,疼痛科同事给我局部注射后立竿见影。 6、高尿酸血症非药物治疗方式有哪些? ①健康饮食:避免高嘌呤饮食,主要是少吃海鲜、动物内脏、肉汤等,要长期管住嘴。 ②多饮水,戒烟限酒:多喝水,保持每日尿量2000ml以上。禁啤酒和白酒,如饮红酒则要适量。 ③坚持运动,控制体重:运动要规律,不要过量以及剧烈运动,要避免关节部位受伤,肥胖者要减重,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总的来说,高尿酸血症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它不仅仅单纯是代谢性疾病,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尿结石等,它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若出现了高尿酸血症时,就得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当检查数值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靠药物来干预,以免引起相应并发症。
上个月底,我一同学的女儿在她单位做常规体检,平时有乳腺胀痛不适,所以选择做了一个乳腺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她有“乳腺结节”。一拿到体检报告,她很是担心,害怕是癌症,天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前几天,我同学就带着检查结果来我这里看看。我仔细询问情况,详细检查,乳腺B超显示右侧乳腺结节BI-RADS-3级。我告诉我同学,她孩子的乳腺没有什么大问题,不用这么担心害怕,是常见的乳腺增生所导致的小结节,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她们母女这才放下心里的包袱。 随着人群中乳腺增生、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发病率逐步增高,人们对乳房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很多人在常规健康体检就选择一些乳腺检查项目,如B超、乳腺X线检查(钼靶)等,以期早期发现乳腺疾病。体检结果中不少人发现有乳腺结节,一旦得知自己有乳腺结节,部分人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的现象。那么发现了乳腺结节该怎么办?哪些情况需要手术?平时饮食该怎样注意?下面我简单谈一谈。 一般来说,体检发现的结节多为良性增生,恶性病变较少,当发现乳腺结节时不必过于紧张,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但乳腺癌高危人群——如年龄超过40岁、有乳腺癌家族史或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史、乳腺最近几个月或一两年内出现肿块者,发现乳腺结节应尽快去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做进一步检查。 当然不是所有的体检报告发现的乳腺结节都是良性的。半月前,另外一个朋友找我看了一张体检彩超报告如下图,也是双侧乳腺均有结节,B超提示BI-RADS3-4级。我仔细分析这张检查报告,指出此病人的分级达到4b4c了,怀疑有恶性可能,所以我建议她尽快做手术,切除结节送病检。这个病人即刻做了活检手术,术后的病检诊断果然为乳腺癌,幸运的是发现比较早,为早期乳癌,于是做了进一步保乳手术治疗,远期疗效应该不错的。 目前乳腺彩超检查非常普及,无创伤、快捷,可以作为乳腺疾病辅助检查的首选方法。大多数医院乳腺彩超报告一般用BI-RADS分级。这个BI-RADS分级是乳腺影像学的评估模式,它用来评价乳腺病变良、恶性可能性大小,以判断乳腺癌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乳腺病灶要不要活检。 BI-RADS分级法将乳腺病变分为0~6级,一般来说,级别越高,恶性的可能性越大: 0级是超声检查不能完全评估病变,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比如钼靶或磁共振等检查。 1级指未发现异常病变,即正常乳腺。 2级属于良性病变,可基本排除恶性,定期复查即可。 3级考虑良性病变,建议短期(3~6个月)随访,恶性率一般<2%。 4级为可疑恶性病变,建议首先考虑穿刺活检、麦默通活检或手术活检,分为4a、4b、4c三类。4a恶性可能性较低(3%~10%);4b则倾向于恶性,可能性为11%~50%;4c则进一步疑为恶性,可能性为51%~94%。 5级代表着高度可能恶性,几乎可以肯定,恶性可能性为95%,应采取积极的诊断及处理。 6级指已经过活检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治疗的病变,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有乳腺结节情况,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少吃咖啡可可巧克力等,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吃汉堡包炸薯条炸鸡腿之类的快餐,不要喝酒,不宜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保持良好的心理,放松心情,定期来医院复查。
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同时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大,很多人在常规体检中增加了甲状腺体检这个项目,这样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结节在定期健康体检中被发现。据不完全统计,人群中约有近半数在体检中发现有甲状腺结节。面对如此普遍的情况,大家应该怎么办呢?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内存在一个或多个结构异常的团块,是甲状腺疾病最常见的表现。增生、肿瘤、炎症都可以造成甲状腺结节,肿瘤还要分良性和恶性。它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生率很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发病还与性别有关,以中年女性多见。针对甲状腺结节的病因,目前医学界没有明确定论,普遍认为与甲状腺炎症、情绪波动大、接触放射线、自身免疫紊乱、家族遗传、碘摄入不足或过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引起甲状腺结节常见疾病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增生性病变)、甲状腺腺瘤(良性肿瘤)、甲状腺癌(恶性肿瘤)、桥本氏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炎症)、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毒感染)等等。 体检发现有甲状腺结节,首先不要惊慌,要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很多人在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非常的紧张,担心是不是得了甲状腺癌。其实绝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改变,同时也很少发展到癌变。看到超声报告有结节,建议大家了解一下超声报告的临床意义。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医院按照TI-RADS分类将甲状腺疾病分为 1-6 级,常用标准如下: 0 级:无结节,正常甲状腺或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 1级:阴性,超声显示腺体大小、回声可正常,无结节、亦无囊肿或钙化; 2级:良性,界限清楚,以实性为主,回声不均匀,等回声-高回声,可有蛋壳样钙化或粗钙化,恶性风险为0,需要临床随访; 3级:可能良性,实质性肿块回声均匀,多为低回声,边缘光整,恶性风险为85%; 6级:细胞学检出癌症,确诊为癌。 后期处理上,简单说,如果看到彩超报告单上出现BI-RADS 1-2级,提示需要每年定期检查,不用过分担心。如果BI-RADS 3级、4A级,需要咨询专科医生,可以考虑进行穿刺活检或继续观察或手术切除,一般3-6个月后复查。如果报告单出现BI-RADS 4B-5级的结果,那就需要充分重视,必须尽早进一步检查,很有可能患的是甲状腺癌,需要早期尽快手术根治。
一年前,23岁的江倩(化名)在武汉某所高校读研二,感觉自己左侧乳房原有的小肿块长大了,而且有些疼痛,到我们医院一查,最终确诊是乳腺癌。在此之前,她每到月经前期乳腺就出现轻度胀痛,也早就摸到乳房里有包块,因为疼痛不重,加上听他人说乳腺增生不要紧,就一直没有到医院检查。这次来我科的时候包块已经有2cm大小了。根据她的病情,我们最后给她做了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满足了她爱美的愿望,术后给予综合治疗,目前愈合良好。 现在在临床上,尤其是常规体检之后,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都有乳腺增生,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针对乳腺增生,有的女性认为问题不大,不用管它;也有的女性非常紧张,特别是听说过身边有查出乳腺癌的,会更加焦虑。那么乳腺增生会不会恶变,它离乳腺癌到底有多远咧? 乳腺增生是育龄期女性特有的问题,分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总的来说生理性乳腺增生不用怕,病理性增生则要防癌变。 生理性乳腺增生:每个月随着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乳腺也有月经前增生、月经后缓解的现象,而这种周期性的生理性增生和复旧的过程,不是病理现象。月经前期乳房的腺体出现体积膨胀,其细胞的组成及结构均是正常的。当乳腺膨胀较多较明显,乳房有限的容量要装下十多个增生膨大的腺叶,有时难免感到胀痛。随着月经期的来到,膨胀的腺体复旧,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大多数只需临床观察随诊。少部分女性疼痛程度较重、时间较长,或有乳腺肿瘤家族史、乳腺结节持续性增长,可以考虑进行治疗干预。生理性乳腺增生一般有以下特点:乳房疼痛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减轻或缓解;乳房肿块在月经前增大变硬,月经后缩小变软,甚至消失;乳腺的彩超及钼靶检查无明显异常,BI-RADS分级一般为1~2级。 病理性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内的细胞形态发生了一些良性改变,导致腺体结构出现了病理变化,正常的腺体组组织结构不一样了,但这个时候还没有癌变。常见的变化是乳腺导管的内皮细胞数量增多或形态发生了改变,乳房内出现经久不消退的肿块、钙化,或者乳头有异常分泌物,一般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好转,因为部分病理性乳腺增生还有恶变的倾向,所以应及早干预、定期观察,必要时需手术切除。病理性乳腺增生则一般有以下特点:乳房疼痛没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规律;乳房肿块的大小及硬度不会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乳头可出现异常分泌物;乳腺彩超经常能发现腺体组织的异常回声,钼靶检查常能发现阴影或钙化,BI-RADS分级一般为3~4级。 本文开头提到的江倩,原本是一个生理性的乳腺增生,随着时间出现了病理性改变,因为她没有及时主动看医生,没有做观察随访,最终导致乳腺增生发展成乳腺癌,实在是令人遗憾。有了乳腺增生首先不要怕,要先确诊生理性还是病理性:若是生理性增生,绝大多数能自行好转,几乎不会恶变,可以不用治疗;若是病理性增生,则要判断目前发生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积极治疗(包括手术)。因为病理性乳腺增生有一定的恶变率,所以需要定期随访,在随访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治疗,部分人继续观察随访即可,部分人则需要积极外科干预。 所以说,乳腺增生离乳腺癌是有一定距离的,重要的是需要区分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增生,这样才能远离乳腺癌症!
本报讯(记者肖娟通讯员金静)86岁的王奶奶不明原因腹痛三天后几乎休克,医生紧急手术探查,竟从老人的肚子里夹出一个近3厘米长的尖利枣核。枣核已将王奶奶的肠壁刺穿,粪水流入盆腔导致腹膜炎。昨天,王奶奶在接受了二期手术后出院。一颗不小心吞进肚子的小小枣核竟让她饱受3个多月病痛折磨,前后花费近4万元。急诊探腹手术意外夹出尖利枣核去年12月21日中午,120急救车把肚子疼得浑身冒汗的王奶奶送到长江航运总医院,老人基本上陷入休克状态,该院普外科医生检查后初步考虑是急性腹膜炎,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探明病因。为尽量减少老人的手术创伤,该院腔镜外科主任曲波亲自手术,用腹腔镜为其探查。手术中,曲波发现患者盆腔内有大量粪水,结肠穿孔,导致腹腔感染严重。仔细寻找后,曲波终于找到导致王奶奶肠穿孔的元凶:一枚两头尖利的大枣核,取出来一量,足有2.7厘米长。由于穿孔时间长,局部炎症严重,无法立刻修补。医生只能将结肠切断,一端闭合,一端牵出体外造瘘,相当于做了一个“人工肛门”用于患者排便。连核带肉吞下大枣指望自行排出术后第二天,王奶奶清醒过来,这才说清楚这颗枣核的来历。十天前,儿子给她寄回新疆的和田玉枣,王奶奶一不小心连核带肉吞下一颗大枣。当时感觉并无不适,她就没当回事,也没跟家人提起,指望枣核自行排出。曲波说,从口腔到肛门,人体整个消化道长约8米,王奶奶吞下的这枚枣核,没有卡在食道里,也没有留在胃里,而是在肠道里游走,它避开了十二指肠、小肠出口等消化道狭窄处,却在离直肠不远的乙状结肠的拐弯处停下,刺穿肠壁。加上老人的疼痛感觉较迟钝,硬是忍了三天才送医,差点酿成大祸。误吞尖利异物务必及时取出上周三,王奶奶接受了二期造瘘口回纳术,曲波将“改道”近3个月的结肠连回原位,“人工肛门”终于放回腹腔。老人将恢复正常排便,不用总在身上挂个屎袋了。曲波行医27年,接诊过12例因鱼刺、鸡骨头造成的胃肠穿孔患者,都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枣核刺穿肠道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王奶奶也是其中年纪最大的患者。一颗枣核让王奶奶遭了3个月的罪,花费了近4万元。曲波说,王奶奶如果早期通过胃镜治疗,不超过800元就可将枣核取出来,避免后面的手术。曲波指出,老人反应迟钝,吞咽功能下降,很容易吞下鱼刺、鸡骨、枣核这些尖利异物。他建议,万一误吞了异物,如果不锋利,可先观察一下,进食韭菜类高纤维性蔬菜,包裹异物,观察是否能排出,但如果异物尖利,务必尽快就诊,否则引发食道、胃肠穿孔,可能需要开胸或开腹手术才能取出。(转自2014年3月26日《武汉晚报》第16版http://whwb.cjn.cn/html/2014-03/26/content_5303393.htm)
人在健康状态下,进食的时候,胆囊通过自身的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脂肪。胆囊切除后病人的胆汁将持续进入十二指肠,而在进食时却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胆汁来帮助消化,会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泻不适等。一段时间后,胆管会代偿性增粗,部分代替胆囊功能,以适应消化的需要,消化不良症状会缓解。为了尽快恢复健康,病人出院后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月内尽少脂肪及胆固醇 手术后一个月内,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也不宜吃各类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食品”,否则会造成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炒菜尽量少用动物油,可适量增加植物油。菜肴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少吃炒菜,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这样就能减少对胆道的不良刺激。 —月后逐渐加强营养 在经过数周的适应代偿后,可恢复普通饮食。胆囊切除一个月以后,要逐渐加强营养,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吃一些含蛋白质质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瘦肉、鱼类产品、豆类食品,牛奶等,如不喜欢牛奶或鱼肉者,可多吃大豆制品及菌菇类,以弥补动物蛋白的不足。另外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胆囊切除后原则上不宜摄入过高的脂肪与胆固醇,但也不必过分限制脂肪,因为肠道中要有一定量的脂肪,以刺激胆汁分泌及扩张胆总管容积和保持胆道通畅。 3—6月少吃多餐 再以后要适当增加进餐次数,每天以4餐为好,少吃多餐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手术后恢复健康,但应注意每餐不宜多吃,特别是术后3~6个月内。最好能每天吃点醋,因为醋会增强胃的消化能力,还可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以利于胆汁发挥作用,促进对脂肪类食物的消化。总体上,要少吃“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和动物内脏如心肝、腰子、脑子等,以免胆固醇增高,导致结石复发,要多吃“白肉”如鸡鸭、鱼类等,以增加优质蛋白。另外常饮绿茶、多吃鲜果和蔬菜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xdjkb/html/2009-02/18/content_1115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