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筛查的人!如果你 1、年龄在55-74岁; 2、吸烟史>30包年; 注明:包年是指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以吸烟的年数。比如30包年可以是两种情况:每天抽3包,抽了10年(3×10),或者每天抽2包,抽了10年,然后改为每天抽1包,继续抽了10年(2×10+1×10)。】 3、戒烟时间<15年。 建议做筛查的人如果你 年龄≥50岁(包含下列任一高危因素) 1、吸烟≥20包年 2、长期二手烟接触史(工作场所、家庭环境); 3、有肺癌家族史; 4、本人有其他肿瘤病史; 5、患有肺纤维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6、长期在雾霾严重的城市从事户外运动和工作; 7、长期接触油烟(家庭妇女)。 一定要去就诊如果你有这些 刺激性干咳 痰中带血或血痰 胸痛 发热 气促 千万别掉以轻心!!
1类(category1)阴性(negative):超声上无异常发现。2类(category2)良性发现(benignfinding/findings):本质上是非恶性的。单侧囊肿就属于这一级。乳腺内淋巴结(仍可能包含在1级)、乳腺植入物、稳定的外科手术后改变和连续超声检查未发现改变的纤维腺瘤也属于2级。3类(category3)可能良性发现(probablybenignfinding):建议短期随访:边缘界限清楚、椭圆形且呈水平方位生长的实质性肿块最有可能的是纤维腺瘤,其恶性的危险性小于2%。目前短期随访正越来越成为处理的策略。不能扪及的复杂囊肿和簇状小囊肿也可纳入该级,行短期随访。4类(category4)可疑恶性(suspiciousabnormality):应考虑活检:此级病灶有癌的可能性3%-94%。应对这些病灶进行分级,即低度、中度或较大可能恶性。一般而言,4级的病灶要求对组织进行取样活检。不具备纤维腺瘤和其他良性病灶所有超声特征的实质性肿块即包括在该级。4级的亚级划分原则:4A类(category4A)属于低度可疑恶性。病理报告结果一般为非恶性,在获得良性的活检或细胞学检查结果后应进行6个月或常规的随访。例如可扪及的、局部界限清楚的实质性肿块,超声特征提示为纤维腺瘤;可扪及的复杂囊肿或可能的脓肿。4B类(category4B)有中度可能恶性的病灶。属于这个分级的病灶放射和病理有紧密相关。部分界限清楚部分界限不清的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可进行随访,但乳头状瘤则可能需要切除活检。4C类(category4C)恶性可能较大,但不象5类那样典型的恶性。例如边界不清的不规则实质性肿块或新出现的簇状细小多形性钙化。该级病灶很可能会是恶性的结果。5类(category5)高度提示恶性(highsuggestiveofmalignancy):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几乎肯定恶性。超声发现的归入该级的异常有95%或更高的恶性危险,因而在开始时就应考虑明确的治疗。6类(category6)活检证实的恶性(knownbiopsy-provenmalignancy):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患者寻求治疗前已经活检证实恶性的属于该级。
一、化疗后一般多久会出现白细胞减少?化疗过程中化疗药最先杀伤的是白细胞,最先表现的就是白细胞下降。根据白细胞增殖的特点,白细胞减少一般出现在化疗后的7~14天,下降水平呈“U”字型,而“U”字型最低点的出现时间取决于使用的化疗药物。接受卡铂治疗,最低点出现在化疗后14~21天;接受多西他赛或紫杉醇治疗,最低点出现在化疗后第8天;接受蒽环类药物(如表柔比星、多柔比星等)治疗,最低点出现在化疗后8~15天。使用联合方案进行辅助治疗的患者,最低点一般出现在化疗后第14天左右。因此,辅助化疗期间,白细胞的监测时间主要集中在化疗后的14天内。白细胞下降的程度与化疗药物的品种和剂量有关,蒽环类药物、紫杉醇、多西他赛、卡铂会引起中重度的白细胞下降;环磷酰胺、顺铂、氟尿嘧啶会引起轻中度的白细胞下降,而单位体表面积使用的化疗药物剂量越大,白细胞下降也越明显。如果白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极易发生感染,并且肿瘤病人情况往往差一些,感染一旦发生会迅速发展,有时很难控制,严重者危及生命。为避免以上危险事件发生,每次化疗前都要查血常规,白细胞(特别是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要升高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才可以继续进行该疗程的化疗。二、究竟哪些患者化疗后需要“升白”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一个正常和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升白治疗。升白治疗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中的意义,是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减少继发感染的风险。对于在此期间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应用升白治疗则是为了尽快提升白细胞到安全水平,以利于感染的控制。那么,升白治疗是否要用,究竟哪些患者需要“升白”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从化疗方案的角度考虑使用高强度方案的患者,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预计骨髓抑制持续的时间长(7天或10天以上)、程度重(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则需要及时给予升白治疗,缩短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降低感染风险。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一旦感染很可能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病人本身耐受力差,为了预防感染,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要及早给予升白治疗,使患者尽快度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这段时间,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从既往治疗史角度考虑对于既往多次化疗或放疗的患者,或是疾病浸润骨髓的患者,其骨髓的代偿能力差,也需要在化疗后考虑升白针的预防性应用。对于术后或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以及存在心、肺、肝、肾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易于感染,或感染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这些患者也需要考虑升白针的预防性应用。以上几种情况下,升白针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而如果化疗药强度本身较弱,白细胞降得不多,白细胞在(2.0~2.9)×10^9/L且患者没有发烧或感染,或患者是中青年,没有脏器合并症,这类患者化疗后如果出现白细胞减少,大多可以在14-21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给予密切观察也是可行的。综上,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否使用升白针,关键要看患者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感染及其并发症的风险,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定义癌性肌无力综合征又称Eaton-Lambert氏综合征,为非转移性癌性神经肌肉病之一。发病机理不明,目前认为是恶性肿瘤的一种远隔效应所致。表现为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对箭毒异常敏感,但对抗胆碱脂酶药无反应。多伴发于恶性肿瘤,尤其是燕麦细胞肺癌,偶见于其他癌症时则以青年为多。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①多发年龄为40~73岁,男性居多,可于肺癌发现前3个月至2年时起病;②初发症状是四肢肌力低下,近端肌肉受犯明显,下肢为著,反复运动肢体后肌力可以增加。偶有轻度眼睑下垂与复视;③可有轻度球麻痹症状(咽下困难,声嘶与构音障碍);④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萎缩不明显;⑤可有口内干燥异感及四肢的轻度麻木感;⑥阳痿;⑦特征性肌电图改变:施与10~100HZ连续刺激后,肌电活动持续增强为最初的10~20倍而接近正常范围(Waxing现象)。此后再施于1至2Hz单发刺激时,则肌电活动逐次减低(Waning现象);⑧抗胆碱脂酶药物无效,盐酸胍及抗癌治疗有效,注射钙剂与咖啡因有一过性疗效。预后不良,通常迅速恶化或死亡。
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为50~55岁。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通过定期筛查和注射疫苗可以早期发现和预防宫颈癌。 临床症状常见:阴道流血、排液、接触性出血。 HPV疫苗,又称宫颈癌疫苗HPV疫苗,是由具有天然空间结构的合成L1晚期蛋白病毒样颗粒配制而成。该疫苗可降低HPV病毒导致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目前没有证据表明HPV疫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提供保护的能力。 二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和九价HPV疫苗 接种年龄范围及预防种类二价HPV疫苗:9到45岁。针对HPV16和18亚型,这两个亚型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亚型,能覆盖到70%左右的宫颈癌。 四价HPV疫苗:20到45岁。针对HPV6型、11型、16型和18型。除了预防宫颈癌外,四价疫苗还可以预防尖锐湿疣等疾病。因此,男性也可以接种该疫苗。 九价HPV疫苗:9到26岁。针对HPV6型、11型、16型、18型、31型、33型、45型、52型和58型。其中,HPV52型和58型也是亚洲感染率比较高的的两种亚型。九价疫苗预防覆盖的范围更广,男女性皆可注射。 但,也有一部分无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在全球胃癌病例中<3%,但是,HDGC 发生家族性胃癌的风险可高达 80%,其中多数病人发病年龄<40 岁。 CDH1 基因突变是 HDGC 的典型特征,大约 40% 的 HDGC 病人可以查到明确的基因证据。HDGC 患者携带 CDH1 基因突变发生胃癌的累积风险约 70%(男性)与 56%(女性)。 因此,根据 2015 年 IGCLC 指南推荐,符合 HDGC 家系诊断临床标准者应进行 CDH1 胚系基因突变检测;对于合并唇裂或上颚裂的弥漫型胃癌病人,也推荐检测 CDH1 基因。 除指南推荐外,对于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应对家族成员行 CDH1 外显子突变筛查:家族中至少 3 例诊断为胃癌,其中至少 1 例确诊为弥漫型胃癌或印戒细胞癌。 家族中至少 2 例诊断为胃癌,其中至少 1 例在 50 岁之前诊断为弥漫型胃癌或印戒细胞癌。 家族中有 35 岁之前诊断为弥漫型胃癌或印戒细胞癌的个体。 家族中有同时诊断为弥漫型胃癌或印戒细胞癌和小叶性乳腺癌的个体。 家族中有 1 例诊断为弥漫型胃癌或印戒细胞癌,另外 1 例诊断为小叶性乳腺癌或结肠癌(印戒细胞癌)。 无CDH1突变的如何处理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的 HDGC 患者都能检测到 CDH1 突变,对于 CDH1 阴性的患者,尤其是家族中存在乳腺癌或结直肠癌的患者可行其他基因检测,如 BRCA1、BRCA2 或 MLH1、MSH2、MSH6 与 PMS2 等错配修复蛋白。 CTNNA1 是另一个与 HDGC 相关的基因,编码与细胞黏附相关的 α 连环蛋白,其在 HDGC 中检出率不高。 临床诊断标准根据 2015 年国际胃癌联合协会(IGCLC)指南,HDGC 家族史的临床诊断标准为: 1.任何年龄段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 ≥ 2 例胃癌病例,至少有 1 例确诊为弥漫性胃癌 2.40 岁之前诊断为弥漫性胃癌的个人史 3.个人或家族史中一级或二级亲属中在 50 岁被确诊为弥漫性胃癌或小叶性乳腺癌。 预防管理对于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的预防管理: 1.强烈建议推荐符合 HDGC 临床诊断标准的家系进行 CDH1 胚系基因突变检测 2.强烈建议一旦内镜活组织检查阳性,无论年龄大小,均建议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3.此外,建议对无症状的 CDH1 致病性胚系基因突变携带者,在 20~30 岁之间进行预防性的全胃切除术,不须清扫淋巴结(该操作需要慎重考虑病人意愿,对发病风险、手术安全性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4.未接受预防性胃切除术者,推荐每年行 1 次胃镜检查,包括 30 个随机位点的活组织检查 5.建议 CDH1 基因突变的女性从 30 岁开始每年进行乳房磁共振检查 对于 HDGC 病人,应从 5-10 岁开始,每 6 个月至 1 年复查一次胃镜。家族性肠型胃癌(FIGC)家族性肠型胃癌(FIGC)的遗传背景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确切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指南。 FIGC 主要靠临床诊断,包括:①至少有 2 例一级或二级亲属诊断为 FIGC,其中至少有 1 例在 50 岁之前确诊;②≥ 3 例任何年龄段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确诊为 FIGC。 由于 FIGC 类型遗传背景目前尚不清楚,不推荐常规进行分子生物学诊断。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推荐对 FIGC 高危病人进行预防性治疗。仅在肠型胃癌病人或 FIGC 聚集的家庭中,建议家庭成员进行预防性的 HP 根除治疗。 胃腺癌和胃近端息肉病(GAPPS)胃腺癌和胃近端息肉病(GAPP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癌症易感综合征,被认为是一种以胃表型为主的 FAP 的变异型,病人有显著的罹患胃腺癌风险,但不会罹患结肠癌。 目前已知有 6 个 GAPPS 的家系均存在 APC 基因启动子 1B 的点突变。 对于胃腺癌和胃近端息肉病(GAPPS)也是主要靠临床诊断。诊断标准包括: 胃息肉局限于胃底和胃体,同时无结直肠或十二指肠息肉病的证据; 胃近端的息肉数目>100 枚,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病人胃近端息肉数目>30 枚; 大部分息肉位于胃底部,部分息肉病理学检查提示不典型增生(或家族成员有胃底息肉不典型增生或胃腺癌的病史); 疾病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排除包括其他遗传性胃息肉病综合征和正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胃腺癌和胃近端息肉病(GAPPS)是一种以胃表型为主的 FAP 变异型,目前尚无依据进行预防性胃切除术。对于该类患者推荐定期进行内镜检查(自 25 岁或自从发现结肠息肉开始,每年行胃镜检查),随机活组织检查监测,切除大和(或)不规则的息肉。
肝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方式是以一支微波针,透过皮肤进入肝脏的肿瘤中,通过微波的热效应使针尖上迅速加热,肝脏肿瘤细胞被杀死,皮肤上仅留下约0.3厘米的伤口。该手术的特点是:伤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4小时即能下床,更不用担心手术消耗病人的体力或影响日常作息。
六原则一,吃富含抗癌成分的食物 二,多摄入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三,多吃新鲜的果蔬 四,合理安排进餐时间 五,均衡饮食合理搭配 六,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六多六少一,多新鲜少隔夜 二,多蔬果少红肉 三,多饮茶少饮酒 四,多炖煮少煎炸 五,多低温少热汤 六,多清炒少熏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