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痛急缓(1)急起的头痛伴发热:常见于上感、流感等;不伴发热却有呕吐及意识障碍者,常有颅内出血的可能。(2)缓慢起病的头痛:常见于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颅内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及鼻窦炎等。2.头痛位置(1)位于眶上部或眼球周围的疼痛,常见于青光眼。(2)位于前额部及鼻两侧、面颊部的疼痛,多见于鼻窦炎。(3)位于一侧的头痛,常见于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4)全头痛,常见于各种脑炎或脑膜炎。(5)颈项硬、剧烈头痛伴发热、呕吐者,常见于流脑。3.头痛频率(1)有规律的晨闷头痛,可见于鼻窦炎。(2)缓慢起病、经常晨间加剧的头痛,常见于颅内肿瘤(3)剧烈疼痛仅持续数十秒,多见于三叉神经痛。(4)头痛反复发作,持续数小时或1—2天,多见于偏头痛。(5)长年累月,有明显易变性的头痛,多为神经官能症头痛。4.头痛的程度(1)剧烈头痛,常见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脑膜炎等。(2)中度或较轻的头痛,常见于眼、鼻、牙齿的病变及脑肿瘤。5.头痛的性质(1)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短促剧烈疼痛,多见于三叉神经痛。(2)搏动性头痛或跳痛,常见于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急性发热性疾病及脑肿瘤等。6.头痛的伴随症状(1)头痛伴剧烈呕吐者,常见于脑血管病、脑肿瘤、脑炎及脑膜炎等。(2)头痛达高峰时发生呕吐,吐后头痛明显减轻者,常见于血管神经性头痛。(3)头痛伴剧烈眩晕者,常见于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4)慢性头痛伴发精神呆滞、表情淡漠、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或反之表现为欣快者,常见于脑肿瘤及散发性脑炎。(5)头痛伴视力障碍者,常见于青光眼及脑肿瘤。(6)头痛发作前出现闪光、暗点或偏盲等先兆者,常见于血管神经性头痛。7.诱发头痛的因素(1)因头部水平位置变化引起头痛者,常见于颈椎病。(2)因转头、俯首、咳嗽使头痛加重者,常见于脑肿瘤及脑膜炎。头痛,是个复杂的临床疾病。上述症状仅供参考,若有头痛,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中医药治疗各种原发性头痛、难治性头痛有较好疗效。
中药百合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山丹的干燥肉质鳞茎。卷丹因其花被片向外翻卷,花色火红,故有“卷丹”之美名。其花被片有虎皮样斑点,故又名“虎皮百合”。 《本草纲目》载“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百合地下茎由数枚肥厚的鳞片状叶组成,植物学上称其为“鳞茎”,是一种营养储存器官。百合的种头是有几百块鳞片抱合而成,古人视为“百年好合、百事合意”的吉兆。 一般指百合为百合本种,花色白色者,非卷丹也,但卷丹亦可作中药百合药用。《本草纲目》对百合的三种入药基源做了详细描述:“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卷丹以四月结子,秋时开花,根似百合。山丹四月开发,根小少瓣。盖一类三种也。” 百合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百合微寒,能补脾阴,清肺热,可养阴润肺,润燥止咳。另外,其入心经,能养阴清心,宁心安神。前者宜密制,后者宜生用或蒸用。百合亦可食用,因其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在我国部分地区长期作为食用资源栽培。其鳞叶干燥后可长期保存,主要用于烹煮羹汤,如银耳莲子百合汤,也可作为蔬菜炒食,如百合炒西芹。
头痛,通常指头颅上半部分出现疼痛,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头痛既可以作为疾病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如高血压、脑外伤等。鉴于人体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现有医疗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临床上近半数头痛原因尚不明确。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理论的指导下,侧重从整体出发,依靠中药、针灸、推拿、针刀、穴位埋线等手段治疗头痛,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简介如下:一、辨证审因,中药治疗中医治病,重在治其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认为凡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滞留,阻碍清阳,皆为外感头痛,如外出受凉后感冒头痛。而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血阻络,清窍失养导致的头痛,称为内伤头痛,如中风头痛。究其病因病机,无外虚实两端,实者多为上述六淫所致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虚者多由气血亏损,失于濡养。治疗上,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将外感头痛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分别给予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将内伤头痛,分为肝阳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瘀血头痛,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味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大补元煎、通窍活血汤等方加减。方证相得,效如桴鼓。二、循经施治,针药并用“医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大特色。经络学说认为,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顶,或连于目。由此,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医在治疗前额疼痛,除了针刺丝竹空、率谷、神庭等局部穴位外,常加用足三里、合谷等阳明经远端穴位,而在中药方面,多加用葛根、白芷等阳明经引经药。临床观察发现,针药并用治疗头痛,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度,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少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三、舒缓肌肉,推拿拔罐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很多“奇怪”的头痛患者,他们多是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和使用手机过多的人,多伴有颈肩部僵硬不适,多于受凉或吹空调后症状明显加重,局部按揉后,头痛可缓解。他们完善相关检查后,颈椎也没有器质性病变。其实,他们的病变并不在头部本身,而是由于长期姿势不当,导致颈部肌群紧张不适、颈部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影响到头部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虽然颈椎的相关检查,未见明显椎体或者骨质改变,但是局部肌肉、肌腱已经出现了僵硬、强直等表现,属于颈椎病前期。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多给予颈肩部推拿、拔罐治疗,以缓解局部紧张肌肉,使气血得以正常流通,则疼痛自消。故古语有“针灸拔罐子,病好一半子”之说。此外,适当的按揉头部穴位,如按揉百会、四神聪等,有助于改善循环,调节局部神经功能,缓解焦虑情绪,从而进一步缓解头痛。四、松解黏连,针刀治疗临床上,不少偏头痛患者,颈部僵硬不适程度较重,经常落枕,完善相关检查,排除颅脑本身病变。其完善颈椎CT或MR提示颈椎间盘突明显出或者局部增生较重。此类患者,则属于颈椎病引起的颈源性头痛。它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病损所引起的头痛,其疼痛性质,实际上是一种牵涉痛。由于病变部位较深,病变程度相对较重,常规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此时,针刀疗法应运而生。它具有针灸、微型手术的双重优势,既能像毫针一样安全刺入病损组织,起到针灸疏通经络的作用,又可以对局部疤痕组织、钙化组织进行切割、剥离、松解、减压,而且副作用小、费用低,可谓“简、便、效、廉”。五、慢病长治,穴位埋线对于长期慢性头痛,以及不能按时规律接受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患者,可考虑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埋线疗法,实则是针灸治疗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它是通过特制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将人体可吸收的一次性缝合线(一般多需要7-14天,完全被机体吸收),植入相应的穴位,从而长久的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由于可吸收缝合线,在体内吸收代谢时间较长,1次埋线相当于连续2周左右的针灸治疗,故可以2到3周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小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如何能够更好更快的解决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了每位临床大夫的前进方向和动力,而疗效,就是医学的生命!正是凭借着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独特优势,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中医治疗头痛。作者:张奕奕 路玉良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及就医原因之一,多数头痛可以自愈,但有些头痛不能麻痹大意,应及时处理,以下情况应到医院就诊: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 头痛伴恶心、呕吐、视力下降、视物重影; 头痛伴发烧/精神障碍/神智不清; 头部外伤后头痛; 60岁以上老人新发头痛; 儿童反复头痛; 头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慢性/持续/严重的头痛; 头痛已经很久,但最近头痛性质与形式改变; 头痛在咳嗽、大便或弯腰时加重; 头痛与身体位置变化有关; 头痛于睡眠中疼醒; 头痛伴明显血压升高。 慢性或持续的头痛会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使生活质量下降,造成很大的家庭与社会负担,因此慢性头痛的预防与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头痛分类很多,病因复杂,正确的诊断头痛类型,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中医头痛门诊主要为各种头痛患者提供专业的诊断与治疗服务,主要包括:头痛的分类诊断;各种原发性头痛的诊断与中药、西药等药物治疗;慢性头痛的预防教育与药物治疗;头痛的饮食指导;难治性头痛的诊断与对症处理;一些头痛诊疗新技术的使用。
某某,女,36岁。首诊:患者入睡困难,欲睡不得眠,入睡后多梦易惊,白天精神差。平素易烦躁,口干。大便稀。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略数。中医诊断:不寐(郁热伤阴)西医诊断:睡眠障碍处方:炒栀子10g,淡豆豉10g,知母10g,山萸肉20g,黄精30g,玄参10g,酸枣仁10g,茯苓10g。7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睡眠好转,但仍眠浅,大便稀。处方:上方加百合30g;7剂,水煎服。随访2月,睡眠正常,心情舒畅。按语:不寐(失眠)总属阳盛阴衰、阴阳不交。郁热常因抑郁焦虑、操持经营,致气机不畅,若郁久化热,则郁热扰神,故入夜不能寐。日久热浊津液,阴伤神浮,眠浅易惊。治疗上宜疏散清解,养阴安神。
中药石菖蒲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李时珍谓:“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则菖蒲、昌阳又取此义也。” 石菖蒲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古代医家、道家对它颇为器重,《仙经》中称菖蒲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晋代葛洪《抱朴子》云:“韩众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记万言”,“商丘子不娶,唯食菖蒲根,不饥不老,不知所终”。这些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石菖蒲确实是一味延年益智的良药,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石菖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上品”之药,说它能“开心孔,补五脏,透九窍,明耳目”,并且“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千金方》中也记载:“七月七日取菖蒲为末,酒服方寸匕,饮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验之,久服聪明。”菖蒲亦可用来酿酒,被历代宫廷列为端阳节必饮的御用酒浆。《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萎,久服耳目聪明。” 石菖蒲的生长也很有特点,它可以不着泥土而生,有人赞其为“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而其叶则“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植物。一身傲骨颇近文人风格,因此历来深受文人们的喜爱。
中药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根。《礼记》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其又名“守田”、“水玉”,《本草纲目》载“守田会意,水玉因形。” 半夏是有毒之品,《神农本草经》将半夏列为“下品”。其味辛辣,有呛鼻感,嚼之发粘,食少量则口舌麻木,多服则喉舌烧痛肿胀,呼吸迟缓不整,甚至麻痹而亡。临床上常用生姜与半夏相伍以制约其毒性。半夏是中医最常用的化痰药和止吐药。其入药很早,首见于《内经》中的半夏汤。《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到半夏,大多下注洗字,《千金方》也说“凡半夏热汤洗上去滑”,故可见汉唐前均以生半夏入药。 现半夏炮制规格主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用清水浸漂数日,加明矾缓煮制得,其功长于化痰;姜半夏是将半夏和生姜共煮制得,善于止呕;法半夏是将半夏在甘草、石灰水中浸泡即得,作用偏于寒痰;而生半夏一般外用。 半夏生于五月,成于八月。古人认为,五月是三阳开泰之后,阳气入阴之时,所以阳不入阴之病多用半夏,以其使人正气自阳入阴。因此半夏可治不寐,《灵枢》中治疗“目不瞑不卧出者”之失眠症,即用半夏汤。它也常与夏枯草合用,《冷庐医话》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盖失眠者,阳不入阴也。半夏生于夏半,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生于冬末,遇夏当枯,乃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配伍,阴阳相接,和调肝胃而治失眠,颇有妙趣。”
香附来源于莎草科植物香附子的干燥根茎。香附子也称为莎草,入药名为香附。其植株揉之有香味,根尤香味浓烈,且椭圆形块茎相附连续而生,古称“根上结子”,故称香附子。古人常用莎草茎做成草鞋或笠蓑。 香附在古代的文献里面很难查到,因他被叫做莎草根,现今药典中才正式规定其为香附。在阅读本草文献时,需注意药物的名称会随历史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现在常用的解表药荆芥,在《神农本草经》等古代本草著作中,均以“假苏”名之。在学习和临床中,对一些常用的药物,要注意它名称的变化。 香附最早以莎草根之名栽于《名医别录》,陶弘景说其“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近代医家张山雷说“香附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香附为行气药,作用部位广泛,李时珍说它“上行胸膈,外达皮肤,下走肝肾”,就是说它行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全身很多部位。但是香附主要的功效是以疏肝为主,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有利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所以李时珍又称它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药性平和,寒热病症都可以用,且有广泛的作用部位,所以一般的气滞证、气滞疼痛证、妇女的月经不调等证都可以用香附。总结起来,香附的功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疏肝和调经。
中药白茅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其叶狭长而尖,外形如矛,花序白色,故名“白茅”,俗称“茅”或者“茅草”。初生之茅名“荑”,色白而柔,《诗经》中用“手如柔夷”形容美人纤纤玉指。因“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故亦有“茹根”之称。 白茅入药多用其根,成白茅根,味甘性寒,入肺胃二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等。白茅根中空有节,最善透发脏腑郁热,《神农本草经》载白茅根“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白茅根嫩芽布地如针,称为“茅针”,也可入药,有破血之力。 白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茅叶不易腐烂,古时多用其编织绳索,搭盖屋顶。《诗经》中有“昼尔于茅,宵尔索綯”的句子,记载当时的人们白天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制麻绳。而白茅被选作屋顶用材更是自古便有记载,如唐代杜甫那首经典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明证。诸葛亮也层隐居茅屋,刘备“三顾茅庐”传为求贤佳话。
中药芦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芦苇叶抱茎而生,花似茅,细白作穗,深秋时在河边有“潇湘一片芦花秋,雪浪银涛无尽头”的景况。在《本草纲目》中,称初生的芦苇为“葭”,开花前为“芦”,花后结实为“苇”。 芦苇以其根茎入药,称之为“芦根”。味甘性寒,芦根中空可理肺气,入肺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可治疗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等证。芦根亦入胃经止呕,可治疗胃热呕哕,《唐本草》载芦根“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称良”。芦根还有利尿的功效,用于热淋涩痛等证。 芦苇古时称之为“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流传千年的名句,有人赞其“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诗中以茂盛的芦苇起兴,表达对恋人的思念。蒹葭,作为东方人古老的爱情信物,与现今的玫瑰百合相比,少了一份妖娆和鲜艳,却多了些许清单与素雅。 芦苇在生活方面也有很多应用。《汉书》记载古人常在门楣悬挂苇索以镇宅,以芦苇驱鬼辟邪。《礼记》“季夏之月,命泽人纳材苇”的记载,可看出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有织苇为席而居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