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叶敏捷排版丨兔 子父母们常常会说:“我说话孩子不愿意听,我一说话孩子就烦躁”,这时候我们要思考下,是不是我们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今天,我还是会从我的门诊故事入手,来和你说说,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技巧。被妈妈天罗地网的担忧包围的孩子第一个故事里是一个初中的女生,女孩没法去上学,待在家里。门诊中,女孩请父母出去,她开始和我倾诉。她说:“我小时候是很听话的,后来我长大了,开始不听他们的话了,他们就觉得是我的问题。”我问女孩:“他们不知道你也有你自己的想法是吗?”女孩说:“是的。他们现在规定我六点钟必须回家。我很羡慕同学们,他们可以出去吃饭,出去玩,但是我不可以。”我问她:“那你能出的去吗?周末能出的去吗?”孩子摇摇头,说:“如果报备得很清楚,几点出去,几点回来,我是可以出来的,但是六点之前必须回家。”我问她:“为什么妈妈规定六点钟必须回家呢?这个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女孩说:“因为酒吧是这个时间开的,其实我没有去过酒吧,但是妈妈担心我会去酒吧,所以这个时间一定要回家。”我说:“好像他们担心,这事就真的会发生一样。”孩子说:“是的,他们还给我的手机装了定位,如果我一关定位,他们就会打电话过来。”我问女孩:“你可以和爸爸妈妈讨论这个事情吗?”女孩说:“不能,我妈妈会说,‘谁家的孩子,父母大晚上的还让他们出去啊?’我有时候遇到一些难受的事,也只能和朋友说说,我跟父母说,父母是不能理解的。有一次我心情很不好,跟我的朋友在哭,哭得很难过,我想晚点回家,于是我打电话给妈妈,我说:‘我想稍微晚一个小时回去。’妈妈说:‘不可以,你马上回来。’”我问:“爸爸呢?”女孩说:“爸爸就是妈妈的工具人。爸爸脾气很爆,有一次我作业没做,跟我爸爸顶了几句嘴,他就把我拎到窗户外面去,要把我扔下去。”女孩边说边掉眼泪。我跟她说:“我们需要找机会慢慢松解,现在限制得很死,我们要在这个限制里去寻找到空间。医生也会帮你去和妈妈沟通的。”女孩点点头。我让妈妈进来,我问妈妈:“好像你有很多的担心哦?”妈妈说:“是啊,我是很担心,她交的那些朋友不好。”我问妈妈:“你觉得你这样控制她的方式有用吗?”妈妈说:“我一开始是信任她的,后来才开始不信任她了。她每次都撒谎。”我问妈妈:“你怎么认为她在撒谎的?”妈妈说:“她一回家说自己写作业,我们是信任她的。结果晚点去看,连书包都没有打开。”我说:“她的情绪是很糟糕的,而且她现在已经无法去上学了,如果以后她不想活了,你会担心吗?”妈妈说:“是的,这个我也很担心。我们现在也对她很好了,她有时候无缘无故就说自己心情不好了,我们也带她出去散心,也都顺着她了。”我跟妈妈说:“孩子缺乏被理解的经验。”我又问妈妈:“爸爸的脾气怎么样?”妈妈说:“爸爸不怎么管孩子的,孩子青春期以后,脾气很倔强,明明做错了,还是不承认,爸爸就会打她。”我问:“听孩子说,有一次爸爸要把她从窗户扔出去。”妈妈说:“爸爸说了,是吓唬吓唬她。”我说:“你觉得是吓唬吓唬她,但是孩子觉得爸爸很恐怖,是真的要把她扔下去。”我继续问:“你觉得你自己呢?”妈妈说:“我比较焦虑的。”我问妈妈:“小时候你妈妈对你怎么样?”妈妈说:“他们都很忙。”我问妈妈:“你是有被父母忽略的感觉是吗?”妈妈说:“是的。”我问妈妈:“你觉得这个策略有用吗?你希望她能够做到,但是你的规定,你的要求,不仅她没有听你的,反而进一步的破坏了你们的关系,是吗?”妈妈反问我:“那难道不回来,就一直让她待在外面吗?”我问妈妈:“你让她回来,但是她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是吗?”妈妈说:“这个是她的问题,如果她遵守诺言的话,就不会这样了。”我说:“这是你要求的诺言。”妈妈说:“这是她自己答应的啊。”我说:“这是她被逼答应的,如果不答应,她就出不去了,不是吗?”妈妈说:“她还没有成年啊,你的孩子三更半夜还在外面,你能允许吗?”我说:“是啊,我知道你很担心。但是我想提醒你的是,你用这样的方式,效果并不好,而且孩子现在的情绪状态不好。孩子感觉自己完全被控制了。所以你需要去思考的是,怎么样解决你的担心,又让她能够有自己的空间。你们两个人没法合作。妈妈要去体会下,哪些是确实要注意的,哪些是你自己需要消化和承担的担心,哪些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担心。如果你把想象的担心都加入进去,孩子会在天罗地网里。”妈妈说:“可是孩子确实违反了很多规定啊!”我告诉妈妈:“是啊,越是没有空间,越是要搞事情。关系是前提,情绪是前提。关系和情绪好了,孩子当然是有觉察的,也会希望去理解和体谅你的担忧。否则孩子只会表面和你配合,然后不断的做小动作去破坏你的要求。”妈妈很焦虑,也许和妈妈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被自己的父母忽略,缺乏安全感,妈妈就可能会有很多想象出来的危险。妈妈分不清楚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危险,哪些是真实的危险。她无法信任孩子,妈妈在说话的措辞里会表达:“她无缘无故的心情不好,我也顺着她,我也带她出去玩了。”我们可以听到,妈妈并不能真的理解孩子,而只是“顺着”孩子。当妈妈缺乏理解的角度的时候,她也会觉得自己是被逼着做了这样的事情,所以跟孩子形成的是对抗,而不是互相体谅和互相帮助。当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被担忧遮住了耳朵的时候,孩子一说话,妈妈就会说:“她撒谎,或者如果她遵守诺言,不就没这个事儿了吗?这是她的问题。”但是孩子其实需要的是我们的帮助。父母在无法理解孩子的时候,会和孩子陷入到一种对抗的情绪之中。战无不胜和高高在上的父母在我门诊里,之前也有一对母女。妈妈告诉我,孩子没有洗澡,她总是不洗澡。这时,孩子反驳道:“我昨天洗了!”妈妈还是坚持说:“你哪里有洗澡,明明没有洗。”孩子忍不住吼起来:“我真的洗了!”妈妈翻了个白眼说:“好!好!好!洗了!”然后妈妈回过头就跟我说:“你看到了吧……”她就这样盯着我说。我跟妈妈说:“孩子说洗了,你偏说她没洗,她觉得自己被误会了。”妈妈说:“她有时候会撒谎的。”我说:“就算孩子撒谎,也有撒谎的理由的。”很多父母会说,孩子抽烟、孩子撒谎。也有孩子在伤害自己之后对我说:“父母问我:‘你是不是变态?’”父母可以反过来思考下,如果孩子的情绪需要处理,如果孩子有更好的策略,他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吗?所以,当孩子说自己抽烟、晚睡、打游戏、自伤的时候,首先我会和孩子确认,这是孩子处理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然后我会和孩子讨论,这样做了以后,是会感觉舒服一些吗?情绪会缓解一下吗?有些孩子说:“会好一些。”有些孩子会说:“一样的烦躁,还是很不舒服,没有多大帮助。”这时我会进一步和孩子去讨论,我们已经有了一种方式来疏导自己的情绪了,那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自己感到舒服一些呢?所以我们是和孩子一起去研究帮助他的策略。大前提是我们相信孩子是为了自己好的,当父母给予孩子空间、关心和帮助的时候,他会为自己寻找更好的策略。还有一个门诊家长,自己也是学校里的老师,她在门诊里和孩子对话,孩子说一句,她要跟着反驳一句,她的头微微扬起,脸上带着一丝笑容,她和孩子说话的样子像是一个律师在法庭上游刃有余。她说的话很有道理,和孩子说话总能赢。但是孩子把耳机戴上,一直在打游戏,拒绝听妈妈说话。我问妈妈:“你觉得她现在成天打游戏很爽吗?”妈妈抬起头说:“是的,我觉得她很爽。”我说:“她是不得已才会在游戏里去寻找感觉,但你总是站在很高的位置上对她指指点点。你讲得再对也没有用,因为人家根本就不听。你抱怨她,说她把自己放在一个很糟糕的环境里,但是这不是她故意的。你有看到吗?她现在戴上了耳机,拒绝听了。”妈妈眼睛有点红起来,她说:“她平常也这样,她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说:“如果外面让她很开心,她为什么要屏蔽呢?你只是讲道理,但是并不懂她的心,那她怎么会把手机放下呢?她把手机拿起来,可以屏蔽掉你的道理。”妈妈问:“那我该怎么办呢?”我说:“你先试着学习,少说话,多听多看。”“关系”+“关心” = 最好的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妈妈不需要太聪明,哲学家才需要聪明。”这些聪明的父母里,不乏政府官员、医生、老师,讲出来的道理一套一套,而且都很对,但是他们很少停下来问一句孩子:“你怎么看呢?”孩子说的话,他们用强有力的道理一个一个挡回去,孩子讲不过他们,就把耳朵关起来了。所以,家长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我一说话他就烦躁,他不跟我们说话。”孩子不一定做到了家长认为的“对”,但是孩子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是否有其他的方式?这些家长们都可以去和孩子讨论的。我很强调这个“关系”的作用,也强调“关心”的作用,父母的大力气不是花在“要求”上,也不该花在“担心”上。我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以前我们刚开始看病的时候,和病人都是“你有病我有药”的关系。你是什么病,给你贴一个标签,开药。有一部分病人吃药能好,有些病人明明很痛苦,但是就是不吃药、不配合,甚至吃了药也好不了,怎么办?因为病人觉得,医生不理解我,那我为什么吃你开的药。你都不懂我,你的方案有用吗?吃了药,我还是不被理解,那我吃药做什么呢?后来我明白,最好的药是医生,医生和患者关系建立起来了,治疗才有效。比如,今天下午的门诊里来了一个孩子,她进来的时候,我常规地问:“是你自己想来的吗?”女孩说:“我不想来!”我问她:“你最近心情怎么样呢?”女孩反问我:“ 我要是心情好,我来这里干嘛?”我问她:“你心情不好,但是你刚才说你不想来?”女孩说:“是的,我就是不想看到你。”我问:“哦,就是不喜欢看到我,那换个医生的话,你会觉得好一些吗?”女孩说:“可以啊,但妈妈说要找你。妈妈说你在浙江是最权威的!”我说:“啊!浙江最权威,听着会不会很恶心?!”女孩说:“对!确实很恶心。”我跟女孩说:“妈妈想要一个权威压着你,但其实你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感觉!”女孩说:“嗯。”我问女孩是不是感觉很烦躁,女孩说自己一直都在烦。我问她:“你有急躁的时候吗?”女孩说:“急躁啊,很急躁。”我问她:“有伤害自己的念头吗?”女孩说:“有,但是不会去做。”我问:“有想死的念头吗?”女孩说:“有,但是不会去做。”我说:“那很不错啊,能做到这样,你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时,爸爸在边上问:“叶院,你的号这么难挂,孩子后面还要看怎么办?”女孩说:“为什么非要挂他的号?”我说:“嗯,是啊,就像孩子说的,医生那么多,不一定非要挂我的号的。”我说:“我们先做个检查,可能要吃一些药物来帮助你稳定情绪。”女孩说:“不吃。”然后孩子就去做检查了,检查出来,情绪确实比较低落,稳定性很差。孩子回来以后,我和妈妈说:“你看报告上,孩子的情绪波动性比较大,稳定性非常低,说明很多事情、很多心情,都是她一个人在处理。她缺乏被理解被帮助的经验,所以有些情绪,在她小时候就要以她小小的能力独自去处理。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她去处理情绪,那么她就有更好的耐受情绪的能力。”妈妈说:“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她!”我问孩子:“你觉得呢?”女孩摇摇头,说:“不能。”我跟妈妈说:“你确实在关心孩子,但是有时候可能理解没有到点上,她没有被理解的感觉。这个是我们需要练习的。”妈妈说:“那孩子要回去上学吗?”我回头问孩子:“你觉得呢?”女孩说:“我不想休学。”我跟妈妈说:“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我跟孩子说:“接下来我们这样吃药,你看行吗?”女孩说:“行。”离开时,女孩嘟囔了一句:“你的号挂不到怎么办?”在门诊中,我经常要和孩子去建立信任的关系,很多孩子对家人、对医生很失望,所以一来门诊,如果你只是检查、开药,孩子是绝对不会配合的。孩子的情绪波动那么大,她其实是很难受的,她很希望医生理解她,帮助她,而不是要求她做什么。所以我在门诊经常问的是:你希望哪些方面是医生帮你处理的?你希望哪些地方调整,会让你感觉好一些?我们吃点药来帮助情绪稳定下,你觉得可以吗?我们试一试,看看有没有帮助好不好?你难受吗?你用了哪些方法来缓解这种难受呢?我之前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孩子需要的是关心,而不是担心》,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到“是什么让孩子能够直面现实世界的困难”。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好的种子,只要有足够好的环境,只要有足够大而且安全的空间,孩子是会利用好资源帮助自己发展出最大的潜能,活出生命的意义的。父母需要处理自己的焦虑和担忧,而不是让孩子把大量的力量用在和我们对抗上,让孩子们的情绪因为长期被误解而波动,从而消耗孩子本该用在发展上的能量。父母们学会去沟通、去理解、去相信、去合作,用更加高效的方式帮助孩子。你想要让孩子遵守规则,我们的原则是,理解他、接纳他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建立好的关系,尊重和询问孩子。那些你和孩子一起协商出来的规则,孩子就更容易去遵守。而如果你们的关系很好,就算是有些规则是你定下来的,孩子也会有更强的动力去遵守。注:本文节选自于叶敏捷心理公开课《自由与规则如何平衡》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作者丨叶敏捷 排版丨兔 子 脾气暴躁孩子一遇事情就咆哮、崩溃、大哭,无法沟通甚至不顾场合,家长苦不堪言。 孩子到底怎么了?如果长大后进入社会如果仍然无法懂得情绪管理,该怎么办? 情绪管理是什么? 说到情绪管理,我们一般不会说要管理“高兴”“幸福”“快乐”这些情绪,而是会管理“愤怒” “伤心“等所谓的负面情绪。 从广义上来说:情绪的管理,其实是父母是否愿意理解孩子情绪表达背后的需求,是否愿意去允许孩子情绪的表达,是否帮助和鼓励孩子去表达。 因为情绪表达的背后有着很多的“我想要”“我不想要”,“我喜欢”“我不喜欢”。 通过父母解读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去识别、命名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个情绪,它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帮助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调节情绪。 情绪管理的好处是什么? 学会情绪管理的孩子会更懂得自我尊重、自我控制,并拥有更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且能识别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也会在这样的识别中,知道自己是谁。 这样的人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更加具体的好处有:和孩子息息相关的学习问题。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好的成绩,情绪管理在这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你可能无法理解,所以我从生理层面去跟你解释: 其实一个人的大脑聪明不聪明,取决于大脑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额叶皮层,它是让我们打开学习之路的大门。但学习之门要开启,还要经过三重门。 第一道门:安全门 第一道门,我们叫做安全门,它是我们大脑里的脑干系统。它掌控我们的呼吸、血压、心率的,这也就是我们原始大脑。 我们说的这个安全门其实就是:这个家是安全的。 如果家长动不动对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揍你啊!或者家里爸爸妈妈常常吵架甚至摔东西,这就是连基本的安全感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的,因为他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自主性也很难提高。 如果这一道门如果没有开启,就像是让孩子在车水马龙当中看书,他没办法看进去的。他会一直在担心:这个车会不会撞我?那个车会不会撞我? 第二道门:情绪门 第二道门叫做情绪门,它在原始大脑的第二层叫作边缘系统。它的作用跟孩子是不是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心情、愉快、平静的状态有关。 如果这个门进去了,就可以真正的开启与智力水平相平的能力,前额叶这个高级皮层才可以启动。所以我们说一个孩子的学习好不好?取决于这几项。 如果孩子情绪不好,他的学习肯定不好。因为他最好的大脑没有启动起来,就好像我们进家门一样。 第三道门:学习之门 第一道门叫小区的门,安全门。第二道门,是进入我们这幢楼的门这叫做情绪门。第三道门才进到我们自己的家门,才能真正开启学习之门。 所以情绪管理不好的孩子,大脑功能是受限的,学习水平和智力水平也受限。当孩子情绪没有处理的时候,他就会拖,就会慢。大脑就好像短路了一样。平时跟他讲怎么做他可能都还可以很好的完成,但今天讲三遍都听不懂。 家长可能觉得孩子笨死了!但事实上,这是因为他的大脑没有启动。其实他不笨,他还挺聪明。 所以,好好学会情绪管理,不仅仅是人际关系受益,学习也会受益。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 第一步: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规范行为 我经常会说一句话:“一切情绪都可以被接纳,某些行为需要被规范。”一方面,孩子确实需要一些规则的规范和引导,但是大多数的规则,是可以由孩子参与制定的。 不恰当的约定会导致孩子不容易去遵守规则,因为如果当孩子没有被充分的尊重,没有和孩子商量,孩子内心就会抵触,认为这不是我要的约定,这是你要的约定,所以孩子会用各种方法去破坏这个约定,所以父母需要和孩子去协商规则。 因为约定总有难以遵守的时候,破坏约定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情绪?家长们需要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一旦被理解的时候,他特别想要破坏规则的冲动,也会缓解。 当一个情绪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候,行动的冲动会变的可控。 第二步:跟孩子商量,破坏了约定有什么后果?这个后果自己能承受这个结果吗? 当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孩子是会获得遵守规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父母要做的,不是盯着孩子破坏了规则的那一次,而是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遵守了规则的那几次。 有一部分孩子还是会破坏规则,那我们需要和孩子重新去商量规则。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即使是我们大人,有时候也不一定能遵守约定,何况是孩子。 所以始终尝试和孩子保持协商。 行为可能是一种信号 很多妈妈无法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是因为一种担心。她们经常会说:如果这样惯着不管,孩子行为上就走偏了。 但有时候,行为本身也是一种识别的信号。 我门诊里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妈妈,孩子不去上学,在家里和父母大打出手。父母报警叫了警察,让警察管教孩子。妈妈说:“我必须管教他,你看,他在家里一个月了,不去上学,这样下去怎么行?还有,他现在有暴力行为,不叫警察管管他怎么行。” 我问妈妈:“你是否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为什么有暴力行为表现?”妈妈一脸茫然地说:“我理解不了。” 这个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情绪表达没有被妈妈理解,从而必须采取这么极端的手段去表达。而在孩子用更加激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时候,引起了父母更强的压制。 孩子一定不会没有用过温暖温和的手段,但是那些温暖温和的手段父母看不见,所以孩子只能用更激烈的手段。 而当不去学校,使用暴力仍然无法被理解的时候,孩子或许还会采取更激烈的方式表达,或者干脆开始自我伤害,自我毁灭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绝望。 其实,当父母愿意去理解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去伤害父母,去伤害自己。当你理解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有空间开始感受到内疚,而不是持续的去和你对抗。 消除对抗的不是更强的镇压,而是深深的理解,至少从“我愿意尝试着去理解你”开始。 作者简介 青春期父母团体第三期即将启航 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作者丨雪 排版丨兔 子 你好,我是雪,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也是【青春期家庭团体第二期】的学员。我的孩子正在读高一,而我经历了她的绝望、爆发,到现在重建链接,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帮助。 突如其来的“自我封锁” 去年暑假开始,女儿突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出门,也不吃饭,每天下午五六点才出来吃一顿,而吃饭时,需要清空家里所有人,她才愿意出来。她不想见我们,也许是积累了许久的怨恨,这也让我感到深深地痛苦与无助。那么爱干净的孩子,竟会突然不洗头、不洗澡,房间内24小时空调不换气,环境真是糟糕透了,而我的心也糟糕透了。 还记得,当时恰逢她的生日,爷爷站在房门外问她想要什么礼物给她买,她却冷冷地回道:“生日当天,准备棺材就好。” 当时的我连“抑郁症”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上网查了大量资料,觉得症状很相似。可是,孩子没法出门,更不愿意去医院,于是我们全家日夜期盼她早日晕倒、早日送医。 直到孩子拖着极度虚弱的身体,熬完整个暑假,等到开学前一天,爬起来洗头洗澡准备上学,才在浴室里晕倒。虽然全家一直在等待这一刻,但是真实发生时,仍然被吓得不轻,我们立刻送她去了急诊,也借机住进了医院,同时遇到了叶院。 那段时间我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半夜听到邻居推窗的声音都会在睡梦中立马惊坐起来,以为是孩子的声音,每分每秒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 我以为是手机的错 我和爸爸并不知道我们与孩子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关系危机”,一致认为是“手机”害了孩子。 在住院期间,我和她谈:“为了你的健康,出院后手机妈妈收走。”她同意了。同时,我和她说要把家里所有房门的锁都卸掉,怕她回家后再度锁回房里,她也同意了。 孩子出院后,没把自己关在房里,却是一动不动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就是一整天,沙发都凹出了人形。 我想既然孩子身体不想动,那就让心先动起来吧。她喜欢坐车兜风,于是隔三差五我就开车带她出去,永嘉、苍南、文成、泽雅……几乎开遍了整个温州地区。坐在车里,她不说话时我也不说,偶尔看到窗外的建筑向我提问,我才与她介绍。慢慢地,她提出下车走走,在小溪边坐坐,捡石头、打水漂、看风景,也会每到一个地方主动买一些土特产。 她说喜欢篆刻,我就买了全套设备,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工。但凡孩子表现出对某样事物一丁点的兴趣,我就立刻置办,尽量让她忙碌起来做喜欢的事情。 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从这个时候渐渐缓和,孩子也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而且状态非常好,考试也考得很好。我一度以为孩子已经完全康复,虽然还在定期门诊复查。 当我放下心来时,控制欲又暗暗升起。今年暑假,我对她说:“咱们做个约定吧,晚上十点后,大家都把手机放到客厅茶几上,咱们互相监督,好吗!”话音刚落,孩子就露出了恶狠狠的眼神,瞪着我说:“你想都别想,我好不容易才拿到手机!” 从这天开始,她就开启了“通宵玩手机”模式,就像是在疯狂弥补手机随时会被剥夺的缺憾,又像是在报复,我后悔极了。为了能让她晚上正常入睡,医生把原来只吃四分之一的睡眠药加到吃整片,另外又增加了几种药物,但收效甚微,她依然硬扛着不睡。 适时的放手与信任 每当我下半夜走进孩子的房间,看到她实在顶不住了靠着睡着,手里依然握着亮屏的手机时,我感觉到她内心的气,也看到了我的懊悔。 我总是打着“为她好”的旗号,对她强行管控,虽然是经过她同意的,但我选在了她住院最虚弱、最无力反抗时提出。出院后,孩子提过几次还她手机,我都以“我们之前约定好”为由直接拒绝了她,而上学后学校也有规定不带手机。 所以,直到今年暑假,孩子已经几乎整整一年没有碰过手机。这股积压在她内心的情绪,在我再次提出“约定”时,砰然爆发,力量如此之大,大到足以吞没我们此前建立的所有关系。 我感到痛苦、无助、崩溃,我想要重新和还自己建立链接,帮助她,也帮助我自己。过完暑假的新学期,女儿和我说不想把手机交给老师,这次我选择了站在她同一边,相信她,我去和班主任谈,最终没有上交手机。 你可能都不会想到,孩子随时可以触碰到自己的手机,不被管控后,反而不玩了,每天晚上十点准时睡觉。也许是因为她的手机一直在那儿,不需要争分夺秒去玩,只要她想要,随时都可以。我也第一次体会到适时的放手和信任,对孩子来说真得很重要! 于此同时,我也参加了【青春期家庭关系团体】,在此期间,我与孩子的关系有着质的飞跃,现在我可以钻进孩子的被窝,靠在她的肩膀上和她一起追剧、一起欢笑、一起吐槽,也可以放下手机聊上一两个小时。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信任和专属的陪伴对我来说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锁孩子的迷茫、困惑、孤独、伤痛以及各种困难! 青春期父母的修行:稳住 成为更好的父母是一场修行,而要成为更好的青春期父母便更需修炼。青春期家庭团体结束以后,本以为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却没想又经历一次大动荡。 那天晚上,孩子突然通宵不睡,第二天又扛了一个白天,到晚上十二点才睡,算起来整整40小时未合过眼,且只吃了两口馄饨。我进房间问她要不要吃点东西,很烦躁地叫我出去,像完全变了个人,亲子链接突然中断。 看着孩子的情绪和状态都很不好,我感到手足无措,躲在房里哭了很久,爸爸倒是很稳定,过来抱了抱我说,没关系,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担心孩子的状态转变是和停药有关,但又感觉药物影响不至于这么大,直觉还是与情绪有关,于是在慌乱中到团体群中求助。 我感到很困扰,因为此前也经历过日夜颠倒、脾气暴躁,但那时有四种药物同时在吃,而我也不能完全理解她。可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孩子的表现也不一样,似乎是在宣誓“自己的主权”。我自认为已经事事尊重孩子,她想在家复习到考试再回学校,我也是全力支持,和爸爸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是怎么刺激到了她。 最不同的是,这一次孩子每天都会洗澡,吃药也很积极,看起来是很爱惜自己的。有意思的是,她会在某些时候对我说:“我干嘛听你的?”对爸爸说:“关你什么事?”在通宵以前,还要向我们宣布:“我要通宵了!”我实在是不知该如何化解这一次的“危机”? 好在当我求助时,周霞老师及时地回应我,肯定孩子的能力,这让我仿佛又看到了光,突然感觉不那么难受,也稳定了很多。 可是孩子又经历一个通宵后,眼看状态更差且非常暴躁。从未如此严重过,以前仅是日夜颠倒,夜里不睡白天睡,可这一次确实日夜不睡,胃口极差,进食极少。直到出现头晕、腹痛的情况才找我。 爸爸见她不吃也不睡,实在是没有办法,焦急万分进到房间抢下手机,让她睡觉。可这下彻底激怒了她,行为也更加激烈。爸爸怕她伤到,抱住了她,她为了挣脱出来,抓的全是血痕,爸爸依然稳稳抱住,才慢慢平静下来。 我在团体群里反馈孩子的情况已经是12点多,周霞老师第一时间出来回应我,和我确认孩子一个人在房里的安全性,又陪我聊到1点多,我也带着忐忑与紧张度过了那个夜晚。 叶院后来也在团体群中回复我,告诉我这一次对父母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要首先稳住,同时关心孩子,让孩子有自主感。在这动荡期间,周霞老师、郑寰老师和叶院,以及群里的爸爸妈妈给了我很多的支持。 爱与理解,是打开心结的钥匙 回想从小到大的养育过程,我才发现,孩子经常不被看见、不被理解。 记得在她小时候,每次带她出去玩总是高高兴兴出门,一肚子闷气回来。我问她,你想怎么样你就说出来,孩子总是闷不作声,于是我们就给孩子贴上“死倔”的标签。我也从来不懂情绪教养,从未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渐渐地就疏离开了。 孩子闭关这一周,我们都没有去打扰她,除了送饭。而爸爸前一天的强行介入,也是因为孩子身体已经拉响警报。但是,爸爸在她情绪爆发的时候,哪怕受伤也紧紧抱住她,任由她发泄,似乎也令她有所触动,逐渐柔软下来,在之后愿意与我交谈。 平安夜的晚上,我和她说圣诞老人托我给你送礼物和蛋糕,她开心地笑了,说不舍得吃。而那一晚,与我们一起吃夜宵、看电影,共度节日。 接下来的几天,状态便越来越好。情绪上扬,胃口好转,睡得也越来越早。我们一起带她出去玩,一路上也是有说有笑。她自己也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自己开始看书学习。我看到孩子的心结,只要被看见、被理解,就会瞬间打开。 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对孩子的情绪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郑寰老师分享“扔臭鸡蛋”理论,让我有强烈共鸣。当孩子向我抱怨小时候的种种不是,我急于解释,非但没用,反而激怒孩子,说我“解释就是掩饰”。可当我和爸爸稳稳在那儿,让她把“臭鸡蛋”扔完,并承认自己当时的无知以及对她造成的伤害,共情小时候的她与现在的她时,孩子的情绪却消解了,关系也缓和了。 昨天孩子画了张全家福给我,我立马把它裱起来摆我床头柜上,她说上面是我和她,而爱心代表她对我的爱。这是她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向我表达爱,我感动得一塌糊涂,给了她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 孩子根本不需要完美的妈妈,而是渴望爱与理解。或许她以后还会有情绪爆发的时候,但是我知道,我更稳了! 在此我想特别感谢周霞老师,是你的火眼金睛,一针见血道出我家的核心问题是孩子需要爱和陪伴!也感谢【青春期家庭团体】给我带来的收获与感动,我们一起加油,和孩子一起成长! 周霞老师写在最后: 我们的工作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让父母成为孩子的“咨询师”,这意味着父母自身的成长是更重要的事情,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背后的父母与家庭也不一样。 这位妈妈在【青春期家庭团体】第二期进行的过程里,在团体中互动的时间相对其他组员而言可以说是比较少的,但是在妈妈最终的分享里,我们能看到孩子的状态,以及亲子关系都有了非常巨大的和让人惊喜的变化,这个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妈妈成长和改变了,她一直在用心地理解孩子,修复和孩子的关系,同时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时间点上,团体也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们可能在团体入组访谈中就得到重要的信息(比如文中的妈妈),可能从团体的课程里学习到理解孩子的重要理论,可能从团体中得到其他父母的不同视角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成长自己,可能在孩子遭遇重大动荡的时候在团体里得到支持和帮助从而快速稳定下来,可能在团体中处理好情绪再平和稳定地面对孩子,可能在团体中更好地与自己的伴侣讨论和共同成长,疑难问题也能得到叶院和郑老师的处理建议。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让您感觉非常困扰,或者想提前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以避免未来付出过大的代价,第三期青春期家庭关系团体都欢迎您的加入! 青春期父母团体 第三期2022年2月21日即将启航 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作者丨郑 寰 排版丨兔 子 大家好,我是郑寰。最近我都在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叶敏捷院长的门诊和病房,在这里我会看到很多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帮助大家照见自己,或者帮助身边的人。 (以下故事,人物已做模糊处理,略去关键识别信息,请勿对号入座。) 故事一:等孩子扔完臭鸡蛋 一个女孩来到门诊,她坐在沙发上一直在刷手机。妈妈在和叶院说话,叶院问孩子问题的时候,妈妈也会赶紧解释,妈妈说不想耽误医生的时间。 我为你好,我提要求 医生:“孩子无法上学,一直看手机,你是怎么理解的?” 妈妈:“我只想孩子作息可以规律一些,既然不能去上学,我也能接受,我们慢慢处理,但是要把学习计划排起来。” 医生:“妈妈,你是不是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什么孩子一直看手机,头都不抬?为什么孩子无法去上学,要休学?” 妈妈:“肯定是我们之前做的不够好。我是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的,但情绪方面可能是忽略了。” 医生:“你给孩子要求,但是孩子是做不到的,我们需要去看到孩子为什么日夜颠倒、为什么玩手机。” 孩子不舒服,自己知道 可是情绪痛苦到比这个不舒服大得多 医生:“我看到你一进门诊就一直盯着看手机?” 孩子说:“我只能看手机转移注意力。” 医生:“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情绪波动的?” 孩子说:“初一时候开始的,但是我妈会没收手机。” 医生:“那手机没收了以后呢?” 孩子说:“那我就只能反反复复地看小说。” 妈妈说:“她这样看眼睛会不舒服。” 医生问孩子:“你知道吗?” 孩子说:“不舒服我当然知道,但是我没有办法。” 医生对妈妈说:“孩子不舒服孩子是知道的,而且她自己也在承受这种难受。所以我们需要看到,有一个让她更难受的情绪在背后。” 行为与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个妈妈看上去是在接纳孩子休学,尝试去支持孩子康复。但是,妈妈没法听孩子说,内心有很多的担心和焦虑。我大致和妈妈谈论了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孩子表达得很清楚,日夜颠倒、看手机、早上起不来对孩子的伤害,孩子都是知道的。 第二,无法去上学、考试不理想,孩子也是很难过的。 第三,现在有更大的情绪处理的困难在孩子的面前等待她去处理,因此日夜颠倒、看手机、无法上学的伤害和这个情绪比起来,只能这样做,所以在这两件事上下功夫、提要求是不够的,要帮助孩子处理心情、处理情绪。 第四,孩子看上去对妈妈很生气,好像妈妈什么都没做对,妈妈都是不好的。妈妈很委屈,就会解释,但是孩子对妈妈的看法是暂时的,妈妈小时候没有做好的部分,允许孩子去表达、去说,而不去解释,那么当孩子把“臭鸡蛋”扔完了,妈妈的“好”自然会浮现出来。当妈妈不停解释,让孩子去理解自己时,孩子的失望愤怒就没法儿表达。 第五,虽然妈妈已经和孩子道歉,但是累积的、无法被理解的情绪积压在那儿是需要处理的。就需要一个“扔臭鸡蛋”、等待和陪伴对累积的情绪处理的过程。 故事二:我们是如何不断“拒绝”孩子 姥姥说:“你别想太多,你别这么敏感” 姥姥和孩子在门诊吵起来,孩子脾气比较烦躁,我们开始询问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在还是胎儿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感情发生很大的问题,虽然把他生下来了,但是生下来之后几年就离婚了。孩子出生以后,轮流地被放在姥姥和奶奶家。再大一些就一直放在姥姥家养。 在对话中姥姥不断地对孩子说:“你不要这么敏感……”“你不要想太多……”“你说同学对你有看法,他们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你就不要……”“不是……” 他说:“我很矛盾。”叶院说:“一方面,你希望把自己的活力点燃,但是另一方面又点不起来。”孩子点点头,他说一切都无所谓了,自己已经没感觉了,习惯了。 交谈的过程里,“不”是高频词汇——“不要”、“不是”,而孩子每一句话都会被姥姥挡回去、怼回去。 养育的“楼”不稳 经不起青春期的“台风” 我们和姥姥解释,为什么他现在情绪波动那么大? 父母在他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吵架,妈妈伤心难过,胎儿是可以感觉到的,那么这幢楼的地基就没打好。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通过胎盘输送血液过去,妈妈心情好不好,分泌什么样的激素,孩子都在敏感地感受着。 接着,在1~3岁,被轮流放在奶奶和姥姥家里,很动荡;而且爸爸妈妈这期间感情也很不好。这1~3层也不稳定。 青春期的时候,因为孩子的情绪已经很丰富了,但是控制能力还不强,就像是台风一样。如果小时候的楼建设得很好,钢筋水泥很稳固,那么台风来了,小小影响。但如果地基没稳,一到三楼没建好,那楼就会晃动得很厉害。 所以,现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是要去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因为这是一个累积的问题。 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一人承担 医生:“你觉得家里有人可以理解你吗?” 孩子:“没有。” 医生:“那你都怎么处理情绪的?” 孩子:“没人帮我处理,我学校里的事情回去和姥姥讲,姥姥姥爷就跟我说不要想那么多,你同学不是这样想的。” 同样在门诊里,无论孩子讲什么,姥姥都会马上解释、反驳说“不是”,每一句皆是如此。 我让姥姥停下来,能不能去听,让孩子把抱怨说出来。但姥姥很难让孩子去抱怨,去发泄所谓的“负能量”,在她看来好像孩子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 我说:“姥姥,现实可能是一个样子,但是每个人看到的并不一样,就像万花筒,你看到的是彩色,我看到的是黑白,花样也各不相同。这个怎么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在从小到大的经验中形成的。所以孩子看到了什么,是我们需要去理解的。” 为什么姥姥拒绝孩子的“抱怨” 医生:“你知道为什么姥姥总是把你挡出去吗?就像一个人吃花生过敏,花生一来,他就会挡出去,因为收下来会过敏。姥姥不愿意听你说的部分,拒绝你的部分,也是她内心害怕被扰动的部分。” 孩子看着我们,似乎理解了一些姥姥为什么总拒绝他说。 姥姥插话道:“我没有拒绝他说呀,他说的我都在听。只是听完以后我就劝他想开点,不要想那么多。” 医生:“这就是拒绝。” 姥姥:“可孩子都沉迷手机好多年了。” 医生:“这意味着他情绪大到无法处理好多年了。” 姥姥:“他在网络上交朋友。” 医生:“那是因为家里没有人能听懂他。” 姥姥:“他早上醒来总说自己胸口压着大石头,没法儿上学了,我和姥爷很担心。” 医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这么难受,还能去学校,其实已经做出很大的努力了?” 姥姥姥爷有很多的担忧,所以给孩子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孩子是做不到的,因为孩子的楼摆荡得很厉害。而如果家人无法理解孩子,则这些担心真的都会成真——沉迷手机、上不了学、乱交朋友、自杀自伤。 姥姥也一直希望孩子理解爸爸、理解妈妈,不允许孩子生气、抱怨,孩子只能一个人去处理这些情绪。 我问孩子:“平时在家里和姥姥也是这样吵吗?那平时在家里,你的情绪怎么处理?”孩子说:“我就玩手机。” 所以,外婆不想孩子玩手机,却用不断地“拒绝”让孩子更加在手机中寻找一点隔离和解脱,因为家中无处可躲,无人理解,只能躲到手机的世界里。 而如果家庭给他的支持继续如此,无法帮他处理当前的情绪和累积的情绪,恐怕孩子的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 青春期父母团体 第三期2022年2月21日即将启航 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跟叶敏捷学心理作者丨郑 寰排版丨兔 子有一个大男孩,长得人高马大的,平时我当他是个孩子,有一次他在咨询室里,我和他和妈妈在聊,突然他有些生气站起来要走,我拉了他一下,他一挥手,差点把我掀翻在沙发上。哇塞,力气真的好大。后来他消气了又跑回来,我和他说:“你知不知道你力气很大,刚才差点把我掀翻,被你吓了一跳。”他也经常会发信息跟我说,今天又跟谁谁谁发生争执了,脾气又爆了,又想把谁砍了。但是也是他,不断地在帮助别的孩子,在别的孩子需要的时候,跑出去陪伴他们,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在帮助不了他们的时候,他会感到非常难过、自责、无力。他到底是一个爱心天使,还是一个不良少年,这两个身份似乎都在他身上。有一次他来门诊,他的情绪很不好。我们问他怎么了,他说他最近在帮助一个孩子,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那个孩子还是一心想死,他说:“我觉得我很没用,我帮不了他。我应该去死,我去死了,父母就不会那么累了,我死了,我也不用看到我的小伙伴那么痛苦了。”接着,他说道,“最近妈妈有一次旧疾发作,发作的时候妈妈晕倒在客厅。”他很自责,说:“妈妈醒来以后,给我打了十几个电话,想让我过去扶她一把。但是我却没有听到。”叶院问:“你是希望自己24小时都能在那里吗?”他说:“如果有必要,我可以的。”叶院问他:“妈妈一年会发作几次呢?”孩子说:“一两次吧。”叶院说:“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待在那里的。”他说:“我妈妈旧疾发作,一定是被我气的。如果不是我老给她添麻烦,她就不会发作了,之前她已经很久没有发作了。”聊着聊着,他又很矛盾了。他说:“叶院你太贵了,我看其他医生,一个月也就100块钱,看你一次就要这么多钱。”但是接着他又说,“我觉得我还是要去住院。”叶院觉得很奇怪:“你来我这里复诊,100块钱都觉得贵,但是又要去住院?”他说:“是啊,住院是值得的,是世外桃源。”叶院让他请妈妈进来,他站起身,拿了一张纸巾,使劲地擦了眼泪。他回头问我们:“看得出来我哭过吗?”我们摇摇头,他才去开门,让妈妈进来。叶院问了妈妈旧疾发作的情况,妈妈说:“这两年是偶尔发作,现在已经越来越好了,医生已经嘱咐她准备停药了。”但在门诊,妈妈回忆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个事情,她说:“我有一次带他去吃早餐,吃早餐的时候,我突然之间旧疾发作,倒地晕倒了。他说自己给爸爸打电话,但是爸爸没有接到。他跑回到家里,爸爸也不在家,当时是非常害怕的。”当时我在听着,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孩子一系列的反应了。这一次,妈妈倒地求助的时候,是否激活了他小时候的那一次的无助?他小时候那一次,是否也和这一次一样,认为妈妈突然倒地不起,是自己的错?他现在拼命的去帮助那些生病的孩子,是不是也是一次一次的在拯救妈妈,而他在体验到无力帮助其他孩子的无力感的时候,是否也激活了小时候的无法救妈妈的无力感?他家里处理妈妈有一个即将康复的旧疾以外,爸爸也有一个疾病需要做手术。虽然这个手术的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在孩子看来,这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疾病,可能会让他失去爸爸。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都不确定,爸爸妈妈在他小时候经常吵架,这些都使得孩子缺乏基本的稳定的框架。温尼科特著名母婴心理专家一个正常的孩子,假如他对爸爸和妈妈有信心的话,他会全力以赴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竭力尝试去捣乱、搞破坏、吓唬人、惹麻烦、糟蹋浪费、耍心眼和侵占东西。所有能把人送上法庭的行为,在婴儿期和童年早期,在孩子和家庭的关系中,都能找到其等效的表现。要是家庭能承受住孩子的所有这些扰动,孩子就会安定下来,不过安定之前,孩子一定会先行做过各种试探,尤其是当孩子有些怀疑父母组合和家庭的稳定性时,更是如此。在人类情感发展的早期阶段,本来就充满了潜在的冲突和混乱。比如,与外在现实的关系还没有稳固的扎根;人格还没有很好地整合;原始的爱还带有摧毁的目的,而幼儿还没有学会去容忍和应付本能冲动。只要周围的环境是稳定的,人性化的,孩子就能渐渐学会处理这些事,甚至更多。但是,一开始,孩子绝对需要生活在一个被爱和力量所包围的环境中,否则,他会因为太害怕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而不敢在情感发展方面获得进步。这个孩子曾经和我们说过,从小学开始,他就会忍不住的去破坏、偷邻居的、同学的钱,恶搞老师和同学,他从小就有这样的破坏行为,他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会捣乱、搞破坏,但是家庭的框架和稳定可以承受孩子的这些试探,则孩子就安稳下来了。但是,这个孩子因为早期,妈妈随时可能倒地不起,爸爸妈妈关系也不够稳固经常吵架,爸爸现在也因为疾病随时可能会无法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与其说孩子不断在破坏,不如说,孩子不断在寻找一个安全、稳定的框架,来限制他的冲动。如果有人可以限制住他的冲动,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想要去住院。因为医院是一个稳定安全的框架,如果在里面冲动控制不住的时候,可以找医生、找护士,必要时候还可以采取保护措施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他来说,医院的框架就是一个稳定的框架。他还说自己想要去参军,参军也是一样的,部队里也有非常严格的纪律、框架来限制住他的冲动,这也是他真正在寻找的稳定感。包括,有一次他和妈妈发生冲突,砸了自己家的店里的东西,他居然自己打电话报警,找警察说有人砸店。看上去是不是很冲突,你为什么一边砸,一边报警?因为他其实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限制他的权威——医院、军队、警察。温尼克特说:“行为不良,意味着孩子还残留一线希望,呼唤一个父亲一般的权威,这种权威有能力也一定会对他设限,限制他的冲动行为导致的实际后果,也限定了他在兴奋状态下冒出来的念头付诸行动的程度。”如果爸爸妈妈明白了孩子其实是在寻找一个稳定的框架来限制自己的冲动,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矛盾的表现。如果时光倒流,妈妈倒地的时候,爸爸正好在旁边,可以照顾好妈妈,可以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有爸爸在,爸爸会照顾好妈妈的。”如果小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与足够的关爱,让孩子感觉到家里是安全的,自己是被爱的,那么,现在的一切是不一样的。那么现在呢?当孩子出现矛盾的行为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在训斥之前,停下来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内心有什么不安吗?比如,妈妈说孩子总是去医院看病,是不是自己有病就不用长大了,不用负责任了?但是,如果爸爸妈妈去想想,他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不安,驱使着他不断的要去找医生?是否可以和他内心去谈论一下这个不安呢?“孩子,妈妈看到你又去医院挂了好几个号,你是担心什么吗?”如果你愿意听,孩子慢慢的会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恐惧、不安说出来。而如果爸爸妈妈认定是孩子不想为自己负责,则错过了理解孩子内心不安的机会。对父母来说,理解孩子的暴力、攻击冲动,其实是在寻找一个稳定的,可以限制他的框架。孩子的每一个诉求的背后,都有想要被你听到的声音,比如”我想住院“不一定是”我想住院“,而是医院可以带给我一些稳定感。比如,我不断的去医院,是因为我内心莫名感觉到一些不安,我看到医生的时候,我会感觉这个权威可以给我一些安全感和确定感。那么,这些理解、抱持、倾听,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一些空间,也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注:本文改自叶敏捷医生门诊案例。▶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请点击下方“喜欢作者”,打赏会作为稿费给予这位愿意分享出自己的故事的孩子。本章内容取自客体关系学堂读书会客体关系学堂第十一期2022年2月18日开班父母是孩子的环境我们都需要重新被用心的养育过让孩子背后有依靠,心中有爱与支持青春期父母团体第三期2022年2月21日即将启航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今年的一大任务,就是把课程、短视频录制出来,其中有给家长的情绪课、格局课,给孩子们的使命课、心理学课,也有给医生们、同行们交流的课程内容。我们的视频内容还在制作中,大家有什么反馈意见可以提。青春期父母课今天录制的是为青春期父母团体拍摄的系列课,青春期父母团体已经推出三年时间,招募了22期,约500组家庭。父母们一起来参加,学习课程、参与群内讨论、参与主题班会。最近我们也开始迭代课程,我列了部分大纲:一、生病的因果1、孩子情绪发烧的症状是什么?能否只消除症状?2、情绪张力过大的原因:容量和排放系统3、如何理解孩子自我伤害的行为4、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是什么?病从何来?5、当家长只是想要解决掉这个麻烦时,康复拖的更长6、家长顺着孩子,孩子就能好起来嘛?二、从“担心你”到“看见我”1、如何从盯着孩子,回到家长自身修炼;2、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做什么、说什么更重要;3、解读家长的无力感;4、当家长对这个时代的教育没有思考时;5、家长被扩大的恐惧;6、家长如何尊重孩子的边界;7、家长的自我是否已经形成了?三、修行的状态1、爸爸自述:当孩子日夜颠倒、沉迷游戏时,我做了什么2、妈妈自述:当孩子不适合去学校时,我做了什么?3、团体故事:从一个月刷十几万充值到全家稳定和睦4、咨询故事:父亲酗酒、父母吵架中长大不安的孩子恢复的故事5、团体故事:从自伤三年到自我探索、恢复活力的个性女孩儿6、团体故事:从恶语相向到温柔体谅,一个18岁大男孩的转变……我希望从底层逻辑开始讲,接着讲到父母如何从孩子的问题映照出自己需要修炼的卡点,再最后给大家讲一些故事,扶正气,用这些家庭的成长故事来给大家一些信心。沉迷游戏是果经常有父母在门诊和我说,我的孩子就是因为沉迷游戏,导致的不去上学。其实沉迷游戏、不去上学都是果,情绪发烧才是因。情绪发烧可检查有一位挺爱学习的爸爸,在他的认知里,认为孩子小时候管的太严了,以至于到了初中就报复式的用手机。他听了我们关于情绪发烧的说法以后,也将信将疑。他问,这个能不能查的出来?我告诉他是可以的!父母课解决的问题这一套的父母课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几点:①加深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把逻辑搞清楚了,治的明白,逻辑混乱的时候容易走弯路;②让父母把对孩子的担忧和自己的情绪分开来处理,家长在这个阶段要面临很多的焦虑、恐惧、无力,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了了分明时,才能有所觉察,更好的推进康复的过程,这其实是父母”分离“的功课;③建立信心,我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这三十年的治病过程中,太多的家庭给了我信心,我也希望把这些故事给到大家。在父母课持续开展的22期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同事周霞、雪娇,他们对于父母极其耐心、包容、支持,就像养育孩子一样的养育这些父母,包容父母们的焦虑。他们不是一周一次、两次的接触父母,而是几个月持续的在群里支持父母,给父母创造空间,帮助父母反思和处理自身的情绪,改善家长的夫妻关系。他们不仅手把手的教还没有感觉的父母怎么说,怎么做,更关注父母的内在状态,让父母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有觉察的人。因为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你说什么,做什么更加重要。她们比我更有耐心,也更加愿意为家长们去奉献自己的时间和智慧。接下来,我希望他们为更多的准备好了的家庭提供支持。
原创叶敏捷医生叶敏捷心理2023-02-0919:30上海门诊起什么作用??门诊作用:多维度评估、制定总体方案?门诊时长:特需门诊:10-15分钟VIP门诊:25分钟门诊流程?第一步:收集家庭资料我们通常对于首诊家庭,会提前通过问卷收集资料,医生会提早阅读资料,这样每个家庭来的时候医生都有一定的印象了,收集的内容包括目前的困难、状态以及从小到大养育的过程。?第二步:和医生进行对话1)进一步收集全方位的资料在医生开具检查之前,会先和家庭进行对话。这个“对话”不仅仅是语言的对话。一个家庭一进来,已经呈现了许许多多的互动模式、家庭关系、内在状态等,这些医生因为有多年的经验,都会收集进来。2)建立关系很多孩子是不愿意来看门诊的,或者以前看门诊、做咨询的时候对医生、咨询师有过强烈的失望,那么医生的初次谈话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孩子来的时候耷拉着脑袋,一句话不愿意多说,看都不看医生一眼,到后来和医生倾诉,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体验到了这个医生是懂我的,愿意懂我,能说出我内心的话。?第三步:开具检查医生了解了这个家庭情况以后,会开检查。检查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仪器检查的,比如精神压力分析、脑涨落等等,还有一些是一些量表。医生开具的检查每个人都不太一样,但是通常会进行多维度的检查和验证。?第四步:做完检查,看报告拿到报告单以后,医生会根据之前和家庭对话中收集到的信息和报告结合在一起,给你一个“诊断”。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个诊断可能是“重度焦虑”、“中度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等,但是叶敏捷医生的门诊,在“诊断”的环节,往往和家庭讨论的不是这些“标签”,而是孩子为什么今天会这样,小时候成长环境中缺失了什么,父母的状态如何影响到了孩子,父母如何和孩子建立情绪沟通的桥梁,孩子目前的表现、自我认知是什么样的。标签对家庭来说不重要,就像我们告诉家庭,你今天“情绪发烧40℃”意义不大,告诉家庭如何处理,为什么会发烧,是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医生会和家庭协商后续的治疗方案。?第五步:助手会进一步与你联系叶敏捷医生是有助手的,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文殊。助手会和家庭添加微信,之后会把医生的方案整理好,在当天或者第二天发给家庭,家庭不懂的部分会再进一步解释。对于一些内容如果家庭不理解,文殊也会找到相应的科普文章、课程发给家庭学习,让家庭“治得明白”。然后文殊会给家庭安排相应的父母团体、咨询师等。安排的时候,第一原则是根据家庭的需要,比如如果孩子需要见咨询师并且愿意见咨询师,我们会为孩子安排一对一的咨询师,有些孩子功能更好一些,我们会建议孩子进入叶敏捷院长的团体,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可以进入到青少年自治的社群,更多的进行浸泡。费用方面,咨询和叶院的团体是收费的,社群目前都是免费的,从周一到周五都有不同的团体活动。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尽可能在生病期间,节省大家的花费,但是又可以达到最快的效果。父母则通常会是父母团体+家庭咨询的组合。第二,我们也会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比如我们门诊里,有一些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弱一些的,我们会尽量安排免费课、公益性的团体给家庭。在治疗和咨询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困惑,有时候孩子觉得咨询师不适合,或者遇到卡点,也可以找助手帮忙协调。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使用各种资源,配合为自己的家庭工作。父母可以运用的资源及其作用很多父母反应,在家庭康复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听课,听到真正理解为止,在我们这里获得的资源包括:课程1)周三直播?讲者:叶敏捷院长+郑寰老师?作用:讲解情绪养育原理,理解情绪成熟的路径?时间:每周三晚上19:00?费用:免费2)厌学茧居以及情绪发烧课?作用:通过认知、理解康复背后的逻辑来加速家庭成长过程团体?作用:1)团体中有25个家庭,处在不同阶段,给与彼此互相的支持、启发和借鉴。2)咨询师和社工在群里,在家长特别焦虑的时候给与及时的回应。心理咨询通常是固定时间的,但是家长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间确实不确定的,家长们有时候特别需要支持,在害怕的时候,着急的时候,焦虑的时候,所以群体里会尽量及时的给与回应。周霞老师和社工雪娇会在群里回应。3)以团体为容器,容纳焦虑,帮助稳定,互相学习。就如同家庭不是一个人撑着,而且家庭每个成员合力形成的容器,团体也是如此,是由社工和25组家庭一起形成的容器。4)将在团体中的体验迁移到家庭团体中。?团体无法完成的部分:深入的一对一的支持和纵深的探索。团体无法做到和一对一咨询那样,全然的对一个家庭的深入的关注和探索,这个是需要结合一对一咨询配合进行的。家庭咨询以家庭为单位的团体,就是一个咨询师带着一整个家庭,以家庭为一个团体来探索家庭内部的资源、卡点、家庭成员未被满足的需求、误会等等,帮助家庭资源运转起来。一旦家庭中的几个人可以衔接在一起运转起来,家庭的功能就得以发挥出来。最治愈人心的一定不是咨询师,而是你的家?咨询师团队:王茜、吴笑秋、杨凌三人小组个体咨询爸爸或者妈妈的个人内在状态卡住的时候,需要一对一的个体咨询,帮助他们去稳住、突破。父母是我们的身份、角色,但是我们是一个人。所以,在这里,你不是父母身份去做什么,而是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自己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等等。除了个体咨询以外,开设了13期的客体关系学堂,也是一个个人成长、个人探索的场域。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我和客体关系学堂的学员正在精读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欢迎大家一起购书阅读,并且在留言中把你的视角和观点和我们分享。作者丨郑 寰排版丨兔 子妈妈说:医生,她没有你想象得这么严重门诊来了一个16岁的女孩儿,是妈妈陪着来的。孩子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控制不住伤害自己。初中开始就曾有过自杀的行为,未遂,妈妈没有发现。高中的时候,再次实施自杀行为。叶院问妈妈孩子的成长过程,妈妈开始讲述。孩子早年的经历比较复杂,一会儿在这个城市,一会儿又送回老家,一会儿是妈妈带,一会儿是奶奶带,一会儿又是自己租房子住。叶院试图搞清楚的时候,妈妈就很不耐烦了。她“啧“了一声,皱着眉头很不耐烦的又解释了一遍,好像是在说:“这么简单的过程,这都听不懂吗?”当叶院问妈妈一些问题的时候,妈妈会说:“那当然了!”这语气听着也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妈妈说:“她小时候就是很懒,不努力,所以我成绩抓得很紧,她小时候的成绩是很好的。后来老大上了高中,我去城里陪老大了,她的成绩就掉下来了。”叶院问妈妈:“你怎么看她现在这个状态?”妈妈答非所问说:“初中时我自己带的,后来她考上了重点高中,我要赚钱,没法儿跟着去,就让她自己租了房子住。”叶院又问她:“你怎么理解她的这个状态?”妈妈没有回答叶院的问题,又说了一些别的她想起来的事儿,叶院的话她不太能听得到。叶院还是问妈妈:“你觉得自杀只是情绪发泄是吗?”妈妈没有说话。叶院问孩子是否可以控制的住自我伤害和自杀的冲动?女孩说:“一烦我就头疼,一头疼我就会想各种方法去死,但是都没死成。我控制不了,我用了很多方式了,没用。”妈妈说:“我难过死了,眼泪都哭干了。”叶院问孩子:“妈妈这么说,你什么感觉?”女孩回答说:“没什么感觉!”叶院又问:“那在一天里面,有让你心情平静的时候吗?”孩子说:“我喝了药就好一点。”做完检查,叶院要给女孩儿开药,妈妈说:“吃了这个药会变胖的。”叶院问妈妈:“她刚才说了,只有吃了药的时候,她的情绪可以稳定一些。身材比生命还重要吗?!”妈妈反驳说:“她的情况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严重的,其实运动下,动起来状态就好了。”孩子说:“妈妈五点多就喊我起来跑步,我说我不想动,她还喊,我就烦。我本来就已经很烦了。”叶院对妈妈说:“你让她五点起来,但是这个似乎没有效?”妈妈叹了一口气。叶院说:“我也知道妈妈很辛苦,要选择有效的方式。费劲不讨好,本来你帮她,反而变成敌对一样。”叶院希望帮助妈妈去理解,孩子此时需要的是有效的帮助,而不是要求。是理解,而不是责怪。但是妈妈好像听不进去,妈妈继续问:“能不能开不胖的药?”叶院说:“这个药已经是轻的了,孩子情绪不好,也会胖起来的。”妈妈说:“她很懒,就是不起来运动。我们家人、亲戚为她付出了很多,她还是这样,我就很灰心。”叶院说:“她最懂她自己。”妈妈反驳说:“她还小,她不懂,她还爱美。”叶院无奈的和妈妈说:“她已经16岁了,不是6个月,爱不爱美,以及什么更重要她自己是知道的。”一直到离开门诊,妈妈都在纠结这个药吃了孩子会变胖的事情。而孩子痛苦的挣扎、屡次忍不住的寻死、无法处理的情绪似乎都只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温尼科特著名母婴心理专家妈妈有了孩子以后,会感到兴奋、好奇、倍受鼓舞,而且她还会设想按照自己的计划抚养宝宝,也觉得宝宝会很享受地在自己的影响力范围内成长。妈妈会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好的,而且是合适的、最棒的、最聪明的、最安全的、最快捷的、最经济实惠的。但是关键在于,你喜欢和信任你自己的方式,并不是因为那是最好的方式,而是因为那是你的方式。孩子开煤气,你以为只是自己忘记关了;孩子伤害自己,你说只要多运动就好了;孩子忍不住想要自杀,你说大家为她付出了这么多,她为什么还这样,真是令人灰心。孩子还要怎么表达,你才能放下你的标准,听见她的声音呢?爸爸说:是他自己的适应能力太弱了门诊来了一个男孩,是一个成绩顶尖的学生。孩子觉得非常孤独,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孩子说自己非常喜欢看哲学书,叶院问孩子喜欢看什么哲学书,孩子说:“叔本华。”孩子说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人都是要死的,人类是这样渺小。有时候想要结束生命,但是还没有自杀的行动。我们和孩子的父母访谈,妈妈着急地说着孩子吃得不规律,睡得太晚等等。我们问孩子:“你觉得有人能理解你吗?”孩子说:“不能。”“妈妈呢?”“也不能!”叶院问:“是不是你思考的问题,身边没有人思考?”孩子说:“是的。”叶院又问:“你平时喜欢运动吗?”孩子摇头:“不能。”叶院问:“想动但是动不起来是吗?”孩子说:“是的。”叶院好奇:“会喜欢一个人待着吗?”孩子答道:“我希望加入人群中,但是在人群中会更孤独。”叶院问:“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人群中,即使朋友们都很好,但仍然觉得很孤单,所以还不如一个人待着,这样至少感受和现实是一致的。”孩子看了叶院一眼,似乎有点惊讶于这个描述,点点头说:“是的。”叶院又说:“但是,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似乎又在寻找什么人,但是又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孩子说:“对,就是这样。”叶院问妈妈孩子小时候的经历,妈妈说小时候都是自己带的,母乳喂养的时间也挺长的。只是到了幼儿园以后,家里出了一些事情,妈妈得打工养家,只能把孩子托管在幼儿园了,一周见一到两回。我们和妈妈交谈的时候,妈妈总是在回答我们的问题,也在努力的理解我们和孩子的对话。这时候爸爸插话了,爸爸说:“跟你们问的这些没有关系,他其实就是最近参加一个比赛遇到了一些挫折,就心情不好了。我觉得孩子是根本不用来看精神科医生的。”我们问孩子:“你觉得爸爸理解的对吗?”孩子摇摇头,说:“他不理解。”叶院问:“爸爸所说的困难,你是有能力应对的。只是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你不知道去解决它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既然人都是要死的,那么这么努力是为什么,你思考的是这个问题,是吗?”孩子说:“是的。”爸爸说:“这个世界就是要你去适应它的,我觉得他太脆弱了。他适应能力差,要更努力一些。”叶院说:“这个环境给他提出的要求他是知道的,而且他成绩那么好,住在学校生活也都能自理,他是可以适应环境的。你再给他要求,对他没有帮助,他需要的是帮助。”爸爸说:“这个世界就是要去适应的,你是改变不了世界的。”听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爸爸的无力感好重,而且要把这个无力感给到孩子。叶院说:“孩子为什么需要父母,就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去理解他、帮助他,而不是再给他施加压力去要求他。不然为什么需要父母呢?”爸爸说:“人都是要去适应环境的不是吗?”叶院说:“树种在森林里,长成自己的样子,环境给予水分、阳光、营养,这才是和环境关联的意义。否则,就是工厂里的模具,印出一批一样的孩子。”妈妈全程都在努力的理解孩子的需要,妈妈说:“我和爸爸想得不一样,我觉得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帮助的。”叶院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一个人在幼儿园里,他遇到一些情绪的时候是没有人帮助他去处理的,他过早的去依赖自己的资源解决问题。他有很强的孤独感,不被理解的感觉,缺乏意义感和真实感,如果妈妈可以理解他所思考的问题以及他的感受,对他会有帮助。如果爸爸暂时还无法理解他,可以先不要再给他添加额外的压力了。”就像太阳,有一个巨大的引力把它往内吸,而幸好太阳又有很多的气体不断地燃烧,让它如热气球一样地膨胀,所以太阳才不至于坍塌成黑洞。孩子退缩回一个人的世界里,不想人际交往,感受到非常的孤独,以至于在人群之中仍然非常的孤独,是因为孩子缺乏和这个世界的关联,而这个关联,正是父母在养育他的过程中,一针一针的编织进来的。而和父母的关系,被理解、被爱,就像燃烧的太阳,让孩子可以稳定在这个世界上。温尼科特著名母婴心理专家婴儿处于兴奋高峰的那个时刻,母亲适时呈现出乳房,在婴儿看来就是被婴儿自己创造出来的乳房。从妈妈的角度看,乳房就在那里,等待着孩子把它创造出来。母亲以一种主动性适应婴儿的方式,将世界一点一滴的呈现出来,而不是破坏婴儿的全能体验。因此,婴儿便感受到了一种魔幻的世界,于是沟通便开始建立了,宝宝和妈妈之间就有了强烈的联接,只有这样,本能满足才有了意义。世界是残酷的但我会陪你看到希望在门诊,很多家长都会持有这样的观点,外面的世界是现实的,是残酷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家里就先看到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我要先管教、训练、磨练你,这样你到外面就能适应了。但是温尼科特说:“妈妈常常能成功地给予宝宝一小段幻想,让宝宝以为是梦想般的乳房在满足他,在幻想中,宝宝还不必认清梦想中的乳房满足不了他这个事实。妈妈可以保护她的婴儿不至于太早或太突然的遭遇到幻灭。”幻灭不能来的太早,也就是说,在婴儿的早期,妈妈要主动的去适应孩子,让孩子可以不用过早区分自己的幻想和现实,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全能的,自己幻想了就能实现,虽然其实是妈妈帮他实现的。这种全能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让孩子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一个信念,世界是会回应他的信号的,世界是可以受到他的控制的。在六个月左右,婴儿个体开始形成基本的自体结构,此时妈妈才逐渐地“去适应”,让孩子逐渐地“幻灭“,和真实的现实逐渐接轨。我们不能跳过”全能体验“直接”幻灭“。叶院经常说:“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孩子都不能有那种我可以做主的,我的需要是被回应的,我的想法和感受是被尊重的,我的空间是不被入侵的,我是可以去创造的体验,孩子又怎么相信到了外部世界以后,可以做到这些呢?”父母期待的“适应环境“又是什么呢?或者父母对于适应环境是不是有一些误解?叶院说:“一棵有旺盛生命力的植物才能扛得住狂风暴雨,而不是在他还是个幼苗的时候,就先在家里给他狂风暴雨,然后带着这种习得性的无助和蔫了的生命力去到狂风暴雨之中。”爸爸的无力感,是对世界的一种绝望。我是无法改变世界的,我只能屈服、只能顺从,虽然很无奈,但是我别无选择。在拥有全能感之前,就幻灭了,于是不得不发展出一个假的自己去屈从于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无根的花插在水中,看上去能美上一段时间,但是缺乏关联,缺乏动力。但是真实的自己,则会像一颗种子插入泥土里,如果环境足够好,能接纳他、理解他,那么种子就会生出根来,从环境中汲取营养,让自己的生命力蓬勃而出。再到遇到挫折的时候,它有能力也有动力去应对这些困难。我相信爸爸也渴望能看到希望,而孩子如果能破土而出找到自己,也会让爸爸看到希望。但是,目前,爸爸太害怕了,他怕孩子看到希望。温尼科特说:“有一些妈妈对宝宝进行训练,希望孩子遵从自己的标准,还以为让孩子完全放弃希望,不再保有珍贵的自发性和冲动性是做了一件好事。事实上,孩子们只是把自己的自发性隐藏在了症状里面,比如尿床。但是,当我看到专横的妈妈有个会尿床的孩子时,我还是替孩子感到欣慰,因为孩子在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尽管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幸好,在很多父母放弃了希望的时候,很多孩子还没有完全放弃希望,这或许也成了这个家庭的希望。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作者丨郑 寰排版丨兔 子大家好,我是郑寰。最近每周三我都在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叶敏捷院长的门诊,在门诊我会看到很多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帮助大家照见自己,或者帮助身边的人。(以下故事,人物已做模糊处理,略去关键识别信息,请勿对号入座。)厌学茧居,不是另一个世界的事2018年,我和叶敏捷院长认识。我是做母乳喂养工作的,我发现母婴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心理的问题,于是从2015年开始我关注母婴心理,2016年开始系统的学习心理学,但是我始终在找一个心理专家,对母婴感兴趣的。而叶院对母婴非常感兴趣,他说,一个做精神分析的人如果不关心母婴,那就不是真的在做精神分析。后来,我意外发现,叶院正在参与国际温尼科特分析师的培训,和我们做母婴工作的人一样,他也对温尼科特的理论非常感兴趣。温尼科特是一个儿科医生,也是伟大的心理学家,我喜欢他是因为他对于母亲和婴儿的理解,和我多年母婴工作中见到的完全吻合,真的是最懂产后妈妈的男人。而叶院喜欢温尼科特,是温尼科特的范式对于治疗病人非常有效,所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的儿童青少年日间发展中心和儿童青少年病房的治疗,采用的都是温尼科特的范式。2018年开始,我们一直在母婴心理的领域合作,也一起合作了百群联播、母乳营,足够好的父母社群等。2020年,叶院丢给我几个PPT——自杀、自伤、厌学、茧居。我当时抗议道:“我是做母婴的,不做儿童青少年。”叶院严肃地说:“你总是要学的。”我虽然不怕权威,但是权威突然这么严肃起来……还是要尊敬一下,所以我硬着头皮开始去了解这个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我觉得这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我们接触到的极少。但是我错了,这不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2021年,我开始跟叶院的门诊,并且帮叶院写门诊日记,很多产后妈妈给我私信留言说:“我曾经就是你门诊故事里的这个孩子,一模一样。”现在别人和我聊天,已不是撩起衣服给我看看她们是怎么喂奶的,而是撩起手臂对我说:“这是我小时候自己割的疤。”我很震惊,自杀、自伤、厌学、茧居不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它就存在于我每天接触的很多产后妈妈的成长过程中,只是以前的我看不见。现在在门诊,有哺乳期的妈妈来,我们会问她怎么长大的,而儿童青少年遇到困难,我们会问他婴儿期是如何被喂养的。最近,叶院和我在讨论厌学茧居,叶院说:“茧居的孩子是退缩,他们退缩在自己的房间里无法去依赖别人,而如果能发展到退行,父母发挥功能,孩子能够依赖父母,重新被父母养育,则孩子得以重新发展。”于是,我们就在门诊开展了针对厌学茧居家庭的访谈。一个常年接触厌学茧居家庭的精神科医生,一个常年泡在产儿科、乳腺科,解读婴儿心声的母婴工作者,加起来希望能更好地践行和理解温尼科特的理论。无法离开家的孩子今天的门诊日记,先来说我们访谈的第一组父母。孩子无法离开家去上学已经七个月的时间了,日夜颠倒,打游戏的时间很多。妈妈说:“|孩子表示九月份希望去上学,也制定了计划,但是孩子不一定能‘说到做到’”。爸爸也说:“孩子诊断出来的就是轻度抑郁,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因为吃了药的关系?”看得出来,爸爸的内心有一些怀疑——孩子真的这么严重吗?他是不是就是懒,不想去上学?我们进一步询问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妈妈说孩子是剖宫产的,母乳喂养了将近一年,孩子一直是自己带的,亲子关系也很不错。从小学起孩子开始了寄宿,他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成绩也一直很不错。所以,当孩子成绩出现下滑的时候,孩子就受不了了。孩子的内在生命也有一条情绪成熟曲线爸爸觉得很疑惑,一个有手有脚的健康孩子,怎么就上不了学了,天天在家里待着。叶院和爸爸妈妈说:“对于家长来说,我们确实很难理解,孩子身体看上去都很健康,怎么好像原来有的能力都用不起来了呢?孩子出生以后,我们会给孩子画生长曲线,记录孩子的身高体重,看看喂养的好不好,发展的怎么样。但是孩子还有一个内在生命的生长曲线,这条曲线却看不到。很多时候,我们喂养的是孩子的‘智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孩子的‘情绪成熟’却远远不够。”系统升级时需要重装飞升上神前需要历劫我是这样理解为什么一个有能力的孩子突然之间好像丧失了能力,能力想用却用不起来了:我想这个孩子需要系统版本升级(情绪成熟),所以退回来重装系统,那当然原来的APP就暂时卸载用不上了。如果你有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本来作为墨渊上神座下弟子的白浅上仙,坠入凡间历劫的时候,不也是很弱,任人欺负吗?但是历完劫,人家就不再是白浅上仙,而是白浅上神了,正如浅浅所说:“可这四海八荒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不经历一场天劫,怎么飞升上神。”所以,今天你们历的劫,都可能是在帮你拥有更强大稳定的系统。一个退缩/退行在家的孩子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体验 第一,退缩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有一种无意义感。这些孩子本来是有能力的,但是外在世界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如果孩子和这个世界缺乏“关联”、则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困难。他也许会去想,好好读书是为了什么?考好大学是为了什么?这样的意义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仔细推敲,就发现终点不过是火葬场而已。当孩子去思考意义的时候,或许是因为还和这个世界缺乏一些深度的关联,也就是没有“亲密关系巨大的甜去佐人生的苦”。如何去理解这个“关系“呢?一个女人给丈夫洗衣服是家务劳动,一个女人给深爱着的丈夫洗衣服则可能会觉得非常幸福,看着挂在阳光下的丈夫的衬衫都觉得飘着香气;母乳喂养的妈妈不是因为“母乳的好处”而喂奶,而是因为母乳喂养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和被依恋着享受的感觉;如果没有深度的互相理解的夫妻关系,性生活也只是物理的快感而不是基于“关系“的占有、归属和心甘情愿的奉献,就会觉得可有可无浪费时间。退缩的时候,孩子就好像活成了一个人,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需要。他想要逃离人群,进入到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世界里,但是内心又觉得非常孤单。第二,孩子可能会觉得出去的时候外面很危险,因为毫无保护。就像原来硬的“保护层”剥掉了,自己一出去就像是一个婴儿在外部世界里一样的脆弱,所以不敢出去。这不是坏事,有一些防御暂时卸下来,才能让里面需要重新被养育的稚嫩的婴儿出来。上仙白浅如果不是变成了凡人素素,又怎么会如此的依赖夜华呢?我们始终要找到一片土壤,把我们内心的渴望交到他的手里,和他一起守护。第三,孩子可能会特别粘爸爸妈妈,好像很怕爸爸妈妈离开一样,尤其是当早年存在一些分离的创伤体验时。爸爸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度日如年,就好像爸爸妈妈的爱也一起消失了一样。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感到不安,因为怕爸爸妈妈会离开,陷入到消失的恐惧中。第四,孩子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确认给他:爸爸妈妈爱的是他,就算他什么用都没有了,也是爱他的。这都是要反复确认的,一次确认不够,因为需要覆盖掉原本的底色,所以你涂一层新的上去,又会被冲刷掉,要反复的耐心的“涂”,覆盖掉原来的底色。第五,孩子因为痛苦会想要攻击爸爸妈妈,虽然很多时候未必是父母的错。孩子太痛苦了,当他跌入深渊,自己都要感觉消失掉的时候,于是有了很强的“愤怒”,而越是他依赖的人越是容易被攻击,而父母需要在攻击中“存活”下来。当孩子退回来的时候我们的原则是:爱他这个人叶院和爸爸说:“你越想他出去,他就越出不去。哪怕是心里有这个期待,他都能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来。你只要做到——爱他这个人。”妈妈问我:“他最近生活变得比之前无序了,刚辍学在家的时候还能安排自己的时间的,现在变得生活上越来越依赖我,日夜颠倒,讲话也像个小孩子一样。有一次,他说让我出去散散心,说自己在家里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他说还是不行,离不开我们。”我说:“挺好的,你看,你们俩的父母功能还是很好的,所以孩子已经退行到一个婴儿的依赖状态了。”妈妈说:“哦?那我就放心了。我现在都会和他商量,需不需要我们在,不需要我们我们就不烦他,也会问他早上是否需要叫他。”叶院说:“什么事情都能和孩子协商,这样很好。”妈妈提到一个事情,她说孩子对于她手上有自己房间的钥匙非常生气。爸爸说:“我们很担心他,所以手里必须有钥匙,他可以关门,但是不可以锁门。”我和爸爸说:“这是他的房间,你们掌握着钥匙会让他很没有安全感的。你看,我是个好人吧,我以后为了方便去看你,你能不能把你家钥匙交给我。”爸爸可爱地笑了笑。我说:“是吧,就是这种感觉。”爸爸说:“那行,我们把钥匙交还给他。”爸爸问:“孩子会不会变坏,就一直这样无所事事下去?”叶院说:“你家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他以前很乖,现在没那么乖了,但是他是个好孩子。”爸爸点点头:“是,确实,他一直都是一个好孩子。”叶院说:“不一定是父母做错了什么,我们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好孩子,孩子现在需要你们的帮助,需要和你们确认‘你们是不是爱他这个人’,这样他要继续往前出发的时候,知道有一个港湾,一个随时可以退回来也会爱他的地方。”我们之所以可以等待孩子,允许孩子,是因为我们心底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我们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他是一颗好的种子,只要环境足够好,他就一定能出来——所以我们只需要去爱他这个人。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突然不去上学了,是自己没有养好,觉得很羞耻。有一些父母的功能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通过这个机会去重修,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机会,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他们是很好的父母,有很好的父母功能。所以,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他允许。叶院经常在门诊对家长说:“你觉得明年就要高考了,让他赶紧回去上学。但是人生不只是这一年,不要着急,孩子退回去了,我们要用爱和信任等孩子成熟起来。”爱是来自奥秘的信使给我们带来讯息的方式爱是母亲,我们是她的孩子她在我们内在闪耀,一会儿显现,一会儿消失当我们失去信心,或者,感觉它开始再次生长——贾拉勒丁 鲁米
我和客体关系学堂的学员正在精读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欢迎大家一起购书阅读,并且在留言中把你的视角和观点和我们分享。作者丨叶敏捷排版丨兔 子温尼科特著名母婴心理专家孩子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如果父母之间真实关系的发展是亲密的、温暖的话,孩子是第一个知道并且感激这一事实的人,孩子也会通过变得少出问题,更知足、更好养活来表达他的感激。爸爸和妈妈之间性的结合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事实,围绕这个稳固的事实,孩子就可以构建出一种幻想,这个坚如磐石的性结合事实,会让孩子既可以信赖和依靠,也可以踢打和对抗。我们都知道,紧密良好的夫妻关系是育儿的基石,很多的幻想、投射、竞争都依托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开展。但是夫妻之间确实有很多的沟通不畅,对彼此的失望,有些浮在水面上——吵架打架、彼此数落或冷漠筑墙,还有一些则潜在底下,看上去夫妻之间都能沟通,内心却藏着不被理解和不能依赖的失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真实关系”并不是亲密、温暖的,而孩子也是足够敏感的,他们轻而易举的就可以把妈妈从爸爸身边夺走,或者把爸爸占为己有。夫妻之间的性为什么可有可无很多人觉得孩子都生完了,性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工作那么累,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哪里还有时间有性生活呢?其实“性”是“夫妻关系”的晴雨表,性之所以被称之为性关系,就是因为它的背后就是“关系”。当“关系”越来越远的时候,“性”也就越来越变得浪费时间了,因为无法体会到喜悦。温尼科特说:“如果母乳喂养的时候,妈妈不是爱着孩子,在关系中喂养孩子,孩子只是在‘吃’,只是食物从口腔到胃里,在肠道吸收排出去,这是一个物理的过程。如果妈妈崇拜着孩子、迷恋着孩子,那么这时候才是真的和孩子在发生关联,这时候孩子才是真正的被喂养,他的内在生命和身体都会同时长大,否则身体在长大,内在生命却营养不良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很像母婴关系,如果我们不是对对方深深的认同、崇拜、尊重,如果我们不是心甘情愿、乐此不疲的照顾和关心对方,那夫妻关系就成了搭伙过日子,乐趣就大大的减少了。性生活,也不再是深度关系中占领、奉献、依赖、信任的爱的告白。有了深度的爱,家务不再是琐事而是传递爱的交流在深度的夫妻关系中,家务都不累。家务是什么?家务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让自己爱的人过得更舒服。不管多忙,你都在他回家之前给他做好一顿饭,因为他吃的舒服你也会开心,你会知道哪些菜是他爱吃的,哪些菜他吃的时候皱过眉头;不管多累,吃完饭他会主动去洗碗,尽管你并不介意洗碗,于是你站在厨房边上看着他洗碗的样子,这就是生活。因为有了爱,有了深度的关系,家务不再是无聊沉重的琐事,而是在每一个细节中传递着爱的细节的交流。你们不会分配家务,说你必须做这个,我必须做那个。如果今天你累了,你说今天我不想干活,他会麻溜地把活儿给干了。如果他今天也不想干活,你不得不去干活的时候,他会带着一丝歉意和耍赖的调皮,看着你宠着他又拿他没办法的样子。夫妻之间,本来就不是把对方放到对立面去算计的,因为深爱,所以你就是他的手,他就是你的脑,你怎么会对自己不好呢?甚至,家务变成了你们之间创造的空间。你们俩都不会做菜,没关系,你们一起看菜谱实验,于是你们一起创造出了厨房,就如婴儿创造出了乳房。家里不必有一个厨神,只要你愿意做的时候,他愿意尝,两个人下一次再一起调整配方。你们家未来可以传给后代的传世菜谱的初稿就有了,而且子女们看到的时候不只是看到一本菜谱,而是看到父母这些简单的甜蜜。因为有你的托底工作也不累了从小到大,我们都要优秀,但是有了他以后,你知道了你是否优秀都没关系了,他爱的是你这个人。当你在外面受挫的时候,或者觉得缺乏力量的时候,他会听你说一说。他会欣赏你,崇拜你。当你需要往前去进发,拼一拼的时候,你问他失败了他要不要养你,他说:“好啊,我养你。”你知道,你有人托底了,你未来所得到的每一份成就都是让两个人开心喜悦的馈赠。有着你,令脆弱身体更耐寒,若我睡的不安,便想找到你脸庞同在风波中升降烽烟四处,仍可跳舞你的拥抱,扩大我空间领土漆黑都感应到,我累了,还有你抱——张国荣《我知你好》感恩而不是索取接住而不是逃避因为两个人都是有独立能力,能为自己负责的人,所以我们可以供养自己,而不需要向对方索取。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对方的养育和关心。有时候在夫妻访谈中我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妻子哭着说自己委屈的事情,丈夫看着我说:“叶医生,你说谁都有情绪是不是?她说她心情不好,我也心情不好,所以我也没有情绪去回应她啊。”那这个丈夫,他的情绪是如何被回应的呢?丈夫倔强地说:“我就是一个人,靠自己。我爸出去外地工作时候都带着我弟弟,不带我。后来我就闹,闹到他带我为止。但是他动不动就打我,有一次他打了我,我就跑到河边,我发誓,以后我不靠任何人,我想要的东西我都要自己争取回来。”丈夫说到这一段的时候眼睛是红的,眼泪流下来,我看到一个绝望的男孩在我面前,他曾经渴望过、争取过,之后不再敢渴望了,收回来自己照顾自己。妻子的依赖对他来说是什么呢?是曾经向父亲乞求爱的那个他吗?如果是的话,在他的印象里那是多么的软弱和不堪啊?或者说,当妻子想要依赖他的时候,他自己都没有的,所以他也无法给出来吗?总而言之,妻子看到的是丈夫说自己给不了,于是妻子流下了眼泪,又收了回去,开始严防死守。我问孩子:“这种情况在家里常见吗?”孩子说:“常见,在家里经常是这样的。另一个故事中,妻子心情很不好,丈夫不是很能理解她为什么这么难过,因为她比丈夫要多愁善感得多。但是妻子给他打电话的时候,他还是说:“我马上回来。”回到家,妻子在哭,他就上去抱着她,没有问为什么,就是抱着。妻子说:“我还要哭很久。”他说:“没关系,哭吧。”一直到妻子哭够了,他就抱着她说:“我在的。”不一定是完全理解,因为毕竟是两个人,但是他愿意陪她去经历这个情绪,因为他爱她,他也愿意去听她说发生了什么,她想到了什么让她这么难过,而绝不会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或者赶紧给她出主意,他不会这么做。所以,妻子可以把自己的那些脆弱的部分展示到他面前,因为她知道他不会嘲笑她多愁善感,也不会说她想太多。就像一个孩子在那儿因为没有搭好积木哭的时候,妈妈也不会说:“不就是个积木吗,有什么好哭的?”如果妈妈这么说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很羞耻了,以后就不敢哭了。此时,妻子是感恩的,妻子说:“谢谢你来救我。”一次又一次的在情绪的深渊被托住,曾经的体验被覆盖,变成了温暖的抱持。这就是一次一次在亲密关系中的编织。对他来说,妻子虽然很敏感,但是总是能第一时间捕捉到他的感受,有一些他自己都没捕捉到的感受却被妻子体验到了。有一个这么懂自己的人,敏感点也没什么不好吗?需要他呵护的你,也许是他不理解的你,也许也是他所渴望的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是不同的两个人,他享受着你的好,也接纳着你的需要。你需要他像对父亲一样地崇拜他像对儿子一样地宠爱他每个男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渴望被宠爱,如一个大口咬着冰棍的大男孩,有人照顾,有人心疼,有人懂,不孤单。每个男人心里也住着一个孩子,渴望被崇拜,渴望他的女人觉得他很厉害。因为爱,所以他身体里住着的所有的小孩都是可爱的。孩子哪里有他重要呢?如果没有他,又为什么要孩子呢?因为太爱他了,才和他生孩子的不是吗?我们或许很怕走入到深度的关系中,你也是,他也是。因为这样的编织之后怕失去。所以,或许孩子更可靠一些,所以我们把时间投入进去经营亲子关系,好像儿子在你的怀里依赖着你永远不会长大一样。亲子关系不好的时候,你愿意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愿意去学点育儿的心理学,愿意耐心的和孩子沟通,你说,孩子是亲生的,老公不是亲生的。但是,最重要的那一段关系,是你和他的关系,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幸福感的来源,值得花时间经营的。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说,而不是对他说?”或许你也会问:“我已经长大了,但是他拒绝长大怎么办?”或许你还会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他去努力?”这些问法都是孩子的问法。虽然是夫妻,但是没有谁规定必须一生一世,一生一世是修来的。夫妻俩总是在调整自己和对方同调、同步,但是跟不上走丢了也是难免的,也都是成熟之旅上的旅伴,曾经有过的甜蜜和苦涩的体验。但是这相伴的路途中呢,如何度过才好?希望你能够体会到夫妻关系中这巨大的甜,它能抵消人生一切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