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和临床诊治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是第三大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十几年来肝癌的临床诊治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现代影像技术的运用,外科技术的提高,非手术局部治疗的进步和围手术期处理的完善,早期肝癌的肝移植和中医治疗等方面的发展,都使肝癌术后的近期疗效明显改善。但术后的高复发率严重影响其手术的远期疗效。故探讨如何进一步认识肝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发现新的、更为特异诊断早期复发转移的指标,以及针对肝癌的复发转移给予适当治疗来提高肝癌的远期疗效,成为目前临床上重要的研究课题。1. 肝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肝癌的复发分为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前者又分单发、多发或 肝内弥漫性播散;后者是指肝癌原发病灶的远处播散,亦可同时兼有肝内复发和远处转移。近期(3a内)复发多为原发灶播散,而晚期多为肝癌多中心发生,预后较前者好。文献报道,复发率以术后2a内最高,为62%-82%。因此术后2a是“肝癌复发的高危险期”。肝癌复发转移的部位90%在肝脏,10%在肺脏。也可发生在骨骼、胸、腹腔、软组织、脑和纵隔等处。有2处同时复发者约占10%(1)。有人报道3例肝癌切除术后在切口及引流管处皮肤种植(2)。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统计1650例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a复发率为61.5%,小肝癌(<5cm)为43.5%。危险因素有:高r-GT, 有症状病人,伴大结节肝硬化,有门静脉癌栓等(3)。吴孟超等报道1243例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a复发率为72.3%,小肝癌为35.4%(4)。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肝癌切除不彻底,残癌术后继续生长;②术前肝癌已侵犯肝静脉或门静脉形成癌栓或肝内的早期转移灶已存在;③多中心性发生的原发性肝癌;④新生肝癌灶,部分病人可能由于某种致癌机制的作用,有产生新发癌灶的可能,即使行根治性切除,仍难避免肿瘤产生(1)。Lise总结100例肝切除术肝癌患者的随访资料,5a复发率为56.2%,5a生存率为38%,5a无瘤生存率(DFS)为26%。与无瘤生存相关的独立因素分别为:Child分级(所有Child B级均复发),肝功能指标,AFP浓度,肝内瘤结节的数目,手术切除范围,术前化疗药物栓塞治疗,手术技巧和经验等。与生存率相关的独立因素为Child分级和手术切除范围。结论为:肝功能正常的肝癌患者术后都有较长的无瘤生存期。肝功能不良或切除范围不充分的肝癌患者,复发是必然发生的。虽然术前化疗药物栓塞治疗能明显延长无瘤生存期,但也可以增加肝功能不良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5)。值得一提的是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仍为影响肝癌预后(主要为复发)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多个肿瘤、无包膜者、有癌栓、异倍体肝癌、增殖细胞核抗原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8)。另一重要因素是肝癌的多中心发生。近年采用HBV—DNA整合 和P53基因型等方法研究肝癌复发的起源,证实复发既有单中心发生,也有多中心发生,远期复发者常为多中心发生(9)。2. 肝癌复发转移的早期发现关于肝癌的亚临床期复发的早期发现,术后定期、长期随访是1个重要环节。针对AFP阳性肝癌患者,术后通过AFP的监测及B超定位诊断能够较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应注意的是原发性肝癌AFP检测阴性率高达30%~40%,而且治疗前AFP的检测水平并不能预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性。若能依靠一种或几种生物学指标在治疗前筛选出复发、转移的高危对象,对于制定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指导随诊将大有益处。近几年,随着对肝癌切除后复发转移的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一些与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相关的指标。①端粒酶活性:ohta报道29例肝癌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5.8%。手术切除的癌旁肝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36.8%,其中71%的患者在术后半年出现复发。故癌旁肝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可作为预测术后复发的有用指标之一(10)。Sinda随访20例肝癌肝切除患者,其中早期肝内复发的9例患者端粒酶活性定量值为36.4+/-27.8,远远高于无复发的11例患者9.84+/-7.65。说明量化的端粒酶活性值能够作为监测肝癌早期复发转移的指标(12)。②炎细胞浸润:Wada从临床病理角度研究原发性肝癌伴炎性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实验组为11例HBsAg(-) , HCvAb(+)原发性肝癌,癌组织伴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为152例HBsAg(-),HCvAb(+)原发性肝癌 ,无炎性细胞浸润;作为该组对照的是一组单纯HCvAg(+)的1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a复发率分别为9.1%、47.7%、47.5% ,5a生存率为100%、65.1%和68.1% ,合并肝硬化分别为54.5%、77.0%和78.4%,侵犯门静脉分别为9.1%、35.5%、29.3%。结论为:伴炎性细胞浸润的原发性肝癌预后较好(12)。③周期调节蛋白Cyclin A的高表达:Chao发现31例肝癌患者中Cyclin A高表达占39% (12/31),Cyclin A高表达与AFP的升高具显著相关性。Cyclin A高表达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期6个月,而缺乏Cyclin A高表达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9个月。说明Cyclin A的高表达相对于肿瘤复发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13)。④ 染色体杂合性的缺失(LOH):Nakamori随访54例行肝切除术患者3a,选择13个与六条染色体臂1p, 4q, 8p, 16q和17p相对应的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发现13q杂合性丢失的肝癌患者均有一个较短无瘤生存期。低DFS与肿瘤生长侵袭和病理TNM分期显著相关,而与其他方面如肝硬化、肝炎病毒感染、AFP的高水平、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13q杂合性的丢失可以作为监测肝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指标,为高危对象的术后随访提供更多的正确信息(14)。⑤ 循环血中AFP mRNA:循环血中AFP mRNA可作为检测循环血中是否存在癌细胞的有用指标,运用RT-PCR技术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 阳性率达53.8%。因此在决定治疗方案之前就能检测血循环中是否存在播散的肝癌细胞即微小转移。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与肝癌临床分期及肝癌术后复发显著相关,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可达到100%。因此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复发、转移风险的生物学指标(15)。(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瘤细胞都要突破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等屏障,MMP-9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因而MMP高表达者侵袭转移能力较强。研究显示肝癌组织中的MMP-9高表达及血浆MMP-9高含量的患者多数都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内转移(16-17)。(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VEGF的高表达和肝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复发、转移组VEGF表达阳性率86.2%,显著高于无转移复发组(18)。3. 原发性肝癌复发转移的治疗3.1 再次手术切除是肝癌复发的首选疗法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甚为常见,治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范。传统观念认为,肝癌术后一旦复发,属晚期病例,不宜再次手术。但是临床实践表明,如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病变复发的部位、大小及全身情况给予适当的检查和不失时机地采取治疗措施,完全有可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癌复发是肝癌切除术后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大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a复发率为80%,小肝癌亦可达到40%--50%。其中90%以上是肝内复发(1)。再手术切除是肝癌复发治疗的首选方法。吴孟超报道对123例肝内复发癌患者行再切除治疗;二次手术后1、3、5a生存为83.5%,38.2%,19.6%;三次手术后1、3、5a生存率为94.7%,44.9% 和25.0%(19)。Shimada报道312例首次肝切除的肝癌患者和41例复发癌再切除的两组病例,两组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别,但复发组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首次肝切除组。指出首次肝切除合并门静脉瘤栓是二次肝切除术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绝大多数首次肝切除术后的二次复发肿瘤是因为肝内扩散所致,而非多中心发生(20)。Zhou等报道147例亚临床肝内复发癌的再切除,其中71例行减瘤术和二期切除。总结影响肝癌长期生存率的因素为①早期诊断和根治性切除;②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③亚临床复发癌的再切除;④针对其他不能切除肝癌缩小后切除(二期切除)和减瘤术(3)。术后肝外复发癌往往在病变生长到一定程度出现症状时,方引起注意,多数就医较晚,故手术疗效不如肝内复发癌。陈汉报道切除30例肝外转移病灶,转移灶出现距首次肝切除时间平均21个月(1月-10a)。首次肝切除术后1、3、5a生 存率分别为89.7%, 61.0%, 32.6%, 二次转移灶切除术后1、3、5a生存率分别为75.4%,29.0%和15.6%。该组病例中以腹腔转移癌(n=15)最多见,而肺转移疗效最好(21)。故肝癌术后出现肝外转移,不应放弃手术切除的机会,切除单发的肝外转移病灶也能达到缓解症状和治愈的目的。肝癌复发灶的再手术切除,是提高肝癌术后远期生存率的有效方法。3.2 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良以及多灶病变、血管受侵等原因,使再切除术在全部肝癌复发的治疗中所占的比例数仍然很低(约25—35%)(22-23)。因此,选择一种既能保护肝功能,又能使局部肿瘤得到治疗的方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Lin指出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制定复发癌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大空间。经肝动脉栓塞(TAE)近期疗效不错,但经TAE治疗的远期生存率没有显著提高,而且TAE疗法还受到局部肿瘤浸润、肿瘤低血供状态、太大或太小等因素影响使疗效难以肯定。肝功能差、病灶深藏或多个肝内复发病灶,是TAE治疗的适应症(24)。文献证明即可切除肝癌术前TAC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药物栓塞治疗)和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增加术后的复发,降低五年生存率(6-7)。吴孟超报道109例肝内复发癌,肿瘤直经为0.7-15.2cm(平均4.6cm),采用经皮酒精注射(PEI)治疗,术后1、3、5a生存率分别为85.9%、44.0%和19.0%。该方法具有副作用小、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PEI是使用最为广泛而且疗效最好的方法;临床验证使用醋酸、OK-432、干扰素和抗肿瘤药物对比进行局部注射治疗,疗效并不优于酒精注射,但是PEI不适用于合并凝血性疾病或腹水的肝癌患者(19)。目前,肝癌的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尚无突破性发展,多种局部治疗方法的联合运用疗效较为乐观。抗血管药物的出现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VEGF中和抗体等为肝癌转移复发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血管药物的发展前景广阔(25)。另外,天然抗肿瘤物质氧代赖氨酸(OXL)被认为兼有直接抗癌和免疫调节两方面的活性,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可能有发展潜能(26)。总之,针对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术后抗复发综合治疗、复发灶的早期发现以及复发灶的及时处理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3个关键环节(19)。原发性肝癌复发转移涉及肝癌单中心和多中心起源,涉及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肿瘤血管、机体免疫等多方面因素。肝癌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依赖于对肝癌恶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肝癌复发转移的治疗方面,肝脏储备功能对反复、序贯、有创治疗的耐受力是疗效获得的基础。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总体疗效依然依赖对肝癌基础研究的进步。生物治疗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以抗肿瘤血管的治疗更有发展前景。随着对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行为和诊治方法认识,肝癌的预后将得以改善。参 考 文 献1 彭承宏,彭淑牖。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率及危险因素。实用肿瘤杂志,1997;12(1):7。2 Koffi E, Moutardier v, sauvanet A, et al. Wound recurrence after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iverTranspl surg,1996;2(4):301.3 Zhou X,Tong Zl,Yu Y. Changing pro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some aspecta to improve long-term. Chung Hua chungliu Tsa chih,1996;18(3):211.4 吴孟超,陈汉。 原发肝癌的外科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96;34:707。5 Lise M,Bacchetti S,Da Pian P. Prognostic factors affecting long term outcome after liver resec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esults on a series of 100 Italian patients .Cancer,1998;82(6):1028.6 Na kao N,Kamino K,Miuro K,et al.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long-term follow-up. Radiation Medicine,1992;10:13.7 Lai EC,Lo CM,Fan ST,et al. Postoperative adjuvant chemotherapy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rch surg,1998;133(2) :183.8 汤钊猷。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与研究。实用肿瘤杂志,1997;12(1):3。9 He B, Tang Z, Lik K. Analysis of cell origen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cording to p53 gene mutation. Chung Hua Chung Liu Tsa Chih,1996;18(5):335.10 Ohta K, Kanemaru T, Morita Y,et al. Telomeras activity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s apredictor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J Gastroenterol,1997;32(6):791.11 Sinda T,Isokawa O, Aoyagi Y,et al. Quantitation of telermerase activity in heptocellular carcinoma:A possible aid for a prediction of recurrent diseases in the remnant liver. Hepatology,1998;27(2):402.12 Wada Y,Nakashima O,Kutami R,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lymphocytic indiltrarion, Hepatology,1998;27(2):407.13 Chao Y,Shih YL,Chin JH,et al. Overexpression of cyclin A but not Skp-2 correlates with the tumor relapse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ncer Res, 1998;58(5):985.14 Nakamori S, Tamura s, Sasaki Y,et al.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n chromosome 13q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c Annu Meet Am Soc Clin Ohcol,1997;16:A912.15 刘杨,张柏和,陈汉等。 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循环性肝癌细胞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0):608。16 Yamamoto H ,et al. Relation of enhanced secretopn of activematrix matalloproteinases with tumor spread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astrenterology,1997;112(4):1290.17 Hayasaka A ,et al. Hepatology; 1996;24(5):1058.18 夏景林,杨秉辉,叶胜龙等。 原发性肝癌肿瘤血管密度及其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40。19 吴孟超 。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9):515。20 Shimda M,Takomaka K,Taguchi K,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after repeat hepatectomy for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m surg,1998;227(1):80.21 陈汉,吴孟超,尉公田等。 有关肝癌术后复发再治疗的几个问题。 实用肿瘤杂志,1997;12(1):6。22 Nakajima Y,Ohmnrra T,Kimura J,et al. Role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Word J Surg, 1993;17(6):792.23 Lenciomi R, Paolicohi A, Bartolozzi C. Percutaneous alcohol administration for hepatocarcinoma: Long-term results. Radiol Med,1997;94(1-2):8.24 Lin DY,Lin SM.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7;12(9-10):5319.25 Borgstrom P,Hillan K,Sriramarao P,et al. Complete inhibition of angiogeneris and growth of microtumors by anti-vascule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neutralizing antibody: Novel concepts of angiostatic therapy from intrvital videomicroscopy. Cancer Res,1996;56:4032.26 王兴旺,胥彬。 针对甲胎蛋白异常研究肝癌物质。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5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血栓中常见的一种,占静脉闭塞性病变的95%。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下肢浅静脉曲张,甚至溃疡形成,经久不愈。部分患者可出现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对其治疗有内科、外科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且减少了出血等,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其主要技术手段有:1.导管溶栓:具有接触性溶栓这一显著特点,使得溶栓药物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2.静脉插管顺、逆流溶栓:是将导管插入血栓内行溶栓药物灌注术。当有部分血栓溶解后即将导管向前推进,继续上述方法溶栓直至血栓完全溶解。3.血栓的机械性抽取和消融治疗:对上述治疗持续24小时后溶栓效果不明显者或血栓形成超过一周者,可先行局部血栓破碎和抽吸术。从病变同侧入路,采用专用血栓抽吸导管,在导丝引导下深入血栓抽吸。4.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适用于溶栓后静脉残余狭窄(慢性血栓)和静脉有外压性(肿瘤、COCKET综合征)狭窄及闭塞性情况。球囊扩张最为简单、实用,且可较好地辅助导管溶栓治疗。如球囊扩张后无明显效果,可选择支架植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股青肿、肢体缺血坏死,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还有部分患者可随病情发展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重者危及生命。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三、病理生理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些病例起源于小腿静脉,另有些病例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静脉回流障碍所发生的各种影响。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血栓远侧静脉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小静脉甚至毛细静脉处于明显的郁血状态,毛细血管的渗透压因静脉压力改变而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内缺氧而渗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液体成分向外渗出,移向组织间隙,往往造成肢体肿胀。如有红细胞渗出于血管外,其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形成皮肤色素沉着。 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下,会引起淋巴郁滞,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的肿胀。 此外,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引起的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血栓远侧静脉压迅速升高,使静脉骤然扩张,因淋巴回流障碍造成下肢水肿,因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动脉痉挛,使肢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都能引起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六干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时,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如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的髂内静脉。这些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向心回流。 血栓的蔓延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伸延,如小腿的血栓可以继续伸延至下腔静脉。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就可以逆行伸延。血栓的碎块还可以脱落,随血流经右心,继之栓塞于肺动脉,即并发肺栓塞。 另一方面血栓可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血栓机化的过程,自外周开始,逐渐向中央进行。进行的程度参差不一。血栓退行性变化的发生,可能是血液内纤维蛋白溶酶发生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细胞自溶作用和吞噬作用的结果。机化的另一重要过程,是内皮细胞的生长,并穿透入血栓,这是再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2~5周即可导致静脉再通,但瓣膜已受损。临床观察中,发现再管化是一个漫长的病程,约需8~15年。机体的最后结果,将使静脉恢复一定程度的机能。但因管腔爱纤维组织收缩作用的影响,以及静脉瓣膜本身遭受破坏,使瓣膜消失,或呈肥厚状粘附于管壁,从而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机能不全,产生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生理学基础 1 、 正常情况下门静脉参与约70%肝脏供血,肝动脉参与约30%供血。 2 、肝脏双重血供、肝脏转移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sigurdson等肝转移瘤活检前经肝A门V灌注FUDR放射性标记发现肝A灌注明显高于门V灌注). 3、部分学者认为肝动脉供血为主,门静脉供血次之。近年来研究显示门静脉不参与肝转移瘤供血。 4、 Lautt等观察到肝动脉血流减少或闭塞时,肝脏有从门静脉改变氧提取的能力。 5、 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是治疗肝转移瘤介入治疗基础。肝转移瘤为什么选择介入 1肿瘤发病上升,肝转移瘤发病上升趋势。 2肝转移瘤常合并肝脏基础差如慢性肝病、肝损伤等。 3肝转移瘤全身化疗疗效欠佳。有报道即使5-FU联合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疗效仅20%左右。(johnsonpj.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s current therapy really altering outcome cut2002;51:459-462). 4部分肿瘤如:眼恶黑、类癌和胰岛细胞瘤等只向肝转移且全身化疗不敏感。 5介入治疗方法多:灌注化疗、栓塞、门静脉化疗、无水酒精、粒子植入、射频消融等。 6介入治疗为局部灌注高浓度化疗药物并栓塞,减少化疗药物所致全身毒性反应。介入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区别 灌注 全身化疗 局部浓度高 局部浓度低 首过效应 无 栓塞—缺血/氧 无 局部存留时间 无 栓塞化疗协同 无 副作用小 大 大剂量 小一、肝转移瘤介入化疗(HAI) 肝动脉介入化疗的方法是经皮动脉穿刺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利应药物浓度时间效应给予化疗,从而提高靶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和延长药物与肿瘤的接触时间。研究证实经动脉插管至肿瘤部位注入抗癌药物,到达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比一般周围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要高出10~30倍疗效因而提高,全身的毒副反应明显减轻。化疗药物选择 常应抗肿瘤药物的剂量为: 5Fu1000-1500mg, DDP60-100mg, MMC10-20mg, ADM40-60, EADM40-80mg, VP-16 200-500mg; VCR1-2mg,CBP300-500mg,BLM10-40mg,BCNU100-300mg, DTIC200-800mg, CTX500-800mg,HCPT20-40mg, JZ1.4-1.8, 草酸铂150mg-200mg。 应根据肿瘤病理性质,对药物敏感程度以及病人的耐受量选择药物品种及用量,以联合化疗为主,具体原则如下:(1)每个化疗药物单独用应具有一定的疗效;(2)各种化疗药物的作应机理互补相同,毒性作用互补重叠;(3)根据病人情况使每种化疗药物都达到最大耐受量 ;(4)化疗药物必须被肝脏快速清除(高首过清除率),肝脏药物浓度较体循环高30-100倍,高剂量时更加有效。二、 肝转移瘤化疗栓塞(HAE) 常用栓塞剂种类: (1)碘油:碘油经动脉注入后,正常组织内数天可消失,而在肿瘤组织内产生“油栓”并长期滞留,时间为数月至1年一上,因而可以混合抗肿瘤药物行导向化疗,标记上同位素进行内放射治疗。 (2)明胶海棉:是一种中效栓塞剂,临床多制作成粉状、颗粒或条状,可栓塞不同直经的动脉,具有中心栓塞作用。7-21天可被吸收,可多次重复栓塞。 (3)微球栓塞剂:指直径50-200um栓塞颗粒,临床多为含化疗药物的微球,用于栓塞血管此种栓塞剂必须超选插管后栓塞,否则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4)弹簧圈:为永久性栓塞物,临床常用钨丝圈、绒毛钢丝圈等,主要用于动脉主干栓塞,单独使用效果不佳,多在碘油或明胶海绵栓塞的基础上使用。 (5)无水酒精:为长效栓塞剂,易造成微小血管内膜损伤、血液中蛋白变性形成凝固性混合物栓塞。 另外TH胶、白芨粉、鸦胆子油、瓷粉等均在临床研究试用中。Takayasu等临床研究栓塞与肿瘤坏死疗效观察栓塞剂 主瘤坏死率(%) 子灶坏死率(%)超液态碘化油 0 0超液态碘化油+ADM 13 6超液态碘化油+ADM+明胶海绵 83 53选自takayasu k,shima y,muramatsu y,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ment with intraarterial iodized oil with and without chemotherapeutic agents.radiology 1987;345-351栓塞术注意事项A 栓塞前应进行选择性和超选择插管,导管尽量插入肿瘤供血支。B 栓塞前行动脉造影,了解肿瘤血供及有无动静脉瘘。 C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栓塞的方法及栓塞剂的用量。D 栓塞剂与造影剂混合注入,以便监视流向和速度,判断栓塞的程度。E 注入无水酒精时最好用带球囊导管以防返流。F 栓塞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及时处理栓塞反应。 G 栓塞后造影留X光片,以作复查、随访。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1)各种富血管肝脏转移瘤。 (2)肝转移瘤及原发病灶术前姑息性治疗。 (3)术后或化疗不敏感转移瘤 (4)肿瘤的破裂出血。 (5)肿瘤的动静脉瘘。 【禁忌症】(1)不能选择性靶动脉插管者。 (2)栓塞后可能造成某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3)严重恶病质者。病例1肺腺癌肝转移介入 病例2 胃癌癌肝转移介入介入治疗后介入过程 病例3贲门癌肝转移介入治疗后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介入治疗的概念是指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等)的导向下,经皮穿刺,利用穿刺针、导管、支架等器械,对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与治疗的一门技术。 介入治疗的一大分支是综合介入,包括肿瘤介入及非血管病介入,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肿瘤介入同时包括肿瘤血管介入与肿瘤非血管介入。 肿瘤介入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利用各种理化因素对肿瘤进行局部毁损、消除肿瘤,切断富血供肿瘤的供血或局部灌注药物从而抑制肿瘤的进展。这些技术主要有:碘-125粒子植入瘤内照射(俗称为“体内伽玛刀”)、肿瘤射频消融(聚能刀)、肿瘤化学消融、电化疗、冷冻治疗、热疗、超声聚焦;各种肿瘤的药物灌注化疗及化疗栓塞术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目前可进行非血管介入治疗的项目有:各种经皮活检术、各种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术(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胆道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实体瘤局部灭能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射频消融术)、引流术、造瘘术(胃、膀胱等)瘘栓塞术、输卵管粘堵和再通术、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椎体成形术、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慢性疼痛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各种恶性肿瘤与非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如肝癌、胃癌、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消化道、呼吸道、胆道、泌尿道、输卵管等的狭窄,肝肾囊肿、脓肿,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发病率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及内科保守治疗,然而,随着介入治疗新方法的出现,它具有的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立即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与患者接受,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介入微创治疗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介入治疗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临床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如药物洗脱微球、药物涂层支架、放疗微球、IRE、新型射频和微波消融设备等不断涌现,进一步提升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方面,一方面是重视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一些大规模、多中心的RCT研究,从而验证不同肿瘤治疗方法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深入开展了以微创治疗为中心的肿瘤综合治疗,如不同消融技术的联合、肿瘤消融与TACE的联合、TACE与放化疗的联合、肿瘤消融与放化疗的联合、介入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间的联合等;再有,在介入治疗的引导手段和影像随访方面,也出现了多种影像检查手段联合应用的趋势,提高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国内介入放射学界也在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充分发挥我国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协作,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一些大规模多中心的RCT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介入治疗药物、器材和设备。 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器材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范畴的不断扩展,介入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肿瘤介入及非血管介入在临床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介入治疗的概念是指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等)的导向下,经皮穿刺,利用穿刺针、导管、支架等器械,对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与治疗的一门技术。介入治疗的一大分支是外周血管介入,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外周血管疾病,中医称之为脉管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常见的如动脉狭窄性病变、动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瘤等。周围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大动脉炎等,主要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肌肉萎缩、摸不到脉搏或脉搏减弱、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发生远端肢体坏死,甚至需截肢,严重时危及生命;静脉血栓性疾病,可引起患肢血流瘀滞、肿胀,同时有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的风险;动脉瘤性疾病随时有瘤体破裂大出血、死亡的风险。 外周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及一定的致死率,内科治疗效果甚微,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方法,且效果有限。1964年,美国医师D尤巴和ludkil.开创了不用开刀的外周血管病介人治疗方法,1972年Gn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此后相继开发了激光血管成形术,动力性血管成形术(旋磨导管),血管内支架,超声血管成形术,基因治疗及血管内放射治疗预防术后再狭窄等。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适应证不断扩大,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器材将复合化、生物一药物化,操作更简化。目前球囊导管、血管内支架仍将是主要治疗手段。在将来预防再狭窄的治疗可能以血管内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成为发展的重点。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其优点是药物及手术治疗所不能代替的。 目前,我国周围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介入治疗具有简便安全、微创伤性、合并症少、定位准确、可重复性等优点。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的范围已从原来的肢体动脉发展到大动脉以及静脉,甚至全身几乎所有的血管。目前最为成功的是髂、股动脉、肾动脉和下腔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的范围主要是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扩张及血管畸形三大类疾病。 目前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球囊血管成形术及血管支架置入术。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最佳适应证是中等大小或大血管局限、孤立性短段狭窄,其次为多发、分散的短段狭窄和闭塞。长段狭窄或闭塞、小血管病变、溃疡性狭窄或已有钙化的狭窄或闭塞病变不适宜于PTA治疗。血管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另外,动静脉血栓形成可行介入导管血栓清除术及留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相对于外科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强,相对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好。动脉瘤的治疗,选用覆膜支架隔绝瘤体进行局部腔内血管成形术,同时能保持血管管腔通畅,大大降低了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外周血管介入经历了由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到开发动力性血管成形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的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取得良好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有效预防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再狭窄率30%),兴起了基因治疗及血管内放射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21世纪将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器材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范畴的不断扩展,介入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外周血管介入在临床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虞希祥 黄林芬 李茂全 冯晓峰 陈善锡 张跃海 司同国 南忆【摘要】目的 评价ATD机械性祛栓结合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1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急诊ATD浸软溶栓和尿激酶药物溶栓术,对动脉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支架成形辅助治疗。其中腹主动脉1例,髂动脉2例,股动脉6例,腘动脉1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广泛血栓形成1例。结果 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消失。PTA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DSA或B超临床随访1~25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溶栓后消化道出血1例,无截肢病例。结论 采用ATD机械性祛栓结合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能够快速地祛除下肢动脉血栓,用PTA和支架辅助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动脉狭窄,防止血栓再形成,避免截肢。【关键词】 下肢动脉 溶栓治疗 介入性,放射学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动脉硬化以及心肾疾病的增多[1],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中大部分是在动脉狭窄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以往大多采用外科血栓切除术或单纯尿激酶介入性溶栓治疗,但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相对禁忌症,效果不理想或治疗不彻底等问题而需要进一步改进 [2]。我院于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对11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急诊ATD机械性祛栓结合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3岁。均因突发下肢剧烈疼痛伴麻木、冰冷、皮肤苍白或发黑入院。检查:下肢远端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病史最短3小时,最长20天。栓塞部位为腹主动脉1例,髂动脉2例,股动脉6例,腘动脉1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广泛血栓形成1例。本组均采用ATD机械性祛栓和尿激酶药物溶栓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各部位动脉血栓。二、ATD浸软溶栓方法将ATD导管与氮气驱动装置连接后,经导管鞘将ATD导管送至血栓近端1-2cm处,踩下氮气驱动装置脚闸导管头内置叶片立即以10~20万转/分的速度旋转,同时缓慢推进导管将血栓切割成<15μm大小的微粒,进入血循环。使用时在将ATD导管送至血栓近端,启动氮气驱动装置在透视下以每秒0.5cm的速度来回移动导管,如此反复3-4次清除血栓后再推注造影剂以观察疗效,直至血栓完全祛除为止。本组1例髂总动脉血栓先用猪尾巴导管反复旋转碎栓或用球囊导管将血栓拉至股动脉后再用ATD导管机械性祛栓,10例股腘动脉(或髂外动脉)血栓均直接采用ATD浸软溶栓。三、尿激酶药物溶栓方法对膝部远端的小动脉内血栓在ATD导管浸软溶栓之后继续行药物溶栓。术中经导管灌注大剂量尿激酶(Uk)100~150万单位溶栓,如血栓分布广泛或术中溶栓不彻底者,则留置导管回病房持续溶栓,50~100万单位/天,用微泵维持 3~5天,若血管造影复查显示血栓完全消失或有出血现象立即停止溶栓。对术中血管痉挛者经导管灌注罂粟碱10~60mg解痉,对下肢缺血或造影剂刺激引起疼痛者灌注利多卡因止痛。术后皮下注射速避凝针0.4 ml,2次/日,3天后改口服华法林2.5mg/次,1次/日,共3~6个月。四、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采用Seldinger技术[3]经对侧或同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患肢动脉造影及测压,明确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后,对狭窄段进行球囊扩张成形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置入支架。结 果11例技术实施成功率100%,临床表现好转率100%,血管再通率为90.9%,生命质量明显提高。其中8例术中处理后立即完全再通,患肢动脉搏动恢复,肢体麻木疼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恢复正常,血压测量显示与健侧相同; 3例术后留置导管继续溶栓3~5天达到再通,患肢功能恢复,皮肤温度正常,但动脉搏动仍减弱,轻度麻木。其中6例7处狭窄段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后血管腔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例均经DSA、B超及临床随访1~25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无血管穿孔并发症和截肢病例,溶栓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讨 论下肢动脉狭窄率<50%时,可无肢体缺血症状,但由于心内血栓的脱落或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血管壁光滑程度的下降,血液粘滞度的增高继发血栓形成时均可导致狭窄段完全闭塞,此时临床症状突然明显加重,出现严重缺血表现。急诊介入手术既能明确诊断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又可同时进行治疗,能有效的抢救肢体,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目前下肢动脉局限性狭窄应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技术已较成熟。但对大动脉内大量血栓栓塞以及亚急性慢性血栓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难。ATD浸软溶栓溶栓是通过气动旋切系统使导管头端的叶片旋转速度达到10-20万转/分将血栓切割成<15m的微粒进入血循环,没有失血。对2周以内的血栓均有效,且祛栓迅速。但ATD导管没有微导丝引导,驱动时应尽量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缓慢推进或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回撤,以免穿破血管,还要考虑到机械溶栓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的可能,因此,一般累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0min。对直径在4-6mm的动脉或时间在3天内的急性期血栓者也可采用OASIS导管流变溶栓。ATD导管和OASIS导管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有所不同(见表1),两者共同点为均因硬度大而缺乏抗折能力,无法跨过腹主动脉到达对侧髂动脉,表1 ATD导管和OASIS导管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对照表 OASIS导管 ATD导管工作原理 高压循环 叶片切割驱动装置 高压注射器 氮气泵操作方法 可来回移动 只能缓慢推进或回撤血栓时间 1周以内 2周以内血管直径 φ4-6mm φ5-10mm失血情况 大约200-300ml 无导管易损性 头端易损坏 不易损坏血管穿孔机会 有微导丝引导不易穿透血管 操作不当易穿透血管, 尤其是血管分叉或拐弯处所以应选择患侧顺行性穿刺插管和置入7Fr导管鞘。对膝部远端血管因管腔过小不宜使用,否则,易致血管破裂。若血栓局限在膝部近端者采用机械性祛栓方法术中数分钟内即可完全再通,但对栓塞时间超过2W或同时有膝部远端动脉血栓者术后应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本组1例肾病综合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两下肢动脉广泛血栓形成,术前病情进展迅速,2天内皮肤黑斑从足部扩展到大腿,采用在抗凝和治疗原发病的同时[6],在ATD导管浸软溶栓之后结合两侧股动脉顺行性留置导管持续灌注尿激酶 5天血栓彻底清除。溶栓过程中的并发症也要充分考虑。如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脑出血,肾出血均有报道[7]。本组1例股动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立即停止药物溶栓改用ATD导管浸软溶栓同时进行止血治疗,达到了即不出血又彻底清除血栓的效果[8]。另1例风湿性心脏病血栓脱落导致腹主动脉栓塞,经ATD机械性祛栓结合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后当时血栓完全被清除,但第3天心内血栓再次脱落引起大面积脑梗塞而猝死,可能与抗凝药及尿激酶的使用促使心内血栓的脱落有关,对于心内血栓的处理目前尚无简便的方法,但动脉溶栓前常规作心超检查,若发现心内仍有尚未脱落的血栓者更应选择机械性祛栓法,以免药物引起心内血栓脱落而造成严重后果。
中医中药具有数千年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医认为恶性肿瘤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病变,有正气不足的一面,有邪毒内盛的一面,正气不足有气血阴阳盛衰,邪毒内盛包括癌毒、痰瘀、湿浊等多种病理因素,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正虚和邪实互相夹杂,所以癌肿不是一个单因素病变,不是局部病变,而是一个多因素造成的、复杂的、在全身整体失衡的基础上以局部表现为主的病变。因此,和西医单纯抗癌不同,中医强调整体调节,着眼于改善内环境,同时中医也吸收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运用一些植物类、矿物类的抗癌药物。所以,我们既要反对那些片面夸大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效果、运用一方一药包治各种肿瘤的江湖游医、庸医,也要防止不分清红皂白,全盘否定抹杀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应当承认在延缓肿瘤发展过程,控制肿瘤的发展速度,使患者带瘤生存,延长寿命方面,中医中药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是现今治疗肿瘤不可或缺的五大手段之一(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中医中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中药对癌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有些人认为,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处于从属辅助地位,只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可能让肿瘤缩小。其实,古人早就认识到肿瘤的存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有了“积”“症”“瘤”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描述,很早就采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中药治疗各种肿瘤。现代流式细胞仪技术揭示了许多中药确实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的作用,例如一些中药对人肺腺癌细胞周期有直接影响,其中能降低S期细胞比例的单味中药有绞股蓝、北沙参、人参、太子参等,能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北沙参、女贞子、石见穿等。又如山慈菇含秋水仙碱及其衍生物秋水仙酰胺,对小鼠肉瘤S180、S37、肝癌腹水型均有抑制作用,后者对上述三种瘤株抑制率达61%、68.1%、77.7%。有人用复方秋水仙碱及秋水仙酰胺注射液作肿瘤化疗,治疗乳腺癌、子宫颈癌、食管癌、肺癌、胃癌等,亦取得显著效果。运用现代技术,从莪术中提取研制成功了榄香烯乳注射液、从薏苡仁中提取研制成功了康莱特注射液、从斑蝥中提取研制成功了爱迪注射液,均取得了令人嘱目的临床疗效。因此,周教授认为要改变那种中药只能补益,不能缩小肿瘤的偏见。在病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更要强调攻邪消癌,能攻就攻,加强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的运用,从根本上治疗肿瘤,以促进肿瘤的缩小。 2.中药能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功能近代免疫学研究发现,一切动物的免疫功能由极其复杂的精确免疫调节网络所控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会使正常免疫调节失去平衡而影响免疫防御。免疫既影响肿瘤生长,荷瘤宿主也有免疫变化。因此,如果能设法使免疫低下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得以调节,必然有利于对肿瘤的控制。这就是目前方兴未艾的肿瘤免疫治疗,即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中药能提高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和TNF含量,使肿瘤组织周围出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致癌细胞离散变性坏死。补养气血、滋阴助阳、补肾助肝等中药经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发现多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鳖甲、黄芪、太子参、灵芝及人参、贞芪扶正胶囊、芪珍胶囊、参芪注射液、参芪片等都有显著促进免疫作用。而这类药与西医免疫促进剂相比,价格便宜,服用方便,而且没有副作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治疗”方法。 3.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作用放疗或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必然要杀伤人体的大量正常细胞,产生各种毒副反应,如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免疫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放射性或化学性炎症等,而若能同时配合服用中药,则能减轻这些副反应,使放化疗能顺利完成,提高对放化疗的耐受剂量。如养肝补肾类中药对保护肝肾功能、促进脱发后头发再生有一定作用。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中药对防治放射性口腔炎、食管炎、膀胱炎有临床疗效。活血养阴类中药对治疗放射性肺炎、防治肝肾纤维化具有一定作用。 4.对放化疗的增效增敏作用研究发现,一些中药与化疗药物合并应用,有增强放疗或化疗药物疗效作用,医学上称其为增效增敏作用。例如,茯苓提取物(多糖)单独应用,对动物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如果以茯苓提取物与环磷酰胺同用,则可见到对动物肿瘤的抑制率较单纯用环磷酰胺的抑制率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因此,在放化疗的同时,配合服用中药,对促进疾病的康复与痊愈,提高治疗效果十分有益。5.预防复发抗转移作用。癌症患者虽然经过手术,但淋巴结转移或体内有其它位置的转移灶,那些目前还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病灶,就是将来复发的根源。西医术后辅助化疗最多只能将瘤细胞消灭至106水平,以下就靠病人自身的免疫力了。这种情况下运用中药就能很好地调动机体内T淋巴细胞、NK细胞等的抗癌力量来消灭残余的癌细胞,达到防止转移复发的目的。6.改善生存质量。中晚期肿瘤患者由于癌肿损伤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有着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消瘦、食欲差、低热、疼痛、乏力等,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而应用中药治疗则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肾癌发病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第三位,手术根治是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因肾癌起病隐蔽,诊断时已有25%患者失去手术机会,特别是对中晚期肾癌已有局部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手术难度大,即使强物手术切除往往预后也较差;由于常规的放疗、化疗、激素及免疫治疗对肾癌的疗效有限,因此,对不能手术者行单纯姑息治疗的1年生存率不足10%。 肾动脉栓塞治疗肾癌的报道最早见于1969年,但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肾动脉栓塞才广泛用于肾癌,尤其晚期肾癌的治疗。我国采用无水酒精——碘化油乳液经导管内栓塞治疗肾癌,无水酒精作用于靶器官可达毛细血管水平,引起组织蛋白凝固,血管内皮破坏,血细胞淤滞于小血管内,导致永久性栓塞,不易形成侧支循环。碘化油与无水酒精联合应用具有相互强化的作用:前者可以延缓后者对靶器官的作用时间,而后者能够延缓前者在病灶内的清除,并且两者联合应用可以经X线跟踪,有利于监控栓塞过程及随访观察。栓塞后表现为症状减轻,肿瘤血供中断、体积缩小、血尿消失,疼痛缓解,对大部分病人(尤其是肿瘤较小者)可导致肿瘤完全性坏死,疗效肯定。随着技术的进步,有可能对肿瘤进行局部灭活,达到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有望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晚期肾癌病人的生活质量。 在国外,某些医院对富血供肾癌术前栓塞已经成为常规,它可通过肾动脉栓塞使富血供肿瘤缺血坏死。而肾脏血供为一末端循环,不会导致邻近器官缺血坏死。其适应证为:对不能或不愿手术切降者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术切除前作为术前准备,通过阻断肾动脉血供,以减少术中出血,并使肾肿瘤缩小,有助于手术切降,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
简介 食道狭窄按性质分为良性狭窄和恶性狭窄。任何原因引起的食道狭窄均导致患者吞咽困难。长期以来,对不能手术的病人,临床除静脉营养和造瘘进行姑息治疗外无其它更好的方法,病人往往经受极大的痛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介入治疗为临床提供了新方法,它的主要手段为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治疗,这两种方法均通过正常生理管腔进行,患者所受的创伤较小。优点 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治疗后病人可立即恢复进食功能,提高了生存质量和生存率。两种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易掌握、定位准确、成功率高且操作过程迅速。患者痛苦最小,一般全过程仅在30min左右。临床应用 化学灼伤后,返流性食管炎,放疗后,手术后,外伤或异物引起的损伤后及贲门失迟缓症等引起的良性狭窄可行球囊扩张术或临时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肿瘤,纵隔肿瘤压迫食管引起的狭窄则适合行永久支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