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抑郁是一种情绪,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这两点要稍微区分一下。 抑郁情绪:情绪低,不开心,是一种情绪,人人都可能会碰到。抑郁症:如果被诊断为抑郁症,或者说叫抑郁发作,就说明进行精神科检查之后,你符合抑郁症的精神科诊断。 抑郁症的精神科诊断精神科常用的诊断之一是DSM5,美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手册第五版。这个诊断标准列出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ABC三大条。A条是症状条,里面有11个症状,2个核心症状9个基本症状。如果必须符合其中一个核心症状,再加其他的4个基本症状,有5个症状出现,并且持续两周以上,严重程度影响社会功能,影响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考虑这个诊断。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A:在知少两周的时间内同时出现一下5种或更多症状并且又一个症状时(1)情绪低落或(2)兴趣缺乏: 1: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且几乎每天都情绪低落,能够主观的述说(比如:难过、空虚、无望),也可以被观察到(独自流泪);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情绪易激惹 2: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并且几乎每天,在所有方面的兴趣和乐趣明显减退 3:明显的体重减轻或增加(比如一个月中体重变化超过5%),或几乎每天都食欲减退或增加。儿童表现为体重不增加。 4:几乎每天失眠或过度睡眠。 5: 几乎每天都存在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必须是可以被别人发现的,而不仅仅自己觉得心神不定或变慢了。) 6:几乎每天都感到疲乏或精力不足 7: 几乎每天都感到无价值感,或过度或不恰当的内疚感(而不仅仅是自我批评或为生病而内疚) 8:几乎每天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和决策力下降(主观感觉或被他人察觉) 9:反复出现死亡(不仅仅是对死亡的害怕)和自杀的想法,或自杀冲动,或自杀计划。B:以上症状导致严重的临床痛苦,或社会、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C:抑郁症状并不是犹豫药物或毒品所致,也不是由其他医学情况所致。 同时我们还会使用其他的两个诊断,叫做ICD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已到第十版,第十一版马上就出。之前用的是中国精神疾病诊断CCMD3。精神科普遍使用这三种诊断标准。它们可能大同小异,存在细微差别。对心理工作者,比较好用的诊断标准就是DMS5,它条目清晰,诊断明确,很容易看,对我们的临床心理工作很有帮助。诊断标准的核心是精神症状和综合征,精神病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哲学基础就是现象学。抑郁症有多普遍?终生患病率:我们中国的数据是:抑郁的月患病率,每个月患病率是6%。农村的患病率是2.24%。城市患病率是1.57%。农村略高于城市。美国的数据是:男性:5%到12%,女性:10%到20%,女性偏高一点。平均起病年龄: 40岁左右,基本上中年起病,大概是中年危机的时间。治愈情况:约75%的患者可以被治愈。但是很遗憾的是,获抑郁症诊断的病人当中,有15%的患者最终会自杀,自杀问题比较严重。此外,多达50%抑郁症患者,自身意识不到自己有抑郁症。只有四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才去寻求治疗。抑郁症如果不吃药能不能好呢?研究发现,单次抑郁发作,如果不治疗的话,它基本上要持续6到13个月左右,大概1年的时间。如果不吃药你自己要苦熬一年,也许才能够熬出来。就有一半的抑郁症病人在未来的5年内,要会复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甚至在第一年内就复发。抑郁症,就是苦熬,就是不吃药苦熬,熬过来之后呢,也许还不到一年又复发了。所以抑郁症是一个复发率比较高的精神疾病。首发抑郁症患者5%到10%的患者,以后可能会变成双向障碍。双向障碍是另外一种精神科疾病,由躁狂到抑郁来回交替。有机会可以跟大家再详细的分享这类疾病。什么样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复发呢?急性期治疗后仍有残留症状。消极思维,就是考虑问题非常消极。双重抑郁症的人,双重抑郁就是他本来平时情绪就不高很低,比一般人都低,我们叫恶劣心境。恶劣心境,在这个基础之上又发作一个比较严重的抑郁发作,这就叫做双重抑郁。双重抑郁的人,很容易复发。3次以上的抑郁发作,大概有90%的复发可能性。如果你的抑郁症反复发作了3次,那么第4次发作它的可能性就达到了90%。如果抑郁症如果不积极治疗,比较有效的控制,那么它就会反复发作。反复发作的提示是慢性化,即变成慢性病,就是说一辈子都会反反复复得抑郁症。这是作为医生、作为心理治疗师,不愿意看到的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对于抑郁症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及时治疗、有效治疗、全面治疗,系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说,抑郁其实不是病,是一种意志脆弱,只要你挺过去就好了。其实这样是对精神科疾病的一种误解。达到诊断就说明它已经是个病,就像得了肺炎一样,你不治是非常难熬的。有很大的严重影响。继续生活在应激环境中,以及对生活现状非常不满意的这样抑郁症患者,是比较容易复发的。通过婚姻研究发现,婚姻不和谐的抑郁症患者,患病率较普通人高25%。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不和谐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复发。这点提示我们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对抑郁症患者,不仅他个体需要心理干预,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也需要进行家庭干预。所以我们的家庭治疗和个体治疗对于抑郁症患者都非常重要。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精神科疾病都不是单因素疾病。比如说缺铁性贫血,即铁元素缺少导致血细胞合成有障碍,导致红细胞减少,这是一个单因素的疾病。对抑郁症来说,并不是某一原因导致的,比如说并不是童年受到创伤就一定得抑郁症。或者你出了车祸,有头脑外伤就一定得抑郁症。没有这样的直接因果关系。在精神科疾病当中,往往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就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你这个疾病发生的这样一个过程。在我们的医学模式当中,就会有生物医学模式和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对于精神科疾病来说,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非常适合因为对于精神科疾病,它不仅有生物学的因素,还会有心理的因素共同参与导致发生精神科的疾病。生物学维度首先考虑的是生物学维度。从生物学来看,我们疾病的机制是什么?这个学科叫病理生理学。我们抑郁症和大脑当中的某些神经递质有一定关系。关系比较大的是三种神经递质: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和人类情绪情感,动机有很大的关系。研究发现,五羟色胺在我们大脑的很多区域。它如果出现不平衡,即浓度或者神经生理行为出现异常,会和抑郁症高度相关。所以根据这种特点,我们的抑郁症医学治疗有一个很大的手段就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就是通过药物,进入你的身体里,然后从身体的血液系统,进入到大脑系统。在大脑系统中,作用到神经元或者是神经元周围的神经机制来影响神经元细胞对一些神经递质的一些释放和接受,这样进一步调节我们抑郁症的症状。因此我们有两个过程来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从下而上一个过程叫做从下而上的过程,就是通过吃药进入血液系统,改变你大脑的神经递质,比如说改变五羟色胺的浓度,比如,抗抑郁的药物。这些从下而上你改变了神经递质,提升了五羟色胺的浓度,这样我们的精力就提高了。情绪低落就改善了。然后思维功能就恢复,记忆力恢复,注意力恢复。这就从非常低层次的分子、神经递质,到我们的这个高级神经生理的功能。从上而下再一个就是从上至下的过程。这个过程和心理治疗息息相关。通过我们的高级神经功能的互动,比如说病人和心理治疗师这种沟通、语言、思维、想象、联想、记忆这样一系列的高级心理活动,让他的神经元电模式,神经源之间的神经递质交互模式产生变化。然后这种变化经过重复,会给更深层次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结构产生一定影响,甚至是调控基因组的表达。除了药物治疗,还有一种是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辅相成。物理治疗中有一种方法比药物治疗历史更悠久,叫做电抽搐治疗。现在通过改良变得不用抽搐,叫无抽搐电治疗。通过在头颅放一些电极片,通过电流来改善这个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电活动,来改善我们的神经功能和心理病理的一些现象。抑郁症的自杀观念,精力减退,食欲减退,不语不动,木僵。这些功能都快速恢复。物理治疗提供了非常好的治疗基础。药物治疗连续服用药物要两周以上才能逐渐慢慢起效。但是物理治疗在一次以后,甚至都可以产生很明显的效果。心理维度精神分析和精神动力学,对抑郁症有很多贡献。弗洛伊德曾提过:早年的失落会造成一种易感性。对丧失了客体的认同作用,最终将某种愤怒转向自己。随后弗洛伊德又提到,忧郁症患者往往有相当严厉的超我。这是由于他们对于曾经深爱的他们表现出的攻击性而感到惭愧不已,是对于自己深爱的人的攻击性的内疚。还有学者提到,抑郁症是一种原发性的情感障碍,来自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往往是人都存在这三种诉求、乞求:第一就是期望自己值得被爱第二就是期望强大而优越第三解决期望自己够好,并且慈爱往往这三种乞求和现实的差距奠定了忧郁症心理机制的发生基础,会形成脆弱的自恋。自恋的异感性会导致这样的心理结构,这样的结构容易发生抑郁。丧失,在生活当中的某些丧失,活化了来自于不安全的异恋关系中不被爱和被抛弃的感觉。这也参与了抑郁症的心理机制的变化。还有他提出,抑郁症存在的两种精神动力学的结构。从精神动力结构来讲,抑郁症可分为两种形式:依附型这样的抑郁症患者,他经常是有无助孤独的感觉,还怕被拒绝,失去保护而觉得自己很脆弱。希望不断乞求自己得到照顾得到保护得到爱。这样的抑郁症患者,他的抑郁主题就是被抛弃、失落与寂寞。他们的防御特点是否认、排斥还有置换。 内摄型这类抑郁症患者是那些非常关注自我的发展,追求完美争强斗胜,强烈的动机追求工作学业上的完美成就。他们容易在丧失自主性和掌控能力的时候忧郁,比如说业绩出现问题,或者职务发生了变动。这个时候他就会产生抑郁。内摄型的人,他围绕的主题是罪恶感、无价之感,他很怕别人不需要他。很怕自己做的事情触犯了谁冒犯了谁。这样的抑郁症患者,防御机制特点是理智化、反向形成、合理化。自杀抑郁症和自杀是是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个概念。弗洛伊德是最早来探索抑郁症的心理结构。他对一些青年讲到:自我只有把自己当做个体的情况,才能够杀死自己。所以自杀也是一种被置换的谋杀,意图毁灭内在个体的欲望,并引导向自身。就是说,怎么样把自己深爱的人,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对这一部分进行一些攻击。这个攻击是指向自身。虽然他是被置换来的一个外在的个体。他这个攻击是转向自身的。 如果从这个心理结构来讲,弗洛伊德提到,自杀是残虐超我对自我的加害。自我的功能比较低下,而超我又比较僵化。超我往往用一些比较批评、非常严厉的手段来对待自我,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够。这个时候往往奠定了抑郁症的特点。他在这提到,自杀至少有三个欲望作为动机:即想要杀人想要被杀想要死的愿望 他提到,对很多个案来说,自杀是唯一能够满足复仇欲望的手段。 自杀预测一项最终研究,发现7个因素可以用来预测一年内自杀危险性。1)惊恐发作:惊恐发作其实也是一个焦虑障碍的一个亚型。这是濒死的感觉,呼吸不畅,或者是要发作心脏病、对猝死的恐惧感。2)精神性的焦虑:非常不安。总觉得这个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精神上的焦虑。3)严重的丧失乐趣和兴趣:不论什么事情都提不起他的兴趣。他以前喜欢的东西他也不喜欢了。我们叫做快感缺失。这样的病人,他自杀风险是比较大的。因为生无所恋,什么都没有兴趣了。4)酒精滥用5)注意力下降:干事情干不了。干着就想别的事情,做不了事情。不能够维持长时间的做事情。对很多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6)失眠:睡不着,早醒,睡睡就醒了,半夜起夜。 7)忧郁情绪困扰:时常情绪非常低,非常难过、悲伤,一直是这样的情绪。以上这7种因素,如果因素越多就说明他这个自杀的未来一年内,自杀的风险性就越高。长期预测什么样的获得抑郁症的人,可预期的未来可能有自杀行为? 有以下几点可以预测:无望感:对未来没有任何的希望,无望。自杀的的观念和意图:想着要去自杀,要去自尽,或者老去有这些这种欲望,想要死的想法。以前有过自杀但是没成功。自杀观念是自我协调的:往往有时候,我们有自杀观念的时候是矛盾的,非常想死,但也生有可恋。比如说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也不想让亲人受伤,让朋友拖累啊。但自杀观念变成自我协调的时候,他觉得死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死才是最有诱惑力的事情,除了死没有别的事情可以这么能够让我解脱。那自杀的风险也就会变得非常高。强迫和自恋性特征的完美主义者:这一类人往往对事情要求非常严格、非常完美、觉得自己应该是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状态,才可以满足。这样的人可能受挫折的频率非常高。 为什么精神科诊断这么重要?诊断要求要预测,有了诊断,我们的目的是要去预测。预测什么?预测什么样的治疗是最合适的。通过治疗之后,你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有了诊断就有了治疗和愈后。如果慢性病有康复,那么精神病也有康复。有了诊断之后,我们会预测,明确我们的治疗、愈后、康复。抑郁症患者怎么样通过治疗,才知道治好了? 我们有个概念,临床痊愈。临床痊愈是指:我们的基本症状消失,即11条症状基本上消失。问卷或他评量表、分数,如果能达到一个分值,功能恢复,就可以去生活、上班、学习。我们也要帮助他把复发风险降低。临床痊愈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维持比较好的状态,而不会轻易复发。临床痊愈是不是就可以不吃药?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病人也会问。很多咨询师也会问。抑郁症是个高复发,容易慢性化的一个疾病。这就奠定我们的治疗方法必须是一种长期治疗方法,还需要维持期、巩固期两个阶段。出了急性期,比如三个月,你吃完了达到临床痊愈,要不要停药呢?很多病人很想停药。那从我们的精神科疾病的的治疗愈后和康复的角度来看,长期维持吃抗抑郁剂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说你至少要吃一年甚至两年的精神科药物来维持你这样一个康复的状态。为什么大家有时候就会发现精神科药物,怎么一直停不下来呢? 因为要考虑到病的复发,病的慢性化,以及你未来的康复,未来疾病复发可能性。所有这些问题都要考虑。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我们有很多概念。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叫循证医学。在心理治疗当中,我们有两种说法,基于证据的治疗和来源于治疗的证据。你的临床干预和治疗,一定要有一些研究的证据。你的一些新的研究证据,一定要再来自于临床的检验,以及来自于临床的启发,这样一个循环。这才能导致我们的治疗越来越有效。所以就强调一种标准化治疗。有研究表明,如果对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只接受心理治疗,治疗效率只有16%。如果同时接受药物治疗,或者是用物理电休克治疗,那这个治疗的效果就会提升到83%、86%。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抑郁症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治疗。它的特点是一种社会心理生物共同作用的一种精神科的疾病。抑郁症的治疗,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相互配合非常重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比较好的一个系统的结合,对于抑郁症的恢复是非常有帮助。在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治疗和家庭治疗都是非常有效、有帮助的心理治疗方式,而且有大量证据支持。Q&A1.不自杀承诺和协议在治疗中的必要性和作用? 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心理治疗过程当中,我们都要和来访者签定协议。紧急情况下,你首先要做的是联系你的主治医师,联系你的床位医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采取消极自杀行为,否则不给予住院治疗。会签署一些协议,这协议是有约束力的,会有一定保障性。一方面是从法律角保障,一方面也是从心理角度。通过这个协议和自杀承诺,会消除他一部分的孤独感。就是说,有人能够和他联系在一起。在他需要的时候,他随时可以触及到这样的一个资源。这样的一个权威人士,那么这样会消除他一部分的孤独感,那么孤独感往往是他消极自杀的一点。对于抑郁症的来访者我们的治疗流程是这样的:最好第一次,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有这样风险,先建议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帮助。之后在精神科医师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上,我们再合并心理治疗,是锦上添花。对自己的这个专业行为也有了这个保障。2.如何区分来访者是抑郁还是焦虑呢?抑郁症的人他很可能也有焦虑的。但是有了焦虑之后,会对抑郁症有不良影响。既有焦虑又有抑郁的人,可能恢复起来比较困难。有焦虑的抑郁,消极风险也会更高。焦虑和抑郁可以共存的。但是,从诊断的级别来看,抑郁症的诊断优先级别是高于焦虑症的。如果你有抑郁症的诊断,就说明抑郁症是比较重的一个疾病的。在抑郁症的基础上,你也可以有焦虑症。但是,抑郁是最重的病,我们优先考虑。焦虑是次于抑郁的病。3.处理抑郁心境,有比较好的调节方法吗?抑郁症是你生病状态,这个状态最好赶快去找医生。最好不能等。抑郁心境就是不开心,很难过情绪很低落的情况。这有一些很简单的建议:➢ 抑郁的时候,尽量减少一个人独处在阴暗的房间里面的时间。➢ 多在户外多和其他人有一些人际的交流。➢ 可选择简单的有氧运动,篮球、游泳或者其他的简单运动。➢ 保障充分的睡眠,睡得好,心情也就会好一点。所以睡眠很重要。越郁闷越不要熬夜。4. 没有精神科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不能对来访者做出抑郁症的诊断?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精神科医生他有诊断权和药物治疗权。心理咨询师有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这样的的权利。如果是在一个医疗环境当中呢,都是分工明确的,每个岗位有不同的职责。是一个相互补充和合作的关系。
直播时间:2023年06月01日17:01主讲人:冯强主治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
第一篇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大脑的一种医学状态,其特征是情绪异常变化,并对人的思想、感觉和身体产生不利影响。表现为“情绪波动”,这些情绪变化不同于正常的起伏,因为它们与睡眠、食欲、能量和性欲方面的异常有关,并严重影响人的功能。双相情感障碍的不同情绪状态是可以治疗的,而不是由个人或道德上的弱点造成的。把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从正常的起起起落落中描述出来的最好方法是从整体的身体感觉中考虑双相情感障碍这一术语,即包括情感和认知在内的各种身体系统中,生理活动减少或活化。尽管压力源会引发抑郁或躁狂,但仅仅只有压力性生活事件并不会导致这种情况。任何人都有可能患双相情感障碍,而有些人的风险会更高。未经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可以演变成一种更为慢性的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常的情绪状态变得越来越频繁。与任何疾病一样,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期和躁狂期有关。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病往往都是工作、学校和人际关系领域经常出现的功能损害的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的死亡大多是由于自杀或因功能损害(如车祸、非法药物使用、营养不良、忽视健康、鲁莽)而意外死亡所致。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对治疗产生反应。躁狂通常会令人感觉很好,而他或她周围的人可能会受到躁狂患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终生患病率接近4%。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报告说,在任何一年内,美国有570万成年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不仅对个人和家庭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巨大代价。由于许多患有抑郁和/或躁狂的人不寻求治疗,未经治疗的情绪障碍对社会造成的成本高达数百亿美元,部分原因是工作效率下降和初级保健服务的过度使用。许多双相II型障碍或双相谱系症状患者尽管有明显的功能损害以及工作效率降低,但不寻求治疗。李女士: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全面的躁狂,但是我有时发现自己处于轻躁状态,与抑郁症相比,感觉非常兴奋,很难承认服用药物来控制这种感觉会更好。要释放流过我身体系统的能量是很难的,任何事情都能完成的感觉。我知道这是我的一种失调症状,必须加以控制,这是每当它发生时我都会努力解决的问题。什么导致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不容易界定。说到病因,通常认为肺部感染导致肺炎或吸烟导致肺癌。事实上,大多数的疾病并不能简单地找到确定的原因。事实上,科学家们花了多年的统计分析才能证明吸烟和肺癌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甚至在今天,人们都认为,“我祖母一生都在抽烟,在90岁的时候死于自然原因。香烟怎么可能致癌?“事实是,吸烟只是导致肺癌的其中一个原因,尽管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今天大多数疾病都是如此。相反,当医生谈论病因时,他们实际上谈论的是影响特定疾病发生几率的风险因素。精神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比如抑郁症更像是一种有多种原因的疾病,而这些原因会影响某人发展抑郁症的几率。双相情感障碍比抑郁症更容易发生在家庭成员中,但它也不是100%可遗传的。可能发生在没有家族病史的人身上,也可能不发生在有广泛家族病史的人身上。心境障碍的几率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是目前医学界所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临床医生会全面考虑可能导致情绪紊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这种模式影响着大多数和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以心脏病为例,若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用于心脏病,可以发现生物危险因素是家族史、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存在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心理危险因素是A型人格和无法处理应激事件;社会危险因素是吸烟、饮食和活动水平。在生物学上,双相情感障碍与各种神经递质水平和活动的变化有关,通常被称为大脑中的化学失衡。此外,双相情感障碍通常存在于家庭家庭成员之间,表明该疾病具有遗传性。从心理上讲,某些人格类型在压力下更容易出现不那么健康的应对方式;自尊心和悲观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其他心理障碍,如焦虑、精神病性障碍或药物滥用障碍,会增加易感个体患双相情感疾病的几率。在社会上,双相情感疾病的发作与压力性生活事件有关,通常会导致配偶、孩子、工作或经济等损失。然而,情绪障碍也可能与通常被认为是令人振奋而不是压力大的事件有关,因为从身体的反应来看,积极地事件也会带来压力的反应。这些活动包括结婚、生孩子、换工作或升职,或搬新家。李女士:我记得我十几岁时出现的症状,虽然直到最近我才把它联系起来,但我很确定在那期间持续发生的性虐待事件与发展这种疾病有很大关系。我也相信有一种基因联系,因为我叔叔也在与这种疾病作斗争。化学失衡是一种常见的大白话,用来解释精神病患者大脑中发生的情况。双相情感障碍会发生什么化学失衡?数千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参与大脑功能,并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精神药物作用或它们在体内的来源而分为不同的组。影响大脑情绪状态的化学物质包括三大类化合物:神经递质,化学上由蛋白质的核心成分单一氨基酸衍生而来;神经肽,氨基酸的连在一起的小链,从而形成具有精神活性的蛋白质;激素,在身体不同区域被制造出的化学物质,释放到全身血液中并具有精神活性的化学小分子。神经递质在化学上来源于蛋白质的核心成分单一氨基酸,并存在于全身。它们是影响大脑功能的主要因素,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可分为几类。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吲哚胺包括血清素。这些化合物一起构成了一组生物胺。此外,氨基酸递质在大脑中的含量远远大于神经递质。因为氨基酸是大脑所有细胞使用的蛋白质的组成部分,所以很难证明任何特定的氨基酸都是一种神经递质。有八种氨基酸被发现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其中两种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脑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大脑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生物胺是在大脑中被称为细胞核的微小区域内产生的,细胞核是神经细胞体的集中区域,是生产工厂。大脑区域的轴突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在大脑中更广泛地传播神经递质。三种著名的生物胺都参与了情绪的调节。例如,多巴胺与大脑的自然状态下奖励制度有关,因此,被视为产生快乐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有关。肾上腺素与引起“急躁”的所有冒险活动有关。血清素传统上与涉及睡眠、食欲和性功能的活动有关,在精神病学中更被称为植物神经活动,但最近研究表明也与情绪和焦虑的控制有关。所有三种生物胺都有大量的证据支持它们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尽管正在进行的研究也在调查各种其他神经递质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作用。证据来自哪里?基本上,证据来源于四个方面:主要是我们对各种精神活性剂对大脑的生物学和临床影响的理解;其次是尸检后的人类研究;第三,是对动物模型的实验;最后,是绘制神经递质系统图的新式影像研究。这些证据包括:1.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消耗(通过其他药物,如某些抗高血压药物)会导致抑郁。2.根据尸检分析,通过暴力手段成功自杀的患者有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血清素水平降低。3.抗抑郁药物会在大脑中不同程度地增加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这些药物虽然对治疗抑郁症有效,但会导致患者进入躁狂状态。4.一些滥用的药物(毒品),特别是兴奋剂,会增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可以诱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并且可以在非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引发令类似躁狂的表现。5.一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和肺部疾病处方药,如皮质类固醇,可以引起躁狂症状。6.一类被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情绪稳定剂能够阻断多巴胺受体和血清素受体的亚类。7.一类被称为抗惊厥药物的情绪稳定剂通过增加GABA和减少谷氨酸来稳定大脑活动。8.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一种磁共振成像(MRI)的形式,使临床医生不仅能对解剖结构进行成像,还能对生理功能进行成像。与对照组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右额叶白质中一种特定代谢物的浓度明显较高。此外,与正常对照受试者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大脑其他区域的两种其他代谢物显著降低。在抑郁症中,生物胺被认为在突触间隙内数量不足,因此不能与接收神经元进行适当的通讯。在躁狂症中,生物胺被认为含量过高和/或神经元对其影响过于敏感。此外,睡眠不足也会导致躁狂,这强烈表明大脑的生物钟在其发育过程中起着作用。用于治疗躁狂的药物,特别是被称为抗惊厥药和锂的情绪稳定剂,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使它们在神经间的敏感性降低。此外,许多药物通过增加大脑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数量起作用,GABA也使神经元对刺激性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继发的影响也会发生。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长期阻断受体或抗惊厥药敏感性降低会导致接受这些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发生变化。把身体看作是不断调整自己以保持适当的平衡:任何一个方向的系统变化都会导致另一个方向的变化,从而平衡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内稳态。受体的向下调节或向上调节是一种内稳态的形式,神经元会补偿其神经递质的任何变化。这种调节要求改变神经递质的产量,却不是立即改变生产,这可能是情绪稳定剂和抗抑郁药药效延迟的原因之一。在调节影响情绪的各种化学物质之间存在平衡,因此双相情感障碍可以部分地被视为化学失衡。通过使用稳定神经细胞膜或阻断神经递质受体的药物来恢复平衡。请记住,躁狂比抑郁更复杂,也更不容易理解,化学失衡这个词代表了一个过于简单化的概念,尽管具有启发性的价值。司先生: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可能有一种异常的心理状况是八年前那次。我妻子在厨房里对我说了一句“踩了我的尾巴”的话,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愤怒。我能感觉到肾上腺素流过我的动脉,我觉得好像没有办法阻止这种感觉。我变得愤怒,激动,提高了声音。我变得好战起来,抑制不住这次爆发。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有某种化学失衡,我不能用简单的“头脑战胜物质”的方法来控制它。我在认知上是清醒的,同时也是无助的。就是这件事让我接受了需要寻找精神科治疗的建议。(未完待续)
很多人都了解抑郁,陷入抑郁的人往往都会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了信心,陷入了绝望,甚至想到了轻生,这种痛苦到极点、绝望到麻木的感觉,除了本人也许很少有人能够体会。随着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越来越多,更多的抑郁症患者也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抑郁,能够去看医生,愿意接受药物,能够想到寻求心理治疗。但有时候我们发现,有些患有抑郁的人运气似乎没有那么好,抑郁的幽灵始终伴随,并且不论是住院治疗,还是门诊服药,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时候我们就要警惕是否自己患了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是另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科疾病,它又叫做躁郁症,顾名思义,得了这种病的人,时而躁狂,时而抑郁,躁狂的时候,可能会心情异常兴奋,觉得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有很多的计划要实施,自己能力很强,也会觉得别人的效率和速度都很慢,觉得自己很喜欢和别人交往,喜欢帮助别人做很多事情,有时候会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做一些比较冲动的事情!并且自己感到精力很旺盛,睡眠也会减少,一天只要睡很少的时间(3-4个小时甚至更少)。如果与上面的情况越符合,就说明越有可能处在躁狂状态,但往往很多人只是自我感觉很好,精力很旺盛,头脑灵活效率高,人际交往主动积极,这样的情况自己感觉很舒适,别人感觉也很有感染力,但也可能是处在一种轻躁狂的状态;也许会发现周围会有这样的人,或者自己就经历过这种状态,有的人说,如果人一直处于轻躁狂状态那也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往往我们的身体不会这样的理想化,就像过山车,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往往在很高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随后跌入谷底——进入抑郁的深渊;所以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就是,情绪剧烈起伏,忽高忽低。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往往在躁狂发到很严重的时候,身边的爱人、亲人、朋友无法忍受的时候才会寻求专业的帮助,或者等到发抑郁的时候,自己才会到意识到生病了。有人问双相情感障碍对于我们会有什么危害?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比较严重,因为这种病往往起病比较早,很多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发病了,有些人是以躁狂的形式第一次发病,但更多是以抑郁的形式第一次发病。那么这种病如果治疗的不积极,就会反复发作,而且每当抑郁的时候自杀的风险也会很高;但由于比较多的人是以比较隐匿的轻躁狂加抑郁的方式发病,所以很容易被当做抑郁症治疗,但是治疗抑郁的药物并不能很好的控制双相情感障碍,因此会出现反复发病、反复就医、反复住院的情况。也有人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聪明的病”,因为患有此病的人大多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在轻躁狂状态的时候,人往往会有极大的精力、想法和创造力、执行力,而这些都是职业成功的要素。所以对于这种疾病,我们需要增加认识,尽早发现隐藏在抑郁背后的杀手,就会避免反复发病、不断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以下给大家澄清一下大多数人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的误解:误解一:得了躁郁症就永远不会好了,也不能变回正常人了!澄清:许多的躁郁症患者往往事业很有成就,有着幸福的家庭和满意的人际关系。但是患有躁郁症使得生活充满挑战,但是如果经过恰当的治疗,发展健康的应对技巧,稳定的支持系统就能够有效的管理症状,从而更好的生活。误解二:患有躁郁症的病人经常会在躁狂和抑郁之间转换!澄清:有一些躁郁症的病人会在躁狂和抑郁两极波动,但绝大多数的人抑郁的时间远远多于躁狂,并且躁狂有时候比较轻微并不会被识别出来,往往被误认为是抑郁好了的表现。而且躁郁症的病人也可以经历比较长时间的没有症状的时期。误解三:躁郁症只影响心情!澄清:躁郁症也会影响你的精力、判断、记忆、注意力、胃口、睡眠、性能力、自尊。并且躁郁症还和其他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焦虑症、物质依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偏头痛。误解四:除了吃药,没有其他办法来控制躁郁症!澄清:药物治疗出于控制躁郁症的基础,自助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规律的锻炼、充足的睡眠、情绪监控、减少应激以及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的途径控制躁郁症的症状。那么我们进一步需要关心的就是什么样的人容易患双相情感障碍呢?首先这个疾病是有比较明确的遗传倾向的,如果我们的父辈存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史,那么相比普通人群我们就会有比较大的可能患有这个疾病。所以从生物遗传的角度来看,这个病是因为大脑中神经细胞感受器上面的神经递质的活动异常以及生化过程的紊乱导致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服用药物来纠正此类失调的原因。很多专家认为,躁郁症是反映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压力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以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比如重大的生活应激,比如说离婚,对于心境状态的起伏波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以及创伤性的早年生活经历也会使得我们更容易患有躁郁症。很多研究表明,早期失去双亲,特别是母亲,早已被证实和躁郁症有很强的关联性。五岁以前失去母亲的孩子日后得到躁郁症的比例比一般的孩子要高出四倍之多。所以当我们由于遗传或者早年的经历导致我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同时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出现一些应激的累积(比如生活的变故和婚姻的冲突)就会是的我们表现出明显的躁郁症的症状,从而发病。所以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需要认真的对待并且了解他的特征,从而避免危险因素(比如:紧张的生活变化、酒精和毒品的滥用、睡眠剥夺、家庭苦恼、人际冲突、不科学的服用药物)和增加保护性因素(监测情绪变化、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充分获得社会和家庭支持、规律医院门诊就诊和心理治疗),从而避免躁郁症的反复发作和改善生活质量。
小米是一位显得礼貌、拘谨的小男生。他说自己难以适应新的学校,尤其是新来的甘老师总是对他大喊大叫,并常常给他母亲发消息。当问小米,老师为什么对他大喊大叫,他开始说不知道,但后来说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留心听课或不遵守课堂纪律。问他是否喜欢学校,小米说他喜欢体育课,还有就是户外活动。他说自己朋友很少,但又常常不能跟别人交往,因为甘老师总是要让他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堂的一个小角落里做作业。不幸的是,多数作业又不能顺利完成。小米说他在课堂里感到无聊、伤心、疲倦和生气。他想留在家里不去上学,但她知道这不太可能。谈到学校之外的事情,小米说他妈妈也经常大声训斥他。不过,由于母亲要去工作,小米通常自己在家。这时候他就会看电视、玩游戏或骑自行车。他说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感到最高兴,因为没有人冲他喊叫,他可以“想去哪就去哪儿”。但小米并没有其他的行为适应的问题,比如在穿衣和进食方面,但他的睡眠却有困难。另外,他说为自己成为母亲的痛苦而难过,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而烦恼。小米的妈妈张太太透露,小米在课堂上几乎让人无法忍受,当老师吩咐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常常发脾气、哭泣。跺脚并且对老师无礼。特别是小米习惯对老师说“不”和“我不在乎”。张太太还说在家里面一般“不受控制”。不听大人的话,经常满屋子跑,直到找到他想要的东西为止。她经常和儿子吵架,不是为了作业,就是为干家务、不良行为、经常不在家。张太太抱怨说,小米有时候似乎不明白她说什么,而且看起来有些忧郁。小米常常坐立不安、丢三落四,丢了很多课本。做事没有条理,不注重后果。另外,这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很难控制自己。张太太猜测小米的行为时由于家庭因素造成。她和丈夫大约14个月前分居,小米只是偶尔与父亲有些联系。张太太描述小米在父母分居前就是个“很挑剔”的孩子,但她暗示也许紧张的婚姻冲突使他的行为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比如,父母分居之后,小米开始上一年级,他对学校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因为打架被送回家一次,还因为嘲弄其他的孩子受到过几次处分。张太太说在过去的14个月,小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没能像从前那样对他严加管教。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个例子之后有什么想法呢?也许很多读者和张太太关心的问题一样:小米究竟是怎么了,他有没有问题,如果需要帮助应该到哪里去?上面的这位小米同学经过医生的检查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ADHD),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多动症。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动症呢?根据美国的精神病学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1.注意障碍:主要表现是难以维持注意力,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和别人说话显得心不在焉,经常会忘记事情和丢东西,难以遵循指示完成相应的任务,经常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分神。这些表现都是注意力损害所导致的异常表现。2.多动和冲动:经常手脚不停或在座位上来回扭动;需要坐在座位上的时候(比如上课或开会)经常离座;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爬来爬去;无法安静的玩耍;经常忙个不停好像装了马达一样;经常讲话过多,常常在课堂上问题还没讲完的时候答案就脱口而出;经常难以排队等待;经常打断或骚扰他人。这些表现往往在12岁以前多动症儿童的身上就可以明显的观察到。以上这些多动症的异常的表现,在精神医学中,叫做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足够久(比如6个月),并且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那么就应该考虑是不是有可能患有“多动症”这样一个疾病了。对照给大家介绍的多动症的表现和症状,大家看看小米是不是很符合这样的情况呢?那么有的父母就会好奇,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有什么原因吗?对于这个疾病,目前精神医学的解释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也就是需要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对这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进行分析。首先这个疾病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比如母亲产前的损伤(铅中毒、吸烟、喝酒、难产);先天的多动的气质类型;以及家族的遗传;大脑神经递质(大脑中很重要的信息物质)的异常;这些因素就是容易导致多动症的生物学因素。也许这里需要给大家着重介绍一下神经生理方面的病因机制,以便让大家知道ADHD是一个生物性因素比较明显的疾病,药物治疗是一种比较必要的方式。ADHD有三种主要的临床表现: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其中注意力缺陷又包括,选择性注意困难和注意力维持和问题解决困难。而这些症状的物质基础就是我们大脑里面处于前额叶皮质中的神经环路。具体来看,选择注意困难相关的脑区名叫背侧前扣带皮质(dorsal ACC),和维持注意困难和问题解决困难相关的脑区名叫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和冲动行为症状相关的脑区叫眶额叶皮质(OFC),和多动行为症状相关的脑区叫前额叶运动皮质。而ADHD的临床症状的神经生物学机理就是在这些脑区中,有两种神经递质(大脑当中起着信息传递和调解作用的非常重要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A)分布和作用不平所致。而药物治疗的作用靶点和位置就是它们。其次是心理学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的婚姻关系不协调,婚姻暴力;家庭对于问题的回避和否认;专制、纵容、忽视的教养方式;缺乏父爱。社会方面的原因:家长的心理问题和犯罪行为;不利的社会支持(不良群体的影响或不利的社会地位);以及学校对于孩子安置问题。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多动症的发生和维持的因素,接下来可能大家关心的就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这里我们就会提到保护因素,就是指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避免患有多动症。那么下面就列举了相关的保护因素:良好的健康状况高智商宽容的性格内控性(相信自己能够影响环境控制自己的生活)高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高)乐观的归因成熟的防御机制良好的应对策略家庭的支持与开放安全的亲子依恋权威的教养模式清晰的家庭沟通适应良好的家庭结构父亲参与教养高质量的婚姻关系家长良好的适应对ADHD准确的预期家长健康的心理(内控、防御、效能感、安全依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合适的教育安置这样的因素越多越好,能够有效的保护我们的儿童远离多动症的困扰。由此可以看出来,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因素对于孩子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多动症也是家庭问题的反应,需要家庭成员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和投入。那么和小米一样得了多动症的儿童该怎么办呢?我们的建议就是: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上面描述的和小米类似的情况的时候,应该及时到儿童精神科就诊,通过儿童精神科医师给予儿童相应的精神科检查和测评,而判断最终的诊断是不是多动症。如果确诊为多动症,那么专业的治疗就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根据孩子不同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具体方案。目的是控制多动的表现,改善注意力和控制力,增加保护因素减少致病因素。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对儿童多动症有一个科学的理解,理解这个病,更要理解生病的孩子。
提到心理治疗,很多人可能比较好奇,也比较担心,觉得这个可能有点悬,并且也许是骗人的把戏,或者觉得这个可能是和精神病有关系吧,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下面是一组来自美国的数据:2004年美国心理协会做的调查显示,91%美国人如果遇到心理问题愿意寻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服务,同时也愿意推荐自己的家人去,并且相比药物治疗的话会首选心理治疗。大约有1/4的美国成年人(5900万)接受过或者正在接受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大约61%的人不认为接受心理治疗是心理脆弱的一个标志。79%的受访者认为同事如果接受心理治疗并不会影响工作能力。其实随着大家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很多来医院就诊的朋友往往首先选择心理治疗而不是药物治疗。所以大家可能很想了解一下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方法。心理治疗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治疗方式,通过和治疗师的人际互动,使得精神症状,躯体症状,以及痛苦和颓废还有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关于心理治疗有没有用这个议题,其实在心理学界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讨论了,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治疗不但有效,并且效果很明显,高质量的研究告诉我们,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要好于80%没有接受过治疗的人。大概有50%的人在13-18次左右会有明显的好转,75%的人会在50次后出现明显的好转。心理治疗有很多的流派,所谓流派就是如何理解人们的异常行为,从而帮助人们恢复正常,比如有的流派认为你的异常来源于幼年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的则是认为你异常来源于行为的固化和学习,有的则认为你的异常是由于发展的潜能受到阻碍,有的则认为异常来源于人际关系,而又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面,特别是家庭的关系….所以不同的流派就是用不同的理论观念和工作模式来和你一起通过心理治疗来达到治愈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目前进入手册进行系统记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255种。有人将心理治疗的总的目标定为:将人从自身的牢笼中解放出来!(freeing man from himself)心理治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形成一个稳定和安全,真诚和理解的关系,能够深入的谈论生活的经历、分享体验、思考可能性从而发生积极地改变,并且得以维持。所以心理治疗是一种具有科学基础的、富含人性和艺术性的专业行为。
妈妈:“冯医生你好,我最近急坏了,我的孩子莫名其妙的就不去上学了,你说我怎么办呢?”冯医生:“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你能详细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妈妈:“我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了?就是突然不去了,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问TA也不说原因,整天早上不起床也不出门。我打电话问老师也说在学校里面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了,就希望医生帮我们看看怎么回事?”类似的对话片段经常会发生在诊室里面,所以这次就想要和大家聊一下拒学的问题。拒学其实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不是一个精神医学的概念,但是会和这两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拒学是一个行为,在这个行为现象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比较重要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科问题。比如说,情绪痛苦,甚至是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问题。拒学和逃学以及品行问题有很大的区别,对此家长是知晓的,并且孩子并没有反社会行为,比如,欺骗、偷盗以及搞破坏。所以拒学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有可能会是某种精神类疾病的一个症状。比如说有一种常发生在儿童期的焦虑症,叫做分离焦虑,这样的孩子对于离开父母非常敏感,所以常常会有拒学的表现。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大约1-2%的适龄学生会发生拒学行为,并且拒学的学生多集中在三个年龄段,分别是5-6岁,10-11岁,13-15岁,这也正好是面临刚入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转折时期。拒学的表现其实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虽然去上学,但是整日闷闷不乐,不断地打父母的电话;有的孩子则是拒绝离开家门;有的孩子在上学的路上惊恐万分;有的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去学校。当拒学的孩子被要求去上学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极度的痛苦,甚至会表现为肌肉紧张、呼吸急促。经常会觉得自己病了,比如头痛和胃部不适。那么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不愿意上学呢?小孩子会恐惧离开父母,大孩子会恐惧老师或其他儿童,青少年会恐惧社交。拒学的孩子比较容易有精神科的问题,往往会被诊断为,分离焦虑、社交恐怖、广泛性焦虑障碍、学校恐怖症,少部分也会被诊断为,惊恐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果考虑一下他们的父母就会发现,由于分离焦虑而拒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更有可能患有惊恐障碍;而诊断为恐惧症的孩子拒学,往往父母也会患有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从拒学孩子的家庭环境中去寻找线索,会发现拒学的孩子的家庭的功能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要么家庭成员之间过度纠缠,要么冲突明显,或者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家庭环境。那么如何帮助这样的孩子呢?有一种家庭评估的技术,就是试图通过理解孩子在家庭中,对于父母之间的交流有多么的关注,以及父母在解决他们夫妻之间问题时,会如何影响到孩子的心身健康,从而具体和明确的发现孩子拒学在家庭中的原因,以及发现通过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从而改善家庭关系和氛围,继而让孩子不再纠缠于父母之间,看到不上学的好处渐渐消退,从而放心走向学校。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孩子的拒学问题会和夫妻扯上关系,这个就是家庭关系的奥秘了。孩子对于父母的关系会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感兴趣的多。往往在心理诊室里看到,最关心妈妈眼泪的人就是孩子,最能说出妈妈心声的那个人就是孩子,有的时候孩子在诊室里昏昏欲睡,但是一旦谈到父母的冲突立马精神了起来。所以在婚姻中,那个看似最容易受伤的人往往权力最大,因为孩子的心不知不觉已经和TA连在一起了,一起恨着TA的恨,痛着TA的痛。因此在家庭评估中,我们可以准确的通过观察孩子的生理表现,从而发现父母以及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参与到孩子的生病过程中的。最终帮助家庭找到“家锁”,打开孩子不上学的“心结”。
大家对抑郁症的认识可能不是很完整,所以有时候会草木皆兵的担心自己患了抑郁症,又不敢贸贸然的去找医生,所以小编今天把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的第五版中(DSM-5)的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翻译给大家,供大家心理自助的时候参考。A:在至少两周的时间内同时出现以下5种或更多的症状,并且其中至少有一个症状是(1)情绪低落或(2)兴趣缺乏;1: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且几乎每天都情绪低落,能够主观的诉说(比如:难过、空虚、无望),也可以被观察到(独自流泪);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情绪易激惹;2: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且几乎每天,在所有方面的兴趣和乐趣明显减退;3:明显的体重减轻或增加(比如一个月中体重变化超过5%),或几乎每天都食欲减退或增加。儿童的话表现为体重不增加。4:几乎每天失眠或过度睡眠。5:几乎每天都存在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必须是可以被别人发现的,而不仅仅自己觉得心神不定或变慢了)6:几乎每天都感到疲乏或精力不足;7:几乎每天都感到无价值感,或过度或不恰当的内疚感(而不仅仅是自我批评或为生病而内疚)8:几乎每天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和决策力下降(主观感觉或被他人察觉)9:反复出现死亡(不仅仅是对死亡的害怕)和自杀的想法,或自杀冲动,或自杀计划。B:以上症状导致严重的临床痛苦,或社会、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C:抑郁症状并不是由于药物或毒品所致,也不是由其他医学情况所致。如果您或您的亲朋好友出现了符合上述情况的抑郁的话,那么我们说TA才是真的得了抑郁症,需要专业的帮助,靠自己本人也许很难走出抑郁症的魔爪。这时候要及早的去就诊看医生了。、
最新研究发现,对健康人 24 小时的睡眠剥夺后,观察他们的精神症状,和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像。德国波恩大学心理学院,认知心理学部门的 Ulrich Ettinger 博士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睡眠剥夺的项研究。文章最近发表在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杂志上。在强调严重失眠症对大脑功能的不良影响时,这项研究第一次表明了睡眠剥夺是精神分裂症生物指标的刺激因素,这在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中是很重要的—吃惊反应的前脉冲抑制剂减少了。这个很强的影响表明了,睡眠剥夺可以是一种替代方法,作为药理学有效物质,引起健康志愿者中前脉冲抑制剂的减少。可靠的生物指标前脉冲抑制剂的减少不仅仅是精神分裂症的可靠生物指标,也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可靠生物指标。而且在健康人中他们容易得精神病。尤其是,当强刺激在弱刺激或者前脉冲抑制剂前出现时,它会导致对强刺激反应的减少。尽管生物指标经常被用在动物研究中,用来研究混合抗精神病药,但是在未患有精神分裂的人群,或者经验方法中,很难实施。“如果前脉冲抑制剂—可以在人类中重复研究,用于减少睡眠剥夺的影响,睡眠剥夺的案例就会是,有临床相关精神分裂症的强有力的模型系统。”从概念验证的角度讲,主要研究者评估了 24 名志愿者,他们的听觉前脉冲抑制剂,以及自己报告的精神分裂症类似症状,接着是正常的晚上睡眠,和一晚上的完全睡眠剥夺。参与者通过很多行为在晚上保持清醒,包括交谈、看电影、走路和游戏。在保持了整个晚上后,我们访谈参与者,还评估他们的前脉冲抑制剂,包括暴露在大的噪音下,通过吃惊反应的耳机或者纪录片,用电极去测量面部肌肉的收缩。精神分裂症的全球性结果表明了,与前脉冲抑制剂的显著减少相关的恶劣影响,和睡眠剥夺有关系 (P = .001),同时严重的失眠症也包括感知觉扭曲、认知解体和快感缺乏 ( 所有人都是, P <.02)。< p="">重要的是,睡眠剥夺不能影响吃惊反应的程度或者习惯 ( 所有人都是, P > .13),表明了睡眠剥夺不会影响刺激反应的强度。前脉冲抑制剂的识别与睡眠剥夺相关,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精神分裂症的真实症状,而这个症状是不能“伪装”的。“这是一个现象的种间交叉—我们已经知道很多关于它的信息—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部分是损坏的,用氯胺酮或者安非他命在小鼠中也会引起这部分的损坏,并且损坏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以修复。”“因此,睡眠剥夺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非常好的模型,尤其是与前脉冲抑制剂联系起来的时候。”睡眠障碍在精神分裂症人群中很普遍,很多失眠症与条件急性加重有关,导致了额外症状,但是 Ettinger 医生说,看到在健康人群中,仅仅一晚上的睡眠缺失,就导致这么广泛的影响,他很惊讶的。一个晚上的睡眠剥夺可能在一开始像特殊的强烈刺激感与,例如,大学生聚会或者通宵工作的人,因此,看到所有三种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知觉障碍和阴性症状 -- 自我评估降低的统计学这样显著,我们很惊讶。处于危险境地?神经病学家 Donn Dexter 博士说,严重失眠的影响以前就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相关。Eau Claire, Wisconsin 的梅约诊所医疗体系,神经内科部门和睡眠障碍中心的内科医生 Dexter 说: “以前的研究表明了,长期睡眠剥夺可以引起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不能区分的症状。然而,在当下获得这种研究的批准可能比较难。”然而,一些很重要的潜在混杂变量,可能限制了这个结果的应用。研究结果很有趣,应用却有限,可能有实践意义,但是可能非常担心这个发展的太远。有太多可能的混杂变量,包括有年龄限制的小团体样本,所以如果把这个陈述讲的很宽泛的话,是一种冒险。摘自:医脉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