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清热法治疗胃痞病1例张某,男,15岁,学生,2015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间断胃脘部胀满伴呕吐3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缘于3年前饮食不节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伴食后呕吐,自服药物(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后症状时轻时重,自述2年前于北京301医院查电子胃镜未见异常,1年前于河北省儿童医院查上消化道造影示慢性胃炎。1周前因饮食不节后症状加重,现主症:胃脘部胀满不适,饭后尤甚,伴食后呕吐、嗳气,纳差,恶心,平素易疲乏,大便日1次,球样便,排便费力,小便调,夜寐欠安,梦多,易醒,醒后难入睡。近半年体重下降5千克。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对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过敏。查体:全腹平软,上腹中部轻压痛,叩鼓音,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存在。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左手关脉弦细滑,右手关脉弱。中医诊断:胃痞病(脾虚湿热证)。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辩证分析:患者因饮食不节,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职,五谷不化,水湿停聚,日久化热,湿热蕴结,中焦痞塞不通,因而见胃脘胀满,纳差,恶心;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则出现呕吐、嗳气,舌脉均为脾虚湿热之征象。本病病位在脾胃;病机为脾虚湿热,胃气上逆,病性属虚实夹杂。治则:清热化湿,健脾和胃降逆。方药:瓜蒌12g 清半夏9g 黄连6g 茯苓20g陈皮9g 炒山药15g 柴胡12g 黄芩9g紫苏梗12g 炒麦芽20g 炒鸡内金15g 茵陈20g佩兰15g 枳壳12g 竹茹15g 柿蒂12g 合欢皮20g 代赭石(先煎)20g 旋覆花(包煎)12g 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温服。2015年10月18日复诊:服药7剂。述饭后胃脘部胀满减轻,服药期间呕吐2次,均为进肉食后(其母亲述平时饮食不规律,嗜肉食),食欲好转,偶有嗳气、恶心,大便日1次,质偏干,夜寐欠安,易醒、醒后难入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左手关脉弦细滑,右手关脉弱。原方瓜蒌改为15g,紫苏梗改为15g,加乌药12g,百合12g,酒黄精12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温服。瓜蒌加大剂量以加强清热化湿、滑肠通便的作用;紫苏梗与乌药相伍共奏理气宽中之效;酒黄精与茯苓配伍加强健脾益气之功;百合配合合欢皮以清心宁神。同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以理气消胀,选用中药:香附、青皮、木香、砂仁、丁香、炒莱菔子等,选穴:膻中、天枢、中脘、神阙;耳针治疗(选取心、胃、大肠、小肠、三焦、内分泌等穴)以健脾安神。嘱其合理饮食,忌生冷、油腻、辛辣。2015年10月25日三诊:述近日出现咽干咽痛,眼睛干涩,胃脘部偶有胀满,无呕吐嗳气、恶心,纳可,大便日1次,质偏黏,有排不尽感,夜寐好转,醒后可入睡,偶有梦,诉平时身体乏力、双脚发凉、冒冷汗。体重增加1千克。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红,苔薄黄,左手关脉弦滑,右手关脉弱,双手尺脉偏弱。详询病史,家属示患者经常熬夜玩电子游戏。原方去茵陈、佩兰、旋覆花、代赭石、柿蒂,加金银花12g、玄参9g、炒枣仁12g、远志9g、菊花9g、川牛膝9g。7剂,煎服法同前。方中加入金银花、玄参以清热凉血、解毒散结;炒枣仁、远志养心安神;菊花清肝明目;川牛膝引热下行,活血通络。因胃脘部胀满明显改善,暂停中药贴敷,继续耳针治疗,并配合中药足浴(红花、鸡血藤、当归、伸筋草、丹参、炮姜、大腹皮等)以活血通络安神。嘱其生活规律。2015年11月1日四诊:服药7剂。述咽干咽痛、眼睛干涩明显缓解,胃脘部无明显不适,大便日1次,质可,夜寐好转,偶有梦,乏力减轻,双脚仍发凉、冒冷汗。舌体微胖大,齿痕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于上方加丹参15g、鸡血藤15g以活血通络,余药同前。煎服法同前。继续配合耳针及中药足浴治疗。2015年11月15日五诊:服药14剂。述乏力减轻,双脚不再冒冷汗,但仍感发凉。余无不适。体重增加1千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嘱其治疗同前,坚持1月后复诊。2015年12月25日六诊:服药30剂。述纳可,饱食后胃脘部偶胀满,无嗳气,无恶心、呕吐,二便可,夜寐可。体重增加1.5千克。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嘱其生活规律,合理饮食,调畅情志。可暂停服药,不适随诊。按语:饮食不节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腐熟、运化水谷,使肌肉、四肢失养,可出现体重下降、乏力、双脚发凉等不适,茯苓、酒黄精、炒白术可健脾益气;脾虚运化水湿失职,水停中焦致大便干结,用茯苓、茵陈、佩兰等健脾化湿;湿邪停聚,日久化热,湿热蕴结,气机失调,可出现胃脘部痞满不适,用瓜蒌、半夏、黄连,即小陷胸汤清热化湿,宽胸散结;脾虚致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加之熬夜日久耗气伤阴,阴阳不交,则出现夜寐不安、梦多、易醒,加用合欢皮、炒枣仁、远志、百合等以养心安神;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气机失调,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恶心,选用旋覆代赭汤加柿蒂、枳壳等理气降逆。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相结合,相得益彰。穴位贴敷使中药直接作用于相应腧穴,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耳针疗法辨证取穴,通过对敏感点的刺激起到调理失眠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中药足浴具有疏通经络、养血安神的作用,对局部症状改善甚好。总之,本病脾虚为主要病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过度均可伤脾,我们在临床治疗脾胃病中纵观五脏,但尤重脾脏。所谓五行无土,不能成五行,五脏无脾胃,不能资五脏,脾胃者,五脏之本也。
一般情况:刘XX,男,63岁,病案号: 0031162主诉:间断胃脘胀痛10年,加重2个月。现病史:患者10年前因饮食不节后出现胃脘胀满疼痛,无明显规律性,纳差,未行检查,自服药物(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后一直未予重视及系统诊治。2个月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加重,伴纳差,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加重,身体消瘦,近2个月体重下降约10kg,遂于2015年6月28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查电子胃镜示:胃体粘膜病变、胃窦粘膜病变、胃体多发黄色素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体前壁粘膜中度慢性炎症,腺体轻度肠上皮化生伴灶性腺体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窦粘膜中度慢性炎症,腺体重度肠上皮化生,个别腺体中度不典型增生。14C呼气试验HP阴性。门诊予中药汤剂口服,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于2015年7月19日再次就诊于我院,为求系统诊治由门诊收入我病区。现主症:胃脘胀满疼痛,以进食后更甚,纳少,不欲饮食,无烧心、泛酸,无恶心、呕吐,大便质可,3-4日一次,小便调。身体消瘦,近2个月体重下降约10kg。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当地,无外地居住史,否认疫区居住史,否认疫水、疫源接触史。否认冶游史。婚育史:25岁结婚,育有1子1女,配偶体健,子女体健家族史:父母已故,具体不详,患者兄弟患有胃癌,家族中无其他相关疾病记载,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史体 格 检 查T36.2℃ P67次/分 R16次/分 Bp127/67mmHg 步态正常,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表情自如,步入病房,无病容,神志清楚,体位自主,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颈部浅表淋巴结及双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异常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浮肿,睑结膜无苍白,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紫绀,口角无歪斜,咽后壁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闻及血管杂音。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及触觉语颤一致,无增强或减弱,双肺叩清音,肺肝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Ⅴ肋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叩心界不大,心率67次/分,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全腹触之柔软,剑突下压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存在。四肢脊柱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中 医 查 体神志清楚,精神得神,形体适中,体位自动,皮肤未见斑疹、丘疹、斑丘疹、黄疸、出血点,目窠无浮肿,白睛不黄,黑睛无云翳,瞳子有神,口唇淡红,口角不歪,咽不红,喉核不肿,颈项无强直,胸膺无畸形无鸡胸,虚里搏动应手和缓有力有序,腹部平坦柔软,胃脘轻度压痛,四肢关节活动自如,爪甲红润有光泽,气息均匀未闻及咳喘、呻吟、太息、呕恶、谵语等声,口气无特殊体气无特殊,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2015年6月28日胃镜及病理图片:中医诊断:胃脘痛病 浊毒内蕴证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窦、体)重度肠上皮化生(胃窦、体)拟行电子胃镜下胃粘膜剥离术,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乙型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肝病筛查均为阴性(-)。血型:A型,Rh阳性(+) 。艾滋、梅毒均为阴性(-)。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签署电子胃镜下胃粘膜剥离术相关文书。术前禁食、禁水8h以上。2015年7月22日在我院胃镜室行ESD术,图片如下:术后治疗方案:护理:术后予胃肠减压;I级护理;禁食水;去枕平卧6小时后改自动体位;绝对卧床休息;心电、动态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12小时;吸氧12小时; 12小时后予测血压日4次。静点药物: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1KU入壶;注射用益气复脉 1.3g ivgtt Qd;喜炎平注射液 250mg ivgtt Qd;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0.3g ivgtt Qd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Bid并予适当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口服药物:茵连和胃颗粒,9g,Tid po;云南白药散,2g,Bid po;康复新液,10ml,Tid po经上述治疗半个月后,患者出院,出院时主症:患者无明显胃脘胀满疼痛,纳可,无烧心、泛酸,无恶心、呕吐,大便质可,1-2日一次,小便可。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出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脘痛病浊毒内蕴证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ESD术后出院医嘱:1、茵连和胃颗粒 9g 口服 3次/日; 康复新液 10ml 口服 3次/日; 雷贝拉唑肠溶胶囊 10mg 口服 2次/日; 化浊解毒中药汤剂口服 日一剂 水煎口服。2、出院后3个月复查电子胃镜。3、不适随诊。随访:出院3个月后随访结果:患者无明显胃脘胀满疼痛,纳可,无烧心、泛酸,无恶心、呕吐,大便质可,1-2日一次,小便可。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滑。患者诉目前尚未复查胃镜,嘱其近期在当地复查电子胃镜。
烧心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是指胃部、胸骨下后方烧灼感。临床发现七成胃病与胃酸有关,而且超过七成人曾有过烧心的症状。引起烧心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胃和食管黏膜屏障受损、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情志因素等。胃肠动力检测/24小时胃肠动态pH值监测仪、电子胃镜是目前检测烧心原因的最直观的检查方法。只有找出引起烧心的根本原因,治疗才会事半功倍。甘蓝、西红柿、木耳、菠菜、苦瓜、白菜、莲藕等属于碱性食物。常吃以上食物,对保护胃黏膜,减轻烧心有一定作用。很多人认为吃花生可以减轻烧心症状,其实这是个误区。吃花生和吃馒头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中和分泌过多的胃酸。而且花生含有大量脂肪,脂肪能够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引起食道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引起胃食管反流,加重烧心。本文系杨建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张某某,女,30岁,汉族,在黑龙江省漠河县第四小学工作,已婚。病历摘要:主诉:胃脘胀满牵引胁肋部一年。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有饮食辛辣、过凉过快的现象,加之平时工作紧张,日久致胃脘部胀满,嘈杂不适,烧心,时有胁胀,于1年前在当地县医院就诊,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下垂”,给予中药治疗,效果不显,后在北京邮电医院行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虽经中药及多方治疗,但症状未见缓解,遂来我院就诊。现主症:胃脘持续胀满,食后尤甚,轻微烧心,嗳气,口干苦,善太息,纳呆,大便溏,小便可,夜寐不安,舌紫红,苔黄腻,脉沉弦细。既往身体健康,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过敏史,无烟酒嗜好,家族中无同类患者。查体:BP120/80mmHg,P80次/分,发育正常,形体适中,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五官端正,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胃脘及腹部有压痛点,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5*1012/L,血红蛋白130g/l,白细胞6.6*109/L,中性67%,淋巴33%,尿常规(-),便常规(-),便潜血(+),血沉3mm/h,肝功能正常,HBsAg(-)。X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超声波检查报告:①慢性胆囊炎,②心、肝、脾、胰、子宫、肾未见异常。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报告:胃底粘膜正常,滞留液混浊量多,胃体粘膜淡橘红色,皱襞规则,稍粗大,胃角红白相间,呈花斑状,胃窦粘膜红白相间,大弯及小弯以白为主,微透见血管,幽门口可见,椭圆形,持续开放,十二指肠正常。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功能检查报告:BAO3.90mEq/h,MAO22.47 mEq/h,PAO26.34 mEq/h,壁细胞数13.17亿个,胃酸分泌功能正常,有轻度胆汁返流。中医诊断:痞满。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药:香附12g 山药15g 地榆15g 当归9g 白芍30g 川芎9g白术6g 云苓12g 泽泻9g 姜黄9g 川朴9g 菖蒲20g鸡内金9g 炒枣仁15g日1剂,水煎两遍,分2次温服,摩罗丹2丸/次,3次/日。二诊:服中药后,无不良反应,自述胃脘胀满,伴嘈杂,烧心,汗出,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沉弦。处方:沙参15g 麦冬12g 川芎6g 五味子6g 云苓12g知母6g 甘草3g 炒枣仁20g 百合12g 乌药9g 瓜蒌9g广木香6g 薤白6g 公英30g 玉竹9g 栀子6g 豆豉9g琥珀粉1.5g(冲)日1剂,水煎两遍,分2次温服。三诊:药后心慌气短、汗出症状消失,烧心减轻,食欲增,仍有胃胀,便溏,腰酸,月经量少,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沉弦。处方:沙参15g 麦冬12g 川芎6g 五味子6g 云苓12g 知母6g甘草3g 炒枣仁20g 百合12g 乌药9g 瓜蒌9g 广木香6g薤白6g 公英30g 玉竹9g 栀子6g 豆豉9g 川朴20g琥珀粉3g(冲) 墨旱莲15g日1剂,水煎两遍,分2次温服。四诊:近日感烧心,腹胀,胃中嘈杂,大便略干,睡眠可,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沉细,处方:沙参15g 麦冬12g 川芎6g 五味子6g 云苓12g 百合12g乌药9g 炒枣仁20g 瓜蒌9g 薤白6g 公英30g旱莲草15g 玉竹9g 栀子6g 川朴20g 琥珀粉3g(冲)香附15g 紫苏12g 当归9g 生山药15g 女贞子20g日1剂,水煎两遍,分2次温服。五诊:药后胃胀稍轻,但胃脘坠痛,脐周发堵,时有恶心,乏力,食少,大便稀,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处方:川芎6g 云苓12g 知母6g 炒枣仁20g甘草3g 甘松6g丹参15g 檀香6g 砂仁6g 百合12g乌药9g玉竹9g元参12g 香附12g琥珀粉3g(冲)日1剂,水煎两遍,分2次温服。六诊:经服中药及摩罗丹约4个月,诸症减轻,大便转好,后在我院复查胃镜,报告:胃体粘膜橘红色,皱襞排列规则,角拱形,光滑。窦粘膜红白相间,大部以红为主,仅大弯侧部分以白为主,未见血管显露,蠕动扩张良。诊断:慢性浅变性胃炎。原中度萎缩消失。[按语]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对患者来讲恐惧心理较大,加之胃部症状繁多,影响进食、吸收,使周身难得充养,病者苦不堪言。本例患者胃镜、病理均诊断为中度萎缩性胃炎,故不顾路遥,由黑龙江前来我院就诊,坚持服用中药,治疗2个疗程(6个月),不仅症状减轻,甚至消失,胃镜、病理也得到明显改善,由中度萎缩性胃炎转变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病变彻底治愈。
中度萎缩性胃炎明某某,女,42岁,汉族,已婚主因胃脘胀满、疼痛8年,加重3个月而入院。患者8年前因工作劳累、饮食不节而致无规律性胃脘胀满,饮食量由原日进食800g减至500g,身体日渐消瘦。3年前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提示①胃窦部萎缩性胃炎,②十二指肠炎。曾服用胃舒平、胃得乐、香砂养胃丸及中药煎剂治疗,未见好转。2年前,自服胃乐新治疗,药后胀满消失,但出现胃脘隐隐刺痛。3个月前胃脘胀痛加重,饮食量减至每日200~250g,遂来我院住院治疗。现主症:胃脘刺痛,纳差,每日进食250~350g,时有恶心,神疲乏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细,既往体健,家族中无同类病史。查体:T36.3℃,P72次/分,R18次/分,BP16/10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咽部未见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存在,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g/dl,白细胞3500/mm3,中性60%,淋巴40%,红细胞392万/mm3,大、小便常规正常,肝功、澳抗正常,血沉9mm/h,血糖86mg%。X现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报告:正常心电图。B超肝、胆、脾、胰、肾未见异常。我院胃镜检查报告:食管距门齿30cm小弯侧可见一约0.5×0.5cm小憩室,表面粘膜光滑。胃底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显露。胃体粘膜橘红色,体下部小弯侧花斑状,皱襞排列规则,粘液湖淡蓝色,量中。胃角拱形,花斑状。胃窦粘膜红白相间,小弯侧以白为主,可透见粘膜下血管,其余以红为主,大弯侧稍见粗糙。幽门口6点位置见约0.3×0.3cm片状糜烂,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憩室。病理诊断: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面pH值测定提示:胃泌酸功能减弱。中医诊断:胃脘痛。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治法:和胃降逆,通络止痛。方药:菖蒲9g 当归9g 郁金9g 白芍30g 瓜蒌9g 胡连6g茵陈12g 川芎9g 鸡内金9g 泽泻5g 麦冬15g 荔枝核20g茯苓12g 地榆15g 白术6g 五味子6g 仙鹤草15g三七粉2g(冲)日1剂,水煎两遍,分2次温服。同时配合服用摩罗丹,2丸/次,3次/日。二诊:服药十二剂,疼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神疲乏力减轻,但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弦。上方加天花粉12g。煎服法同前。 三诊:服药78剂。口干症状消失,偶有胃脘部胀满隐痛并牵及两肋,矢气频,舌质暗淡,苔薄黄,脉细弦。血、尿、便常规正常。4月7日方减天花粉,加香附10g,青皮9g,广木香9g。煎服法同前。四诊:服药11剂。仍偶有胃脘胀满隐痛,有时大便溏,饮食明显增加,日进食450g左右,舌质暗淡,苔薄黄,脉弦细。中药处方如下:菖蒲9g 当归9g 郁金9g 白芍30g 瓜蒌9g 胡连6g茵陈12g 川芎9g 鸡内金9g 泽泻5g 麦冬15g 荔枝核20g茯苓12g 地榆10g 白术6g 五味子6g 仙鹤草15g三七粉2g(冲)秦皮15g日1剂,水煎两遍,分2次温服。五诊:服药20剂,胃脘症状基本消失,纳食增加,日进食500g左右,二便调,精神好,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复查胃镜报告:食管距门齿30cm小弯侧可见一小憩室,表面粘膜光滑。贲门未见异常。胃底粘膜色泽不均,可见粘膜下血管。胃体粘膜橘红色,体下部小弯侧花斑状,皱襞排列规则,粘液湖量中,色清。胃角拱形。胃窦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未见粘膜下血管,未见糜烂、溃疡。幽门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诊断: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憩室。病理诊断:胃体、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表面pH值测定提示,胃泌酸功能恢复正常。病告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患者连续服用摩罗丹140天、中药140剂后,胃镜复查,见胃窦粘膜由治疗前的红白相间,小弯侧以白为主,可透见粘膜下血管,大弯侧粗糙;转变成胃窦粘膜红白相间,大部以红为主,未见粘膜下血管,大弯侧粗糙消失,幽门口糜烂消失。病理活检见胃窦腺体萎缩消失;胃粘膜pH值正常,提示胃泌酸功能恢复正常。胃腑以痛为顺,故治疗胃痛,总以通利为法。本例患者平素进食颇多,微热素盛,久之则损伤胃津,胃失润养,则失其和降通利之性,治疗当主要以清热益阴为法。方中以茵陈、黄连、地榆、瓜蒌清热,麦冬、白芍、五味子养阴生津,另配以郁金、当归、川芎、三七活血,菖蒲去湿开胃,荔枝核疏肝,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有补虚强壮的作用,为补虚以助胃气之通,如此配合,适当加减,则胃气通,浊气降,胃痛消失。[追访]一年后来我院复查胃镜,报告:食管粘膜色淡,光滑,贲门色泽正常,开闭良好。胃底粘膜色泽不均,可见粘膜下血管。胃体粘膜橘红的,皱襞排列规则,粘液湖量中,色清。胃角拱形,轻度花斑状。胃窦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未见粘膜下血管。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胃体、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本次胃镜与前比较,胃体下部小弯侧花斑状基本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一些病人这样说: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应采取手术切除,否则可发展为胃癌。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结论是:萎缩性胃炎被定为癌前疾病,它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综合作用的、漫长的过程,一般的演变规律为“正常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地区,发病率为300.9/10万,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7.46%。萎缩性胃炎虽可转变为胃癌,但还要经历好几个阶段,首先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阶段,之后又有轻度、中度、重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最后才是胃癌。而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是可以逆转的,所以对于它既不能害怕,也不能轻视,应该是“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 积极纠正和治疗引发萎缩性胃炎的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心理、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中医药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思想不仅改善了临床症状,更使病变的胃黏膜有了不同程度的逆转。但是治疗萎缩性胃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临床上经常有病人在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药,使得病情反复或加重。因此患者应树立巩固治疗的科学观,不应擅自停药、减药。根据临床经验,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一般需要3-6个月,而伴有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则需1年,甚至更长时间。俗话说“胃病是三分治疗,七分养”,对于胃病的人来说调养是很重要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忌食生、冷、硬、黏、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食用易消化、对胃无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品等。此外,适当运动,保持良好情绪亦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
调护1、除去可能引起本病的原因,如烟酒、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以及粗糙的食物。2、最好能吃易于消化、无刺激性的饮食,并且充分咀嚼。3、保持心情愉快。慢性胃炎系列到此结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给我留言,祝身体健康。
4.西药治疗:① 抗酸剂:可选用复方胃舒平或硫糖铝等药。② 抑酸药:可选用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③ 萎缩性胃炎有胃酸过低或无酸者,可用0.5%稀盐酸5~10毫升,每日3次,胃酶合剂10毫升,每日3次。④ 猴菇菌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可连续服2~3个月。⑤ 有缺铁性贫血或恶性贫血者,则补充铁剂(硫酸亚铁0.3克,每日3次)或维生素B12 (100微克,每日1次,肌注)。
1.诱因:大多数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其他诱发本病的因素有:进食太快,食物咀嚼不充分(如有牙病时),摄食过于粗糙、过冷或过热的食物,长期食用有刺激性的调味品,长期饮酒,以及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2.临床分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3.临床表现:慢性胃炎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缺乏明显的特点,主要症状有:① 上腹部痛:为最常见,无溃疡病之规律性,无饥饿痛与进食后缓解的特点,上腹部压痛范围亦较广泛。② 腹胀:上腹部饱胀或全腹饱胀,进食之后更明显,伴嗳气。③ 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等。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用醋来泡制蒜。作用:腊八蒜既有生蒜的抗癌、抗炎杀菌、延缓衰老作用,而且酸辣可口,解腻祛腥。不适宜人群:1、腊八蒜也是蒜,胃肠功能不好的人群,不建议服用,它对胃肠粘膜有刺激作用,还增加胃酸的分泌,产生烧心、反酸。 2、另外大蒜的挥发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降低,所以贫血患者不宜食蒜。 3、民间有“大蒜百益而独害目”之说。中医讲蒜辛辣、伤血,而血能养肝,眼睛的视物功能主要来源于肝脏,因此“目得血方能视”。所以有眼疾的人群也不适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