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为李东垣弟子罗天益的医案,可以认为是补中益气汤加引经药物川芎,蔓荆子,细辛,同时加敛卫气,补肺气的白芍!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补中益气汤四时用药加减法下有“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可视为具体运用的体现,清阳不升故头痛,加蔓荆子升发清阳。 痛甚者,升阳祛风需兼行血,加用川芎升阳祛风活血。 蔓荆子“治太阳经头痛”。 川芎“治少阳头痛,及治风通用”。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说这个病程较长。“脉迟浮弱”,是气血不足于外的一种证候。“恶风寒”,表证仍在。“手足温”一般就是候里有热。在这里至少说明里热不严重,是一个轻证,但“医二三下之”,就是连续的下法,这肯定就是误治了。误治以后就出现了下边诸多的症状,“不能食而胁下满痛”,这个都是少阳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反应。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不欲饮食”和“胸胁苦满”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但是从病机上讲,少阳病的“不能食而胁下满痛“ 是由于半表半里的热造成的,脉象显示气血不足,又经过二三下之之后,人还会出现半表半里的热时相对比较少的,这种“不能食而胁下满痛”的病机应该是由于用了寒下之法造成寒造成的虚寒了,“面目及身黄”,就是黄疸。寒湿内盛也可以造成黄疸,不止是湿热。再加上“颈项强”,这个“颈”指的就是咱们这个颈部的两侧,“项”是指的后边,在这“颈项”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少阳与太阳合病的这么一种症候。 结合以上症状,这多么像少阳证小柴胡汤证。这 “小便难”,小便难是停饮的症状。实际上应该是特别像三阳合病,同时又有停饮,并且还引发了黄疸的这种病,事实上不是阳性病了,是陷入阴性病了,是寒性病了,不是热性病了,出现“与柴胡汤”以寒治疗寒,当然”后必下重” 寒湿下注!本渴,饮水而呕者,食谷则哕”这种喝是由于寒湿所致,也就是水液分布不均造成的,有点类似五苓散的喝,当然柴胡汤治疗只会寒上加寒,食谷则哕!此条给我们的意义是小柴胡汤证一定要辨别寒热。
临证日记 43岁女性患者,双侧肋下不适,咳嗽时双侧腹股沟不适,颈部不适,白带增多,瘙痒!有尿路感染,中药6剂!白带减少,瘙痒去!再六剂!白细胞降!小剂量龙胆泻肝汤加减!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76-1)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句主要还是针对74条所说“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口吐者、五苓散主之、名曰水逆”而言。是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而且以胃中因停饮导致入水药即吐为主要症状反应的症状。关键在于“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也就是上吐下泻。就是里饮证的一种重症。是消化道内停饮太严重,以致于影响了消化道的正常的内环境。这是一种因水造成的;还有一种属于因寒证、里虚寒证造成的,用理中丸,还有因于表证和里虚寒的桂枝人参汤证,都需要鉴别。
甘草虽然补中,但甘草也腻,影响运脾! 《药品化义》:"甘草………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本草正义》: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疮疡,王海藏始有此说,李氏《纲目》亦曰甘草头主痈肿,张路玉等诸家,皆言甘草节治痈疽肿毒。盖即从解毒一义而申言之。然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满不食,则又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这条要和70、71条联系理解,发汗后脉浮数、又口渴但还是不解渴,一方面它拓宽了五芩散证的应用指证,还有一方面要与白虎汤尤其是白虎加人参汤相鉴别,如果再能找到小便不利的证据那就是五苓散的指征,如果找不到水饮证的证据,可以通过舌象来辨别,寒性舌象、脉浮数、口渴、有可能是五苓散证,热性舌象、脉浮数、口渴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如果是寒热性舌象、脉浮数、口渴、那就是另外的方证了。
白术一药,习惯用于健脾燥湿,名方四君子汤中即取其意,而《本草正义》却赞其“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万无伤阴之虑。” 我要谈的正是这一点,大家用白术一般考虑苦温燥湿的多,君不见大多数健脾燥湿止泻的方子都少不了白术,聪明点的加注用土炒白术,实际上白术的燥湿作用并不强,炒后也许好一些。健脾燥湿最好的是苍术,腹泻时用它30--50g立即起作用,白术则不一定。我认为白术生津的作用更强些,临床上我常用其治疗脾虚便秘证收效甚捷。这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其根据的。 先看《金匮要略》上的一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方中白术量最大,仲景此意甚明,由于汗多伤津导致脾虚便秘,就加白术生津润肠通便。可以说张仲景是第一个用白术生津通便的提出者。但是现代巳故中医大家程门雪、任应秋等人对此条的解释都是错误的,而且还质疑仲景条文是错的,完全没有从临床实践角度去考虑,而是囿于苦温燥湿,故而犯下了遗憾千秋的错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北京巳故四小名医魏龙骧在国内,首先,通过临床实践,提出白术主要作用是健脾生津。并将其用于脾虚便秘证,得到全国很多有识之士欣尝并验证,开了白术新用之先河。我也是从这里开始改变了对白术的狭窄认识,从此走上了大量用生白术的临床实践,少则30g,多则150g,并取得了屡用屡效的佳绩。 这里先引一段魏龙骧先生的医案供大家欣尝:“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朴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举。”魏老先生还谈到: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克,重则120--150克,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名老中医医话---魏龙骧医话》 再谈一下我自巳运用白术的验案:2010年4月间,我的一个老病号给我打电话说,他的亲家母大便巳一周没解了,小肚子胀的要命,刚出院请我给治一治。我说行,明天叫她来。第二天,老妇如约找到我,刻诊:近70岁,中等个,人胖白,告之,有糖尿病、冠心病,刚从医院出来,已一周未大便了。住院期间主要靠开塞露和虇肠,一停就不行,这不都一星期了,还不解。望舌胖大色淡,苔白腻,脉濡细,饭量不多,乏困无力。一派脾虚不运之证。隨即按汤方辨证原则,直按开了附子理中丸,并不管西医的糖尿病和冠心病诊断。 处方:制附子10g 太子参30g 干姜15g 生白术100g 枳壳15g 厚朴15g 五付先吃吃看。 老太太问我现在小肚子胀得狠,吃这药来得急么?能不能明天就解大便。 我说没问题,放心吧,明天绝对能解大便。老妇听后欣然而去。 我为什么敢拍胸脯打保票,实缘于治这类病太多了,只要生白术量给够,没有不起应手起效。 一周后,老妇,再诊,说服药后,正如你所说大便通了,这几天,天天都解一次,真痛快极了。 我说现在还不要高兴太早了,你这病不是一天二天得的,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还得再吃一个月四十天的。原因是脾阳不运造成的,解决这个病机问题需要一段时间,非通一次便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该老妇前后共吃药五十余付,基本上是理中汤和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方不离生白术100g,不但解决了便秘,而且糖尿病不用吃达美康控糖药血糖也能稳定了。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健脾生津法也能治糖尿病,只要是病机吻合。 用大量生白术治便秘,说起来巳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每每得心应手,故敢放胆告之大家,勇敢的去用吧。不会出什么问题。综观临床上治便秘的大夫,好象除大黄番泻叶开塞露之类的药,再不会开别的药,真令人遗憾!在这里再强调一下:白术一定要用大量,而且必须是生的,最好打碎,以利有效成分煎出
伤寒若吐若下后,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伤寒也就是太阳表实证,如果误用吐法,下法后不好,又发汗还是不解,开始怕冷了,这就是虚的表现,那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的主治之证,一个病人如果经过汗,吐,下之后肯定是津液亏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津液亏虚那个地方表现最为突出呢,因为人体的智能性,他要先保护重要脏器,四肢就是相对不重要的!脚挛急就表现出来,芍药甘草汤就是主治之证,如果刚开始不怕冷,但是经过误下,误吐,误汗后却出现了怕冷,同时脚挛急,那单纯芍药甘草汤就不能完全可以治疗了,因为人体机能代谢已经出现沉衰了,也就是阴性了,此处的怕冷只是阴性的一个代表。所以要用附子振奋机能。
三七粉能长时间服用吗? 24床是因为50多岁的中年男性,三年前发现血压高,血脂高,便寻得一偏方,三七粉三克丹参三十克山楂十克,天天泡水喝!三个月前开始服用此偏方,同时,每天步行两万步,同时饭量减少,患者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钦佩,门诊以高血压病收住入院,主要症状是,头晕头昏,只要一走路,上述症状就会明显加重,整个人疲乏无力,没有精神,CT,核磁超声,从头到脚做了一个遍,未发现明显的阳性体征,除了血脂高和血压高之外,心电图也显示正常,治疗十余天,无寸功,在和病人闲谈时,才告诉上面所服用的药物,突然恍然大悟,活血化瘀药吃的太多了,损伤了人的阳气,气不足,所以才表现上述症状,现在时间活血化瘀药的乱用,确实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现代人久坐久卧瘀血的因素非常多,所以活血化瘀药是有一定的市场,也就是这几年活血化瘀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的理由,但是该患者如此用大量的活血化瘀药,真正的损伤人的气,造成了药物性的气虚,所以活血化瘀药要慎用,最好咨询临床中医大夫
三者皆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病机都是表虚和停饮,但是反应的病位不通,这是主要的区别,术甘汤病位为心下及头部,栆甘汤病位在脐下,姜甘汤病位主要在心下!!!