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患者第一位原来每天需要口服2900毫克吗啡相当于每天吃100片药,手术完成后不再需要吃药,仅需要0.2毫升(2毫克)吗啡注射液(吗啡注射液规格:10mg/支/1ml);第二例患者原来每天需要口服450毫克吗啡相当于每天吃15片药,手术完成后不再需要吃药,仅需要0.09毫升(9毫克)吗啡注射液(吗啡注射液规格:10mg/支/1ml)。
1.肿瘤患者癌痛发生率极高:根据中国2015年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人421万,死亡280万人。死亡率接近70%,一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高达80%。2012年Annals of Oncology 发布的《癌症疼痛临床控制指南》统计显示,治愈性癌症幸存者的疼痛患病率为33%,抗肿瘤治疗中患者的患病率为59%,转移性、晚期或末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患病率为64%。2.癌痛三阶梯治疗不足之处:虽然数据显示WHO癌痛三阶梯指导原则可以控制大约80%的患者疼痛;但是我们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该数据的得出仅为一个静态时间点的数据;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存在以下缺陷:①被动镇痛:其依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相应级别的镇痛药物,在癌痛的全程动态管理过程中会存在不断的依据疼痛的发生进行药物的品种与剂量的调整;②癌性疼痛产生机制是极为复杂的,仅仅依据药效学单纯使用镇痛药物尚不能有效全面控制疼痛,而通过深入研究疼痛传导路径并在不同通路灵活应用物理与化学的方法阻断和调制疼痛的传导的多模式平衡镇痛方法将更加高效控制疼痛;③既往三阶梯治疗中平衡镇痛方式认为在口服药物完全无效时再使用,可能带来多模式镇痛方法已经丧失适应证的问题;3.肿瘤疼痛的管理是一个全程动态管理:过去的理念认为只有在口服镇痛药物无效后再考虑神经介入镇痛治疗,但往往此时可能因为病情进展等因素丧失神经介入治疗机会,导致疼痛无法得到全程有效控制的问题(这是很多肿瘤病人的心态,认为肿瘤治疗好了以后疼痛自然会消失,但很多病人却因为原发病无法治愈后以及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剧烈疼痛症状才会想着改善生活质量这一步)4.随着现代肿瘤姑息治疗理念逐渐紧密嵌合在抗肿瘤治疗的全程中,需要更多的关注患者在患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指数与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能够主动并全程控制疼痛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的问题。2014年我科率先在贵州省内开展了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顽固性癌痛,为许多口服镇痛药物无效或副作用无法忍受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保持该项技术贵州省内数量领先;在鞘内镇痛实践过程中我们亦发现其不足之处,特别是针对新出现肿瘤转移疼痛部位、全身弥漫性疼痛以及头面部疼痛的患者是该技术不能惠及的领域。5.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被证实是阿片药物作用的主要部位所在:我国学者邹刚教授早在1965年通过动物实验注射阿片肽至脑室内证实中枢阿片受体的存在;自1971年Goldstein首先用放射性配体结合法证明脑内有与阿片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后,大量文献业已证实中枢阿片受体集中于第三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且受体密度远远高于外周阿片受体密度;6.口服阿片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不高:由于肝脏首过效应导致吗啡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30%左右,且由于吗啡系水溶性药物故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仅有1%能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镇痛部位);所以这些实验与发现为设法将吗啡绕开血脑屏障高效能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基于此在1978年Hosobuchi、Catlin、Foley等人发表了脑室内注射阿片类物质用于人类的镇痛的病例报告;此后陆续出现了多项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2005年Ballantyne对脑室内镇痛进行了系统性评价,文献报告了73%(215例)的患者报告了优秀镇痛的效果,56例患者(19%)报告了镇痛效果好,仅有20例(7%)患者报告效果不满意;文中亦报道持续恶心、尿潴留、短暂性瘙痒较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发生率少;呼吸抑制、镇静以及便秘发生率与鞘内吗啡泵发生率相当;故其总结为该技术至少比其他神经轴治疗更为有效,且可能对于癌痛治疗抗药性患者的希望。7.我院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报道过该技术的医院之一,2000年时第三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肿瘤科报道过该技术,但近二十年内来仅有我院疼痛科掌握了成熟技术并且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国外在近20年内每年均有报道该技术的文献发表,应用于顽固性癌痛治疗均展示出了比其他镇痛治疗技术更为可喜的结论。8.脑室内药物输注系统用于顽固性癌痛治疗的适应症(1)全身弥漫性顽固性癌痛;(2)顽固性头面部疼痛;(3)口服镇痛药物无效或副作用剧烈;(4)全身新发多发性转移疼痛。9.脑室内药物输注系统用于顽固性癌痛治疗的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绝对禁忌症:(1)颅内转移;(2)未处理的出凝血疾病;(3) 穿刺局部感染或转移;(4)颅内高压;(6)怀孕(7)脑室狭小者(8)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相对禁忌症:(1)拒绝该技术治疗方案;(2)恶液质、濒死期。10.不良反应(1)呼吸抑制:预防及治疗对策:(1)谨慎注射。(2)纳洛酮药物备用。(2)镇静、嗜睡的预防及治疗:预防措施:(1)调整剂量。(2)使用咖啡因、哌甲酯等神经兴奋剂。(3)低体温及高泌乳素血症预防及治疗对策:预防对策:保温,治疗对策:针对高泌乳素血症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等。(4)术后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预防及治疗对策:对症处理即可,不需特殊处理。11.脑室内镇痛是怎么做?首先需要由疼痛科医生及脑外科医生共同评估无明显禁忌症的情况下,实施一个小小的脑科手术,将一根导管放入脑室并连接皮下储液囊,完成脑室内镇痛药物输注装置的安置手术;然后由疼痛科医生进行全程镇痛管理。12.脑室内镇痛的优点在哪?由于该技术是将镇痛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的镇痛中枢部位,所以它的镇痛效能是非常强大的;据文献报道可以相当于口服吗啡的1500~3000倍;应当可以算是镇痛治疗的“终极武器”。它可以应用于经胃肠道及静脉镇痛等途径均无法实施时、新出现肿瘤转移疼痛部位、全身弥漫性疼痛以及头面部疼痛的患者13.脑室内镇痛治疗什么时候才需要使用该技术?结合目前主张将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理念的姑息治疗紧密嵌合入抗肿瘤治疗管理全程的观念来看,该技术正如其他神经介入镇痛技术一样,我们主张尽早实施,以加强镇痛效果,有助于全程主动管理疼痛。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都认为只要把肿瘤控制住了,癌痛也就缓解了,因此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样是不科学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421万,死亡280万,死亡率接近70%,一年内复发转移高达80%;2012年欧洲肿瘤协会对癌痛的统计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癌症被治愈也有大约1/3的患者出现持续状态的疼痛,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的概率是59%,到了肿瘤晚期疼痛的发生概率更是高达64%;因此,我们提倡的是有预见性的在治疗恶性肿瘤与治疗癌痛同时及早进行;其理由有:(1)在漫长的肿瘤治疗过程中全程良好的疼痛控制,不仅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甚至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也有极大地帮助;(2)及早的控制癌痛有助于防止疼痛症状演变为慢性复杂性、顽固性及难治性疼痛;(3)为避免病情进展到晚期各种原因导致常用镇痛方案以及更为有效和强大的神经介入镇痛方案无法实施,出现镇痛效果不佳的尴尬境地,应当对疾病发展有预见性提前实施镇痛准备;(4)目前所有的镇痛方案选择的目的均为了改善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痛苦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一旦病情得到控制,这些镇痛方案均可以灵活减量甚至完全撤除。
肿瘤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压迫局部的神经,堵塞机体内各种血管、淋巴管、胃肠道,侵犯骨质,释放大量的致痛物质导致疼痛的发生,另外一些治疗性的措施也会导致疼痛的发生;我国目前肿瘤的治疗形势是大多数情况下以拉慢病情发展速度不能彻底消除肿瘤;那么就意味着癌性疼痛是伴随着肿瘤疾病成为一个慢性的过程;疼痛这个症状在早期是一种机体的防御提醒机制,它会提醒告诉患者机体正在遭受外源性损伤或内部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需要采取措施消除这些损伤和病变,一旦损伤因素去除后疼痛自然会消失;但是癌性疼痛由于其病因大多数目前尚无法彻底根除,导致疼痛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镇痛会导致大脑对疼痛产生记忆后出现更为严重和复杂的难治性疼痛;长期的癌痛不仅给患者及家人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丧失生活处理能力及尊严,同时也会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使肿瘤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此,癌痛需要及早的积极治疗。欧洲肿瘤协会对癌痛的统计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癌症被治愈也有大约1/3的患者出现持续状态的疼痛,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的概率是59%,到了肿瘤晚期疼痛的发生概率更是高达64%;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放化疗的细胞毒性对神经等组织造成的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出现疼痛,以及肿瘤进展导致的原发疼痛逐渐加重的情况。因此,综上所述,癌性疼痛的治疗管理伴随着肿瘤治疗的全过程,我们提倡及早将癌痛治疗及抗肿瘤治疗同时积极应对。
癌症的发生率:根据我国2015年肿瘤年报的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421万,因癌症死亡人数达到280万,死亡率接近67%,一年内复发转移的人数高达80%,数据中显示癌症发病率与年龄呈现第一位明显相关,即年龄越大患癌症的风险越高;此数据中死亡率及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现状呢?(1)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正在逐步增长,寿命的增长使得基因的复制分裂次数增多,导致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大数据中癌症发病率与年龄明显相关。其他因素可能是增加了基因复制分裂的次数或者导致复制分裂过程中的出错概率。(2)我国民众对于肿瘤的预防措施认识不足,忽略了体检的重要性,多数认为身体没有不适症状就是没有疾病,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现代医学的技术的精度尚无法发现一个细胞的癌变这样及早期;但能够做到3毫米左右病灶的发现,此时机体还不会有任何不适症状,只有定期专项体检才能发现;多数患者是因为不适症状明显加重后,自行处理及常规医疗治疗无效后再进行相关检查,此时发现已经处于晚期转移的状态,所以导致死亡率及复发率较高。(3)欧美国家的新药研发的技术力量及经费投入较我国有明显优势癌症的治疗:目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式放疗及化疗,从基本原理来讲是“以毒攻毒”的方式使得机体内已经产生的肿瘤细胞总数量得到明显减少,使得其对机体正常状况的的干扰减少或者是延长了肿瘤细胞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明显影响的时间;那么为什么不能做到完全杀灭肿瘤细胞呢?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这个道理,得考虑到治疗对正常机体细胞的影响程度,不能为了完全清除肿瘤细胞导致正常细胞也同时全部中毒死亡。尚有一些免疫疗法及靶向药物的问世使用,这些新方法确实是使得一部分对放化疗不再有效但却对这些方法敏感的患者获得了新生;虽说以整体观来看治疗有效率甚至比手术放化疗传统方法还要低,但是对于单个个体生命来讲那无疑是个奇迹,医学工作者也许也能从这些个体中找到规律发现治疗关键点,逐渐寻找到让更多人受益的方法;因此,基于上面的总结:现代医学的技术现状是控制疾病发展速度,改善个体不适症状,正在寻找有效率更高的方法和手段,让更多人受益;未来的展望时能够在肉眼看不到的一个细胞癌变时就能够有办法清除,避免出现不适症状,甚至展望不让细胞癌变。
经常在门诊诊治疾病时,经常有患者对我说:“我的朋友说我现在的症状就和他当时一样,是某某病”、“网上说了我的这个症状就是某某病”;在回答网上咨询患者时也存在如此提问:“我这个症状究竟是什么病”................ 疾病的症状可谓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现成的公式或者是与否的关系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如果一个症状对应一个疾病的话,那么早就可以制作计算机程序,自己在家输入症状要素就得出疾病的诊断了,事实上没有这样的软件。其原因:1.疾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就像一个人从出生到童年、成人、中年、老年不同的阶段人的长相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发展的每个时期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自然同一个疾病会有不同症状;2.不同的人得同一种疾病症状表现也会不一样,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基因差异导致对疾病的易感性甚至治疗效果的差异,好比感冒,也许你就是头痛、流涕,口服康泰克就好了,而我却是咳嗽、咳痰、发热,康泰克对我没用,反而重感灵对我效果特好;3.症状只是疾病的表面现象而已,单凭一个人的长相,你能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是好人还是坏人吗?也许你能指出在哪个部位,但是这个部位就像看一张二维的照片而以,人体是三维立体的躯体,在这之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关节、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除了皮肤可以准确指出病变部位以外其他组织的感觉神经支配种类是完全不一样的,深部组织的病变并非一定表现在疼痛的区域内,就好比大家知道胆囊炎可能会有肩背部的疼痛,阑尾炎早期实在肚脐周围疼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疼痛一样,必须通过全面体格检查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变部位;因此,疾病的诊断单靠症状来判断是完全不可靠的,绝不能单凭长相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就是坏人,你得由各方面的证据来印证你的怀疑,最终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罪犯才能定罪。那么医生怎么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呢? 首先,根据病人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排除这些因素相关的疾病。 第二,根据症状综合起来将它转化成病理生理过程,罗列可能的疾病是来源于哪个组织器官。 第三,在心中推演上述这些疾病是否会导致这样的症状,再次排除部分疾病。 第四,做到心中怀疑可能的疾病后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进一步排除部分疾病,缩小范围。 第五,通过辅助检查、影像检查结果来印证医生诊断逻辑是否准确,如果不符合则重复第二个步骤开始再次筛查,甚至有时候仍然不能确定的话,采取高度怀疑某病的治疗(诊断性治疗)以逐步排除疾病,从得到疾病的诊断。 上述5个原则可以看出:由于症状的表现可能是很多疾病的反映,医生采取这样的逻辑诊断方法过程就好比:撒网--收网--捉鱼这样一个过程,其效率远比钓鱼高得多;这样的好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严谨以避免漏诊,防止和降低医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随着经验的增长第二、三、四步骤排除的疾病数量会越来越多,最终确定疾病诊断的速度加快。另外,可以通过这样的原则首先将威胁生命及导致残废的重大疾病优先考虑检查排除掉。这样的步骤是无论名医还是小医生都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即使古代没有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和影像检查,医生同样需要亲自诊查病人进行望闻问切,绝非网络问诊就能得到准确的疾病诊断,网络看病的意义在于帮助你确定就诊方向,少走弯路,仅此而已。
新华网:2013年08月22日报道: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300万左右,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达到270余万,相当于每一天有7300余人死于癌症,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列为恶性肿瘤死亡的前三位”。上述报道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目前癌症治疗的现状,目前,我国癌症的五年存活率为25%左右,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癌症仍属于难以治愈的疾病;我国80%的的癌症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而且出现转移,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此时的治疗难度就已经很大;在世界医学领域,专家一致认为,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但目前的手术,化疗仍不能解决癌症的转移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峻事实!那么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呢?答案就是坚持至少每年体检一次,40岁以上更应每半年体检一次! 在人群中有这样的误区:我没有任何不适症状那肯定就没有病!其实不然,肿瘤的难治性在于很难早期发现,当肿瘤细胞还只是单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胞是不会有任何症状;等到它发展到一大块压迫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才会有症状出现,可是已经晚了!很多疾病亦是这样的道理! 也许你会说我注意身体保养,戒烟戒酒加强锻炼身体就能避免!但是置身于环境的恶化,电磁波的辐射,食品的安全性都会有意或无意间对身体造成损害损害!另外保健、养生及体育锻炼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抵消损害和避免发生癌症的发生恐怕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的问题,举个实际的例子告诉大家:人体每天摄入30毫克番茄红素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肺癌及前列腺癌的作用,天然食物中番茄的含量最丰富,可以达到0.05毫克/个,算一算每天要吃多少番茄?答案是600个,谁能吃得下这么多?养生保健中告诉你这样好那样好都是在实验室内提纯后高浓度大剂量的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未必适用与人体。 现代的科技没有发达到可以改变结果的情况下,我们所要积极去做的是拉慢病情发展速度,特别是越早越好做到!因此,特别建议大家不论身体是否有不适都要坚持健康体格检查;另外,有轻微症状千万别忍着或者想当然的去自己“治疗”一通,我的观点是首先区别良性或者恶性疾病再分别对待!还有根据现在肿瘤好发病种特别推荐大家在做健康体检时再把胸部腹部CT扫一遍,这样就能早期发现小于1-2cm肿瘤,而这时可能普通X光片还发现不了。
治疗癌痛有哪些方法?所有患者都能用药物治疗吗?治疗癌痛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微创神经介入治疗(脊髓电刺激、中枢靶控镇痛技术)、手术治疗以及其他辅助的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在这么多方法中,镇痛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仍然是治疗癌症疼痛的基础和核心方法,大概90%以上的癌痛患者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因为它没有创伤,相对安全有效,容易被病人接受。无论是何种部位、何种性质的癌痛患者,都可以选择药物治疗的方法止痛。治疗疼痛会不会掩盖癌症的病情?国内外有很多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表明,科学的癌症治疗方案,加上良好、规范的疼痛治疗,远比只治癌不治痛效果好。大量研究证明。剧烈癌痛折磨导致免疫力降低,影响抗瘤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对于晚期癌症患者,60~80%的都合并有比较严重的癌痛,这时更应该关注的是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改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止痛。癌痛的程度是如何区分的?应用比较广泛也比较简单的是疼痛评分量表,也就是把疼痛按0~10评分,0代表无痛,10分代表最痛。1~3分为轻度疼痛,就是患者感觉到有点疼,但是这种疼还可以忍受,并不影响患者吃饭、睡觉,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命质量。4~6分是中度癌痛,如果患者的疼痛影响了睡眠,就属于中度癌痛。比如患者好不容易睡着了,过一会儿被疼醒了,或者反复地睡着、疼醒。7~10分就是重度疼痛,患者会因为疼痛彻夜难眠。治疗癌痛的药物主要有哪几种?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患者?首先就是非甾体类消炎药,常见的有芬必得、扶他林等,这些药适用于轻度疼痛的患者;第二大类是弱阿片类药物,包括曲马多、可待因,第三大类是强阿片类药物,有口服的吗啡类药物、皮肤贴剂芬太尼、还有一些针剂吗啡等。疼痛医生常说的“三阶梯用药”,简单地说就是针对轻中重度疼痛来选择不同的药,轻度疼痛选择非甾体类消炎药,中度疼痛选择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身体比较虚弱、受不了口服药的副反应,或者由于鼻咽部的肿瘤导致吞咽困难,可以选用皮肤贴剂;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症状,医生还会根据情况选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辅助镇痛的药物等。>>>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系列文章:《癌痛患者的止痛药,到底该怎么吃?》《药物止痛能达到“理想”效果吗?》《长期吃止痛药,有什么副作用?》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治疗癌痛的所有药物都是口服药吗?注射用药效果是不是要比口服药好?皮肤贴剂效果是不是不如口服药?前文所说的药物大部分都是口服药,除此之外还有针剂和透皮贴剂等。但是能用口服药的尽量用口服药,因为药物经胃吸收后会一直缓慢地消化、释放,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比较稳定,可以持续地镇痛。透皮贴剂的止痛效果和口服药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贴剂的成分是芬太尼,它也是强阿片类药物,和吗啡的“镇痛等级”是一样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发挥非常强的镇痛作用,一贴的镇痛作用可以维持2~3天。但是需要提醒患者的是,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性,相同的药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有效,医生会根据治疗的效果随时观察、评估,如果效果不好会及时更换药物。常用的药物里没有网上说的“杜冷丁”吗?它的药效是不是最强的?杜冷丁常常用于术后镇痛,但是对于癌痛患者,它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为什么?首先,癌痛是24小时持续存在的疼痛,杜冷丁是针剂,刚打完之后血液里药物的浓度会一下子升得很高,患者的疼痛迅速缓解了;但过2~4个小时后,药物浓度就会变得非常低,患者的痛就又出现了,这会让患者非常难受;而且肌肉注射也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第二,杜冷丁的代谢产物有比较强的神经毒性,如果长期使用会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震颤、抽搐、肌肉痉挛,甚至癫痫发作等。一般在服用药物后多久能起效?服用一次药物的效果能持续多久?一般来说,口服镇痛药物的起效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如果服用的是缓释制剂(就是服用后药物以设定的速度逐渐释放,保证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恒定),效果可以维持12小时;第一次使用皮肤贴剂的话,会在12小时后起效,止痛效果可以维持48~72小时;针剂15分钟达到峰值,但效果维持时间较短,只有几个小时。怎样就算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是不是病人完全“无痛”才是“理想”的治疗效果?事实上,这不是很现实,如果要达到“无痛”,就需要非常大剂量的药物,患者的疼痛还没彻底消失,药物的副作用就会变得非常严重,这就得不偿失了。一般认为把癌性疼痛降到3分以下就是比较理想的(如前文所说1~3分是轻度疼痛)——患者的吃饭、睡觉、日常生活不会因为轻微的疼痛受到影响即可。吃药时间长了,药效会不会越来越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吃药时间长了药效会不会越来越差?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任何药物吃久了都会让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效果变差,一般会在用药后几个月发生,所以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逐步按需增加剂量,不要为了止痛一下子大剂量使用药物或者盲目使用针剂。真的出现药物“不管用”的现象时,如果患者本来服用的剂量比较小,医生会增加20%左右的药量,看是否能继续有效镇痛,或者增加一些辅助用药。如果这些方法还是不管用,医生就会给患者换其他药。吗啡药加到多大量就不能再加了?是否有上限?吗啡药的药量没有上限,只能说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来调整剂量,但如果患者的剂量已经加到了几百毫克甚至上千毫克,那就不要再用口服药了,药物的副作用会比较大,这时可以考虑微创介入治疗等其他方式。用药是不是都应该从效果“最弱”的、从小剂量用药开始,免得失效太快?为了避免药物“不管用”这样的情况发生,用药的时候都是从比较弱的药、从小剂量开始用起,很多患者癌症病情进展可能比较快,用一段时间弱的药物就可能会出现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这时医生还能及时转成强效的药物。如果抗瘤治疗有效,病人恢复得好,疼痛评分下降了,也可以相应地减药,或者从强阿片类药物换回弱阿片类药物。>>>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系列文章:《所有癌痛患者都能吃止痛药吗?》《癌痛患者的止痛药,到底该怎么吃?》《长期吃止痛药,有什么副作用?》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疼痛加重就代表恶性肿瘤复发或转移了吗?恶性肿瘤复发或转移会使疼痛加重吗?根据临床实践,癌性疼痛是疾病进展的标志。由于恶性肿瘤对人体脏器、神经系统的压迫和损伤都会导致疼痛,因此疼痛程度往往也能表明肿瘤对人体脏器或神经损伤的程度。因此,患者感到疼痛加重,大多说明疾病有新进展。同时,肿瘤复发或者转移时,疼痛往往也会加重。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出现疼痛后要去肿瘤疼痛专科诊治,不能以为疼痛跟癌症没有关系,其他科室的大夫可能只关注疼痛不一定会关注肿瘤,更容易贻误病情。其实癌痛与其他慢性疼痛(如腰腿痛)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与肿瘤相关,治疗方法和思路也不同,所以肿瘤专科医院的疼痛科更为专业,多癌痛给予整体的诊断和治疗。癌性疼痛对患者心理或者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何影响?疼痛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第一】患者感到身体疼痛时食欲不佳、食量减少,这也是最常见的反应;【第二】长期的疼痛会使患者内心烦躁不安,觉得生活没意义,因此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的情绪,甚至还出现自杀倾向;【第三】疼痛导致睡眠不好,不仅仅影响患者本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家属的正常生活,比如患者备受癌痛困扰总睡不着时,就需家属帮助局部揉捏以减轻疼痛,还要辅助翻身,给家属带来沉重的身体和精神负担。从生理的角度来看,长期吃不好、睡不着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肿瘤细胞一般在人体抵抗力较差时发展最迅速,以致不利于治疗癌症。国外有研究发现,持续性的中重度疼痛会加速病人的死亡,这种死亡的速度是正常癌症进展速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在治疗恶性肿瘤和癌性疼痛之间应如何抉择?只要把肿瘤控制住了,癌痛就会缓解吗?临床上有很多患者都认为只要把肿瘤控制住了,癌痛也就缓解了。从理论上来讲,由于大部分癌痛是肿瘤本身造成的,确实是把肿瘤治好,疼痛就能够缓解了,而且这也是临床治疗的最终目标。但是临床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大部分早期癌症经过手术及放化疗后恢复得比较好,但是癌症容易复发,而且肿瘤细胞会对放化疗药物产生耐受,再进行治疗时就变得非常困难,此时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癌症治好了就能够缓解疼痛,就不太现实了。现在一致认可的新的观点是,在治疗癌症时,一旦出现疼痛就应该同时控制疼痛,甚至在治疗肿瘤的前期就需先缓解疼痛。从国内外对比来看,中国人对待癌痛的观念和西方国家很不一样,美国的吗啡消耗量是中国的一百多倍,占全球吗啡消耗总量的40%以上。国外很多癌症患者认为只要出现疼痛就需要治疗,疼痛控制的同时进行其他的抗肿瘤治疗;但中国人倾向于忍着疼痛先治疗癌症,最终导致患者在忍受剧烈疼痛中接受放化疗,这样无疑不利于治疗癌症。而且,一些放化疗也需要病人的积极配合,比如放疗需要合适体位,但有些病人由于疼痛导致活动受限,最终无法配合放疗。因此,应该将治疗癌症和癌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积极抗肿瘤治疗的同时也要把疼痛问题解决好,患者才有体能接受放化疗,才有足够的抵抗力与癌症作抗争。本文系王昆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