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中医称为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脑血管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近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约有(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而存活者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高死亡、高致残、高复发成了这类疾病最典型的特征。而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等是最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目前对这些后遗症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康复治疗,早期、正规、全面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人护理负担,最大限度的恢复工作能力,最终能够正常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但是错误的康复治疗,不仅对患者无功,反而危害甚大。以下是中风自我康复训练的误区: 误区1、传统观念,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 治疗中风偏瘫、不会说话、不能吃饭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针吃药,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这样认为的,以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病了就要打针吃药才能治好。其实,对脑梗塞、脑出血引起的后遗症及早康复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这在临床上是经过证实了的。 误区2、康复治疗要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 好多中风患者及家属都错误的认为:康复治疗要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但是好多人都因为这种观点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事实上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7~14 天开始进行。如果等停药后再进行康复治疗,就会错过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就我国现状对康复认知水平的理解,一般来说病情平稳就可开展康复训练。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5天左右即可开展康复训练,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10天左右即可开展康复训练。除了极轻微的偏瘫患者外,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保持一种仰面朝天的卧床状态,而这正是急性期各种并发症的根源。如肺循环受阻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骨骼突出部位被压引起的褥疮;还有机体免疫力减退、心肺功能降低、关节挛缩变形、肌肉萎缩等等。其结果是本来可以获救的患者因并发症过重而导致死亡,本来应恢复走路的患者也因明显的关节变形或活动受限而不能走路,或获得自理能力的时期延迟,加重护理者的负担等等。仅以关节挛缩为例,临床康复的研究证实:如关节固定4天,组织学上就可发现挛缩现象,正常关节固定4周时,其关节功能降低或丧失,固定时间在3周以内,其变化是可逆的,40天以上恢复减慢,60天以上则不可逆,而关节挛缩明显限制了偏瘫患者恢复独立步行等能力。所以说,中风偏瘫患者越早进行康复越好。 误区3、 康复治疗就是活动胳膊及腿。 这是最严重错误的观点。康复训练必须在经过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具体分析、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训练,具体的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都不是随意的,不然的话,肯定会出问题的,比如好多患者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问题,这就是没有按照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的要求做所致的,而且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基本说病人这个胳膊、这个手就残废了。所以康复治疗不要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进行,要按照医生、治疗师、护士的指导来做。 误区4、多训练就能加快恢复。 患者家属或没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希望其早日恢复运动功能而贸然在其患侧肢体不能主动做各种运动时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或者用力过度就极易造成患者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损伤后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等现象,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这种损伤最常出现于肩关节和髋关节。 误区5、 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很多患者知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也很用功刻苦锻炼,但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对,只会徒劳无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但是,如果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阻碍。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误区6、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 正常人步行是双下肢各关节按照一定的规律十分协调地顺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撑身体和迈步的动作。偏瘫患者如未经合理的训练而急于开始步行练习,则会出现典型的偏瘫步态。正常人在需要向前迈进时能协调地将髋、膝、踝关节屈曲至适当角度,从而使该侧下肢长度“缩短”,轻松地把脚抬离地面。而偏瘫患者各关节均呈僵直状态,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困难,只能借助向对侧倾斜躯干同时骨盆上提的力量很费力地将下肢向上拉起。而这种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使该下肢顺利地向前迈出,还需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是典型的误用综合征表现。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当训练加重了负责下肢各关节伸展的肌肉痉挛,使得关节屈曲动作很难完成。如能在偏瘫早期开始正规的康复训练,在患侧肢体运动协调的基础上再进行步行训练,则能形成较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
椎间盘 椎间盘是连接人体相邻椎体的组织,可吸收震荡能量,起着弹性垫的作用,较小的负载下可变形,卸载后变形消失,但负载过大,则出现不可逆变形。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三部分组成。髓核内的含水量随年龄和载荷的不同变化较大,出生时含水量达90%,18岁时约80%,70岁时下降至70%以下,含水量变化时椎间盘的黏弹性也会改变。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这其实只是一种病理改变,或影像学表现。这并不是一种疾病。 另外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这些存在椎间盘突出的志愿者与后续是否出现腰痛以及腰痛的持续时间并没有相关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是指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症。 腰椎间盘突出需不需要治疗,关键是有没有“症”。只有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神经根,引起了各种临床症状,我们才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表现为腰疼、臀部及下肢酸困、疼痛、麻木,行走困难等。根据人体解剖检查材料证实,约有30%的人存在椎间盘突出,并无腰腿痛病史。也就是说,一个身体健康毫无症状的人去检查,在CT片和MRI片也可能显示腰椎间盘突出,那么对于这种患者来说是不需要治疗的;同时你还需要知道能引起腰腿疼痛的病症有数十种之多,不能一有腰腿痛的症状,或CT片和MRI片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就盲目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出现什么症状要引起重视? 在生活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六大症状可以进行自测,当出现以下六种感觉,就要警惕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尽早到正规医院检查和治疗。 1、腰背疼痛,其特点为慢性、持续性疼痛,疼痛会反复发作,有时还会出现急性腰痛; 2、腰痛伴腿痛,这种腿痛大部分与腰痛有关,从腰部一直蔓延到腿上; 3、间隙性跛行,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不能走长路,经常要走一段路就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好了再走,走着走着又开始痛; 4、下肢麻木,没有知觉; 5、肌肉抽筋,尤其是小腿肌肉抽筋,患病的下肢发凉,触感减弱; 6、马尾神经综合征,无原因出现大小便失禁或障碍。 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站如松、坐如钟”,避免久坐、久站,防止过度劳累;选择合适的椅子,最好坐硬椅,椅子既不能过高或过低;锻炼、提重物时弯腰幅度不要过大、过猛;科学饮食,控制体重,不要因身体过重给腰部带来过重的负担;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减轻腰椎的负担、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延缓椎间盘退变的过程
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是指机体相对非重要器官(如肢体)在受到短暂、规律、非损伤性的反复血流阻断与复流刺激后,诱导机体产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从而使远隔重要器官(如心、脑、肝、肾等)对随后发生的严重致命的缺血缺氧损害(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产生保护作用。 既然远隔缺血适应训练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创新手段,那么,疑问来了,哪些患者适合使用这个训练呢? 可大致归纳如下: 1.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易发生脑中风的患者; 2.曾经发生过脑中风的患者; 3.单条或多条头颈部血管狭窄致脑供血不足的患者; 4.单条或多条头颈部血管闭塞致脑供血不足的患者; 5.医生根据病情制定的诊疗方案中需要使用此训练的患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 1.此训练方法是在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坚持锻炼,控制好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效果更佳。 2.此训练方法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血脂药物仍需照常服用;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的服用;糖尿病患者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药的应用等。 3.若您觉得您属于上述五种情况,可以来平昌县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潘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此训练及其他相关治疗。
缺血预适应治疗适合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头痛,脑中风的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狭窄及支架放置的病人和正常人等。 此方法经首都医科大学多位教授多年潜心研究而得,是绝对安全有效的,除肿瘤患者不能用以外,其它任何病均没有影响。缺血预适应是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 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脑、肝、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 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即调动机体的自身防御和修复机能,达到脑缺血的预防和 治疗的目的。 缺血预适应疗法不但在严重缺血前有效,而且在发生严重缺血时,以及严重缺血 发生之后,同样能产生减轻损伤、改善预后的效果,该疗法可控制或减少脑缺血事件 的发生(如头晕、肢体麻木、偏瘫等),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量,使血流量满足 代谢的需要,有助于改善症状,延长中风急救时间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除了缺血预适应训练外,还必须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戒除烟酒,改变饮食习惯和加强锻炼。 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取平卧位或半坐位,打气要快,快速阻断血流。打气速度缓慢会导致胳膊发胀青紫。2.放气要慢,防止快速充血导致的“止血带休克”现象的发生。3.最好有人陪伴,以便观察。出现不适时,应停止训练,延长休息时间,必要时 寻求医生帮助。4.可双侧上肢交替进行。 5.治疗时袖带尽量往上套,目的是使更多的组织缺血。6.在训练前先测量一次血压,训练时在正常血压基础上加 40 毫米汞柱加压进行阻 断,就能完全把血流阻断。 7.第一次治疗时,阻断 2 分钟。训练几天以后,逐步增加阻断时间,循序渐进。8.每次阻断 5 分钟,放气后休息 5 分钟为一轮,一共做 45 分钟。上午五轮,下午 五轮。9.上肢出现麻胀属于正常现象 11.6 个月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